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教学简案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柏林》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柏林》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柏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并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使用。

- 理解小说《《在柏林》的主要内容,了解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战争的反思,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理解作者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特别是“以小见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标题《在柏林》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 理解小说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将战争的残酷性深刻地展现给读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战争题材的课文或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简要介绍《在柏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词、短语,并借助字典或注释理解其含义。

2.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圈划批注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老兵、老妇人和两个小姑娘的形象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形象是如何体现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人民的同情的?四、深入探究,理解主题和表现手法1. 引导学生比较原小说与改后的内容,体会小说设置悬念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分析小说的标题《《在柏林》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以小见大”在《《在柏林》中的具体应用?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五、拓展延伸,反思战争1. 分享一些与战争相关的资料或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在柏林》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14课课文。

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的正面战场,从一列行驶的火车上选取了一个小场景,刻画了老兵一家遭受战争摧残的悲惨生活,以小见大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伤害。

文章篇幅极短,却包含丰富的内涵,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2、学会运用阅读小说的方法,领会微型小说结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微型小说“以小见大”“侧面烘托”以及“留白”的特点,小说构思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过去,导入新课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战争主题的微型小说——齐读课题《在柏林》,猜一猜如果只看课题结合战争主题,可能会些什么?(根据回答板书:战场、战斗、战士)在阅读课文前先回忆一下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板书: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今天我们就走进美国女作家奥莱尔的这篇不足400字的微型小说,看看她是怎么描写战争这一主题的?二、明确目标,自读课文师:打开课本62页,读阅读提示1、阅读提示,圈出要求A:怎样表现战争这一主题?B结局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的可怕”(PPT)围绕导学中的问题完成学习单(PPT)2、围绕问题,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以往战争主题作品在柏林环境战场上情节战斗场面人物参战战士三、深入文本,品味表达抓环境,体会与众不同。

孩子们找出两处环境描写的句子,(PPT 展示)A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师:这个环境描写你有什么疑惑没有?这一处环境描写作用?板书:铺垫)B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抓关键字“静”理解句子意思抓情节,体会与众不同。

师:能用简短的语言概况课文情节(内容)教师梳理情节(PPT)引导理解:以往战争主题正面描写战斗场面,本文通过老兵的叙述侧面烘托(板书:侧面烘托)师:受到战争伤害的只有老兵一家吗?从哪儿看出?引导写法:以小见大(板书)抓人物,体会与众不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在柏林》教案【教材分析】: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

【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

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

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二战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

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

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

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

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2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2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精选2篇(一)课题:《在柏林》文学阅读教学目标:1. 了解《在柏林》这篇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中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主旨;3. 掌握阅读理解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2. 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复印《在柏林》文章;2. PPT或者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起上次阅读的内容。

Step 2 新课讲解(10分钟)1. 引入文章:在柏林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姜红的作品,她生活在20世纪的中国,但通常会用很多国家和民族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展示并介绍作者姜红的基本情况。

Step 3 阅读教学(15分钟)1. 分段朗读文章,让学生跟读;2.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进行朗读,并讨论段落的主要内容。

Step 4 想一想(10分钟)1. 明确提问:文章通过哪些细节展示了儿童的天真和善良?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Step 5 达标检测(15分钟)1. 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并解释。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阅读题目。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1. 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对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进行复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次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来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还要适当培养学生对作者姜红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2. 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3. 学会使用语言描述苏州园林。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在柏林》的内容,了解柏林的风景和背景故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不同地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柏林的风景和背景故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柏林的认识和感受。

3. 教学准备•课文《在柏林》的复印件。

•预先准备好的问题,用于激发学生对柏林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的作文本和笔。

4.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柏林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景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提问的能力,例如:“你们对柏林了解多少?你们有没有想过要去柏林看看?”Step 2:阅读课文•教师读一遍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个别读,学生互相交替读。

•教师进行词汇和句子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Step 3:理解课文•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补充和纠正错误。

