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研究

合集下载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作者:王兰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基于在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田野调查,通过引入新内生发展理论,提出认同、赋权、创新、合作四要素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理性认知村落的命运,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主体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通过确权、赋能提升村民可行性能力,进而将内外资源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参与政策、组织、业务和技术等的创新实践活动。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知识、部门、地区的联动。

四要素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农牧民的主体地位,激活内外发展动力,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内生发展;乡村振兴;脱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20)04-0065-10收稿日期:2019-12-21 DOI:10.13968/ki.1009-9107.2020.04.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MZ041)作者简介:王兰(1986-),女,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农村社会治理。

引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

尤其是2012-2019年,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 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 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1]。

脱贫攻坚战中积累的诸多实践经验都可应用在乡村振兴实践中。

面对乡村出现的老弱化、空心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力和合作精神等问题,亟需整合乡村内外资源,提高内生发展动力。

当前中国乡村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欧美一些国家也曾出现过。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研究》课题附件1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一、理论综述1、农民增收不长效问题的成因综述(1资源禀赋不足论。

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首要约束因素。

在同样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所占有的资源及生产要素的多少。

作为农民来说,能给其带来收入的资源和要素无非是土地和劳动力。

吴敬琏强调指出,“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均资源少,中国农民接受的低水平教育是制约其收入的重要原因。

李朝林认为,在众多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中,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农民收入增加的“瓶颈”,农民增收与农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

(2城乡二元结构论。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压抑、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短缺与“城乡分治”的体制形成恶性循环。

温铁军认为,农民收入问题深层次矛盾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其将农民封锁在有限的耕地上,也强化了收入分配的轻农倾向和扭曲。

张晓山认为,“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对“三农”的长期歧视。

(3农民权益缺陷说。

杜旭宇认为,农民权益不完整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权益不完整体现在经济权益的缺失、政治权益的缺失和社会权益(包括劳动就业权、迁徙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以及社会尊重权的缺失。

农民权益与农民组织缺陷是联系在一起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缺陷也是农民不能维护权利的原因之一;盛洪认为,一个社会中最大的人群被压缩了权利,经济政策就会出现系统性的偏差,这就是中国农民陷入整体性困难的苦难之源。

(4农村劳动力剩余说。

陈锡文认为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是农村就业不充分。

我国农民增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恰恰在于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所面临的困难。

郭书田认为,农村劳动力的出路只有就地消化的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都很难收到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成效。

(5市场化进程缓慢说。

许经勇提出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新解———要素市场化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滞后和农村土地市场化滞后有关。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差异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差异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差异研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尤为重要。

而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然而,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承载着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不同区域差异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差异进行深入研究。

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之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里的农业资源丰富,技术水平较高,对外贸易发达,农产品加工业发达。

因此,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东部地区要加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以提升农业竞争力。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区,农业基础雄厚。

然而,由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步较晚,中部地区农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占优势。

因此,中部地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转变生产观念,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减少农民收入差距。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里面临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西部地区应该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加大对小农户和小农场的扶持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但受地理条件和气候的限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较大的困难。

因此,东北地区需要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链,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五、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是我国外贸发达的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产品加工和出口。

沿海地区应该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并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提高消费者信任度。

六、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市场狭窄等原因,农产品流通成本较高,企业普遍缺乏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

对中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实证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对中部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实证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y=877. 8340—57. 68 × 1 1 3473 x 2+1 9628 3— 05 9 + 5. 4 0. 2 x
4 .0 6 2 1 9 7×4 4 _64 3×5 — 33 6
t ( .9 8 4) 一 .4 4 9)( .2 8 9)( .6 7 9) = 06 7 6 ( 23 3 7 07 6 0 00 2 2
贡献率 06 7 5 .5 7 6 02 3 6 .7 6 1 00 9 3 .3 9 5 O0 3 8 .184 00 2 5 .11 5 0o 2 o .o 69
累积 贡 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6 7 5 . 76 5 O9 1 1 . 47 3 09 15 .7 3 2 09 5 3 .8 26 09 7 9 .9 3 1 1 o Oo . o o O

