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与鉴别
脊髓灰质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nual on National Documentation for
脊髓灰质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AFP相关实验检测的临床意义
o CSF 帮助判断病变由炎症、变性、肿瘤侵润所 致
o 肌酶 帮助判断是否肌肉系统病变所致 o 血生化 是否因低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所致 o 肌电图(EMG) 判别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损害 o 影像学(CT、MRI) 对脑、脊髓检查
了解是否存在脑、脊髓病变致瘫痪
1.可有双峰热 2.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肌麻痹 3.弛缓性、不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4.重症伴呼吸衰竭 5.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蛋白细胞分离 6.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 7.粪便 分离出脊灰野毒株(确诊病例)
脊髓灰质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
o 又称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1.急性起病,不发热,对称性、弛缓性肢体麻痹 2.主观和/或客观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常伴面N、舌N、迷走N麻痹,重者亦常有呼吸肌麻痹 4.CSF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5.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受损
中国周边国家病例占全球病例
数的53%(690/1292)
脊髓灰质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脊髓灰质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应对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的关键
o AFP监测系统是否足够敏感,在第一时间 识别、发现
传染疾病学:2、脊髓灰质炎
AFP主动监测
神经系统检查要点
• 运动检查 • 感觉检查 • 反射检查 • 脑膜刺激征
运动检查
• 肌萎缩检查:是指肌肉体 积变小,两侧相同的肌肉 比较,可用带尺测量肢体 的周径
• 肌张力检查:是指在安静 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检 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及作 被动运动体会其肌紧张度, 了解其阻力
AFP主动监测
季高温能存活几小时。在零下70度能存活8 年以上。 • 3.对紫外线、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敏感, 甲醛能灭活病毒。煮沸立即死亡。
流行病学
• 传染源:各型患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 • 患者:鼻咽分泌物排毒时间:病前5日至病
后一周 • 粪便排毒时间:病前十日到病后四周,长
者达4个月。 • 带毒者:隐性感染者带毒期一般为数周,
2013-2018年
实施 全球消灭脊灰 尾声战略计划
1988年 世界卫生大会
2000年
消灭脊灰目标
1999年
全球 最后1例 WPV Ⅱ
2012年 全球
最后1例
WPV Ⅲ
2015年 全球
证实消灭 WPV Ⅱ
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三价:tOPV 双价:bOPV 单价:mOPV
2016年
全球脊灰疫 苗转换
脊髓灰质炎
主要内容
• 概述----了解部分 • 病原学----重点掌握 • 流行病学----重点掌握 • 发病机制----了解部分 • 临床表现----重点掌握 • 实验室检查----重点掌握 • 诊断及鉴别-----难点 • 治疗----- 掌握 • 预防----重点掌握
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 1、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3、多数没有症状,为亚临床型经过。 4、约1%-1‰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双侧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逐步
恢复肌肉功能。
后续护理
02
在康复期间和之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检查,以确保患者
的恢复情况良好。
预防措施
03
在康复期间和之后,需要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和传播,避免与感
染源接触。
06
脊髓灰质炎对生活的影响
对个人健康的影响
肢体残疾
脊髓灰质炎病毒会损害神经元,导致肌肉萎缩和瘫痪,严重时可 导致死亡。
疫情上报
及时将疫情上பைடு நூலகம்给国家卫生部门,以便制定防控 措施和协调资源。
开展接触者追踪
对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人员进行追踪,并实施 隔离观察,以防止病毒传播。
05
脊髓灰质炎的治疗和支持
治疗方法
急性期治疗
主要包括减轻疼痛、预防感染、处理高烧和补充营养等措施。
康复治疗
在急性期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肌肉功能和防止肌肉萎缩 。
在脊髓灰质炎的传播中,空气飞沫传 播主要是指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或 说话时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颗粒,这 些飞沫颗粒可能被健康人吸入并感染
。
当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 会产生含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飞沫颗 粒,这些飞沫颗粒可能通过空气传播 并被健康人吸入,从而感染上脊髓灰
质炎病毒。
03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接种
社会排斥
由于脊髓灰质炎导致的残疾,患者可能会遭受社会排斥,包括教 育机会的限制和社会地位的降低等。
对未来的影响和挑战
1 2 3
疫苗接种
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需要广泛接种疫 苗,但目前全球仍有部分地区未能实现全面接 种。
医疗技术的进步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新的 治疗方法,以期更好地治疗和预防脊髓灰质炎 。
脊髓灰质炎(4.10)
27
神经系统检查
