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课文解析北师大版.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word教案 (8).doc
课题 6 绞刑架下的报告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过程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3.情感态度:认识作者在非人折磨下所表现的超人的意志,体会作者对生活热烈深沉的爱。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难点: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教法选择学导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美,领略文章内涵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2 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语:精神是一种财富,可以使人生转化为有形无形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可以不朽。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对《绞刑架下的报告》的细处研读来感知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揭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先学1. 重点品读:品读你认为最能体现伏契克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伏契克怎样的思想品格。
2.。
品味语言: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伏契克高尚思想境界的语句或词语以及用得经典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3.思考讨论:揣摩文章的选材与构思,理解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一)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当敌人闯进伏契克和他的同志们秘密活动地点之后,伏契克有没有开枪逃命的可能?在被捕和逃命之间他选择了什么?他为什们做出这样的选择?2.作者对敌人的酷刑害怕了没有?面对死亡和严刑,它是如何表现的?用横直线画出课文相关的句子。
3.作者真的把死亡不当一回事吗,对待生命尤其是自己的生命是不是有些冷酷呢?4.是什么力量支撑伏契克如此镇定地克制疼痛,克制酷刑呢?找出课文中作者在受酷刑时的联想来分析。
①找出表现作者联想的句子或段落来。
②概括这些段落的内容。
③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呢?(二)重点语句分析:1.“呵,我有心的。
”我说。
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2.还差五分钟就要敲十点了。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word教案 (4).doc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2、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1、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像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正确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企盼。
教学方法:1、利用工具书解决行文中的生字生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自主、合作探究文本的要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及背景:伏契克(1903-1943),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文艺评论家、作家。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深切地感受到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18岁就加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为了维持生活,他兼做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后来,他被党指派为文艺与政治评论刊物《创造》的总编辑和党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39年3月,希特勒法西斯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留在布拉格坚持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出卖,于1942年4月不幸被捕。
法西斯残酷地毒打、折磨伏契克,又卑鄙地引诱他投降。
伏契克在惨无人道的刑讯日子里,在随时有被拉上绞刑架的危险处境中,仍然不忘战斗。
他用铅笔头在一张张碎纸片上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向全世界人民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
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残酷地杀害于柏林的庞克拉茨监狱中。
他的名字和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将永垂青史。
《绞刑架下的报告》从1945年出版以来,先后被译成86种语言,鼓舞着全世界革命人民争取自由、正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斗争。
二、解题《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它揭露了法西斯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的坚贞不屈和团结奋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二课时预学、探究:一、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的心理状态和他整个的“心”。
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课堂研讨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1)我们先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
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满了丰富的形容和渲染,可以说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
”“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
”“一棍子打下来。
两棍子。
三棍子。
”“我感到了疼痛。
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
”“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
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
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
八年级语文下册《绞刑架下的报告》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绞刑架下的汇报〕说课稿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绞刑架下的汇报〕说课稿6、〔绞刑架下的汇报〕说课稿〔说教材〕〔绞刑架下的汇报〕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体2.通过朗读重点语段、语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感情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伏契克英雄的、崇高的精神境地。
2.在学生中展开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
〔说重难点〕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难点:1. 通过朗读重点语段、语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伏契克英雄的、崇高的精神境地。
〔说教法〕1.媒体激趣。
本课的教学以伏契克的故事引入,以长篇汇报文学〔绞刑架下的汇报〕创作过程作结,中间穿插人物故事的视频,到达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的,同时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铺路搭桥。
2.指导朗读。
文章篇幅较长,本人设计了三个读的环节,分别是初读感知、细读感想、品读升华,通过三个朗读环节的指导,到达以读促悟的目的。
3.延伸拓展。
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根底上,适当的延伸拓展,将空泛的文本知识得以内化,让学生再次接受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
〔说学法〕1.以读促悟。
“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没有读书声的课堂绝不是好课堂。
通过初读感知、细读感想、品读升华三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在读中理解,再读中感想,逐渐培养〞读“的能力。
2.“说〞的能力。
3.笔下生情。
在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根底上,通过拓展延伸已让学生对〞英雄〞、“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等词语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想,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趁热打铁,将学习本课的感受下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说教学流程〕故事激趣引出英雄预习检测走近英雄初读感知了解英雄细读感想见证英雄品读升华感想英雄拓展延伸搜寻英雄笔下生情记录英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课件北师大版_175
回归全文,总结写法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除了大量的叙述外,还有较多的人物描写,请从课 分析是什么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文中插入精神境界,也为文章增加了悲壮的情怀。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你怎样理解作者遭受毒打时数数的行为表现?“咬烂了嘴唇” 描写暗示了什么?
