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一种社会合作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基于善治理论的启示
追求善治与善政的统一杭州“最多跑一次”规划实施管理改革经验与启示
3、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群众满 意度
浙江省将继续优化服务流程,以提高群众满意度。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内部协 作,实现服务流程的无缝衔接。同时,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办事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群众和企业办事体验。
结论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其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值得我 们深入研究和借鉴。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流程再造、信息共享等手段,浙 江省成功地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群众办事成本。未来,浙江省将 继续深化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和优化服务流程等举措,进一步提 高政府服务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过程中,积极开展流程再造工作。通过对 政府服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省去了繁琐的环节,实现了办事流程的简化和优化。 此外,通过推广并联审批、网上办理等举措,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减少了群 众办事的时间成本。
3、信息共享,降低风险
为实现信息共享,浙江省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构建了省、市、县三级政务 服务网络体系。通过信息共享,群众和企业可以快速查询所需信息,避免了重复 提交材料和多头办理的情况,降低了办事过程中的风险和错误率。
杭州“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核心是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实 现信息共享。通过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例如,在不动 产登记方面,过去需要分别到国土、房产等多个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而现在只需 要到一个窗口即可完成所有手续。
2、强化服务,提升满意度
杭州“最多跑一次”改革注重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完善 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提升市民满意度。同时,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 机构对政府服务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服务水平。
从“社区治理”到“小区治理”--反思当下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之一
从“社区治理”到“小区治理”--反思当下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之一杨颿【摘要】当下部分学者提出了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其宗旨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协商合作的社区治理体系。
但随着“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的纵深拓展,“小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体被忽视,造成了针对其监督的缺失。
面对“小区治理”的“失效”,以对“社区”和“小区”为不同治理背景的“服务品”提供方式的讨论为基础,必须将市场主体纳入“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多元互动的“合作—监督—共治”的新型“大社区”治理体系。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94-97)【关键词】社区治理;小区治理;市场;合作-共治;大社区治理【作者】杨颿【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3引言近年来,探讨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文章倍出,且都基本以国家、社会、公民等治理参与者的互动、合作来探求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道路,形成了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
笔者于2014年年末深入所在地级市的某街道以访谈的形式与社区工作者交流互动,发现在社区治理的主体参与层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上级政府、街道、社工、志愿者、非营利组织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的日常运行过程中,各自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①。
然而,以商品房改革为标志而出现的物业公司、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等“市场”主体却没有纳入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中。
现阶段的各种实际情况不断使“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的纵深拓展,面对小区治理的种种问题,我们理应将“市场”主体纳入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商合作的“大社区”治理体系。
碍于篇幅,本文只进行先导性的理论论证,有关实践层面的社区治理具体模式构建问题将陆续在“反思二”及“反思三”中予以讨论。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演讲稿》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演讲稿》了解选择理论的人们都知道哈丁的“公地悲剧”,事实又表明,人类社会中虽然到处都是公共的悲剧,但许多人却自主地摆脱了公共选择的悲剧,从而改善了福利。
该书的研究宗旨,就如作者所总结的,“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
”由于作者是美国学者,所探讨的理论问题主要是美国学术界所探讨的热门话题,所提出的理论发展也是对美国现有学术研究的发展,这一切都有别于我们中国。
但可以用中国人的眼光,着眼于中国人所面临的公共选择问题,来阅读《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并由此来思考我们中国人所面临的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以及思考中国人所面临的公共选择的实践问题,尤其是思考如何避免中国公共事物的退化,并挽救已经在退化的公共事物,如断流时间越来越长、很可能永远成为内陆河的黄河、污染日重的淮河和太湖、日益退化的沿海渔场、砍伐殆尽的森林,甚至是日益滑坡的道德等。
传统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型及其局限关于公共事物的治理可追溯到xx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
”在传统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中有三个主要的经典模型,它们是哈丁的“公地悲剧”、“囚犯困境博弈”和“集体行动的逻辑”。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是指在仅有一次博弈的情况下,个体会不遗余力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结果是,对于集体来说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集体行动逻辑”是指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理性的个人在实行集体目的时往往具有搭便车的倾向。
这些理论模型都说明了特定情况下的公共事物总是得不到关怀的必然的悲剧性结果。