• • • • 运动检查 感觉检查 反射检查 脑膜刺激征
28
运动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常出现运动障碍。在神经 系统检查中,运动检查是一重要项目。 运动检查包括: 肌萎缩检查 肌张力检查 肌力检查
29
(1)肌萎缩
是指肌肉体积变小。可与邻近的及对侧 相同的肌肉比较。并可用带尺测量肢体 的周胫。
14
诊 断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 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 合分析做出诊断。
15
诊 断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史 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 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
16
诊 断
诊断依据:
2 临床表现 2.1 早期可有发热、呕部不适、婴幼儿可烦躁不安、 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肌力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全麻痹) : 刺激肌肉时,毫无收缩现象 1级(次全麻痹):刺激肌肉时,肌腱或肌体略见收缩或触 之有收缩感,但不引起动作 2级(重度麻痹) :肢体不能向上抬举,只能在平面上移动 3级(中度麻痹) :可自动向上抬举,但不能承受任何压力 4级(轻度麻痹) :可自动向上抬举,亦能承受一定压力, 但不能对抗阻力 5级: 肌力正常
10
临床表现
• 顿挫型(轻型)
约占4%~8%。病毒未侵袭中枢神经组织。
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部不适、充血 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 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 适等 ③流感样症状,头痛、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等。
11
临床表现
201504-05各区县培训-脊髓灰质炎诊断与鉴别
残的主要疾病之一,5岁以下多见,故又称为
小儿麻痹
脊髓灰质炎
传染源
Poliomyelitis
患者及无症状带毒者为传染源,发病前1周从粪便排毒,病后1-2周排 毒率最高(69-100%)。脊灰潜伏期的末期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大,热 退后传染性减少。约70%患儿粪便中带有病毒1-2周,少数患儿带病 毒3-8周 传播途径 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为本病主要传播途径,人是自然界唯一宿 主,直接或间接污染病毒的双手、用品、玩具、衣服及苍蝇等皆可 成为传播媒介,饮水污染常引起爆发流行 易感性: 人对脊灰普遍易感,主要是隐性感染,麻痹型患者少,感染后产生 持久免疫力
•3
1
脊髓灰质炎概述
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 脊髓灰质炎临床特点 急性弛缓性麻痹鉴别诊断
2
3
4
AFP(Acute Flaccid Paralysis)监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驰缓性麻痹症状的病 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做 为AFP病例
各级医疗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 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方式报告到 当地辖区疾控机构
脊髓灰质炎
季节分布
Poliomyelitis
温带多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 流行高峰,7-9月发病占全年40%-70% 年龄分布
发病以小年龄为主,我国资料提示,2岁以下 73%,3岁以下占88%,儿童中男孩较女孩易患 重症,多见瘫痪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 脊灰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族的肠 道病毒属,根据抗原性不同,脊灰病毒分为Ⅰ 、Ⅱ、Ⅲ型,各型间一般无交叉免疫,国内外 引起瘫痪型脊灰的多为I型病毒 • 此病毒耐受潮湿和寒冷,低温下(-70℃)活力可 保存达8年之久,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前角灰质受到病毒侵害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由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脑脊髓膜扩散,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内容,旨在增加对脊髓灰质炎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危害与对策,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脊髓灰质炎对社会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起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3 目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通过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脊髓灰质炎,并且增强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政府、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注脊髓灰质炎疫情,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正文2.1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疾病的流行季节通常是夏秋季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患上脊髓灰质炎后,病毒会攻击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前角细胞,导致神经元的破坏和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
预防
预防
1.主动免疫
对所有小儿均应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基础免疫自出生后2月开始,连服3剂,每次间隔 1个月,4岁时加强免疫一次。目前国际上逐步采用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 国内也有试行。
2.被动免疫
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 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3.
