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诗歌单元练习题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C(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A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不是地名。
D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C;⑵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姚述尧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解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聚,可本身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本身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②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结合全是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
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⑵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②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古诗,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结合诗人的经历或写作背景体会这些人、事、景、物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然后再抓住诗中的抒情句或主旨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概括思想感情的一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解析】【分析】(1)“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
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
驿使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
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呼应首句“候吏立沙际”。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
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静。
⑵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依依惜别之情 54【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上进行分析。
2.古诗阅读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宋)范成大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
八年级语文习题集:古代诗歌与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语文习题集:古代诗歌与文言文阅读一、古代诗歌1. 请阅读《静夜思》,并回答问题:a.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b. 这首诗以什么季节为背景?c. 诗中的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情?d. 这首诗的核心意境是什么?2. 下列各句是哪部唐诗的开篇?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比喻意义:a. 春水绿如蓝。
b. 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文言文阅读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闻道黄龙戍,说明这个地方至今犹忆李将军。
简要介绍了这个将军年年戎马出,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军事特点不饮胡地酒。
这个将军的特点戍客望边色,在这个地方的人的感受思归多苦颜。
表达了思乡的心情高楼当此夜,堵戍的环境叹息未应闲。
具体的表达即来四五人,描写了一个场景渐至百余船。
具体的说明青杨绿杨古渡头,这个地方具体的景色青杨绿杨应悔遥。
即使再长远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落月摇情满江树,描写了这个地方的景色当时只道是寻常。
但是当时却认为是普通的嗟余听鼓应官去,打鼓是表示要去建设的直到我听到这个钟声就应该去了走马兰台类转蓬。
运用了比喻语言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出时间的长久不思量,自难忘。
说明了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使人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说明这个地方的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即使再聚面也不认识尘满面,鬓如霜。
形容人的衰老请回答以下问题:a.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什么故事?b. 文中提到的李将军是什么样的人物?c. 作者想通过这篇文言文表达什么情感?d. 你对这篇文言文有什么理解和感受?请根据以上题目自行完成练习,并对答案进行核对。
通过这些习题,希望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加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B.《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先类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
C.《鱼我所欲也》一文善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句式上多用对偶、排比,富于文采和雄辩的气势。
D.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现在是和平年代,所以“舍生取义”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出使)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C.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D.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3.下列对《送东阳马生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时间为序,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刻苦勤奋的求学经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砚冰坚”“大雪深数尺”等属于环境描写,传神地表现出求学不易,衬托了作者的努力和勤奋。
C.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文章将太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优越与作者求学时的艰辛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求学信念的坚定。
4.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下列对甲、乙两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B.《江城子》的上阕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下阕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决心。
C.《水调歌头》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江城子》的上阕语言风格粗犷、豪放,下阕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5.对《满江红》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气表达得淋漓尽致。
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练习《古诗与文言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练习《古诗与文言文》1.(2021—2022学年深圳龙岗.期末)(1)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__________。
(李纲)(4)《书湖阴先生壁》中,暗用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具有生命情感的形象,主动与人亲近,以此赞美湖阴先生高洁品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2022学年广东佛山.期末)(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
(《七律·长征》)(2)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
(孟浩然《过故人庄》)(3)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5)《论语·微子》中写道: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指的是人的双手双足,“五谷”分别指:稻、麦、黍、___、___。
3.(2021—2022学年天津河西.期末)判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是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词。
()4.(2021—2022学年山东滨州.期末)阅读文言文《读书须有疑》,回答问题。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jiào)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选自朱熹《训学斋规》(1)用自己的话写出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朱熹认为怎样读书才称得上是学习,即“方始是学”呢?结合短文内容填空。
始读,(未知有疑)——()——()——()、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3)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4分)(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4分)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②,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
