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

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

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骨质变薄,导致骨骼易于发生骨折。

当前,中药在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

本文将从中药的治疗机制、常用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效果、临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机制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机制主要包括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骨微结构和调节骨代谢等方面。

许多中药成分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可以通过影响炎症因子、细胞信号通路、骨细胞活性和骨基质成分等,从而调节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二、常用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效果目前,不少中药已被证实对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例如,黄芪、当归、川芎、大骨秃等中药都含有一些对骨骼健康有益的成分,可以通过促进骨细胞增殖、刺激骨形成和减少骨质破坏等途径,来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和疾病进程。

三、中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中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潜力。

一些临床试验发现,与常用药物相比,中药在改善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和减轻骨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同时,中药疗法还能够综合调节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中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安全性与许多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中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的安全性较高。

一些中药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通常较轻,并且通过调整用药剂量和合理配伍,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更有利于个体化治疗,减少了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五、中药在骨质疏松症研究中的挑战和展望尽管中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中药治疗涉及的成分较多、作用机制复杂,导致疗效评价和临床疗效转化的难度较大。

此外,多数研究还停留在预临床或小样本的水平,临床证据的确切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骨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根据中医理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肾虚有关,肾主骨生髓,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

一、肾阴虚型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骨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手足心热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阴虚是因为肾阴不足,导致骨髓失养,骨质减少,从而出现骨质疏松。

肾阴虚型的治疗应以滋养肾阴为主。

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养阴清热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在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乳制品、海鱼、豆制品等,以增加骨密度。

二、肾阳虚型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骨折、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疲倦、尿频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是因为肾阳不足,导致骨髓失养,骨质减少,从而出现骨质疏松。

肾阳虚型的治疗应以温补肾阳为主。

可选用金匮肾气丸、补肾壮骨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在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温热食物,如姜、葱、羊肉等,以温补肾阳。

三、肾阴阳两虚型肾阴阳两虚型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骨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手足心热、畏寒肢冷、精神疲倦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阴阳两虚是因为肾阴阳双亏,导致骨髓失养,骨质减少,从而出现骨质疏松。

肾阴阳两虚型的治疗应以滋养肾阴阳为主。

可选用左归丸、养阴阳消骨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均衡摄入营养,增加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

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采用滋养肾阴、温补肾阳、滋养肾阴阳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和减缓疾病的发展。

同时,在日常饮食中,也应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增加骨密度。

通过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可以为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完整版)

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完整版)

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完整版)(一)辨证分型治疗1.肝肾阴虚证:主症:腰膝酸软,虚热往来,头晕耳聋,口燥舌干,舌红苔少等,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肾阴,强身壮骨。

方药:左归丸加减(《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制菟丝子、鹿角胶(炒珠)、龟版胶(炒珠)、川牛膝(酒蒸)。

上药共为粉末,炼蜜为丸,每丸梧桐子大小,每服百余丸,开水或淡盐水服下。

加减:真阴失守,虚火上炎者,可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冬;火燥肺金,干枯多痰者,加百合;夜热骨蒸,加地骨皮;小便混浊不利加茯苓;气虚者加人参;血虚微滞加当归;腰膝酸疼加杜仲(盐水炒);阴平无火而肾气不充者,去龟版胶,加补骨脂、莲子肉(去心)、胡桃肉;如腰痛症状骤发,可先服左归饮(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茯苓、炙甘草,水煎服);症状缓解后,以左归九巩固疗效。

2.肾阳衰微证:主症:在肾阴亏虚的诸症基础上,兼见气怯补衰,腹痛腰酸,肢冷畏寒,舌淡,脉沉细等证。

治法:温补肾阳,强壮筋骨。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熟地黄、炒山药、枸杞子(微炒)、鹿角胶(炒珠)、制菟丝子、杜仲(姜汁炒)、山茱萸(微炒)、当归(便溏勿用)、肉桂、制附子。

上药共为细末,先将熟地黄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2~3丸,淡盐汤送下。

加减:阳衰气虚加人参;阳虚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五更肾泄加五味子、煨肉豆蔻;胃寒腹痛加干姜(炒黄)、炒吴茱萸;腰膝酸痛加胡桃肉;阴虚阳痿加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

3.血虚水盛证:主症:腰痛背酸,四肢关节痛或关节肿胀,乏力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养血利水。

方药: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川芎、白芍、苍术、泽泻、茯苓。

加减:阳虚寒盛者加桂枝、干姜、淫羊藿等;乏力,口干者加天花粉、生龙骨、生牡蛎;湿重者加防己、羌活、独活。

4.气虚血瘀证:主症:身倦自汗,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腰背酸疼,或胸肋四肢关节刺痛,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玄。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病慢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研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一、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人体肾气亏虚、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骨质疏松症应以益肾壮骨、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恢复患者的健康。