检查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及瘫痪早期可见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不明显,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瘫痪第3周,细胞数多已恢复正常,而蛋白质仍继续增高,4~6周后方可恢复正常。 3.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本病最重要的确诊性试验。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 集标本:间隔24~48h收集双份标本(重量>5g),及时冷藏4℃以下送检,多次协和送检可增加阳性率。发病1周 内,从患儿鼻咽部、血、脑脊液中也可分离出病毒。 4.血清学检查 近期未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患者,发病1个月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及脑 脊液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可帮助早期诊断;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 白G(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 在许多障碍和挑战。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个国家。而1995~1996年及1999年,我 国云南和青海省发生了分别由缅甸和印度输入的脊灰野毒株病例,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后,才 未发生二代病例。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病毒经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但无麻痹症 状,此期称麻痹前期(无瘫痪型,占2-4%)。
病毒侵入脊髓前角神经元,称麻痹期(瘫痪 型,占1-2%)。肢体麻痹以单侧下肢多见, 不对称性,近端重于远端;腱反射减弱或消 失。脊髓颈胸段受累时,除肢体麻痹外,尚 有呼吸肌(膈肌和/或肋间肌)麻痹,严重 者可危及生命。
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的鉴别要点见 表1。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表 1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种类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 髓前角细胞和前根、脊神经
常较广泛
常较局限
增高
减低
亢进
(三)排除病例:根据分类标准,按采便标本合格与否,排除 病例有以下两种情况:①凡是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但脊灰 野病毒检测阴性病例。②无标本或不合格标本,且脊灰野病 毒检测阴性,第60天随访时,无论有或无残留麻痹或死亡, 失访的病例,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诊断为非脊灰其他 疾病,应分类为排除病例。
脊灰与主要疾病鉴别诊断要点
(3)肌萎缩
是指肌肉体积变小。可与邻近的肌肉或 对侧相同部位的肌肉比较。必要时可用带 尺测量肢体的周径。
(二)AFP实验室检查要点
1、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蛋 白-细胞分离
2、肌酶:GPT(谷丙转氨酶)、 GOT(谷草转氨酶)、CPK(磷酸肌 酸激酶)、LDH(乳酸脱氢酶)
3、血生化:K、Na、Ca、P 4、肌电图 5、影像学:脑MRI、脊髓MRI
(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①急性起病; ②典型的截瘫、感觉障碍平面及尿潴留 (充盈性尿失禁);③发病初期常为脊 髓休克期,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④ CSF外观无色透明,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 可有轻度增高。⑤脊髓MRI检查有助确定 脊髓病变的部位、性质。⑥常规检查视 力及眼底,除外视神经脊髓炎。
脊髓灰质炎的概述
脊髓灰质炎的概述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
俗称小儿麻痹症。
1.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90%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病变主要在脊髓灰质,表现为弛缓性肌肉麻痹,可留下瘫痪后遗症。
3.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3500多年前古埃及的石刻上就有记载。
4.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脊髓灰质炎病人莫过于富兰克林・罗斯福。
5.本病是人类决定消灭而即将消灭的疾病(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每年12月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疫苗接种月。
6.急性驰缓性麻痹(AFPAcuteFlaccidParalysis)(1)定义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驰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2)AFP病例:任何15岁以下出现急性软瘫的儿童。
(3)目的: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极大限度地发现真正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
脊髓灰质炎培训资料一、脊髓灰质炎的概述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部分患者可留下瘫痪后遗症,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直径约27nm,呈球形,核衣壳为 20 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各型间一般无交叉免疫反应。
脊灰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
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在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中增殖,随后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病毒扩散至全身淋巴组织和其他器官进一步增殖,并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如果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可导致脊髓灰质炎的发生。
二、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一般为 5~14 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和瘫痪型。
无症状型:占 90%以上,感染后无症状出现,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
顿挫型:约占 4%~8%,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症状持续 1~3 天后自行消退。
无瘫痪型:出现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
瘫痪型:为本病的典型表现,可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和恢复期。
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持续1~4 天。
随后进入瘫痪前期,出现高热、头痛、颈强直、四肢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感觉过敏和多汗。
在瘫痪前期的3~4 天内进入瘫痪期,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见于单侧下肢,近端肌群瘫痪较远端肌群明显。
感觉多不受累。
经过 1~2 周进入恢复期,瘫痪肢体的功能逐渐恢复,轻者 1~3 个月可恢复,重者需要 6~18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脊髓灰质炎的诊断诊断脊髓灰质炎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在流行地区居住、旅行等。
