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探究
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与实践
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国际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股潮流。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此,制定和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至关重要。
一、战略目标首先,确定战略目标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
这需要从国家的发展需要、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的期望等方面进行考虑。
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因此,我们可以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视野:通过学习外语、参加交换项目、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掌握国际化的思维方法,了解多元文化背景。
2.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国际化视野下的学科领袖人才。
推动相关专业的国际课程体系建设,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3.英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强化英语语言环境下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英语等级考试,以提高能力水平。
4.跨文化交际技能: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注重文化差异的意识和交流技巧的掌握。
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为未来的国际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策略选择确定战略目标之后,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选择相应的策略。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策略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教育体制创新: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构建以培养学生国际化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加强各种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开展跨专业、跨领域的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多元化的课程设计:通过开设不同形式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如语言课程、文化课程、流行文化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项目,开设具有国际化特色的课程开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国际化人才引进:引进国际化的优秀师资和人才,搭建专业领域内国内外合作平台,提供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正经历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不断地突破和超越传统的培养模式,以期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化人才需求。
第一,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合作。
开展办学国际化和学生国际化的双重战略,注重各国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国际化眼光和语言能力。
如今年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不断加强,比如清华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开设“清华-密歇根交叉学科研究中心”,这样的合作项目可以在双方提供的教育资源交流中,共同探索创新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提供国际化课程和教育资源。
在开设国际化课程方面,应该根据本土文化和特色,开展相关综合性、国际化课程,引入先进的教育资源,比如可以采用英语授课,并且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青岛大学依托国家汉办四大基地发挥专业优势,形成了涵盖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核心课程,同时还引进了大量国际化教材、翻译机构等各类教育资源。
第三,强化学生海外交流实践。
让学生体验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融入全球化的大环境,为将来加入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等提供良好的背景和机会。
与海外学生互动、交流,接受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的冲击、融合,对提升国际化素养、促进跨文化交流,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来会坚持发挥海外短期交流项目的功能,为学生提供趋物理交流、心理类交流等多样化的机会,推动本校国际学生交流的多样化。
总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根据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标准,注重营造国际化的教学和管理环境,开展有益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化课程和海外交流实践,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和发展国际视野,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频繁发生,对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技巧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首先,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积极推行国际化课程。
在校内设立相关的留学生教育项目,充分利用境外留学平台,将教育与跨文化交流相结合,提供海外交流的机会和实践经验。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国际化课程,帮助学生学习不同文化和语言,培养跨越文化和语境的能力。
此外,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留学项目,扩展视野,开拓眼界。
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国际化人才的语言培训。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流利的英语能力,还需要学生掌握其他语言,尤其是汉语。
学校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提供英语培训和测试服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能力。
同时,高校也应该提供其他语言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多语言技能。
再次,学校应该注重国际化人才的训练和实践。
在教育中,训练和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开设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实习基地,提供实际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行业、企业、文化和社会环境,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实际的帮助。
最后,学校应该加强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培养。
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关键在于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和跨文化管理能力。
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及多方面风俗习惯传承的平台,包括培养跨文化情感和跨文化引导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国际交往礼仪和文化差异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提供完善的学习课程、多样化的语言培训、多元化的训练和实践和跨文化的教育培养。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为各行业提供更好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背景下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探究
国际化背景下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关注的重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新工科理念强调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理论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显得不够灵活和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何有效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探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和规划科学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可以更好地促进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1.2 研究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工科学习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满足国际化需求,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影响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需要更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研究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对于提高人才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方面,更是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
通过深入探讨其研究意义,能够进一步明确其发展目标和方向,为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撑。
2. 正文2.1 国际化背景下新工科理念的发展国际化背景下新工科理念的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作者:李颂华高龙飞王琦龙彦泽胡彬彬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20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新时代。