的重 中之重 , 而农 村作为 最大 的潜 在消 费市场 对提 高经 济发 也表 明模 型是 高度 显著 的 , 但模 型 中的解 释 变量 的 t 不显 值 展速度也就 具有 重要意 。作为农村 人 口占全 国农村人 口近 著 , 义 而且 ×4 、×5的系数符号 不合理 。进 而怀疑 各解释 变量
各主成分 \ 特征值
自改革 开 放 以来 中部地 区农 民收入 的绝 对量逐 步 提高 , 20 0 8年 中部地 区六省农 民人 均纯 收入 均突破 4 0 0 0元 。按 农 民收入 的来源 构成 分析 , 家庭 经 营收入 仍是农 民收入 的主 要 组 成部 分 ,0 8年所 占 比重 一般 都在 4 % 左右 , 其 比重 逐 20 8 但
13的中部地 区 , / 提高 农 民收入对 中部崛起 提供 了契机 。

存 在多重共线 性 问题 。因此需要求 解解 释变量 的特 征值来检

江西省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江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农民收入增速趋缓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制约江西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江西省农民增收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8 doi:lO.3969/j.issn.1672-3309(s).2010.10.01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由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突出表现为大部分农产品总量过剩。

价格低迷,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艰难的“爬坡”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最大难点。

江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

农民收入增速趋缓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江西省农民收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收入增长加快但总量依旧较低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够.江西省经济和周边省份相比,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收入也明显偏低。

虽然近几年.江西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发展工业经济,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且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江西农民收入增长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民收入总量依旧较低。

具体数据参见表1: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江西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到2007年年均增长13.22%,增长幅度分别为12.28%、10.57%和16.91%,可以看到最近几年由于农业政策的转变,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不断加快。

但是总量依旧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次落后16.41、40.38、118.12、149.62、126.04、127.51、95.66(元)。

与周边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福建相比,则差距更大。

2007年差距分别为420.45、1579.34、1422.38(元)。

差距较大。

(二)收入结构中外出打工收入比例增长明显江西省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基地,农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壮劳动力在外打工,2000年江西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74447元,到2007年达到1660.98元,7年增加了916.51元,增幅明显快于其他纯收入的增幅。

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

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

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摘要: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农民收入; 理论分析; 政策选择中国目前有14 亿人口, 其中9 亿在农村。

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 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和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 研究农民收入增长规律, 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1、农民收入总水平提高, 但增速趋缓农村改革20 多年来, 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 年的134 元提高到2000 年的2 253 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 年均增长7.43% , 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分阶段来看, 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呈现出阶段性递减的趋势。

1978—1984 年,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7% , 1985—1988 年为4.9% , 1989—1991 年3 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为1.9% , 1992—2000 年为4.6%。

尤其是1997—2000 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 年下降, 增长率从1996 年9%下降到2000 年的2.1%。

2、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的状况加剧(1)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差距再度扩大。

从收入水平来看, 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在1978 年为42、3% , 到1985 年达到最高值53、8% , 1996 年为39、8% , 1997 年为37、8% ,呈下降的趋势; 从消费水平看, 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相当于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 1985 年为43、3% , 1996 年为32、6% , 1999 年达到28、4% , 也呈下降的趋势。

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若干思考

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若干思考

China Science&Technology Overview/学术研究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若干思考陈淑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济宁272600)摘要:当前,如何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渠道,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已成为社会各界探讨和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以城乡居民增收为视角,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例,通过査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介绍当前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

关键词: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20)16-0127-021.梁山县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1.1工资性收入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9年,全县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15453元,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285元,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4.4%;转移净收入6428元、经营净收入3121元、财产性收入1685元,分别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2.2%、9.9%、5.3%o 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163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3.8%;经营净收入2831元、财产净收入399元、转移净收入1085元,分别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2%、2.4%、6.6%。

1.2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占人均消费支出的前三位2019年,全县全体居民食品烟酒支出4537元,占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3.3%;居住支出3090元,占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2.7%;交通通信支出1832元,占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3.4%。

其中,城镇居民食品烟酒支出6332元,占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4.1%,居住支出3279元,占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7.6%,交通通信支出3105元,占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9.9%o农村居民食品烟酒支出3572元,占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1.7%,居住支出2310元,占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2.5%,交通通信支出1186元,占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1.6%。

农民增收—环境、现状、难点、出路

农民增收—环境、现状、难点、出路

农民增收—环境、现状、难点、出路摘要:分析增加农民收入面临的环境、现状和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6条出路。

关键词:农民增收;环境;现状;难点;出路根据专题研究表明,1979-1986年,农民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32.55%和39.99%。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扩大内需就必须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而农民购买能力的提高又必须以增加其收入为前提。

从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农民收入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要把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把农民收入和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相联系,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相联系。

1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环境1.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对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新思路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5亿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19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90%。