Step 4:写作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以《在柏林》为题目写一篇短文。

•提示学生写作时要注意句子的连贯性、逻辑性和语法正确性。

Step 5:展示和反馈•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指出作文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 教学延伸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性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柏林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图表材料,让他们通过图片和图表获得更直观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导入新课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课文的关注度。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五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五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在柏林》的内容及背景;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在柏林》的内容及背景;2.阅读理解。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PPT、电子白板、教学素材《在柏林》、学生习题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柏林的图片,引出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T:大家看这幅图片,你们猜这是哪个城市?S:柏林。

T:是的,这是柏林的风景,那么你们知道柏林是哪个国家的首都吗?S:德国。

T:对,柏林是德国的首都。

你们知道德国在哪个大洲吗?S:欧洲。

T: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述柏林的一段故事,请大家认真听课文,看看故事中会有些什么内容。

二、阅读理解(20分钟)1.呈现课文《在柏林》,并读给学生听。

2.教师解释课文中生词及重点句子。

3.学生个体阅读课文,理解故事的大意和人物的情感。

4.学生小组内讨论课文中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向大家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教师呈现柏林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用课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联想,发挥想象,写下自己对柏林的感受和看法。

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写作,教师选几位学生进行集中展示。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游记,介绍柏林的某个景点或者体验。

2.学生根据提示和课堂所学知识,开始写作。

3.学生交换作文,互相修改,提出建议。

4.学生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写作。

五、巩固和拓展(15分钟)1.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写作,进行集中评析和点评。

2.教师出示柏林的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他们在写作中提及的景点。

3.教师讲解柏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扩展学生对柏林的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册中的相关练习。

2.鼓励学生多读相关资料,增强对柏林的了解。

七、总结发言(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柏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在柏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在柏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背景《柏林》这篇课文出现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是本册中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旅游为主题,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柏林》的内容,理解和领会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素养。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柏林的认识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用地图等工具了解柏林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提高多元素信息的获取和学习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语言积累,动手创作旅游宣传海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课时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听读、小组讨论、朗读第二课时分析课文,讨论课文中的文化内涵课堂讲解、分组讨论、板书第三课时了解柏林的地理位置,了解柏林的历史文化观看视频、听讲解、展示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自主设计旅游海报创作、分组展示、互评四、教学方法本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通过听、说、读、写、评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创新,发挥想象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在课堂中,老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的讨论表现、旅游海报的创意设计、海报的互评等,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课后进行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

六、教学愿景本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是全方位、多感官、多元素的课堂教学方式,既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注重学生集体的合作和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地图阅读技巧,增强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2.学习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悟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2.抓住细节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聊战争,引导学生谈谈对战争的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四、课后作业1.摘录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仿写。

2.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细节描写。

2.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四、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战争与和平”。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战争带来的苦难。

2.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写作技巧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拓展阅读,推荐有关战争与和平的书籍和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战争带来的苦难。

2.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2.体会精炼的叙述和内容的层层铺垫带来的震撼效果。

3.理解小说选材的意义,探究其深刻的主题。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小说创作越短,越艰难,这话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果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表达深刻的主题,这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也可见作者的功力。

在前段时间,我们共同学习了微型小说《桥》,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富有节奏感的短句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党支部书记的伟岸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另外一篇小说《在柏林》,来看一看这篇微型小说,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表达主题的。

(二)初步感知,还原画面在学习《桥》的时候,我们用电影化的方式将小说内容还原成了不同的镜头和画面。

今天,就让我们再做一次导演,共同完成不同镜头的剪切。

外景画面内景人物特写镜头那么,又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不同的镜头串联在一起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小说的开头,请一位同学朗读小说的第一句。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提问:小说的开头似乎很平淡,但有没有让你不解的地方呢?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时的疑问:为什么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存疑)让我们继续阅读文本,看一看,能不能在这些人物中找到原因。

(三)品味语言,层层剖析1.请一位同学朗读小说的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圈画有关人物的关键词,包括外貌、动作、语言。

老妇人:体弱多病;独自沉思;神志不清;重复数“一、二、三……”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时的疑问:这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为什么要重复数“一、二、三……”?这三个数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存疑)让我们继续阅读。

2.个别朗读第三自然段。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不幸)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残酷)中死去的。

2024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案优质范文

2024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案优质范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在柏林》。

该文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柏林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以及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态。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词学习、语法点讲解、课文理解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词和语法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词和语法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注意生词和语法点。

