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
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
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
《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王治河曲跃厚〖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
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
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
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
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 (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
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
⑴ 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 米勒 (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
⑵ “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
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 (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
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
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
女权主义论文题目(热门标题126个)
女权主义论文题目(热门标题126个)女权主义论文题目(热门标题126个)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以下是126个整理好的关于女权主义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您。
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一:1、美国女权主义视阈下的梅根·特里的女性实验剧2、网络热词“直男癌”的建构与颠覆——基于社交媒体女权主义话语符号的分析3、《玩偶之家》:易卜生和女权主义4、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5、格里尔《女太监》中的女权主义思想论析6、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视角下对《黄色壁纸》的解读7、美狄亚——女权主义的代表8、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质女权主义9、“性”的政治内涵与“性革命”的前景——论凯特·米利特的女权主义思想10、《玩偶之家》的女权主义解读11、社会时代·女权主义·精神分析——《边城》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根源探赜12、分析《觉醒》中的女权主义13、女权主义法学的马克思主义之维14、浅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局限性——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视角15、多重社会身份困境下的女性——再议《女勇士》中的女权主义16、《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权主义解读17、凯特·肖邦的女权主义文学创作探究——从《一双长丝袜》谈起18、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19、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解读20、从《喧哗与骚动》看“女权主义”之崛起21、美剧《美国恐怖故事:邪教》中的女权主义解读22、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理论问题的反思与批判23、《玩偶之家》的女权主义解读24、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析25、国际人权话语:女权主义的全球想象空间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二:26、亚洲影视作品女权主义的三种表现状态刍议27、西方女权社会主义及其对现代女性发展的启示28、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29、女权主义篇章建构词汇手段浅析30、如何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31、试论《简·爱》中的女权主义32、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权意识探析33、浅谈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女权主义34、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合理性探究35、女权主义的性论述36、人际功能视角下看女权主义演讲的意义——以希拉里·克林顿和艾玛·沃特森的演讲为例37、羽太信子可信乎?——日本当代女权主义者对中岛长文质疑的疑义38、青年毛泽东的女权主义思想述评39、对19世纪以来女权主义的反思——以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为中心40、弗雷泽的女权主义性别正义理论建构逻辑探析41、《毒瘾难戒》中的反文化与女权主义问题42、女权主义视角与理论、实证、行动的三重变奏——评胡玉坤新着《社会性别与生态文明》43、反叛与激进——西方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述评44、女权主义角度下的电影《纯真年代》45、女权主义教育思想指摘46、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小说《乱世佳人》中的两性关系47、女权主义教育思想之批判48、女性高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效应——基于同化理论与女权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49、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评析50、同根不同枝——张爱玲与丁玲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研究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三:51、女权主义思想在《蝴蝶梦》中的体现52、建构女性权利的中国话语——评《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53、现代教育的性别僭越——对女权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54、论舞蹈中女权主义的体现——以舞剧《简爱》为例55、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女权主义思想之体现56、性别、女权主义与阶级话语57、关系探析之语境理论与语篇分析——以艾玛·沃特森在联合国上关于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的演讲为例58、电影《朱诺》的“朱诺效应”与女权主义59、试论当前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研究中的新论点60、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权主义传播61、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62、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意识63、女权主义翻译观的“忠实性”分析64、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探究65、反叛与激进——西方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述评66、女权社会主义对我国现代女性的影响67、以成功展示女性解放之路——影片《摔跤吧,爸爸》的女权主义的温和表达68、女权主义在中国:理论与实践困境69、精神分析女权主义下对张爱玲《心经》的再认识70、论女权主义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中的“他者”形象71、女权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之当代价值72、《简·爱》中女权主义思想探析73、新视角、新材料:前沿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研究74、浅析《摔跤吧! 