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党与社会双向赋权:研究社区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原则、框架与要素
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原则、框架与要素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治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对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原则、框架与要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推动数字治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明确了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重要性,阐述了研究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接着,文章提出了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
这些原则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框架,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技术和治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这一框架为全面分析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结构化的视角。
文章详细分析了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构建更加高效、智能、便捷的治理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数字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原则在探讨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系统性原则:数字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和多个利益相关者。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系统思维,全面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避免片面性和碎片化。
创新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创新,探索新的治理理念、方法和手段,推动数字治理体系的持续优化和升级。
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研究
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研究社会治理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协同合作、关系提升、公共管理等途径,共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
社会治理是一个与政治生态、文化机制、制度构建等因素相互作用、不断演进的过程。
建构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不仅可以指导实践,也有助于对复杂现实进行分析。
一、社会治理理论框架社会治理理论框架可以从政府行为、自发秩序、治理机制、利益博弈等角度进行创新,指导政策动态调整、社会规则的构建与实践推行。
在推动多元社会治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中,强调围绕协同治理、互动合作、公共参与、权力监督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系统性建构,丰富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
其中,侧重于制度架构设计与治理模式建构是两条不容忽视的发展路径。
1. 制度架构设计其中,包括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社会机制、文化价值观等制度层面的设计。
制度是规范与促进人们行为方式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是支撑治理模式原则性的关键支架。
在设计制度时,不仅需考虑国家层面的规范与战略性指导,还应重视地区特点、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变革背景下的治理制度,需要提供开放、公平、公正等基本要素,以及规范化的、可操作的运行机制。
2. 治理模式建构治理模式建构包含着对治理生态、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以及对关键领域需求进行解决的可行性探讨和实施方案的制定。
在治理模式建构中,主要采用的方式是理论创新研究技术,通过理论创新、经验借鉴等方式来推进模式设计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以期为社会治理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和指引。
二、社会治理现象的实践研究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只是治理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具体治理对象和治理场景千差万别,需要通过实践研究来进一步完善治理各个环节。
1. 治理环境多样性研究治理环境多样性研究,是指通过对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群体的不断了解、分析与有效沟通,来推动社会治理步伐。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人口群体,有所领先的治理模式是不尽相同的。
社会学对与社会治理的研究与分析
社会学对与社会治理的研究与分析社会学对社会治理的研究与分析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对社会进行合理调整和管理,以达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社会治理既包括政府的行为,也涵盖了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的参与。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学科,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学对社会治理的研究与分析。
1. 社会学对社会治理的研究方法社会学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深入理解社会治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其中,调查研究是社会学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社会学家可以了解社会成员对社会治理的认知与评价,从而为社会治理的改进提供依据。
此外,实地观察、案例研究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中。
这些方法使社会学家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 社会学对社会治理的研究领域社会学对社会治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首先,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社会结构包括了社会的层级、组织形式等要素,而社会组织则是基于社会结构产生的实体,如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揭示了它们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其次,社会学关注社会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社会文化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传统习俗等,对社会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家从文化角度出发,研究社会文化与社会治理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深化了对社会治理的理解。
另外,社会学还关注社会参与与社会治理的互动。
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离不开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而社会参与则需要社会治理提供相应的机会和渠道。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参与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为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建议。
3. 社会学对社会治理的分析视角社会学以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视角,深入研究和分析社会治理问题。
宏观视角强调社会结构、制度、政策等因素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2024年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范文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下社会治理体系中,城市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其治理模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
赋权理论作为一种强调个体与集体赋权、参与和协商的理论框架,为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从赋权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