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对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尤为重要,“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其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指向,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思路,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专业技术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办学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因素,校企合作培养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既要具有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养,还要具备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营管理能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扩大教育开放的相关要求,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较强创新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并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是新时代国家开放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加强国内外之间校企合作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开放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是以英语沟通能力为基础、延伸至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但其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专业英语”+“创新应用能力”+“工程技术知识”的“物理”模块式的培养路径,而是“英语”、“创新应用能力”与“工程技术知识”的培养模式有机契合,既有“物理”的“叠加”方式,更有“化学”的“内化”机制,国际化创新应用型人才需要以相关专业知识为根本、综合能力培养为依托的知识能力培养体系,既需要高校与企业等分别加强培养,也需要国际间相关单位进行合作构建国际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主, 近年来在探索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道 路 上做 出 了有 益 的探 索与 实践 。
[ 作者 简介 ] 董 晓梅 (9 2) 17 .,女 ,吉林 省 公主岭人 ,助理研 究 员,主 要研 究方 向:高等 教育
模式 探索
董 晓梅 :地方 工科 院校 国际 化应 用型 创新 人才 培养模 式探 讨
院校 教 学 、科 研和 服务 等诸 项功 能 中的过程 。 地 方 工 科 院校 是 培 养 和 造 就 应 用 型 创 新 人才 的摇 篮 ,是与地 方经 济发 展密切 相关 的技术 创新 的 开 发基地 ,也是 与创 新环 境相适 应 的高等 工程 教育 改革和 实 践的基地 ,对建 立人力 资源 强 国和 建 设创 新 型 国家 具有十 分重要 的作 用 。在 高等教育 国际化 和 建立 创 新 国家 的背 景下 ,地 方工科 院校采 取 何种 人 才培 养模 式 ,对 创新 型人 才 的培 养 、高 等工 程教 育 的改革 、地 方创 新体 系的 建设和 地方经 济 的发展 有着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
、
人 才培养 模式
人才 培养 模式 包含 人才培 养 目标 、培 养体 制 、
培养 过程 和支 撑保才 培 养 目标 。人才 培养 目标 是指通 过
一
系列的人才培养活动 , 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目
系。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而采用的师生间相互 传递信 息 的载体 、工具 或设 备【。 2 ]
想 、培养 特色 、教 育水平 。《 向 2 世纪教 育振 兴 面 1 行 动计 划 》明确提 出 “ 培养造 就 出一批 高水平 的 要 具 有 创 新能 力 的人 才 ” 。本文 将 国 际化应 用 型创 新 人 才 定位 为地方 工科 院校 的培养 目标 。 用 型 创新 应 人 才 是相 对 于 理 论 型 人 才而 言 的人 才 类 型 。应用 型 创 新 人才 主 要 根 据 市 场 需 求 把 发现 、发 明、创 造 变成 可 以实 践 或接 近 实 践 , 主要 承 担 转 化应 用 、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90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苏 芳 王晨升 李 渊 王明明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新工科;“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苏芳,工学硕士,讲师;王晨升,工学硕士,副教授;李渊,工学博士,讲师;王明明,工学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H-17056);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对口升学机械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及考核方式研究”(编号:XJG2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
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
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工学领域国际化交流与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领域国际化交流与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工学领域的国际化交流与科研合作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国际化交流与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一、国际化交流计划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我们将制定以下国际化交流计划:1. 学生交换项目:积极与国外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学生交换项目。
通过此项目,学生可以到国外高校学习一定时间,并且与当地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2. 国际暑期学校:每年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暑期学校项目。
通过此项目,学生可以到国外参加由知名大学举办的工程技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互动,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3. 国际实习项目: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国际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并且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科研合作计划科研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将制定以下科研合作计划:1. 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积极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申请科研项目。
通过合作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深入而有影响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学术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国际学术论坛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此外,我们还将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同行共同探讨前沿科研问题,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3. 学术期刊合作: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合作,开展联合刊登和审稿工作。
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同时也增强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三、师资培养计划为了支持国际化交流与科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将制定以下师资培养计划:1. 师资交流项目:鼓励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进行短期或长期访学,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任务。
研究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有重要的意义。
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涵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制、培养过程和支撑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自20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
地方工科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摇篮,是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的开发基地,也是与创新环境相适应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实践的基地,对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建立创新国家的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地方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制、培养过程和支撑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国家、社会、学校对培养的人才的总期望和要求,体现高等院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特色、教育水平。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出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定位为地方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
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根据市场需求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1]。
第二,人才培养的体制。
国际化视野下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际化视野下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自民办高校脱离母校独自办学以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在高校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导向基础上,如何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
