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体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高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第7 课隋隋唐唐制制度度的的变变化化与与创创新新课课件件

户部 礼

刑部 工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 要上第7 课隋唐隋制唐度制的度的变变化化与与创创新新课课件件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 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 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 在 一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 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 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 要上第7 课隋唐隋制唐度制的度的变变化化与与创创新新课课件件
唐:两税法
影响:
租庸调→ 户税、地税
自耕农→商人、官僚、奴 婢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 要上第7 课隋唐隋制唐度制的度的变变化化与与创创新新课课件件
高中历史 人教统 编版必 修中外 历史纲 要上第7 课隋隋唐唐制制度度的的变变化化与与创创新新课课件件
二、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隋唐唐制制度度的的变变化化与与创创新新课课件件
(1)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 要上第7 课隋唐隋制唐度制的度的变变化化与与创创新新课课件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3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38张ppt)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 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 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 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影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家世 作状 定品
一、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隋唐的科举制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
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一、实行的原因:
①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力; ②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
二、特点:自由报考 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
一、选官制度
隋唐的科举制 三、发展历程
(二)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 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 科,科举 制度形成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 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 中。他们(交1结)朋基党于,汉严末重动干荡扰的了权人宜才之选计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 的选人方( (法23,) )曹出察丕于举继抑制魏制不王地适后方宜,大选采族拔纳的 的吏考 需部虑 求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 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家世”;二是“状”,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 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品的分类,受班固评议古代人物分类的影响,将 人物等级分为九个等级。中正所评等级越高,所受官职往往在比较清要的位置,以 后升迁就快。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曹魏
中 枢 机
东汉
尚书省、中
书省
西晋

尚书台
门下省
隋朝 三省六部
唐朝中后期
唐朝初期 中书门下 政事堂
汉武帝时形成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既 为决策机构又为执行机构,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至曹魏改称尚 书省,新设中书省执掌机要,中书舍人多由寒人担任,西晋又设立门下省以分中书 省之权。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央逐步建立三省制。
材料4:中古门阀制度……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由此派生) 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祝总斌《门阀制度》
清南 人朝
绘宋 武 帝
刘 裕
南朝宋武帝出身低微,他汲取东晋门阀专政、皇权弱小的教训, 开始启用寒庶执掌机要,选官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 门阀士族虽然继续占有优越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军政权力大为削弱。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问题】根据材料,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项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原因: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使门第不高的 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④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 的提高; ⑤有利于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三省流变:从政事堂到中书门下
(一)三省迭兴:东汉到南北朝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科举制分科取士、考试。
一、门阀兴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二)门阀鼎盛:九品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 正,将各地人才根据家世和才能评定为九等,朝廷依此授官;至西晋时主要看重家 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满足和维护了世家大族利益,促使门阀士族正式形成。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

