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学期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学设计《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学设计《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 教材分析《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函数的定义,并能够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函数的内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变量、常量、有理数等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函数的概念和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去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够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2.能够运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函数关系式的表示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去理解函数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并能够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例子,如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等。
2.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例子,如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呢?”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函数的概念,并解释如何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例如,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T(t) = T0 + kt,其中T为气温,t为时间,T0为初始温度,k为温度变化率。
北师版初中七下数学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课件)
当堂检测
4.如图,用一段长为60 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墙的长 度不限)的长方形菜园ABCD,设与墙平行的篱笆AB的长为x m,菜园的面积为y m2. (1)试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不必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AB的长为10 m,20 m时,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
当堂检测
解:(1)根据题意,得AD的长为(30-0.5x)m, 则y=x(30-0.5x),即y=-0.5x2+30x (2)当x=10时,y=250; 当x=20时,y=400. 故当AB的长为10 m,20 m时,菜园的面积分 别是250 m2,400 m2.
讲授新课
(2)在上述关系式中,耗电量每增加 1kW·h,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__0_.7_8_5_k_g__. 当耗电量从1kW·h增加到100kW·h时,二 氧化碳排放量从__0_.7_8_5_k_g__增加到 __7_8_.5_k_g___.
当堂检测
1.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cm)与所
(3)当底边长从 12 cm变化到 3 cm时,三角形的面积 从___9___cm2变化到 ___3_6__cm2.
讲授新课
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如y=3x, 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关系式法: 1.关系式是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定量表达; 2.关系式是在给定自变量值后能确定相应的因 变量的值,但是因变量可能不唯一,如y=x2
关系式的基本特征是: ①等式的左边是因变量,等式的右边是关于自变
量的代数式; ②等式中只含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两个变量,其
他的量都是常量; ③自变量可在允许的范围内任意取值.
讲授新课
2.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常用的方法: (1)利用公式:如图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说课稿2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概念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变量之间关系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常量、变量、函数的概念,能够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系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二是用关系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关系式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常量、变量、函数等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关系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关系式,理解关系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关系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能够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关系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能够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关系式,理解关系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关系式,理解关系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问题和关系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关系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变量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关系式,理解关系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与反思
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能根据具体情境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2.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找出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教学难点】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66~P6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教材P66引入问题)如图,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高是6 cm.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底边BC长,因变量是△ABC的面积;(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 cm2)可以表示为y =3x;(3)当底边长从12 cm变化到3 cm时,三角形的面积从36 cm2变化到9 cm2.2.(教材P67“议一议”)“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中尽量减少所耗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下表:排碳计算公式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量(kW·h)×0.785开私家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油量(L)×2.7家用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kg)=天然气使用量(m3)×0.19家用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kg)=自来水使用量(t)×0.91(1)用字母表示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公式为y=0.785x,其中的字母表示y表示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x表示耗电量;(2)在上述关系式中,耗电量每增加1 kW·h,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875 kg.当耗电量从1 kW·h增加到100 kW·h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从0.875 kg增加到87.5 kg;(3)小明家本月用电大约110 kW·h、天然气20 m3、自来水5 t、耗油75 L,请你计算一下小明家这几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解:110×0.785+75×2.7+20×0.19+5×0.91=297.2(kg).即小明家这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297.2 kg.