传统的两种治理方式以政府集中管理为唯一的方案和以私有市场管理为唯一方案。
前者是指由中央政府决定公共池塘资源由谁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并且由中央政府对他们进行监督,对违规者进行惩罚。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善治 筑牢国之根基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善治筑牢国之根基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善治筑牢国之根基导读:社会善治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建设一个善治的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公务员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力量,承担着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善治的内涵、重要性、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实现社会善治提供借鉴和思路。
一、善治的内涵所谓善治,即是指政府及其各级公务员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法治原则,依法行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政策,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执行机制,确保社会各方面的公平公正,实现国家治理的良性循环。
善治不仅包括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效率,更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及尊重人权、民主、法治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
二、善治的重要性实现社会的善治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善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治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需要公务员具备高效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
其次,善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一个具有善治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社会和谐度,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再次,善治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条件。
只有政府机构能够合理行使权力,依法办事,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和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中的各类资源的分配才会更加公平公正。
三、善治的现状与问题在我国当前,善治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公务员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
不少公务员在面临利益诱惑和权力滥用的情况下,背离了公正、公平的行为准则,导致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
第二,公共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欠佳。
个别公务员态度懒散,工作不尽责,对待公众服务缺乏热情和责任感,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第三,公共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政府管理机构繁杂,决策效率低下,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一些政策难以有效落地,影响善治的实现。
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
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一、本文概述二、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三、我国公共服务现状分析四、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五、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实践探索六、结论与展望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服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改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
其核心思想强调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民主性和公民参与,这与我国当前公共服务改革的方向高度契合。
通过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醒我们,公共服务应以公民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以经济效率或政治目标为导向。
这意味着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公民的需求和意愿,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服务的民主性,即公民应有权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和监督过程。
这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来说,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参与机制,让公民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改进中来。
新公共服务理论还提醒我们,公共服务提供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公共利益为最高追求。
这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来说,意味着需要加强对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展望未来,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民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需要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工具。
因此,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新公共服务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为公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和公平的公共服务。
还应加强对公民参与机制和公共服务提供者培训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公民参与度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专业素养,共同推动我国公共服务改革向更高水平迈进。
社区协作治理的行动情境与互动机制--基于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
■治理前沿•社区治理社区协作治理的行动情境与互动机制—基于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文/熊琳I蒋帆2(1•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275;2.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1)22」4frw2醤M36味弘w 」65爵桝将為口“曲味箸伴妙莖養离【摘要]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区协作治理是社会治理在基层社区的具体表现。
由于现存研究对社区协作治理行动的多样性关注不足,本文基于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建构了考虑行动情境的协作治理研究框架。