二、赋权理论概述赋权理论强调个体与集体的赋权、参与和协商,主张通过增强个体的能力和集体的决策权,以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在社区治理中,赋权理论重视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认为只有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向协商治理转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居民参与度不高、决策过程不透明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也制约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四、赋权理论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中的应用(一)增强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在赋权理论的指导下,城市社区应增强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通过建立居民参与平台、开展居民议事会等方式,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社区应尊重居民的决策权,让居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二)建立透明的决策过程为了确保决策的公正和透明,城市社区应建立透明的决策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包括居民、社区组织、政府等各方面的意见。
同时,决策过程应公开透明,让居民了解决策的依据和过程,增强决策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三)强化社区组织的角色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赋权理论强调社区组织的参与和协作,认为只有强化社区组织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城市社区应加强与社区组织的合作与协作,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协商治理中运用了赋权理论。
通过建立居民参与平台、开展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增强了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化的社会需求。
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合作,以应对社会治理的挑战。
文章首先将对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包括协同治理的内涵、特点以及实现机制等。
接着,文章将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协同治理在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应用及其成效。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构建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评估协同治理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协同治理的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社会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本文也期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协同治理理论概述协同治理理论是近年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崭露头角的一种理论,它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同主体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达到更高效、更公正、更可持续的治理效果。
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协同”,即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旨在解决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单一主体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
协同治理理论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都应当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应当承担起引导、规范和监督的职责;市场则通过竞争和激励机制,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能够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公众则通过参与和监督,确保治理过程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协同治理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机制和条件的支持。
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治理行为。
要完善政策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和配合。
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平台,促进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共赢。
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各主体的治理能力和协同意识,为协同治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研究
摘要社区治理是社区成员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单位制”被打破,社区治理主体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需求更加多样化,社区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依靠力量。
政府与社区关系变得日益复杂,社区治理要求社区成员和社区居民与政府组织共同承担着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
社区能否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理顺政府与社区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理论与实践急需拓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社会转型和城市变迁的背景下,如何将社区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有机结合,实现政府和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社区多元合作治理。
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主题与意义,并简单评析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阐述关于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并对其做简要的分析。
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社区治理的历史变迁,分析了目前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的关系现状,归纳出社区治理中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第四部分,通过对昆明市某社区的个案分析,对当前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存在的问题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试图从个案的实践中得到一些构建政府与社区良性互动关系的新启发、新思路。
第五部分,针对目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政府与社区新型关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政府职能;社会参与AbstractCommunity governance is the process that the members of community take park in public affairs actively.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the”unit system”being broke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experiencing transition from the lengthwise control to the transverse interaction,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becoming more diverse,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organization,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 resident become the important force which participated community governance.