爸爸》中女权与男权的博弈——以激进女权主义为视角7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男权文化阐释——兼及对女权主义的启示女权主义论文题目四:76、中国革命影片中的男权思想与女权主义77、浅析《晚宴》中的女权主义话语78、文化学派视角下的女权主义翻译理论研究79、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80、女权主义思潮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81、从女权主义视角下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82、“全面二孩”与“女权主义”83、从女权主义视角解析电影《时时刻刻》中的意象84、电影《浓情巧克力》的女权主义精神85、唯物史观下的女权主义——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研究范本86、英国反女权主义探析——以英国维多利亚晚期和爱德华时期的反妇女选举权为例87、女权社会主义视域中的现代女性解放问题探论88、浅析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权主义思想89、日本近代女权主义运动流变考90、西方女权主义与马克思妇女理论的理论对话与现实启示91、女权主义理论视角下贵州苗族女性民族体育参与研究92、女权主义视域下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再审视93、从阐释学角度看《简爱》译本中的女权主义94、《老人与海》与生态女权主义95、女权主义文学视角下的中国旧式情爱关系批判96、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权主义97、女性的赞歌——谈《射雕英雄传》的女权主义98、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99、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100、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发展女权主义论文题目五:101、“父爱之山”的崩塌——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102、在绝望中寻求希望——从存在主义女权视角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103、赛博女权主义理论和生殖技术的民族志研究104、新媒体环境下女权主义传播的探讨——以新浪微博为例105、浅析后现代女权主义与女性内衣的多元化发展106、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娅》的生态女权主义研究107、《南方与北方》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探析108、角色的颠倒——生态女权主义视角下《简·爱》人物形象解读109、浅析网络文学中的后女权主义110、西方女权主义城市政治理论析论111、浅析女权主义风格服装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12、爱情幻像下的女性本质疏离——女权主义文学新论113、是意识的觉醒,非道德的沦丧——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嘉莉妹妹》114、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访——新世纪以来女权主义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115、生态后现代女权主义视野下的“苔丝”悲剧116、西方女权主义发展浪潮的逻辑梳理117、边缘到中心——从《茶花女》、《简爱》、《傲慢与偏见》看女权主义的发展118、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思想119、我国女权主义法学研究现状评析120、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爱玛·包法利和海丝特·白兰121、后女权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建构122、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探析123、如何认识性工作——国外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关论争的历史演进 124、女权主义背景下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研究125、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与女权主义研究126、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
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
模式 , 更充 分彰 显 了人 性的 光辉 。 使女 性开 始逐 渐地摆 脱 蒙 昧、 无知 的生活 状态 , 从 家庭逐 步走 向社会 , 在价 值实 现 、 人 格完 善 、 思想观 念上都 取得 了突破。
一
语 出《 周礼・ 天宫 》 : “ 儿嫔 掌 妇学之 法 , 以教 九御 妇德 、 妇言、 妇容 、 妇- 1 - . 。” E 3 ] 饱 受封 建伦 理纲常 的压迫 。 他们 自觉 地拥 护
术 发展史 。在原始石 器时代 的社 会分工 中 , 在 某种程度 上两
性 构成 的两个 阶级 , 这两者是 平等 的。随着铜 、 铁、 锡及 犁的
这一思 想观念 的束缚 。
( 三) 生 理 性 别 上 的 差异 成 为 区 分 男女 社 会 地 位 的 基 础 。
出现 , 农 业领域 的扩 大 , 男 人便使用其 他男人 的劳 动。“ 男 人
随着西 方 “ 女权 主义 ” 运动 的爆发 和 “ 女性 学 派” 的形成
与发展 , 女 性话题 E t 受关
的统 治 , 束缚人 们 的思想 , 逐 步形成 了以儒 家思想 为基 础 的 封建 礼教 , 这种 封建礼 教是 以男 性为 中心 的制度 , 妇 女不 占 有生 产 资料 , 经 济上 必 须依 附于男 子 , 产 生 了 政治 法律 上 、 文化教 育上 、 社会 地位 上 、 婚姻 家庭 上和 风俗 习惯上 一 系列 男尊女卑 的现象 。其核心思 想是 “ 三纲五 常” 。 其 中还有 专门 对女性 的要求 即“ 三从 四德 ” 。“ 三从 ” 最早见 于《 仪礼 ・ 丧服 ・ 子夏传》 : “ 夫人有 i从之 义 , 无专 用之道 。故 未嫁从 父 , 既嫁
《红字》的女性主义意识对中国女性的借鉴和启示
《红字》的女性主义意识对中国女性的借鉴和启示作者:张晓琳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7期摘要: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字》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作品中,他创造出了一个女权主义的天使,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了女人应有的权利,成了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女权主义先行者。
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涨及文学理论的发展,其女性主义意识对中国女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红字》女权主义独立意识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巨著《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作品之一,也代表霍桑的最高艺术成就。
女权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被介绍到中国,之后便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潮流。
在作品中,霍桑塑造了一个意念世界,在这里禁锢的爱情得以解放。
霍桑创造了一个女权主义的天使:她坚持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充满着反抗精神,坚持妇女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红字》中的女性意识对中国女性主义写作及批评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一、中国研究《红字》的现状分析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以深刻的内容、新颖的构思、独特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新兴领域中的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及他们的爱情悲剧。
《红字》发表以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思想内容深刻,而且其创作技巧很有特色,其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征。
在小说问世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外批评家和评论家们撰写了大量文章,就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看法。
下表是国内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红字》进行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国内专家研究《红字》的代表作上述文章多从《红字》作品的象征手法、人文主义清教观、表现主义特征、小说中对“A”字的解读、荒野的象征与原型、象征寓意的探讨及女权主义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由此看出,其分析角度较少与中国女性相联系并体现女性主义意识对中国女性的借鉴。
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探索与崛起
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探索与崛起作者:王萌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69期摘要:中国女性主义的产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启迪和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开辟的话语系统,提出的讨论范畴,被直接用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主义的建构中。
马克思主义女性观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进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中国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观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指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和思想运动。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兴起了思想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女性主义思潮。
它的产生,直接受到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女性观的启迪和影响。
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入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