广州市乂社区的调研结果表明,在“危机型”“动员型”“自发型”和“宽容型”四种情境中,居委会、社工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基于不同的行动逻辑,通过“优势互补”“上级指派”“福利驱动”和“人情互惠”四种机制进行协作互动,行政权力、社会分工以及人情关系等因素在协作治理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社区协作治理的发生机制与多样化特征,为推进我国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证材料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区协作治理行动情境互动机制【作者简介]熊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与社会组织;蒋帆,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就业。
【中图分类号1C916【文献彌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21 )02-0136-13一、引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不同主体协作参与社会治理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36这反映了社会治理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社区协作治理是社会治理在基层社区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为响应中央号召,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型社区,我国各地高度重视社区协作治理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居委会、专业社工机构及社区社会组织联合管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型社区治理模式。
走向善治的读后感800字
走向善治的读后感800字最近我读了《走向善治》一书,作者是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
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理想状态。
俞可平先生的《走向善治》,说的是中国治理,关心的是普罗大众。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来看,不断地从以“官员的权力本位”为表征的传统政治,走向以“公民的权利本位”为表征的现代政治,是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我为您播读书中《公平优先应成为新的策略选择》一篇的节选。
改革开放初,我们采取了“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政策,并且明确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
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策略选择。
然而,不可否认,社会利益已经开始急剧分化,不同的利益群体事实上已经形成,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公正问题变得前所未有地突出。
如果继续坚持“效率优先”而不是“公平优先”的原则,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使利益分配更多地向困难群体和贫困地区倾斜,就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长远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直接把公平正义当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个实质性的飞跃。
怎么理解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者说什么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简单地说,改革既要从公平正义开始,最终又要回到公平正义上来。
再具体一点说,全面深化改革,要从解决公平正义方面的问题着手,最终又要把是否解决公平正义方面的问题作为目标。
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利益的分配。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首先要求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因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而导致两极分化。
然而,要全面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除了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的经济公平外,还必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护等权利。
走向善治
•政府创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直接涉及权 力关系和利益关系,十分敏感,风险性也比其他创 新行为更大。
政府是社会进步的火车头,政府应当成为创新的表率。
“增量民主”推动政府创新
“增量民主”的内涵、特征
增量民主意味着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有足够 的“存量”, 但同时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 种新的增长,是对“存量”的增加; “增量民主”在过程上是渐进的和缓慢的,它是 一种突破但非突变; 增量民主的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 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
全球化要求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 (GOVERNANCE),从善政(GOODGOVERNMENT)走向善治 (GOODGOVERNANCE)。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
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 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10个基本要素
①合法性,即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②透明性,即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③责任性,它指的是管理人员对其行为的负责程度;
④法治,即法律成为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
⑤回应(responsiveness),即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 ⑥有效,主要指管理的效率; ⑦参与,这里的参与首先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治理有四个特征: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 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 是协调; 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部门, 也可以是私人部门; 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 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实 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 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
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以“善治”理论为视角
作 者 简 介 : 孙修 真 ( J 9 一 ) , 男 , 山 东 济 南人 , 重 庆 市 沙 坪 坝 区 回龙 坝 镇 党 委 纪 检 干部 ,法 学硕 士 ,研 究 方 向 为 宪
法 、 行 政 诉讼 法 。
党 的 十八 届三 中全会 提 出 的 “ 推进 国家 治理 体系 和 治理 能力 现代化 ” 的战略 目标 . 就 是要 在社 会建设 方
性 互动 。 进而使 公共 利益最 大化 的一 种社 会 治理 过 程 。 我 国学者 俞可 平认 为 。 “ 善 治是 公共 利益 最 大化 的管 理
