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3 隆中对 导学案1

合集下载

23. 《隆中对》导学案

23. 《隆中对》导学案
1.背诵全文。(组内互考)
2.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课文。(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4.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5.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
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
3.“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和心情?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三、交流展示
【我的疑惑】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入:
检查课文前三段背诵情况自然导入。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学习研讨第四自然段。
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
谋挟令诸侯争锋
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
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诸葛亮隐居()
徐庶举荐()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
关张不悦()
11.给文章划பைடு நூலகம்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第3、4、5段):
第四部分(第6段):
三、交流展示
四、达标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题
【我的疑惑】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3.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
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黄
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人教版九年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九年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教师版)

隆中对【课题解说】“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

【走进作家】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zuî),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重点解说】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兴复汉室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剖析】①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②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在外交上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③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攻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攻打秦川。

【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孤不度德量力】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今义:危险。

【遂用猖獗】古义:因此今义:使用。

【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

【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抑。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

【此人可就见】古义:接近,趋向今义:就是。

【利】古义:物资今义:利益;有利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太阳。

2.通假字陇:通“垄”田畔高地。

信:通“伸”,伸张。

蹶:通“獗”3.词类活用【时先主屯新野】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箪食壶浆】箪、壶: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竹篮盛,用壶装。

【西和诸戎】名词作状语,向西。

【南抚夷越】名词作状语,向南。

23《隆中对》导学案

23《隆中对》导学案

编制人:刘旭芳 审核人:邓晓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梁开中学导学案装订线 23、隆中对 【学习目标】 1、 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 2、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方法】自主研读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 一、预习要求:1、阅读课文,在古文翻译本上抄写原文;2、对照注解翻译课文; 3、认真独立完成《同步导学》P78—79的自主预习部分。

【探究案】 1、第4段可以分为哪三层?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课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突出了他们怎样的特点?检测案【一】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隆中对.( )2、亮躬.耕陇亩( )3、好.为《梁父吟》( )4、时人莫之许.也( )5、谓.为信然..( )( )6、时先主屯.新野( )7、先主器.之( )编制人:刘旭芳 审核人:邓晓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梁开中学导学案装订线 10、不可屈致.也( ) 11、将军宜枉驾顾.之( ) 12、由是先主遂诣.亮( ) 13、凡.三往( ) 14、因.屏人日( ) 15、汉室倾颓..( ) 16、奸臣窃命..( ) 17、主上蒙尘..( ) 18、度.( )德量.( )力 19、欲信.大义于天下( ) 20、遂用猖獗..( ) 21、然志犹.未已.( )( ) 22、君谓计.将安.出.( )(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检测案【二】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掌握本课相关文言字词,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陈寿一、资料助读(1)题解: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2)作家作品:选自西晋史学家陈寿(字承祚)所著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3)背景: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

二、交流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2、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乐()毅诣()猖獗()沔()吴会() 殆()民殷()存恤()胄()箪()食度()德陇亩()倾颓()夷越()殆()4、掌握第一段重点字词)耕陇(lǒng)亩,好(hào )《梁父(fǔ)吟》。

身)自比于管仲、乐(yuè)))))。

三、研读共品1.翻译句子(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提问理解:第一段主要讲述。

四.互助质疑五、拓展提高解词:对:躬:为:每:之:许:谓:为:信然:六、总结《隆中对》导学案第二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

一、交流感知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二、研读共品1、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隆中对(一)导学案及答案

隆中对(一)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隆中对(一)【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1——3自然段大意并积累文言词语。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大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毅()颍.川()徐庶.()诣.()屏.人()倾颓.()度.德量力()猖獗..()()不可胜.数()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沔.()殆.()刘璋.()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2、再次朗读课文,梳理1——3自然段大意,口头翻译这三个自然段,并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陇亩....:..:好.为《梁父吟》:莫之许.:谓为信然先主器.之: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之:诣.亮:凡.三往:乃.见: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蹶..:然.志犹未已:新知探究1、梳理1——3自然段文意,重点把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以枉驾顾之。

(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通,(2)一词多义。

然: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谓:谓为信然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综合提升1、第一自然段中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当堂检测】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陈寿,字,朝人,家。

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2、翻译句子: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评价与反思:
梁父吟成高土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5.补充:官渡之战。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鸟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秣(参见乌巢之战)。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
本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阅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当时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画一张地形草图,能体现大致方位即可。
第二课时
1、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
2、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将上节课的人物与本节课的地名结合起来,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
5、建议:学完《出师表》一文,可与本文结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再次解读历史人物诸葛亮。
与本文相关资料: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3、参照课文,将你的计策与诸葛亮的对照一下,看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4、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本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第、通过一番精彩的对话,我们初步了解了诸葛亮,你如何评价他?与同学交流一下。

隆中对学生导学案 (1)

隆中对学生导学案 (1)

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 (人教版 )上册 主备人:葛振平 审核: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 2013年 9 月 27日 编号:06励志名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题: 23·隆中对姓名 班级 小组 编号 评价【自研课导学】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自读自悟:《隆中对》3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陈寿、《三国志》和故事发生的背景。

自主积累: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及重点文言词汇。

自我感悟:读通文章,理清故事情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

预习步骤:第一步:查阅资料,了解陈寿、《三国志》、故事背景及相关知识。

第二步:初读文本 ,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读懂文章,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音形及重点文言字词的用法和意义。

第三步:再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1、边读边总结每个自然段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资料助读】1、文体知识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 ,但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又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所以便称之为“隆中对”。