临床表现:出现发热、肢体疼痛、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等症状。
卫生部《脊髓灰质炎临床诊疗指南》___附件
附件1卫生部《脊髓灰质炎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
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
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肢体疼痛、头痛或无菌性脑膜炎,少数出现肢体瘫痪。
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本病多发生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自采取疫苗预防本病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5~35天,一般为9~12天。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一)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最为常见,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
感染后不显现症状,但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
(二)顿挫型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
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
本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有下列三种临床表现:1.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可有感冒症状,咽部不适,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
2.消化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
3.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
上述症状持续约1~3天,即行恢复。
(三)无瘫痪型临床上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
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临床表现相似,数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
患者可呈现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克氏( Kernig)和布氏( Brudzinski)征阳性。
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Hoyne征(患者在仰卧位时,将其肩部抬高可见头向后倾)亦可呈阳性,但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
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
患者一般在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
(四)瘫痪型约占全部感染病例的1%~2%。
患者具有无瘫痪型的临床表现,且病损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
按病变部分可分为脊髓型、脑干型和脑炎型三型,以脊髓型最为常见。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1.什么是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
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
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
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
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
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本病属乙类法定传染病类型。
2.脊髓灰质炎分期或分型。
在出现症状者中可分为顿挫型、无瘫痪型和瘫痪型。
瘫痪型占全部感染者的1%~2%。
典型瘫痪病人的病程可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3.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
为病人及无症状带病毒者。
后者及无瘫痪型病人不易被发现,且人数众多,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4.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
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手、用具、水和食物等,经口摄入为主要传播途径。
病初病人咽部分泌物可排出病毒,故亦可经飞沫传播,但为时短暂。
5. 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和传染期。
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
90%以上呈隐性感染,病人可无症状,但可从鼻咽部及粪便中排出病毒,并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6. 脊髓灰质炎的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1~5岁儿童为多。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可获持久免疫力,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力弱。
7.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①.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
②.顿挫型(流产型)脊髓灰质炎: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病人在数天内可完全恢复,这类病人不易正确诊断。
③.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病日持续2~10天,一般预后良好。
病人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稍有增加,总细胞数在10~500/ml,蛋白质浓度稍有升高或正常,糖含量在正常范围。
脊髓灰质炎教学演示课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脊髓灰质炎疫苗将更加安全、有效,接种方案也将更加便捷。
综合治疗策略
针对脊髓灰质炎患者,未来将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 等多种手段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全球合作与信息共享
国际社会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脊髓灰质炎的挑战,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共享与应用。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脊髓灰 质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接 触史,以及是否生活在疫 情流行地区。
体征检查
医生检查患者肢体肌力、 肌张力、腱反射等,评估 神经系统受损程度。
鉴别诊断方法
与其他急性弛缓性麻痹疾病相鉴别
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等疾病,需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侧弯、马蹄内翻足等。
呼吸功能不全
03
当病毒侵犯呼吸肌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甚至需要
呼吸机辅助呼吸。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运动畸形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 能,如行走、跑跳等。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患者可能因肌肉萎缩而无法完成日常活动,如穿衣、吃饭等,导 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心理影响
