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生成与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_尿的生成和排出
⽣理学:第⼋章_尿的⽣成和排出第⼋章尿的⽣成和排出⼈体通过呼吸和消化系统,摄⼊代谢和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氧和能源物质被不断地消耗,为各种⽣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产⽣对⼈体⽆⽤甚⾄有害的终产物。
排泄(excretion)……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体内的异物及过剩不需要的物质经⾎液循环,通过某些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所以,排泄是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最后⼀个环节,是多系统功能互相协调才得以完成的⼀种重要⽣命活动。
⼈体主要的排泄途径:⽪肤:⽔、盐类、少量尿素、乳酸等。
肺:CO2、H2O、挥发性药物等。
消化道:排泄物混合在粪便中。
Ca、Mg、Fe、P 等电解质、胆⾊素、毒物等。
胆⾊素-肝脏排泄在肠中起变化的胆⾊素(尿胆素、粪胆素)。
⽆机盐-经⼤肠粘膜排出的,如钙、镁、铁等。
唾液腺:碘、铅等。
肾脏:最重要,以尿的形式由肾排出。
所含排泄物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并随机体的不同状态⽽改变尿量和尿中物质的含量。
有:⽔、尿素、尿酸、肌酐、盐类、药物、毒物等。
肾的功能:1) 排泄功能:排出机体的⼤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体内的异物。
2) 调节功能:调节⽔、电解质、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维持稳态。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液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Na+、K+、Cl-等。
排出过剩 H+维持酸碱平衡。
3) 内分泌功能:产⽣肾素、促红细胞⽣成素等。
尿的⽣成包括肾⼩球的滤过、肾⼩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本章主要讨论尿的⽣成过程及其调节机制、肾脏排泄功能的⽣理意义及输尿管和膀胱的排尿活动。
第⼀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流量⼀、肾的功能解剖:(⼀)肾单位和集合管:1.肾单位(nephron)是肾的基本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两侧肾有170~240万个肾单位。
2.集合管(collecting duct)在胚胎发⽣中起源于尿道嵴,故不属于肾单位,但功能上与远端⼩管密切相关;在尿浓缩过程中起作⽤;每条集合管可收集多条远曲⼩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汇⼊乳头管,最后形成尿液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进⼊膀胱。
尿的生成和排出
2、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
1、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 (80mmHg—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 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
①肌源学说: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 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 保持稳定。 意义:在安静情况下维持肾血流量的相 对稳定和正常的泌尿功能。
(二)Cl-的重吸收
方式:除髓袢升支粗段 为主动重吸收外,绝大 部分为被动重吸收。
(一)Na+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 少部分被动过程
∵Cl-顺浓度差经紧
密连接处重吸收→ 管两侧电位差→Na+
正
顺电位差经紧密连
Na+
负
接处重吸收。
髓袢中Na+的物质转运
●髓袢降支细段: 对Na+不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 对Na+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 主动转运。
髓袢升支粗段 Na+的转运:
②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 率↑→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 [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 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2、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因素 应急反应时交感N兴奋→NE释放↑→肾血管 收缩→ 肾血流量↓。 ②体液因素 应急反应时NE、Ad、 AⅡ 、VP 、 ET等体液 物质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2、 尿的化学成份
水分:95%~97% 固体物:3%~ 5% 无机物:氯化钠、硫酸盐、磷酸盐,钾盐、铵盐等 有机物:尿素、肌酐、马尿酸、尿胆素
尿生成和排出
阻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学习 教程 教材 多媒体课件【友情
分享】GOOD GOOD STUDAY,
DAY DAY UP↗↗
14
学习 教程 教材 多媒体课件【友情
分享】GOOD GOOD STUDAY,
DAY DA;肾小囊内压)
3.囊内压
输尿管阻塞→囊内压↑→滤过↓→尿 少
学习 教程 教材 多媒体课件【友情
分享】GOOD GOOD STUDAY,
DAY DAY UP↗↗
22
4.血浆胶体渗透压 大量注射生理盐水→血浆胶渗压↓→ 滤过↑→尿多
5.肾血浆流量 中毒性休克→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浆 流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有 效滤过段↓→滤过↓→尿少
分享】GOOD GOOD STUDAY,
DAY DAY UP↗↗
38
(三).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调节与分泌的主要部位)
1.Na+、Cl-和水的重吸收 (1).量