为此,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依托,探讨在國际化背景下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标签:应用型专业;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潮流下,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一门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也是国家教育改革转型的目标之一。
然而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基于国际化视野下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民办高校在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可行性方针及对策。
1 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界定早在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探究问题的兴趣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问题,日本学者思田彰指出:“创新型人才就是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
”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问题意识、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较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正如思田彰所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性范畴,即学校在招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全程培养方案的完整性、教师教学及社会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论文撰写等方面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西方大学及日本也在相互借鉴,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注重培养学术性目标的实现,也注重对应用性目标的追求。
“新工科”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作者:付晓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6期Dec.2017Vol.33No.6DOI:10.13216/ki.upcjess.2017.06.0016摘要:对照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工科”的要求,现阶段中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现有培养方式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与国外人才交流的渠道、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
“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国际化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多元化知识架构、跨文化及创新实践能力等。
培养国际化人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要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三是要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四是要推进教材和教学方式更新;五是要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六是要强化技能性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
关键词: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6009706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组织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广泛讨论了在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态势下,高校如何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等问题,明确了“新工科”的发展道路。
[1]如今的中国早已转变为工业大国,这种转变同中国各高校和职业类院校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工科教育体系紧密相关。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科教育已日臻成熟,工科人才培养规模也日益壮大。
但是,在积极发展“新工科”的新形势下,国际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短板与缺口,却是中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国际化人才的新内涵和新的培养模式等问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需求(一)“新工科”的核心内容及相关研究“新工科”是指针对新经济、新产业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云计算等而设置和发展的一些新兴工科专业,同时也包括了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和改造。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作者:宋艳甘权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1年第06期【摘要】本文探究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针对国际化办学机制不够成熟、国际化师资较为薄弱、国际化学术交流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构建“政府—高校—跨国企业”三位一体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政府为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方向上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依据企业的用工标准实施针对性教学改革,跨国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国际环境的实习平台。
【关键词】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125-03近年来,由于传统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国际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弊端日趋明显,新工科的概念应运而生。
新工科反映了工程制造业等行业新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提倡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学习,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为适应国际化潮流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日益提高。
在此背景下,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跨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国际化交流的眼光和格局,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
本文聚焦于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国际化工科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国际化人才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
但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国际化办学机制不够成熟最近几年,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开始将发展目光投向国外,通过参加或组织国外与国内的学术会议、合作交流培训项目等方式,初步建立了国际化学术交流机制。
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国际化办学的机制还不够成熟,交流的层次也不够深入和多样化,再加上投入资金的缺乏,还不能够适应国际化办学的发展要求。
(二)国际化师资较为薄弱国际化师资队伍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学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视野
工学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视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竞争的加剧,工学领域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
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挑战,许多工程院校开始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工程人才。
一、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基础教育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国际化的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学习,以便顺利接受国际化的高等教育。
在工程院校中,国际化基础教育应当涵盖广泛的学科以及全球视野。
二、国际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像是课堂授课、学生实践项目等,都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更加贴近工业和科研实践。
因此,教师和学生们要了解国际工业的前沿研究和工艺技术,提高知识拓展以及工程经验能力。
三、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院校的管理机制也需要改进。
学院的学分、学位、教学质量体系,都应与国际接轨,为国际市场批量培养工程人才。
四、跨文化的交流平台为了加强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外语水平,学院需要建设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这种交流平台可以是与国外高校的学术交流、学生交换、实习交流等。
五、国际化学生服务国际化学生服务对于打造学院在国内初具规模的工程学科国际知名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学院必须要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从接待到生活、学习等全方位的服务,确保学生的良好体验。
因此,学院需要配备专业且用心从事留学生服务的工作人员。
六、专业认证标准的认可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要让培养出来的工程人才能够通过全球通用的专业认证认证。
因此,国际化工程学院应当得到国际高校认可及行业的认可,确保培养出的工程人才得到国际认可。
总之,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化的背景下,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对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一个国际化工程院校不仅要负责本国的工程人才培养,更要向全球供应大批具有世界水准的工程人才。
