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一、教师的设问要有针对性一个成功的活动中包含了很多的因素,而其中提问也是关键,它能将活动顺利进行以及突出重点,有价值的提问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课堂上当我演示了水钟的操作后问:看到了什么现象?这样的问题设计显得太宽泛了,指向不明确,问题不够有针对性,在课堂上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也出现了诸如:水流很细,水面有泡泡产生等和用来计时无关现象的答案,也因为这样我在这个环节花费了比设想要多的时间,造成了后面来不及的后果。
如果改成问:这样的水流能计时吗?为什么?相信这个问题的回答将会更具有指向性,也能够迅速的将这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聚焦。
二、要学会及时转换问题在学生汇报如何测量流出30、60、90ml的水需要的时间这个环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水不停,秒表也不停来测量30、60、90ml的流水时间?”在提出这个问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学生都没有做出回答,教学陷入了很尴尬的局面,直到有一个同学举手说出了他的方法后,尴尬的局面才得到了缓解,这个环节才得以通过。
如果这个时候我能够及时的将我提的问题进行转化,如问:“请思考这个实验该如何分工?”或许就能够打开同学们思维的匣子,学生可能也会有更多的话会说,也不会陷入这样的一种境地。
三、记录纸设计要精心安排记录纸在我们过去只用于记录答案,但是从法国《动手做》理念来研究发现记录纸有很强的作用,法国人认为孩子的科学记录是孩子最好的科学书,最真实的科学书。
因为它记录了孩子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孩子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孩子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而且对于不同年龄孩子的心智特点,就要对照课程标准进行记录单的设计。
我的实验设计单是这样的:《用水测量时间》记录表一班级组号研究问题:水的流速前后一致吗?研究结论:水的流速前后,原因可能是。
小学科学用水计量时间(教案)

小学科学用水计量时间(教案)用水计量是小学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水资源的宝贵性以及正确使用水的重要性。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水量所需的时间,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性以及正确使用水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掌握用水计量与时间的关系。
3.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用水桶、水龙头、计时器、各种容器(如瓶子、盆子、杯子等)。
2.课堂展示用的海报、图片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在家里使用水有什么要求吗?”。
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以提出保持龙头紧闭、洗手时不要一直打开水龙头等行为。
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水的宝贵性,为什么我们要合理使用水资源。
2.实验探究(30分钟)(1)组织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用水桶和各种容器。
(2)让学生围绕水桶和容器进行探究,他们可以用不同容器装满水,然后通过计时器计算水满一个容器所需要的时间。
(3)学生完成实验后,每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记录在黑板上或白纸上。
3.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看看是否有什么发现。
例如,学生可能会发现不同容器装满水所需的时间不同。
可以通过讨论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与容器的大小和形状有关系。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我们使用一个较大的容器来装水,会比用一个较小的容器更省时间。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教师总结上述实验结果,并帮助学生再次认识到水的宝贵性和正确使用水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水资源,如减少洗澡时间、使用洗衣机合理等。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节水的理解和意识。
5.拓展活动(15分钟)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用水计量时间的认识,可以结合其他科目的学习展开拓展活动。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进行容量单位的转换练习;在语文课上,可以撰写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小作文。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教科版一、合理地使用教材。
本课的教材内容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介绍古代的水钟,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然后是实验经历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光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但在研究了教材和听了别的老师关于这节课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对100毫升水流动快慢的变化并没有感性认识,教材的开始就让他们在没有什么认知基础上直接理解古代的水钟,特别是理解受水型水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老师对这部分内容,只是要求认识水钟而已。
所以在我的教学安排上,我在第一部分只是认识几种水钟。
在第二部分,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水在流动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使水的流速保持不变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位,再次理解古代的水钟的结构,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这个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了。
通过实际的教学,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也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也比较顺利,学生们上课时说到:上一个水管是进水管,可是水也不能多,所以旁边又有了一个出水管,把多的水流掉,这样水的水位就不变了,水钟也更准了,而且学生们很好地说出了书中那种上大下小的水钟,里面的刻度肯定是不一样的,越到下面间隔就会越大的想法。
二、关注探究,重思维发展。
人是天生的探究者。
婴儿自呱呱落地起,就动用所有的感观去感受、去了解周围的环境。
