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上课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3)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学习“昏鸦”、“断肠人”等词汇的用法,以及“天净沙”这种曲调的特点。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感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受到孤独、无助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天净沙·秋思》的原文阅读与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分析,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本节课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2.诗歌描绘的景象及寓意;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4.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使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更加自信;3.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4.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歌寓意,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教案1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
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好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础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
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育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实。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育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理解景物与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现有基础: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育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 学会品味语言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 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 )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
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
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资料》《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师面试资料》《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净沙·秋思》,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游子的羁旅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需要教师的提示和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进入古诗中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握诗歌节奏。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3.通过合作交流,体会诗歌元曲特点及写作手法。
4.感受元曲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
四、说教学重难点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使其情感上受到熏陶。
五、说教学方法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
因此,我将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谈论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天净沙·秋思》的基本背景和作者马致远的创作风格。这首诗是……(介绍诗歌背景和风格)。它表达了……(解释其情感主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意象、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4.诗句赏析: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枯藤老树昏鸦”,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5.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的孤独、忧伤之情。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词语解释、诗句赏析等。
7.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天净沙·秋思》,并撰写心得体会。
(2)词语解析:掌握生词、短语,如“断肠人”、“天涯”等,理解诗句含义。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诗歌主题探讨:理解《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的孤独、忧伤之情。
举例:《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一句,通过“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展现出一片凄凉的景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修辞手法,并体会诗人借此表达的悲凉情感。
8.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马致远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升审美情趣:赏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品质:分析诗句含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
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词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天净沙·秋思》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马致远和《天净沙·秋思》的背景。
2. 朗读:学生齐读《天净沙·秋思》。
3. 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诗意。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7.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意义和美感。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词理解和感受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景点,增强对诗词背景的认识。
3. 开展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教师也应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情况,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如果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掌握较好,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深入探讨更多相关的题材。
《天净沙·秋思》诗歌教师教案
《天净沙·秋思》诗歌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的悲秋之情,体会作者对故乡和旅途的思念。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意象分析和情感体会。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诗歌原文及其注释。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
教师简要介绍马致远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诗歌学习(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
3. 深入探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4. 应用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以提高创作能力。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解读,以及诗歌创作的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作者背景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和知识掌握程度。
教师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八、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马致远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古代诗人的秋思主题诗歌。
第4课《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2张ppt)
第4课《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2张ppt)(共22张PPT)同样的秋天,不同的感受。
看过了曹操的秋天,让我们走进马致远的秋天——《天净沙·秋思》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3、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知识卡片元曲.小令“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分为套数和小令。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小学课文:《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朗读活动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诵读诗歌,把握字形,读准节奏。
朗读活动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诵读诗歌,把握重音,读出感情。
朗读活动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诵读诗歌,读清层次。
说读活动枯藤:干枯的藤蔓人家:农家。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结合解释,读懂意思说读活动参考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农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品读活动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栖昏鸦,小桥流水傍人家。
古道西风行瘦马,夕阳西下走天涯。
男女比读,体会原诗特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教学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诗词地位。
2. 诗词文本解析:字词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
3. 诗词鉴赏指导:如何欣赏古典诗词、分析诗词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兴趣。
2. 诗词朗诵: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诗词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分享展示: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词朗诵和背诵,加强记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词朗诵和背诵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诗词文本:《天净沙·秋思》的打印文本或电子文档。
2. 参考资料:有关《天净沙·秋思》的解析、赏析和相关文学作品。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天净沙·秋思》与其他秋天的诗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以《天净沙·秋思》为灵感,进行绘画、音乐或舞蹈等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适合诗词意境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词。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满足个体需求。
《天净沙·秋思》_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XXXXX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2.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一、课前导入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与秋天有关的诗句吗?【明确】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杨万里《秋凉晚步》二、自主学习1.体裁介绍: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
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
代表作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2.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本篇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介绍: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
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三、整体感知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2.自由朗读3.这首小令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特点:萧瑟凄凉4.文中哪一句表现的不是萧瑟悲凉的景象?【明确工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看见炊烟袅袅,桥边人家的欢乐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哀5.诗歌抒情句是哪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XX】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诗人将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假如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写下来。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1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天净沙秋思 》 (共14张PPT)上课用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 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 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 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天涯。
诗歌研习
断肠人在天涯。
拓展训练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心目 中的“秋思”。
扩展延伸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 共同特点: • 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 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 不同点: • 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 时白朴写的较为平淡。 • 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1.这首散曲哪些词语可以表现 作者的伤心之情?