②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
③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九日”与“佳节”相呼应,“和”字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B.首联“晚岁”与“华发”相互映衬,其中“不才”颇具自嘲之感。
C.颔联以公孙弘比韩琦,既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又表达了辞谢之意。
D.尾联“寒无睡”“百遍开”刻画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诗人形象。
7.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价此诗“哀而不伤”,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从“________________”至“修我矛戟”,到最后“________________”,描绘士兵磨砺兵刃、整装待发情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问孔子“何哂由也”,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答了曾皙的问题。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用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悠然自得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2024届全国新高考复习语文历年好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新高考复习语文历年好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
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邲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以免子羽。
鄢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
”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
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
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
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
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
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而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
知栾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
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
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
夫膏粱..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
惇惠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谂之,则过不隐;镇静者修之,则壹。
”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
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也,使为元尉。
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
知魏绛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
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
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
始合诸侯于虚朾以救宋,使张老延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
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
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ꞏ晋语七》)材料二 魏绛事晋悼公。
悼公三年,会诸侯。
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僇辱杨干。
悼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
或说悼公,悼公止。
卒任魏绛政,使和戎、翟。
戎、翟亲附。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
”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ꞏ魏世家》)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最新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文学常识】《论语》是__儒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孔子及其弟子言行____的一部书,共20篇。
它与《__大学__》《__中庸__》《__孟子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丘__,字__仲尼__,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儒__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识积累】1. 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 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3. 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按时。
(2)动词用作名词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系列练习121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材料一: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
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
(及)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
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
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
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
”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
”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
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
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
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材料二: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
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
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
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
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
将吏皆惊。
不日,声誉达于京师。
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
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
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
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杨亿以众A言B告C旦D不答E及至F秦州G将吏H心亦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荣枯,指使人穷达,与贾谊《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愚”用法相同。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初三语文复习全书练习题
初三语文复习全书练习题Unit 1: 诗歌鉴赏练习题一: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填写诗歌的名字。
1. "飞花摘叶共渡春,纷扬得意画中人。
"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练习题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哪一篇诗描写了壮丽的大自然景观?3. 是谁写了《离骚》?Unit 2: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请根据上下文填写文中空缺的词语。
一进东门**"高智"**同学知春梦,早就掘地三尺找锦囊。
怎料锦囊若干个,一半飞作顶风雨。
没奈何尽舌似人冰,手执绿豆瓣嬉戏几圈。
练习题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这篇文言文的名字是什么?2. 文中"高智"是谁的同学?3. 为什么"高智"掘地三尺找锦囊?Unit 3: 古诗文背诵练习题一:请背诵下面的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练习题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每逢佳节,为什么会思念亲人?3. 怎样透露出了思念之情?Unit 4: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我读书少,你别骗我",是一句很经典的流行语。
它出自廖彦铭儿时看的《小孩子去旅行》。
这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书中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外出旅行的趣事和所见所闻。
问题:1.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2. 这句流行语出自作者的哪本作品?3.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什么?Unit 5: 古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问题:1.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Unit 6: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