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
1903年,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和第二国际的《女权宣言书》也被译介进来,还有柳亚子所作的《黎里不缠足会缘起》。
孙雄在《论女学宜注重教育》一文中,描述了女学东来的盛状。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旧式婚姻制度都是套在女性颈脖上的一条绳索,它不仅践踏了女性的人格和自由,而且牺牲了女性的幸福。
西方的婚姻自主观是中国女性主义者拿来的第一件武器,并把它作为开展女性主义的起点。
西方女性在婚姻自由制度下获得的人格尊重和个人幸福也为中国女性景仰。
在此影响下,新文化运动深化了对婚姻自由的认识;《妇女杂志》还开展了“婚姻自由是什么”的专题讨论;一批宣传婚姻自由的文学作品被编成戏剧上演;一些接受新知识的女青年以实际行动向封建婚姻制度发起挑战。
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是女性解放的首要条件。
争取女性教育权是西方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中提出的响亮口号。
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争,在20世纪第二个10年中,欧美各国女性相继取得了中小学男女同校、女子入大学的权利。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析
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马克思 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性别不 平等是社会经济关系的结果, 主张通过革命实践推动性别平
等。
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生产 关系和阶级斗争是理解性别不平 等的钥匙,父权制是维持性别不 平等的机制。
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提供了分析和 理解性别不平等的独特视角,挑战 了传统的女权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产物,主张通 过阶级斗争和妇女解放来实现性别平等。它强调妇女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中 的地位,认为妇女应积极参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斗争。
对不同流派观点的评析
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是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主张通过激进手段解决。它强调女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压迫和剥削 ,反对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的刻板印象。
组织建设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强调建立严密的妇女组织,将广大妇女群众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中国可以借鉴这种组织建 设经验,加强妇联和其他妇女组织的建设,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斗争策略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注重斗争策略的选择,如罢工、示威、抗议等,以引起社会关注并推动变革。中国妇女可以借鉴 这些斗争策略,结合国情进行创新应用,推动妇女权益的保障和提升。
文化女权主义
文化女权主义关注性别在文化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主张通过文化变革实现性别平等。它认为性别不平等是由文化传统 和意识形态造成的,主张重新审视和批判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后现代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关注性别差异和多元性,主张通过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批判父权制和二元性别结构。它认为性别是一个流动 和多元的概念,反对本质主义和二元论。
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理论梳理·观点评析·殊异甄
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中国女性艺术的真正意义上的觉醒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引入而开始的。
由于她们独特的视角使作品备受艺术界、艺术评论界和社会的关注,而且也对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权利不断得到尊重与实现,21世纪的许多女性艺术家逐渐其从“女性身份”的自我关注中走出来转向对文化的问题、社会整体发展的问题、战争问题、人类的生存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的关注,更多的是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与责任去进行理性的剖析与客观的判断。
本文试图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女性艺术家们发展历程中所担当的角色的诸多变化、关注视点的诸多变化、艺术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诸多变化的梳理。
对“女性身份”是否有必要如前辈女性艺术家那样将其置于一个特别显著的位置产生质疑,对“男权的反抗”是否有必要如前辈艺术家那样激烈产生质疑。
一、“女性艺术”的概念我们要对中国“女性艺术”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就不得不对“西方女权主义”的主旨进行梳理,因为中国的女性艺术是在其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最早诞生于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伦比·德·古日撰写的《女权宣言》的出版及1848年在美国通过了有关妇女权利的《权利和意见宣言》,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们主张女人应当与男人享有在工作、财产、法律权利、文化及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但这一时期其目标还仅仅局限于政治上的男女权利的平等,并没有涉及女性自身性别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层面。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国作家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及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两篇论文的先后发表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代表,从此揭开了“女性主义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中书写的序幕。
女性艺术家们以其女性自身的全新的视角和精神力量对这个社会传统的和现实的文化进行着重新的诠释,对男权主义艺术发起了挑战。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和在中国社会的逐渐普及,女性在许多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包括电影行业。
本文将探讨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电影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自20世纪初以来,女权主义在中国逐渐受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地位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电影行业也不例外,中国女性电影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
以导演张艾嘉为例,她的电影作品女性题材,深入挖掘女性内心世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女权主义为女性电影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在过去,女性电影人往往受到性别歧视,很难在电影界获得同等的机会。
然而,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电影人开始获得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女权主义也促进了女性电影题材的多样性。
从古代宫廷剧到现代家庭剧,中国女性电影涵盖了各种题材,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女权主义还提升了女性观众的观影需求和审美水平。
女性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观看男性电影人的作品,而是开始积极支持和女性电影作品。
本文通过对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的探讨,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女权主义为女性电影人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促进了女性电影题材的多样性和提升女性观众的观影需求和审美水平。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电影之间的这种关系将越来越紧密,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女性与女性的电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