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
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往尚书省施行。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 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 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签》
1、依据材料一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材料二:“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1.两汉赋役制度 (2)人头税
宁欣《中国古代史》
分科细致科学 进士科最重要
5.唐朝发展
材料二:为了进一步打击关陇贵族,拉拢和培植新的官僚势力,武 则天改进科举制度,大量吸收庶族地主做官。690年,她亲自“策问 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从而创立殿试制度。 702年又制开武举,由兵部主持选拔军事人才,并纳入科举之列。在 此基础上,增加录取名额,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更多入仕的机会。 同时完善“南选”制度,使得岭南、福建等较为落后地区的人才, 都有科举入仕的机会。
宁欣《中国古代史》
创立殿试,增设武举
意 打击门阀势力,吸收部分平民和庶族子弟加入,扩 义 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贰 中枢政务机构 中央官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审核政令) (执行命令)
吏 门
九寺
五监
太常寺 光禄寺
国子监 少府监
卫尉寺 宗正寺 太仆寺 大理寺
军器监 将作监
都水监
鸿胪寺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进步之处有哪些?
材料三: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
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 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的魏征,
坚持不肯签署,这个命令最终无效。 ——黄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问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进步之处有哪些?
三、赋税制度
——钱穆 《中国传统政治》
问题:九品中正制如何选拔人才?
【史料探究,层层解析】
材料四: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 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 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 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 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 徇私舞弊之限制。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后汉·和纪》
【史料探究,层层解析】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 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代童谣
问题:材料反映出在汉朝后期察举制存在什么问题?
【史料探究,层层解析】
材料三: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 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 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 服务中央政府官史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 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 为录用之根据”
【小组合作,观点表达】
课题: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名称, 征收标准以及意义。
要求:分小组搜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分析、讨论。 各小组派一位同学进行发言,信息共享。
热点聚焦,思维拓展
严 复
——
变制 无无 迟美 速恶 ,, 要期 在在 当适 可时
热点聚焦,思维拓展
党的十九大指出: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不断推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总结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1.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影响:(1)积极: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科举制(隋朝至清末)1.背景:社会阶层分化,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特点: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3.评价(1)积极方面①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⑤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2)消极方面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③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1.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成为三省制的雏形;隋唐时期定型。

2.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

3.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特点(1)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2)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内容主旨】隋唐时期,创新选官制度、完善中央官制、改革赋税制度,体现了隋唐政治制度的因时创新、适时求变。

【教学目标】通过文献、图表等材料依时序梳理选官、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进脉络;从变化与创新的视角理解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渐趋成熟的表现,赋税制度的变化实质是国家对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感悟隋唐政治制度因时创新、适时求变的智慧。

【重点难点】重点:隋唐政治制度的演进脉络难点:从变化与创新的视角认识隋唐政治制度【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出示下列《新唐书》的材料:“(卢商)早孤,家贫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梳理出来,引出话题:唐朝寒门子弟卢商通过考中进士而做官。

那么,魏晋南北朝后期,卢商能不能通过此种方法做官?为什么?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设计意图:通过卢商的生活变化,感受科举考试带给士人人生的巨大影响。

环节2:创新选官制度1.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了解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变化,以及选官标准,并结合材料1(见资料附录1),分析这一选官制度发展到后来产生了怎样的后果?过渡:官员的选拔权力被世家大族控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不利于中央集权,影响国家的统治。

隋唐时期对选官制度进行了创新。

2.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了解隋唐的选官制度及其发展历程、这一选官制度的标准和选官方式。

3. 出示材料2、3、4(见资料附录2、3、4),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教科书总结科举制度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进而思考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把握创新选官制度的重要性。

4. 问题探究1:结合所学,回顾并梳理从秦汉到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归纳提炼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引导学生讨论科举制度“新”在哪里?理解选官标准从门第、德行到德才门第再到才学的变化,使官员选拔更加客观,有利于选拔有才之人为官;选拔方式从世袭、推荐到公开考试选拔,使官员选拔更加透明;选官权由地方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拔原则相对公平公正,客观上反映了选官用人制度的规范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学会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培养在隋唐时期这一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当时的选官制度、中枢制度以及赋税制度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

3.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对比学习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运用所产生的的历史作用。

4.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图文史料,分析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的背景、内容、影响。

5.家国情怀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制度创新的意义,加深认识它们在历史上重大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枢体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难点:比较隋唐制度与之前的差别,理解其创新之处与历史意义;理解制度的变革规律,体会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时空思维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时代、选官制度、选拔标准,及演变趋势中国古代选官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二)科举制的意义政治上: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人民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思想上:有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

(三)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隋确立,唐完善,宋巅峰,元挫折,明僵化,清衰亡。

(四)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意义作用/意义:①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

人教版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

登科后 [ 唐 ]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制
发展过程
No
No
No
No
No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隋文帝
开始采 用分科 考试的 方式选 拔官员
隋炀帝
设进士 科,科 举制度 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 考试科 目,以 进士和 明经两 科为主
材料: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 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 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 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参考答案
积极影响:
1.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 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形成了相当大 的社会阶层流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九品中正制 家世
中书、门下省形成 草创
租调制
科举制
才学