科技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科技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各国纷纷开始进行探索和实践。
科技的进步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工具。
本文将从科技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科技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通过培养具有丰富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内容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入,各国教育内容也越来越国际化。
除了普及传统的文化和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加大对国际事务、跨文化交流等知识的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育模式的国际化。
各国教育也开始引入一些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例如开展国际课程、学分互认、跨国合作办学等,以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3. 跨文化体验的提升。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因此需要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体验。
例如进行国际教育交流、组织参加国际会议等。
二、科技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从教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三个方面介绍科技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
1. 教学方面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知识获取。
首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各类国际课程,了解海外文化、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
此外,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通过在线视频会议,教师可以在国内与海外的教师或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
这种远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海外文化,掌握跨文化交流技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沟通技巧。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院周鹏超(1991—),男,硕士,河南城建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管理;高松峰(1975—),男,博士,河南城建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综合应用;张宏敏(1967—),女,硕士,河南城建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土地信息技术及应用。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周鹏超,高松峰,张宏敏(河南城建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摘要: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而言,借助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新工科的战略下,要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来有效把控教学质量。
基于此,本文从教学评级体系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最后总结了实践效果,希望可以借此给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5-0079-03一、教学评级体系的重要性“新工科”的建设是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新挑战,从满足产业需求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提出的教育改革行动,核心是建立工科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将学科导向逐渐转变为产业需求导向,以此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成为重中之重,成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精英的关键所在。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评价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进而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通常是用简单的考试分数来代替教学评价,这种观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更不能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工学领域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
工学领域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具备国际化背景和全球视野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
如何有效地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工学领域面临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工学领域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
1. 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
通过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合作项目中,学生可以参加国际教育项目,到国外交流学习或者合作开展研究。
这些经验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国际工程技术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能力,增强全球背景下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国际化教学体系的建立建立国际化的教学体系,是提高工学领域中人才的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教学计划应该考虑到各国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特点,教学内容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和现代技术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各课程也应该配备具备国际背景的教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知识提升。
3. 企业合作与实践经验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企业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国际化背景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实践项目中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产品研发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知识。
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寻求合作机会,在学生毕业后招聘具备良好工程技术背景和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4.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工学领域中人才的国际化水平的必然需求。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特点,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如开设沙龙、讲座等活动,让国内外知名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与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工业技术和理论知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如互联网、虚拟实验室等,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如何在培养学生国际化素质的保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和质量。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提供交流机会等方式,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开展双语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际知识和发展趋势,并培养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看待问题的能力。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和实践导向的课程、提供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等方式,帮助学生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环境并具备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机会,并与国内外高水平的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效果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交流与合作也愈加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本文将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效果分析为主要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究: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立和实施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才培养也向着国际化方向进行了调整。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立和实施中,以下几个方面需重点考虑:1.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要想培养一批国际化人才,必须首先设定适应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2.培养目标的设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离不开对培养目标的明确。
这需要对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如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进行明确和规划。