长期的疾病困扰和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分析
医疗负担
脊髓灰质炎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医疗治疗和康复训练,给家庭和社会 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
教育负担
由于疾病影响,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影响个人发展和社会 贡献。
经济负担
患者及其家庭可能因疾病导致的收入减少和医疗支出增加而面临经济 困境。
与脑性瘫痪相鉴别
脑性瘫痪患者多有围生期高危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且症状多为非进 行性,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评估发育里程碑进行鉴别。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1. 病因脊灰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
该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
当感染者排泄病毒时,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他们的粪便中的病毒可能通过食物、水或表面传播给他人。
2. 症状脊灰病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无力和瘫痪。
最常见的病例是肢体瘫痪,尤其是小儿麻痹症。
除了肌肉无力和瘫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3. 预防脊灰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分别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和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定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4. 检测与诊断如果怀疑患者感染了脊灰病,需要进行相关检测来确认诊断。
血液或咽拭子检测可以检测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
脊灰病的诊断还包括通过脊髓脑脊液检查。
5.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脊灰病。
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支持疗法,包括休息、营养支持和物理治疗。
对症治疗也是重要的,如控制疼痛、维持呼吸功能等。
对于肌肉无力和瘫痪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6. 疫情监测与控制由于脊灰病主要通过病毒传播,疫情监测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病例,需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检测。
同时还需要对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遏制病毒的传播。
7. 心理与社会支持脊灰病患者和其家人可能会面临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由于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可能感到沮丧和焦虑。
此外,瘫痪可能会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都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预防是最为重要的措施,而疫情监测和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症治疗外,心理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全面的措施,我们有望最终控制脊髓灰质炎疫情,保护人们的健康。
脊髓炎诊断标准
脊髓炎诊断标准脊髓炎(spondylitis)的诊断标准如下:1. 典型的临床症状:典型的病程为渐进性、慢性、对称性的脊柱疼痛,多在夜间或休息后加重,常伴随着发热、疲乏、贫血、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可见脊柱的炎症、软组织的增厚,以及脊柱关节的关节腔狭窄和硬化。
3. 临床实验室检查:ESR和CRP、HLA-B27等指标可以协助诊断脊髓炎。
4. 排他性诊断:需除外其他类型的脊柱疾病,如结核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脊柱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脊髓炎的诊断需要多种方法综合分析,而且不同类型的脊髓炎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诊断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
此外,不同类型的脊髓炎还有一些特殊的诊断标准,例如: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脊柱X线检查显示出有明显的强直病变;②满足著名的纽约标准(包括脊柱病变、髂骨病变、滑膜炎、强直性疾病家族史等指标)。
2. 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需要伴随着下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或者肠道感染的症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外生殖器或直肠黏膜的炎症;②腰椎的炎症;③满足整体的SAP标准(包括齿状突痛、滑膜炎、关节炎、性病、Ps病等指标)。
3. 脊柱关节炎性肠病(spondyloarthritis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病人有炎症性肠病和脊柱关节炎;②病人有肠病但目前没有肠病症状,而有脊柱关节炎和SAP指标。
总之,脊髓炎的诊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并需要通过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方式来确认。
及时诊断和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进一步损害肌肉和骨骼,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您怀疑自己可能患有脊髓炎,应该及早向专科医生寻求帮助。
医生将会根据您的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来做出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临床症状:患者出现急性无力、肌肉萎缩、肌肉酸痛、红斑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特别是儿童患者出现突然出现四肢无力,可能是脊髓灰质炎的表现。
2.脊髓液检查:脊髓灰质炎患者的脊髓液中,白细胞数通常正常,但是蛋白质含量升高。
3.电生理检查:肌电图检查可发现肌肉电位明显降低、间歇性肌电波形消失等异常现象。
4.核酸检测:通过核酸检测可以检测到多种病毒感染,判断是否为脊髓灰质炎。
以上是脊髓灰质炎诊断的主要依据,综合以上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同时,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尽早就诊,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脊髓灰质炎诊断与鉴别诊断
带有病毒1-2周。少数患儿带病毒3-8周。所
以人粪是最重要的病毒来源,带病毒的人是
最主要的传播者。
• 季节与年龄分布 脊灰1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流行高峰, 7-9月发病占全年40%-70%,发病以小年龄 为主,我国资料提示,2岁以下73%,3岁以 下占88%。
现蛋白细胞分离; ⑥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 ⑦粪便中分离出脊灰野毒株(确诊的依据)。
4.成年人脊灰发病应引起重视
据国外文献报道,某些国外基本消灭脊灰的国 家,由于小年龄儿童免疫水平很高,而10岁以 上人群,包括成人在内的发病数相对增高。成 人感染本病后,麻痹症状重,病死率也较儿童 为高。