三省六部制
完备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丁
财产
创新——发展之动力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 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隋唐)不仅能够兼容 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 度文化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 创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律令制、两 税法等重大制度都是在继承前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有 所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 发达、灿烂的文明,其成就因而超迈往古。
活动3(合作探究):有学者指出,隋唐“三省六部”就是 一个“平衡木”,结合示意图,请思考这个制度是如何实现 “制衡”的?产生了分什工么明作确用,?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17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17张PPT)

同学们结合租庸调制的内容和陆哲的这段话尝试总结一下租庸调制的特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标准:
道德才能
才能行状
文章、才能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 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 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 列于州县。
------《新唐书·选举制》
创新点: 1、分科考试,更加科学、 严谨。 2、自由报考更加公平。
回顾察举制度的内容。(提示:标准、推举权、任用权)
标准:道德(孝、廉)、才能
推举权:地方控制 任用权:中央掌握
结合课本历史纵横部分思考这种奇怪现象出现的原因?
举秀才 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
东汉中后期,选举权被地方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 了人才选拔。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 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
——《白居易集》卷2《重赋》
两税法注重积极影响 该唐太宗的话
课堂小结
一、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察举制
标准:
道德才能
九品中正制 才能行状
科举制 文章、才能
标准越来越客观公平 程序越来越合理规范
提供了人才保障、注入活力
二、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决策更科学、效率提高 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道德才能才能行状文章才能标准越来越客观公平程序越来越合理规范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决策更科学效率提高三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按丁征税按财产征税国家对人丁控制力趋亍减弱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提供了人才保障注入活力提供了财政支撑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课后思考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3、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科举制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公平、客观,人为干预可能性降低; 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科目众多,利于选拔人才; 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速读,理清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过程 富人逼迫贫民卖地而不移税,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弊端:
1.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 2.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 增加了负担; 3. 富人逼迫贫民卖地而不移税,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4.封建官吏为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加重了农民负担, 加剧了阶级矛盾。
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
归纳: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后来就只注重家世门第。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余秋雨《十万进士》 后来就只注重家世门第。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自主学习:速读,理清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过程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自主学习:速读,理清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过程 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自主学习:2分钟速读,理清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科目众多,利于选拔人才;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部编版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部编版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思考上上】中中上正根九二一据品品品以上→→材料及六五四所学品品品 知识,3你、会影—怎逐响—样渐喻评:成价大为九华维品《护中帝正制士制往族事?特》权的工具

上下 三品 →
七品
进步性中:上 四品 →
八品
下 品 无
对于解中决中东五汉品末期→察举制九滥选品 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 且由于中中下正六官品为中央派出官品,九将品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课本第41页问题探究
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 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 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 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 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3【、北唐魏初均期:田租制庸与调定制额租调制的部分规定】 1.男唐子中1后5期岁:以两上税,法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
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2.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租),帛1匹(调)
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与帛同。 3.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多少不等的公田,不得买卖。 4.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弱冠之年-20岁)
势 局限性下:上无七考品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下中 八品
下下 九品
(二)科 举 制
(1)隋文帝——分科考试 (2)隋炀帝——进士科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①选官方式由传统的品评人 物转向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②选拔的标准从家世转向才能 ③选拔的原则从以往被世家大族把控转向自 由报考,公平公正
一、选官变:天下英才入吾彀
2.科举制-设立影响
重点探究-科举制的社会影响何在?
材料一:隋场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 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 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 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 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 权的状况。
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如果你是隋唐“皇帝”, 你要通过设计什么样的 制度来打造你对隋唐盛 世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隋唐制度的
隋 唐
变化与创新
西安大雁塔
《大唐六典》书影 唐怀集庸调银饼
唐朝进士题名贴
子目一览
一、选官变:天下英才入吾彀 二、官制变:三省六部制衡术 三、税制变: 两税敛赋人身松 四、变与新: 制度之妙代代传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①将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 收回,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 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 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②打破了士族垄断官职的局 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 社会阶层流动
一、选官变:天下英才入吾彀
2.科举制-设立影响
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 然后为真正
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
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有察举转换而
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来,进士是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治——邹一楠《浅论科举制度对中 国社会的影响》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汉朝: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2.曹魏: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3.隋朝:科举制形成,唐朝最重要的为进士科
二、中枢政务机构
1.汉承秦制,三公九卿
2.汉武帝:以尚书为主的中朝成为决策机构,“六曹”执掌具体事务,三公九卿
成为外朝。