12% Na+、Cl-重吸收 (2).特点
可调节(体液因素)
学习 教程 教材 多媒体课件【友情
分享】GOOD GOOD STUDAY,
分享】GOOD GOOD STUDAY,
DAY DAY UP↗↗
28
2.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1).量 HCO3-85%重吸收 (2).机制
CO2形式 同H+分泌密切关联
(3).意义 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
学习 教程 教材 多媒体课件【友情
分享】GOOD GOOD STUDAY,
1.基本功能单位
↗ 肾小球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滤过膜通透性 (1) 与被滤过物质分子大小有关:
分子有效半径>4.2 nm 不能滤过,如球蛋白和 纤维蛋白原。 分子有效半径<2.0 nm可自由滤过,如葡萄糖、 水、尿素、 Na+等。 (2) 与被滤过物质所带电荷有关 白蛋白分子有效半径为3.6 nm,因带负电荷, 滤液中浓度极低。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特点 1.毛细血管血压较高 2.对蛋白质的通透性较低 3.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 4.肾小囊的静水压较高
第二节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有效滤过压 肾血浆流量 滤过系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一)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动脉血压:80-180 mmHg,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稳定,肾小 球滤过率保持不变(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80 mmHg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率 。 动脉血压<50 mmHg 肾小球滤过率降到零无尿。 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硬化缩小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 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少尿。
第二十六章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转运
第一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
小管液中成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具选择性: 原尿:180 L/Day 终尿: 1.5 L/Day
水 99 %重吸收1%排出体外 葡萄糖和Na+、HCO3-等全部或大部分重吸收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严重缺氧、中毒性休克: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流量和 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三、滤过系数: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滤过膜面积:1.5 m2
肾病综合征:滤过膜的屏障作用被破坏,如孔径变大或负电荷减 少等→滤过膜通透性↑→白蛋白滤过量↑→蛋白尿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有效滤过面 积 ↓ → 肾 小 球 滤 过 率 ↓ → 出 现 少 尿 (<500ml/ 天 ) 甚 至 无 尿 (<100ml/天) 。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构 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
滤过: 指血液流 过肾小球 时,血浆中 水分和小 分子物质 通过滤过 膜进入肾 小囊形成 原尿的过 程。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 抽取液体分析发 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 浓度与血浆基本 一致,而且渗透压 和 pH 值 也 与 血 浆 近似。
原尿 = 血 浆的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 小管
肾 小 细段 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 髓袢升支粗段 小管 远曲小管
两种肾单位比较(P134)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1.组成:三层 内层:
水分子 毛细血 阳离子 管内皮
葡萄糖
窗孔
中层:毛细血管基 外层:肾小囊 膜 多角行网孔 脏层上皮细胞
决定不同溶质是否 (足细胞)防 通过的重要屏障 止蛋白质漏出
小分子 阴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
● 速尿、利尿酸等可抑制Na+:2Cl:K+同向转运体得功能,管腔正电位消 失,NaCl得重吸收受抑制从而干扰尿 得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 髓袢升支粗段对水得通透性很低, 水重吸收量很少,造成小管液低渗, 组织间液高渗,有利于尿液得浓缩和 稀释(后述)。
三、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中得物 质转运
● 可根据机体需要重吸收约12%得NaCl、 不同量得水;分泌不同量得K+ 、H+。
● 正常人尿液得渗透压可变动在501200mOsm之间,椐此可了解肾得浓缩和稀释 能力,这对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定有重 要得生理意义。
一、尿液得稀释
●原因:小管液中得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 被重吸收
●部位:主要在髓袢升支粗段,此外,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由于ADH 而对水通透性得下降 也有助于稀释。
二、尿液得浓缩
肾小管和球旁细胞 调节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得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肾得各种感受器 肾神经 脊
髓
中枢 调节血压和水盐平衡。
●肾至今未发现副交感神经支配。
(五)肾得血液供应