[2]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4.85亿农业劳动者的基本需求和权利,更要关注他们赡养的父母、抚养的子女的基本需求和权利。

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抓住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解决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全新经济发展思路。

1.2入世的开放性竞争促生了农业创新环境我国是农产品产量大国,贸易小国。

我国谷物、棉花、油菜和肉类约占世界产量的1/4,花生、禽蛋、水产品和烟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0%~40%,而我国谷物的出口比重为3.54%,小麦进口占世界第一,农产品成本平均每年以约10%的速度递增。

[3]我国国情决定了“土地密集型”产品(谷物等)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花卉、蔬菜等)比较优势明显。

各地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促生了农业创新。

1.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甘肃省临洮县遵循自然、科技、市场“三大规律”,进一步加大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调整力度,全县粮经比由80:20调整为78:22,夏秋比由33:67调整为32:68,粮经草比达72.90:25.40:1.70,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1 200多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520元,较上年净增60元。

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几点思考

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几点思考

基 地 。从 总 体上 看 ,中 部地 区 还 是一 个 地 理方 位 的概 念 ,尚未 形 成完 整 的 经 济区 域 概念 ,制 定统 一 规 划 确 有 困 难 。可 先行 研 究 制 定一 些 专项 规 划 ,如新 型 能 源 基 地 建设 规 划 、交 通 网 络建 设 规划 、现 代 市场 体 系 建 设 规划 、粮 食主 产 区发 展 规划 等 。促进 中部地 区崛起 .
地 、劳动 力 资源 开 发 和输 出 基 地 、重 要 的 文化 和 旅游

促 进 中部 地 区崛起 应 坚持 六 个结 合 。 一是 要
把 中 央 制定 支 持 政策 与发 挥 中部 各 省 的积 极 性 结合 起 来 ,把 各级 政 府 和 人 民群 众 奋 力崛 起 的精 神 和 热情 保 护 好 、利 用好 、发挥 好 .同 时注 重 发 挥 中 央政 策 的杠 杆 作 用 和 乘数 作 用 。 二是 要 把解 决 共 性 问题 与 解决 个 性 问题 结 合起 来 ,特 别是 有 针对 地 解 决制 约 中部地 区 发展 的 “ 颈 “ 问 题 ,即根 据 中部 地 区的 特 殊 困 难 、 瓶 特殊 贡 献 和特 殊 问 题 制定 特 殊政 策 : 三是要 把 整 合存 量 资 源 与 有效 利 用 增 量 资源 结 合起 来 。通 过转 变 经 济 增长 方 式 ,优 化 产 业 结 构 、提 升 产业 层 次 ,加 快 中部 地 区 的资 源 优势 、区 位优 势 向 经 济优 势 转 化 。四 是要 把 发挥 市 场 机制 配 置 资 源 的基 础性 作 用 和 政府 宏 观 调
起 ,要做 好 农 业 这篇 大 文 章 ,打 牢 崛起 的 基 础 一 是
在 中部 地 区建 设 全 国粮 食 核心 主 产 区 和优 势 农产 品基

农业农村部关于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农业农村部关于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农业农村部关于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10.21•【文号】农帮扶发〔2024〕3号•【施行日期】2024.10.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农村部关于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农帮扶发〔202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天津、江苏、浙江、山东、陕西省(直辖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脱贫群众(含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以下同)增收致富和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长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树牢勤劳致富导向1.完善正向激励机制。

各类帮扶政策和帮扶项目要紧扣农民群众需求,引导脱贫群众积极参与。

建立健全以奖代补、以效定补等帮扶激励机制,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

更多使用生产补助、劳务补贴等方式,让勤劳致富的受激励,避免简单发钱发物或无条件送股分红等,防止政策“养懒汉”。

2.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

总结推广一批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经验做法,宣介一批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激励引导作用,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

二、拓宽农户增收渠道3.引导支持发展生产。

通过产业奖补等多种方式支持有条件的脱贫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

扎实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确保有贷款需求、产业发展前景和还款能力的脱贫群众应贷尽贷。