作者: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安汉人,历史学家,著《三国志》。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共65 卷,记载三国时期魏 、蜀、吴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2、作品背景:本文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

念念不忘“兴复汉室”的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他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人,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图大事。

徐庶走马见诸葛,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才得以成就大业。

【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相关知识,扎实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主备:审核:课题:《隆中对》课型:新课授课时间:2013—2014(一)第一周【学习目标】1、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体会历史人物传记的特殊写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1、体会历史人物传记的特殊写法。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学法提示】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加以理解。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导学】1.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2.读文、解题:隆中,地名。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默读。

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 ) 倾颓.()猖獗..( )存恤.( ) 夷.越( ) 欲信.大义于天下( )4.结合注释,及自己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翻译课文,并标出难理解的地方。

5.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第三部分(第3、4、5段):第四部分(第6段):【问题解决】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3.思考:“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4.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课堂总结】《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

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导学案(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导学案(生)

第23课 隆中对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1.积累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及其税利的战略眼光。

【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陈寿与《三国志》。

陈寿,字承祚(zu ò), (朝代), 家。

少年好学,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晋灭吴后,集合三国官私著作,撰《三国志》65篇,该书脉络分明,文笔精练,被誉为“良史”。

《三国志》记述自黄巾起义至晋灭吴统一天下近百年间的历史。

这近百年间的史实,头绪纷繁,陈寿虽分别编写为《魏书》《蜀书》《吴书》,却能够从总揽全局的角度处理,显示出特异的史才。

北宋时,后人将三本书合为一书,改称《三国志》。

后人因推重陈寿的史才和文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外加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精华集萃:①三顾茅庐 ②箪食壶浆 ③挟天子以令诸侯 ④思贤若渴2.字词注音:好.为《梁父吟》( )遂诣.亮( )因屏.人( )汉室倾颓.( )度.德量力( ) 遂用猖蹶..( )( ) 汉沔.( )东连吴会.( )乐.毅( )殆.天( ) 存恤.( )帝室之胄.( ) 箪.食壶浆 ( ) 3. 重点词语解释:(1)隆中对.( )(2)好.为《梁父吟》( )(3)时人莫之许.也( ) (4)谓为信然....( )(5)先主器.之( )(6)此人可就.见( ) (7)不可屈致..也( )( )(8)宜枉驾顾...之( )( )(9)由是先主遂诣.亮( )(10)凡.三往( )(11)因屏..人( )( )(12)汉室倾颓..( ) (13)欲信.大义于天下( )(14)遂用猖蹶...( )( ) (15)志犹未已.( )(16)自董卓已.来( )(17)名微而众寡..( ) (18)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20)因.之以成帝业( )(21)民殷.国富( )(22)不知存恤..( ) (23)帝室之胄.( )(24)总揽.英雄( )(25)身.率益州之众( ) (26)箪.食壶.浆( )( )(27)情好日.密( ) (28)以:以.弱为强者 ( ) 此可以.为援( ) 以.迎将军者 ( ) 4.初步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停顿,根据课下注解梳理文意。

23、《隆中对》导学案 (学生稿)

23、《隆中对》导学案 (学生稿)

23、《隆中对》导学案(学生稿)主备:金云审核:班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

2、积累字词,归纳文言知识。

3、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远见卓识,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介绍(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2、当时的政治形势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其中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公元207年,刘备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自由诵读课文,同桌互相听朗读,相互纠正字音、重音、语调。

颍.川()猖蹶..()汉沔.()挟.天子()存恤.()戎.越()胄.()殆.()欲信.大义()吴会.()蠡.( )2、小组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3、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大概文意。

三、【点评小结】与课文有关的成语俗语:①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②初出茅庐:比喻刚到新手缺乏经验。

③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

四、【达标检测】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哪些具体事件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胄刘备有心兴汉,却无计安邦。于是,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诸葛亮身在
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
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清高为人和他对
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缜密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
乐毅汉沔颍川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⑥此人可就见()
⑦亮躬耕陇亩()⑧因屏人曰()
【合作探究】
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课文。(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1、通假字: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合作探
究。
3、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4、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陈寿着《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
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承祚,西晋安汉(今
四川南充)人,史学家。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
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
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着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着作有
《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诸葛亮,字
孔明,曾隐居隆中,后做蜀国丞相。
二、走近作家作品。课文的作者是,是(朝代)家。文章体裁是,节选体长
篇讽刺小说《》。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导学案 新人教版

23、《隆中对》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难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时3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背景资料(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

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其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

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课前过关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23隆中对 导学案

23隆中对 导学案

隆中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因屏.人()猖蹶.()屯.新野()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汉沔.()胄.()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②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③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④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⑤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凡.三往③孤.不度德量力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⑦利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作者链接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知识链接】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屯器谓……
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合作探究】
1、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日()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
3、句式(翻译出来)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
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
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精读精练】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

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邓当。

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

②造次:鲁莽,轻率。

③拊(fǔ):抚摩。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数讨山越 ( ) ⑵君宜顾之 ( )
⑶遂往诣蒙 ( ) 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 )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7.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8.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拓展提升】1、凡三往,乃见。

即是的故事。

2、对对联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第三十八回
()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教(学)后记】
第28课隆中对【精读精练】答案:1.C 2.C 3.B4.示例: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主题阅读】答案: 5.⑴屡次⑵拜访⑶到⑷接近,靠近 6.⑴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⑵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7.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8.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