腹主动脉 肾动脉 叶间动脉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动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出球小动脉 肾周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 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肾静脉
● 严重缺氧等 交感神经 肾血浆流量
GFR
尿量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
得转运功能
● 肾小球滤过生成得滤过液进入肾小 管后称为小管液
● 小管液中99%得水、100%得G及不同 量得钠、尿素等被重吸收;肌酐、尿酸、 钾等被分泌入小管腔。
● 重吸收: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 血液中。
● 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得物质 或血液中得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18
二 肾血流量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管收缩→肾血流↓
②体液因素: 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RBF↓, 肾组织生成的PG、NO、缓激肽引起肾血管舒张 意义: 运动或异常 如高温、出血缺氧时 :通过神经、体液 调节使血流量减少,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
屏障
肾小囊足细胞层:裂孔4-11nm
27
三层滤过膜: Cap内皮细胞层: 唾液酸蛋白 基膜层: 硫酸肝素/蛋白聚糖 肾小囊足细胞层: nephrin
电屏障
两种屏障使滤过膜对血浆中物质通过具有高度选择性, 对原尿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28
决定物质通过滤过膜的因素: 1.物质分子有效半径大小: 中性物质有效半径小于2nm自由滤过;2-4.2nm 随半径增加,滤过降低;大于4.2nm不能滤过 2.物质所带电荷: 在有效半径相同的条件下,正电荷易通过,负电荷 不易通过,主要限制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通过, 而其他带负电荷的微小物质如Cl- HCO3- HPO42SO42-也可顺利通过,
细胞侧面和基地部称基底侧膜
45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 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①近端小管重吸收: 65% Na+ Cl-、H2O,85% HCO3-以及全部磷酸盐、葡萄 糖、氨基酸及滤过的少量蛋白, 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也 有重吸收功能, 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还有分泌 功能,
46
一 Na+、Cl-、H2O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吸收65-70% 定比吸收,等渗
②<80mmHg,平滑肌舒张达极 限
>180mmHg,平滑肌收缩达极 限
∴ 肾血流量随血压的波动而变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泄: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器促进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告诫: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原尿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泄,否则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损害生命。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输尿管
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 的管道。
膀胱
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 平滑肌具有伸缩性。
尿道
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的管道 。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01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
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02
超滤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大部分水和溶质被重吸收回血
02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肾小球滤过膜结构与功能
滤过膜组成
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 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及其裂孔 膜构成。
滤过膜功能
具有分子大小和电荷选择性,可 阻止血浆蛋白滤出,仅允许小分 子物质如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肾小球滤过率及其影响因素
01
02
03
肾小球滤过率定义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 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组 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 静水压和肾小囊内压之间 的差值。
滤过系数
取决于滤过膜的面积和滤 过膜的通透性,与肾脏血 液灌流量密切相关。
肾小球滤过作用在尿生成中的意义
维持水平衡
通过调节肾小球滤过率 ,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 和毒物随尿排出体外。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 录
• 尿的生成与排出概述 •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及影响因素 • 尿液浓缩与稀释机制及影响因素 • 排尿反射及影响因素 • 尿的生成和排出异常与疾病关系
01
尿的生成与排出概述