3. 生词学习:学生跟读生词,教师讲解生词含义,引导学生运用生词。

4. 语法点讲解: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点,让学生造句巩固。

6.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7.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在柏林》2. 内容:a. 生词:废墟、饥饿、孤儿、硝烟等。

b. 语法点: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等。

c.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词,每个写5遍。

1)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战争给柏林城带来了哪些影响?c. 仿写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要求运用一般过去时和被动语态。

2. 答案:a. 见作业题目a。

b.1)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柏林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2)战争给柏林城带来了废墟、饥饿、孤儿、硝烟等影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案

《在柏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3.结合前置性作业进行课堂交流,加深对残酷战争的理解。

4.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

三、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按照课前导读语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解题交流,初步质疑1.教师板书“柏林”,你对这个词有哪些了解?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进行汇报。

2.教师补充题目“在柏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哪些猜想?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说一说。

3.激趣导入:《在柏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抓住题目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在积极猜想的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全文做好铺垫。

二、学前汇报,交流预习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汇报。

(1)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强化辨析记忆。

(3)梳理预习读书中遇到的问题。

2.集体汇报交流: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困难的字,哪个不理解的词语?你们是怎样解决的?你们组遇到的问题有哪些?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让学生扫清字音词语方面的障碍,流利读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建立起文本印象。

三、朗读交流,感知文本1.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活动卡”,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提示学生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小说震撼人心之处在哪里?(3)读一读填写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简单记录在表格中。

(4)大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可以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

2.汇报交流: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相机板书:老妇人、两个小姑娘、后备役老兵、一个老头)他们分别有哪些表现?(相机板书:“一、二、三……”“嗤笑、傻笑”“扫、挺、说”)3.选择令你震撼的段落读一读,并告诉大家你的感悟是什么。

《在柏林》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在柏林》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在柏林》教学建议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微型小说的特点在于篇幅虽小却五脏俱全,《在柏林》这篇不足400 字的小说,小说要素俱全,情节波浪起伏,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鲜明,而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却深刻而震撼人心。

一、品读含义丰富的词句,发挥想象“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小说开头这平平淡淡的一句,仔细咀嚼,含义丰富。

首先让学生思考这句话告诉你哪些信息?学生会说:火车上都是妇女和孩子,而几乎没有健壮的男子。

这是将句子抽取主干所获取的信息,而且有违常理,你会接着问为什么会“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呢?火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

这就是作者构思的精巧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让读者恍然大悟。

如果教师就此打住,自然也可以了,但如果此时再让学生品读一下这个句子,并且问一句“还有什么不合常理的地方吗”,学生会进入深度思考,也会发现“缓慢”一词显得怪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有什么特别含义吗?一般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风驰电掣,雷霆万钧,故用“缓慢”显然是不同寻常的。

但是这时你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你只需告诉他答案去文中找,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被你领进文本之中了。

二、品读修辞巧妙的词句,把握真意明确了开头作者设置的悬念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问“小说中还有没有悬念”,相信学生一定会发现老妇人“一,二,三”的数数。

这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为何要不停数这三个数,且“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这不是太令人不可思议了么?这三个数有什么特殊意义么?这些都能引起读者思考。

但是孩子不会思考这些问题,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引得两个小姑娘“指手画脚,不加思虑地嗤笑起来”。

这时作者写道,“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又是一个悬念,老头为什么要“狠狠”扫她们一眼呢?他为什么要凶巴巴地对待两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呢?悬念连着悬念,读者的思绪完全被作者控制了,急欲知晓这不近人情背后的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最新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最新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2.通过比较,感受小说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

3.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了解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生命是一种奇迹。

在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存在生命,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地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和平,对于战争深恶痛绝。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描写战争给人们造成灾难的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的资料介绍。

)师:战争的发生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未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探究标题《在柏林》,利用已有的知识,想象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思考: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可用关键词提炼,如老兵、老妇人、小女孩、车厢、战争。

)4.用“___ ”画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怎样的境况?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当时承受的苦难。

