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者接受理论的移动商务成功因素研究
基于可用性的移动商务采纳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可用性的移动商务采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商务已经成为了当前最具有潜力和前景的商业领域之一。
然而,尽管许多企业和个人都已经开始了移动商务的运营和使用,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或者潜在用户并未采用该技术,这也给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对于用户采用移动商务的可用性进行研究,以便寻找到增加用户采用率的方法和措施,已成为当前最为迫切和重要的问题之一。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用户采用移动商务中所关注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探讨用户采用移动商务的可用性,从而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和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系统分析移动商务采纳的相关因素,探究其对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
2. 研究用户对移动商务的可用性需求,提出提高用户采用率的措施和策略。
3. 分析移动商务的发展趋势,为企业提供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移动商务采纳的相关因素分析通过对过去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归纳总结用户采用移动商务的主要因素和影响因素,建立一定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对各类因素进行分类和排序分析,探讨各因素对用户采用意愿的影响程度和具体表现。
2. 移动商务的可用性需求调研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用户对移动商务的可用性需求和期望,分析其在移动商务中的使用行为和心理特点。
同时,结合现有商业模式和实际经营情况,从用户角度出发,提出可行性较高的提高用户采用率的措施和方法。
3. 移动商务的发展趋势分析通过对行业新闻报道和专家分析研究,分析移动商务的发展潜力和未来趋势,预测其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为企业对未来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的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 文献回顾法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和总结,建立起移动商务采纳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分析用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2. 实地调查法通过走访企业和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施行移动商务的具体情况和用户在移动商务中的需求、使用情况和满意度,获得数据并加以分析。
高级信息检索题目及方法
⏹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2篇文章,并写出论文作者和题目。
1.《创新性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王颖, 2003 - 北方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构建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KAO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郭义祥, 2008 - 中南大学:工商管理⏹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现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黄丽华教授发表过的所有文章,并写出论文题目。
期刊论文:王刚,黄丽华,张成洪. 混合智能系统研究综述,系统工程学报 vol.25(4), 2010, 中文:569-578傅翠晓,黄丽华,曾庆丰. 企业的B2B电子商务转型分析——基于能力理论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Vol.31(7) , 2010, 中文: 123-129Pejian Song, Cheng Zhang, Yunjie(Calvin) Xu, Lihua Huang. Brand Extension of Online Technology Products: Evidence from Search Engine to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Online News ,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Vol.49(1), 2010, 英文: 91-99Lihua Huang, Ganglan Hu, Xianghua Lu. E-business Ecosystem and its Evolutionary Path: The Case of the Alibaba Group in China , Pacific Asi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vol.1(4), 2009, in English: 25-36何永刚,黄丽华. 案例研究方法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Vol.45(32), 2009, 中文: 233-236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协调机制研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软科学 Vol.23(9), 2009, 中文: 5-10Peijian Song ,Cheng Zhang ,Wenbo Chen , Lihua Huang. Understanding Usage-Transfer Behavior Between Nonsubstitutable Technologies:Evidence From Instant Messenger and Portal ,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56(3), 2009, 英文: 412-424Sijie Li,Zhanbei Zhu,Lihua Huang.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Under Consignment Contract with Revenue Shar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路径,经济管理 Vol.31(6), 2009, 中文: 110-116胡安安,黄丽华,凌鸿 . 基于文化视角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述评,研究与发展管理 Vol.21(3), 2009, 中文: 98-104耿华,陈文波,黄丽华. 面向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流程优化方法研究,软科学 Vol.23(5), 2009, 中文: 37-41卢向华,冯俊,黄丽华. 中国信息系统的国际研究分析及对比,信息系统学报 Vol.3(1), 2009, 中文: 75-84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 中国软件产品开发的价值导向,上海管理科学 Vol.31(2), 2009, 中文: 38-44王刚,黄丽华,高阳. 基于方法集的农业产业化综合评价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Vol.29(4), 2009, 中文: 161-168王刚,张成洪,黄丽华. 基于方法集的企业知识管理评价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Vol.26(7), 2009, 中文: 115-118YANG Qing,HUANG Lihua,XU Yunjie. Role of Trust Transfer in E-CommerceAcceptance ,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清华大学学报) Vol.13(3), 2008, 英文: 279-286Chu Yan, Huang Lihua. Mobile Technologies Adoption:An Exploratory CaseStudy ,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Vol.13(3), 2008, 英文: 300-305胡安安,姜江,黄丽华. ERP系统实施的用户接受模型及实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 vol.20(3), 2008, 中文: 46-52,112何永刚,黄丽华.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知识转移研究综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vol.44(25), 2008, 中文: 75-77,114Cui, L.L; Zhang, C.; Zhang, C.H.;Huang, L.H.. Exploring IT Adoption Process in Shanghai Firms: An Empirical Study ,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Management vol.16(2), 2008, 英文: 1-17褚燕,黄丽华. 影响员工接受移动商务应用因素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 vol.19(1), 2007, 中文: 72-78何永刚,黄丽华. 我国钢铁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研究,情报杂志 (7), 2007, 中文: 52-54王刚,黄丽华,张成洪. 混合智能系统R-FC-DENN及其实现,科技导报 vol.25(11), 2007, 中文: 69-73胡安安,姜江,黄丽华. 基于信息技术用户接受理论的ERP系统实施模型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2007, 中文: 20-26宋培建,陈文波,曾庆丰,黄丽华. 基于目标导向行为视角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研究,软科学 vol.21(4), 2007, 中文: 9-12罗钢,黄丽华 .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网络外部性初探,商场现代化 (511), 2007, 中文: 123-124何永刚,黄丽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情报杂志 (8), 2007, 中文: 128-131黄丽华. CIO角色动态变化,每周电脑报 (24), 2007, 中文: 22胡安安,黄丽华. 浅谈信息技术(IT)在服务创新中的作用,中国科技产业 , 2007, 中文: 86-89胡安安,黄丽华. 基于信息系统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以某石化企业为例,物流科技 vol.30(5), 2007, 中文: 176-182杨青,陈忠民,黄丽华. 基于能力的公司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战略关系实证研究,管理工程学报 Vol.21(3), 2007, 中文: 141-145胡安安,黄丽华. 建立中国企业信息化交易公平性监管机制的探索性研究,世界经济情况 (4), 2007, 中文: 56-59罗钢,黄丽华. 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电子商务平台双边定价策略,企业经济 (4), 2007, 中文: 135-137罗钢,黄丽华. 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连锁企业渐进式信息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2007, 中文: 153-155董亮,卢向华,黄丽华. ASP平台运营的原模型分析,管理学报 vol.4(1), 2007, 中文: 57-60.66Cheng Zhang,Lili Cui,Lihua Huang,Chenghong Zhang. Explor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IT Usage in Shanghai Firms , IFIP Dynamics of Technology-Based Innovation: Diversifying the Research Agenda, eds. McMaster, T., Ferneley, E., and DeGross, J. (Boston: Springer) Vol.235, 2007, 英文: 393-408Jin Chen, Cheng Zhang, Yufei Yuan and Lihua Huang. Understanding the Emerging C2C Electronic Market in China: An Experience-Seeking Social Marketplace , Electronic Markets vol.17(2), 2007, 英文: 86-100王刚,黄丽华,张成洪. 