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04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肾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
通过尿的生成(urine formation)和排出(excretion),肾实现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体液渗透压,体液量和电解质浓度,以及调节酸碱平衡等功能。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①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形成超滤液(ultra-filtrate);②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重吸收(selective reabsorption);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尿液。
肾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可合成和释放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可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索等,调节骨髓红细胞的生成;肾的1α-羟化酶可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1,25-二羟胆骨化醇(1,25-dihydroxycholecalciferol),从而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水平;肾脏还能生成激肽、前列腺素(PGE2,PGI2),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和机体多种活动的调节。
此外,在长期饥饿时肾还是糖异生的场所之一。
可见,肾具有多种功能。
本章重点讨论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为实质性器官,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皮质位于髓质表层,富有血管,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髓质位于皮质深部,血管较少,由15~25个肾锥体(renal pyramid)构成。
锥体的底朝向皮质髓质交界,而顶部伸向肾窦,终止于肾乳头(renal papilla)。
在肾单位和集合管生成的尿液,经集合管在肾乳头处开口进入肾小盏(minor calyx),再进入肾大盏(minor calyx)和肾盂(pelvis),最后经输尿管进入膀胱。
肾盏、肾盂和输尿管壁含有平滑肌,其收缩运动可将尿液驱向膀胱。
在排尿时,膀胱内的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的构成人类每个肾约有100万个肾单位(nephron)。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机制:单纯扩散
泌NH3的意义: 促进泌H+ 促进HCO3-重吸 收 排酸保碱
谷氨酰胺
集合管分泌NH3示意图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K+大部分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尿中的K+ 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K+分泌伴随Na+的重吸收(Na+-K+交换)。
◆ Na+-K+交换与Na+-H+交换竞争抑制。
及平行逆流特点 物质基础: NaCl和尿素(再循环)
髓质高渗的保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ADH的浓度
二、影响尿液浓缩的因素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
1.髓袢结构与功能 2.利尿剂(速尿)——外髓高渗 3.尿素浓度——内髓高渗 4.直小血管血流
(二)血液ADH的浓度——尿崩症
垂体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125/660 ×100% =19%
535 660
125
一、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改变 (1)通透性的改变 (2)总面积的改变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Transport of substances through renal tubules and collecting ducts
重吸收(reabsorption): 物质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血 液中。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髓袢升支粗端:被动、主动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跨细胞途径主动转运
排泄主要受体液调节影响:甲状旁腺素
(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 重吸收
(1) 重吸收率: 100% (2) 吸收部位: 近端小管 (3) 吸收方式:继发主动 (Na+-葡萄糖转运体)
葡萄糖的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小管腔 小管上皮C
体
组织间隙
泵
Na+ 葡萄糖 Na+ 氨基酸
Na+ Na+
逆流倍增
速尿 利尿酸
ADH 等 渗
H2 O
皮质 外髓 内髓
低渗 H 2O H 2O
血管口径 血管平滑肌紧张性
血流量
肾血流量相对恒定
罂粟碱、水合氯醛、氰化钠
动脉血压 < 80 mmHg 动脉血压 > 180 mmHg
平滑肌已达舒张极限 平滑肌已达收缩极限
80 mmHg 以下,180 mmHg以上:
肾血流量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化。
“管-球反馈” (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
(一) Na+ 、Cl-、H20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 70%左右
(*等渗性重吸收)
前半段 跨C途径(2/3)
后半段
C旁途径(1/3)
Na+:主动、被动 Cl- : 被动 H20: 被动(渗透)
肾小管腔
H20 Na+
前半段
渗透
Cap
(糖)G
Na+ H+
体
Na+
G
Na+ H+
Na+ K+ G
泵