当儿童发现令他迷惑不解或者感到有趣的事物时,好奇心就会被激发起来,接着他们会提出一些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答案。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理解周围的世界,这就是探究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这节课,我紧紧围绕“用水测量时间”这一主题,精心组织了两个恰当的问题,让孩子们经历了两次探究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完整、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探究一:水钟流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探究二:水钟流10、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从一开始观察古人的水钟,到自制的水钟计时;从猜测流水速度是均匀的,到验证时发现水流速度并不均匀。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3课时用水测量时间【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教学难点】滴漏实验【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像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三、滴漏实验: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四、延伸: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板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学后记:【素材积累】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用水测量实践教学反思(3篇)

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水测量作为水利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水测量实践教学的反思,旨在探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水测量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现场,了解水工测量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水测量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水工测量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工测量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1. 实践教学内容(1)水工建筑物测量:包括水工建筑物平面位置、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等。
(2)水利工程现场测量:包括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放样、施工测量等。
(3)水工测量仪器设备操作:包括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的操作和使用。
2. 实践教学方法(1)现场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测量,使学生了解水工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模拟实验: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模拟实际工程中的测量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实践教学反思(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熟练掌握水工测量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不足(1)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由于经费、场地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无法顺利进行。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_教科版《用水测量时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刻》单元的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通过了多次试教,对教案进行了多次大的修改。
最后的结果还算比较顺利。
上完这一课以后,我觉得教材的编排依旧有欠考虑的地点。
第一,在一个容器里装100毫升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流到还剩下一点的时候就可不能往下流了。
其次,让学生依照流完100毫升水的时刻来估量流出10毫升、20毫升水的时刻有难度。
流出10毫升水的时刻比较短,学生测量起来也有难度。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进。
把书上的几个实验进行了整合。
我的改进方法是:在一个漏杯里装200毫升水,然后分别测量积聚50毫升、100毫升和150毫升水的时刻。
得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积聚同样多的水所用时刻差不多相等的概念。
再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水流的速度会受到水位高低的阻碍,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
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让学生摸索,既然水流的速度不是匀速的,那古人又如何能用水来测量时刻呢?从而引出对古代水钟结构的分析。
有了前面的探究,小孩们专门快就明白了,原先古人是想方法让水位保持在一定高度来保持水流速度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充分的时刻让学生进行探究。
在实验前,我先给小孩们介绍了一下实验器材,然后让他们讨论如何样做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实验任务。
小孩们说了专门多,专门提到了那个实验必须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如此,,让他们自己分工,每个小孩都明确了任务,有的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看……每个小孩都有事可做,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了。
幸免了以往实验中一人动手其他人无事可做的现象。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确实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课实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关心学生更好的把握操作方法,我利用了课件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专门好的把握了实验方法。
然而由于我上课时有些紧张,因此对学生的发言反馈不是专门到位。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单元第三课。
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定位在滴漏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是学生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作成计时工具,了解水钟的制作原理,即孔的大小(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对流速影响的重要基础。
上完这课后,我对这堂课实行了深刻地反思。
本堂课主要内容就是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但是因为主次之分,为了学生能充分的实行探究实验,我在介绍古代水钟的时候使用了视频手段比较直接和直观,简短地带过了。