数数:表现他非凡的忍受力
细节:暗示敌人的殴打之惨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你能体会到作者对自己的战友、亲 什么样的感情?
为了战友,可以忍受非人的折 满怀深情,细心安慰,完全忘却了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有心”和敌人所说的“无心”?
悟读课文,归纳主题
文章哪几个方面使人感到镇定平静的面对毒打和折磨?这镇定和平静突出 怎样的精神品质?
(1)客观平静的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 (2)写心理痛楚只一句话,用笔节
(3)多次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 (4)每次遭打都插入了人们宁静平
这些方面突出了作者非凡的意志力,他明了事业的意义,有令人难以 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 革命人民的心中。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本文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绞刑 的第一章《二十四小时》。
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
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 的新闻文体,介于通讯和小说之
它有三个主要特征:新闻性 性、政论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本文讲述了作者(伏契克)从被捕到受酷刑的全过程,
一个革命者的无畏精神和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 从文中勾画出表现作者不屈、乐观、爱国的相关语段,
者的人格魅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6 课《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闻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颈项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闻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 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样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巨的情形下,从〝死神那儿窃取的时刻里〞,用生命写成的壮美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楚〞(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 年9 月8 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差不多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猎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把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杰出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斗争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1•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象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一一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斗争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讲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画爱国工人卡瑞尔• 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第二部分着重描画老爱国志士约瑟夫・贝舍克的英雄形象,颂扬爱国者之间深厚的斗争友谊。
推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1
走近作者
尤利乌斯 · 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 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 战士和作家。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
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 告》。
最新中小学课件
2
写作背景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在牢狱中他 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绞刑
表达上:以客观记述的方式,文字简洁而有节制,显得轻松。
最新中小学课件 7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 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 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用笔如此节制,就 显得作者是在随便轻松地叙述一件事,好像痛苦离他很遥远,甚至好像是在写别人; 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表现他非凡的忍受力、意志力; 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突出反映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 命精神;