Na+ Cl-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尿的生成和排出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尿的生成和排出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尿的生成和排出尿又称尿液或小便,是人类和脊椎动物为了新陈代谢的需要,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的液体排泄物。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1、尿量正常值:1000~2000ml/d;多尿>2500ml/d;少尿<400ml/d;<100ml/d。
2、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水的重吸收----主要受ADH调节,Na和K 的转运-----主要受醛固酮调节)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125ml/min。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9%3、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效率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
4、有些肾脏疾病因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使电学屏障减弱,白蛋白滤过量会显著增多,出现蛋白尿。
另一些疾病滤过膜的机械屏障作用减弱,使正常不能被滤过的大分子蛋白质甚至红细胞滤出形成蛋白尿或血尿。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1、人两肾每天生成原尿180L,99%被重吸收,1%被排出体外。
2、CL、Na主要在近端小管重吸收;近球小管对NaCl的吸收分主动重吸收(占2/3)和被动重吸收(占1/3)两部分,水的重吸收是被动,随Na盐的等物质的多少变化(女人是水,跟着男人盐走)。
3、NaCl在髓袢的重吸收部位在升支粗段,是一个主动重吸收NaCl、KCl的过程;速尿和利尿酸能抑制Na-2Cl-K转运,使NaCl重吸收减少,而利尿。
4、水的重吸收主要受ADH的调节,Na、K主要受醛固酮调节。
5、HCO3重吸收是以CO2扩散的形式进行的,所以重吸收优于Cl的重吸收。
6、肾糖阈: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80mg/100ml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将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
生理学 尿的生成与排放
(二)尿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正常新鲜尿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颜色主 要来自胆色素的代谢产物,大量饮水后,尿液稀释, 颜色变淡,机体缺水,尿量减少等,颜色变深
2、渗透压:尿液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渗透压 3、酸碱度:尿液通常为酸性,PH介于5.0-7.0之间。
素食者由于植物酸在体内氧化,酸性产物比较少,故 尿液呈碱性
以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为125ml计算,正常成人每天生 成的原尿约有180L,而我们排出的尿液只有1.5L左右, 表明原尿中99%的水分被吸收,其他物质同时伴随吸收
(一)重吸收的部位 吸收以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正常情况下,小管夜中的G、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 端小管重吸收;水、无机盐类大部分也在此吸收 (二)重吸收特点:选择性;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
1.滤过膜的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直径50-100nm。 基膜:4-8nm多角形网孔。 肾小囊的上皮细胞:直径4-14nm的孔。
2.滤过膜的通透性: 机械屏障: —有效半径:2.0nm ~ 4.2nm 随着半径增加,滤过增加。 电学屏障: —各层带负电荷
3.滤过面积:1.5m2 / 两肾。
渗透压感受器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 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血容量回升
水重吸收增多 尿量减少
血浆晶体渗透压恢复
(三) 醛固酮
•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 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有保钠、保水、 排钾的作用,可使血钠增高、血钾降低,尿量减少,血容 量增加。
2.作用 以血管素紧张Ⅱ作用最强
(1)血管紧张素Ⅱ
①全身微A收缩 、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 外周阻力↑
第十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Formation and Excretion of urine 肾泌
有效滤过压示意图
用微穿刺法测得肾小球毛细血管平均值为 6.0kPa(45mmHg) ; 且由肾小球毛血管的入球端到出球端,血压下降不多。肾小 囊内压与近曲小管内压力相近。囊内压为 1.3kPa(10mmHg) 。 据测定,在大鼠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入球端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约为3.3kPa(25mmHg)左右。 在入球端,有效滤过压 =6.0-(3.3+1.3)=1.4kPa 。但肾小 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血液流 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液中血浆蛋 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因此, 有效滤过压也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 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滤过便停止了。
(五)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改变 人体两侧肾全部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估计 在 1.5m2 以上。在正常情况下,人两肾的全部 肾小球滤过面积可以保持稳定.