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牛膝、土茯苓等。

这些中药具有温阳固骨、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电针、埋针等。

这些手法能够刺激患者体内的经络,调整阴阳平衡,促进骨骼的修复和再生。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按摩患者身体的特定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骨骼的弹性和抗压能力。

三、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和疗效。

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促进骨骼的生长和修复,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四、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优势相对于西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注重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增强患者的体质,而不是只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女性骨 质疏松 的主要原 因。孙益等 根据 王肯堂 ( ( 医学 瘀 型 、风寒湿 型 、阴虚 型 ,分 别用 右归 丸加 四物汤 加 正统 全 书 “ 髓枯 骨痿 之证 ,或 久病 之体 ,或病 后虚 减 、补 肾 活血汤加减 、独 活寄 生汤加减、左 归丸加四物 人 ,或房劳多欲 ,证必 腰膝无力 ,悠悠 隐隐酸软 而痛 , 汤加减 治疗 ,效果 明显 。王太 红等[ 1 将1 2 6 例老年 性髋 嗜 卧懒坐 ,步立不胜 ,腰 中喜暖” 的记载 , 结合其 临床 部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分为: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肾 研究 , 认 为肾阳虚是阳虚体质者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 的 阳,以金 匮肾气 丸加 减 ,常加用鹿角胶 、紫河车等血 陆
根源 。 2 . 脾虚
品;肾阴虚型 ,治以滋阴补肾 ,以知柏地黄丸加减 ,常 加用龟板胶 、枸杞 等益精 填髓 ;气滞血瘀型 ,治 以活血
中医理论认 为脾 为 后天之 本 ,气血 生化之 源 ,主 化瘀 兼 补气行 血 ,以桃 红 四物汤加 减 ,常加用 黄 芪 、 肌 肉 四肢 。 素 问一 生气通 天论 即有 关于饮 食 因素与 乳香 、没药等 ;脾 胃虚 弱型 ,治 以健脾 和 胃 ,以四君
发 病 率 已 跃 居 世 界 各 种 常 见 疾 病 机 ,各 医 家都 有 自 己的 论述 。 目前 的第 7 位 J ,被 公认为 是世 界上 发病 较为 一 致 的观 点 是 :骨 质疏 松 症 的 率最 高 、死 亡率 最 高 、消 耗最 大 的 发生与 肾 、脾 、瘀 等都有 关系 , 其 疾病 之 一 。伴 随我 国人 口老 龄化 进 中肾亏 为 主 ,脾 虚为 辅 ,血 瘀 是促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北 京 中医药 大 学
中图分类号 5 8 7 1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一、本文概述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点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近年来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病因方面,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多因肾虚、脾虚、血瘀等多种因素导致。

病机方面,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髓失养,骨骼发育不良;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养骨,骨骼失养;血瘀则气血运行不畅,骨骼失于濡养。

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多从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等角度入手,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骨量丢失,降低骨折风险。

本文将对中医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推动中医在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认识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骨质疏松症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骨痹”“骨痿”等范畴。

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认识,主要涉及到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多个方面。

先天禀赋不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出生时就存在的体质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由于先天肾气不足,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从而引发骨密度降低和骨结构破坏。

后天失养主要指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的机体功能失调。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骨骼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进而发生骨质疏松。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
引言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密度下降,骨质变薄。

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有其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辨证分析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肾脏功能衰退、脾胃虚弱、肝肾阴虚等因素有关。

根据病情和辨证特点,中医常常会将骨质疏松分为肾虚型、脾胃虚弱型和肝肾阴虚型等不同类型。

肾虚型
肾虚型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头晕耳鸣等症状。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包括补肾壮骨、滋阴补肾等。

常用的药物有肉苁蓉、菟丝子、杜仲等。

脾胃虚弱型
脾胃虚弱型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气短懒
言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骨质疏松的方法包括健脾和胃、益气补
血等。

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

肝肾阴虚型
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耳鸣目眩、心烦失
眠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骨质疏松的方法包括滋补肝肾、养阴清
热等。

常用的药物有玄参、知柏地黄丸等。

饮食调理和生活建议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和生活建议对骨质疏松的
辅助作用。

中医建议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的摄入,如食用绿叶蔬菜、豆制品、海产品等。

此外,适量进行有氧运动、防止过度劳累也是
重要的生活建议。

结论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和辨证类型进行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建议。

然而,需要注意
的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在治疗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意见。

论中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一)

论中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一)

论中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一)【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痹骨痿病因病理预防中西医治疗一骨质疏松症(一)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之病名,对骨质疏松症的现代认识也只是在十余年的事,然而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对骨病的描述与记载甚为丰富,有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历节等。

根据所述及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笔者认为,骨质疏松症与“骨痹”骨痿等频为相似,且与“骨痿”更相近。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