①西 方研 究治理的权威之 一格里・ 斯托 克提 出治理理论 的五个论
点: 1 . 意 味 着 来 自政 府 . 但 又不 限 于 政 府 的 一 套 社 会 公 共 机 构 的行 为 者 ;
主体 地位 而 表现 为一种 还政 于 民的过程 。 “ 善治 ”突 出
社会 治理 的有 效性 , 强 调治理 的 有效 众 路 线 ; 社 会 治理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 8 2 0 7( 2 0 1 4 l 0 6 - 0 0 4 9 - 0 5
中 圈 分 类 号 :1 ) 6 1 4
收 稿 日期 :2 D J - 0 一 J
摘
要 :群 众 路 线 作 为 党 的根 本 路 线 贯 穿 于整 个社 会 治 理 的 始 终 。本 文从 “ 善 治” 理 论 的视 角分 析 了“ 善治” 、 群 众
路 线 以及 创 新 社 会 治 理 体 制 的 内在 联 系。 提 出应 在 “ 善 治 ” 理 念 下践 行 党 的 群 众路 线 。从 社 会 治 理 的前 提 、 基 础 、 关 犍 、 本 质 、 重点 、棱 心 六 个 方 面重 构 社会 治理 的对 策 。
西方政府“善治”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临的许 多 问题是 共 同的 , 理论 和 实践的轨 迹也有 许 多重合之 处 。因此 , 中 国政府 可 以从 自 身的 国情 出发 . 参考和借 鉴 西方政 府的“ 善 治” 理论 , 推进 我 国行 政 改革 。
变 管理理 念 , 还应将相 应 的理 念用 制度 的形式加 以完 善和巩 同 。
二 、我 国行 政 改 革 中存在 的 问题
许 多年 来 , 人们 习惯于将 我 国的行政 改革 与撤并机 构 、 精 简人 员等 同起 来 , 而事实 , 行 政改革不 仪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0 —0 8
一
是合 法性 ; 二 是法治 , 任何政 府官 员和公 民都必 须依 法行 事 , 在法 律 面前 人人 平 等 ; 三是 透 明性 , 指 政
治信 息 的公开 性 , 即每一个公 民都有 权获 得与 自己 的利益 相关 的政 府 政策 的信息 ; 四是责 任 性 ; 五是 回
应, 即公共 管理 人员 和管理机构 必须 对公 民 的要 求作 出及 时 和负 责的 反应 ; 六 是 有效 , 即管理 应 当有 很
高 的效率 ; 七是 稳定 ; 八 是参 与 ; 九是 公正 ; 十是廉 洁 ] 。
从 E述 十大要 素中 可以看 出 , 善治是 政府 与民 问组 织 、 公 共部 门与私人 部 门之间一 种合作 管理 和伙 伴关 系 , 目的是 为 了促 进社会公 共利 益 的最大化 。在 实现社 会公共 利益最 大 化的过程 中 , 政府 不仅要 转
的观念 和作 风 , 亟 待 改进 。 ( 一) 以权制 人 , 缺 乏 法治理 念 。市 场经 济 的法治 原则要 求 国 家公 职人 员 在 进行 公 务 活动 时 应遵 循
“善治”资料整理(完整版)
“善治”相关论文资料“善治”的一般理论: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们对作为一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
这五种观点分别是: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一位法国的银行家说,善治的构成有以下四个要素:1)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须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2)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3)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4)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综合各家在善治问题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 1)合法性(legitimacy)。
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2)透明性(transparency)。
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3)责任性(accountability)。
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法治(rule of law)。
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回应(responsiveness)。
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
6)有效(effectiveness)。
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善治申论大作文
善治申论大作文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深感善治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然而,善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本文将从官方治理、社会参与以及全球合作三个方面来探讨善治的重要性和实现的途径。
首先,善治需要官方治理的努力。
政府机构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责任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法律。
为了实现善治,官方治理应该注重公正和透明。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同时,政府还应该提高效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只有通过官方治理的不断改进,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善治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
公民参与是促进善治的重要力量。
公民可以通过选举、参与社会组织以及普遍的意见表达来发声。
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提供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对话机制,听取公民的意见和需求。
同时,公民也应当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会服务等,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善治实现。
最后,实现善治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合作也愈发重要。
各国政府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和恐怖主义等。
同时,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好的合作平台和机制,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够解决善治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实现全球的和平与繁荣。
综上所述,善治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需要政府、公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官方治理的进步、社会参与的广泛和全球合作的积极,才能够实现善治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善治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研究
浅谈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研究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的供给都是由政府全权负责和管理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共服务的供给特征各不相同,如公共服务供给的全面恢复阶段、公共服务供给的计划配给阶段、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形成阶段和2002年至今的公共服务供给的现代治理转型阶段,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本文以北京市修建地铁的融资方式为例,说明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政府角色的变化。
现代西方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促进了现代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深刻变革,并且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