本文将通过阐述女性电影的发展历程、分析当代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以及探究女性电影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揭示女性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女性电影是指以女性为主题或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的电影作品。
从早期的《春蚕》到现在的《我不是药神》等,这些优秀的女性电影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电影文化,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
自《春蚕》上映以来,中国的电影开始将女性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等融入到作品中。
论女权社会主义对中国女性的影响
论女权社会主义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摘要】女权社会主义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本文从女权社会主义的理念入手,探讨了其在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女性地位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中国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拥有了更多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女性权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生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权社会主义对中国女性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引着中国女性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女性的地位将继续得到提升,为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共享社会主义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女权社会主义,中国女性,影响,地位,权益,共生,发展。
1. 引言1.1 引言女权社会主义是一种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旨在消除一切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在当今社会,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地位和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国家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备受关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女性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在这种背景下,女权社会主义对中国女性的影响也变得愈发重要。
女权社会主义的理念不仅为中国女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还促进了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发展。
历史上,中国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限制和歧视,但随着女权社会主义的兴起和推动,中国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改善。
本文将深入探讨女权社会主义对中国女性的影响,从女权社会主义的理念、历史背景、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权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生以及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视角,探讨中国女性在女权社会主义框架下的发展和变化。
2. 正文2.1 女权社会主义的理念女权社会主义的理念主张男女平等,认为男女应当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享有同等权利和地位。
女权社会主义强调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推动社会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者:马文娟来源:《企业导报》2014年第10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传入中国。
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经历了“翻译引进”、“理论实践”及“研究创新”三个阶段。
在此期间,女性主义不断地被中国的学者们吸纳、运用、升华,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为推动中国女性主义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吸纳;创新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时,人们对它的态度是谨慎的。
从“西方”到“中国”,文化过滤是一个关键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研究者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吸纳、分析、运用、升华。
它不断地被中国的学者们在理论实践中所借用、改造近二十年,最终被“成功地”植入中国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
在近2O年的实践中,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学术领域。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翻译引进”、“理论实践”及“研究创新”三个阶段。
一、“翻译引进"阶段西方女性主义被引介入中国,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198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由国内一些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在译介国外文学时介绍到中国。
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4期上发表《序》一文,较早地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
1986年,法国女性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的中文版在中国出版,这部著作因其所具有的理论原创性、体系性及较大影响力,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处境的一个转折点。
l980年至1987年间,虽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作为一种新式的哲学理论,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开始陆续被译介进中国。
第二时期:1988年前后进入到第二个引介活跃和深化阶段。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引介更系统化和专业化,更注重学科性和可操作性的兼容。
这期间,国内一些权威性学术期刊陆续刊发对此类文论的介绍和评述的文章,如《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上海文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加快了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引介的步伐。
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与女权主义
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与女权主义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与女权主义引言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妇女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而女权主义作为一个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社会思潮,也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本文将以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与女权主义为主要议题,探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意义。
第一章近代中国的妇女地位与妇女解放运动1.1 女性地位的传统低下近代中国,女性地位一直相对较低,被限制在家庭和私人领域。
传统的封建思想认为女性应该以婚姻和子孙为终身目标,妇女在社会和政治活动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
由于婚俗中的拐卖和婚嫁成本的高昂,女性经常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此外,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往往是次等的,男性相对享有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1.2 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19世纪末,中国逐渐接触到欧美的近代思想和文化,近代国际劳工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理念开始传入中国。