然后通过寻找两个水钟共同点过度到滴漏实验,通过滴漏100ml,测得的数据,学生不难发现各个小组的数据不一样,从而推测出可能与漏孔大小相关,继而学生推测积聚10ml 和50ml水需要多少时间,学生会通过刚才测得的100ml水的时间的比例来推测,但当实验结果出来时,有些小组会发现真实结果跟预测结果很接近,但是当汇总的时候发现很多小组都有这种现象,这就不是一个偶尔现象,这时差生了各种猜测,实验误差,水量多少等等。
这时学生对滴漏实验的研究兴趣充分激发了。
这时我让他们猜测300ml水全部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有些同学有些迫不及待了,但猜测还是不敢怎么猜,不过有些小组已经意识到水量多少或者水位高低会有影响,所以在测得300ml水的结果时,有些学生比较接近,有些比较差的远。
实验数据的分析是这堂课的重中之重,不过我在课中还有做的不够,没有具体到各组数据的分析。
在完成滴漏实验后学生不能发现“水流速度先快后慢”的现象,这时我提问“如何改进”学生会回答持续加水。
有了这个概念也为下一堂课制作水钟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数据分析,整理,得出结论。
但是因为我上课时有些紧张,所以对学生的发言反馈不是很到位。
当孩子们没有得到我预期的答案时,我心里有些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我想,这跟平时的积累有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朝这方面去努力。
小学科学_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学_⽤⽔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学科学五下第三单元第3课。
【教学⽬标】科学知识在⼀定的装置⾥,⽔能以⽐较稳定的速度往下流,⼈类根据这⼀特点制作⽔钟⽤来计时。
科学探究记录100毫升⽔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根据100毫升⽔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的⽔流完需要的时间。
初步理解流⽔为什么能够⽤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科学态度认识到细⼼观察的重要性。
发展研究计时⼯具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具是⼀种物化的技术。
了解时间测量⼯具的发展史,知道使⽤⼯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点】引导学⽣仔细认真地观测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正确完成第⼀次滴漏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每⼈课前收集各种⽔钟的资料与图⽚2.每个⼩组⼀个能容纳300毫升⽔的塑料瓶⼦(瓶盖上扎的⼩孔以直径2毫⽶左右为宜,孔内插⼊笔芯,笔芯外套上细橡胶管),⽵夹⼦,⼀个量筒,铁架台,⼀个透明⽔杯,秒表。
【教学流程】介绍古代⽔钟引出滴漏实验。
滴漏实验探究滴漏规律。
利⽤滴漏规律探求古代⽔钟奥秘。
【教学过程】⼀、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晷、圭表,它们是利⽤光影有规律的运动来计时的,但阴⾬天和晚上不能⽤,你知道古⼈还有哪些计时⼯具?古⼈还曾经⽤流⽔来测量时间,这种计时⼯具叫⽔钟。
(板书课题:⽤⽔测时间)⼆、认识古代⽔钟课前让⼤家搜集⽔钟的相关资料进⾏学习,现在我们⼀起来交流⼀下。
课件出⽰古代两种类型的⽔钟:谁能说说这两种类型的⽔钟时如何计时的?结合学⽣的回答教师梳理:古代⽔钟类型(受⽔型⽔钟、泄⽔型⽔钟)泄⽔型:利⽤⽔下降了多少来计时。
受⽔型:利⽤⽔上升了多少来计时。
古⼈是怎样想到⽤流⽔来制成计时⼯具的?流⽔有规律吗?⽔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钟”的制作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让我们沿着古⼈探索的⾜迹⼀起研究⽔钟的秘密吧!三、滴漏实验1.这是⽼师制作的⼀个简易的⽔钟模型,⽤它来做什么呢?(课件出⽰)在瓶⼦中装300毫升⽔,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需要的时间,重复观察⼏次,每次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吗?2.为了测量规范准确,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学⽣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松夹⼦和计时要做到同步。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花坪完小黄莉《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内容。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初步认识古代水钟,同时还提出“古人是怎么利用流水计时的呢?”这一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经历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过程中,建构起“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流动具有等时性”的概念,所以可以用水来测量时间。
在这个基础上,推测、验证分别积聚10、20、3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让学生理解作为一个科学家猜测是有一定根据的,不是凭空想象的。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与古人同样的问题,在这样的装置中,水流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从而让学生想办法,也是与古人同样的办法——让水位保持相同,解决了先快后慢这一问题,最终设计制作了其中一种水钟。
也直接导向下一节课“制作水钟”。
科学教学主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我让学生们先讨论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让他们先明白实验的目的和实验方法,操作起来就会有实效。
讨论之后,让学生们自己分工,每个人都明确了任务:有的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察……这样,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了。
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很重要,应做到简洁明了。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自己在科学教学方面相差甚远。
作为一个科学老师的我,让我感觉到科学教学的压力、科学知识的匮乏。
尽管如此,我会尽我所能,采用各种方式不断地学习、请教,努力的上好科学课,认真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
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1这是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三课。
从教材编排看,本单元体现了人类测量时间从粗略到精准的过程,本课和下一课《我的水钟》处在用太阳光影测量时间和用钟摆计时之间,是人类计时发展史的认识的重要环节。
本课和下一课共同构成这一环节,本课认识水钟计时的原理,下一课利用这个原理创造(设计、制作)一个水钟。
本课教材陈引言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钟”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认识古代的水钟,以看图的方式认识;第二个活动对古人用水钟计时的原因的推测,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