5。在口服疫苗后7-14天内发生 瘫痪 的儿童应考虑疫苗相关性脊
做好AFP监测是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关键
二、AFP病例病毒学分类标准
根据以病毒学为基础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的分类标准,以病毒学监测、 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的临床检查结果,将 AFP病例分为确诊、排除和临床符合病例, 即《WH0 AFP病例病毒学分类标准》
1、AFP病例病毒学分类标准的内容
(1)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AFP病例为脊 灰确诊病例,无论其粪便采样合格与否
三、神经系统及相关实验检查
(一)神经系统检查要点 1、运动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常出现运动障碍。在神经系 统检查中,运动检查是一重要项目。AFP患 儿重点检查下列各项:
(1)肌萎缩
是指肌肉体积变小。可与邻近的及对侧相同的肌肉 比较。并可用带尺测量肢体的周胫。
(2检查时可触肌肉 的硬度及作被动运动体会其肌紧张度,了解其阻力。 肌张力减低时,肌肉弛缓松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退, 关节运动的范围增大。肌张力增强时,触摸肌肉较坚 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锥体束损害所致的肌张力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食物、饮水、空气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1. 病史: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往往有进食不洁食品或饮用不洁水源的史,也可能是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人。
2. 体征: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打喷嚏、喉咙痛、头痛、全身酸痛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开始出现肌肉疼痛、痉挛、无力、麻痹等症状,甚至会导致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脊髓灰质炎诊断的重要依据。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来检测。
此外,血液和脑脊液中的抗体水平也可以用于诊断。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脊髓灰质炎可导致脊髓前角灰质病变,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脊髓前角的病变情况。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疑似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应尽快就诊,并按照标准诊断流程进行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对他人造成传染风险。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1.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1.2 经过 3d~35d(一般为 5d~14d)的潜伏期。
1.2 临床表现1.2.1 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有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1.2.2 退热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1.2.3 麻痹 60d 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1.3 实验室检测1.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1.3.2 发病前 6 周内未服过 OPV,发病后未再服用 OPV 或未接种疫苗病毒,麻痹后一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 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 倍升高者。
2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 诊断3.1 疑似病例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 15 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2 临床断病例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3.2.1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 1.1。
3.2.2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 1.2。
3.2.3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 1.3.3。
3.3确诊病例疑似例并同时符合 1.3.1。
3.4 排除病例3.4.1 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髓灰质炎的其他疾病。
3.4.2 疑似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 1 个月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 IgM 抗体阴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 IgG 抗体滴数比急性期无4 倍升高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急性麻痹综合征 临床特征与脊灰相似:发热、恶心、 头痛、肌痛,迅速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 非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感觉 障碍。 脑脊液检测约1/3病例可有淋巴细胞 增多。病因可以是非脊灰肠道病毒,如 柯萨奇组病毒A、B,埃可病毒,肠道病 毒等。 脊髓胸段MRI发现脊髓灰质有T1及T2 相异常信号
九、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 病例
1、从粪便等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疫苗衍生 病毒(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 审查,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2、如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 例,则视为VDPV循环。
十、小儿神经系统检查几个问题 1、肌张力 是指在安静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 检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及作被动运动 体会其肌紧张度,了解其阻力。 肌张力减低时,肌肉弛缓松软,被 动运动时阻力减退,关节运动的范围增 大。
4、反射检查:对感觉刺激引起的不随意 运动反应称反射。 (1)深反射:上肢:肱二头肌反射、肱 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射。下肢:膝反 射、踝反射、踝震挛; (2)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新生儿和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 反射和提睾反射不易引出。
(3)病理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才发生的异 常反射。 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在2岁以下小儿可 为生理现象。 3~4个月前小儿肌张力较高,可使 克匿格征阳性 。
瘫痪型
1、潜伏期
5-14天 2、前驱期 发热(低 - 中) 饮食不振,烦躁,全身过敏, 呕吐、头痛、 咳嗽、腹痛、腹泻、 1-4天热退,症状消失 (顿挫型)
3、瘫痪前期 热退1~6天 再次发热,T>39℃ (双峰热),头痛、多汗,颈强直,全 身肌肉疼痛,感觉过敏 一过性尿潴留或便秘 三脚架征 吻膝试验阳性 3-5天热退,病情此止(无瘫痪型)
谢谢!