此外,中国的现代出版业和新媒体的兴起,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1.3 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1904年,孙中山创办的《民报》发表了《光明女性论》一文,这是中国第一篇揭示妇女解放思想的文章。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其中的《大同宪法》首次将男女平等写入法律,标志着中国妇女解放的立法进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与共产主义思想相结合,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章女权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2.1 女权主义思潮的传播女权主义思潮在19世纪末的欧美兴起,随着现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和通讯的便利,传播到了近代中国。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女权主义的理念和思想,这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对解决当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启示
033当代思潮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对解决当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启示王 扬(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24)摘 要:女权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在西方的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女权主义发运动有着不同的诉求和目标,都对实现女性的解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妇女问题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妇女问题,实现良性的两性平等发展,我们可以从西方的女权主义中寻找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这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关键词:女权运动;中国;启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三次高潮第一次女权主义思潮。
第一次女权主义思潮一般指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其目的是追求法律上的权利和男性平等的权利,比如选举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这些是男性与生俱来的权利, 妇女却经过了许多年的努力才得到。
从19世纪90年代起,新西兰、芬兰、挪威、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些国家的女性陆续获得了同男性平等的选举权。
关于女性的教育问题和就业问题,在女性的不断斗争和努力下,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女性就业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增加。
尽管如此,女性还是在很多方面受到男性的压迫。
第二次女权主义思潮。
第二次女权主义思潮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女权运动不再以实现两性的平等为目标,而是把实现社会领域内的公平作为目标。
她们极力倡导女性具备男性没有的多样化的特征。
比如,女性更具有耐心,可以更好的照顾老人和儿童,为家庭的贡献非常大。
女性具有独立意识,多样的经历,也可以像男性一般胜任合适的工作,甚至弥补男性工作的不足。
女性感情更加柔软细腻,可以避免许多人漠视生命的现象。
总之,女性的这些特点需要社会的肯定和赞美,使这些特征成为女性文化的源泉。
第三次女权主义思潮。
第三次女性主义思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形式更加的多元化,他们对男权统治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挑战,反对性别、阶级、种族等问题,她们开始为争取平等的发言权和平等的身份地位做斗争,女性以其严厉的批判精神和强大的创新精神推动着女性运动的进行,对女性彻底解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浅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
浅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1. 引言1.1 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男权思想严重束缚了妇女的权利和地位。
妇女被视为家庭的附属物,缺乏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妇女的解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倡导妇女的解放运动。
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列强,外国的新思想和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
这些新思潮的传入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外部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权利和解放。
他们认为妇女应该享有和男性平等的教育、劳动和社会权利,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为后来各种运动和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2 近代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近代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主要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壮大起来的。
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挑战和颠覆,妇女解放的呼声也逐渐高涨。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思想启蒙者和社会变革者开始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并提出了许多新颖而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主张。
近代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首先体现在对传统封建妇女地位的质疑和批判上。
传统社会中,妇女受到男尊女卑的权利观念束缚,缺乏社会地位和权利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开始呼吁平等和解放,试图唤醒妇女的自我意识和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
近代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也受到国内外思想风潮的影响。
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新思潮的引入,激发了不少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对妇女地位和权利的反思,促进了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近代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是在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壮大的。
这种思潮的兴起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也为中国妇女的权利争取和社会地位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女权思潮与女性地位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女权思潮与女性地位变迁女权主义是近代社会兴起的一种社会运动,主张平等对待男女性别、推动女性参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争取女性的平权和解放。
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女权思潮的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地位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女权思潮与女性地位的变化。
一、古代中国女权思潮的孕育在古代中国,封建思想深厚,女性地位低下,主要以贞良妇女为典范,强调女性的纯洁和服从。
然而,古代中国的女性并非完全没有争取权益的思潮。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孟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主张男女平等。
汉代贾谊的《女不器书》也批评了当时贞良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呼吁解放女性。
这些思潮为后来的女权运动埋下了种子。
二、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女权思潮清代和民国时期,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女权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清代思想家严复在《梦梅录》中呼吁废除妇道人家制度,提倡男女平等。
康有为在《女续史演义》一书中探讨了儒家经典中的女性问题,并提出了妇女权益的呼声。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女性争取权益提供了契机,许多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治,并为女性的平等权益发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女性地位的变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性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于1950年颁布实施,废除了包办婚姻、封建家长权威等封建婚姻制度,保障了妇女和儿童的权益。