基于模糊聚类的神经网络在数据挖掘分类中的应用研究,科技导报 vol.25(15), 2007, 中文: 58-61陈晋,周永佳,张诚,黄丽华. 透视中国C2C电子商务市场——记对eBay、淘宝的案例分析,市场营销导刊 (6), 2006, 中文: 19-22王刚,黄丽华,张成洪,夏洁. 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研究综述,科技导报 vol.24(12), 2006, 中文: 73-76Xiang-Hua Lu,Li-Hua Huang,Michael S.H.He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A case study of Cisco and Xiao Tong in China ,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43(3), 2006, 英文: 395–408 陈文波,黄丽华. 组织复杂信息技术吸收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6:S1), 2006, 中文: 902-908LILI CUI,CHENG ZHANG,CHENGHONG ZHANG,LIHUA HUANG. Exploring E-Government Impact on Shanghai Firms'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 Electronic Markets vol.16(4), 2006, 英文: 312-328郑大庆,何永刚,褚燕,黄丽华. 中国大陆与国际信息系统发展状况对比研究,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45(5), 2006, 中文: 577-584陈文波,黄丽华,曾庆丰.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企业复杂信息技术接受分析框架研究,科技导报 vol.24(7), 2006, 中文: 64-67张嵩,黄丽华. 信息技术竞争价值两种观点的比较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vol.18(3), 2006, 中文: 85-92何永刚,黄丽华,戴伟辉. CISC2005的学科贡献,现代大学教育 , 2006, 中文: 11-16王刚,黄丽华,夏洁,高阳. 新的混合智能系统R-FC-DENN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vol.28(3), 2006, 中文: 448-453陈文波,黄丽华. 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软科学 vol.20(3), 2006, 中文: 1-4郑大庆,黄丽华. 动态能力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科技导报 vol.24(9), 2006, 中文:何永刚,黄丽华,戴伟辉. 基于生态理论的信息系统进化研究,科技导报 vol.24(1), 2006, 中文: 41-43赵昆,黄丽华,孙海. 基于战略竞争优势的信息系统项目选择模型,系统工程学报vol.20(6), 2005, 中文: 661-665俞东慧,方针,黄丽华. 企业实施流程变革管理的模型研究,科技导报 vol.23(3), 2005, 中文: 60-63方针,俞东慧,黄丽华. 用户接受:企业信息技术实施的新视角,科技导报vol.23(2), 2005, 中文: 55-57Chen, Y., Okoli, C., and Lihua Huang. Strategic Growth of Firm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A Simonian Research Agenda ,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ory & Application Vol.7(2), 2005, 英文: 37-52张嵩,李文立,黄丽华.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IT基础设施能力的构成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vol.10(11), 2004, 中文: 1459-1465李文立,黄丽华,孙海,张嵩. 基于电子商务的制造业销售服务模型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vol.10(10), 2004, 中文: 1278-1283卢向华,黄丽华. 基于评价的信息系统价值促生模式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Vol.10(10), 2004, 中文: 1284-1289曾庆丰,王欢,黄丽华. 制造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识别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vol.10(8), 2004, 中文: 1008-1014赵昆,赵明剑,黄丽华. 战略对应--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新思路,科技导报 , 2004, 中文: 39-41姚卫新,黄丽华. 智能数据分析中的异常数据管理,科技导报 , 2004, 中文: 54-56张嵩,李文立,黄丽华. 基于结构的企业IT基础设施能力分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vol.6(6), 2004, 中文: 79-84姚卫新,黄丽华. 事件驱动式商务智能——商业竞争的新利器,科技导报 , 2004, 中文: 59-61俞东慧,黄丽华,方针. 企业变革管理模型框架及其实证研究,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Vol.13(2), 2004, 中文: 106-111赵卫东,黄丽华. 面向角色的多agent工作流模型研究,管理科学学报 vol.7(2), 2004, 中文: 55-62洪丹毅,黄丽华. 制造业电子商务模式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8), 2004, 中文: 182-194杨青,黄丽华,何崑. 企业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战略一致性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vol.6(4), 2003, 中文: 43-54庞川,冯叶,黄丽华. 全面质量管理在电子商务中的实施,经济管理 (7), 2003, 中文: 34-37陈风霄,黄丽华.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力及其规划策略,复旦大学学报 vol.42(2), 2003, 中文:俞东慧,黄丽华,石光华. BPR项目的实施:革命性变革和渐进性变革,中国管理科学vol.11(2), 2003, 中文: 55-60陈丽娟,黄丽华,张国春. BPR在电信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流程创新中的应用研究,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42(2), 2003, 中文: 220-225赵卫东,黄丽华,蔡斌. 基于角色的工作流研究,管理工程学报 vol.17(4), 2003, 中文: 9-13赵卫东,黄丽华. 流程的协调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 2003, 中文: 41-45卢向华,黄丽华. The Firm Capability Analysis in Large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中华管理资讯系统CMIS Quarterly vol.1(1), 2003, 中文:卢向华,黄丽华. 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全过程评价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Vol.8(12), 2002, 中文: 931-935赵卫东,黄丽华,蔡斌. 工作流过程模型研究,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vol.11(3), 2002, 中文: 212-217杨青,乔志刚,黄丽华,薛华成. 动态联盟中企业建模的M e ta-M odel ,管理科学学报 vol.4(6), 2001, 中文: 31-38董超, 黄丽华,项保华. 基于企业资源的视角: IT 与持续竞争优势,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2001, 中文: 36-39俞东慧,黄丽华. 任务不对称对企业流程重组(BPR)的影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40(2), 2001, 中文: 171-176朱锋英,叶文超,黄丽华. 活动合并对企业流程成本的影响,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vol.10(3), 2001, 中文: 217-220黄丽华,何辉,薛华城. 基于规则和方法的企业过程优化,系统工程学报 Vol.15(3), 2000, 中文: 209-216,266黄丽华,何辉,薛华成. 基于规划和方法的企业过程优化,系统工程学报 vol.15(3), 2000, 中文:郑大兵,黄丽华,李勇. QFD在企业过程优化中的应用,管理科学学报 vol.2(4), 1999, 中文: 8-15彭俊松,黄丽华,薛华成. BPR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求解模型的研究,管理科学学报vol.2(4), 1999, 中文: 44-52黄丽华,葛永利,富小丽,薛华成. 企业过程柔性的概念框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vol.19(10), 1999, 中文: 63-68潘自强,黄丽华,熊伟,薛华成.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及其组合策略的研究,管理科学学报 vol.2(3), 1999, 中文: 43-50薛华成,黄丽华. 企业持续发展与信息战略,管理科学学报 Vol.2(2), 1999, 中文: 90-92彭俊松,黄丽华,薛华成. 基于知识共享重用的分布式DSS开发平台,管理科学学报Vol.2(1), 1999, 中文: 72-78熊伟,黄丽华,潘自强,薛华成. 基于BPR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vol.8(1), 1999, 中文: 27-32潘自强,刘杰,黄丽华,薛华成. 企业过程到企业对象类转换规则及其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Vol.8(2), 1999, 中文: 5-23黄丽华,黄岳,熊伟,李芳芸. 基与规则的企业过程的简化和集成方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vol.6(3), 1998, 中文:黄丽华,黄岳,熊伟,李芳芸. 基于规则的企业过程简化和集成的方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Vol.4(3), 1998, 中文: 10-15Hu Jian,Huang Lihua,Xue Huacheng. Comparative Study on Selecteel BPR Tools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y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英文版)) Vol.14(2), 1998, 英文: 63-68陈蓉,钱宇,黄丽华. 面向个人的信息系统:经理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sum24), 1998, 中文: 7-10刘伟,杜昌勇,黄丽华. 面向过程的系统分析,管理信息系统 , 1998, 中文:28-31李芳芸,黄丽华. 企业经营过程重组与现代企业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S (6), 1997, 中文: 3-8黄丽华.钱宇.葛永利.胡健. 企业过程优化的规则和方法,高技术通讯 vol.7(11), 1997, 中文: 26-32黄丽华,钱宇,薛华成. 企业过程的定义及辩识方法,系统工程学报 Vol.12(3), 1997, 中文: 70-81黄丽华,胡健,陈蓉,李芳芸,杨吉江,李美莺. 企业过程再设计的概念及其实现途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Vol.3(4), 1997, 中文: 8-12徐云杰,黄丽华,薛华成. 企业过程优化决策支持系统概念框架,管理科学学报vol.7(4), 1997, 中文: 35-42唐晓云,黄丽华,薛华成. 面向企业过程重组的信息系统策略,管理信息系统Vol.2(3), 1997, 中文: 11-18徐云杰,黄丽华,周文越,薛华成. 企业过程优化决策支持系统概念框架,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 Vol.7(4), 1997, 中文:刘杰,黄丽华,胡建. 