但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仍然存在问题,如供给主体的单一化、融资的非市场化、监督机制的不完备、公众参与意识的淡化和薄弱等。
根据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真正价值。
论文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政府职能供给主体一、相关概念定义(一)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一类特殊的公共物品,一般都是由政府全权负责供给和管理的。
公共服务也是当今世界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公共服务涵盖的领域广泛,它既然包括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也包括发展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还包括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的权力而提供的保障。
公共服务的具体含义,由于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理解,同时,由于标准不同,也存在分类上的分歧。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奥斯特罗姆看来,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指通过集体机制对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数量和质量、生产与融资方式、管制方式等问题作出决策,即对公共物品或服务安排和监管。
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中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消费者、生产者和安排者。
(三)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概念难以定义,据统计,目前全球的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治理概念不下200个,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需要出发,从治理的主体、理念、内容、机制等方面理解“治理”的内涵。
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治理”概念在该报告中被界定为:“治理是个人、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浅析善治理论对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启示
浅析善治理论对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启示作者:关淇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25期摘要新世纪,治理的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统治与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崭新的理论——治理理论,良好状态的治理便是善治,善治不再是单一政府主体的活动,而是政府主导下社会有序自治和公民民主参与三者良性互动中最佳状态的协同社会治理过程。
善治不同于以往政府控制社会即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它将由上自下的权力运行方向改变为通过沟通与协商的上下互通的双向权力方向。
近几年来这一理念得到国家的足够重视,由此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部署要求和具体任务。
在善治理论的影响下将会给我国带来越来越多的治理启示,我们在善治的道路上迈向和平有序安定祥和的未来。
关键词善治社会治理社会组织作者简介:关淇文,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9.07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和平”的民族,凡事都讲究以和为贵,古人对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如“世外桃源”般的大同世界,无独有偶西方人有他们的天堂和理想国。
这些是古时候的人们对和谐世界和民主治理的憧憬。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加速发展使人类科技进步,同时从统治走向治理是全球政治的普遍发展规律,也是在当今21世纪我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方向。
如今,“治理”一词日益成为公共管理学术界的热点名词,英文中的“治理”曾长期与“统治”同义且交叉使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代治理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兴起才将这两个词语各自赋予新的意义。
治理与统治都是作为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用自身的权威来约束和维持社会的秩序,除了这一共同特点外它们在横向和纵向这两个方向上的区别更大,从横向上看治理的内涵比统治要更加宽泛,虽说都是需要权威但治理的权威不一定要来自政府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来自政府和国家;政府、任何公私机构、市民社会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参与治理或是相互合作协同参与社会治理,但只有国家和政府才能进行统治;治理是合作的而统治是管制的。
善治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善治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挖掘优化治理体系、提高投入性、创新源动力、增强抗风险能力等因素,而优化治理体系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优化治理体系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治理改革以及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架构,而这也是长期治理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首先,长期治理理论强调了应当强调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
现代政府应当通过发挥“治理者”的角色,妥善把握国家社会政治发展的大局,明确自身的职能、权责范围,审慎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分工,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监督,包括行政机关、企业、公民等,尽力建立一套以合法、透明、有效为原则的优化治理体系,以保持社会公正、经济繁荣使国家优势更具常态化。
其次,利用长期治理理论,可以更好地进行政府行为指引,按照应有的规范来调整政府自身,充分发挥政府为引导者的重要作用。
政府应当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发现行业的隐患,加大政府责任制的实施,建立具有执行和协调功能的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报备联动机制和市场选择形式,以确保治理过程正确、有效,并使政府更加规范、科学。
此外,政府要对市场经济产生的冲击采取积极的对策,充分发挥补充市场、调节市场的预防作用。
政府需要发挥决策者的作用,进行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优化,推进高质量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企业责任的行政审核制度,建立完善的市场参与机制,进行财经管理改革,完善价格、水利和社会福利政策等,以促进市场竞争以及公平和公正。
最后,法治是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约束和调节,是人民众多和谐共处的基本准则。
实施法治体制,需要完善法律体系,以便民众认识法律、遵守法律;加强司法行政文件审查工作,以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完善行政惩戒制度,以确保有效的知悉法律责任分担;确立微观经济体制利益保护有力的捍卫机制,集中法律、行政、司法等多部门的力量,建立“层层规制、监督政策”的有效体制措施,鼓励参与者相互尊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