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

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

摘 要 : 当前 . 农 产 品 价 格 在 高 位 运 行 ,农 民 非 农 收 入 增 长 缓 慢 .促 进 农 民增 收 面 临 新 的 挑 战 ,在
国 家扩 大 内 需 的 背 景 下 .如 何 尽 快 提 高农 民 收 入 已
成 为迫 切 需要 解 决的 问题 为探 索 革命 老 区 一 山
[】 焦 国 栋 . 民 增 收 的 现 状 、 制 约 因 素 及 对 策 2 农 【 . 论 前 沿 ,2 1 (4 :5 ~5 . 『 理 ] 00 2) 7 9
山 、河东 、郯 城 、 费县 、沂 水 等 为代表 的名优 花 卉
生产 基地 ; 以沂 水 、莒 南 、沂 南 、平 邑、 费县 、蒙 阴 、兰 山、河 东等 为 代表 的优质 畜 产 品生 产和区农 民增 收 问题 【 中共 中央 l 1.
党 校 学 报 ,2 1 ( ) 1 4 0 0 0 :6 ~6 . 3
2 6 0 中 国海 洋大学 王一 群 700
基 地 ; 以郯城 、沂 水 、 蒙 阴、 费县 等 为代 表 的名优
特 色渔 业 产 品生产 和加 工基 地 。
的能力 。实践 证 明 ,农 民文 化 素质 和专 业 技 能水平 是 非农 就业 机会 获 得 的重 要 条件 ,对 于 欠发 达地 区 农 民来 说 ,这更 是 在代 际更 替 中实现 收 入增 长 的根 本性 长 效措 施 。一 方 面要 加大 教 育投 入 ,确 保农 村 中小 学义 务 教育 的 质量 ,另一 方 面建 立健 全 多元 化 的办 学模 式 ,鼓 励和 提 倡各 级 各类 民办教 育 ,逐 渐 把农村 的人 口压 力 转化 为人 力 资源 优 势 ,为 农 民长
乡收入 差距越 来越 大 。因此 ,促 进农 民增 收 , 已成

【调研报告】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

【调研报告】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当前,精准扶贫正处于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在精准扶贫初战告捷的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压力,其中农村贫困群体主动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已经成为精准扶贫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基本情况当前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输血”式扶贫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贫困群体的懒汉思想,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要求脱贫、积极寻求脱贫路径的意识不强。

有的更是“坐等脱贫”、过度依赖外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脱贫攻坚效果。

解决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关键在于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原因。

调研资料显示,我省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我省农村贫困群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市县,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村贫困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生存资料,长期以来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节余的生活状态致使他们形成守旧心理。

求稳怕变,排斥变革、缺乏进取的小农意识,极大地抑制了其主动脱贫致富的自觉性。

此外,长期与外界隔绝而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幸福意义,也使得他们深处贫困而不自知。

二是陈规陋习积重难返。

我省农村贫困群体长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陈规陋习的浸淫,习惯于按照固有的思维方式行事,而对外界的新事物不敏感,不好奇,一些消极的习俗惯例深入骨髓,严重地制约了他们勤劳致富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增长。

比如一些地方的贫困群体有着一日三餐饮酒的习惯,成天沉湎于酒精、得过且过,极大地助长了其懒惰思想。

三是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研究表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是农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

从近几年的XX人口文化素质统计数据来看,XX5个国定贫困县人口受教育年限都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留守农村的贫困群体绝对大多都是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的普遍低下,局限了农村贫困群体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心理挫折感严重。

内生发展: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内生发展: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内生发展: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引言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瞄准的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内生发展被认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内生发展的概念、原理和实践,以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 内生发展的概念和原理1.1 内生发展的概念内生发展,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系统或一个地区通过自身内部资源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它强调依靠内部的动力和能力来推动发展,而不是依赖外部的资源和援助。

1.2 内生发展的原理内生发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相互促进的各要素:内生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各个要素相互依赖,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

- 自我适应的能力:内生发展强调系统的自我适应能力,即通过内部的调整和创新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 内外联系的平衡:内生发展既强调内部资源和机制的调整创新,也注重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融合,实现内外的平衡和协调。

二. 内生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2.1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内生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发掘农村的内部资源和潜力,激发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提质增效。

例如,乡村可以发展农业产业链,提供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内生发展注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农村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通过培育新的农村产业,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2.2 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内生发展不仅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关注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推动乡村旅游、乡村教育、医疗保健等发展,可以改善农民的教育、健康和居住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哪里