临床以腰背疼痛,身长缩短、驼背,甚则骨折为主要表现。

(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等因素有关。

女性多于男性。

比例为2:1。

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为20%-30%。

据笔者结诊初步统计,目前,每天大约50%以上就诊的病人都患有骨质疏松症。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寿命延长,骨质疏松及骨折并发症有显著上升趋势,骨质疏松已成为不单纯是一个医疗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依据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骨痹”“骨痿”的范畴。

(三)中医《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骨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根,身体盛壮……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表明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肾气”密切相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的盛衰决定骨的生长、发育、强劲、衰弱的过程,肾精充足,则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若患者年迈,天癸已竭,或因他病日久,房劳过度,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无以养骨,骨枯髓减,经脉失荣,气血失和而致腰背酸痛乏力,《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亦说明了脾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百骸,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若饮食失调,饥饱失常,或久病卧床,四肢少动,脾气受损,运化无力,气血乏源无以化精生髓,骨枯骨痿,经脉失和而发本病,甚者可致畸形和骨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策略与研究方法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策略与研究方法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策略与研究方法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刻不容缓。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病中的常见病,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病情迁延、预后差、常伴有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特点。

中医药防治策略主要是辨识中医危险因素,评估发病风险;遵循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重视中药高级别研究证据;开展远期随访研究,采集研究人群中医学信息并建立生物样本库。

具体研究方法是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试验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开展疾病防治工作。

骨量正常或减少阶段,重点评价中医干预方案改善骨密度情况;骨质疏松尚未发生骨折阶段,重点验证中医、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预防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阶段,重点研究中西医结合干预方案是否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和防止骨折再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从而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Abstract:Chronic non-infectious diseas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hronic disease”)have become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which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urgent. Primary osteoporosis is a common chronic disease,which has complex causes,long duration,protracted illness,and poor prognosis,and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fracture and other serious complications. Control strategies of TCM are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of TCM and assess the risk of illness;follow th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Western medicine and TCM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igh-quality evidence of TCM;collect TCM information of study popul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biobank through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The specific method was:according to the TCM theory of “treat pre-disease”,the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 are combined to carry ou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n the stage of normal bone mass or osteopenia,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program in improving bone mineral density were mainly evaluated. In the stage of osteoporosis (fracture has not yet occurred),the main object was to verify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CM or integrative programs preventing the fracture. In osteoporotic fracture phase,the focus was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programs could promote healing,prevent recurrence of the fract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thus reduc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Keywords:chronic disease;primary osteoporos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CM;treat pre-disease近年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医疗费用快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3885);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第二批科研专项(JDZX2015076);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JJ2015-57)增长的重要原因。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中医药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导致的骨髓虚损所引起,临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减低、骨组织疏松和易碎等症状。

中医药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肾脏功能的调理来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选择具有益气养阴、滋补肾脏的药材,配合使用来调理肾脏功能和骨髓健康。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杜仲、枸杞子等,这些中药具有滋补肾脏、强筋健骨的功效。

同时,中药还可以通过减少钙质流失,促进钙吸收等机制来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

2.针灸治疗:针灸疗法也是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刺激,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

针灸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疼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1.中药新制剂研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新制剂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例如,一种基于丹参制备的中药新制剂被证明可以通过促进骨细胞生成、减少骨吸收及增加骨密度等机制来改善骨质疏松症。

这些中药新制剂的研发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2.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研究: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研究是当前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将中药新制剂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3.中医药的药理研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过程中,中医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揭示了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等类型,有研究提出在年龄超出40岁的群体中,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该病由于骨皮质变薄、骨量及骨小梁降低而导致骨脆性增长,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引发骨折、脊柱变形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2]。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对于辅助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其可通过内治及外治等方式缓解临床症状,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3-4]。

1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范畴,其主张瘀毒及脏腑虚衰是骨质疏松致病的影响原因,其中脏腑虚衰是引发骨痿的根本因素,且肾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肾主藏精,精生髓化血以养骨,肾和骨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若肾精充沛,那么可见骨骼强健,若肾精缺乏,则骨髓则可能为无水之源,髓不养骨。

有文献报道提出,肾虚证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下,肾虚则会影响钙磷代谢,继而引发骨质疏松;脾胃化生气血,是后天骨髓之本,如果患者脾虚不运,血无以化精,先天之精难以获取充养,可能会导致骨髓失养[5-6]。

在现代医学分析中,其认为脾不仅具有消化系统的相关功能,同时参与了人体免疫、物质代谢、神经调节等过程,利用这些途径能够对磷、骨钙等矿物质的吸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引起骨质疏松。

此外,骨痿的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这可能和高龄者虚、瘀等体质相关,且虚、瘀均为骨痿发病的重要病机,两者互为因果,若患者脏腑虚衰,则无力行血,血滞则疲成,新血不生,导致虚更虚,促使肌肉、筋脉和骨髓难以获取营养,进一步引发痿废、疼痛等,加剧骨痿。

