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模式
对《建筑力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整理
对《建筑力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整理《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是介绍建筑结构的力学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对《建筑力学》教学方法进行几点整理。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理论知识应该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工程实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际的建筑工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建筑结构的力学应用,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第二,示范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模型或者实物进行物理演示,展示力学原理和现象。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学习,例如进行实验、仿真计算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建筑力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例如,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中的结构问题,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同时,还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案例,让学生了解建筑结构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第四,启发式学习。
建筑力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思考和推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通过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巩固与拓展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也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可以设计一些巩固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
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力学问题的能力。
2. 适用对象:建筑学、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
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
4.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静力学基本原理、平面力系、空间力系、摩擦、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等基本力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原理。
2. 学会运用静力学方法分析建筑结构中的力学问题。
3. 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图表和计算软件进行力学计算。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互动。
4.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静力学基本概念:力、作用点、力的分解与合成、力的矩。
2. 平面力系:力的平衡条件、力矩平衡条件、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分解。
3. 空间力系: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力矩和平移法则、空间力系的合成与分解。
4. 摩擦:静摩擦、动摩擦、摩擦力的计算。
5. 轴向拉伸和压缩:轴向拉伸(压缩)杆的应力、应变、强度计算。
五、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3. 作业布置:每课后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 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
5. 教材:建议使用《建筑力学》(静力学部分),并结合相关教材和参考书。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室演示和模型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学原理。
2. 软件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如SAP2000、ANSYS等)进行力学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论文和书籍,拓宽知识面。
4. 学术交流: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建筑力学》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本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课程打基础。
《建筑力学》的任务是:教授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与静力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杆件及结构内力与变形的分析方法;关于构件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的计算及构件应力、应变的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对常见结构、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内力与变形计算的能力,并初步具备对结构的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内容。
2、教学要求了解建筑力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了解建筑力学各部分的内容、了解建筑力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篇、静力学第二章刚体静力分析基础1、教学内容2—1 力与力偶1)力的概念和性质2)力对点之矩3)力偶的概念和性质2—2 约束与约束反力1)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2)工程中常见的约束与约束反力2—3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2、教学要求(1)理解力、力对点的矩、平面力偶的概念及静力学的四个公理,合力矩定理、刚体的概念;掌握平面力偶系合成的计算。
(2)了解约束的概念及荷载的分类;了解作用在构件上荷载的计算方法;掌握常见工程中的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的确定;第三章平面力系1、教学内容3—1 平面力系向一点的简化1)力的平移定理2)平面力系向一点的简化3)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主矢与主矩的计算4)平面力系向一点简化结果的进一步分析3—2 平衡方程及其应用1)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2)平面力系的几种特殊情形3)静定与超静定问题4)物体系的平衡问题2、教学要求(1)了解力的平移定理的内容;掌握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的概念及计算,掌握合力的投影定理;(2)理解平面一般力系的概念;了解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和简化结果分析。
(3)掌握平面一般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及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重点掌握常见物体支座反力的求法。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静力平衡、材料力学性能、弹性与塑性变形、应力与应变等基本内容;(3)能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网络资源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学习建筑力学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力学概述(1)建筑力学的定义、任务和分支;(2)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3)力学的基本定律。
2. 静力平衡(1)力的合成与分解;(2)平衡条件的应用;(3)物体在力作用下的稳定问题。
3. 材料力学性能(1)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2)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基本受力状态下的应力与应变;(3)材料的强度与刚度设计。
4. 弹性与塑性变形(1)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概念;(2)弹性模量与塑性模量的计算;(3)弹性与塑性变形在工程中的应用。
5. 应力与应变(1)应力与应变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应力集中与应力分布;(3)应变硬化与应变软化现象。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力学的原理和方法;2. 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2. 考试成绩评价: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问题分析考试两部分;3. 综合实践评价:考察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筑力学》教案
《建筑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熟悉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力的概念、作用点和力臂、力的分解和合成、力的矩、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2. 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平衡条件、静力平衡、动力平衡、简化原理、超静定结构等。
3. 建筑力学的计算方法:截面力、截面矩、剪力、弯矩、剪力墙、梁、柱、板的受力分析等。
4. 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学生对建筑力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 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总共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9-16课时:基本计算方法第17-24课时:应用实例分析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占总评的30%。
