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报告
预防医学培养方案
五年制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监测与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方面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1、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医药卫生事业。
2、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较强的法律意识。
3、具有正确的职业态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4、具有积极创新、勇于批判的科学精神。
5、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勤奋工作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知识目标1、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基础。
2、具有系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理论知识。
3、熟悉我国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5、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不断追求卓越。
(三)技能目标1、具有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验与检疫、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2、具有初步的现场处置及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分析能力。
3、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4、掌握英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教学规定的“较高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计算机二级统考。
5、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试标准。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学制5年。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累计修业时间不低于4年、不超过7年。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卫生统计学方法与应用、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社会医学、学校卫生学、卫生学检测技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等。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100401K专业名称:预防医学 (Public Health)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态度,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保健、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具有初步科研能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毕业后能从事卫生行政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传染病控制与职业病、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改进人群工作、居住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与人群合理营养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及教学科研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态度、知识和能力:(一)态度要求:1.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贡献力量;2.热爱公共卫生事业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3.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公正执法,以保护人民健康、控制疾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为己任;4.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充分认识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5.具有创新精神,重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探索;6.尊重同仁、树立团队意识。
(二)知识要求:1.基本掌握相关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研究方法,指导今后的卫生防病工作实践;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及其异常情况下的各种变化特征;3.掌握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发生机理及诊断和防治原则;4.掌握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行为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理论知识;5.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6.掌握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宏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卫生毒理学方法;7.掌握不同条件下对健康有害因素的识别、监测和评价的知识;8.掌握社会医学的基本知识及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监督执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9.掌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方法。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2012版)
生物化学实验 C
2802
必修 1.5 48 48
2
06X1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C
分子生物学 C
2803
必修 1.5 24
05X1 Molecular Biology
C
8
2
线性代数 B
1306
选修 1.5 24
2
02X1
Linear Algebra B
概率论与数理统
1306
计B
3
七、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模块类别
必修课 学分 学时
选修课 学分 学时
合计
占总学
学分 学时 分比例
通识 理论教学 39.5 716
11
教育 实践环节
3
24
3
48
50.5 764 19.6%
0
6
24 2.3%
学科 216
0
专业
专业
理论 教学
核心 类 专业
四、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干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 物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卫生化学、卫 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法学及卫生监督学等。
体育(三)
3900 01T3
Physical
必修 1 32
Education(III)
人体解剖学 A
2301 02Z1 Human Anatomy
必修 3.5
78
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7月修订,2012级开始使用)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1.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全科医学知识和理念,在社区、农村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2.基本培养要求(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祖国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队合作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规诊断治疗以及相应的预防保健和康复知识,具有全科医学知识和理念;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为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进一步发展提高奠定基础。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思维、诊疗策略等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全科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规定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等单位从事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诊治,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福州2024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福州2024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福州2024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例子,它包括了一些关键的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原则
1. 创新性: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
2. 实用性: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综合性: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二、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
2. 能力目标:学生应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本专业的相关任务和工作。
3. 素质目标: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设置
1. 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2. 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3. 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环节。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2. 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采用多种实践方式,如实验、课程设计等。
3. 综合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项目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等。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监督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卫生防疫、疾病监测,制定防治措施,指导人群保健,实施卫生监督和执法等的能力;同时具有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和文化价值。
4、树立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
5、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选择合理的健康维护方案。
6、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手段连续动态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7、尊重同仁,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观念。
8、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9、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
2、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预防知识;熟悉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3、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三)技能目标1、掌握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技能;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策略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策略为了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医学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优化培养方案的设计策略。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优化方案。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健康问题的加剧,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现有的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科学等,导致培养出的预防医学人才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分析现状1. 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的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过多,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无法真正掌握预防医学的实践技能。
2. 课程设置不科学现有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深度训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难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内容。
三、优化设计策略为了改进目前的培养方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设计策略:1. 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实训等,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实际预防医学工作中。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真实地了解专业实践的要求和困难,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突出专业方向根据预防医学的不同领域和职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例如,环境卫生方向、流行病学方向、职业健康方向等。
通过专业方向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内形成深度的专业知识结构。
3. 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加强预防医学相关实践技能的培养,如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健康教育策划与实施等。
通过系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4. 引入案例教学引入实际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 融入国际视野加强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先进的预防医学理念和实践。
通过开设国际交流课程、引进外国专家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四、总结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方向、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引入案例教学以及融入国际视野,可有效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质量。