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与组织,计算机周刊 (15),1996, 中文: 16-17黄丽华,方晓,胡健. CIMS企业全局信息模型的建模技术,高技术通讯 vol.6(2), 1996, 中文: 38-42黄丽华,方晓,胡健. CIMS企业全局信息模型及信息模式的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 1995, 中文: 5-9胡健,黄丽华,徐至旭,薛华成.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比较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1、12), 1994, 中文: 4-9会议/研讨会论文:Barney Tan,Shan L Pan,Xianghua Lu,Lihua Huang Leveraging Digital Business Ecosystems for Enterprise Agility: The Tri-Log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irtie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ICIS2009) USA,Phoenix: 2009 1-18Peijian Song,Cheng Zhang,Heng Xu,Lihua Huang Product Integration Formats and Consumers' Evaluations of the Online Extended Product: A Product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Business(ICEB2009) Macau: 2009 325-334王有为,徐云杰,彭志伟,黄丽华社会网络与网商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第二届网商及电子商务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杭州: 2009 3-7曾庆丰,黄丽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过程模型研究第二届网商及电子商务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杭州: 2009 24-29胡岗岚,黄丽华,卢向华网商竞合关系研究第二届网商及电子商务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杭州: 2009 37-41Ganglan Hu,Xianghua Lu,Lihua Huang E-business Ecosystem and its Evolutionary Path: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of E-business Industrial Cluster in China with a Case Study of Alibab Group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 Global e-Business Incheon,Korea: 2009 902-908Gang Wang,Chenghong Zhang,Lihua Huang A Study of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for Data Mining Based on Hybrid Intelligent Systems Roger Lee,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USA 9th AC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rring,Artificial Intelligence,Networking and Parallel/Distributed Computing(SNPD 2008) In conjunction with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Internet Technology andApplication(AITA2008) Phuket,Thailand: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 371-375 Chen Jin,Zhang Cheng,Huang Lihua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Loyalty in China C2C E-Commerce: From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A] 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Osterle H, Schelp J, Winter Reds.)University of St. Gallen, St. Gallen [C] : , 2007 24-35Song Peijian,Chen Wenbo,Zhang Cheng,Huang Lihua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Habit Peijian Song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 the 11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7 226-237Chen Jin, Zhang Cheng, Yuan Yufei, Huang Lihua THE NATURE OF THE EMERGING C2C ELECTRONIC MARKET IN CHINA: A CASE STUDY FROM SOCIAL NETWORK THEORY AND CRM PERSPECTIVES [A]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Implications of Compu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ao Paulo, Brazil [C] : , 2007 Peijian Song,Cheng Zhang,Wenbo Chen and 黄丽华 Post-Adoption Transferring between Non-Substitutable Technologies:The Case of Instant Messenger and Portal Peijian Song Post-Adoption Transferring between Non-Substitutable Technologies:The Case of Instant Messenger and Portal :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7郑大庆,黄丽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发展前景 [A] 郑大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发展前景 [C] : 《知识及资讯资源管理》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资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 2006褚燕,黄丽华工作任务与移动应用匹配模型研究 [A] 知识及资讯资源管理,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资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 [C] : , 2006胡安安,黄丽华中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交易公平性监管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A]知识及资讯资源管理》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资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 [C] : , 2006 曾庆丰,黄丽华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研究:一个基于能力视角的分析框架 [A] 《知识及资讯资源管理》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资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 [C] : , 2006 Daqing Zheng, Lihua Huang, Michael S H Heng, Yonggang He, Songping Chu The Comparis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 Trends betwee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International [A] Proceeding of the 10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PACIS2006) [C] : , 2006Tianjiao Chen, Cheng Zhang and Lihua Huang Technological and Communit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nline Trust and Knowledge Sharing-A Model Based on Virtual Community [A] 10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C] : , 2006Cui,L.L.,Zhang,C,Lihua Huang,Zhang,C.H Examining Drivers and Impacts of Informatization in Shanghai Manufacturing Firms Cui,L.L. Examining Drivers and Impacts of Informatization in Shanghai Manufacturing Firms :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Information Systems(PACIS2006), 2006崔丽丽,张诚,黄丽华,张成洪基于资源视角的企业信息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 [C] : , 2006WANG Gang, HUANG Lihua, ZHANG Chenghong Study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Based on Fuzzy Clustering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06 : 2006 2713-2717褚燕,黄丽华基于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移动技术采纳案例研究信息技术采纳:理论发展与中国实践》,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 : 2006 113-116 方针,黄丽华,俞东慧企业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方法的研究 [A] 第十届海峡两岸资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 [C] : , 2005Lei DAI,Yuandong Yi,黄丽华 An Empirical Study of B2C Service Quality affecting Website Continuance Lei DAI An Empirical Study of B2C Service Quality affecting Website Continuance :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2005Wenbo Chen,Lihua Huang,Qing Zhang The Adop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Systems in Chinese Local Retail Enterprises [A] Proceeding of the 9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C] : , 2005ZHANG Song,HUANG Li-hua Comparative Study of Ob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fr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ZHANG Song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ICSSSM’05),June, 2005,Chong Qing, China : 2005 IEEE Internatioan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ICSSSM'05), 2005 19-23CHU Yan,HUANG Lihua Mobile Business Applications Adoption Model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Task/Technology Fit [A] Jian Chen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vol.1/中国.