怎样的精神品质?
(1)客观平静的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 (2)写心理痛楚只一句话,用笔节制,显得轻松; (3)多次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 (4)每次遭打都插入了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
这些方面突出了作者非凡的意志力,他明了事业的意义,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受难、
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最新中小学课件
最新中小学课件 3
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
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
的新闻文体,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 它有三个主要特征:新闻性、文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死,对于怯懦者来说,具有无比的威胁力量。
然而在英雄们面前,它却是那样地简单、平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英雄在临刑前写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伏契克(l903~1943):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
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42年被捕,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
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1945)。
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们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其临终遗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安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作品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出版后己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三、题目解说“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
“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我”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课文解析素材北师大版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课文解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品味】“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却暗藏杀机,反衬后文被捕后严刑拷打的惨烈。
我急急忙忙地走着——按照化装成跛脚老头这个角色所能允许的速度尽快走着,——要在大门上锁之前赶到叶林涅克家,我的“助手”米列克在那儿等着我。
我知道,这次他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告诉我,我也没有什么要告诉他的,但是不去赴约,很可能会引起惊慌——主要的是,我不想让我们这两位好心肠的主人产生不必要的担忧。
【品味】“主要……担忧”一句,表现了作者对革命战友的体贴关心。
他们用一杯茶招待我。
米列克早已在那里等我了,——除了他,还有弗里德夫妇。
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
【品味】画线句为下文的被捕埋下了伏笔。
“同志们,我很高兴见到你们,但不希望这样大伙聚在一起。
这样最容易把我们引向监狱和死亡。
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就得停止工作,因为这样不仅对自己有害,而且还会连累别人。
明白吗?”【品味】画线句表明了作者作为革命者的警觉,再次为下文被捕张本。
“明白了。
”“你们给我带来了什么?”“五月号的《红色权利报》。
”“好极了。
你怎么样,米列克?”“老样子,没什么新闻。
工作进行得还好……”“好了,就这样吧。
五一后咱们再碰头。
我会通知你们的。
再见!”【品味】画线句表明作者想抓紧时间离开,再次说明此地暗含杀机。
“再喝杯茶吧,先生!”“不,不了,叶林涅克太太,我们在这里的人太多了。
”“至少再来一小杯吧,我请求你。
”新斟的茶冒着热气。
(①“我”明明知道这次秘密会面没什么要紧的事,而且有生命危险,“我”为什么还要去呢?)【品味】“冒着热气”足见主人的好客。
【段解】写“我”和战友们秘密会面。
有人按铃。
现在不是深更半夜吗?这会是谁呢?来的客人没有耐心,把大门敲得咚咚直响。
“快开门!我们是警察!”“快到窗口去!快跑!我有手枪,我来掩护你们撤退。
”【品味】画线句体现了“我”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word教案 (8)
倾听