2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应用2.1…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研究认为多种中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可取得确切疗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中药包括当归、骨碎补、熟地黄、牛膝、淫羊藿等。

淫羊藿作为一种补益中药,淫羊藿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发挥强筋健骨、温阳补肾、祛风除湿等效用。

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构成的中医护理体系 是传统中医理 显著特 色。骨 质 疏 松 症 患 者 根 据 季 忧 ”、 “ 怒胜 思 、 “ 思胜 恐 ” 、 “ 悲 胜 怒 ”、 节、 体质 , 选择 适 宜 的饮食 , 均衡 的膳 “ 恐胜喜 ” , 在具体疾 病治疗 过程 当 合理 的饮食 能够 促进 疾 病 的早 日 中, 可据此 以“ 五志过极 , 以其 胜治之 ” ※ 项 目来 源 : 上海 中 医药大 学科 学技 术发 食 ,
的特点 , 因 而在 骨质 疏 松症 开 展 具有 以中医整体观 为指 导 , 针 对其 病机 , 辨 剑等 , 都 是 已经 被 证实 为 强 身健 体 的 独特的优势 。尤其“ 防患于未然 ” 的预 证 施 治 , 调 理情 志 , 辨 证 护理 , 指 导 起 有效方法 。施 丹 等 将 6 7例 骨质 疏 防观 , “ 天人 合一 ” 的整体 观 在 中医养 居 , 使 人体 七情 调 和 , 气 血通 畅 , 肾经 松症患者 随机 分为基础 治疗组 和联 合
原 发 性 骨 质 疏 松症 属 中医 学 骨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长, 老年 人 的骨 量 逐 渐减 低 。骨 质 疏 现 状
运用辨证施护简易食疗方 , 通过宣传 教
2 . 3 中医养 生 保健 中医养 生 是 通
痿、 骨枯 、 骨痹 范畴 …。随着 年龄 的增 2 中 医 护 理 在 骨 质 疏 松 症 中 的 应 用 育 , 普及知识 的方式 , 取得 良好 的效果。
指导下 , 通 过 长期 临 床实 践 而形 成 的 床 症 状 。

门学科 。中医护理历 来在 中医学 整 2 . 2 中医饮 食 调护 的 应用 中医饮 可提 高 骨 质 疏 松 症 患 者 的 平 衡 能 力 ,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与施治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与施治
杜仲15 熟附子12 肉桂3 肉苁蓉10 仙茅 12 巴戟天12
3、脾肾阳虚型: ⑴主证:腰背酸痛,腰腿沉重,四肢乏力,关节酸痛,
下肢浮肿,面色少华,头晕,纳呆,大便溏,舌淡胖苔 腻,脉沉滑。 ⑵治法:健脾温阳,利湿通络。 ⑶方药:参苓白术散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党参30 云苓15 白术15 淮山15 山萸肉12 制附子15 肉桂3 牛七15 泽泻12 车前子10
4、寒凝脉痹型: ⑴主证:腰背疼痛,甚则腰驼背弯,四肢关节变
形,活动受限,四肢拘急麻痹,面色黯黑,舌暗淡 或暗红白腻,脉沉弦。 ⑵治则:散寒通痹 ⑶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支9 细辛3 当归9 白芍15 灸甘草6 独活12 灵仙30 补骨脂15 肉苁蓉12
5、常用中成药,可据病情需要选用下述丸散。 ⑴仙灵骨葆 ⑵骨疏康冲剂 ⑶金匮肾气丸 ⑷健步虚潜丸 ⑸左、右归丸等等。
myszjpwd-myxr-xm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与施治
省中医院骨科
一、中医如何看待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其包括 原发性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二大类。原发性 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学中以虚痹证,骨痹证视之。 继发性骨疏松症主要有糖尿病,甲亢、肾脏疾 病等多种疾病引起,散见于医典中消渴、瘿病、 水肿、虚劳、痿证等内容中讨论。
骨质疏松症病因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 养,饮食失节,久居寒湿地,起居失节等因素。 病理病机方面,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肝 主筋”,由上述原因造成肝肾亏虚,骨髓空虚, 筋骨失养,外邪相乘,日久不愈,致骨质疏松症, 从而出现腰腿疼,身高变矮,驼背,骨折等症状。
二、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在中老年后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肾虚骨衰”中医学主要从脏腑学来辨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研究进展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研究进展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研究进展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以下简称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OP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现患病人数超过2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西欧、日本有7500万人,而中国目前OP患者已超过9000万,即每14人中有1人患不同程度Op。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OP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作为世界性疾病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西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骨质疏松一词于1885年由Pommer首先提出,意为骨质减少的一种疾病。

其致病机理复杂,发病机理是由于骨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质形成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绝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激素代谢异常、肝肾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及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人们发现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大(如雌激素等)、远期疗效不肯定(如氟化物等)、价格昂贵(如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等)等缺点,而且在临床上的分阶段应用,患者往往不能掌握和坚持,依从性较差,使治疗作用大为降低。