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is transform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demands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mmunity public affairs should be undertaken by community members and residents together with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depend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mment and community which is coordinated,smooth,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or not.Therefore,how to adapting to new circumstances,how to coordin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mment and community is the current important problem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xpand.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way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functions transferred from the government, which making a soun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coming true, making the community multi-governance coming true.I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it mainly explaines that research subjec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icle,then introduces and simply estimates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The second part,it introduces foundation of theories,main concepts and its systematic analysis.The third part,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the urban community’s governanc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in community governance.and then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the exsitingrelationship .This chapter also deeply analyzed the reasons which produced this questions.The fourth part, With an analysis of a case in a Kunming community, questions existed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of the current community governance can be understand directly. And some new inspirations and ideas of building the sou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will also be gotten.The fifth part, Th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build up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Chinese community governance.Key Words:Community Governance;Government Functionce;Social Particip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导论 (1)一、研究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1)二、国内外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发展 (1)三、研究思路 (3)四、研究方法 (4)第一章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5)一、相关概念界定 (5)(一)社区和城市社区 (5)(二)治理和社区治理 (6)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7)(一)治理理论 (7)(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8)(三)公民社会理论 (9)三、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国际经验分析 (9)(一)国外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主要模式 (10)(二)国外政府与社区关系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12)第二章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政府与社区关系探析 (14)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沿革 (14)(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历史变迁 (14)(二)城市社区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历史必然 (16)二、政府与社区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7)(一)社区治理中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18)(二)社区自治功能弱化,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 (19)(三)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低 (20)三、政府与社区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 (21)(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22)(三)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参与机制不完善 (23)(四)公民社会发育不足 (24)第三章政府与社区关系的个案分析 (26)一、昆明市C社区的基本概况 (26)二、C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现状分析 (26)(一)社区治理中半行政半自治特征明显 (27)(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较高 (29)(三)社区多元共治的网络初具雏形 (30)三、关于C社区个案研究的几点思考 (31)(一)社区参与利益化是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程度的关键 (31)(二)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性成为制约社区自治的重要因素 (32)(三)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行为仍亟需规范 (32)第四章政府与城市社区新型关系的构建 (34)一、重塑政府: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和地位 (34)(一)树立科学的治理观念 (34)(二)合理划分政府和社区的权力边界 (34)(三)转变政府职能,还权于社会 (35)(四)改变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 (37)二、推动多元合作共治:政府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37)(一)回归社区居委会自治职能 (38)(二)发展社区中介组织 (38)(三)联合社区内市场组织 (39)(四)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39)三、建构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 (40)(一)加强组织性参与和制度性参与,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40)(二)建立信任关系,加强决策性参与 (41)(三)居民利益社区化、增进社区认同 (41)结论 (43)参考文献 (4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一、本文概述1、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这些挑战和机遇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中国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挑战方面,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着多元利益冲突、社会阶层分化、公共服务需求增长等多重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增加了社会管理的复杂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这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社会建设的需求增长催生了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力。
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多元利益冲突和社会阶层分化也为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
通过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推动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推动社会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拥有着难得的机遇。