回顾 文意明确每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及先学方法 。
学生看屏幕出示的问题,品读重点句段,自主思考后,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质疑问难。
导入激趣
引导复习,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具体学法指导。
多媒体出示问题,引导 学生先学,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一)1.选择了自我牺牲忍受酷刑,为了保护其他同志的生命。2。面对死亡与酷刑,伏契克毫不在乎,无动于衷,疼痛有时好像离他很远很远,对于疼痛他总是在冷静的客观的叙述,但他始终克制着,坚强地忍受着,甚至安静地计算着打他 的次数,表现了他非凡的忍受力,超人的意志力,受难,为革命献身的从容。3。不当一回事的是自己的死亡,他把自己同胞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宁可被捕也不让自己的同志死于非命; 对自己的妻子满怀深情,在苦难的境况下,不忘照顾自己妻子的感觉,虽然他做不到,但是还在努力而为。
8、自主思考练习,各抒己见。
做 练习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交流,适当点拨、补充,使学生明确答案要点。同时多媒体出示。
教师点拨,引导交流,解惑。
引导总结,并进行思想教育。
8、多媒体出示,引导交流。
巡视辅导
作业设置
1.完成练习册阅读题。2.按要求预习新课。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 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4。总:是他心中的信念,英雄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对宁静平和的生活的渴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导学案2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导学案2北师大版【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3、学习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
3、品味作品朴素而含义深刻的语言。
4、从伏契克的坚贞不屈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舔()差不多()乱踹()恪守()濒临()咖啡馆( )一绺()瞄准()2、辨字组词。
①踹()湍()揣()②搀()谗()馋()③稚()雉()堆()④蹲()遵()尊()⑤叛()衅()⑥恪()络()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跛脚于事无补什物濒临清道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导学步骤】一、读一读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思考:“我”是怎么被捕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能逃脱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二、议一议(一)让学生把阅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一起讨论解决。
【精编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备课全方案北师大版.doc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伏契克,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充分表明了他对人民的深沉的爱和对敌人的刻骨的恨。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革命志士在狱中的战斗岁月吧!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斟(zhēn) 恪.守 (kè) 濒.临 (bīn ) 谨.慎(jǐn)乱踹.(chuài) 拷.打(kǎo) 搀.扶(chān) 伏契.克(qì) 跛.脚(bǒ) 撒.谎(sā) 联络.(luò) 酣.睡(hān) 菜贩.(fàn) 幼稚.(zhì)脑髓.(suǐ) 一绺.(liǔ) 布幔.(màn) 捍.卫(hàn) 厉.害(lì) 2.多音字léi(累赘)什更尽累lěi(累积)léi(劳累)3.形近字恪kè(恪尽职守)濒bīn(濒临)券quàn(奖券)硌ɡè(硌牙)频pín(频繁)卷juàn(试卷)4.词语释义连累:因事牵连别人,使别人也受到损害。
shén(什么)ɡènɡ(更加)jìn(尽头)shí(什物)ɡēnɡ(更夫)jǐn(尽管)恪守:严格遵守。
间歇:动作、变化等每隔一定时间停止一会儿。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噩梦:可怕的梦。
温润:温暖润湿。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于事无补:指某种言行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作者介绍伏契克(1903—1943),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
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word教案 (4).doc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2、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1、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像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课文解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品味】“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却暗藏杀机,反衬后文被捕后严刑拷打的惨烈。