2、有效滤过压的变化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全身动脉血压如有改变,会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 动脉血压:10.7KPa--24kPa(80-45mmHg),滤过率基本不变。 <10.7kPa(80mmHg),滤过率减少。 <5.3-6.7kPa(40-50mmHg) ,滤过率降为零,无尿。 (2)囊内压 在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是比较稳定的。肾盂或输尿管 结石、肿瘤压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都可使肾盂 内压显著升高。此时囊内压也将升主,致使有效滤过压降低, 肾小球滤过率因此而减少。 (3)血浆胶体渗透压 人体血浆胶渗透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很大变动。但若全 身血浆蛋白的浓度明显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降低。 此时有效滤过压将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也随之增加。
第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讲述
(二)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神经:交感N 肾血管收缩,流量
体液:E、NE、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 Ⅱ等——使肾血管收缩
18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9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滤过(filtration)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
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 原尿的过程。 滤过的依据:微穿刺取液分析。
20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肾血流量之比,
约19%(肾血浆流量的1/5)。
肾小球滤过率的大小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系数
21
一、有效滤过压
22
肾小球EFP =小球Cap压-(血浆胶渗压+囊内压) 45mmHg 入:25mmHg 10mmHg 出:35mmHg
入球端EFP=45-(25+10)=10mmHg 滤过生成原尿 出球端EFP=45-(35+10)=0 无滤过作用
(滤过平衡点)
23
有效滤过压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24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正常情况下,当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 时,由于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肾小球毛细血 管血压可保持稳定,故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
F=
U·V P
=C
菊粉的C=125ml/min 32
(二)测定肾血浆流量(X)
如果某物质在经过肾脏后可以被完全 清除掉(包括滤过和分泌),即在肾动脉 中该物质具有一定浓度,但在肾静脉中的 浓度接近于零
那么:U·V = P·X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滤过、重吸收、分泌、排出。
滤过:进入到肾脏中的血液,即动脉血,经过肾小球时,通过半透膜将其中的水分以及小分子物质过滤出来形成原尿,每天量约100多升。
重吸收:原尿的量远远大于终尿,因此,大部分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重新回到血液中,真正的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分,才会最终形成尿液。
分泌:再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分泌氢离子、钾离子等,最终形成的尿液,每天的尿量约1500-2000mL。
排出:终尿经过肾、输尿管、膀胱、尿道,最终排出体外。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
尿液是怎样生成的尿液是在肾脏中生成的,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是由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构成。
肾是生成尿的器官,其余为尿路。
肾是由许多肾单位构成的,两肾约有170万到240万个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和与其相连接的肾小管构成。
肾小球有入球动脉和出球动脉,两者之间是由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的毛细血管网球。
肾小球被肾小管起始端包围着并形成一个囊腔,称作肾小球囊。
肾小管的另一端与集合管相通,这两端之间又分为近球小管、髓绊的降枝和升枝及远球小管。
尿液的生成就是这样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等成分被滤过到肾小球囊中,称为原尿。
原尿中所含成分与血浆中的成分近似。
当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对身体有用的物质,如尿素氮、尿酸、肌酐等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随尿经肾盂和输尿管进入膀胱,最后排出体外。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某些物质选择性回吸收也有个限度,称为阈。
如血糖的肾阈值为160mg到180mg/dL(9~10mmol/L),当血糖超过这个阈值时,尿中即会出现糖。
肾脏是血流量最多的器官,它又像是一个能够过滤和排泄废物的下水道。
全身血液每5分钟通过肾脏一次。
每天通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约170~200L。
但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地回吸收后,最后剩下的也不过1~2L,这就是人的正常尿量。