第二部分“滴漏实验”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反复滴漏一定量的水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滴漏一定量的水用的时间是相同的”;第二个活动推测并验证用同样的装置(和第一个活动一样)滴漏一定量的水(10ml、50ml)需要的时间,进一步认识第一个活动获得的认知;第三个活动推测推测、观察滴漏完全部300ml的水需要的时间。
由第三个活动学生可以发现滴漏万的时间和我们的推测时间案有差异,并且,学生也会发现滴漏中的一些现象:水位高,滴得快;水位低,滴得慢。
由此,可以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怎样控制滴漏的速度一样?这是教科书中“水钟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的答案,既可以作为遗留问题是学生思考、解答,以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古代水钟研究古人解决的办法,以产生对古人智慧的崇敬之情,我们做后一种处理,因为学生有强烈的了解古人解决方法的愿望。
学生情况预计: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对水流和滴水有一定的认识,可能会有部分学生知道水位高低会影响水流的速度或滴水的速度;滴漏孔大速度快,孔小速度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合和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合和反思课题《用水测量时间》作者及工作单位洋县槐树关镇中心小学景婷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
教材中画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帮忙学生理解如何利用流水来计时。
而这只是在思维上的一些考虑,实践中水是如何计量时间的呢?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切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并进行验证。
如何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熟悉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
同时咱们人可以决定在一样的时间里做多少事情,但时间的快慢咱们是不能控制的。
学情分析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学生的整体仍是不错的——上课学生思维较活跃,一半的学生理解能力强,知识掌握较好,有必然的动手操作能力,可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成绩差,不肯意动手,思考。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必然的条件下,水流的时间大体相等,前人就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进程与方式: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进程,按照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前人的伶俐才干;意识到推断与预测要按照已有的经验与熟悉。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进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二、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按照原有的经验与熟悉进行推断与预测课题《用水测量时间》作者及工作单位洋县槐树关镇中心小学景婷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
教材中画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帮忙学生理解如何利用流水来计时。
而这只是在思维上的一些考虑,实践中水是如何计量时间的呢?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切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并进行验证。
如何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熟悉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范文

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用水测量时间》这个主题进行讲解。
这个主题是初一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初学者在数学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次教学,我对于该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反思了我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下面是我的反思。
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
该主题的核心在于通过以水的流速和水龙头的内部机制为对象,来让学生们了解到水流的速度和水量的关系,同时也加深他们对时间的感性认识。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几个互动式的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我引导学生们观察实验现场中水龙头的变化,让他们揣摩龙头内部如何控制水的流速以及如何调节水的大小。
在实验操作中,我还加入了一些变量来提高难度,例如让学生们调节水的大小以及控制靶子的放置位置等等,让他们能够更准确地估算水流经过时间和测量水的流速。
与此同时,我在教学中也注意信号的传递和流程的规范,让学生们有一个有序而平稳的学习过程。
其次是教学方法和方式。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力。
同时我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并进行合作,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情商。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体验,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们从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中获得灵感和创意。
在教学的我还加入了一定的游戏元素,加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最后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该主题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未能准确测量和计算水的流速和流量,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于数据分析和运算能力还不够理解。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没有做好充分的预热和导入工作,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积极因素,导致一些学生提出了过多的问题,耽误了整个课堂的进度。
在反思后,我更加明确了自己需要优化的教学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例如通过预热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主题中,提高实验的难度来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等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用水计量时间》教案及反思

教师提问:从杯子里的200ml水中流出50ml水,估计需要多长时间。四人小组商量,怎样配合进行测量?
