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46·
生堡控丝叠苤查垫!!生!月筮箜鲞筮!翅£堕!』丛塑翌!:&匦塑;!!Q:Y丛堂:坠兰
.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 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 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 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 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 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 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 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 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l版指南在使用过 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 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 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 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 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 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 理。
I院前处理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 到医院。
一、院前脑卒中的识别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①一 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 角歪斜;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④双眼向一侧凝视;⑤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⑥眩晕伴呕吐;⑦既往少见的 严重头痛、呕吐;⑧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 包括: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②心脏观察;③建立静 脉通道;④吸氧;⑤评估有无低血糖。 应避免: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②过度降低血压; ③大量静脉输液。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①症状开始时间;②近期患 病史;③既往病史;④近期用药史。 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能24 h进行急 诊CT榆查)。 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上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 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 (I级推荐)。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
颅内压增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 并发症,可能导致脑血流减少,加重脑 损伤。
肺部感染与呼吸衰竭
•·
肺部感染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影 响氧合和通气功能,进一步加重 脑损伤。
常见感染并发症,影响预后,需 积极防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因意识 障碍、吞咽困难等原因,容易发 生肺部感染。
防治策略包括加强呼吸道管理,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合理使 用抗生素,以及支持呼吸功能。
神经保护剂
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寻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以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脑损伤。这 些药物可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使用,有效保护脑细胞,促进患者康 复。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移植具有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促进受损脑组织的 修复和再生。尽管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干细胞治疗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 全新的思路。
个体化与精准医疗的应用前景
基因诊断与治疗
个体化用药
预测模型与预防策略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 实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因 诊断,找出患病风险较高的个体,制 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此外,基因治 疗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通 过修复或替换缺陷基因,降低缺血性 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精准医疗理念将推动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治疗的个体化用药发展。通过分析 患者的基因组、代谢组等信息,医生 可以为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药物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长期管理 与康复
二级预防与复发预防
危险因素控制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危险因素,以降低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非心源性栓塞的缺血性脑 卒中患者,长期使用抗血小板 药物有助于预防复发。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定期体检:及时发 现并控制高血压、 糖尿病等慢性病, 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药物预防
1
抗血小板药物:如 阿司匹林、氯吡格 雷等,可降低血栓
形成风险
2
降压药物:如利尿 剂、钙通道阻滞剂 等,可降低血压,
减少脑卒中风险
3
降脂药物:如他汀 类药物,可降低胆 固醇水平,减少动
脉粥样硬化风险
4
抗凝血药物:如华 法林、肝素等,可 预防血栓形成,降
低脑卒中风险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压、 血糖、血脂等
指标的检测
定期进行心电 图、脑部CT
等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 检查,及时发
现疾病隐患
定期进行健康 教育,提高预
防意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
康复目标
提高生活质量: 如社交、娱乐、 5
家庭关系等 减轻心理压力: 如焦虑、抑郁、 4
恐惧等
恢复日常生活 1 能力:如穿衣、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诊治指南
演讲人
目录
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0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发病原因
动脉粥样流动力学异常:血压
波动、血流速度异常等 03
05
意识障碍、昏迷、死亡
诊断方法
0 1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
02
影像学检查:CT、MRI等
0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
04
神经功能评估:NIHSS评分、mRS评分等
05
病因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
06
治疗方案:溶栓、抗凝、降压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四、其他 1.颅内高压治疗:对于颅内压过高的患者,应进行颅内压监测和相应的治疗 2.营对于心理和情绪问题的患者,应进行相应的精神支持和治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是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和中国卒中学组织专家组共同制定的指南。以下是一些主要内容: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符合急性脑卒中标准,且无出血性病变 2.脑CT或MRI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标准 3.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出现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
二、早期治疗 1.快速评估: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神经功能评估、颅内出血排除和脑血管影像学评估 2.溶栓治疗:在确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上,对适当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 3.抗血小板治疗:对于不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应及早开始抗血小板治疗 4.抗凝治疗:对于房颤、动脉瘤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及早开始抗凝治疗