人的机体就是这样通过新陈代谢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酸、碱和多种物质的平衡。
看病为什么要验尿人体新陈代谢在不停地进行着,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能量的同时又产生二氧化碳和多种代谢产物,这些产物经各组织聚集到血液中,又由呼吸、消化、皮肤和肾脏各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肾脏是排出废物的主要器官。
尿液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由于尿液来自于血液,而血液中的许多成分被滤过到尿液中,其中有无机盐类如钾、钠、氯、钙、铁和磷酸盐等,有机物质如蛋白、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氮、尿酸和肌酐等,酶类如淀粉酶、溶菌酶等,细胞类如红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其他还有多种激素、尿胆原、酮体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小囊的上皮细胞:直径4-14nm的孔。
2)滤过膜的通透性: 机械屏障:
—有效半径:2.0nm ~ 4.2nm 随着半径增加,滤过增加。
电学屏障: —各层带负电荷 3)滤过面积:1.5m2 / 两肾。
二、决定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有效滤过压 =(PGC-PT )-(ⅡGC-ⅡT)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45-(20+10)=15(mmHg)
肾交感神经兴奋
3)体液机制:
肾素释放
促进因素:前列腺素(主)、NE、E 抑制因素:ANGⅡ 、ADH、NO 等
(二)血管升压素(VP)或抗利尿激素(ADH)
1、神经分泌
2、 作用: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3、作用机制
4、ADH 释放调节的机制 1)体液渗透压:
1~2%
血浆渗透压调定点:280 mOsm/L
2、髓袢:
20% NaCl继发性主动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
1)重吸收模式: a、Na+:2Cl-:K+ 同向转运(主) b、Na+- H+ 2)水不被重吸收。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NaCl:7%——远端小管不同量的。
〈 3%——集合管 H2O:血管升压素 噻嗪类利尿剂 1)远曲小管初段: NaCl主动转运( Na+—Cl-同向转运、钠泵); 氨氯吡咪 顺电化学梯度差 2)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主细胞重吸收:Na+(管腔膜Na+通道、钠泵)——分泌K+ Cl- 细胞旁路(顺电位差) 闰细胞则主要分泌H+(H泵)。 H2O:血管升压素调控 H2O不被重吸收。
2)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E2 前列环素 3)N O: 血管平滑肌舒张 血管扩张:RBF增加 GFR 改变 不大
系膜细胞收缩,Kf减少
4)内皮素:
缩血管效应——RBF、GFR降低 5)缓激肽: 舒血管效应——RBF、GFR升高 6)心房钠尿肽: 使入球小动脉舒张、出球小动脉收缩 使系膜细胞舒张 Kf 增大
尿道感受器
正反馈
外括约肌松弛
传出神经 排尿
(三)排尿异常 小儿夜尿;尿频;尿潴留;尿失禁。
第二节
一、肾清除率的定义
清除率
1、概念:每分钟尿中排出的某一物质来自多少毫升的血浆。
2、清除率能够反映肾对不同物质的清除能力。
3、计算: 尿中某物质的浓度(U,mg/100ml),尿量(V,ml/min) 血浆中某物质的浓度(P,mg/100ml),求该物质清除率C。
充胀
痛觉
逼尿肌收缩, 内括约肌松 弛。
尿道感觉
膀胱外括约肌松弛。
二、排尿反射 (一)人膀胱充盈过程中膀胱容量与压力的关系
(二)排尿反射 尿量(400~500ml)
高位中枢(脑干和大脑皮层) 排 尿 初 级 中 枢(骶髓)
盆神经
牵张感受器
盆神经
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舒张 +
阴部神经
-
尿液排入后尿道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远曲小管初段
(二)K+的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 近端小管:70% 髓袢:20% 主动转运
分泌:远曲小管、集合管 (主细胞)
顺电化学梯度差
Na+-K+交换
(三)Ca2+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70%:1)跨细胞途径
(顺电化学梯度)
钙泵 3 Na+- Ca2+
2)细胞旁路途径:80%
近端小管、髓袢 HCO3- 重吸收的机制:
HCO3-以CO2方式重吸收 H+:H+ - Na+ H+ 泵
HCO3- - H+ 的藕联转运 维持酸碱平衡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小管腔 闰细胞 H+-ATP 酶 细胞间隙
H+
H+ -K+
HCO3- ATP酶 CO2 闰细胞 K+
H+
C lHCO3-
C l-
四、肾的血管分布 1、安静时两肾血液量——1200ml/min,94%——肾皮质层, 2、腹主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肾小体)
---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肾静脉
五、肾的神经支配
(一)从中枢至肾的传出神经纤维 只有交感神经 ——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管的重吸收、肾素的释放、 肾小球滤过率。
髓袢升支粗段:9%
溶剂拖曳
远曲小管: 20% ——跨细胞途径(机制同近端小管)
集合管: 〈 1%
(四)HCO3- 和 H+ 的转运 1、HCO3- 的重吸收和 H+ 的分泌 1)HCO3- 的重吸收量:80%——近端小管; 15%——髓袢升支粗段 5%——远球小管、集合管
2)近端小管、髓袢 HCO3- 重吸收的机制:
体液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
渗透压感受器
(下丘脑)
ADH
2)血容量
5~10%
下丘脑
迷走神经
ADH
血容量
容量感受器
延髓
(胸腔内大静脉、左心房)
3)动脉血压
5~10%
动脉血压
压力感受器
ADH
讨论:
一次饮清水1000ml和饮等渗盐水1000ml,尿量有何不同?