因此,选用毒副作用小、价格合理、标本兼治并可长期服用的中草药治疗绝经后OP已成为国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2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OP是现代医学名称,中医学把骨质疏松症归属于“虚劳”、“骨痹”、“骨痿”的范畴。

本病的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当首责于肾亏,其次为脾虚。

肾为先天之本。

主骨生髓。

骨的生长、发育、强劲、衰弱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

肾精充足则髓生化有源,骨骼赖以滋养而强健有力。

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骨骼失养,骨矿含量下降,骨密度降低而发生骨质疏松症。

脾为后天之本,主百骸。

先天之精有赖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如若脾胃虚弱,运化乏力,先天之精无以充养,势必精亏髓空,百骸痿废。

因此,肾亏脾虚是该病发生的基本病理因素。

另外,血淤、肝虚也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骨质疏松症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骨质疏松症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骨质疏松症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骨量减少和骨质变薄相关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骨质疏松症可被归类为骨病范畴,具体可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疏松骨的效果。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病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将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如下:1. 肝肾阴虚型:此类型患者多以面色晦黯、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为主。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肝肾,养阴润燥。

2. 脾肾阳虚型:此类型患者常伴有四肢无力、畏寒、小便频繁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补脾肾,健阳固骨。

3. 肺肾阴阳虚亏型:此类型患者常表现为头晕、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肾养阴,调理肺气。

4. 肝郁血瘀型:此类型患者常出现乳房胀痛、脘腹胀满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舒肝解郁,活血化瘀。

5. 肝肾不足型:此类型患者常有腰膝酸软、小便频繁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益肾填精,强筋壮骨。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结果,中医针对不同的患者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枸杞子、黄精等。

2. 食疗养生:通过饮食调理,可以为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建议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的食物,如奶制品、海鱼等。

3. 中医推拿:推拿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的循环,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4. 锻炼养生:适量的锻炼可以增强骨骼的质量和强度,减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仅供参考,请在接受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达到疏松骨的效果。

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2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1996)。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两种类型。

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的“骨痿”“骨痹”“腰背痛”等近似。

中年之后,烦劳过度,耗损肾阴,水不胜火,虚火内盛,二者互为因果,终致虚者愈虚,盛者愈盛,肾精匮乏,髓无以生,骨失所养而发骨痿。

腰为肾之府,腰痛的病因虽多,但终与肾虚有关。

可见与骨质疏松症相近的骨痿、腰痛等症,其本皆为肾虚。

至于疼痛的原因,中医学认为“不通”和“不荣”均可引起疼痛,肾阴亏虚,骨失濡养,虚火内盛,灼伤脉络,可致疼痛;肾气不足,鼓动乏力,气虚血瘀,闭阻经脉,亦可引发疼痛。

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有肾阳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血瘀气滞证。

考虑到骨质疏松症的疗程较长,在立题之初,应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充分考虑长期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组方合理,方证相应。

本指导原则旨在用于指导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试验的设计。

由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各有不同,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有一定区别,因此,临床试验应作为两个病种分别设计和观察。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只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除了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内容以外,其他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

如果申请人能够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说明临床试验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也同样获得认可。