只有紧紧抓住这些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推动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协同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协同治理理论源于协同论和治理理论的结合,它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公共问题的有效解决。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协同治理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打破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界限,倡导建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协同关系,共同应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挑战。
在中国,协同治理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
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研究中的应用
一
1 6— 0
一
一
的 新 兴 城 市 来 说 , 来 人 口给 城 市 带 来 廉 价 人 力 外 资源 的 同时 , 给 城市 政 府创 造 了 大量 的 管理 任 也
务 , 城 市 综 合 治 理 力 量 严 重 不 足 的 状 况 更 为 明
断 是 不 完 整 的 。 换 言 之 , 对 强 调 国 家 对 社 会 的 绝 单 向度 关 系 的看 法 ,忽 略 了 中 国改 革Fra bibliotek开 放 之后 “
基层 民主发 展 的前 提条 件 。但 是 , 家 对 基层 社 国
分 离 、 立 的两 个 完 整 实 体 , 们 是 具 有 差 别 性 独 它
质 的策 略 行 动 者 集 团 。 国 家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结 构 是 在 互 动 中形成 的 , 会在 相 互选 择 的 结果 中不 断 又
单位 组织 分别 掌握 着 特定 职业 群体 的政 治 、 济 经
权 利 并 完 成 对 职 工 ( 民 ) 福 利 供 应 任 务 。 经 由 市 的 国家 政 权 对 单 位 的 控 制 , 张 看 似 由 不 同 类 别 单 一
位 组 成 的 严 密 管 理 网 络 就 此 成 型 。这 种 单 元 隔 离 的治理 制 度 安 排 不仅 有 利 于实 施对 特定 职业 群 体 的 管 理 , 遏 制 了 城 市 中不 同质 人 群 的 交 往 和 还
理 体 制 发挥 的仅 仅 是 管理 单 位 控 制 体制 覆盖 之 外 的 闲 散 人 群 和 老 弱 病 残 人 士 的 职 能 。单 位 制 与 街 居 制相 互 交 叉 配 合 的管 理 模 式 使 国家 的力 量 很 完 整 地 嵌 入 基 层 社 会 的 方 方 面 面 。经 济 体 制 改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社会建设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协同治理:所谓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是指政府出于治理需要,通过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参与平台,加强对社会的支持培育,并与社会一起,发挥社会在自主治理、参与服务、协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与此同时,政府始终保护并尊重社会的主体地位以及社会自身的运作机制和规律,并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居民自治管理、社会自我调节以及法律手段甚至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目标。
图1社会建设中政府和社会关系示意图首先,如果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发育程度都比较低,政府可能采取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方式以保证社会共同体正常运转所需的稳定和秩序。
其次,如果社会发育程度比较高而政府治理能力又比较低, 则更多地体现为社会自我管理和自主治理的状态。
这两种情形的共同之处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都缺少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没有关系的关系。
再次,在政府治理能力较高而社会发育程度却比较低的情况下,两者之间应当表现为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出于有效治理需要,还会提供各类社会主体发挥作用的制度化渠道和平台,以充分运用社会自身的力量。
政府保护并尊重社会的主体地位以及社会自身的运作机制和规律,并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居民自治管理、社会自我调节以及法律手段甚至市场机制,构建秩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社会建设模式,此即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间的社会协同关系。
最后,如果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发育程度都很高,政府与社会之间将形成平等合作的关系。
这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就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进行协商协调并做出决策,继而相互监督、推进目标达成的模式。
可以看出,处于社会协同关系状态下的社会在得到政府支持培育并不断参与社会建设实践后,会不断成长成熟1,从而超越社会协同关系而过渡到相互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模式。
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国家治理与政府治理及社会治理的关系
国家治理与政府治理及社会治理的关系笔者:赵肖肖学号:20134202069在这三者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合并同类项的形式把治理一词提取出来后,剩下是便是治理的三个主体,要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理清治理的这三个主体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当然在这之前我们应该大体的了解一下治理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发展。
在乔老师的《政府理论》一书中,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一节里乔老师说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首先应该论及社会与国家及国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这里本文主要沿用此思路,希望能基本理清大致联系。
一.治理的内涵“治理”概念的出现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可以说,其本质意义几乎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漫长。
但作为专门术语,其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1989年,世界银行在讨论非洲的发展时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这一概念。
此后,“治理”这个术语便被人们在政治学、发展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广泛运用,治理(Governance)、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地方治理(Local governance)、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这样的术语应运而生,成为对这种大变革时代的新概括。
“治理”从其本意讲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结果,同样可以是达成这一结果的一系列手段。
治理一词在我国的兴起是引介于西方,而其本身又是“一套十分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思想体系”一一学者将其统称为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所涉及的核心主要为权力分散、主体多元、结构网络化、过程互动化等关键词,但单从这些方面理解治理的内涵显然不够充分和全面,治理一词的出现不但是嵌人相应的制度背景中的,而且从学理分析来看,治理又有其自身的范式创新。
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双向嵌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自主性的一个分析框架
收稿日期:2019-01-20作者简介:王名(1960- ),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张雪(1991- ),女,山东泰安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16ZDA077)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5 卷 第 2 期双 月 刊 2019 年 3 月出版西方学者对于自主性是社会组织的关键性特征具有普遍的共识[1]。
有些学者试图将“公民社会”的理论框架应用到中国,解释社会组织的自主发展[2],另一些学者则试图从“法团主义”[3]视角来说明中国政社关系。
但是在不同的政社互动理论框架下,中国社会组织如何维系自身的自主性[4],仍然是研究中国社会组织的重要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社会治理问题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根本,其重点在于城乡基层社区,强调在开放、流动的社会形态下塑造党委、政府、社会力量多元合作治理结构的历史进程。
