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4课 孔孟两章

合集下载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
2019/4/20
字词句理解(四)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wu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撒入池塘, 鱼鳖就吃不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斧头按照一定的 时节进山(采伐),木材就用不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能供养活 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而没有遗憾了。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 的三条理由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 孔子 爱国 爱民
将伐
颛臾 [三次
没有尽职尽责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
的政治主张
目光深邃 的政治家
对话]
2019/4/20
知识点精析
(一)词语积累
1.危 高、高峻: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 危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稳:危而不持
2.颠 头颅、顶部:鸡鸣桑树颠
《狼》
只是,仅仅
4.见
例句 出处 释义
看见 召见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曹刿请见 《木兰诗》 《曹刿论战》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谒见 表被动,相当 于”被”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9/4/20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失街亭》
出现 见解,见识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2019/4/20
会长老,
问之民所疾苦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劝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庞涓恐其贤于己,
疾之
2019/4/20
《史记· 孙膑传》
妒忌
3.止
例句 出处 释义

孔孟两章ppt1

孔孟两章ppt1
栏 目 链 接
探 究 与 点 拨
(4)在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了“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后,孔子对冉有进行了含蓄的批评,而冉有却辩解,“夫子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对此,孔子是 如何批驳的?
栏 目 链 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其位,谋其政,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②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椟中”比喻冉有、季路之过。
栏 目 链 接
探 究 与 点 拨
(3)梁惠王不顾人民的死活,孟子在严厉地批评了他之 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的苦难归罪于年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一定能自省,就会舍霸道而行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会使天下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 必修4(粤教)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孔孟两章

孔孟两章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 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 氏,“不持”“不扶”意指冉有、季路,既然“危”“颠”却“不持”“不扶”,要“相” 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 兕出于柙”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 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该负责任了吗?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1.连线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 “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大师。 孟子的主要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 “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及其弟子言 行的书。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1.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里听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个消息时, 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提示当听到消息时,孔子很生气。他责备了冉有,列举了三条理 由反对讨伐: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 必伐;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不当伐。
王 不王者(������à������������) 王国(������á������������)
好 好战(ℎà������) 好人(ℎǎ������)
衣 衣帛(������ì) 衣服(������ī)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第14课 孔孟两章 (共35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第14课 孔孟两章 (共35页)

(2)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 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对“五十步笑百步”
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
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
尊为孔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
《礼》《易》《乐》《春秋》)。在中国历史上,他
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有“圣人”“文宣 王”“素王”之称,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共20篇,有讽 喻,有劝勉,有论述,有启发开导。
孔子格言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宋代以后常把孟
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思
想包括:①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民本、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
乎诸侯为大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 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 孟
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 ④大丈夫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 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 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 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 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4粤教版-第四单元 14孔孟两章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4粤教版-第四单元 14孔孟两章含解析

第四单元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的。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孟子,这位心忧天下、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

他们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美五十步笑百步。

既来之,则安之。

字体赏美文孔子的洒脱周国平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

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

孔子却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读“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

其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

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

研究孔子,如果能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课内挖掘】1.面对季氏武力征伐的举动和弟子推卸责任的狡辩,孔子义正词严地批驳冉有、季路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4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 欤 ”,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 毋 ”, 不要 3.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 “勿”通“ 毋 ”,不要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 斑 ” 5.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 途 ”, 路上
二、古今异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
二、背景回放 循循善诱,反对征伐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 其中,季孙势力最大,他要征伐颛臾。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 下,且都参与了筹划。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 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行不通的“仁政”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三十五年(前 334),孟子被“招贤”, 应邀来到魏国,魏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梁惠王的目的在 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而孟子反对“霸道”“虐政”,主张 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本文记载的只是孟子在魏期间与梁惠 王的一次谈话。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 372-前 289),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伟大的 儒学大师,被认为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 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曾拒杨墨, 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一、作者简介 圣人——孔子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说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 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区都有深远的 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配套K12】[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

【配套K12】[学习]2018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学案 粤教版必修

第4单元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孔子学琴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首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人一样。

不待师襄发问,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微感言: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一、作者视窗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孟子是孤独高傲的。

他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

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含答案

第14课孔孟两章学习重点 1.识记“以为、是、国、家、或、走”等词的古今词义,掌握宾语前置句式的特点,背诵课文中相关的语段。

2.正确理解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社会意义。

文本名句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 (1)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2)一词多义①是⎩⎪⎨⎪⎧是.社稷之臣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③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④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曹刿请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⑤过⎩⎪⎨⎪⎧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古今异义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今义: ②是.社稷之臣也 古义: 今义: ③有国.有家.者 古义: 今义:。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
第14课
孔孟两章
诗海探珠 满江红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①,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②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 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③。
【注】
①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 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据《史 记· 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的孙子, 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 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腐、远 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 诗 书 徒序《_____》《______》,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 《________》七篇。”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仲尼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_______,鲁 思想家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春秋末期的_________、 儒家 政治家 教育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早年积极参与政治,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 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 春秋 《______》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 体史书。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掎
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 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 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 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
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含答案