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 断肠人、天涯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1 、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 2、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3 、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 的? 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写 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恬静 对 比 反 衬 苍凉
作者介绍
马致远 ( 约 1251-1321 以后 ) ,大都(今北京)人。号 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写了 120 多首散曲 , 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其中《秋思》 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称为“秋思之祖”。 更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他在年轻时 “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然而他仕途 并不显达,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教学理念〗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
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
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
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
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
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
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天净沙·秋思》教案1一.教学内容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
《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受到孤独或者思念亲人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三首诗歌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代诗歌,探讨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天净沙·秋思》,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分析其表达技巧。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单元中的四首古代诗歌。具体包括:
1.《天净沙·秋思》:通过对这首词的阅读与鉴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主题、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2.《登鹳雀楼》:分析诗句的意象和寓意,体会古代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种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
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词创作背景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翻译、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诗文:学生自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节奏。
3. 讲解字词:教师针对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翻译诗句: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诗句,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分析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6. 解读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理解诗文主题。
7. 朗读体会: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
8.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进行讨论和分享。
9.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10.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文,了解作者其他作品。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净沙·秋思》与其他诗词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七、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文的情况,以及对作者其他作品的了解程度。
天净沙·秋上课用
古诗今读
(选择任意一句或两句改成现代诗)
夕阳,
沿着西山下沉,
撕碎的红霞是她忧伤的纱巾。
寂静的村子,
还在余晖中独自叹息。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题目。意思 是:秋天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
[元]马致远
[元]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孤村落日残霞,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一点飞鸿影下,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
天净沙•秋
永新县子珍小学 执教:江小毛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 枯藤老树昏鸦 , ( 小桥流水人家 ) 。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天水碧,
小桥流。 一点飞鸿影下。
夕阳西下,
青山绿水,
断肠人在天涯。 白草红叶黄花。
作业
1.课外细细品读《天净沙•秋思》,比较它 与《天净沙•秋》的异同。
2.推荐品读元著名散曲:张养浩《山坡羊•潼 关怀古》,郑光祖:《正宫·塞鸿秋》。
( 染就一江秋 )。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 字太素,号兰谷。晚年寓居金陵(今南 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 家。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 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 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 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 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 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
《天净沙·秋思》上课课件解析
细读课文,说说新的理解和感悟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缠绕的)老 树(栖息着)黄昏 (归巢的)乌鸦。
首句写秋末之景, 渲染出一种萧瑟 荒凉的意境,含 蓄地表示出游子 无家可归之意。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次句推出一幅优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 明的对比,但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 乡之情。
朗读课文,说原初体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要求: 语调要舒缓、低沉 情感要凝重、伤感
天净沙 · 秋思 读读背背:
马致远
当堂背诵并正确
默写这首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提 示 : 注 意 节 奏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根据画面提示背诵本曲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再读课文,总体把握 1、归纳主题: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 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里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2、结构图解
天净沙. 秋思
孤寂愁苦 羁旅之思
{
写
景
抒 情
{
枯藤-老树-昏鸦 静(写景触情) 秋思悲凉 惆怅之情 动 孤苦思乡) 小桥-流水-人家
写景铺垫 古道-西风-瘦马 (游子惨状) 游子之悲
}
}
{
夕阳——西下 (特定时间、环境)
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主旨)
想
象
发挥你的想像力,重组诗歌意象,复 现诗歌意境,将诗中的情景用诗意的语言 描述出来。
例: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旅人踽踽独行, 朝着夕阳走去,渐行渐远,最后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 地平
《天净沙·秋思》授课课件
作用:
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 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几根_枯__藤___缠绕着一棵棵__秃__树__ ,那凋零了的 黄叶在萧萧的__秋__风_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 中点点_寒__鸦__,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古道西风瘦马
瘦,实际上写 人,表现了旅 途生活的艰辛。
古道西风瘦马
凄 苦 之 景
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 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 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 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誉为“曲状元”。
文史知识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 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 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元曲
“曲”分 类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 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解题 小令,又叫“叶儿 ”,体制短小, 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 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涯,指天边,极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点睛之笔,点 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时此刻,太__阳____正西沉,撒下凄冷的 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 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人 “在__天_涯___”,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 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 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 能不柔__肠__寸__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比 反 衬 断肠
抒
情
断肠人在天涯。
以诗作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 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 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 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 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 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 中来,肝肠寸断。
研读赏析
1 、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
情语”。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 情感,这首小令中都写了哪些景 致?
2、本首小令景中有 情,情中有景,这样 的写法一般被称之为
寄情于景
或
情景交融 。
课堂 总结ຫໍສະໝຸດ 天净沙 ·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苍凉 写 景
烘 托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思 乡
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2、这首小令哪句最能直观地 反映这一情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悲 苦 之情, 探寻根源,与他所处时代关系甚大。 作为极富才华的文人, 作者年轻 时曾有着远大的抱负与梦想,但它所 生活的时代,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民族 压迫政策,以致于他和大多数汉族知 识分子一样,一生都在穷困潦倒中漂 泊流离,倍受远离故土和壮志难酬的 深沉煎熬,因此悲凉愁苦便成了他们 情感的主旋律,而借助于特定的景物, 以文字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思就是 这一主旋律的宣泄。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 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 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 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 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 《汉宫秋》、《荐福碑》、 《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 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 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 之祖”
自学探究
1、你认为本首小令主要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 时间内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天 净 沙
秋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