此后,中国政府加强对女性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推动妇女参政议政,改善妇女的教育和就业条件,女性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年来,女性地位的改善在中国持续发展。
《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为妇女权益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社会对女性解放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妇女参与各个领域的比例不断增加,女性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四、现代女权运动的挑战与机遇尽管女性地位在中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女性在领导岗位和高薪职位上的比例较低,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女权主义视域下中国现代女性的中性审美之思
《戏剧之家》2019年第29期 总第329期195文化天地女权主义视域下中国现代女性的中性审美之思马 娇(昆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作者简介:马 娇(1995-),女,汉族,山东枣庄人,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摘 要】女权主义作为西方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正以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现代女性的视野。
而伴随之,新的中性化审美需要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传统男性与女性的绝对距离,同时也适应了两性平等发展的社会需要。
基于此,中国现代女性的中性审美需要已不单单只是表达女性对时尚的追求,更是女性追求平等,释放天性以及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一种外在表现。
【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现代女性;中性审美;女性主体意识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195-04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长期以来受着父权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此外,女性还常被视为是男子的附属品,女性的形象必须符合男性的审美标准,以便供男性观赏。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女性并没有独立的人格。
但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输入和中国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现代女性迎来了属于她们的新时代,地位较传统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她们逐渐开始摆脱传统礼教和观念的束缚,开始追求独立和个性解放,追求男女间的平等,中国现代女性也因此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始彰显自己的个性与独立,而对现代审美的“中性化”倾向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现代女性中性审美的建立目前学术界对“中性美”的看法褒贬不一,反对的学者认为这种模棱两可的审美是不可被理解的,并且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性别意识模糊,不利于帮助其塑造健全的人格;而支持的学者则认为,目前的文化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紧跟潮流,不断丰富和展现自己的个性。
这二者无论是从哪一种角度看待中性美,皆有自己的立场。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以及中西女权主义的差别等相关内容。
结合有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事件,谈谈女权主义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差异影响一、女权主义的概念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二、女权主义的起源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社会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译为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等问题。
三、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1、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
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
1903年,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和第二国际的《女权宣言书》也被译介进来,还有柳亚子所作的《黎里不缠足会缘起》。
孙雄在《论女学宜注重教育》一文中,描述了女学东来的盛状。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女权主义问题及影响
女权主义问题及影响一、引言从女权运动开始,女性争取自由和权利的运动从未停止。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权主义开始被现代社会的人们所关注,最为直观的,也是最贴近女性生活和本身的,无疑是生育权的演变。
在古代社会,女权主义未发展前,生育是一个女性赖以生存和受人尊重的唯一因素,一个无法生育或是未生育的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极低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权主义越发对生育的问题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了现代女性的职业生涯。
因此,在现代化生活中,女性的生育行为越来越深刻地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可以说,女性自身的特征会影响现实世界,甚至会影响人类下一代。
而在这些特征里,职业发展水平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
二、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一)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工作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对于产后女性职业者这一特定人群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专注力和执行力。
然而,产后女性职业者的休息问题对于工作效率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一旦发生了产后女性职业者在专注力上的不足,便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活动中不良事件的发生。
而执行力是要求每一位产后女性职业者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快速的将其扼杀于摇篮里。
如果产后女性职业者未能第一时间将事件产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影响下,那么便会引发不可预期的后果。
(二)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长时间的工作和没有固定的休假时间,会使得产后女性职业者被社会所孤立,人际关系得不到良好的改善。
由于产后女性职业者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导致了产后女性职业者不能有稳定的休息时间和休假时间,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
许多产后女性职业者除了在自己工作的圈子内进行娱乐和交流很少与外界产生共同话题和兴趣爱好,这便限制了产后女性职业者对于社会的了解和自身的发展。
与亲朋好友之间的逐渐疏远,没有共同的谈论性话题这都是产后女性职业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常见的问题。
三、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影响的实际调查(一)调查基本情况概述本次调查以微信为发布收集资料的载体,25-35岁、已生育的女性为问卷调查的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发放200份问卷,回收问卷为181份,有效问卷173份,有效率为86%。
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妇女运动
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妇女运动特别的尊重,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确立了男子的统治地位,妇女也沦为家庭和社会的奴隶,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一直贯穿于男权统治的阶级社会中。
直到资本主义时代,妇女沦为奴隶的历史终于发生了死水微谰的波动,女性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妇女运动也首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随之激起全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自身因素的作用,妇女运动也经历了产生与发展、高涨、成熟、低谷等几个重要阶段。