3. 课程设计:分析一个建筑项目的力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占总评的3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力学》,作者:X2. 课件: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
3. 模型:建筑力学相关模型,如梁、柱、板等。
4. 练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建筑项目,引入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课堂讲授:讲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建筑项目中的力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阐述课程中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阐述课程中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建筑力学》是中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打下基础。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很多学生对《建筑力学》这门课程不感兴趣。
原因是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老师上课没有创新,一味地强制学生学习。
针对这种现象,本人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
那么,"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设置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等环节,从而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中的任务,促使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生本教学"的理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对《建筑力学》方面基础薄弱、自信心缺乏等问题,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系统性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任务的逐渐实现,不断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求知欲,进而形成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因此,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很有必要。
一、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前期:任务的设计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在任务前,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任务要能支持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學习。
任务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可能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要处于学生水平范围内,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从任务情境中找到联系,才有可能进行中后期的体验性活动。
【OBE课程改革】《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OBE课程改革】《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一、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建筑力学2.课程介绍:建筑力学是是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同时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为:●研究各种建筑结构或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平衡条件以及内力、位移的计算;●学会运用建筑力学的知识去分析杆系结构的组成规律及其受力变形问题,对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强度问题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一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校核能力;●掌握常用杆系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掌握各种杆系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平衡的条件以及内力、位移、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3.授课面向专业:工程管理4.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二、课程教学创新模块式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OBE为理念为指导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制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目标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模块化分类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创类竞赛,增大形成性考核成绩,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常用力学的基本概念,具备工程应用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
●理解常用土木工程中力学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的设计构件的承载能力,具备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掌握常用力学设计的方法,能够通过所学知识判断构件或结构的承载能力以及是否满足使用极限状态及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同时验证稳定性的安全问题。
3.素质目标●对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层次的综合认知,对其现状、发展及趋势有一定的理解与判定。
●树立严谨、规范的工程设计意识和正确的设计伦理思想。
图1 教学理念与目标四、课程教学设计根据2018版培养计划,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教学环节中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重强调课堂管理中学生的体验感。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背景《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1)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绪论介绍建筑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力学基础(1)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变形、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等;(2)静力学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受力分析、平衡条件等;(3)流动力学基本定律: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等。
3. 材料力学(1)拉伸与压缩: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极限强度等;(2)弯曲:弯曲应力、弯曲应变、抗弯强度、挠度、剪力、弯矩等;(3)扭转:扭转应力、扭转应变、抗扭强度等。
4. 结构力学(1)梁式结构:梁的弯曲、剪力、弯矩、挠度等;(2)拱式结构:拱的受力分析、压力分布、拱的稳定性等;(3)刚架结构:刚架的受力分析、内力、位移、稳定性等。
5. 弹性力学(1)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平衡方程、本构关系;(2)平面应力问题:应力、应变、应力分量、应变分量等;(3)空间应力问题:应力、应变、应力分量、应变分量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系统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2)案例分析: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上机实习:运用软件进行力学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力学现象和问题;(2)板书:清晰地表达力学原理和公式;(3)软件:运用ANSYS、SAP2000等软件进行力学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2)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力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建筑力学课教案范文模板
课程名称:建筑力学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时间:[授课日期] 第[周次]节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力学在建筑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静力学的基本知识3. 材料的力学性质4. 建筑结构的基本形式5. 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入建筑力学的重要性。
2. 阐述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讲授新课1. 静力学的基本知识:讲解力的平衡条件、刚体的平衡、力矩等概念。
2. 材料的力学性质:介绍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如弹性、塑性、脆性等。
3. 建筑结构的基本形式:讲解梁、板、柱等常见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
4. 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讲解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如内力图、剪力图、弯矩图等。
三、课堂练习1.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建筑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课堂讨论1. 针对典型工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五、布置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了解学生对建筑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建筑力学》2. 教学课件3. 实际工程案例4. 计算软件(如SAP2000、ANSYS等)备注:1. 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建筑力学课教案范文模板