以上是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一些主要内容。这份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和患者的康复率。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水平和生存率,中国脑卒中学会制定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本文将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以期提供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参考。
1. 诊断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确诊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神经影像学符合脑卒中的特征性改变,如缺血灶或梗死区域。
2. 急救处理发现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时,应迅速进行急救处理,包括:- 确保患者通畅的呼吸道;-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给予氧气治疗,以提高大脑的氧供;- 保持患者头部低位,可减少脑水肿的发生。
3. 早期评估与干预及早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卒中类型是指南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辅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
早期干预包括:- 完善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病因、既往疾病、危险因素等;-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脑血管影像学等。
4. 静脉溶栓治疗对于符合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有效的治疗方法。
指南对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选择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5. 导管取栓治疗对于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导管取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手术方法。
指南对导管取栓治疗的适应症、手术操作、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6. 综合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干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
指南对这些治疗手段的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和预防并发症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7. 术后处理和护理对于接受介入手术或开颅手术的患者,术后处理和护理尤为重要。
指南对术后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8.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存在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吞咽障碍、压疮等。
指南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给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1、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2、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周围神经病疾病暨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治指南5、癫痫诊治指南(含癫痫持续状态和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6、AHA/ASA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4)7、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8、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疗规范10、头痛诊疗规范(诊断、鉴别诊断、相关检查及治疗)11、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12、运动神经元病暨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3、脊髓疾病诊疗规范14、神经康复治疗15、颅高压诊疗规范16、神经系统危急重症的抢救(昏迷、脑疝、呼吸机麻痹、癫痫持续状态)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第2位原因,我国2004—2005年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为国民死因的首位[1]。
卒中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本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
尽管近年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
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向全国推广使用,其中包括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建议。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3-4],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对该指南进行全面修订,参考文献截至2010年12月。
文中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的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5]一致。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1、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2、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周围神经病疾病暨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治指南5、癫痫诊治指南(含癫痫持续状态和抗癫痫药物的合理应用)6、 AHA/ASA 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4)7、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8、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疗规范10、头痛诊疗规范(诊断、鉴别诊断、相关检查及治疗)11、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12、运动神经元病暨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3、脊髓疾病诊疗规范14、神经康复治疗15、颅高压诊疗规范16、神经系统危急重症的抢救(昏迷、脑疝、呼吸机麻痹、癫痫持续状态)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第2位原因,我国2004—2005年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为国民死因的首位[1]。
卒中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本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
尽管近年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
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向全国推广使用,其中包括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建议。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3-4],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对该指南进行全面修订,参考文献截至2010年12月。
文中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的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5]一致。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订 。为 方便 临 床 使 用 , 版 指 南 内 容 包 括 了 急 性 本 缺血 性 脑卒 中发 病 后 全 部 诊 治 过 程 。撰 写 组 通 过 复 习相关 研 究 证 据 、 求 各 方 意 见 并 充 分 讨 论 达 征
成 共 识后 形 成 推 荐 , 旨在 帮 助 临 床 医 生 为 脑 卒 中 患 者 选 择 当前 相 对 较 好 的诊 治 方 案 。在 临床 实 践 中, 医生 应 参 考 本 指 南 原 则 和 新 的 进 展 并 结 合 患 者 具 体病 ) A级 : 多个 随 机对 照 试 验 ( C ) M t R T 的 ea分
析或 系统评 价 ; 多个 R T或 1个样 本 量 足够 的 R T C C
( 质量 ) B级 : 高 ; 至少 1 个较 高 质量 的 R T; C C级 : 未 随机 分组但 设计 良好 的 对 照试 验 , 或设 计 良好 的 队 列研 究或病 例 对照研 究 ; D级 : 同期 对照 的系 列病 无
1 修订原 则 在循 证 医学原则 指 导下 , 参考 国际规范 , 结合 国
院前 处 理 的关 键是 迅速 识别 疑似 脑卒 中患者 并
尽 快送 到 医院 。 3 1 院前脑 卒 中的 识 别 若 患 者 突 然 出现 以下 症 .