重庆: Proceedings ofICSSSM'05, 2005 p1346-1350Qingfeng ZENG,Weidong ZHAO,黄丽华 A Framework for the Evolution of E-busines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Qingfeng ZENG A Framework for the Evolution ofE-busines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 : 2005 IEEE Internatioanl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ICSSSM'05), 2005Wenbo CHEN,黄丽华,Xianghua LU The B2B Adoption in Retail Firm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A] Wenbo CHEN The B2B Adoption in Retail Firms in China:AnEmpirical Study [C] : P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ICSSSM'05), 2005Xianghua Lu,Lihua Huang The Development of IT Evalution Theoretical Studies Proceedings of ICSSSM'05 Vol.2: 2005Lei DAI,Lihua Huang,Yuandong Yi How B2C Service Quality Influences Website Continuance Lei DAI How B2C Service Quality Influences Website Continuance : Proceeding of the 9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Qing YANG,Lihua HUANG The Acceptance Model of MLS on the basis of"Risk-Value"Analysis Qing YANG The Acceptance Model of MLS on the basis of"Risk-Value"Analysis : Proceedings of 3rd Workshop on e-Business(WEB2004), 2004407-417Qingfeng Zeng,黄丽华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E-Business Models Qingfeng Zeng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E-Business Models : Proceeding of the 8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PACIS2004), 2004 1940-1946Kun Zhao,Zhongmin Chen,黄丽华 SAM/ANP Based Approach for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 Selection Kun Zhao SAM/ANP Based Approach for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 Selection : Proceeding of the 8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PACIS2004), 2004Huan Wang,Lihua Huang Case-Based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Huan Wang Case-Based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 Proceedings of the 8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PACIS2004), 2004 1389-1399⏹利用“期刊导航”功能,找出“管理”类核心期刊有几种?其中排名第一的期刊是什么?复制该刊2009年最后一期中的第一篇文章的篇名。
【文献综述】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研究
文献综述电子商务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李林和陈吉慧(2010)在《移动支付需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中认为移动支付在日本、韩国发展比较成熟,日本移动支付业务商业模式是以运营商为核心商业模式,而韩国主要使用以银行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文献中概况了移动支付在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
师群昌和帅青红(2009)在《移动支付及其在中国发展探析》中认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情况来看,移动支付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的购买、公共事业费用的缴纳等小额交易方而,具有的形式主要有通过电话费进行扣除缴纳和手机号码与银行绑定或第三方支付账号绑定的方式缴纳。
分析了国内移动支付的主要形式。
兰静(2010)在《移动电子商务支付模式及应用探析》中认为移动支付的业务范因包括公共交通、乎机购票、乎机银行激费和POS机支付等,此项应用在口韩、欧关等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现今仍处十移动支付应用的初级阶段。
指出了三种支付的方式:1、手机钱包,在可识别的读卡器上刷乎机即可减掉相应消费费用。
2、WAP支付,可运行十各种无线网络之上。
3、手机客户端支付,一般是提供某种服务,象订票系统、订餐系统、手机线上游戏、酒店订房等。
文章从技术的角度指出了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以及移动支付现有的几种方式。
胡君(2009)在《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研究》指出了移动支付的几种的技术1、SMS:SMS分上行、下行两种通道,用户使用短信发送到指定特服号完成支付。
2、WAP:这种方式是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网站,来实现移动支付的流程。
3、STK:这种模式是使用银行提供的STK(SIMToolKit,用户识别应用开发工具)卡替换客户的SIM卡事先在STK卡中存储银行的应用前端程序和客户的基本信息客户使用该卡完成银行交易业务4、红外/射频5、基于GSM用SSD的实现方式6、Java/BREW。
文章的中间部分介绍了那些新的形式的支付,让读者明白支付方式的各种不同。
消费者认可移动营销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Q: j 2
SOl ENOE & 1 OHNOt f OOY NP I ORMA 1 I0N
学 术 论 坛
消费者认可移动营销 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刘威 ’ 魏明侠 ’ 周焕 (. 1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 0 5 2 北京首 建集团物资分公司 北京 1 0 4 ) 5 02 . 0 3 0 摘 要 :随 着无线移 动 络 的发 展 ,移 动营 销越来 越得到 了 国内外企业 和学者 的关注 ,f 关 r消费者 认可移 动营 销的研究 却没有 受到相 应的 重视 。本文在前 人的研究和假 设的 前提 下 ,将影 响消 费者认 可移动的主要 因素分 为四类 ,即信息 因素 ( 客观 因素) 、个体 因素 ( 主观 因素 ) 、消 费者 感知和控制 因素 ( 决定 素 ) 、移动设备 及技 术 因素 ( 辅助 因素 ) 。主要对 国外的研究进 行了梳理 和介绍 ,以期对 国内的移动营销的 开展有 所 启 示 , 并为 以 后 的研 究 提 供 参考 。 关键 词 :移动营销 消费者认可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 2 F 7 文献标 识码 :A
19 年 全球移动 用户仅 为 2 70000 97 9 0 0 , 而 不到 十 年的时 间里 ,这个 数字 已经 达到 了 l ( a e ta . 0 5。由于数据 服 务 8 LB u re 1,2 0 ) f 的 拓 展 ,如短 信 ( M S 、彩信 ( M S) S ) M 、 移 动 网络 ,移 动 供应 商提供 的服 务也 不再是 基 本 的话音业 务 ,相 应地手 机和 移动 网络迅 速 地成 为 一种 可操 作 的营 销 渠道 。移 动营销 正 在推 动移动 渠道 向营 销方 向发 展 ,作为 原 有营 销 方式的 一 个重要 组成 部分 ,越 来越 显 现 出 它的应 用性 (E P AR,2 0 ) 0 6 。很 多大 公 司或以 年青 人为 定位 的产 行的广告或促销等一系列营销 活 动 。Ar o c a l(0 5 n S h r 2 0 )认 为 ,移动 营 销 是指 向消费者 提供 具 有时 间价 值 、价值 和 定静I 产品 、服 务或理 念的 信息 ,并 以此 化的 来 获得 收益 的一种 无 线营 销方式 f】 。此 外 , l I MAP (0 3 2 0 )将 移动营 销定 义 为 :移动 营 销 是指 消 费者 通过 无 线 渠道 接收 营 销信 息 , 以 促进产 品或服 务的销 售的 商业 活动 。 周内对移 动营销的研究 不多 , 偏重于 而且 对 实务操 作的探讨 。 国外研究 比较 , 与 国内对 移动 营销的研究 缺乏全面性和 系统性 , 多篇 人 如 C c — oa N , I N,G wk r , 幅短 小且不深入 , o a C l , BC G a e等 主要研究移 动营销的概念 和 已经开 始重视 移 动营销 ,并 以此 实现 市场 的 带 来的机遇 , 常是基于S 在某一 行业 的 但通 MS 进 一步渗 透从 而赢 得更 多的顾 客 。 简单 应用 , 以及未 来的发 展前景 。 移动营销实现 了信息内容和 情境 的交互式 和 定制 化 ,越 来越 多的营 销公 司把资 金投 放 2信息对移动营销的影响 . 于 移动营 销领 域 ,移 动营销 作 为新兴 的营销 2. 信 息 内容 1 方 式 日益受到 了人们 的关注 。移 动营 销的 本 现在所有的营销工作都面临 一 个同样的问 质属 性 如 :个 性 化 、 使 用 的 普 遍 性 、 交 互 题 ,即 向消 费者传 递何种 信息 ,即能保证 营 性 及定位 性 ,将 对这种 商务 方式 的创 新 产生 销 工作 的 有 效 开 展 ,又能 使消 费者 乐 于 接 重 要影响 。 u r e 1 ,2 0 ) ( e t a . 0 5。但 与移 受 。信 息作 为最直 接也是 时 间上最 早 与消费 Ba 动 营 销相关 的研 究却 十 有限 ,对移 动营 销 者 接触 ,所 以信息内 容 的好坏 或是 消 费者 的 分 的 认识 也仅是 来 源于 别的营 销方 式所 得的 经 感 观 上的 判 断对 消 费者 的行 为 有很 大影 响 。 验 ,移 动营销 的 本质特性 和 影响 因素 也 尚未 所 以在移 动营 销设 计过 程 中,就应 该把 信息 明确 。基于 当前移 动营 销的 开展 状况 ,一 般 产 品 内容 设 计的 与 消费者 兴 趣 相符 或相 近 , 所 指 的移 动营 销 主要 限定 为 sMs ( h r 然 后 再把 指 定营 销信 息 传送 给 目标 消费 者 。 S Ot Me aeSri )l s g evc  ̄MMSMut da Me— Ar o S h r 2 0 )认 为 ,较 好的移 动 内 s e J ( lmei i s n c al(05 s gn S r ie的营 销 。本文 从信 息 、个 容满 足以 下 要求 :信 息 的简 短 ( 8 ) a ig ev c ) 2 % 、娱 体 ,消 费者 感知 和控制 、移 动 设备及 技术 角 乐 性 ( 26% ) 与 目标 消 费 者 的 相 关 度 、 度 ,对 前人 的研 究结 果进行 介绍 和分 析 ,以 ( % ) 20 、对 消 费者 感 官 的 刺 激 ( 3 ) 1 % 、 期寻找到影响消 费者认 可移动营销的影 响因素 奖 励 或 促 销 信息、( ) 1 2% 。 框 架 ,并为我 国 的移动 营销 的影 响 因素研 究 22 信息的时 间和空 间因素 . 提 供参考 。 研 究表 明 ,营 销信 息的时 间和 空 间因素 也 决定 着移 动营 销能 否成功 ( i o en & Hen n r 1 国 内外研 究现状 Kr t a 0 3 i i ,2 0 ;Ar o S h r,2 0 ) sn n c a l 0 5。从 国外 学者 ( r H . a e ,2 0 ; 对消费者的打扰程度考虑,采用移动营销比 Ha s t B u r 0 5 A r Sc r e a . 2 0 P. Ba w ie t no ha l t 1 , 0 5; r s e 电话营销 等 传统营 销 的效 果要 好 ,接收 到信 a. 02 1 ,2 0 )引用 了一些 理论 和 模型 ,研 究 息 的消 费者可 以选 择在空 闲的 时 闾阅读 ,并 复 杂的移 动营 销 活动 ,来形 成消 费者 认可移 决 定何 时进 行 回复。 更确切地 说 ,移 动营销 动 营销 的概况 。这 些理 论包 括 :预期 行为 理 能在特定的时 间和士 电向目标群体发送相关信 } b 论 、创 新 理 论 、 最 优 层 级 激 励 理 论 、 认 知 启 ,这也 增加 了 S MS 、MMS信 息与消 费者 冲 突 理 论 、 信 息 经 济 模 型 等 。 经 过 文 献 整 的 相 关 度 。 理 、理 论 回顾 、假 设 、 检 验 ,发 现 一些 影 23基 于信启 . 的情景营 销 响 消 费者 认可 移 动营销 的变 量 。影响 因素 主 L p Sn s o 20 ) as a dt m( 4认为移 动营销要和 r 0 要 包括 :消 费者行 为动 机 、消 费者态 度 ,社 关 于情景营 销相 结合 。1] 景营 销的基 本假 【0情 会群 体影 响 ,消 费者 对移 动 设备 的 已有经验 设是 ,消 费者 在其 日常生 活 中的某 个 “ 似 相 和 知 识 ,基 于 最 优 激 励 层级 理论 的信 息需 的 瞬 间” ,更 容 易接 受相 同 的宣 传 , 而无 论 求 、 消 费 者 对 传统 营销 的态 度 。此 外 ,还 其 年 龄 、性 别 、收 入等 。这 和 传 统 的 市 场 包括 消 费者的 感知价 值 ( 费者 感知含 有信 理 论 相 抵 触 。 生 活 中的 “ 似 的 瞬 间 ”是 消 相 息 或娱乐 价值 的营销 信 息 )和感 知风 险 ( 消 指 在相似 的场 所 ,例 如 炎热 夏天的地 铁 ,或 费者 对 个 人隐 私和 数 据 安全 的担 心 ) 。 是 在音乐 商店 或在机 场等 地的 无聊时 间 。情 根据移 动营销 协会 ( MMA,0 3 20 )对移 景 营 销 非 常 成功 ,因 为消 费者 已经 可以 接 动营 销的 定义 :移动 营销 是指 面 向消费者 和 受 ,并且 由于典 型的 移动 广告都 采 用 了加 入