对比中西方的妇女运动史,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两者在女权思想形成、妇女运动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女权思想产生的时间与背景不同。
西方男女平等理论是近代人权思想的一部分,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浦兰·德·拉巴尔的《论两性平等》就明确提出了“性别平等”的主张;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比伦·德·古日针对《人权宣言》发表了一篇《女权宣言》,标志着女权思想的产生。
179 2年,英国的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又写了《为女权一辩》的文章,把男女平权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联系起来,使女权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后来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又以男女平权理论使之系统和成熟。
到十九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及无政府主义者和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继续丰富和发展男女平权思想,最终形成女权主义理论,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武器。
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并非仅仅局限在理论探讨的范围内,它的萌芽、出现、发展和最终形成也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进行,因此,在实际的斗争中,西方妇女运动的开始要早于其理论的正式形成。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不久,女权运动就开始了,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使西方妇女更加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还对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从而动摇了父权制的根基。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社会进步
丰富文化的多样性
妇女在文化领域中的贡 献:妇女在文学、艺术、 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丰 富了文化的多样性。
妇女在社会进步中的作 用:妇女在社会变革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 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 家庭文化也得到了丰 富和发展。
妇女在文化交流中的桥 梁作用:妇女在不同文 化背景中起到了桥梁作 用,促进了文化交流和 互鉴。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的未来展望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历
史背景
封建社会的束缚
妇女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迫。
封建礼教束缚了妇女的思想和行动,限制了她们的发展和进步。
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缺乏教育、就业和参政等机会,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妇女解放运动旨在打破封建社会的束缚,提高妇女的地位和权利,推动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
妇女在社会文化 领域的地位得到 提升
Part Five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社
会进步的关系
推动社会思想的进步
妇女解放运动促进了性别平等观念的传播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增强了社会对女性的认同感 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发生改变,推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中国妇女解放运 动与社会进步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的历史背景
Part Three.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的发展历程
Part Four.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的主要成就
Part Five.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作者:贾圆鑫刘友田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5期摘要:如何看待女性,一直是人类社会一个热门的话题,作为负有繁殖人类生命职责的女性,无疑是光荣的、伟大的、神圣的。
然而在旧时代,她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理解,她们的牺牲并没有给自己换来耀眼的光环。
本文探究其间的根源,在充分把握西方女权主义的基本主张——解放与发展要义的基础上,探寻女性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解放自由全面发展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爆发和“女性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女性话题日受关注,回顾和审视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的历史,虽能发现其中的实践行为过于激进,政治色彩过于浓厚等局限性和偏颇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促进和鼓舞了女性争取独立与解放的实践活动,在追求没有性别偏见,没有性别歧视、两性和谐发展的现代理念的指导下,不仅为消除社会差别,实现男女平等提供了一条新的思维模式,更充分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使女性开始逐渐地摆脱蒙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在价值实现、人格完善、思想观念上都取得了突破。
一、全面把握制约女性发展的三大根本因素(一)私有制基础上的父权制社会使女性成为附属品。
在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较低,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采取群居的方式生活,由于财产共有,男女在群体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们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技术和工具的改进,男性便通过自己的力量和体力优势,在劳动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带来男女在经济地位上的变化,导致两性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化。
恩格斯以此为据,指出妇女的历史主要取决于技术发展史。
在原始石器时代的社会分工中,在某种程度上两性构成的两个阶级,这两者是平等的。
随着铜、铁、锡及犁的出现,农业领域的扩大,男人便使用其他男人的劳动。
“男人成为奴隶或土地的主人,也成为女人的主人,这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1]。
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女人变成被征服者,妻从夫而居,按父系计算世袭。
成为主宰的男性沉湎欲海,放纵情欲,实行一夫多妻制,这时候的女性,身份日渐低微,被贬低,被奴役,最终沦为生孩子的工具[2]。
父权制——女性的权利被男性的权利所决定的,一种女性居于从属地位的权力关系,就逐渐确立了下来。
(二)“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是束缚女性发展的无形法则。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束缚人们的思想,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封建礼教,这种封建礼教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制度,妇女不占有生产资料,经济上必须依附于男子,产生了政治法律上、文化教育上、社会地位上、婚姻家庭上和风俗习惯上一系列男尊女卑的现象。
其核心思想是“三纲五常”,其中还有专门对女性的要求即“三从四德”。
“三从”最早见于《仪礼·丧服·子夏传》:“夫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故父者子之天也。
夫者妻之天也。
”“四德”语出《周礼·天宫》:“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3]饱受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他们自觉地拥护认同封建的伦理纲常,并用《女诫》——中国现存最早的“妇德”教材,是女教书籍的范本,教女儿做媳妇的道理。
强调女性的处事原则是顺从,女性应专心侍夫一生忠贞不贰,处处恭谦忍让,按照“三从四德”的要求,扮演好女儿、妻子、儿媳、母亲的伦理角色,这样才是真正的“贤妻良母”[4]。
在当今社会中,虽然“男主外,女主内”,妻子称为内人,丈夫称为外子等观念已淡薄,但是在广大农村及少数偏远落后的地区依然倡行。
总之,“男尊女卑”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封建等级制度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传统社会中的女子一出生便处于社会的底层,任人摆布。
时值当今,人们也未完全摆脱这一思想观念的束缚。
(三)生理性别上的差异成为区分男女社会地位的基础。