情、 可操作 性 、 l 第 版使用 经 验 和新研 究 证 据进 行 修 订 。推荐 强度 和证据 等 级标准 参 考 了国际指 南 和常
用标 准 , 结合 国情 和 实用 性 制 定 。对 每 项 治 疗措 并 施或 临床 问 题 , 进 行 当前 研 究 证 据 ( 献 检 索 至 先 文
20 0 9年 1 1月 ) 的归纳 和分 析评 价 , 后 根据 证 据 等 然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是一份全面且权威的医学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的专业建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该疾病发病急、进展快,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组织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指南的制定基于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诊治规范。
本指南涵盖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康复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医生全面了解并掌握该疾病的诊治要点,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本指南也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重要性,提倡建立跨学科的医疗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医疗服务。
希望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推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A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和人群差异。
北方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而南方地区相对较低。
同时,城乡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农村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地区。
A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因学方面,S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血管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最终引发S。
血栓形成则是指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脑部缺血。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是一份旨在提供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的全面指南。
该指南依据临床实践和科学证据,提供了全面的评估、诊断和治疗建议,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最佳护理。
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在中国,脑卒中已成为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大脑的血流供应不足有关。
这种疾病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护理要求高,并且需要进行迅速的评估和治疗,以防止长期残疾和死亡。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实施旨在为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提供指南。
指南内容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总共分为9个章节。
其中包括:评估和诊断该章节提供了对AIS患者进行评估和诊断所需的工具和流程。
这其中包括患者历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内窥镜检查等。
急性治疗该章节涵盖了关于AIS患者急性治疗的方案和建议。
其中包括溶栓治疗、机械止血、抗凝治疗和紧急血管外科手术等。
溶栓治疗该章节重点介绍AIS患者的溶栓治疗。
涵盖了选用的药物、治疗开始的时间和患者可能面临的并发症等。
机械止血该章节介绍了关于AIS患者机械止血的方案和建议,和溶栓治疗一样,也涉及到满足治疗的时间、机器设备和患者可能面临的并发症等问题。
恢复期治疗该章节提供AYS患者恢复期治疗的方案和建议。
其中包括体育锻炼、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并发症的管理该章节重点介绍AIS患者可能面临的并发症,包括咽喉呕吐、颅内感染和低血压等,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对特殊情况的处理该章节介绍关于AIS患者特殊情况的处理的方案和建议,包括血压压控制、糖尿病治疗和心衰治疗等。
转运、转诊和照护该章节涉及到AIS患者的转运、转诊和照护的问题,包括如何选定出一个合适的医院、如何把患者转移到新的病房并进行照护等。
有效性与应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是一个既有代表性又有创新性的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应用
引进先进诊断技术
关注国际上最新的影像学和实验室诊 断技术,如MRI、CTA、CTP等,将 其引入中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引进创新治疗方法
关注国际上最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 如机械取栓、溶栓治疗、新型抗血小 板和抗凝药物等,将其引入中国,提 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可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 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 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 高。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危险因素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这 些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意义与 影响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规范诊疗流程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疗流 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降低并发症风险
通过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的风 险,如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
提高患者生存率
遵循指南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 者的生存率,减少死亡和残疾。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不清、眩 晕、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
诊断
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颅 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心电图等。
急性脑梗塞的早期处理(2010年指南节选)
颈动脉双功超声检查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
颈动脉壁纵向超声图像上有相对较低回声分隔 的两条平行线,内线为内膜与管腔的分界线,外 线为中外膜分界线,其间距为IMT,任意一点IMT 的厚度 1.0 mm称增厚。
颈动脉双功超声检查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系统任意血管节段存在突入管腔的 回声结构,表面不光滑,或局部IMT1.3mm。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血糖控制推荐
1.血糖 >11.1mmol/l时给予胰岛素治疗。
2.血糖 < 2.8mmol/l时给予10-20%的葡萄糖
口服或注射治疗 。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营养支持 脑卒中后由予呕吐、吞咽困难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 良,可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减慢。应重视脑卒中后液 体及营养状况评估,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 推荐意见:(1)正常经口进食者无需额外补充营养。 (2)不能正常经口进食者可鼻饲,持续时问长者经 本人或家属同意可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管饲 补充营养。
急性脑梗塞与高血糖
低血糖可造成脑损害,产生局灶神经系统体征;快 速的检测及处理低血糖非常重要。 糖尿病是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病 人中风的病情更严重、预后差。 严重的中风可以造成高血糖,高血糖会产生无氧糖 酵解造成组织酸中毒,此外会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
血糖高可以是严重血管事件的标志。对于轻到中度 血糖升高的患者,常规应用葡萄糖-钾-胰岛素注射 液并不能改善预后。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识别颅内出血,鉴别非血管 性病变,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其他包括神经 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 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 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1)中 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2) 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3) 斯堪地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ianStroke Scale.SSS)。
二、一般处理
目前对一般处理的高等级研究证据较少,共识 性推荐意见如下: 吸氧与呼吸支持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体温控制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 营养支持
(一)吸氧与呼吸支持
(1)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 92%或血气分析提示缺氧)应给予吸氧,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 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 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 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 可识别缺血半暗带。但其在指导急性脑梗死治疗方面的作用尚 未肯定。 (3)标准MRI:标准MRI(T1加权、T2加权及质子相)在识 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 临床梗死灶,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但有费用较高、检 查时间长及患者本身的禁忌证(如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 或幽闭恐怖症)等局限。