同时,随着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的发展,疾病诊断、治疗的手段会不断改进,临床试验的要求也会随之更新,因此,本指导原则也会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在更加科学、合理和方法公认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修订。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与施治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与施治
杜仲15 熟附子12 肉桂3 肉苁蓉10 仙茅 12 巴戟天12
3、脾肾阳虚型: ⑴主证:腰背酸痛,腰腿沉重,四肢乏力,关节酸痛,
下肢浮肿,面色少华,头晕,纳呆,大便溏,舌淡胖苔 腻,脉沉滑。 ⑵治法:健脾温阳,利湿通络。 ⑶方药:参苓白术散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党参30 云苓15 白术15 淮山15 山萸肉12 制附子15 肉桂3 牛七15 泽泻12 车前子10
4、寒凝脉痹型: ⑴主证:腰背疼痛,甚则腰驼背弯,四肢关节变
形,活动受限,四肢拘急麻痹,面色黯黑,舌暗淡 或暗红白腻,脉沉弦。 ⑵治则:散寒通痹 ⑶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桂支9 细辛3 当归9 白芍15 灸甘草6 独活12 灵仙30 补骨脂15 肉苁蓉12
5、常用中成药,可据病情需要选用下述丸散。 ⑴仙灵骨葆 ⑵骨疏康冲剂 ⑶金匮肾气丸 ⑷健步虚潜丸 ⑸左、右归丸等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在中老年后发
病。“肾虚骨衰”中医学主要从脏腑学来辨
证施治。
1、肝肾阴虚型:
⑴主证:腰背酸痛,腰膝酸软,疲倦无力,咽干舌 燥,手足心热,盗汗自汗,舌红苔薄少或无苔光, 脉细数。
⑵治法:补肝益肾,填精益髓
⑶方药: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加减
1)生地15 山萸肉15 淮山15 茯苓15 丹皮12 泽泻12 杜仲12 川断15 杞子12
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近代发展起来的西医,20世纪西医又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或综合医学模式,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形成了系统医学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成为继传统医学、西医学之后中、西医学汇通的未来医学。当代中国医学类专业比较优秀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建立 在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及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关系,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功能人”包括功能脏器为概念的独特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气功、耳针等特殊疗法,它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它为人类尤其为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医学是最近 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独特的哲学医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 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二者都不是以完整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理论讲二者都不是科学的,势必影响各自发展。事实也证明这一切,中医长期停滞不前、疗效也不确实。西医尽管发展到目前的基因分子层次,但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绝大部分疾病发病原因认识不清、发病机理弄不明白,治疗受到制约,在小小SARS、禽流感面前竟束手无策,在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相当多疾病面前更是 不得不求助或借助中医治疗。一个是疗效不确实,一个是有些甚至相当多疾病无法治疗,这就是中西医学结合的缘由。然而,由于二者是两套理论、两股道上跑的车,风马牛不相及,从理论上讲就没有结合的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融合罢了。故出现西医对治疗不了的疾病只好求助中医,而中医则往往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西治疗法一块用的局面。 至于循证医学、比较医学、后现代医学、行为医学等 所谓“医学”,都称不上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关于这一点在灵魂医学有关章节中将有相关点评。 总之,目前以中西医学为主的世界各种医学科学都存在不完整性的瑕疵,即都是以不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故不能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史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成为阻碍医学科学前进的羁绊。的确,要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显然已完 全超出了中西医学所涉及的范畴,我们必须跳出中西医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 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即西医)的融合形成现代系统医学。该体系所涉及的一切问题不管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应该远远超过现有的中西医学理论,并将现有中西医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范围之内。为了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原创人生、医学理论体系——灵魂医学 soul medicine应运而生,她不但从 宏观上或战略上圆满解释并解决了存在于人类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史上的一切疑难模糊问题,而且还能够使人们得以启迪人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自身、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多维世界。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导致骨骼易于骨折。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中医药理论与骨质疏松症中医药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肾虚引起的,肾为先天之本,主管生长发育和骨骼健康。

肾虚导致气血不足,无法充养骨骼,进而出现骨质疏松。

根据中医药理论,治疗骨质疏松症需要调理肾气,补益气血,以及配合适当的饮食和锻炼。

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1. 补肾药物:黄精、淫羊藿、枸杞子等补益肾气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能够补益肾精,提高骨骼的营养水平,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2. 健脾药物:中医药认为脾胃与气血生化密切相关。

健脾药物如党参、白术等能够提高脾胃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吸收,对改善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疗效。

3. 益气药物:人参、黄芪等益气的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骨骼组织的修复能力。

三、中医药康复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药康复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

康复锻炼包括传统的太极拳、气功等运动,这些运动能够增强骨骼的负重效应,促进骨密度的增加。

康复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刺激,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骨骼的健康水平。

四、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方法。

西医药主要通过激素类药物、双磷酸盐等药物进行治疗,而中医药主要通过调理肾气、补益气血来治疗。

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应用可以减少西医药副作用,提高疗效。

结论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2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1996)。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两种类型。

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与中医学医籍中记载的“骨痿”“骨痹”“腰背痛”等近似。

中年之后,烦劳过度,耗损肾阴,水不胜火,虚火内盛,二者互为因果,终致虚者愈虚,盛者愈盛,肾精匮乏,髓无以生,骨失所养而发骨痿。

腰为肾之府,腰痛的病因虽多,但终与肾虚有关。

可见与骨质疏松症相近的骨痿、腰痛等症,其本皆为肾虚。

至于疼痛的原因,中医学认为“不通”和“不荣”均可引起疼痛,肾阴亏虚,骨失濡养,虚火内盛,灼伤脉络,可致疼痛;肾气不足,鼓动乏力,—95 —气虚血瘀,闭阻经脉,亦可引发疼痛。

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有肾阳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血瘀气滞证。

考虑到骨质疏松症的疗程较长,在立题之初,应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充分考虑长期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组方合理,方证相应。

本指导原则旨在用于指导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试验的设计。

由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各有不同,临床表现、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有一定区别,因此,临床试验应作为两个病种分别设计和观察。

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只是药品监管部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除了药品监管法规和技术要求中所规定的内容以外,其他不要求必须强制执行。

如果申请人能够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说明临床试验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也同样获得认可。

同时,随着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的发展,疾病诊断、治疗的手段会不断改进,临床试验的要求也会随之更新,因此,本指导原则也会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在更加科学、合理和方法公认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修订。