教学对象:建筑专业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如静力学、动力学和材料力学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对建筑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教学重点: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受力分析。
2. 杆件的内力计算和受力图绘制。
3. 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难点:1. 杆件受力状态分析及内力计算。
2. 材料力学中的复杂问题求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建筑力学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基本概念。
二、讲授新课1.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受力分析- 静力学的研究对象- 静力学的基本假设- 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2. 杆件的内力计算和受力图绘制- 杆件的分类及受力特点- 内力的计算方法- 受力图的绘制3. 材料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材料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几个简单的力学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2. 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巩固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正确性和完成度。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建筑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建筑力学》教案
《建筑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分析和解构建筑结构中的受力情况。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建筑力学基本概念教学重点: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学单位制、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第二章:平面力系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矩、力的偶矩。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力的矩的理解。
3. 第三章:空间力系教学重点:空间力的合成与分解、空间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空间力的矩。
教学难点:空间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空间力的矩的理解。
4. 第四章:轴向拉伸与压缩教学重点: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基本概念、应力、应变、弹性模量、屈服强度。
教学难点:应力、应变的计算、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的理解。
5. 第五章:扭转教学重点:扭转的基本概念、扭矩、剪切应力、扭转刚度。
教学难点:扭矩的计算、剪切应力的理解、扭转刚度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阐述。
2. 使用图形和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检查学生对建筑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建筑力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力学》教科书。
2. 图形和模型:力学图示、建筑结构模型。
3. 计算机软件:用于辅助教学和计算的软件。
4. 网络资源:相关的在线教学资源和案例。
六、第六章:弯曲教学重点:弯曲的基本概念、弯曲应力、弯曲变形、梁的弯曲强度。
教学难点:弯曲应力、弯曲变形的计算、梁的弯曲强度的理解。
建筑力学教学实施方案
《建筑力学》教学实行方案为了贯彻教育部《有关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旳告知》精神,按照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专科培养目旳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改革旳有关规定,积极进行中央电大建筑施工与管理专科开放教育旳建设和实行,搞好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与管理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特提出如下实行意见。
一、课程基本状况阐明1、方案制定根据《建筑力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旳一门重要旳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需要旳专科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服务旳,也是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知识不可缺乏旳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旳规定,特制定本实行方案。
2、课程重要内容本课程是在学生完毕高等数学、物理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措施旳学习基础上,简介力学基本知识、构造基本概念、杆件变形和内力旳基本计算、构造计算等内容。
这些内容旳设置是为学生学习后继旳专业课程和此后旳实际工作提供力学基础旳知识和措施。
3、课程旳特点本课程旳教学目旳是使学生在学习了《建筑力学》后,具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旳力学学科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措施,使学生初步掌握力学基本知识、构造基本概念、杆件变形和内力旳基本计算、超构造计算等基本概念和基本措施,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旳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旳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旳学习专业理论旳素质。
因此,通过本课程旳学习,规定学生:1).熟悉静定构造处理措施和特点,掌握静定构造、简朴超静定构造等方面旳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基本运算旳能力。
2).理解《建筑力学》是研究构造计算规律性旳科学,掌握力学计算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处理力学问题旳基本思想和基本措施,具有运用力学计算措施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旳一定能力。
4、课程课时和学分本课程90课时,5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建筑物的力学分析方法;-理解建筑物结构的静力平衡和稳定性;-学会应用建筑力学理论进行建筑物结构设计。
2.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建筑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建筑物结构的受力分析;-静力平衡和稳定性的理论与应用;-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3.教学方法-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实例演练:通过具体的建筑结构案例进行分析和设计;-计算实验:通过软件模拟和实际建筑样本的力学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应用;-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思考。
4.教学流程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流程:-第一节课:介绍建筑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二节课:讲解建筑物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并进行实例演练;-第三节课:探讨建筑物结构的静力平衡和稳定性,并进行计算实验;-第四节课:讲解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进行实例演练;-第五节课:总结和复习,进行课堂互动讨论。
5.教学资源-教材:建筑力学教材(参考书目);-计算机:用于实例演练和计算实验;-建筑样本:用于力学实验;-PPT演示:辅助教学的展示工具。
6.教学评估-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根据计算实验和力学实验编写的报告;-期末考试:对建筑力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考核。
7.教学辅助措施-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互动和合作能力;-辅导辅助: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指导;-实验指导:为学生提供实验指导和安全保障。
8.教学反馈与调整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9.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段创新-PPT演示: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知识的展示;-虚拟实验:通过建筑力学模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远程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和互动。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建筑力学》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会运用建筑力学的知识去分析工程实际中的有关问题并为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学习准备条件。
2、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建筑力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和力系的破坏平衡条件。
对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强度问题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一定的计算能力。