第七节 尿的排放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第八章
第一节
(一)肾单位的构成
尿的生成和排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
分部
占肾单位总数% 肾小球体积
近髓肾单位
肾皮质的近髓层
10-15% 较大
肾皮质的外层和中层
85-90% 较小
入、出球小动脉口径
出球小动脉分支
入球大于出球
形成的毛细血管几乎 全部缠绕在皮质部
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
4、入球小动脉血液中血浆蛋白的浓度:
5、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阻力:
比值升高——滤过增加 比值降低——滤过减少 二、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 1、内容: 肾动脉灌注压: 80-160mmHg,
肾血流量相对恒定。
二、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
1、内容:肾动脉灌注压:80-160mmHg,肾血流量相对恒定。 2、机制: 1)肌源学说: 2)管-球反馈(TGF):
(二)直小血管的作用 保持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
第五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
(二)球-管平衡
1、定义:65-70% 2、生理意义:
3、机制:
主要与管周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有关。 4、打破球-管平衡: 如:渗透性利尿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对肾脏功能的作用 1、分布:肾脏的血管平滑肌、肾小管上皮细胞、近球小体
2、作用: 1)NE + α 2)NE + α 3)NE + β RBF、GFR下降。 肾小管重吸收 Na+等物质 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二)肾交感神经参与的反射
1、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 循环血量 动脉血压 2、肾-肾反射 + + 容量感受器 压力感受器 肾交感神经 肾交感神经
肾传入神经
-
对侧肾交感神经
1、原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氢泵、钙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联合转运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 3、入胞
(三) 物质通过肾小管上皮转运的途径:
1、跨上皮细胞途径——包含两个过程
2、细胞旁路途径
二、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中的重吸收:70%
(1)Na+重吸收特点:
2、逆流倍增现象为其产生的机制
结论:
1、外髓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转运NaCl,而对水不易通透。 2、内髓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1)髓袢升支细段NaCl被动扩散。
2)尿素再循环
3、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以及抗利尿激素的存在是
尿液浓缩的基本条件。
4、髓袢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的渗透浓度:50-1200mOsm/(kg.H2O);高渗尿;低渗尿。 一、髓袢对小管液中水和溶质的重吸收
二、尿液的稀释
1、部位:集合管 2、条件:抗利尿激素的缺乏
三、尿液的浓缩
部位:集合管 条件:抗利尿激素存在;髓质组织液高渗状态。
(一)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 1、 与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有关。
1)近端小管前半段: A、泵-漏模式 B、Na+进入上皮细胞:Na+- H+;Na+- X; 2)近端小管后半段:
细胞旁路途径——顺电位差(被动吸收)
跨上皮细胞途径——Na+- H+
3) 2/3跨细胞途径,1/3细胞旁途径
近端小管重吸收NaCl机制
(2)Cl-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前半段: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主要):顺浓度梯度——被动吸收。 (3)水的重吸收: 跨细胞途径 细胞旁途径 渗透作用
三、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1、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 1)血管平滑肌: A、浓度低——出球小动脉收缩 浓度高——入球小动脉收缩 B、使系膜细胞收缩 Kf减小 RBF减少,GFR变化不大 RBF、 GFR减少 GFR减少
2)肾小管:
促进 Na+ 重吸收(近球小管)。 3)肾上腺: 分泌醛固酮。 4)神经系统:
(五)葡萄糖的重吸收
1、部位及机制:仅限于近端小管,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2、概念: 肾糖阈:9.0~10.0 mmol/L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男性:375 mg/min
女性:300 mg/min
(六)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氨基酸;HPO42-;SO42- ; 青霉素、酚红、大多数利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