论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应用-白津硕

论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应用-白津硕

97第19卷 第8期 2017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8 Aug .,2017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于1885年由Pommer 首先提出。

随着现代生理学和病理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骨质疏松症的逐步认识,现普遍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基本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中国而言,我国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而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的8.87%。

标志着我国现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2]。

同时骨质疏松症也已经成为全球所共同关注的健康问题。

目前依据西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认识,用药大致分为骨形成促进剂,其代表药物甲状腺激素;以及骨吸收抑制剂,其代表药物为双膦酸盐类药物、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3]。

依据现在较为公认的《中医虚证参考标准》[4]以及《中西结合诊治骨质疏松症》[5]对于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分型的认识,暂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多基于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以及气血瘀滞为主,本文将依据中医独有的辨证分析理论以上述4种证型为分类原则,对现有临床应用的中成药加以分析略述,望对临床指导用药稍有增益。

下文中将对药物的药效成分加以分析,因此类药物成分中有相同的药物,故在论述时将不逐一赘加分析。

1肾阳虚型肾阳虚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腰背冷痛,酸软乏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弦。

依据文献查阅对比发现,仙灵骨葆胶囊对于此证型应用较广,仙灵骨葆胶囊是国家已经批准上市治疗骨质疏松的苗药制剂,其组成成分主要有淫羊藿、知母、续断、丹参、补骨脂、地黄等6味中草药。

论中成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应用白津硕1,关雪峰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问题越发被全球瞩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进展作者:吕振雷李玲邓跃毅来源:《上海医药》2015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近10年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行回顾,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研究寻找新的思路。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辨证分型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7-0043-04ABSTRACT The studie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 of TCM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rimary osteopor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o find a new way in pursuing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KEY WORDS primary osteoporosis;constitution of TCM;syndrome differentiation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

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在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疾病和健康至关密切。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治疗的主要特色。

根据骨质疏松症的体质类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贯彻其中,是提高社区骨质疏松防治效果的最佳途径。

本文将近年来骨质疏松症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医体质学说古代中医体质学说传统医学中最早出现体质概念的著作为《黄帝内经》,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分为25种体质。

《黄帝内经》中还有许多通过体质学说论及人体发病机制的条文,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论及体质者,如“强人”、“羸人”、“虚弱家”、“阳气重”、“酒客”、“尊容人”等,用来形容其体质强弱或病理表现,用于指导用药及其剂量。

最早提出“体质”一词者,据黄满玉等[2]考证为张介宾,现于《景岳全书》中。

自汉以来直至民国时期,后世医家对体质学说的表述不断补充完善,但大都集中于病因、病机的探讨,或趋向于指导辨证论治,未有专著问世[3]。

古代医家的体质学说,有很深的底蕴,值得今人学习与借鉴,但想满足今人今时讲求量化标化、便于重复和推广之研究要求与现状,显然是很困难的,由此,催发体质学专著的诞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现代中医体质学说20世纪70年代,以王琦等[4]为代表,明确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体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

20世纪80年代,针对中医体质的研究非常多,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证”是一个病理名词,与体质有所联系,但却不同[5]。

匡调元认为,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的影响因素作用在生长、衰老的生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证”则是由致病因子作用于现有体质而形成的临床类型。

此后,中医体质学说作为一个专门学科不断发展,其核心的体质分类方法也在不断完善,魏蓓蓓等[6]认为体质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王琦的七分法与匡调元的六分法。

其实早在2005年,王琦[7]就已提出9种体质的分类方法,在七分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气郁质与特禀质,并于次年发表了其体质量表的研究及编制方法[8] 。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根据王琦的九分法发布了正式标准,9种体质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至此,中医体质学说的分类方法有据可依。

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理论研究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理论研究多基于古中医“骨萎”、“骨痹”、“骨枯”、“骨极”等病的病因病机,现代研究多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以虚为本,间夹气滞血瘀。

郭帮富等[9]认为其辨证分型的判定指标均为不可量化的软指标,缺乏标准,使得各自间的研究结果出现明显的不一致。

徐佳琴等[10]的研究也显示了同样的问题,即本病的临床研究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

娄志杰等[11]根据对历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将其分型为肾虚、脾虚、肝郁、淤血这4型,比较简洁。

施杞等[1]编著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骨质疏松症这一节的论述中说“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根据其肾虚精亏,滞阻经络,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将其辨证分为肾阳虚证、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这4类,比较中肯。

病例调查研究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少见,方朝晖等[12]于5家医院以收治患者的形式收集了1 000例骨质疏松症病例,采用“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及“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参照《老年病临床指导原则》计分法,结果发现证候发生概率依次为淤血阻络、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肝肾阴虚。

其辨证分型参考了几个标准,但只是用来计分,证型分类仍是使用已有的标准,在其框架下研究证型的分布特点,这种研究方法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偏颇。

胡志俊等[13]的研究方法与方朝晖等如出一辙,对198例样本分析发现证候发生概率依次为肾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淤血阻络,结论却截然不同。