消费者认可移动营销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0 5 ] [ 50 2 北京首建集团物资分公司,北京
摘
104 ]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要 :目前关 于消 费者认可移动 营销 的研 究尚未 受到相应 的重视 ,应对 国外的研 究进行 必要 的梳 理 ,根
据 前人 的研 究 ,可将 影响消 费者认可移动营销 的主要 因素分 为四类 : ( ) 信 息 因素 ,包括信 息 的 内容 、时 空、 1 情 景营销等 客观 因素 ;( )个体 因素 ,包括 消费者的年龄 、信息 需求、知 识结构 、态度等 主观 因素 ; ( ) 消费 2 3 者感知和控 制 因素 ,包括消 费者的感知成本 、感知价值 、感知风险和 消费者控 制等 决定 因素 ; ( ) 移动设备 及 4 技 术等辅助 因素。 关键词 :移动营销 ;消 费者认可 ;影响 因素
收 稿 日期 :20 — O — 1 O6 7 O
些理论和模型 ,研究复杂 的移动营销活动 ,来形成 消费 者认 可移 动营 销 的概 况 。这 些 理论包 括 :预 期 行为理论 、创新理论 、 最优层级激励理论 、 认知冲 突理论 、信息经济模型等。经过文献整理 、理论 回
顾 、假设 、检 验 ,发 现一些 影 响消 费者认 可 移动 营
用性 ( E R,20 ) PA 0 6 。很 多 大 公 司 及 以 年 青 人 为 定位 的产 品或 服务 公 司 , 比如 C c oa—C l,N C, o a B
也仅是来源于别的营销方式所得的经验 ,移动营销 的本质特性和影响因素也 尚未明确 。基于当前移动 营销的开展状况 ,一般所指的移动 营销主要限定为
一
、
国 内外 研 究现状
移动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移 动 互联 网在 给 个人 信 息 管理 提 供便 利 的 同时 ,也 带 来 了 获 取利润 ;分 时段 收费 ,对 在低 峰期进 行 的消 费给 予优 惠等等 。 个 人 信 息泄 漏 、 滥用 等 问题 ,给社 会 秩序 和 人 民的切 身 利 益 带 3 5 拓新兴 市场 .开 传 统 电子 商务 的市 场在城 市 ,而借 助 3 的便捷 性 ,移动 商 G 来 了危 害。 当你 的手 机 变得 更 加 智 能 ,当你 经 常 通过 手 机 登 陆 你 的 网上 银行 、 电子 邮 箱 时 ,这 些账 号 可 能 会被 窃 取 ,甚 至 有 务可 以去拓 展农 村市场 。 随着我 国城镇 化和 建设 新农村 政策 的推 些病 毒 会 通过 你 的通信 录 进 行再 传 播 。 当你 的 手机 丢 失 时 ,你 进和 实施 ,农村 用户 对信 息¥/ 务的 需求越 来越 强烈 ,但 由于 电 nE ] 信基 础设 施建 设需要 一个过 程 ,农村 用户 的生活 习惯和 经济 状况 丢 失也 不 再仅 仅 是 一 个通 信 工 具 ,而 是包 含 着 你所 有 工 作、 生
瑞 咨 询 调 查 报告 显 示 , 电信 运 营商 的手 机计 费 问题 ,对 于移 动 互联 网市场 总体 规模 有 重要 的影 响。 比如 目前 中国移 动 1 0 / MB 5
2 移动商务发展 中的问题
月和 5 0 / 0 MB 月的 无 线流 量 套 餐价 格 分 别 为 2 O元和 5 0元 ,与 毋庸 置疑 ,移 动 电子 商 务 这种 新 兴 的 商 业模 式有 光 明 的 发 中国移 动 2 1 年 上半 年用 户平 均 A P 0 1 R U值 ( 0元人 民币 ) 7 相
达 6 .% ,成 为中 国网 民的 重要组 成部 分 。 55
浅析移动商务的特点、形式及成功因素
浅析移动商务的特点、形式及成功因素工商管理>> 电子商务>> 论文正文→浅析移动商务的特点、形式及成功因素浅析移动商务的特点、形式及成功因素作者:邹婷婷发布时间:2007-1-21-浅析移动商务的特点、形式及成功因素摘要探讨了移动商务的驱动因素,阐述了移动商务的特点,概括了移动商务应用的两种形式,总结出运用移动商务服务的关键成功因素,以期对移动商务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字移动商务移动应用个性化服务成功因素1 移动商务的驱动因素1.1 社会发展的驱动移动商务是基于Evernet理念的应用,使随时随地进行商务及秘密通信成为可能。
尽管传统的通信覆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然而在不久的将来,市场细分和顾客细分将不断增长。
而移动通信界面的个性化设计为用户简化了服务与信息的接入,从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技术进步的推动我们不仅经历了比固定线路质量更好的语音传输,同时也将把移动接入Internet和其他基于协议的服务与应用中。
第三代网络实现了带宽的激增,蓝牙技术使个性化的带宽分配极为高效,多媒体网络的融合使各种通信十分便利。
1.3 经济的需求良好的外部网络环境、引人注目的内容、低廉的成本、合理的移动服务价格以及其它因素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市场的增长。
鉴于UMTS服务在价格、网络容量及传送速度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固定线路连接正在被移动连接所替代。
同时,人们也期望移动电话供应商低额定价法的采用能够产生更强的替代作用。
基于这些驱动因素,移动环境有望成为下一代的市场,吸引全球各个领域的人们都参与其中。
2 移动商务的特点2.1 无处不在由于移动电话天生的设计特性,便于人们携带,可随时与人们相伴。
这将使得用户更有效地利用空余时间间隙来从事商业活动。
如用户可在旅行途中利用可上网的移动设备来从事商业交互活动,如商务洽谈、下订单等。
2.2 以定位为中心不仅移动电话可到任一处,GPS也可以识别电话的所在地,从而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
基于UTAUT的移动商务用户接受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UTAUT的移动商务用户接受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移动商务已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其一方面支持电子商务的扩张,另一方面又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购买体验。
然而,随着人们对移动商务使用习惯的逐渐形成和演变,用户对其接受程度也逐渐出现了差异。
因此,如何提高用户对移动商务的接受度,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技术接受和使用的统一理论)是一种常见的用户接受度研究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领域的研究中。
本文基于UTAUT理论,探讨如何建立一种适合于移动商务用户的接受模型,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研究问题及拟解决方法1.主要研究问题(1)移动商务用户的接受度模型中,UTAUT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如何?(2)对于移动商务用户,具体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以建立准确的接受模型?2.拟解决方法(1)通过对UTAUT模型的应用和实践,探讨该模型在移动商务领域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种更符合移动商务特点的用户接受模型。
(2)借助相关文献资料和实践案例,分析移动商务用户接受的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和数据验证来改进和完善该模型。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1.研究内容(1)UTAUT模型及其应用;(2)移动商务用户接受度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3)建立移动商务用户接受模型;(4)根据实证分析和数据验证来改进和完善该模型。
2.研究思路(1)文献综述,梳理UTAUT模型及其应用、移动商务用户接受度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2)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移动商务用户的使用行为和态度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挖掘;(3)理论建模,根据调研结果和UTAUT模型结合移动商务特点,建立移动商务用户接受模型;(4)实证分析和数据验证,利用实际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和比较,并对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
移动商务用户接受模型研究
影 响 比 自我 , 彳为控 制 更 能 影 响接 受 w AP f机 的念 度 。 而x  ̄ 对 优 势 、风 险和 形 象 tH , 的感 知 也 影 响 接 受 念度 。黄 浩 等 人 以技 术 接 受 模 型 为 理 论 基 础 , 移 动 商 务 的 环 境 在 下对 其 进 行 扩 展 , 寺 了整 合 户创 新性 、 建 外部 影响 和 感 知 财 务 费刖 的 移动 内容 服 筹 采 纳 模 型 。 研 究 结 果 表 叫 , 部 影 响 对 使 外 用态度有做弱作 川, 这说 明 我 同 移 动 玎 务 f 乏 的 户 消 费 仃 为 ¨趋 理 忡 , 重 际 作川 注 于 外 [的 直 f = 费 者 的 个 人 刨 新 性 会 界 ,f ' L i 影 响 态 度 和 使 片意 图 , j 费 对 他 用意 图有 二 、技术 接受模 型 明盟的负向作用。 Da i 存 F s b i vS ih en和 A Z t的 性 O1 2 TAM 仔 住 个 缺 陷 , 是 没 白 考 、 就 行 为 理 论 基 础 l 出 了 技 术 接 受 型 , 提 , 虑 手 阻 碍 用 户 使 行 为 的 外 在 素 , ¨ 因 被 用 来 解 释 和 预 测 1怵 用 户 对 信 息 系统 此 , 多 学 仟 之 后 的 研 究 中增 J 了 感 \ 许 J n 的接 受行 为。 TAM 模 型 中 指 出感 知 有 用 知 成 木 这 个 变 量 , 感 成 限 制 … 户 性 和 感 知 性 是 两 个 t 耍 的 ' L定 - 的使 川行为 。 1 量 , 为 口怀 系 统 的 使 刖 主 要 足 个 认 Mag ei a a i 0 4、Miel r h rt P g n( 0 ) a 2 rl a
一
感知价值对消费者移动购物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TAM和VAM理论模型
在实践中,企业和商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参与意愿:
1、提高平台的用户友好性:商家应优化网站设计,使其更加简洁明了,易 于操作。同时,他们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帮助消费者快速找到他们可 能感兴趣的商品。
2、提供有吸引力的优惠活动:商家可以通过提供独家折扣、免费试用或特 殊优惠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
三、感知价值对移动购物意愿的 影响
在移动购物情境下,感知价值主要来源于商品或服务的实用性、价格、品质、 创新性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消费者对移动购物的态度和购买意愿。 具体来说,消费者会根据商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来判断其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价格则是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权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品质则是消费者在购买时需 要的重要方面;创新性则是消费者在购买时会考虑商品或服务是否具有创新性, 是否能够带来新的体验。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商直播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 先,通过直观展示商品和专业的购买建议,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其次,良 好的交互性和观看体验使得消费者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购物;再次,通过信 息搜索、购买、使用、评价和分享的一体化流程,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效率和满 意度;最后,通过口碑传播和社交媒体分享,扩大了电商直播的影响范围。