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哪里

新一轮的大开发将会使内陆地区在税收方面享受更加优惠的政策,尤其是下一步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会使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依靠国家的巨大投资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发挥资源优势将是内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三是从发展机遇期看,今后10年将是内陆地区的黄金发展期。
内陆地区地域广大,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从区域发展看,加快内陆地区发展在区域总体战略中将具有优先地位,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信息消费已成为近年来最活跃的消费热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2012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已达1.7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近93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高达8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1.3万亿元,拉动新增消费5070亿元。2013年上半年,全国信息消费规模呈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
另据统计,2013年8月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3万多元。储蓄代表未来消费潜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需求结构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消费升级有望进一步加快。因此,创造良好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消费,促进储蓄向消费进一步转化,对释放消费潜力有重要意义。
■从内生动力的构成看,城镇化将是推动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增强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这些利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也将催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内陆地区的增速快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显示出我国内陆地区的潜在能量正在逐步释放。

农民进城动力的经济学分析

农民进城动力的经济学分析

农民进城动力的经济学分析【摘要】农民进城动力的经济学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包括就业机会和教育医疗资源等因素,说明了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

接着,文章探讨了农村推动因素,包括农业收入下降和生活水平提升,这些因素推动着农民进城的动力。

结合城乡经济互动分析,总结出农民进城动力的经济学原因。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农民进城的动力,同时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的研究对于促进城乡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进城, 动力, 经济学分析, 城市吸引力, 就业机会, 教育医疗资源, 农村推动因素, 农业收入下降, 生活水平提升, 城乡经济互动, 总结1. 引言1.1 农民进城动力的经济学分析农民进城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其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经济学因素。

农民进城动力的经济学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农民进城的原因和影响,从经济角度来剖析这一现象的背后逻辑。

农民进城动力的经济学分析涉及到城市的吸引力分析和农村的推动因素分析,透过这些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农民进城的动力所在。

通过对城市吸引力和农村推动因素的剖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农民进城的经济逻辑,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围绕城市吸引力和农村推动因素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农民进城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为理解和解决农民进城问题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2. 正文2.1 城市吸引力分析:就业机会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就业机会是农民进城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比于农村地区有限的就业机会,城市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选择。

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业规模更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民们可以通过在城市就业,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兴起,如餐饮、娱乐、物流等行业在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研究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研究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研究摘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进行了研究。

通过比较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发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最为合适,并且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对粮食产量都存在正相关关系。

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中国中部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12年通过的《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结合实施中国新增1 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中提到的“三个基地”,其中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再次成为强调的第一大任务。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同时,中部地区大力推进科技兴粮,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使得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中部地区粮食连续增产。

这正是中部地区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突出战略地位,大力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

本研究以中部地区为对象,重点探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状况,以此为基础提出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在农业技术进步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开始并逐步完善,有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经济模型也已经形成了体系。

技术创新这个概念是由经济学家Schumpeter[1]最先提出的,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指出技术进步只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技术模仿。

Mowery等[2-4]学者进一步丰富了技术进步的概念,提出技术进步不仅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技术模仿,还包括硬件创新(新产品、新技术),软件创新(改变管理方式)等,以及包括激进的和渐进的技术进步。

而农业技术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硬技术进步,也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进步的软技术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中部 地 区 ; 力 资本 ; 人 科技 进 步 ; 民增 收 农
中图分类号 :3 4 8 Fo .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8 2 1 )3—07 0 10 0 4 (0 0 0 0 5— 7
-●L
—- L
得 极 为重要 。
一 刖 再
然 而 , 去几 年 的实践证 明 , 过 单纯依 靠 政策补 贴
发 展农村 经 济 、 增加 农 民收 益 一直 是 我 国各 级
党 委 、 府 高度 重视 的重 大 问题 , 是理 论界 长期研 政 也
和靠 价 格上涨 拉 动农 民增 收 以及 靠低成 本拉 动农 民 增 收 , 只是 一些 短期 有效 的政 策行为 , 能长期 发 都 不
挥效 用 , 而且 无 法 保 证 农 民 收入 长 期 稳 定 地 增 长 。
究 的重 大课题 。《 中共 中央关 于推进 农 村 改 革 发展 若 干重 大 问题 的决 定》 明确 指 出 :农 业 基础 仍 然 薄 “
从根 本 上来 看 , 决 中部 地 区 的 “ 解 三农 问 题 ” 提 升 , 我 国粮食 主产 区的生产 能力 , 证 粮食安 全 , 保 增加农
周 绍森 , 罗序斌
( 昌 大 学 中 国 中部 经 济发 展 研 究 中 心 , 西 南 昌 3 04 ) 南 江 30 7