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
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医学人才培养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了适应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必须修订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医学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
一、强调综合能力培养。
学生在医学院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修订后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增加实践环节,包括临床实习、科研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整合医学前沿知识。
随着医学科技不断进步,医学前沿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应强调整合最新的医学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紧跟医学发展的脚步,具备应对未来医学挑战的能力。
三、注重人文关怀。
医学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
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以及对医学伦理的遵守,使学生在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也具备了人文情怀。
四、加强实践环节。
修订后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和数量。
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优化师资队伍。
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要结合优化师资队伍,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医学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关键环节。
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需要全面顾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医学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医学发展的趋势。
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医学人才,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渐凸显,医学人才的培养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性。
在当前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医学领域的发展需求,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也亟需进行修订。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专业人才,能够从事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培养目标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预防医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2.掌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等技能和方法,在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3.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导论、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微生物学等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法规、环境卫生学等专业课程。
3.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实习课、论文等实践性课程。
三、教学模式
本专业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论文指导等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知识和
技能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四、培养方案评估
为了确保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以及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评估等。
评估结果将用于指导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改进和发展。
预防医学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培养方案预防医学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预防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对人群中患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患病风险和提高健康水平。
因此,开展预防医学教育和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方案设计1. 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通过系统化、全面化的教育和实践环节,使学员掌握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2. 培养内容(1)基础知识:包括预防医学基本概念、流行病学原理、卫生统计学等。
(2)常见疾病:包括传染病、非传染性慢性病等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控制。
(3)卫生管理:包括卫生监督、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4)健康教育:包括健康促进、心理健康、营养与饮食等方面的知识。
(5)实践技能:包括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技能、预防医学干预措施等。
3. 培养方式(1)课堂教学: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系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实践操作:组织学员参与流行病学调查和干预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网络学习:借助网络平台,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和交流平台。
4. 培养时间本培养方案为期一年,其中课堂教学时间为180个小时,实践操作时间为120个小时。
5. 培养对象本培养方案主要面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或者有志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
6. 培养效果评估通过考试、论文撰写以及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评估,以达到培养目标。
三、培养方案实施1. 培养机构本培养方案由卫生部门和高等医学院校共同开展,具体实施单位可以包括卫生行政机构、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校等。
2. 培养师资本培养方案的教师应当具备预防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授课能力。
3. 培养资源本培养方案需要借助图书馆、实验室等相关资源,并提供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技术支持。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培养计划一、总体培养目标及要求(一)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各项工作的高级公共卫生专门人才。
(二)总体培养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和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疾病控制中心、环境卫生及食品卫生监测、社区医疗等机构从事预防、卫生管理、保健工作及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公共卫生专门人才。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始终以公众、社会的利益为己任,尊重社会公德。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公共卫生工作,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资料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学制:五年二、授予学位:医学学士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检测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预防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四、人才基本规格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求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本专业学生要掌握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与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基础。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制健康标准》,身心健康。
五、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经过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少儿卫生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在实际中应用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外语应用、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六、主干学科: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七、主要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免疫学、医用生物学等。
九、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见附件1《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性环节安排表》)十、主要专业实验医用生物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医用微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诊断学实验、内科学实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毒理学实验等。
福建医科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001
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00703。
从2016级开始使用)一、培养目标(一)总体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富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较扎实的临床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的工作能力,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临床药学教育与培训、合理用药相关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临床药学专门人才。
(三)素质、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通过五年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在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
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2)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具备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勤恳实干、甘于奉献;谦虚谨慎、爱岗敬业。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具备团队精神和大局观念,善于与人沟通,注重团结合作。
(6)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满足学习和工作需要.(7)了解国防知识,树立国防观念,通过军事训练锻炼身心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2。
知识目标(1)掌握临床药学相关的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知识。
(2)掌握与临床合理用药相关的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掌握药物在人体正常状态及疾病状态下的药动学、药效学规律和药物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4)掌握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5)掌握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6)掌握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及药事管理相关法规、政策.(7)熟悉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标准与临床处置方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8)熟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
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口腔、麻醉、检验专业病理解剖
福建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2015级起)为进一步适应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病理学系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结合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本大纲供成人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业余专升本使用,大纲总学时72学时,其中36学时为讲授内容,36学时为自学内容(在章节名称前标注)。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诊断疾病并为治疗提供依据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
病理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学习病理学,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疾病本质,学会观察和认识常见疾病的基本病变,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疾病现象,联系疾病防治问题,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教材选用李玉林主编的《病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选用王恩华主编的《病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及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计划学时数:3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的基本概念,掌握变性、坏死及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三、教学内容:(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