3.国际化教学模式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国际化教育理念,即运用全球化的视野和方法,吸收不同国家的优秀教育资源和经验,积极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注重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分析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分析是衡量方案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对方案可持续性和实际效益的衡量。
1.提升教育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能够提升高校教育所涵盖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机会,促进学术交流和互动。
2.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可培养出一批实际应用能力强、跨文化交流能力高、国际化素质优异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优势。
3.拓展就业渠道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可以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其未来的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重要保障。
此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和国际化形象的提升。
四、结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提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效果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各国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进一步思考和实践,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新工科形势下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9 09 04 基金项目:济宁学院 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为例”(JX201709) 作者简介:屈会芳(1976 ),女,山东微山人,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机教学。
— 67—
人则对新工科人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度 剖析,并把“诚实、正直、自尊、敬业、主动、理解他 人”等“个人效 能 ”列 为 首 位 [7]。 综 合 以 上,笔 者 认为,高水平人才首先应具有“爱国、敬业、文明、 诚信、友善”等高尚的思想品德;其次才是深厚的 专业知识。
1.1 德育培养、知识传授并驾齐驱 课程组根 据 “新 工 科 高 水 平 应 用 型 人 才 ”的 培养需求,尝试把德育培养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 之中,形成德育培养、知识传授并驾齐驱的教学理 念。下面以计 算 机 专 业 课 “软 件 项 目 管 理 ”为 例 进行探索、研究。 “软件项目管理”包括 9个大的知识模块:整 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 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 针对每一个模块,课程组都进行了精心的德育培 养设计,并附有至少 3个实际案例的分析、讲解。 力争 实 现 德 育 培 养 和 知 识 传 授 有 效 融 合,打 破 “重知识传授、轻 德 育 培 养 ”的 瓶 颈。 限 于 篇 幅, 表 1中一个模块仅给出一个案例。
总之,“无 德 无 以 为 师 ”,不 能 把 教 书 育 人 降 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也曾说:“请 你 记 住,你 不 仅 是 自 己 学 科 的 教 员, 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 人。”所以,为 了 实 现 培 养 德 学 兼 修,德 才 兼 备 的 高水平应用型新工科人才这一目标,高校教师责 — 68—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究
理论[THEORY Z“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究文I郎宸用吉林化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白海娜吉林化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杨殿伟吉林化工学院人事处摘要:"新工科”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包含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应该紧密围绕“新工科”特点和要求,主动探究并改进人才培养方法。
本文以吉林化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等方面,分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希望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工科人才。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新工科”相关理念的相继出现,推进了工程教育改革进程。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大学的“第五项职能”,要充分发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规则,能够承担国际事务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食品工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产业转型的推进以及新科学技术革命与食品产业结构的升级,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建立了跨国合作,并将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生物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融入食品产业中,逐渐实现传统食品制造产业升级。
食品企业对可以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因此,如何培养出新时期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院校转的重要Wt—。
结合吉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本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相关政策等方面分析,探究符合“新工科”理念要求的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国际化养思路,并将其应用于人才培养中,校出•新时代薜的人才,从而服务和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化背景下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探究作者:蔡蔚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年第07期[摘 ; ;要] 自国家提出“新工科”这一概念后,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应用型高校应围绕“新工科”的特点与要求积极探索与改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
文章就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要素进行论述,探讨当前高校国际化服务于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培养出更多适应国际化标准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新工科;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7. 096[中图分类号] G647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07- 0234- 020 ; ; ;前 ; ;言教育部于2017年2月启动了新工科计划,“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被称为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构成了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地方高校组共同参与的局面[1]。
新工科的提出为国内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指明了新方向。
应用型高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旨在培养更多应用型新工科人才,为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人才基础。
1 ; ; ;新工科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1.1 ; 具备國际竞争能力“天大行动”中提出要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出发,将面向未来、领跑世界作为目标,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2]。
为此,新工科应用型人才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知识体系上要具备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国际学术前沿知识,同时,不断涉猎相关专业领域知识,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从全球工业发展的视角去理性思考,培养国际思维能力,寻找国际发展机遇,推动国内传统工科产业的顺利转型与升级,同时,也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
就能力结构层面分析,应具有较强的国际沟通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行业标准和准则,了解国际法律法规,适应不同文化对人才的要求。
1.2 ; 具有跨学科融合能力新工科应用型人才要求高校对标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人才培养的新工科专业学科体系,通过注重通识教育培育人文素养,通过融入业界培养专业技能,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提升跨学科融合能力,将传统工科与新兴工科有机相结合,为中国工业发展培养国家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复合人才。
1.3 ; 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学习是与传统被动学习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在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知识和技能水平。
新工科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应对信息时代各种前沿新技术迅速更新。
2 ; ; ;国际化服务于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2.1 ; 国际化办学理念不足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地方产业的人才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