葛继荣等[14]使用证型叠加的方式研究证型分布特点,盛彤[15]将主要症状分布列出,辨证标准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两者的研究均有一定新意,但却仍摆脱不了先定证型再研究证型分布的方法,辨证分型的准确性打了折扣。

使用此种方法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还有很多,辨证分型标准一般均使用学界资深研究者制定的既有标准,但这些标准的研究也缺乏量化、标准化指标,因此得出结论不一。

又有专门调查虚证证型的研究,如詹红生等[16]发现在虚证中单纯肾虚证的比例最高,以肾气虚与肾阴虚的亚型所占比例较高。

张俐等[17]将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虚证患者辨证为肾阳虚、肾阴虚及非肾虚这3型,结合生化指标进行分析,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有密切联系。

虽然两者的研究点只重于虚证,但正因为研究点有所侧重,分析的指标却相对全面,得出的结果比较令人信服。

聚类分析黄宏兴等[18]对464例患者纳入骨质疏松症的47条望闻问切四诊条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这4型时分散性最好,证型分布清晰。

孙江波等[19]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骨质疏松症的病位进行定位,结果显示五脏病位以肾为主,涉及肝、脾。

谢雁鸣等[20]对519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为以肾、肝、脾三脏虚损为本,气滞、湿浊、血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聚类分析通过将数据按照内在规律及性质的远近将数据分为若干类别,以使各类别内数据差异尽可能小,类别间差异尽可能大,缩小主观误差,具有更强的客观性。

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韩丽萍等[21]在理论层面对骨质疏松症与体质之间演变关系进行了探索,认为6种体质因骨质疏松症肾虚为本的特点会呈现出不同的骨质疏松症证候群。

金珉延等[22]亦从理论角度对其证候及体质进行分析,认为气虚、精亏、阴虚、阳虚、血瘀与骨质疏松症关系更加密切。

孙益等[23]对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与100例同年龄段普通人的体质分布对照研究发现,主要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早期气虚质分布增加,晚期以阴虚、瘀血质分布增加,与中医理论研究相一致。

姜博等[24]通过对401例骨质疏松患者与401例对照组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平和质为参照,5种偏颇体质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和血瘀质。

肖明霞等[25]通过对各民族共34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证型分布研究,发现以肾虚血瘀患者为多。

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蔡亮等[26]收集门诊、住院及体检人员样本133例,并对骨质疏松程度、体质辨识分类与辨证分型三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老年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患者体质以气虚质、阴虚质居多,中医辨证分型以气血亏虚与肝肾阴虚居多,两者呈正相关。

刘雷等[27]对300例患者进行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研究发现,体质类型以阴虚质与气虚质最多见,分型则以脾胃气虚与肝肾阴虚多见,两者有相关性。

其余类似研究结果相似,得出结论均为体质分类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高。

基于这种结果,庞向华等[38]通过对49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分析,认为体质可能是导致证型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干预及调整偏颇体质来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结语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间的文献发现,体质学说、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研究百花齐放,方法众多,但大都是凭借古籍、近现代前人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制定的证型分类,这种研究方法固然无可厚非,中国古医学的发展确实是走这样的一条路,运用现代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其实本质未变,重证胜于重病,有是证用是药,这是传承的优势,是中医的精髓,应当发扬光大。

但是,将“骨质疏松症”这一现代病名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如果仍用传统的辨证框架来研究,始终缺乏询证医学的证据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支撑,这一课题的研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除了单纯的理论研究以外,一些研究者做了类似流行病学调查的课题,但是多数是以收治病例的形式进行的,而甚少有真正以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所做的研究。

众所周知,流行病学调查能够更好地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是我们后继的研究者所要努力填补的。

大样本量的调查较少,缺乏横向比较的意义。

比如前文中医体质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研究,孙益等的研究结果与姜博等得出的结论不同,两者所收集的样本量相差4倍,这种比较我们认为意义不大。

9种体质的信息量本身就很大,非大样本量不能说明问题,这也是后来者的研究所要重视的问题。

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截至本文投稿日期,以“体质”、“骨质疏松”、“辨证分型”进行搜索,知网的搜索结果只有4篇,且其中1篇未报道中医体质内容,维普的搜索结果只有2篇,说明骨质疏松、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当之少。

另外,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运用聚类分析的文章很能给人以启迪,拓宽思路,试想如果能够有足够大的样本量,收集他们的全部症状数据,以体质代替辨证(因为体质相对于疾病的证型更加全面),以五脏病位代替分型(病位与体质叠加就是证型),再进行聚类,跳出传统的辨证框架,不知是否能有新的发现。

进一步思考,如果能将未发展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人群的体质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罗列作为论据,与古籍或是中医名家的思辨进行比较,可以从一个侧面验证我们辨证论治的严谨性,并可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与新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