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沿一个斜坡向下滚动,通过仪器观察得到小球滚动的距离s(m)与时间t(s)的数据如下表:写出用t表示【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表中给出的t与s的对应值→分析数据→归纳得出关系式.【分析】t=1时,s=2×12;t=2时,s=2×22;t=3时,s=2×3;t=4时,s=2×42,…所以s与t的关系式为s=2t2,其中t≥0.【答案】s=2t2(t≥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关系式一般是用含有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的等式;(2)关系式通常把因变量写在等号的左边,含有自变量的代数式写在等号的右边;(3)利用关系式可以根据任何一个符合条件的自变量的值求出因变量的值,但已知一个变量的值求另一个变量的值时,一定要分清已的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不要代错了.【例2】一辆加满汽油的汽车在匀速行驶中,油箱中的剩余油量Q(L)与行驶的时间t h)的关系如下表所示:(1)请直接写出Q与t的关系式,并求出这辆汽车在连续行驶6 h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2)辆车在中途不加油的情下,最多能连续行驶的时间是多少?【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每行驶1 h耗油量为7.5 L,由此可写出油箱中剩余油量Q(L)与行驶时间t(h)的关系式;(2)由(1)知,汽车每小时耗油7.5 L,油箱原有汽油54 L,用后者除以前者即可求出油箱中原有汽油可以供汽车行驶多少小时.【解答】(1)Q=54-7.5t.把t=6代入,Q=54-7.5×6=9.即这辆汽车在连续行驶6 h后,油箱中剩余油量为9 L.(2)54÷7.5=7.2(h).即这辆车在中途不加油的情况下,最多能连续行驶7.2 h.【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观察表中的数据,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其增减趋势写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式.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变量x与y之间的关系式是y=x2-3,当自变量x=2时,因变量y的值是( C )A.-2 B.-1C.1 D.22.图中的圆点是有规律地从里到外逐层排列的,设y为第n层(n为正整数)圆点的个数,则下列函数关系中正确的是( B )A.y=4n-4 B.y=4nC.y=4n+4 D.y=n23.如图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运算程序,当输入x的值为1时,则输出的数值为2.输入x―→×-1―→+3―→输出4.已知水池中有800立方米的水,每小时抽50立方米.(1)写出剩余水的体积Q(立方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的关系式;(2)6小时后池中还有多少水?(3)几小时后,池中还有200立方米的水?解:(1)Q=800-50t(0≤t≤16).(2)当t=6时,Q=800-50×6=500.即6小时后池中还剩500立方米水.(3)当Q=200时,800-50t=200,解得t=12.即12小时后,池中还有200立方米的水.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变量之间关系式的“三途径”:(1)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归纳、总结两个变量的关系式;(2)利用公式写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3)结合实际问题写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1、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七年级数学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 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方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3) 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
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1) 如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方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
【导学过程】【知识回顾】在《小车下滑的时间》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
【新知探究】探究一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如图,ABC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_________ (3)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厘米2变化到____厘米2y=3x表示了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和三角形的面积y 之间的关系,它是变量 x 随变化的关系式。
变式 如图,已知梯形的上底为x ,下底为8,高为4. (1)求梯形面积y 与x 的关系;(2)用表格表示,当x 从3到7(每次增加1)时,y 的相应值;(3)当x 每增加1时,y 如何变化?(4)当y=50时,x 为多少?(5)当x=0时,y 等于多少?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探究二如图4-2所示,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新编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能在一个关系式中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2.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列出表示变量关系的关系式.(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 km,行驶时间为t h.先填写下表:.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________.二、合作探究探究点: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类型一】列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沿一个斜坡向下滚动,通过仪器观察得到小球滚动的距离s(m)与时间t(s)的数据如下表:写出用t解析:观察表中给出的t与s的对应值,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关系式.t=1时,s=2×12;t=2时,s=2×22;t=3时,s=2×32;t=4时,s=2×42,…所以s与t的关系式为s=2t2,其中t≥0.故答案为s=2t2(t≥0).方法总结:本题以关系式法表示时间t与距离s之间的关系,认真观察分析s随t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列出关系式的关键.【类型二】用关系式表示图形的变化规律图中的圆点是有规律地从里到外逐层排列的.设y为第n层(n为正整数)圆点的个数,则下列函数关系中正确的是( )A.y=4n-4 B.y=4nC.y=4n+4 D.y=n2解析:由图可知n=1时,圆点有4个,即y=4;n=2时,圆点有8个,即y=8;n=3时,圆点有12个,即y=12,∴y=4n.故选B.【类型三】列关系式并求值已知水池中有800立方米的水,每小时抽50立方米.(1)写出剩余水的体积Q(立方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6小时后池中还有多少水?(3)几小时后,池中还有200立方米的水?解析:(1)根据“抽水时间×抽水速度=抽水量”,“蓄水量-抽水量=剩余水量”解题即可;(2)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式,可得自变量相应的值;(3)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式,可得相应自变量的值.解:(1)Q=800-50t(0≤t≤16);(2)当t=6时,Q=800-50×6=500(立方米).答:6小时后,池中还剩500立方米的水;(3)当Q=200时,800-50t=200,解得t=12.答:12小时后,池中还有200立方米的水.方法总结:利用关系式,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因变量的值,其实质是代数式求值,根据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自变量的值,其实质是解方程.【类型四】关系式与表格的综合一辆加满汽油的汽车在匀速行驶中,油箱中的剩余油量Q(L)与行驶的时间t(h)的关系如下表所示:(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随着行驶时间的不断增加,油箱中剩余油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3)请直接写出Q与t的关系式,并求出这辆汽车在连续行驶6h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4)这辆车在中途不加油的情况下,最多能连续行驶的时间是多少?解析:(1)认真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油箱中剩余油量Q(L)与行驶时间t(h)的变量关系,再根据自变量、因变量的定义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2)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行驶时间的不断增加,油箱中剩余油量的变化趋势;(3)由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每行驶1h消耗油量为7.5L.然后根据此关系写出油箱中剩余油量Q(L)与行驶时间t(h)的代数式;(4)根据图表可知汽车行驶每小时耗油7.5L,油箱原有汽油54L,即可求出油箱中原有汽油可以供汽车行驶多少小时.解:(1)表中反映的是油箱中剩余油量Q(L)与行驶时间t(h)的变量关系,时间t是自变量,油箱中剩余油量Q是因变量;(2)随着行驶时间的不断增加,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在不断减小;(3)由题意可知汽车行驶每小时耗油7.5L,Q=54-7.5t;把t=6代入得Q=54-7.5×6=9(L);(4)由题意可知汽车行驶每小时耗油7.5L,油箱中原有54L汽油,可以供汽车行驶54÷7.5=7.2(h).