“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而多病”年老了还要去打仗,战争给人们带来饥饿、苦难,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1)、(2)题为第一组 (3)、(4)题为第二组 (5)、(6)题为第三组) (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2)为什么老兵在三个儿子死了、妻子疯了之后还要上战场?(3)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数“一、二、三”?(4)无论如何火车声一定比老妇人的声音大,但为什么后面写声音盖过了车轮声?(5)为什么小说中多次提到小姑娘笑老妇人?(6)文中写到车厢中两次静下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一段写车厢里“静得可怕”?(车厢里的人都在想些什么?)问题特点:关注到了文中反复出现或反复过程中有变化的词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第1篇】《在柏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3. 了解战争的残酷,体会文章对于战争的控诉。

重点: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战争的的残酷。

难点:体会小说表现灾难这一主题的方式与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及,了解战争的危害。

课前活动:观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阅读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初步认识战争,了解战争的危害。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激兴趣1.PPT课件播放战争短片。

2.交流: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3.如果让你来描绘战争灾难,你会着重写哪些方面?4.有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却不是这样来表现战争灾难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女作家奥莱尔所写的经典微型小说——《在柏林》。

板书课题:14*在柏林二、预习交流感整体1.检查字词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名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要求:(1)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2)怎么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3.围绕主题,学生自学。

(1)复习学习《桥》《穷人》的学习方法,关注:情节、环境、人物。

用所学方法,从环境、情节、以及人物的命运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在柏林》。

(2)自读课文,完成表格。

以往同主题的作品《在柏林》环境惨烈的战场场景人物淤血奋战的战士情节激烈的战斗过程(3)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以往同主题的作品《在柏林》环境惨烈的战场场景一节车厢人物淤血奋战的战士 1.老兵 2.老妇人 3.两个姑娘情节激烈的战斗过程 1.两位姑娘嗤笑重复数数的老妇人 2.战时后备役老兵斥责那两个姑娘3.老兵送老妇人去疯人院,自己上战场(4)写法探究: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份完整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以往同主题作品:正面描写;《在柏林》:侧面描写)三、反复朗读品文字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品味奥莱尔笔下两个重要的人物——老兵和老妇人。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2.通过比较,感受小说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

3.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了解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三要素1.认真阅读课文,圈划批注小说三要素2.故事发生在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3.故事有哪些人物4.概括故事情节二、听读课文,圈划批注,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主旨1.请学生朗读课文2.圈划批注:人物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从中你有怎样的思考3.由此,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三、朗读课文,了解小说的表现手法1.将原小说与改后的内容进行比较,体会小说层层设疑、设置悬念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品析题目,知道“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回顾课堂,布置作业(一)、基础题1.比较文中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①当我告诉你们她就是我的妻子时……②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③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二)、提高题:1.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课外阅读《丰碑》,在有疑惑处设疑并解疑,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说一说以“丰碑”为题的好处。

我们都爱读小说,通常读小说你会关注什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说——《在柏林》,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小说了,我们知道,读这一类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核心问题: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可以从人物入手。

请同学打开书本71页,认真阅读课文,落实小说三要素,在文本中进行圈划批注。

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初读情况。

故事发生在哪(如回答柏林,进一步追问,能在具体点吗:一列驶出柏林的火车车厢内)这是故事发生的小环境,能够从文本中推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吗(战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核心问题。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教案

在柏林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4. 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 在读中品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6. 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望和信念对于身处困境之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

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

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举动神志指手画脚不假思索(2)指名读。

(3)男女生读。

(4)全班齐读。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智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

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第【1】篇〗《在柏林》教学设计教材介绍: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本课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作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环境、人物和情节,了解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感受微型小说构思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帮助学生树立珍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关注环境、人物和情节,了解这篇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

2.教学难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战争的视频)同学们,看了刚才的视频你有什么感受?2.谁能说说我国古代有关战争的诗句呢?3.导入课题《在柏林》。

4.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反馈。

3.快速浏览课文,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关键句,感战争苦1.出示句子: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学生读句子。

(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句子“几乎”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2.出示句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从他们的外貌特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残酷的战争对人们身体、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第【1】篇〗14* 在柏林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

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字词教学本课未设置会认、会写的生字,但要关注课文中注音的生字“后备役(yì)”“咔(kā)嚓(chā)咔嚓”。