小组讨论并请一组演示方法,交流后形成活动提示(课件出示)。
小组活动,重复两次或者三次测量200ml水流出50ml需要的时间。
学生汇报数据并交流。
三、拓展延伸:怎样制作水钟
教师提问:刚才这样用水来计时,方便吗?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课件出示古代水钟)。
学生观察古代水钟,思考并交流它是如何准确计时的。
教师引导:如果你来设计制作水钟,你会怎样做?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观察实验获得的认识,要用于实际应用。让学生分析古代水钟计时的方法,可以检验学生对刚刚获得的认知是否真正理解,并加以迁移;还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水钟,为下一课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古人曾利用太阳计时,知道燃香在一定条件下匀速变短,可以大致用来计时,两种计时方法都有缺陷,从而产生探寻认识新的计时工具的愿望。对于“水流速度是否均匀”,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并没有特别留心过,课堂上的测量活动将给他们增加新的直接经验和认知冲突(有孩子凭直觉会认为杯子中的水流出来的速度是均匀的)。而学生要认识到“水位变化,水流速度会变化”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只要在课堂上认真观测,合理分析,不难达成正确认知。相对而言,本课观测活动的操作对孩子是个不小的挑战。四人小组要分工合作,准确的操作、细致的观测、默契的配合,这些实验素养都需要在平时科学课上的有效训练和养成。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保持水位不变,让水流速度稳定呢?
学生实验:给漏杯不断加水,保持水位不变。测量从漏杯中连续流出2个50ml所需的时间。
学生汇报交流:水流速度是否改变。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及反思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用水测量时间
教材分析: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
古人计时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在原有认知上,作出一系列的想像,猜测水钟报时的方法。
教材中画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
而这只是在思维上的一些考虑,实践中水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并进行验证,意识到推测要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而不是随意的猜想。
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
并且知道我们人可以决定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多少事情,但时间的快慢我们是不能控制的。
“构建起水的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水位不同将影响水的流速”是本堂课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
古人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
过程与方法:。
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含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尽力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问题衔接、材料的控制保持学生的新异刺
课后 激,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使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提高了他们科 反思 学实验的技能;在提问时不急于指名作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思考,有机会经
标探究兴趣。教学重点滴漏实验教学难点
滴漏实验
主要教法
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 P54 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 P55 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 100 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 10 毫升、50 毫升、300 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 10 毫升、50 毫升、300 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历分析、推想、解释等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心智技能。活动中孩子们能认真观察、如 实记录,愿意表述也乐意倾听,体验到学习合作的愉快,也感受到协作的重要、时间 的珍贵,真正把科学探究的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
课题
时间:___月____日
3.3、用水测量时间
《用水测量时间》听课体会项

《用水测量时间》听课体会
《用水测量时间》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我执教的是三年级,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对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与低年级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高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推测能力、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了,在科学课堂中,对教师提出的疑问更侧重于推测而不是猜测,也形成了对于提出的推测要进行实验验证的科学思维。
《用水测量时间》这堂课,教师通过一个个直接、简明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再猜测,再设计试验,再验证,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也体会到小组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由于本节课时间比较紧,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发言的机会,多请几个孩子说一说他们的想法,让学生一步步自己来完善式样的方案,发挥学生自主性。
《用水测量时间》听课反思2

用水测nt时间听课反思2016年4月20日上午第一节课在西校区实验室听了陆老师上的《用水测量时间》一课。
陆老师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这样的安排的,首先是实验经历记录50毫升水缓慢地流光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丄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但在研究了教材和听了别的老师关于这节课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对50毫升水流动快慢的变化并没有感性认识,教材的开始就让他们在没有什么认知基础上直接理解古代的水钟,特别是理解受水型水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老师对这部分内容,只是要求认识水钟而已。