答:最多能连续行驶7.2h.方法总结:观察表中的数据,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其增减趋势写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三、板书设计1.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2.表格和关系式的区别与联系:表格能直接得到某些具体的对应值,但不能直接反映变量的整体变化情况;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便于计算分析,能方便求出自变量为任意一个值时,相对应的因变量的值,但是需计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变量间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这种表示方法学生才接触到,学生感觉有点难.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关系式与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难点是理解这两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就此问题,通过让学生对几个例子比较、讨论、总结、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点来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区分这两种表示方法,并能对不同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3.2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3.2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在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通过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对于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不陌生。
但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问题,仍是学生需要提高的地方。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缺乏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2.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4.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2.难点: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数学问题。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发现商品打折,原价和折后价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函数的概念,并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90的学生能参与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并能通过实际问题找出答案。
80%左右的学生能根据观察图片,找到第1问的答案,70%左右的学生能列出关系式,60%的学生会根据关系式求值。
通过老师在前面的解释,70%的学生最终能够找到变化过程中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根据公式列出关系式,并根据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因变量的值。
四、合作探究
你知道什么是“低碳生活”吗?
“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中尽量减少所耗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一种方式.
节电、节油、节气、节水
(1)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用关系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其中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关系式中,耗电量每增加1 KW·h,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___________.当耗电量从1 KW·h增加到100KW·h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从_______增加到_____________.
由学生独立完成,之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给出正确的答案.给未学会的学生再次进行讲解与强调。
1.通过观察图片1,让学生明白低碳生活是近些年来非常流行的生活方式,并观察以下的图片,让学生感知低碳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引入主题,什么是低碳生活。在此,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2.提示学生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一个特定的字母表示,“kw·h”是一个单位,即通常我们说的“度”。只要所用的字母不产生歧义即可。
y=3x表示了__________和之间的关系,它是变量随变化的关系式.
(3)当底边长从12cm变化到3cm时,
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_cm2变化到____cm2
2.圆锥的高是4cm,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变量间的关系,并学会用关系式来表示这种关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字母表示数和方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过程还不够熟练,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变量间的关系,并学会用关系式表示这种关系。
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变量间的关系,学会用关系式表示这种关系。
2.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变量间的关系,并学会用关系式表示这种关系。
在讲解方程的解法时,运用讲解法,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解法。
在练习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变量间的关系。
2.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解题过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变量间的关系。
例如,某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售价为80元,求打折后的折扣率。
2.呈现(10分钟)呈现关系式,让学生理解变量间的关系。
以打折问题为例,呈现关系式:原价× 折扣 = 售价。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PPT上的例题,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例如,解方程3x + 2 = 11和方程组2x + 3y = 7和x - y = 1。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属于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的第三章“多变量的关系”的第二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变量间的关系,并能够用关系式进行表示。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关系式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变量和函数的概念,能够理解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对于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关系式的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变量间的关系,并能够用关系式进行表示。
2.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并用关系式进行表达。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变量间的关系,并能够用关系式进行表示。
2.教学难点:对于复杂的关系式,能够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关系式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2.准备关系式的模板,方便学生进行填写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变量间的关系,例如“两个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他们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变量间的关系。
例如,一个人跑步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个人的工资与工作时间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发现,变量间的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进行表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个实例,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并用关系式进行表示。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关系式的表示方法。
原七年级数学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 _____厘米2变化到_____厘米2.