多元善治理念与社群治理实践研究
多元善治理念与社群治理实践研究一、引言多元善治理念与社群治理实践是当今社会治理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社会各个层面的治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多元善治理念与社群治理实践的相关理论和案例,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多元善治理念的内涵与特点1. 多元善治理念的内涵多元善治理念强调多样性、包容性和参与性。
它主张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和协商,追求公正、公平和共享的发展。
多元善治理念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的努力和智慧,任何一方单方面的行动都难以取得理想结果。
2. 多元善治理念的特点多元善治理念的特点在于强调权力分散、权限共享和决策流程的透明化。
它倡导建立起公正、公开、公平的治理机制,鼓励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同时,多元善治理念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倡导通过民主和法治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三、多元善治理念的理论基础1.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多元善治理念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来进行选择。
因此,多元善治理需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诉求,以达到在公共利益下最大化个体福利的目标。
2. 社会契约理论社会契约理论认为,社会秩序是通过个体之间的合作和协商来建立的。
在多元善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应该通过讨论和协商达成共识,建立起一种公共规则来引导社会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四、社群治理实践的案例分析1. 社区治理的案例社区治理是社群治理中的重要环节。
以中国为例,社区居民委员会经常组织各种社区活动,通过居民参与的方式来解决社区内的问题。
在多元善治理的框架下,社区治理需要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
2. 企业治理的案例企业治理是经济领域的社群治理实践。
在多元善治理的理念下,企业应该重视股东权益保护,充分听取员工的声音,开展有效的内部沟通和合作。
公私合作是达致社区善治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6-07-21作者简介:张洪武(1962-),男,北京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5探索62006年第5期公私合作是达致社区善治的基础张洪武(北京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为了配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社会领域里开始了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过/一会两委0和/一会一委一站0模式,每一次改革尽管在政府简政放权、扩大基层自治权方面有所推进,但基本上没有摆脱行政性管理的困境,没有形成多中心善治的格局。
而改变政府态度、促进非营利组织主体独立、社区党组织/元治理0角色的发挥以及集体行动规则的制定,应该是达致社区善治、防范治理失灵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治理;公私合作;社区善治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6)05-0066-04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中发现了不同于传统的/government(管理)0的另一个名词/governance(治理)0的新含义。
管理(govern ment)意味着单一中心秩序,是指权力主体的单一性和权力向度自上而下的一维性,它与统治(governin g)一词的含义相近;治理(governance)则意味着多中心秩序。
在这种多中心秩序中,不仅权力主体是多元的,即政府、私人组织、公民个人及独立部门都应当承担起治理的责任,而且治理的权力向度也是多元的、相互的。
但是治理本身也会/失灵0,为了纠正/治理失灵0,世界银行又发明了/善治0的概念,所谓善治就是通过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多方互动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本文中所谓的/社区善治0就是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通过政府与自治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及公民个人的良性互动而促进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政府的态度和角色转换、发育成熟的公民社会和具有公共意识的公民、企业公民以及社区党组织的整合作用、多中心治理游戏规则的制定,是达致社区善治的基础。
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理论的批判性反思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新自由主义强势影响各国的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
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沿循“央地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及区域关系”三种维度展开理论建构,陆续衍生出城市增长机器、城市政体以及新区域主义和尺度重构等理论。
“创业城市、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成为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的典型实践形态。
服务外包、PPP模式、市场化等政策工具虽然能够弥补政府的不足,却无法规避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带来的城市空间分割、社会分化和社会公平受损的“固有风险”。
城市政府须对新自由主义的城市治理工具有本质的认识,构建公民主体性的城市治理理论,做好城市治理实践的风险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一直强势影响着发达国家的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并不断在其他国家得到应用。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城市治理中引入“私有化”、“自由市场”、“萨瓦斯定律”(更多的外包)等政策工具。
新自由主义虽然在一定时期激发了城市的活力,尤其是在刺激经济发展方面表现优异。
然而,新自由主义也存在明显弊端。
有人提出了新自由主义城市主义(neoliberal urbanism),主张新自由主义城市主义的思想体系依赖于“开放”、“竞争”不受约束的市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机制;还有人应用新自由主义城市化(neoliberal urbanization)的概念,指明以市场为主导的举措,已经取代了法定的城市政府规划,成为城市运行的主要手段。
新自由主义空间研究的代表布伦纳(Brenner)和西奥多(Theodore)系统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分期、国家社会关系、政策形成的机制以及影响,认为新自由主义代表着一个市场驱动的社会空间转型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需在不同的制度与政策架构中检视才能理解“真实存在的新自由主义”。
也有不少学者关注到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剥夺式积累(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社会排斥等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利 驱 动 , 致 公 共 服 务 供 给 结 构 失 衡 二 私 导
由 于政 府 自利性 的客 观 存 在 , 以致 一方 面政 府 机 构 为 了实 现 预 算 最 大 化 而 采 取 的 行 动 常常 会 导 致政 府 产 出水 平 的过 度 扩 张 , 以至 于 超 出公 共 服 务 的 有效 产 出水 平 。 另 一方 面 , 而
NO .2 o V 09
V0 . No 6 128 .