[5]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在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和公民培养方面对于社会治理有重要的意义,在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促进社区公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但是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一方面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得到政府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要面对社区两委以及社区公众的配合与参与。
这种政府与社区双向嵌入的关系对于双向嵌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自主性的一个分析框架王 名,张 雪(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摘 要: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面临“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社区”的双向嵌入关系,这种双向嵌入的关系对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自治性有何影响成为本文的核心问题。
治理视角下的组织工作环境一个分析性框架
治理视角下的组织工作环境一个分析性框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组织工作环境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一个优质的组织工作环境不仅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还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本文旨在从治理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分析性框架,对组织工作环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将首先界定组织工作环境的概念,并阐述其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将分析影响组织工作环境的内外部因素,包括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员工参与、技术应用以及外部环境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构建一个基于治理视角的组织工作环境分析性框架,从战略层面、操作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维度,对组织工作环境的优化和提升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组织管理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组织工作环境,从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也期望能够为学术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动组织工作环境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二、治理视角下的组织工作环境在治理视角下,组织工作环境不再仅仅被视为物理空间或技术设备的集合,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互动系统。
这个系统涵盖了多个层面,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员工行为以及外部环境等。
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工作环境。
治理视角下的组织工作环境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不仅是组织运行的基石,也是塑造工作环境的关键因素。
有效的制度能够明确职责、规范行为、保障权益,为组织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工作环境。
同时,制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组织内部的调整。
文化氛围在组织工作环境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信任,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归属感。
治理视角下的组织应当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如倡导诚信、尊重、合作等价值观,从而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员工行为也是治理视角下组织工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同治理_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
协同治理_理论探究框架与分析模型引言:近年来,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面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集权治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而协同治理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问题的协同解决。
针对协同治理的理论探究和分析模型的构建,则是将这一理念付诸于实践的关键。
一、协同治理的理论探究框架(一)多元治理理论多元治理理论认为,面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主体无法完成全部任务,需要各种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协作。
多元治理主张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复杂的治理网络,以实现问题的综合治理。
协同治理恰恰是多元治理的一种详尽表现。
(二)合作理论合作理论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协同治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各方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问题的共同解决。
合作理论则为协同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启发式决策理论启发式决策理论强调在复杂环境下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的困难性。
协同治理面对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平衡和冲突,需要在不完全信息的状况下做出决策。
启发式决策理论的探究,可以援助我们理解协同治理中的决策机制。
二、协同治理的分析模型(一)治理网络分析模型治理网络是指由各种治理主体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治理网络分析模型通过对网络中的节点、边和干系进行分析,揭示出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干系和作用机制。
其可以定量分析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状况、资源分配状况等,为协同治理的实践提供指导。
(二)利益协商模型协同治理往往涉及到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商和平衡。
利益协商模型通过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进行建模,分析各种因素对协商结果的影响。
该模型可以援助我们了解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三)决策支持模型协同治理需要各种决策支持工具来帮助决策。
决策支持模型通过接受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援助政府和其他治理主体进行决策分析和方案评估。
其可以为协同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决策支持。
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
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社区治理从分散治理向协同治理的转变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及其关系构建。
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治理理念的更新,传统的分散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区治理的需求,协同治理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界定了分散治理和协同治理的概念,并分析了从分散治理向协同治理转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接着,文章从多元主体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并分析了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在多元主体关系构建方面,本文提出了构建平等、合作、共赢的社区治理关系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完善等方式来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文章也指出了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总结了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二、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公共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多样性和治理过程的互动性。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社区治理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管理行为,而是包括政府、社区组织、居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这些主体通过协商、合作和共同决策,共同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实现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则强调社会关系网络、信任和规范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资本是社区成员之间互动的结果,能够促进集体行动和合作,降低社区治理的成本和风险。