初步掌握杆件体系的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常用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
掌握各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平衡的条件以及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使所设计的构件即安全合理,又经济实用。
3、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力学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
对电视中专工民建专业的学员,其基本要求为:(1)(1)初步具备将简单的杆件结构简化为计算简图的能力;(2)会从简单的物体系中选取脱离体并画出其受力图;(3)能熟练地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4)能熟练地分析单个杆件的内力并绘制内力图;(5)会运用强度条件进行单个杆件的截面选择和强度校核,并能进行刚度和稳定性校核;(6)能分析简单结构的几何组成,确定超静定次数;(7)了解平面静定结构的受力性能;(8)会用图乘法计算简单结构的位移;(9)初步掌握力法、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10)具备材料力学试验的初步知识。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在建筑力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数学、物理等先修课程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中应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必要的复习,并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在后续课程中,建筑力学又是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和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建筑力学》课程分上、下两册。
上册为第一篇: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主要讨论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是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第二篇: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力学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力学基础、平面力系、空间力系、弹性理论、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
1.3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建筑学、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建筑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3)熟悉常见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
2.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建筑力学知识分析简单结构;(2)具备一定的解决建筑结构力学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3.2 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3)安排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4.1 课时分配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时24课时,实验课时8课时。
4.2 教学进度(1)第1-8课时:力学基础;(2)第9-16课时:平面力系;(3)第17-24课时:空间力系;(4)第25-32课时:弹性理论、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五、考核方式5.1 平时成绩(1)课堂表现:30%;(2)作业完成情况:40%;(3)实验报告:30%。
5.2 期末考试(1)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2)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全部知识点。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推荐使用《建筑力学》教材,以及其他相关辅助教材。
6.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以便于生动展示课程内容。
6.3 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如力学实验台、测力计、弹簧等。
七、教学评价7.1 过程评价定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7.2 期末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
建筑力学(静力学)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掌握静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合成、分解和计算平衡条件。
3. 引导学生运用静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不同类型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力的合成和分解: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分解方法和计算平衡条件。
4. 静力学应用:分析建筑结构中的受力情况,运用静力学原理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建筑结构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静力学原理解决问题。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和参考书籍: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深入学习。
2. 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
3. 模型和教具:准备建筑结构模型和力作用效果的教具,以便直观讲解和演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静力学知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建筑结构案例,运用静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静力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计划:将教学内容分为8个模块,每模块4课时。
Module 1:力的定义和分类(第1-4课时)Module 2:力的作用效果(第5-8课时)Module 3:力的合成和分解(第9-12课时)Module 4:计算平衡条件(第13-16课时)Module 5:静力学应用(第17-20课时)Module 6:案例分析(第21-24课时)Module 7:互动教学(第25-28课时)Module 8:期末复习和考试(第29-32课时)七、教学活动1. 授课:通过讲授法,系统地传授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浅议建筑力学的几种实用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方法是建筑力学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互动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通过这些互动形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主动思考和探讨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互动教学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反馈机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生在互动中也能够及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互动教学方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尝试和运用各种互动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有效的学习体验。
通过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建筑工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是建筑力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建筑力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可以是真实的工程案例,也可以是模拟的案例。重点是案例要能够涉及到建筑力学中的核心知识点,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建筑力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接着,讨论案例中的亮点和不足。通过讨论案例中的优缺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建筑力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建筑力学-研究型教学方案
定义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 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特点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实 践性,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 生思维的发展。
研究型教学在建筑力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以建筑力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 点问题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 注学科发展动态。
推动建筑力学学科发展
研究型教学方案鼓励学生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 促进建筑力学学科的不断发展。
3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引入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方法,改进传统的教 学方式,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研究型教学方案的意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型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 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二
建筑结构的实验研究。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准备、数 据采集、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等环节。