我急急忙忙地走着——按照化装成跛脚老头这个角色所能允许的速度尽快走着,——要在大门上锁之前赶到叶林涅克家,我的“助手”米列克在那儿等着我。
我知道,这次他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告诉我,我也没有什么要告诉他的,但是不去赴约,很可能会引起惊慌——主要的是,我不想让我们这两位好心肠的主人产生不必要的担忧。
【品味】“主要……担忧”一句,表现了作者对革命战友的体贴关心。
他们用一杯茶招待我。
米列克早已在那里等我了,——除了他,还有弗里德夫妇。
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
【品味】画线句为下文的被捕埋下了伏笔。
“同志们,我很高兴见到你们,但不希望这样大伙聚在一起。
这样最容易把我们引向监狱和死亡。
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就得停止工作,因为这样不仅对自己有害,而且还会连累别人。
明白吗?”【品味】画线句表明了作者作为革命者的警觉,再次为下文被捕张本。
“明白了。
”“你们给我带来了什么?”“五月号的《红色权利报》。
”“好极了。
你怎么样,米列克?”“老样子,没什么新闻。
工作进行得还好……”“好了,就这样吧。
五一后咱们再碰头。
我会通知你们的。
再见!”【品味】画线句表明作者想抓紧时间离开,再次说明此地暗含杀机。
“再喝杯茶吧,先生!”“不,不了,叶林涅克太太,我们在这里的人太多了。
”“至少再来一小杯吧,我请求你。
”新斟的茶冒着热气。
(①“我”明明知道这次秘密会面没什么要紧的事,而且有生命危险,“我”为什么还要去呢?)【品味】“冒着热气”足见主人的好客。
【段解】写“我”和战友们秘密会面。
有人按铃。
现在不是深更半夜吗?这会是谁呢?来的客人没有耐心,把大门敲得咚咚直响。
“快开门!我们是警察!”“快到窗口去!快跑!我有手枪,我来掩护你们撤退。
”【品味】画线句体现了“我”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晚啦!秘密警察已经站在窗下,用手枪瞄准了房间。
他们砸开了门,从过道偷偷地涌进了厨房,闯入了房间。
一个,两个,三个……九个男人。
他们没看见我,因为我正站在他们背后,在他们打开的门后边。
我能够不慌不忙地射击。
但是九支枪瞄准着两个妇女和三个赤手空拳的男人。
如果我开枪,他们就会比我先被打死。
假如我开枪自杀,枪声也会引起射击,他们仍然不免要成为枪下的牺牲品。
倘若我不开枪,他们也许会在监狱里待上半年或一年,将来革命会把他们当中活着的人解放出来。
只有米列克和我不可能从那里出来,敌人将折磨我们,——从我的嘴里他们是什么也捞不到的,而从米列克那里呢?这个人在西班牙打过仗,在法国集中营待过两年,在战争期间又秘密地从法国回布拉格来的,——不,这种人是不会叛变的。
我考虑了两秒钟,也许是三秒钟吧?【品味】画线句是心理描写,展现了一位把同胞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
他站在闯进来的敌人背后,可以开枪逃命,免受苦刑。
但是这样一来,他的同志却免不了要死于非命。
他无私地选择了自我牺牲以及忍受苦刑。
如果我开枪,那也于事无补,只有我自己可以免受苦刑,但因此将会有四个同志白白地牺牲生命。
不是这样吗?正是这样的!于是决定了。
我从隐蔽的地方走了出来。
【品味】“从隐蔽的地方走了出来”说明“我”顾全大局,舍己救人,为保护同志,甘愿被捕。
“哈,还有一个!”照我脸上打了第一拳。
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
【品味】“几乎要了我的命”,词语简洁而利落,突出了敌人的残暴凶狠。
“Hande auf!”。
接着就是第二拳...。
...,第三拳【品味】“第二拳”“第三拳”给人以难以想象“我”所受到的摧残之感,从侧面表现出“我”的坚强。
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②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现在变成了一堆倒翻的家具和各种什物碎片。
又是一阵拳打脚踢。
“Marsch!”他们把我推上汽车。
手枪一直对着我。
【品味】“手枪一直对着我”是害怕“我”反抗,中途逃跑。
途中就开始审问了。
“你是谁?”“霍拉克教师。
”“你撒谎!”我耸了耸肩....。
【品味】“耸了耸肩”这一动作描写,突出了“我”的镇定与从容。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又是拳打脚踢。
我们从一列电车旁边经过。
我觉得电车好像扎着白色的花彩。
难道这个时候还有婚礼电车,在这深更半夜里?大概是我开始发烧了。
【段解】写敌人对“我”的第一次拷打。
佩切克宫。
我原以为不会活着进到这里了。
现在差不多是跑着上到四层楼。
啊,原来这里就是有名的Ⅱ一A1反共科!我倒有些好奇..起来了。
【品味】“好奇”一词用在这里,表现了“我”对敌人的蔑视。
那个瘦长个子的负责抓人的头目把手枪放进衣袋里,把我带到他的办公室。
他给我点上一支香烟。
“你是谁?”“霍拉克教师。
”“你撒谎!”他手上的表指着十一点。
“搜身!”开始搜查。
他们脱去了我的衣服。
“他有身份证。
”“用的是什么名字?”“霍拉克教师。
”“查对一下!”打电话。
【品味】“打电话”的目的是核实“我”的身份的真伪。
“当然没有登记。
证件是假的。
”“谁给你的身份证?”“警察局。
”一棍子打下来。
两棍子。
三棍子。
我用得着数数吗?朋友,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未必用得着这个统计数字。
【品味】画线句说明作者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面对严刑拷打仍从容不迫。