第14课孔孟两章本课话题——量力而行一、从课文中积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对于领导而言,要量才录用;对于个人而言,要做到量力而行。

二、从生活中积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

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三、从历史中积累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

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辖,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一、作者简介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三、相关知识1.《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后人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孟子》《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3.文化常识1.“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代指国家。

2.“庠”“序”都是指学校。

商(殷)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①何以伐为(现代汉语语序:以何伐为)②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未有之也)2.状语后置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现代汉语语序:季氏将于颛臾有事)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现代汉语语序:而于邦内谋动干戈)③虎兕出于柙(现代汉语语序:虎兕于柙出)④申之以孝悌之义(现代汉语语序:以孝悌之义申之)(三)省略句①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宾语)②盖(财)均(则)无贫,(上下)和(则)无寡,(上下)安(则)(国)无倾(省略主语)③可以(之)无饥矣(省略宾语)[明大意]1.《季氏将伐颛臾》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必修4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必修4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晏子治东阿 他,五短身材,貌不出众,但 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 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两治东阿, 用事实告诫君王,判断一个人是否 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 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他就是晏子! 他,忠君爱国而不保守迂腐,机智灵活而不固执呆板, 遵礼尚贤而不飞扬跋扈。他其貌不扬,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谏太宗十思疏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是件 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 要大智大勇。因为讽谏,比干被 挖心,屈原遭放逐。但是唐代著 名的谏臣魏征,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非但没有 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唐太宗的称赞,获得“诤臣”的 美誉。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被魏征超人的勇气、 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过秦论 当秦始皇横空出世,烽火 不绝的古战场骤然间显得局促 狭窄。什么春秋霸主,什么大 智奇谋,什么血如奔流,转瞬 间成为他登场前的序幕。他举雄心之杯,饮豪情之酒,挥鞭 舞剑,成就一统天下的伟业。但,“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 华国树千台”的贾谊却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 智,纵笔泼墨以绘龙腾云卷之态,在千古雄文《过秦论》中 直刺秦始皇之“过”。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译注·梁惠王上》,战国中期 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的混乱 社会。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 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世风倾颓,时局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 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 步形成。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 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 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 334 年,梁惠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 这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孔孟两章◎ 第14课孔孟两章◎ 第15课劝学(节选)◎ 第16课过秦论◎ 第17课师说◎ 第18课晏子治东阿◎ 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第14课孔孟两章本课话题——量力而行一、从课文中积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对于领导而言,要量才录用;对于个人而言,要做到量力而行。

二、从生活中积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

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三、从历史中积累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

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辖,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一、作者简介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伟大的儒学大师,被认为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二、背景回放循循善诱,反对征伐《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势力最大,他要征伐颛臾。

语文 省优获奖课件:第4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语文 省优获奖课件:第4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第14课 孔孟两章
文本导学
文内文外
学习重点
1.识记 “ 以为、是、国、家、或、走 ” 等词的古今词义,掌握
宾语前置句式的特点,背诵课文中相关的语段。 2.正确理解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社会意义。
晨读积累
文本名句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1)通假字 通“毋”,不要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 通“斑”,头发花白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
通“途”,道路 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王 动词,统一天下 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_
到队列里去。 今义:_____________
(4)虚词归纳 介词,引出对象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 ①于 介词,对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__________
介词,从 虎兕出于柙:_________
介词,在 谋动干戈于邦内:__________
答案
却,表转折 危而不持:____________
助词,的 王道之始也:________
助词,的 五亩之宅:__________ 代词,代百姓 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

语文 省优获奖课件:第4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语文 省优获奖课件:第4单元 第14课 孔孟两章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1)王无罪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栽种 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穿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
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依照这个道理,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加强(礼乐等)文教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谒见 ____ ④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____
召见 曹刿请见:_____
通“现”,呈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_____________ 是谁之过与:过错 ____
⑤过
责备 无乃尔是过与:_____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 ____
答案
(3)古今异义 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让……担任,让……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为。 今义:______ ②是社稷之臣也 此,这,代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民本 ”思想的体现。 教民的思想是孟子的“________
答案
重点突破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回答问题:
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答案
3.特殊句式 《季氏将伐颛臾》
判断句 (1)是社稷之臣也:_______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