在社区治理中,通过培养和利用社会资本,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基于这些理论基础,社区治理需要从分散治理向协同治理转变。
政府赋权与社工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基于政社合作的分析视角
政府赋权与社工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基于政社合作的分析视角作者:王永华,罗家为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第2期[摘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治理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社工嵌入理论逐渐被学界引入社区治理,力图寻求社区善治之路。
社区治理的难题在于政府行政化惯习的延续、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社会力量发育滞后、转型期社会个体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工人才匮乏。
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是加快政府向社区、社会组织赋权,明晰政社边界与责任;引进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提高居民自治组织化程度;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塑造社区共同体;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
[关键词]社区治理;行政化;政府赋权;社工参与;政社合作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8)02004307一、文献回顾:社区治理的理论分野随着社会治理社区化趋势的发展,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实践中还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学界分别从行政体制、街道与社区居委会权力关系、社区治理主体间冲突、基层民主参与、社会要素发育等方面剖析了社区治理的发展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提出了治理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社工嵌入理论,力图找到社区善治之路。
一些学者将治理理论引入社区,以期改善社区治理。
陈伟东从治理理论角度分析社区治理,认为社区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1]。
也有学者提出,要以自治为导向,在城市基层社区内构建新的治理框架,多种组织主体实现融合整合与互动[2]。
还有学者指出,需要引导治理主体的服务意识,培育不受公共权力干预的自律领域,建立协商机制和协商民主,确立稳定主要社区治理主体行为方向、行为准则的"元治理"体。
这些学者尝试引入治理理论解决社区问题,为吸纳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构建新型的治理格局做出了理论贡献。
论文范文: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研究——以社会组织与政府间权力分配关系为视角
论文范文: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研究——以社会组织与政府间权力分配关系为视角第1章绪论1.1 问题的提出中国社会正经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转型过程。
这一过程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巨大变革,这一过程学界也称为现代化过程。
伴随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发展,这场变革的艰难性日益加剧。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现代化过程中,除了要实现发达国家早已实现的‘现代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遭遇到‘共时性挤压’。
这种‘共时性挤压’一方面缩短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在空间上的拓展,给发展中国家也构成极大压力。
”面对上述挑战,发展中国家为快速实现社会转型,必须实行赶超战略。
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赶超注定要依赖来自外力的刺激和推动,这种外力刺激即权威政府。
因此,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这在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在此宏观大背景下,在现代化进程中,也走了一条政府强力主导推动之路,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极大成就。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过分介入带来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对微观经济管理过细,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却相对不足等,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大量滋生,社会发展付出了高昂代价。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社会要求政府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当前,政府主要面临两种压力:一方面,为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政府要加强自身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和推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增强服务性、责任性和回应性,准确界定自身角色,履行自身应有职能,不越位、缺位,实现政府、社会和市场各归其位。
面对上述新的发展压力,要实现鱼与熊掌的兼得,学界和政府普遍认识到,必须引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以保证公民参与权利,回应公民需求,并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不足。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范文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伴随着社区治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赋权理念的兴起,协商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正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赋权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赋权理论与城市社区治理赋权理论强调个体或群体获得权力、资源、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赋权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居民参与、多元主体协同、社区自治等方面。
通过赋权,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能促进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正在向协商治理模式转变。
在协商治理模式下,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平等、公开、透明的协商过程,达成共识,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居民参与度不高、协商过程不透明、多元主体协同不够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协商治理的效果和效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赋权理论在协商治理中的应用在赋权理论的指导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居民参与度。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2. 推动多元主体协同。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促进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3. 实现信息公开和透明。
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居民了解社区治理的相关信息,促进协商过程的公开和透明。
4. 强化社区自治。