近年来,新工科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国际化成为很多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路径之一,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国际化办学的格局[3]。
但相比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国际化办学理念仍比较淡薄,尚未制定完善的国际化制度,同时,在经费投入方面也不够充分,因此,无法较好地适应当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2 ; 国际化师资质量不高教师是制订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平台及引领国际教育项目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但教师对国际化的参与度受所在大学的政策导向、晋升制度、校园文化等客观因素影响,同时,也受部分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学术背景、跨文化沟通水平、语言水平等。
就大部分应用型高校而言,无一支国际化背景的师资队伍是制约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个主要因素。
教师拥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专业水准,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具备国际视野,同时,其专业能力也才符合国际社会岗位需求,并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在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中缺少具有海外学术经历的教师,并且质量较低。
在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不少高校将其简单理解为引进海外人才即可,不重视对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培养。
这使得国际化师资队伍的规模与质量均难以得到提升,无法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 国际化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教学内容方面,外语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大部分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是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倾向于对专业知识的教授,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与国际事务的洞察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
三是应用型高校大多未建立起与国际行业标准相匹配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加之相关国际化教学资源不多,很难满足当前“新工科”战略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3 ; ; ;高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机制3.1 ; 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根据新工科要求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高校要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制定国际化战略发展路线,增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应用型高校要以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在自身优势工科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更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通过努力推进国际化步伐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国际化人才。
应用型高校急需制定符合国际行业标准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保证培养所需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在制度上进一步细化相关规章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4]。
加大对校内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教学示范中心、实训基地等平台,便于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参加各种实训活动。
以机械工程类专业为例可配备智能制造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本专业知识,加深对这些新技术的理解。
此外,可与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的国内外企业合作,搭建更多校外实训基地。
3.2 ;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是大学国际化的主要策略,国际化课程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知识、具备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载体,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国际化是学生获取跨文化能力的保证。
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遵循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与课程体系,增加跨文化交流课程,帮助学生对新时期世界各国国情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高校要注重学科与专业领域的纵深发展,因为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以极快的速度更新着。
“新工科”建设涌现出很多新兴专业,而这些专业基本都具有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特点。
为此,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候应加强学科交叉能力与整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的国际化素养。
应用型高校需从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需要出发,将陈旧过时的内容剔除,增加负荷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
借鉴国外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标准与新趋势改革专业课程,可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增设相关必修课。
通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平台。
其中,建议采用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5]。
一方面,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改革专业课教学,融入新工科发展的国际前沿知识,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过程3.3 ; 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师资队伍是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条件,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历和经历并重,企业实践和出国研修并重,一方面,学校要重点引进一些具备相关行业背景和企业经历的教师,聘请事企业单位的专家、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政府部门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开展应用性能力的指导与培训。
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教师国际化鼓励政策,多渠道资金来源资助教师出国研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激励教师投入国际化;奖励教师开展跨国科研,发表国际学术论文;开展教学方法培训;聘请有海外学术背景或工作背景的专业教师;聘请国际学术前沿的学者担任客座教授[6]。
在教师评价方面出台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涵盖人事变革、职称评定、评教评学等各个层面,细化考评指标,增强教职人员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主动学习,朝着国际化名师队伍的方向努力,不断提高工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应用能力。
3.4 ; 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过程中,联合国外合作高校,通过设置科学课程、科学实验、设立科研小课题、用科学小论文代替专业考试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外学习交流期間申请助研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担任研究助手;资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如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以及公众服务项目等,培养他们的研发实践能力,帮助他们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事创造性活动;提供出国实习或工作机会,了解国际学科前沿专业知识。
4 ; ; ;结 ; ;语总之,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
各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国家这项战略任务提出的深远意义,基于我国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与特点,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国际化工科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期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需要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1]王淑坤,王金龙,李学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9,37(10):20-22.[2]王颖,陈伟,林琢.“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24(11):155-156.[3]叶春霜.国外校企合作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22):102-104.[4]彭振宇.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与趋势[J].职教论坛,2015,33(27):92-96.[5]李伟,叶树林,华蕊.地方本科院校“3+ 1”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7,37(10):58-61.[6]吴福忠,沈红卫,白忠喜,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9(3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