这些发现对于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消费者对网络团购 的接受度,企业应提高网络团购的便利性和可用性,同时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清晰的商品信息、安全的支付方式和高效的物流配送来 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此外,政策制定者也需要网络团购市场的规范性 和安全性,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2、合理定价:在保证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合理 定价是提高消费者感知价值的重要手段。
移动网络购物采纳的影响因素与实证研究——基于手机网民的视角
H :信息满意对手机购物态度具有正 向显著性影响。 2
313 .. 服务 费用
服 务成 本 是 指在 使用 手机 购 物过 程 中支 付给 网络 运 高是 制 约用 户使 用移 动商 务 的重 要壁垒 ,用 户会 比较 类似 服务 花 费 以及相 应 的价值 ,选 择具 有 经济 优势 的服 务形 式 。一 些实 证调 查也 指 出高服 务费 用会 对 用户 使用
学子园地
中国信息界
2 1年第O 期 总第2 4 0 2 2 0 期
2 1 全 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 坛提交论 文选登 0 1
移动网络购物采纳的影响因素与实证研究呋
— —
基于手机 网民的视 角
李 晶
( 武汉大 学信息管理 学院 湖北 武汉 407 ) 302
摘 要 :随着移动 网络和 智 能手机 的发展和 普及 ,移 动 网络 购物作 为移动 电子商 务的典型应 用开始 兴起 ,
素 ,为企业制定 发展移 动 网络购物 的市 场营销 策略提 供启示和 思路 。
关键词 :移动商务 移 动 网络 购物 手机购物 电子商务
1 引言
近年来 ,在移动商务产业 资源整合 的有效推进 、移动 运 营商与专业 电子 商务企业协 同合 作的背景下 ,使用 以智 能手机为代表的移 动设备进行购物 ,作为移动商务 的典型 代表 和重要应用逐渐 兴起 ,移动 网络购 物对于消费者来 说 意 味着 自由和价值 ,将彻底改 变消费者 的生活 结构” J ,是
P 互联 网购物从有线 到无 线、从 固定地 点的商务形式到随 C
机购 物是移动网络购物 的主要应用 ,且手机 网民是一个具
有统计意义的群体 ,因此 本文基于手机 网民的视角 ,以计
创业网店如何赢得消费者基于ELM理论的分析
创业网店如何赢得消费者基于ELM理论的分析一、概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关注网店这一新兴市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何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每个创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ELM(Expectation、Learning、Memory)理论,对创业网店如何赢得消费者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消费者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期望(Expectation)、学习和记忆(Learning、Memory)。
期望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预期,它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基础。
学习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于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表现形成的印象和评价。
记忆则是指消费者对于过去购买经历的记忆和经验,它会影响消费者在未来购买时的偏好和选择。
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为创业网店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接下来我们将运用ELM理论来探讨创业网店如何在满足消费者期望的同时,通过学习和记忆机制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
首先创业网店需要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方面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这包括产品质量、价格合理性、物流速度、售后服务等方面。
只有在满足消费者的基本期望的基础上,企业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其次创业网店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收集和分析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和服务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创业网店需要利用记忆效应来巩固消费者的忠诚度,这可以通过建立会员制度、推出优惠券、举办促销活动等方式实现,让消费者在享受优惠的同时,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和重视。
通过运用ELM理论,本文旨在为创业网店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消费者行为,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A. 创业网店的兴起和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
BtoC模式下移动商务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
B o 模 式下移 动 商务消 费者信任影 响 因素研究 tc
一 乔俊丽 北京联合大学平谷学 院
[ 要 ]移动 商务 的 成功 关键 来 自于提 供顾 客 导 向的服 务 , 摘 而非 以技 术 为主 的 策略 。 消费 者信任 已成 为移 动 商务 发展 的 重要 障碍 。 针 对B。 t c移动 商务 模 式 中的 消 费者信任 问题 , 对信 任 的基 础 、 网络 信任 的 形成 过程 以及 移 动 商务 的 消费者 信任 特 点等 方 面的介 绍, 出 通过 得
做 能 力都 有 很 大 的影 响 。网 络信 号 强 、 数据 传输 速 度 快 , 影 响移 的 因素 。 是 动 商务 稳 定 、快速 进 行 的一个 很 重要 的 因素 。如 果 网络 的数 据 处理 ( 消 费者 感知 的移动 商务 特 性 3) 能 力 不 强 , 使 得 消 费者 不 愿 意 利 用这 种 网 络 来进 行 商 务 活 动 , 会 即 无 线技 术 扩展 了信 息传 递 的空 间范 围 , 动 者可 以工作 在移 动 活 使 利 用了 这种 网络 也 会 因极坏 的消 费体验 而放 弃 再 次利 用 这样 的网 状 态下 , 将其 应 用于商 务活 动 中, 对经 济 生活 产生 巨大 影响 。无线 技 引 络 。另一 方 面 , 动 商务 应 用 还 受终 端设 备 的 影 响 。由 于移 动 终端 术 的 扩展 和应 用, 发 了诸 多学 者对 移 动 商务 特 征广 泛 和深 层 次 的 移 具 有 屏幕 小 、操 作 不 方便 、接 受数 据 的格 式 比较 有 限 等 限制 , 动 思 考 。K k aa 人发 现 , 移 a i r等 h 商务 活动 的空 间扩 大之 后 , 并发 、分 布方 终 端 设 备 自身 的 条 件也 会 影 响消 费者 利 用 移 动 商 务 的 行 为 。 因此 式 的活 动 成 为可能 , 时间上 串 行的 活动 , 够 用并 行 方式进 行 , 在 能 进 分布 在 不 同位 置 的活 动者 因能 自由 说 , 动商 务应 用 的 硬件 条 件对 于消 费者 的使 用行 为 也 有相 当 大 的 而 缩减 了整体 工 作 时 间。 同 时, 移
手机游戏成功因素分析_基于消费者接受理论_刘畅
摘 要:本文基于消费者接受理论分析手机游戏成功的因素,根据前人研究的结果总结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成本、感知娱乐性、社会影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和行为。
进而分析出手机游戏成功的的关键因素为:内容创新、游戏时间、社交网络体验和操作的便捷性。
关键字:手机游戏,成功因素,消费者接受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移动商务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有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购物、移动娱乐、无线医疗等。
手机游戏是移动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增多,手机游戏发展速度迅猛。
越来越多的资本疯狂地投入到手机游戏开发之中,易观智库的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游戏市场达到50.13亿元的规模,增长率达到66.1%[1]。
而手机游戏能否成功取决与用户是否能够接受和使用。
本文将结合消费者接受理论,分析手机游戏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消费者接受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消费者接受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已存在许多模型和理论来预测用户的行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简称IDT),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等模型,以下将分别进行讨论。
1. 理性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2],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是否要作出某件事情的“行为意向”由个人对所要执行的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决定,“态度”由对要执行的行为产生结果的信念和对产生结果的评估决定,“主观规范”是由规范的信念和遵守的愿望所决定的。
然而理性行为理论是基于行为受个人意志力控制时进行假设和解释的,没有考虑会周围人的影响、行为的计划性等因素,有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消费者接受理论的移动商务成功因素研究
基于消费者接受理论的移动商务成功因素研究作者:李志宏李敏霞来源:《商业研究》2009年第08期摘要:近几年来中外移动商务呈现快速发展势态,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用户迅猛增加。
B2C移动商务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和使用。
为此,从消费者接受问题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B2C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研究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影响因素,并从操作层面上提出相关成功因素的具体内涵。
关键词:移动商务;消费者接受;技术接受模型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Success Factors of B2C Mobile Commerce Based on Consumer Acceptance Theory LI Zhi-hong,LI Min-xia(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China)Abstract:Mobile commerce is developing very fas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users prefer to access to wireless network with their mobile terminal devices. Success of B2C mobile commerce largely depends on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In this paper, success factors of B2C mobile commerce are discussed based on consumer acceptance theory and consumer acceptance model of mobile commerce. Meanwhile, some strategies are provided for mobile vendors′ practice.Key words:mobile commerce;consumer acceptance;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移动商务消费者决策行为中的接受与转移研究