通过赋权居民和社区组织,推动社区自治的实现,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协商治理过程中,通过开展居民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共同参与,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2024年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范文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治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赋权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理论,强调通过赋予社区居民更多的权利和资源,促进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本文将从赋权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问题,旨在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赋权理论与城市社区治理赋权理论强调通过赋予社区居民更多的权利和资源,激发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治理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将赋权理论应用于城市社区治理,可以有效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正在向协商治理转型。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和机制。
其次,社区治理中存在权力不均、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导致社区发展不平衡。
最后,社区协商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赋权理论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中的应用(一)增强居民参与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同时,建立有效的参与渠道和机制,为居民提供表达意见和建议的平台。
(二)优化权力结构在社区治理中,应优化权力结构,实现权力下放和共享。
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促进政府、社区组织、企业、居民等各方力量的有效互动和合作。
(三)促进资源公平分配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确保社区资源的公平分配。
同时,鼓励社区居民通过自助、互助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四)完善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加强社区协商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为协商治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持。
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协商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协商治理中采用了赋权理论,通过增强居民参与意识、优化权力结构、促进资源公平分配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措施,实现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社会赋权与民主治理的关联
社会赋权与民主治理的关联近年来,社会赋权逐渐被广泛讨论。
社会赋权是指将权力从政府转移给社会各界,加强社会参与和民众的话语权。
而民主治理是指通过选举程序保障民众的意见和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社会赋权与民主治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互为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社会赋权构建多元治理格局社会赋权的核心是将权力下放和多元化。
传统的集中式权力结构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而将权力下放至社会各界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
通过社会赋权,政府可以与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机制,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治理和决策。
在这种多元治理格局下,不仅可以减少政府的控制和干预,也能够更好地反映民众的需求和利益。
二、社会赋权增强民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社会赋权不仅仅是将权力下放,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增强民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通过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民众将更加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培养起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社会赋权可以让民众的声音得到充分尊重和回应,实现了民主治理的基础条件之一。
同时,社会赋权还可以激励和推动民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三、民主治理强化社会赋权的制度保障民主治理是社会赋权的制度保障和实现方式,也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途径。
在民主治理下,公民通过选举和参与决策程序,有权监督政府的行为和政策,确保政府依法行事和实现人民的利益。
民主治理使得社会赋权有了实质的操作空间,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平等参与的平台。
不仅可以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社会赋权与民主治理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社会赋权与民主治理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社会赋权能够激发更多人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动性,推动民主治理的深入发展。
而民主治理则提供了一种制度机制,有效保障社会赋权的可行性和成果的实现。
社会赋权使民众的话语权得到扩大,而民主治理为实现民众的诉求提供了制度平台,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协商民主中相互赋权的和谐社会
协商民主中相互赋权的和谐社会一、问题的提出1、冲突:草根会对政府的“忧虑和担心改开放以来,与计划经济体相适应的管理型政府向着服务型政府不断进行角调整和功能转换。
然而,社会政化和政治社会化的时代浪潮乎一浪紧过一浪地冲击旧有观念和传统思维:政到社会这种单向线型的服务型理,尽管一定程度上能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一定条件下也会引发国家与社会在的冲突。
南方市福街根商会的兴起就是这样的例。
南方市成为特区之前,福街[①]属于金州地区宝安县城公社的一大块农田1981年成立特区后,1983年它划归北埗工业办处(1984年易名北管理区)。
“福街所在地方,原来叫北管理区,那时还没有福区,福区区是1990年9月时成立的。
当时的北埗理区,没有什么人来,所,中央把中央部委的一些企业迁这里,划拨土地给他们。
但是,随经济的发展,这里的成不断增高,他们搞不下去,就大迁到关外了。
而厂房租给了一些商家来经营。
”[②]慢地,计划中的工业加工区开始向商业经营区的第二次转型。
“时,政府不看好这一块业街,不乐观。
福街是工业厂房后来97年允许改成商业用。
时顺电因不批改造为商用区而停了三个月。
执照办不了,家通过关系疏通才能被准。
政府的主导思想不支,他们的想法是把商业中心移到市中心。
万佳是94年9月份进入福的。
顺电是94年4月份入福街。
万佳仓储式模式打破了统,租下华联发的库,大概是在下半年。
时就有人怀疑万佳能否成功。
万佳95年4月开张,来了人气。
其后,很快其他商家,如国际电子城等来了。
赛格、万佳、女人界都很红火。
95底,这条街开始初步形成,96年发展,97年膨胀起来。
顺电、际电子城、女人世界、万佳在94年到95年期间打下底子,96年大家开始来了,97年大家开始抢。
这才基本形成了商业街。
[③]福所在区域的第一次转型,是照政府的规划方案,原来农耕区转型为“三来一补”业区。
但工业区的远景划没有如期实现,却在市场只无形之“手”的强力下,二次转型为经商做买的商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冉茜仪 ! 郭
玥 " 政党与社会双向赋权 " 研究社区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 ! !",$ -./+!& ! 0.+'
理 论 探 讨