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包括: 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②心脏观察;③建立静脉通道; ④吸氧;⑤评估有无低血糖。 应避免: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②过度降低血压;③大 量静脉输液。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①症状开始时间;②近期患病史; ③既往病史;④近期用药史。 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能24h进行急诊CT检 查)。 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上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 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解读
协和医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 60%~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 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 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 南, 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 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 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 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
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以便排除类脑卒中 或其他病因。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或MRI;②血糖、血脂肝 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 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⑥氧饱和度;⑦ 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 平;③妊娠试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穿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 疾病);⑥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 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 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 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多个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 量足够的RCT(高质量);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 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 研究;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多个 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 研究(高质量);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 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C级:回顾 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 家意见。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脑梗死后24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必 要时进行心电监护,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变 并进行相应处理;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 的药物。
(六)诊断流程( 5个步骤)
(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 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 估。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见溶栓中相关内容)。 (5)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 验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1.脑病变检查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 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FLAIR)和 梯度回波(GRE)等。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 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 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PWI可显 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弥散一灌注不匹配(PWI显 示低灌注区而无与其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 能存在缺血半暗带。然而,目前常规用于选择溶栓 患者的证据尚不充分。梯度回波序列可发现CT不 能昱示的无症状性微出血,但对溶栓或抗栓治疗的 意义尚不明确
Ⅲ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组织化管理住 院脑卒中患者的医疗模式,把传统治疗脑卒 中的各种独立方法,如药物治疗、肢体康复、 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组合成一 种综合的治疗系统。Cochrane系统评价 (纳入23个试验,4911例患者)已证实卒 中单元明显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残 疾率。
(四)诊断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 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 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五)病因分型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分型有助 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前国际广泛使用TOAST病因分型,将缺 血性脑卒中分为5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推荐意见:
收治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 元,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 可能收入卒中单元(Ⅰ级推荐,A级证据) 或神经内科病房(Ⅱ级推荐)接受治疗。
Ⅳ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二、一般处理 三、特异性治疗 四、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
一、评估和诊断
病史和体征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疾病诊断 病因分型 诊断流程
Ⅱ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时 评估病情和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脑卒 中诊治快速通道,尽可能优先处理和收治脑 卒中患者。
一、诊断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 查。
2.诊断和评估步骤:
(1)是否为脑卒中?注意发病形式、发病时间,排 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 血糖异常、脑炎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等引起 的脑部病变。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见Ⅳ中相关内 容)。 (2)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除非特殊原因不 能检查,所有疑为脑卒中者都应尽快进行脑影像学 (CT或 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确立缺血 性脑卒中的诊断。 (3)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发病时间是否在45或6h 内,有无溶栓适应证(见Ⅳ中相关内容)。
院前处理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 卒中单元 急性期诊断及治疗
I院前处理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 并尽快送到医院。 院前脑卒中的识别 现场处理及运送
一、院前脑卒中的识别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①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④双眼向一侧凝视; ⑤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⑥眩晕伴呕吐; 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⑧意识障碍或抽搐。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 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 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 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 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 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 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2.血管病变检查
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指导选择治疗方案。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双功超声、经颅多普 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 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颈动脉双功超声对发现颅外颈部血管病变,特别是狭窄和斑块 很有帮助;TCD可检查颅内血流、微栓子及监测治疗效果,但 其受操作技术水平和骨窗影响较大。 MRA和CTA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以DSA为参考 标准,MRA发现椎动脉及颅外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 70%~100%。MRA可显示颅内大血管近端闭塞或狭窄,但对 远端或分支显示不清。 DSA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但主要 缺点是有创性和有一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