性别本身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并不需要争论,但值得讨论的是这种生理差异的社会意义。
持生理决定论观点的人认为,人生而有性激素、解剖学和染色体的男女不同,女性先天就有比男性更麻烦的生殖角色,社会文化要求每个人的行为与角色都要和其性别相符,男性应当是体魄强壮、精力旺盛、具有攻击性且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而女性则是身体纤弱、温柔安静、善良随和并且承担生儿育女、照料家庭的责任。
这种性别划分,人们往往认为是由生理决定的,并且是合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习惯观念的。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男性和女性都按照这样的划分体系寻找自己的位置,按照社会赋予的习惯观念的角色去生活。
法国著名的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结合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分析女性的处境。
她指出:“人不是生为男人或女人,而是变成男人或女人的。
”[5]女人即便再强壮,在敌对的自然斗争过程中,生殖的重负在任何情况下也都是一种可怕的负担。
怀孕、分娩、月经让他们的劳动能力削弱,为了得到保护和食物,女性不得不完全依赖于男性。
“第二性”不仅指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和公民权利上与男性不同,而且含有女性为“次等族类”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论女性如何自重努力,在父权文化下,女性永远是次等的,永远难以超越。
男人只要职务升迁、岗位晋升甚至发财致富,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女人在取得类似成就之后,还要接受传统“贤妻良母”的家庭标准检验。
这种不公平、不合理、不易冲破的性别观念导致男女社会地位的真正不平等,导致女性地位的压迫与束缚,限制女性的发展。
二、辩证科学地理解女性发展的实质要义西方女性主义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分析阐发女性受压迫,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根源,虽带有一定的偏颇之处,但如若我们加以辩证科学地看待,有助于在分析制约因素中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女性的发展现状,并为女性发展和两性和谐发展提供指引。
(一)男女平等是女性发展的价值诉求。
在现实的社会存在之中,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必然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父系社会中,女性不但承受着与男性同样的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与压迫,而且受到来自男性的制约和压迫,为此女性主义面向男权社会的反抗声音和行为越来越多。
这里所说的女性主义的呼声绝非是要排斥男性,把男性当自己的敌人,使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
女性主义只是诉求把人类社会中赋予人类所有的权力归还给女性,摆脱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解除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境遇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使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乃至人格上都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恢复女性的人的尊严和人之生命存在的价值,使其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十八大,我国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
十八大代表吕锡文和赵津芳表示,从国家层面来讲,男女间最重要的是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写入报告对女性参政议政更是一个鼓舞。
这彰显了男女之间的平等不能只是口头上的平等,而是在不同层面上、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真正的男女平等。
为此,男女平等是女性实现解放与束缚的第一步,更是首要和关键的一步。
(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女性发展的本质要义。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首先都要作为人而现实地存在,然后才可以区分男女之别。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为此女性解放的本质要义就是在诉求男女平等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女性解放之间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首先要通过女性的解放,女性解放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绝对前提。
没有女性的真正解放和发展就不会有一切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女性解放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女性在追求自身解放之时,不仅要寻求作为一个女性要实现自己的解放及与男性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源,更要立志追求自己是作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女性的真正解放不是追求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利就此止步,更不是要女性超越男性、束缚男性。
现代女性解放是以人的全面及自由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引导男女两性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进而使全体社会成员发展,或者每一个人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发展,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三、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一)摒弃传统性别观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性别观中,女性一直被认为是感性、多愁善感、温柔、细腻、依赖性强的代表,而男性被认为是理性、刚强、勇敢、大大咧咧的代表。
这样的性别观念严重压抑女性身上的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上的女性气质,阻碍人的本性的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成。
表现为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念造就了性别的不平等,这种性别观念阻碍了两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女性价值的实现,也阻碍了人性的完善。
为此必须摒弃传统的性别观念,在尊重男女性别差异前提下实现男女的性别平等;在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前提下体现男女两性的性别公正;在彰显个人价值前提下实现男女两性的互助伙伴关系;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前提下体现男女两性的个性化特征。
切实摒弃传统的性别观念,积极构建新型的男女平等的性别观,使女性的主体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使她们不再甘心于受男性的控制,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只有这样女性的真正解放才将指日可待,实现男女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的愿景才能书写新的篇章。
(二)改变陈腐的伦理纲常思想,营造男女和谐的社会氛围。
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讲求孝道文化,注重家庭观念,儒家文化不仅融入我国的治国理念之中,其倡导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思想更成为千家万户的行为准则。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之下,女性不得不放弃自身发展的计划,遵从社会传统观念,将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时间投入家庭事务,这就导致一些女性在个人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活动参与方面,受到家庭事务的束缚。
女性常常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照顾子女与老人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职责。
因此,改变中国社会存在的、并不合理的纲常观念就十分必要。
现代女性解放过程不可回避的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占据现代绝大部分人的头脑,如果要求社会文化向着最理想的状态改变,或许就会与大部分人的利益发生冲突。
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女性解放相贯通,虽然这一举措困难重重,但是只有认识到困难,才能有效地前进,才能为女性解放和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可能,才能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对待传统的伦理纲常思想,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构建男女和谐发展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