就是赋予权力或者权利的意思# 英文中 有 两 种 $赋 权 %" 一 是 123.4562578 & 赋 予 权 力 '! 一 是 17898/52578 微场景的社区治理的认识更为深刻和全面 ! 已经跳出 了传统的管控和维稳的思维藩篱 ! 走向了治理和善治 的方向 # 同 时 !我 们 也 要 看 到 这 些 被 新 闻 媒 体 称 之 为 (模 式 % 的地方探索 ! 时间还比较短 ! 尽管已经意识到了党 委 *政 府 *社 区 组 织 *居 民 各 个 主 体 间 的 互 动 !也 认 识 到了党组织领导的重要作用 ! 但对于如何将党委 * 政 府 * 社区组织 * 社区民众四个主体有机联系起来 ! 构建 一种协调互动的耦合机制 ! 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指导 意义的建设思路和模式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 特别是对 党委领导和社会协调作用的联结在指导思想 * 工作方 法和理念上还有很多局限性 # ( 赋权 % 理论以其开放 性 * 主体间性 * 互助共享 * 强权赋能的理论特点为我们 探讨新时期社区治理中的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 供了诸多启示 # 二 双向赋权 政党与社会相互赋权的逻辑分析 从政党的角度来看 ! 政党一头联系着公权力 ! 一 头联系着社会 # 根据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 政 治的需要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 # 换 句 话 说 !为 了 保 证 国 家 意 志 的 执 行 !政 治 必 须 对 行 政 进 行 控 制 -同 时 !为 了 保 证 政 府 的 民 治 性 和 行 政 的 高效率 ! 又不能允许这种控制超出所要实现的合理目 的 &=..>7.4 !#&?? '# 中国共产党同世界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领 导党与执政党身份的合一 # 党的领导活动遵循认同度 或满意度逻辑! 党的执政活动遵循的是有效性逻辑 & 祝灵君 !!?,' '# 一方面 ! 政党来自于社会 ! 又不等同 于社会 # 政党在服务社会方面本来具有天然的优势 ! 但是党在执政后过度地进入政府 ! 成为卡茨和梅尔所 说的卡特尔政党 ) )) 国家在社会中的代理人 ! 这样政 党传统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就大大削弱了 - 另 一 方 面 !在 社 区 层 面 !政 党 过 度 地 利 用 执 政 资 源 来 为 社区民众服务 ! 对社区其他民间组织既没有协调也没 有 合 作 !以 至 于 人 们 只 感 受 到 政 党 执 政 的 一 面 !而 忽 略了政党领导与服务的一面! 带来了政党认同的危 机 # 这也就是很多社区工作者为社区民众做了大量的 管 理 和 服 务 !社 区 民 众 视 而 不 见 的 原 因 !以 至 于 社 区 党组织在社区中的作用被遗忘 #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党和建设基层服 务型党组织的目标 # !?,< 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了 + 关于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指出 ! 基层党组织 要把服务群众 *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 !并且提出了衡 量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六个有 %的目标 # 其中最重 要的一项目标就是 (有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 ! 取得群众 欢迎 *群众受益 *群众认可的实际成效 %# 党组织的行为 活动要让人民群众欢迎受益认可 ! 在革命时期要比建 设时期容易 !因为革命时期没有行政力量可以凭借 ! 做 好群众工作是革命党唯一的力量源泉 # 没有群众工作 支持 ! 革命斗争无法开展 ! 根据地也无法存活 ! 这也是 毛泽东所说的党员干部要像和尚念咒一样将 ( 为人民
&'()#*+,-.,,/0+1234+565678*,9+*-+*8*
ABC DEF4G41HF DHIGJ H2K LE14HF MNGNHF OPQERCIPC2G) H2 %2HFJ545 SIHPCREI3 GE LGNKJ !EPPN24GJ TEUCI2H21C
L-M N,K2, ! 3OP Q#0
!" 世纪 &" 年代以来 ! 从 ,&&% 年国务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政部在
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司 ! 到 !""" 年国务院转发民政部 + 关于在全国推进城 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 社区建设运动在全国城市范围 内大规模开展开来 # 由于城市规模 * 区域分布 * 指导思 路 *资 源 禀 赋 等 条 件 不 同 !在 实 践 发 展 中 形 成 了 具 有 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 # 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四大模式 ! 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概括 # 这四大模式特点迥异 ! 根据行政强化和自治强化 导向可以归入到不同的谱系当中 ! 但整体来看都没有 脱 离 去 行 政 化 *强 自 治 化 的 范 畴 !也 就 是 减 少 政 府 管 理层级 ! 强化社区自我管理 * 自我服务功能 ! 逐渐剥离 社区承担的管理功能 ! 强化或者说恢复其自治和社会 服务的本色 # 换句话说 ! 主要处理的是政府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 ! 这是这一时期社区治理和创新的特色 # 在 ( 社会建设和管理 %*( 构建和谐社会 % 等新思想 的 指 导 下 !!"," 年 ," 月 民 政 部 在 全 国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试 点 工 作 推 进 会 议 上 从 &" 个 地 方 中 选 取 了 '$ 个 地 方作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 # 这样就在全国范围内 开启了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第二波探索 ! 并在各地党 委 * 政府 * 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 ! 在较短的时间内形 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探索模式 # 较有特色的有北京市 的 ( 四轮驱动 * 一辕协调 % 模式 * 深圳桃源居模式 * 贵州 遵义市(服 务 型 党 组 织 %统 领 社 会 模 式 *浙 江 舟 山 (网 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 模式等 # 这 些 模 式 与 !" 世 纪 &" 年 代 的 探 索 的 不 同 主 要 是在创新 ( 社会建设和管理 % 和构建 ( 党委领导政府负 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 % 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指导思想下 进行的 # 比之于 !" 世纪 &" 年代去行政化的努力 ! 是 在党委 * 政府 * 社会 * 群众更为多元化的主体框架下来 探索社区治理问题 ! 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作为社会建设
一 赋权理论 研究社区治理的一个分析性框架 " 赋权 # 理论肇始于 56 世纪 B6 年代 $ 最早在 7:BC 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巴巴拉 所罗门 &)"'"1"% ' % 在 (黑 人 赋 权 )受 压 迫 社 区 中 的 社 会 工 作 *一 书 中 提 出 $ 他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黑人之所以是社会中的弱 势群体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失权利 ! 要救助他们就要为 他们争取权利或者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利 $ 一般来讲赋 权概念暗含着三个假设 ) 一是个人或弱势群体的无权 或少权状态不是天生或理所当然的 ! 而是在内在或外 在努力下可以改变的 + 二是赋权有其对人类平等 , 社 会公平正义 , 消除歧视的价值追求 + 三是在现实层面 ! 赋 权 理 论 实 际 上 是 个 人 福 利 ,社 会 保 障 ,公 共 服 务 均 等化等建设的目标 $ 从这三项假设我们可以知道赋权不是一项静态 的目标 ! 而是一项增加个人或社群的政治经济文化权 利的过程 $ 它是合作的过程 ! 也是权力再分配的过程 + 既是精神状态 ! 也是建设过程和奋斗目标 $ " 赋权 - 理 论在 )"'"1"% 提出后 ! 后经科夫 &D,0((0$ '&7:97 ', 拉 帕 波 特 &E&FF&F"$G ' &7:9H ', 斯 威 夫 特 &)I,(G ', 利 文 &7:9B ' 等 人 的 接 力 研 究 ! 赋 权 理 论 从 宏 观 到 微 观 ! 从 理论到方法更加成熟 ! 也引起政治学 , 管理学 , 社会学 等学科研究的重视 $ " 赋权 - 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看 !
冉茜仪 郭 玥
&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 北京 7666:7 '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 ! 基层社会治理经历了 " 单位制 #$" 街居制 %$" 社区制 % 的变迁 ! 各个地方在党委 & 政府 & 社会组织的
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不少颇具特色的探索模式 ! 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家 & 政党 & 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 ' 但是 ! 由于探索时间较 短 ! 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政党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难题 ! 更是社区建设的难点与热点 ( ) 赋权 % 理论以其主 体间性的特点 ! 为研究新时期社会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有益视角 ( 其内在逻辑是构建一种党委 & 政府 & 社区组 织 & 社区民众协调互动的耦合机制 ! 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 关键词 政党 * 赋权理论 * 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收 稿 日 期 5678J68K58 作者简介 冉茜仪 &7::6K '! 女 ! 陕西西安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党群关系 + 郭玥 &7:9HK '! 女 ! 四川成都人 ! 博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 政 党制度 $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