要 : 民增 收 问题 是 解 决 中部 地 区“ 农 ” 农 三 问题 的 关键 所 在 。 研 究 表 明 : 力 资 本 和 科 技 进 步是 中部 地 区 人
食 。但 是 , 于 粮 食 的 比较 效 益 低 , 民 收 入 增 由 农 长缓慢 , 且气 候变 化对农 业生 产 的影 响 1益加 大 , 3 中
部 地 区农 民收入有 陷入 徘 徊 的趋 向 , 这就 大 大 制 约
二 人 力 资本 和科 技 进 步 是 促 进 中 部地 区农 民增 收 的 内生 动 力
农业 收入 仍然是 当前 中部农村 广大 农 民的主要
收入 来源 。农 民的农 业 收入 主要 是 由农 业生 产率决
收稿 日期:00— 3~2 21 0 8 基金项 目: 教育部 2 0 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07 中部地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 究——农村人力 资本提升与科技服务 体系 的构 建 ” O JD 30 8 。 ( 7J 6 O 1 ) 作者简介: 周绍森 ( 9 1 , , 1 一) 男 江西萍 乡人 , 4 教授 , 士生 导师 , 博 从事科技 管理 、 育管理 、 力资本 与现代经济增 长理论研 究 ; 序斌 教 人 罗 (9 1一) 男 , 18 , 江西九江人 ,0 8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 究生 , 20 从事科技管理 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农 民增 收 的 内生 动 力 。促 进 中部 地 区农 民 长 效增 收 , 大 力提 升 人 力资 本 , 快科 技 进 步 , 应 加 实施 农 村 义 务 教 育 均衡
发展 、 职业教育创业创新 、 劳动 力转移培训和现代农 业急需人才 开发 等“ 四大工程” 构 建现 代农 业关键技 术、 , 科技 创新 、 术推广和 网络服 务等“ 技 四大体 系” 。
第 4 卷第 3期 1
21 0 0年 5月
南昌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J URNAL OF NA O NCHAN UNI RS T G VE I Y
Vo . No. 141 3 M a . 01 v2 0
中 部 地 区 农 民 增 收 的 内 生 动 力 研 究
进 步这 两大 内生 动力 引领 中部 地 区农 民收入 的长期 稳 定增 长 。
中部 地 区几 个 省份 都 是农 业 大 省 , 我 国 的粮 是
食主产区,三农 问题 ” “ 比较突 出。当前 , 国粮食 我 生产 , 尤其是 商 品粮 的生产 主要依 靠 中部地 区 1 3个
粮食 生产 区 , 们 生 产 了 约 占全 国 8 % 以上 的 粮 它 0
民收 入 主要还 要靠 大 力 发 展 现代 农 业 , 变农 业 经 转 济发 展方式 ; 靠进 一步 加强农 业基 础设 施建 设 , 要 实
弱, 最需要加强 ;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 最需要扶持 ; 农 民增 收 仍然 困难 , 最需 要加 快 。 ¨ 这 是 中共 中央对 ” 加快“ 三农 ” 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高度概括, 警示 我们 务必保 持 清醒 头脑 , 切实增 强忧 患意 识 , 不松 毫 懈地 推进农 村 改革 发展 , 实把 增 加 农 民收入 作 为 切
( ) 力 资本 和 科 技 进 步 是 中部 地 区 发 展 现 一 人 代 农业 , 转变 农村 经济 发展方 式 。 促进农 民增 的发展 , 不利于保证 我国粮食生产的 稳定 发展 , 不利 于 中部 地 区“ 农 问题 ” 三 的解 决 。为
了扭 转这种 状 况 , 除 中部 地 区粮 食 主产 区发展 的 消 不利 因素 , 促进 农 民长 期 稳 定 增 收在 中部 地 区 就 显
解决 “ 三农 ” 问题 的 出发点 和落脚 点 。
施农 村 民生工 程 , 社 会主 义新农 村 ; 建设 要靠 不断加 大城 乡统筹 力度 , 推进 城镇 化建 设 , 形成 城乡一 体化 新 格局 。而 要实 现 以上措 施 , 键 在 于 提 升农 村 人 关 力 资本 和加 快农业 科 技进 步 。应 让人 力 资本和科 技

7 6・
南 昌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定的, 农业 生产率 包 括 土地 生 产 率 与 劳动 生产 率两
个 方 面 。由于 目前 我 国 中部地 区未开发 利用 的耕地
产 力要素 中最 活跃 、 具决定 作用 的 因素 , 最 是惟一 能 动 和创新 的 因素 , 培养 造 就有 文 化 、 懂技 术 、 经 营 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