“你叫什么名字?说!住在哪儿?说!同谁有联系?说!秘密联络点在哪儿?说!说!说!不说就打死你!”一个健康的人能经得住几下这样的毒打呢?【段解】写敌人对“我”的第二次拷打。
收声机播送出午夜时刻的信号。
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分难舍。
瘦长个子的秘密警察头目愉快地微笑着走进屋来:【品味】“愉快”“微笑”写出了敌人的得意神态,同时也暗示有人叛变。
“一切都弄清楚了,——怎么样,编辑先生?”谁告诉他们的?叶林涅克夫妇吗?弗里德夫妇吗?可是他们连我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呀!“你瞧,我们全知道了。
说吧!放聪明点。
”【品味】“放聪明点”,是敌人的阴谋,是在引诱作者背叛革命。
专门的词汇!“放聪明点”的意思就是背叛。
我可不聪明。
【品味】“我可不聪明”,用词简洁、明快,体现出英雄的坚定和清醒。
“把他捆起来!给他点厉害尝尝!”【段解】写敌人对“我”的第三次拷打。
一点钟。
早后一辆电车回厂了,街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
【品味】“一点钟……晚安”,罗列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还有谁是中央委员?电台设在什么地方?印刷所在哪儿?说!说!说!”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
我唯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把他的鞋脱掉!”真的,脚掌上的神经还没有麻木。
我感觉到了疼痛。
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
【品味】“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是文中为数不多的形容性语句,表现了作者非凡的忍受力。
【段解】写敌人对“我”的第四次拷打。
两点钟。
布拉格在酣睡中,也许什么地方有孩子在睡梦中啼哭,丈夫在抚摸妻子的肩膀。
“说!说!”我用舌头舔了舔牙床,想努力数清被打掉了多少颗牙齿。
但怎么也数不清。
十二、十五、十七颗?不,这是现在“审问”我的那些秘密警察的数目。
他们当中有几个显然已经疲倦了,而死神却迟迟不来。
【段解】写敌人对“我”的第五次拷打。
三点钟。
清晨从四郊进入城市,菜贩向集市走来,清道夫们打扫街道。
也许我还能活一个早晨。
他们带来了我的妻子。
“你认识他吗?”我舔了舔血迹,不想让她看见……这未免有点幼稚,因为我满脸都在流血,连指尖也在滴血。
【品味】“我舔了舔血迹,不想让她看见”,是怕她看见自己的样子伤心痛苦,做出不理智的事。
“你认识他吗?”“不认识!”她这样回答,没有流露出一点恐惧的神色。
亲爱的!她恪守我们的约言,任何时候也不承认她认识我,尽管这样做现在已经无济于事了。
究竟是谁把我的名字告诉了他们呢?他们把她带走了。
我尽力用最快乐的目光向她告别。
也许这目光一点也不快乐。
我不知道。
【品味】画线句体现了“我”对亲人的深情。
这是一个能够忍受非人折磨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苦难,把照顾妻子的感情放在第一位,他想安慰妻子,以减轻她的痛苦。
【段解】写敌人对“我”的第六次拷打。
四点钟。
天亮了还是没有亮?蒙上了厚布幔的窗户不给我答复,而死神仍不见到来。
我应该去迎接他吗?应该怎样去迎接呢?【品味】画线句说明“我”寻求解脱,希望摆脱这非人的折磨,准备迎接死神的到来。
我打了谁一下,然后就跌倒在地上。
他们用脚踢我。
在我身上乱踹。
好啦,这样就会死得快些啦。
一个穿黑衣服的秘密警察一把抓住我的胡子,把我提了起来,得意地笑着给我瞧他手里一绺刚拔下来的胡须。
实在可笑。
现在我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
【段解】写敌人对“我”的第七次拷打。
五点,六点,七点,十点,中午了,工人们上工又下工,孩子们上学又放学,商店里做着买卖,家里烧着饭,妈妈也许正在思念我,同志们也许打听到我被捕了,正在采取安全措施……以防我供出来……不,你们不用害怕,我是不会出卖的,请相信我吧!总算离死不远了。
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梦,一场热病中的噩梦。
拷打一阵之后是泼凉水,接着又是一阵拷打,又是:“说,说,说!”可是我还没有死去。
妈妈、爸爸,你们为什么把我养得这样结实啊?(③文中“五点,六点……安全措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品味】画线句罗列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同胞的关切。
画线句是对拷打的嘲讽,对死亡和痛苦的蔑视。
【段解】概述敌人在五点至中午这段时间里对“我”的一次又一次拷打。
下午五点钟,他们一个个都疲倦了。
拷打现在已经稀疏,间歇很长,多半只凭一种惯性才打两下。
忽然,从远方,从那遥远遥远的地方,响起了一个像爱抚似的平和而宁静的声音:【品味】敌人都疲倦了,可见拷打时间之长、程度之重。
“Er hat schon genug!”然后我坐了起来,桌子在我面前直晃。
有人给我水喝,有人递给我香烟,但我捏不住它。
有人试着替我穿鞋,又说穿不上。
然后又有人把我半搀半拖地带下楼梯,塞进汽车里,我们就坐车走了。
有人又把手枪对准我,我觉得好笑。
我们从一辆扎着白色花彩的婚礼电车旁边经过,但也许这一切只是一场梦,一场热病,也许是临死前的痛苦,或者就是死的本身。
濒临死亡本来是沉重的,但这次我竟毫无沉重之感,它轩得像一根羽毛,只要呼出一口气,一切就都完结了。
【品味】“濒临……完结了”,表现了作者面对死亡的轻松,突出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完结了?还没有,总是完不了。
这会儿我又站了起来,真的站起来了,自个儿站着,不用旁人搀扶。
我眼前是一面污黄的墙,墙上溅了些什么?好像是血……是的,这是血,我抬起手试着用指头去抹它……抹着了,还是新鲜的,我的血……有人从背后打我的头,命令我举起手做一蹲一起的动作:做到第三次时,我倒下了……【品味】画线句说明“我”受到的折磨的程度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