第二部分,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150毫升水在流动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使水的流速保持不变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位,再次理解古代的水钟的结构,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这个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了。
通过实际的教学,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也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也比较顺利,学生们上课时说到:上一个水管是进水管, 可是水也不能多,所以旁边乂有了一个出水管,把多的水流掉,这样水的水位就不变了,水钟也更准了,而且学生们很好地说出了书中那种上大下小的水钟,里面的刻度肯定是不一样的,越到下面间隔就会越大的想法。
我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1.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放心,全部为学生准备好,我认为可以准备大小一样的针,让学生自己动手戳洞,杯子也让学生准备,学生可以选择瓶子,把底去掉, 可以让学生发现杯子或瓶子的大小也会影响水流的速度。
2.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对古代的记时丄具了解的越多对课堂的内容就越有兴趣,激发他们的探求欲,让他们自己制作水钟,然后组织一次比赛,看谁的水钟最准确,选出最佳的在科技节上展出,以肯定他们的成绩,保持他们的探究动力。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北白象镇第七小学钱晓爱《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的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经过了多次试教,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
自从开始准备上这节课,主要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怎么让孩子明白做滴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验证水是否具有等时性,而不是用水来测量时间。
2、如何指导孩子做这个活动,这个活动之后得出的数据要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大致的倍数关系,势必对孩子的操作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个活动中,要注意的细节确实有很多,先堵孔,然后同时计时和放手,观察液面高度,等到液面到达一定高度,就堵孔等等,在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同学操作不当,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以至于影响后面倍数关系能否顺利呈现。
上完这一课以后,我觉得教材的编排还是有欠考虑的地方。
首先,在一个容器里装100毫升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流到还剩下一点的时候就不会往下流了。
其次,让学生根据流完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流出10毫升、20毫升水的时间有难度。
流出10毫升水的时间比较短,学生测量起来也有难度。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进。
把书上的几个实验进行了整合。
我的改进方法是:在一个漏瓶里装100毫升水,然后分别测量积聚20毫升、40毫升和60毫升水的时间。
得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积聚同样多的水所用时间基本相等的概念。
再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水流的速度会受到水位高低的影响,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
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让学生思考,既然水流的速度不是匀速的,那古人又怎么能用水来测量时间呢?从而引出对古代水钟结构的分析。
有了前面的探究,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原来古人是想办法让水位保持在一定高度来保持水流速度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
在实验前,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下实验器材,然后给他们播放微视频,看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让他们讨论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实验任务。
孩子们说了很多,特别提到了这个实验必须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这样,让他们自己分工,每个孩子都明确了任务,有的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察……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都参与
到探究活动中来了。
避免了以往实验中一人动手其他人无事可做的现象。
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①自制水钟以及教具,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和控制水的流速,水在滴漏过程中溅到量筒内壁,我采用了胶枪,电线圈,吸管三合一的方法,让水沿着量筒内壁缓慢流下去;②CAI辅助教学,这课实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方法,我利用了微视频的方法,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实验方法;③对数据的分析,本节课的数据很重要,所以我做了一个班级汇总表,采用了全班汇总法对数据做一个统一的处理,在数据中分析,在数据中理论,在数据中得到真相。
但是本堂课也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对学生的发言反馈不是很到位。
当孩子们没有得到我预期的答案时,我心里有些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学生说出他的想法,而我则是太多的强调自己原先的预设,找着自己想好的步骤走,关注学生不够;②自己对问题的表述不够准确——太宽太泛。
我想,这跟平时的积累有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朝这方面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