第六页,共18页。
• y=3x表示了 三角形面积和(miàn三jī)角形底边(dǐ biā • 之间的关系,它是变量(biànliàng)y
随x变化的关系式。
• 注意: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biànliàng) • 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利用 • 关系式,如y=3x,我们可以根 • 据任何一个自变量(biànliàng)值求出
• d的值分别是0,200,400,600,
• 800,1000时,计算相应的T值,
• 并用表格(biǎogé)表示所得结果。
第十六页,共18页。
1、到今天为止我们一共学了几种方法来表示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列表格与列关系式两种方法
2、列表与列关系(guān xì)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 系(guān xì)各有
变化而变化, • 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 • 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
第三页,共18页。
观察(guānchá)思考
• 确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量有哪些?
• 三角形的底和高
• 请同学们欣赏(xīnshǎng)“变化中的三角
形”
A
B
DC
第四页,共18页。
(1)决定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的因素(yīn sù)有哪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shùxué)》下册
第三章 变量(biànliàng)之间的 关系
第一页,共1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mǒu xiē)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mǒu xiē)变量之间的关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学会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变量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用关系式表示这种关系。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图示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对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还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总结。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概念和方法。
2.学会用关系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变量间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变量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关系式。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变量间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观察分析: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变量间的数量关系。
3.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4.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关系式解决问题。
5.拓展提高: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例: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购物、运动等。
2.设计练习题: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制作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买水果问题”,让学生观察小明购买水果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水果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其他实例,如“小红打车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中变量间的数量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x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x一. 教材分析《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他们以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函数的概念和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说出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让学生掌握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关系式。
3.培养学生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和特点。
2.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相关实例和实际问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的身高与他的年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函数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
然后,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如何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例如y=2x+1,x和y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这个关系式来表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尝试用关系式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例如,一组选择“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他们可以得到关系式v=s/t。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解释各自得到的关系式,并讨论这些关系式的意义和应用。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面积 y 之间
的关系,它是变量 y 随 x 变化的关系式。
y = 3x
系数为1 因变量 含自变量代数式
自变量的取值要符合实际
(3)当底边长从12cm变化到 3cm时, 2 当三角形的面积为21cm 时,底边长为______ 7 cm ; 2变化到____cm 2 9 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_cm 36
,
4 与h之间的关系式为 V π h . 3 4 π 由 3
2㎝
(3)当高由1cm变化到10cm时,圆锥的体积
40 π cm3 cm3变化到 3
高不变 底面半径变
底面半径不变 高变
变化中的圆锥 h r h r
合作交流
议一议: 你知道什么是“低碳生活”吗?“低碳 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中尽量减少所耗能 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 放量的一种方式。
小试牛刀
1.有一边长为 3 cm的正方形,若边长增加时, 则其面积也随之变化。 (1)若边长增加了x cm,则其面积 y(cm2) _____________ (2)当 x 由 3cm 变化到 7cm 时, 36 其面积 y 由________ cm2变化到_________ cm2 100
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西安市庆华中学 王燕
展示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 过程,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 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 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 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一、复习旧知 看谁做的既快又准
2
2、如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a ,下底的长是15,
高是8,上底变化时,梯形的面积随之改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会说出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情况。
2、通过合作交流,会用关系式表示具体情景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3、会根据关系式正确的求值。
学习重点1、找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习难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孩子从小到大和父母的照片的对比”及配乐《时间都去哪了》的视频,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让学生知道既然时间这个自变量我们没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进而鼓励学生改变自己—让自己回答问题再大胆些、再积极点,学习再认真点。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变化是无处不在的,也是彼此有着某种关系的.从而引出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上一节的内容,并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自主探索一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图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老师课件演示:(高一定)变化中的三角形(如图)活动目的:先直观感受三角形面积的变化,为下一环节的探究作了铺垫。
学生都能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底边长和高有关系,在多媒体的演示下,学生都能感受三角形(高一定)面积随着边长的改变而改变。
2、自学做一做之前的内容,并完成课本上的问题:如图所示,△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 (厘米2)可以表示为______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___厘米2变化到_______厘米2.y=3x表示了和之间的关系,它是变量y随x变化的关系式。
利用此关系式,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 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方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3) 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如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在《小车下滑的时间》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
活动内容: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图形,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①操作多媒体,演示“三角形面积的变化”
②问题探究:
(1) 问题: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
(2) 课件演示:(高一定)变化中的三角形(如图4-1)
第三环节:诱导探究
活动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如果△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
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BC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ABC中的哪些因素在改变?