病毒性脑炎
病因: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虫媒病毒 传染病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流行病学: 肠道病毒 —— 夏季多见 虫媒病毒 —— 乙脑夏季 单纯疱疹 —— 散发
临床表现
病前多有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 发热、头痛、呕吐、精神异常、意识障碍 昏迷、惊厥、肢体瘫痪 肌张力增高 巴氏征阳性 脑疝 脑干受损 —— 中枢性呼吸衰竭
可伴有运动神经麻痹,如面神经,舌 咽,迷走神经受累 病情严重者常有呼吸肌麻痹。 脑脊液脑脊液早期蛋白↑↑ ,细胞 数正常(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肌电图示神经源受损
2、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急性起病 截瘫 感觉障碍平面及尿潴留; 常有脊髓休克期,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 CSF外观无色透明,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可有 轻度增高 脊髓MRI检查有助区别脊髓病变性质及范围。 常规检查视力及眼底,除外视神经脊髓炎。
病毒侵入肠道淋巴结
三、发病机制
第一次病毒血症 抗体足够则清除病毒 (隐性感染)90%
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毒力大)
侵犯中枢神 经系统 1%
抗体免疫 系统清除 病毒
病情停止(顿挫型) 4~8%
轻(无瘫痪型) 重(瘫痪型)0.1%
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无症状------------隐性感染 顿挫型 有症状分为 无瘫痪型
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 日本宣布本地区为无脊髓灰质炎地区, 标志着我国消灭脊灰工作进入无脊灰阶 段。这是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广大卫生 工作人员长期艰苦努力的结果。然而, 无脊灰的证实并不意味着消灭脊灰工作 的结束。特别是中国与众多目前仍有脊 髓灰质炎流行的国家接壤。故消灭脊灰 工作仍要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让我们为全球消灭脊灰而共同努力!
2.病毒分离: 鼻咽分泌物 血 脑脊液 大便---粪便中分离出脊灰野毒株 2周内阳性率高 最有诊断意义(确诊依据)
3. 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 中和试验 ELISA法检测抗体 病后10~15天阳性(1月内) 恢复期较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
六、诊断
1.典型病例: 流行病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诊断
2. 顿 挫 型 前 驱 期 瘫痪前期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及辅组检查
CSF:压力小,WBC数百个 蛋白大多正常或轻度升高,糖正 常 病毒学检查:大便、咽分泌物、CSF 血清学检查:病初及病后2~3周取血 头颅CT:脑水肿、脑软化灶
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病种, 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低,肌力差,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征 候群。
3、脊髓灰质炎确诊病例,排除病例及临
床符合病例 1)脊灰确诊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 性,AFP病例为脊灰确诊病例,无论其粪 便采样合格与否。
2)脊灰排除病例:
①合格粪便标本,但脊灰野病毒和疫苗病 毒检测阴性病例。 ②无粪便标本或不合格标本,且脊灰野病 毒检测阴性,第60天随访时,无论有或 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的病例,经省 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诊断为非脊灰其 他疾病,应分类为排除病例。
4、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
发作性骨骼肌弛缓型麻痹而无感觉 障碍。 发作时血清钾低于3.5mmol/L,予钾 盐治疗有效。 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继发性低血钾麻 痹。
5、坐骨神经麻痹 有臀肌注射药物史 多数患儿注射当时即有注射部位或向 小腿、足部放射痛。 患肢小腿及足无力,足下垂,膝踝反 射可引出,提示腓总神经受累。 出现仰趾足,膝反射正常,踝反射消 失,提示胫神经受累。 受累神经支配的肌群出现感觉障碍。
3、如有血清学检测脊灰IgM抗体阳性, 或中和抗体或IgG抗体有4倍增高并 与分离的疫苗病毒型别一致者,则 诊断依据更为充分。
(二)服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 1、与服脊灰活疫苗者在服苗后35天内有 密切接触史,接触后6-60天出现急性弛 缓性麻痹,符合脊灰的临床诊断。 2、麻痹后未再服脊灰活疫苗,粪便中只 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者。 3、如有血清学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 抗体(或中和抗体)4倍以上升高并与分 离的疫苗株病毒型别相一致者则诊断依 据更为充分。