移动商务消费者决策行为中的接受与转移研究一、内容描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商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移动商务的环境中,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移动商务消费者决策行为中的接受与转移进行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是影响移动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去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年轻人相较于中年人更倾向于使用移动商务服务,而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消费者在移动商务的使用率上也存在差异。
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也会影响其对移动商务的接受程度。
在推广移动商务时,应充分考虑目标消费者的特点和需求,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在移动商务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中,转移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转移行为通常是指消费者从一个移动商务服务商转向另一个服务商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服务质量、价格、个人信息安全等。
为了降低消费者的转移意愿,移动商务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同时加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通过提供个性化推荐、优惠券等营销手段,也可以有效减少消费者的转移行为。
《移动商务消费者决策行为中的接受与转移研究》旨在探讨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移动商务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1. 移动商务的发展趋势与重要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商务已经成为当今商业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将他们的购物、支付、娱乐等活动转移到了线上。
对移动商务消费者的接受度和转移行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移动商务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趋势。
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物和支付,而且这种购物模式正在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在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如个性化推荐、一键购买等。
基于消费者接受理论的移动商务成功因素研究
基于消费者接受理论的移动商务成功因素研究发布时间:2011-6-24信息来源:中华会计网校摘要:近几年来中外移动商务呈现快速发展势态,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用户迅猛增加。
B2C移动商务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和使用。
为此,从消费者接受问题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B2C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研究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影响因素,并从操作层面上提出相关成功因素的具体内涵。
关键词:移动商务;消费者接受;技术接受模型Abstract:Mobile commerce is developing very fas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use rs prefer to access to wireless network with their mobile terminal devices. Success of B2C mobile commerce largely depends on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In this pap er, success factors of B2C mobile commerce are discussed based on consumer acceptan ce theory and consumer acceptance model of mobile commerce. Meanwhile, some strateg ies are provided for mobile vendors′ practice.Key words:mobile commerce;consumer acceptance;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2007年7月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的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数达到4 430万,占总数的27.3%。
基于消费者接受理论的+C2C+电子商务网站成功因素研究——以淘宝网为例
用性,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技术接受模型 认为系统使用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而行为意向由想用的态度和感知的 有用性共同决定,想用的态度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 的有用性由感知的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感知的易用性是由外部 变量决定的。
2 C2C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
从消费者接受的相关理论可以看出,消费者的行为意愿主要是由消 费者所采纳的新颖的事物、消费者的个人因素、消费者感知的有用性以 及消费者感知的易用性来决定的,因此本文建立如下c2c电子商务消 费者接受模型:
潲量者。知的 倒撕性
请蔓者蓐知的 青用性
精’誊摹知的 再焉性
洧奠f行为 童一
卖家沟通,并且淘宝网的支付采用的是支付宝第三方认证,淘宝网提供 的这些都可以使消费者感知到淘宝网的易用性,以上是淘宝网C2C取 得巨大成功的因素。
4结论 本文在消费者接受的相关理论以及C2C电子商务接受模型的基础
上,从消费者感知的创新性、消费者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几个主要方 面分析了淘宝网C2C电子商务网站成功的因素,淘宝网免费的策略等 式消费者感知淘宝网的创新性,淘宝网实行的实名制信用模式和提供的 众多贴心增值服务使消费者感知淘宝网的有用性,淘宝网合理的用户界 面设计、方便及时的互动支持以及采用的支付宝第三方认证使消费者感 知淘宝网的易用性,我国其他的C2C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借鉴淘宝网的 成功因素,为我国C2C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精奠●虫际行动 r蔫鼻者接受谖一站)
稿费藿的个人 因蠢
圈1 C,2C电子商务消费者接受模型 消费者接受模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C2C电子商务的成功因 素。网站的创新性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愿,新颖的事物会吸引消费 者的注意,如果一个网站能够提供新颖的服务等会使更多的消费者接受 该网站。创新性可以从网站的竞价策略、网站的技术等方面获得。网站 的有用性和网站的易用性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愿,只有消费者感知 到该网站的有用性和易用性之后才可能接受该网站。感知有用性从网 站的信用模式、和网站提供的增值服务等获得;而感知易用性可以从网 站的形象中获得,包括用户界面设计、互动服务支持等[6]。消费者的个 人因素与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个人能力等相关,属于个体的 微观层面,并非企业所能控制,消费者的个人因素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 之内。
B2C移动商务中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及其测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B2C移动商务中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及其测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B2C移动商务在消费者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类移动购物应用层出不穷,方便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于移动商务的信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面临着诸多的安全、隐私等方面的风险。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B2C移动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测度方法,希望通过对消费者的信任需求和信任构成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提高消费者对于移动商务的信任感,促进移动商务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探究B2C移动商务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及其测度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B2C移动商务中信任的相关理论探讨2. 影响B2C移动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的因素分析,包括网站和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功能、商家的口碑和信誉、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3. 消费者对于移动商务信任的测度方法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从理论上探究B2C 移动商务中信任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B2C移动商务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消费者对于移动商务信任的测度方法。
三、预期结果及研究意义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究B2C移动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测度方法,具体结果包括:1. 系统地分析B2C移动商务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2. 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测度方法,对于企业和政府部门设计移动商务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对B2C移动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测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于移动商务的信任感,促进移动商务的健康发展。
同时,研究结果对于企业和政府部门设计移动商务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移动商务;消费者接受;技术接受模型
Abstract:Mobile commerce is developing very fas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users prefer to access to wireless network with their mobile terminal devices. Success of B2C mobile commerce largely depends on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In this paper, success factors of B2C mobile commerce are discussed based on consumer acceptance theory and consumer acceptance model of mobile commerce. Meanwhile, some strategies are provided for mobile vendors′ practice.