(1)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3) 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平方厘米变化到_____平方厘米.
第四环节:学习新知
活动内容:(1)同学们能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的表格吗?
根据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和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的关系式填表:
(2)通过填表、探究,同学们能说出用关系式表达变量间变化关系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活动内容:组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变式”,鼓励学生归纳总结“问题变式”的学习体会,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1.师生互动:课件演示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圆锥,通过拖动圆锥,观察圆锥的体积由哪些因素决定。
2.如图4-2所示,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3)与r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当底面半径由1 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厘米3变化到______厘米3。
活动内容:在三角形面积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圆锥体积的探索,进一步熟悉用关系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六环节:合作交流
活动内容:
议一议:
你知道什么是“低碳生活”吗?“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中尽量减少所耗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一种方式。
(1)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用关系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其中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关系式中,耗电量每增加 1 KW ·h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________________。
当耗电量从1 KW ·h 增加到100 KW ·h 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从________________增加到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家本月用电大约110 KW ·h 、天然气20m 3、自来水5 t 、油耗75L ,请你计算一下小明家这几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七环节:随堂练习
1、在地球某地,温度T (℃)与高度d (m )的关系可以近似地用150
10d
T -
=来 表示,根据这个关系式,当d 的值分别是0,200,400,600,800,1000时,计算相应的T 值,并用表格表示所得结果。
2、仿照“议一议”中的(2),你能说一说家用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随自来水使用吨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吗?
第八环节:课后作业
课本
1.直接做在书上的作业:知识技能1、2。
2.做在作业本上的作业:数学理解
3.
3.需要实际调查的作业:问题解决4(以报告单形式上交)
导学案:§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
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学习重点:1、找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习难点:根据关系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预习 (一)、预习书:P100~P101 (二)、思考:确定关系式的步骤? (三)、预习作业:
1、会议厅共有30排座位,第一排有20个座位,后排每排比前一排多一个座位. (1)你知道第九排有多少个座位吗?第26排呢? (2)每排的座位数y 可用排数x 来表示吗? (3)可不可能某一排的座位数是52?为什么?
二、学习过程: (一)要点引导 1、通过表格可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本节中利用_______也可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确定关系式的步骤:先找出题目中关于________与________的相等关系,再用________的代数式表示________
3、半径为R 的圆面积S=________,当R=3时,S=________
方法小结:
1、涉及到图形的面积或体积时,写关系式的关键是利用面积或体积公式写出等式;
2、一定要将表示因变量的字母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
3、已知一个变量的值求另一个变量的值时,一定要分清已知的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千万不要代错了.
(二)例题
例1、如图,ABC 底边BC 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 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B 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
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 (厘米2
)可以表示为_________
(3)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厘米2
变化到____厘米2
A C
B 1
C 2C 3C 8
4 x
变式1、 如图,已知梯形的上底为x ,下底为8,高为4. (1)求梯形面积y 与x 的关系;
(2)用表格表示,当x 从3到7(每次增加1)时,y 的相应值; (3)当x 每增加1时,y 如何变化? (4)当y=50时,x 为多少?
(5)当x=0时,y 等于多少?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
例2、将若干张长为20cm 、宽为10cm 的
长方形白纸,按下图所示的方法粘合起来,
粘合部分的宽为2cm . (1)求4张白纸粘合后的总长度;
(2)设x 张白纸粘合后的总长度为ycm ,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
(3)并求当x=20时,y 的值
变式2、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y (米/秒)与气温x C
之间有如下关系:3
3315
y x =+ (1)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 (2)当气温15x C = 时,声音速度y=________米/秒;
(3)当气温22x C = 时,某人看到烟花燃放5秒后才听到声响,那么此人与燃放烟花所在地约相距________米;
(三)拓展
1、如图,在Rt ABC ∆中,已知90C ∠= ,边AC=4cm ,BC=5cm ,点P 为CB 边上一动点,当点P 沿CB 从点C 向点B 运动时,APC ∆的面积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设CP 长为xcm ,APC ∆的面积为2
ycm ,则y 与x 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__; (3)当点P 从点D (点D 为BC 的中点)运动到点B 时,则APC ∆的面积从______2
cm 变到______2
cm
(四)回顾小结: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关系式找出与自变量相应的因变量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