长城的修筑开始于公元前7世纪,历经几个朝代的扩建与修缮。
江西省红色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古代诗歌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材料一: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
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
后三国①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共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已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
”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果劝。
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
大胜有功。
(节选自《战国策·秦取楚汉中》)材料二: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也;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虽柒为主,不肯诎半辞以下其敌。
外不能战,内不能守,虽尧为主,不能以不臣谐所谓不若之国。
自此观之,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于此二者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使民之所苦者无耕,危者无战。
二者,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
今欲驱其众民,与之孝子忠臣之所难,臣以为非劫以刑而驱以赏莫可。
而令夫世俗治者莫不释法度而任辩慧后功力而进仁义民故不务耕战。
彼民不归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内;不归其节于战,则兵弱于外。
入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虽有地万里、带甲百万,与独立平原一贯也。
且先王能令其民路白刃,被矢石。
其民之欲为之非。
如学之,所以避害。
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强。
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
(节选自《商君书·慎法》)【注】①三国:指齐、韩、魏三国。
1.材料二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答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而今A夫世俗B治者C莫不释法度D而任辩慧E后功力F而进仁义G民H故不务耕战。
2.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三国之兵且去楚”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且”意思和用法相同。
B.善,文中指好,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善万物之得时”的“善”意思不同。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言诗歌单元练习题一、《诗经》两首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3、阅读《邶风;静女》,完成(1)~(5)题。
(1)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4)、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5)、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4、《氓》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尔,你。
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卜筮的卦象。
咎,灾祸;蓍,一种草。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唉,姑娘呀,不要担心心爱的男人。
士,男子的通称;耽,担心。
C、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
说,通“脱”。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5、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
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
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7、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
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
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8、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9、简要分析《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男主人公:女主人公:10、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
①至于顿丘:古义;今义②秋以为期:古义;今义③泣涕涟涟:古义;今义④渐车帷裳:古义;今义⑤总角之宴:古义;今义二、《离骚(节选)》1.下面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朕(zhèn)险隘(yì) 惮(dān)殃B. 败绩(jí)菌(jǖn)桂朝搴(jiǎn)C. 荃(quán)窘(jiǒng)步踵(zhǒng)武D. 皇舆(Yú)申椒(shū)桀(jié)纣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謇謇:忠贞的样子苗裔:后代孟陬:正月揆:揣度B.踵武:脚后跟肇:开始扈:披弃秽:指弊政C.纫:编骐骥:骏马名余曰:名字荃:香草名D.汩:水急流貌惮:害怕灵修:神明宿莽:经冬不凋的草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是古帝高阳的后代啊,我伟大的已故的父亲名叫伯庸。
B、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我出生在寅年的正月里啊,庚寅日是我的生日。
C.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父亲观察揣度我出生时的情况啊,方赐给我一个美名。
D.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我的字叫正则啊,我的名叫灵均。
4.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课文前五节诗叙述自己的身世、志向和自修,表达了自己志洁行芳的品性。
B.后七节诗中世人表达了不屑与小人为伍,坚持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C.课文通过诗人身世、志趣、理想及遭遇的叙述,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D.课文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主人公形象。
他主张美政,忧国忧民,追求真理,但面对强大的统治阶级,也表现了愚忠而软弱的一面。
5.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
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复之美。
D.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
6、填空题(1)《离骚》是中国古典诗歌中。
《》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
他们写的这种诗体后世称为“”“”。
(2)按要求默写诗句。
A.表现诗人非凡外貌的句子:,B表现诗人坚守节操,不同流合污的句子:,C.表现痛斥奸佞误国的句子:,(3) 按课文填空A. 日月忽其不淹兮,。
B. 惟草木之零落兮,。
C. 曰黄昏以为期兮,。
D. 乘骐骥以驰骋兮,。
(4)按理解填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句子。
“风”本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创我国主义诗歌的先河;“骚”本指以的《离骚》为代表的,它开创我国诗歌的先河。
现在一般以“风骚”泛指。
7、拓展练习: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遭受忧患)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方正:(2)穷:(3)信:(4)约:(5)微:(6)廉:(7)迩:2).用原文回答问题。
(1)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
(2)“离骚”的含意是。
(3)屈原用“离骚”为作品命名的原因是。
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4).概括本段文意。
三、《孔雀东南飞》1、下列“相”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C、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D、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 昼夜勤作息B. 可怜体无比C. 处分适兄意D. 千万不复全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①莫令(让)事不举②便言多令(美好)才B. ①故(故意)作不良计②大人故(特地)嫌迟C. ①幸(幸亏)可广问讯②幸(希望)复得长妇D. ①徒留无所施(用处)②留待作遗施(施舍)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仲卿母所遣县令遣媒来B、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C、大人故嫌迟故作不良计D、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愚拙、凡庸”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六合”与《过秦论》中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义不同。
6、下列几句中最能概括焦仲卿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的一项是()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③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④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⑥7、翻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