一、消费者接受理论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消费者接受问题所基于的理论有多种,其中包括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等。下面分别对这几种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
(三)用户界面设计
J.Buranatrived & P.Vickers指出:界面设计已经成为用户接受移动商务的重要影响因素。移动商务的终端设备诸多为手机、PDA等,这些设备的屏幕比较小,当搜索信息或者进行交易程序时,容易使得消费者失去信心和耐心。高级的用户界面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输入/输入、空间节省技术、界面适宜。Aaron Marcus等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在移动用户界面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重视安全性、避免感官上的超负荷、降低复杂性、谨慎使用图片、提供自然的用户控制、允许信息的定制等。
(二)内容创新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产品服务不断更新的时代,引发了“眼球经济”竞争潮流,移动设备、移动技术和服务的创新又将创造“手指经济”潮流。内容创新,意味着产品或服务的新颖性和丰富性。本文仅举出两个实操例子:提供位置敏感性服务、个性化书签服务。
在B2C移动商务领域,基于位置的服务(LBS)通过精确定位实现了传统电子商务无法实现的应用而被称为杀手锏应用(Killer Application),具体内容有:目录服务如动态黄页服务、旅游、表演、订餐服务;追踪服务如资产追踪、个人追踪、物品追踪;导航服务如动态交通信息、路线描述;基于位置的广告和促销策略等。另外,提供个性化书签服务,便于消费者在移动环境下将所需的信息归类和汇总。而移动搜索也将成为业内发展的热点。
1.树立良好的声誉。许多新的移动产品和服务推向了消费者,如移动搜索、移动博客、无线广告,消费者更偏向于选择声誉良好的企业为自己提供服务。
2.采取恰当的营销策略以增加消费者对移动服务的熟悉程度。广告宣传、媒体报道、有奖互动参与、适宜的吸引性促销等等是增加熟悉性的有效手段。随着E-learning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移动学习和在线培训也将成为可能。
三、 B2C 移动商务的成功因素
消费者接受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因素。感知有用性从企业的商业模式、内容创新性获得,而感知易用性从用户界面设计、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互动服务支持获得,感知信任性从企业的信任度获得,感知娱乐性从休闲娱乐支持获得,感知价格水平则主要体现在移动商家的价格策略。“感知自我效能”跟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个人能力等相关,属于个体的微观层面,并非企业所能控制。本文研究的成功因素是针对企业而言,因而感知自我效能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因素。在这些成功因素当中,“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涉及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国家的政策,属于宏观层面,而企业处于中观层面,因此不作展开。下面对各个成功因素的含义以及其操作层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商业模式
关于移动商务的商业模式研究,一般都是从其通讯模式、信息服务模式、广告模式、销售模式、移动工作者支持服务模式等进行讨论。I-mode提供的服务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娱乐、交易、信息和数据库,并在日本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具体操作层面分析如下。
1.客户关系管理,即通过在线服务为客户提供在移动环境下的支持。比较典型的是银行业、保险业为消费者提供的实时在线交易、信息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
链上,要强化定价的透明化与规范化。
四、结论
本文在消费者接受的相关理论以及B2C移动商务接受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B2C移动商务成功的影响因素。影响移动商务成功的因素很多,而本文提出的八个方面只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何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移动商务的关键成功因素(CSF),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计划行为理论
由Ajzen提出,是对理性行为理论的延伸,解决了原模型在处理那些不完全由意志力控制的行为时的缺陷。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行为态度(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和感知的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来预测行为意图,所有的行为意图加上实际的行为控制构成了影响实际行为的解释变量。计划行为理论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
(一)创新扩散理论
Rogers在1995年提出,该理论预测了媒体以及个人交往中如何提供信息以及影响他人的观点和判断,并试图解释影响用户如何以及为何接受某一新信息媒介的因素。其包含五个方面:(1)创新的特性;(2)决策过程;(3)个人的特性;(4)接受创新的结果;(5)沟通渠道。Rogers将整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认知、产生兴趣、评估、尝试、接受,相关研究表明创新的相对优势、复杂性、兼容性等与该创新是否被接受有着重要的联系。
(四)技术接受模型
Davis(1986,1989)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在信息系统领域提出技术接受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重要因素: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它们决定了使用系统的个人意图,同时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着感知有用性。该模型得到了很多实际应用的验证和支持,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模型进行延伸:从相关模型中引进因素,增加或者引进其他的关于信念的因素,验证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前导因素。
二、B2C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
近年来,在研究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问题上,学者们大多是在运用前面相关的接受理论基础上提出研究模型的。实际运用中,移动商务在不同的背景下如B2C、B2E、B2B,其用户目标和体验来源是有所差异的。B2C移动商务关心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和目标,通过让消费者体验到满意以及个人效能的提高而获得消费者的接受。Lin & Wang提出的基于B2C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比较高的支持。而Cheong & Park、Lee & Jun以及其他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感知娱乐性也会影响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接受。
(四)互动服务支持
目前移动商务应用的平台主要有三种:移动信息平台、移动网络接入平台,IVR(互动式语音应答)业务平台。各平台均可以实现互动服务支持,而且新的移动设备拥有越来越多的交互模块。互动服务支持可以促进交流,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整个应用的感知易用性。
(五)信任
网络信任问题在电子商务领域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在移动商务领域,消费者信任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提高移动商家的信任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Key words:mobile commerce;consumer acceptance;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2007年7月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的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其中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数达到4 430万,占总数的27.3%。移动应用在消费者的生活和工作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几年来,学者们和行内人士开始关注移动商务的研究。在1999至2002年期间,出现了很多关于移动商务如何给商业带来利益的研究观点,目前的研究重点更多的是转向用户,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因此,本文在消费者接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其成功因素。
参考文献:
[1] Scornavacca, E.,Barnes, S. J.,Huff, S. L.Mobile Business Research, 2000-2004: Emergenc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ECIS), 2005.
基于消费者接受理论的移动商务成功因素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中外移动商务呈现快速发展势态,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用户迅猛增加。B2C移动商务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和使用。为此,从消费者接受问题的相关理论出发,结合B2C移动商务的消费者接受模型,研究B2C移动商务的成功影响因素,并从操作层面上提出相关成功因素的具体内涵。 n和Ajzen在1975年提出。社会心理学家试图解释态度如何以及为何会影响行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执行此项行为的意图(Intention)决定的,而该意图是关于行为态度(Attitude)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的函数。然而理性行为理论是基于行为受意志力控制时进行假设和解释的,有很大的局限性。
2.移动支付,包括信用卡支付、银行转账、现金交易等多重方式。对用户而言,只需提供手机的PIN码即可完成注册,输入该PIN码登录进而实现移动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