2、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 肌力情况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 4级:能作抵抗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3、感觉检查:进行感觉检查时,患者必 须意识清晰和高度合作。 (1)浅感觉:是指皮肤及粘膜的痛觉、 温度觉及触觉三种感觉 (2)深感觉:是指起于身体深部组织 (主要为肌肉、韧带、肌腱、骨骼及关 节)的感觉,包括关节觉、震动觉和深 部痛觉三种。苗病毒检测阴性,无论第60 天随访时有或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 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 能排除脊灰的AFP病例,应分类出临床符 合病例。
七、鉴别诊断
1、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Guillain-Barr综合征) (脱髓鞘型) 急性起病 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感觉障碍
4、瘫痪期
体温下降时出现瘫痪,逐渐加重。
体温退至正常,瘫痪停止发展。 无感觉障碍
1)脊髓型:
不对称、不规则的弛缓性瘫痪 多为单侧下肢瘫痪 严重时四肢完全瘫痪 四肢多见,下肢尤甚 感觉存在
腹肌瘫痪 腹壁反射消失 腱反射减弱 → 消失
2)延髓型: 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 血压、脉搏变化 颅神经麻痹 3)脑型: 高热,烦躁,惊厥、昏迷、上运动神经 元痉挛性瘫痪 4)混合型:兼有以上几型表现
5、恢复期
体温降至正常
瘫痪停止发展
瘫痪肌肉功能逐渐恢复 一般病例8个月完全恢复 严重病例6~18月或更长
6、后遗症期
严重者受累肌肉萎缩 肢体畸形(马蹄足内翻)
(马蹄足外翻)
(足下垂) 脊柱弯曲
五、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细胞数
50~500×106/L
早期:细胞↑ ,蛋白正常 (细胞蛋白分离) 晚期:蛋白↑ ,细胞数正常 (蛋白细胞分离)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经承学
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症
一、病
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 肠道病毒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 依抗原分Ⅰ、Ⅱ、Ⅲ 型 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二 、 流行病学
病人(隐性、轻型)及携带者是传染源 粪—口是主要传播方式 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染性
感染后终身免疫
7、假性瘫痪:非AFP
骨髓炎 骨折 关节炎
病史
体检
X线检查
八、脊灰疫苗相关病例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 (一)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 1、服用活疫苗(多见于首剂服苗)后435天内发热, 6-40天出现急性弛缓性麻 痹,无明显感觉丧失,临床诊断符合脊 灰。 2、麻痹后未再服用脊灰活疫苗,粪便标 本只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者。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14种疾病: 1、脊髓灰质炎 8、神经丛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 9、周期性麻痹 3、横贯性脊髓炎 10、肌病 4、急性多发性肌炎 11、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12、肉毒中毒 6、外伤性神经炎 13、单神经炎 7、短暂性肢体麻痹 14、四肢瘫、截 瘫和单瘫
有几种类型
1.开始症状较轻 迅速进入昏迷 突然死亡
2.高热、频繁惊厥,
异常动作
幻觉
其间有短暂清醒期
3. 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呕吐 精神萎靡,反应迟钝 惊厥、颈强直、木僵状态 异常活动
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类似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多发性神经根炎(流行性腮腺炎、EB病毒) 急性小儿偏瘫 脑干颅N核受累 急性小脑共济失调
3、少年型重症肌无力(全身型) 受累的躯于及四肢,伴或不伴眼外肌或球肌 受累,有易疲劳性和无力,经休息或用胆碱酯 酶仰制剂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确诊: 1)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药物试验阳性; 2)重复电刺激,l-5赫兹刺激条件下,第5次诱 发电位波幅比第1次诱发电位波幅降低≥10%; 3)血AchR-ab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