教学时,直接在课文中随文识字,“后备役”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背景介绍后备役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

“咔嚓咔嚓”是拟声词,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拓展积累ABAB式的拟声词。

“嗤笑”的“嗤”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也是翘舌音。

2.阅读理解《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

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

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深入挖掘。

3.表达运用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

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1.预习提纲(1)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及,了解战争的危害。

(2)了解作者奥莱尔及她的相关作品。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展示战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在柏林》,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的特点。

2、通过比较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项链》与微型小说《在柏林》,概括短篇小说与微型小说的差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的特点。

难点:概括短篇小说与微型小说的差别。

初步设想:此处的两个教学目标即是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两者都是围绕着“掌握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这一教学内容主题而展开的,实现的关键除了对课内文本分析外,更强调一种全面认识。

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和本学期分别学过了两篇短篇小说——欧.61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与莫泊桑的《项链》,这种已有的小说类学习经验会对他们解读课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这堂课意在主要通过“温故”的手法来“知新”,在文体的对比中使学生掌握微型小说的主要特点。

实践结果: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效果和预期是有点差别的,比如作为教学难点的“概括短篇小说与微型小说的差别”这一环节,没有设想的那样使学生有较大的思辨空间,偏于简单化了,这点在下文的剖析中会进行展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为主,研读式教学为辅初步设想:本节课教学方式的确定主要是基于“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讨论式教学,更偏重于训练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这也是由学情决定的:高一(5)班是一个较为积极上进的班级,学风端正。

通过一个半学期的接触,感觉大多数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作业完成质量也比较好,而不足在于课上主动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都缺乏积极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勇气和能力。

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得学生在表达方面有所提高也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以讨论式教学为主,研读式教学为辅。

实践结果: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似乎没有预想那样出现此起彼伏的讨论思潮,更偏向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回答,只有在个别设定环节上有所讨论,如“续写《一枚古钱币》”时的小组讨论。

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案优质

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案优质

六年级上册语文《在柏林》教案优质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在柏林。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作者经历的柏林旅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并情感交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阅读理解本文的内容,并理解文章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生词词汇,并初步熟悉相关的语言表达。

3)学生能够了解柏林的基本情况和相关历史背景,并在阅读中感受到柏林的氛围。

4)学生能够与同伴讨论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想法,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获取相关的信息,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总结,提取文本的主要思想和信息。

3)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增强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4)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学习掌握本文的相关内容,尤其是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学习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1)影响学生阅读的生词词汇的理解与应用。

2)让学生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预习、巩固课文知识。

通过预习进一步了解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材施教和举一反三等,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巩固知识点。

2.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多角度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文意,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交流和合作学习。

通过提供自由的交流环境,让学生互相学习,建立自信,克服发音、口音、词汇的困难,发展学生语言、听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现场音乐,激发孩子对柏林的兴趣和热情,让孩子对柏林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柏林的相关知识,写下一些自己对柏林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彼此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柏林》教学简案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
册)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从群体和个体对人物进行分析,归纳性格特征;
3.关注环境背景,融合人物性格,探究时代与人物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性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感情的表达用意,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产生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搜集战争残酷的文学作品、新闻、图片、影视资料等,让学生感受作品呈现出的战争情景,并关注到所搜集材料中对人物的聚焦和描写;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意图意图说明
初读感受,把握脉络
讲授“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小说字数短少,但具有自身特点,选取生活中的画面,以小故事反映时代思想和风貌;
读课文,能概况文章的故事内容。

解小说特点,让学生体会小说的“典型化、形象化特征;
再读分析,聚焦人物
设置图表,提示学生关注人物出场的时的言行、神情等;完成图表,分析人物的心理和形象特征;
关注不同的人物所具有的不同表现,抓住特点分析人物情感;
关注形象,探寻背景
对比人物前后出场的变化,归纳变化后的现实原因,探寻时代背景;
比较发现人物前后表现的不同
能够了解人物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时代也可以映射到人物身上。

作业设计
1.读一读,阅读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理清整体人物关系,揣摩人物态度的前后变化,关注个体人物的性格特征;
2.写一写,尝试通过描写人物的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求:语言描写+任选其他一种描写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