3.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4.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1)中书省: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门下省: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3)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5)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

(6)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
1.从汉至唐胡赋税制度
(1)汉:田租、人口税、更赋
(2)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3)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


(4)唐初,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2.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1)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2)做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__生__产__时__间__,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
认知升华 赋税制度的变化实质上是统治者因形势的变化,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
整,其根本目的就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好地维护封建统 治。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 变化与创新
学习要点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 (1)创立:隋朝开始采用__分__科__考__试__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 科举制度形成。 (2)完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教你读史
①③ ②
④⑤
民户按照财产多寡征税,商人也按照规定征税,说明扩大了征税面,也有 利于商业的发展
“以贫富为差”说明征税依据从人丁为主转变为以财产为主,出现“舍人税 地”的趋势 说明两税法实行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提示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 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②;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③”。
——摘编自杜佑《通典》
教你读史
① ②③
说明魏晋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州郡置中正官,品评人物,中央根据等级高下任用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➊教学目标一、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二、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三、结合赋税制度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➋教学过程设计一、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一职,对当地人物的出身门第和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成为受官依据。

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注:寒门和世族都属于地主阶级2、隋唐·科举制(1)特点:自由报考,通过考试差额录取(2)发展历程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考儒家经典、时务策、诗歌)③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④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3)影响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标志着官僚体系的成熟③具有一定公平性,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二、中央行政/官制1、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开始形成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皇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政事堂(三省长官商议之所)吏部(官吏任免升降调动)户部(国家财政)礼部(教育祭祀)兵部(军事)工部(营造工程)刑部(司法)补充知识①三省长官共同行使相权②始创于隋朝③流程:中书省草拟→皇帝画敕→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二十四司④秦汉的九卿演变为九寺、五监,并受制于六部(2)特点①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是中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此后历代基本沿袭此制三、地方行政1、隋朝:隋文帝将东汉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隋炀帝又改为郡县两级2、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1)道起初为监察机构,后逐渐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体系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历史园地资料编写团队李锦芳
【内容提要】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在传承中创新。

南北朝时期在察举制基础上创建了九品中正制,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中枢政务机构在三公九卿的框架内逐渐形成了三省制的雏形,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北魏创立的租调制则为隋唐所直接继承,但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为继,逐渐被两税法所取代。

【框架线索】
【知识提纲】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影响:
(1)积极: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科举制(隋朝至清末)
1.背景:社会阶层分化,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特点: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3.评价
(1)积极方面
①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⑤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2)消极方面
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③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
1.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成为三省制的雏形;隋唐时期定型。

2.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

3.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特点
(1)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2)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5.影响
(1)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3)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
(一)租(庸)调制(曹魏至唐朝前期)
1.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2.内容:一夫一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一定量的布帛,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3.影响
(1)积极:改变了原先赋税的混乱,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消极: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劳动者能占有一小块土地,从事生产劳动,按人丁计征才有可能。

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人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能维持。

(二)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2.内容
(1)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
分配到各地征收。

(2)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4)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5)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4.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课小结】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中枢政务机构:三公九卿制→中朝出现→三省制雏形→三省六部制。

3.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思维导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