走 向一种社 会合作型 的公 共服务供给模式
基 于善 治理 论 的启 示
谭 英 俊
( 湘潭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0 ) 1 15
【 摘
要 】随 着 时代 的 变迁 和社 会 的 发展 , 府 单 一 型的 公 共 服 务供 给模 式 面 一 巨大挑 战 , 政 临着 亟待 创 新 。 治理 论 善
20 0 9年 l 1月 第 2 8卷 第 6期
重 庆 文理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 o g i gUnv ri f t a d S in e (o i l c n e d t n o r a n q n ie s y o s n c c sS ca i c s i o ) o Ch t Ar e S e E i
( ) 力缺 乏 , 一 动 导致公共 服务供 给 效率低 下
政 府 作 为 唯一 的公 共 服 务 供 给 者 , 提 供 公 共 服 务 中没 有 直 接 的 竞 争 , 使 它 低 效 率 在 即 运作 . 府机 构 仍 然 可 以安 然 地 继 续 生 存下 去 。 政 由于 缺 少竞 争 , 政府 往往 没 有 动 力 去提 高 公
自供 给 公共 服 务 无 法 满 足 公众 日益 增 长 的公 共 服 务需 求 。
( ) 策偏 差 , 致 公 共 服 务 供 给 供 不 合 需 三 决 导
政 府 单 一 型 供 给模 式 采 用 的 是 一 种 自上 而 下 的 决 策
机制 .公 共 服 务往 往 并 不 是 根 据 公 民 的 真 正 需 求 来 提 供 的 . 是 根据 各 级 政府 部 门 的意 愿 和 利 益 来 决 定 。 这是 一 而 种单 向性 而没 有 反 馈 的 机 制 , 本 上 只 有 政 府 对 服 务 的安 基
的兴 趣 和 积极 性 , 在 缺 位 现 象 , 使 供 给 相 对 不 足 , 而 存 致 从
造 成 公共 服 务供 给的 结构 性 失 衡 。
限才 能 有 能 , 限 才能 有 责 。而 承 认 政 府 自身 的有 限理 性 有
和有 限 能 力不 仅 是 提 升 政 府 能 力 的必 由之 路 , 可 以为 公 也 民社 会 的 发展 和 自主 管 理 预 留 空 间 、 供 了 可 能 。政 府 独 提
【 键 词 】 治 ; 共 服 务 ; 给模 式 ; 关 善 公 供 社会 合 作
中图 分 类号 : 3 0 C9 —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8 0 2 o O — 01 — 3 1 7 — O 4( O 9)6 0 0 0
随 着 我 国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和 社 会 的全 面 进 步 ,人 民群 众 对 公 共 服 务 的 需 求 日益 多 元 化 、 杂 化 和动 态 化 。 共 服 务 的供 给 问题 成 为 各界 关 注 的热 点 、 点 问题 。党 的十 七 大 报 复 公 焦 告 为此 专 门 明确 提 出 了完 善 公 共 服 务体 系 的 要 求 。 可 见 务水 平 已经 成 为 时代 的重 大课 题 。作 为 公 共 管 理学 的新 研 究 途 径 与 分 析 框 架 , 治 理 善 论 为创 新 我 国公 共 服 务供 给 模 式 提 供 了新 颖 的 思 路 和有 益 的 启 示 。
则 为 公 共服 务 供 给模 式创 新提 供 了理 论 资 源 和 思 想 武 器 。 遵循 善 治理 念 , 从 扩 大供 给 主体 、 化 供 给 结 构 、 应 优 丰 富供 给 方式 、 育供 给 文 化 等 方 面开 辟 改 革 的新 路 径 , 而走 向一 种社 会 合 作 型 的公 共 服 务 供 给模 式 。 培 从
收稿 日期 :0 9 0 — 3 20 —6 2
作者 简 介 : 英 俊 , , 谭 男 湖南 茶 陵 人 , 师 , 士 生 , 讲 博 主要 从 事公 共 管 理 与 公 共 政策 研 究 。
政 府 对 那 些 与 自身 利 益 无 关 的 公 共 服 务 领 域 则 没 有 供 给
限的 资 源 和能 力 , 无所 不 为 的结 果 往 往 就 是无 所 作 为 。有
一
、
我国传 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 问题与思考
我 国长 期 以来 . 府是 公 共 服 务 的 唯一 提 供 主 体 。 府 基 本 上集 中 了所 有 的公 共 资 源 , 政 政
决 定 和 安排 一切 公 共 服 务事 宜 , 责一 切 公 共 物 品 和公 共 服 务 的生 产 和 提 供 。 政 府 既 是公 负 共 服 务 的 直 接提 供 者 。 是 公 共 服 务 的制 度 安 排 者 。换 言之 , 也 政府 既掌 舵 又 划 桨 。尽 管 这种 政 府 单 一 型 的公 共 服 务 供 给模 式 在 特 定 历史 时期 发 挥 了积 极 作 用 , 随 着 我 国经 济 和 社会 但 的发 展 其 弊 端越 来 越 明显 。
共 服 务效 率 。 之 由 于监 督 机 制 的 不 健全 , 其是 监 督 信 息 的不 对 称 , 界 很 难 对 政府 公 共 加 尤 外
服 务 供 给 的水 平 和绩 效进 行 监 督 。 力机 制 的缺 乏 导致 政 府 在 提 供 公共 服务 时 往 往 不计 成 动
本 . 重 绩 效 , 考 虑 用最 小 的成 本 来 提供 更 多 的 服 务 。 不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