案例三
建筑力学领域的科研项目。团队成员相互协作,进行文献调研、理论 推导、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等工作,共同推进科研项目的进展。
实践经验分享与讨论
01
实践经验一
重视团队组建和角色分配。选择具有互补专业背景和技能的团队成员,
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建筑师或工程师分 享他们在项目中运用建筑力学的经验和技巧 。
学生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成果,包括设计方案、 分析报告、实验数据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 习。
讨论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探讨项目式学习 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将所学 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思考和学习。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基 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加深对 理论知识的理解。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模式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一、课程性质: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属于主干课程。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的建筑力学知识;要求了解材料结构的组成规律,掌握物体的平衡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掌握一般常见的材料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小型结构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熟悉各种结构的受力性能,及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继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结构设计和施工打下一定的力学基础。
三、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前面的高等数学、物理学课程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本课程要求的数学知识有:解析几何,矢量代数的基本计算,简单函数和复合函数的导数,微分和偏导数。
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线积分的概念,一元函数的极值,二元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
又为后续的建筑结构等专业课作基础。
四、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1、以施工员等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工学结合阶段企业和施工现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制定了具体的工学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再将各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能力培养分解到本课程实践教学中,引领实践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先进性。
3、遵循"以行动为导向,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以施工员等施工技术岗位职业情境为教学的参照系,让行动成为学习的起始点,并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而行动则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修正和独立完善,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4、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务实性和前沿性。
课程内容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和学校教师共同选择确定。
课程内容选择序化于由实际情境建构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之中。
课程内容服从和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一、课程性质: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属于主干课程。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的建筑力学知识;要求了解材料结构的组成规律,掌握物体的平衡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掌握一般常见的材料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小型结构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熟悉各种结构的受力性能,及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继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结构设计和施工打下一定的力学基础。
三、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前面的高等数学、物理学课程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本课程要求的数学知识有:解析几何,矢量代数的基本计算,简单函数和复合函数的导数,微分和偏导数。
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线积分的概念,一元函数的极值,二元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
又为后续的建筑结构等专业课作基础。
四、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以施工员等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工学结合阶段企业和施工现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制定了具体的工学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再将各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能力培养分解到本课程实践教学中,引领实践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先进性。
3、遵循"以行动为导向,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以施工员等施工技术岗位职业情境为教学的参照系,让行动成为学习的起始点,并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而行动则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修正和独立完善,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4、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务实性和前沿性。
课程内容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和学校教师共同选择确定。
课程内容选择序化于由实际情境建构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之中。
课程内容服从和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5、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差异性的特点,实行差异教学,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定的学习考核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五、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课程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知识紧凑。
教学方法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为目的,进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目标。
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为主、以亲身体验为主, 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 边讲边做, 边学边练。
教师甘当"指导者"、"辅导者"、"助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1)讨论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学生分组准备并派出代表在班上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争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如果统一不了,不同的观点可以允许存在,以后继续讨论,甚至保留。
(2)任务驱动教学 教师提出几个典型性的习题,然后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从中领会思路,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综合练习法教学 采用集中一周时间,进行大作业练习方式煅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教学方法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
想,都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而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六、成绩评定及标准:
这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分为二个部分:
(一)平时成绩(40%)
主要是: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10%);平时书面作业(20%);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情况;(10%)
(二)期末考试(60%)
七、教学模式创新
行动导向的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综合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等因素,采取工作目标导向、教学任务联系生产实际( 工学结合) 、理论与实训( 实习、大作业) 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打破了学科式课程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