(二)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及其分类。
(三)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原因及发病机制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改变:变性的概念和常见类型: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病理性钙化细胞死亡:坏死的概念、病变、类型、结局(四)细胞凋亡:凋亡的概念及与坏死的区别(五)细胞老化(自学)四、重点: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变性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坏死的概念、病变、类型、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报告公共卫生学院2012年5月20日一、预防医学专业办学基本情况1950年,卫生部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办了公共卫生专业。
1954年8月,卫生部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确定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从1955年起执行,并在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山西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武汉医学院、四川医学院等学校进行招生;20世纪90年代改称为预防医学专业,至2003年已有52所医学院校开设此专业;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库,目前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学校为95所。
我校于1959年首次招收预防医学专业,学制5年,1964年首届毕业生毕业。
2007年学校根据办学实际,扩大了预防医学招生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个专业方向(妇幼保健方向和卫生检验检疫方向);2009年以后根据教育部的精神,我校不再设置专业方向,从2009年起,我校只设置预防医学专业,每年招生数约180人。
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根据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即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涉及三个层次: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与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2)掌握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能力;(3)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5)熟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熟悉健康教育工作;(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目前,国内不少大学以教育部的要求作为本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但在2006年《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发布之后,部分院校开始修订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立足于《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和特色逐渐体现出来,如重点大学注重培养的是研究型公共卫生人才,如武汉大学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富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则是“并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浙江大学则是“培养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层次预防医学科学专门人才”;而地方院校则注重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如南华大学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医师”、中南大学则是培养“能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事业管理等工作的初级公共卫生医师或卫生管理人员”、海南医学院培养“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专门人才”。
美国依据公共卫生人员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 for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体系,该体系对核心能力的界定是:为了充分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Essential Public Health Service)所必需的一系列个人技能。
各类人员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各种能力以达到熟练水平。
学习内容将随个人背景和工作任务而有所区别。
该体系分为8个领域共计68种核心能力,8个领域分别是信息获取与分析性评价的技能、政策制定/项目计划的技能、交流与沟通的技能、文化胜任的技能、社会动员与社区实践的技能、应用基本公共卫生学科知识的技能、财政规划和经费管理的技能以及领导和系统思维的技能。
美国公共卫生教育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从以教研室为基础的传统课程设置转变为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专业课程设置,这主要包括五大学科领域:其一,卫生保健组织与管理(Health Car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包括机构管理、保健服务信息管理和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评价等;其二,公共管理和社区卫生( Public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Health):主要涉及社区流行病学、卫生服务需求评估、经费预算与管理、卫生方法和社区保健服务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其三,环境与职业卫生(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包括毒理学、流行病学、工业卫生与安全、职业和环境法、卫生标准的制订与规划、暴露评价、监测与危险物的管理等;其四,计量科学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s):包括高水平的流行病学、生命统计学、决策科学、人口统计学、预测需求评估等技能;其五,国际卫生(International Health):致力于对发展中国家卫生人员管理技能的培养,包括社区健康促进与卫生保健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有限资源的优先利用、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使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战略、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系统发展、国际卫生政策等。
三、修订预防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适应适应医学模式的改变、适应新世纪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适应医学模式的改变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多维、综合模式,21世纪的医学教育着重强调医师的职业价值、群体保健和预防观念、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防与治的统一等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发展,厚基础、宽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已成为衡量预防医学适宜性人才的重要标准。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必须考虑拓展其知识领域,不仅包括医学科学知识,还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社区服务和健康管理、全球健康,以及政策法律和伦理学等知识,还应具备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新闻报道能力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2、适应公共卫生面临新挑战的需要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双重疾病负担、伤害与职业危害、国民营养与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卫生公平性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艾滋病的蔓延、SARS 的暴发、禽流感、含毒食品等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涌现,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已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国家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外延不断扩展,越来越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越来越重视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必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但是这种调整不是以教研室为基础的课程改进,而是以社会急需解决的卫生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改革,适应公共卫生面临的新挑战。
公共卫生学不同于其他专业,不仅仅要求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同等重要的。
因此要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和素质(Attrite)的全面培养,要实现这样全面培养,公共卫生实践是必需的。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环节。
3、适应海西建设的需要我校地处海峡西岸,应培养符合海西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满足海西公共卫生要求的特色专业人才。
当前,我省每万人口公共卫生执业医师为0.61人,公共卫生医师仅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的1.7%,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0.95人,2.2%);福建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共卫生执业医师仅占25.8%,远远低于西医临床的46.3%;我省2007-2010年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从2007年的356.17/10万上升到2010年的559.18/10万,与此同时,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占死因的构成从2005年的71.75%上升到76.26%,福建省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疾病的双重负担较为严重,因此培养一批数量足、质量高,知识能力结构符合福建省疾病分布特征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保障。
四、预防医学本科课程体系的现状调查17所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学分最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为286.5学分,最低的为武汉大学156学分,平均为206学分。
五、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自办学以来,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各种变化,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2009年以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国家和社会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日益重视,对公共卫生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总体上看,我校目前的培养方案基本适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培养方案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2、学生自主学习氛围不浓厚,兴趣驱动型教学较为单薄;3、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的比例不足,学科交叉的教学环节尚有待提高;4、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与公共卫生实际的结合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三性实验”的比例还可以再增加;5、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6、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教育较为薄弱,公共卫生现场调查、检测与处置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修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1、人才的培养方案符合我校的办学实际和办学定位2、必须达到《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并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3、围绕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调整的基本思路:(1)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将原来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变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互相渗透和融合的课程体系。
(2)增加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公共卫生现场综合能力训练。
(3)优化临床教学环节,立足于公共卫生实际能力的要求。
(4)适当减少与高中知识相关、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基础课程。
(5)符合海西公共卫生实际,增加早期接触预防和具有海西特色的课程。
七、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说明1、学时总数略有降低,必修课从原来的3003降低到2846,减少157学时;2、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5门,包括医学心理学、公共关系与人际交流、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学时总数是150学时;3、优化临床课程:适当减少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的学时,取消外科学、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时间不变,保证内科学、儿科学和传染病学的实习;4、增加实践教学:增加74学时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从32%增加到36.5%;增加公共卫生现场综合训练课程,注重公共卫生调查分析能力、卫生应急能力等训练;增加海西公共卫生热点,该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在1-4学期由公共卫生学院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和实习基地教师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