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法治疗皮肤病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验案4则
1 9 5 6・
光明中医 2 0 1 7年 7月 第 3 2卷 第 1 3期
C J G M C M J u l y 2 0 1 7 . V o l 3 2 . 1 3
生 气后 头 痛 , 晨 起 眼 睑 浮肿 , 稍 用 力 便 自觉 颈 腹 胀 满
按: 此 例 病人 , 根据其主诉 , 首 先 考 虑 冠 心病 , 但
[ 4 ] 许 春奇, 钟平 , 马峥 飞. 焦虑症 误诊为冠 心病 3 O例 临 床 分 析 [ J ] . 蚌 埠 医学 院 学报 , 2 0 1 1 , 3 6 ( 1 2 ) : 1 3 5 5 — 1 3 5 6 . [ 5 ] 郝丽梅 , 毛静远 , 毕颖斐. 冠 心病 中 医 常用 治 法 古 今 文 献 分 析 [ J ] .
中医杂志 , 2 0 1 3 , 5 4( 2 2 ): 1 9 6 4 . 1 9 6 8 .
( 本文校对 : 李泮同 收 稿 日期 : 2 01 7—0 3— 0 2 )
补 中益 气 汤治 疗 皮 肤 病 验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则
余 晖 高 建 忠 柴 吉敏
摘要: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医家李东垣的代表名方, 根据其理论“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 一胜则一负” 而创立的, 原方由黄芪、 炙甘
草、 人参、 当归身、 桶皮、 升麻、 柴胡、 白术组成, 具有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的功效, 是治疗内伤杂病的代表方剂, 临床常将补中益气汤 用于泄泻、 脱肛等的治疗中。现举使用3 1 、 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湿疹、 痤疮、 皮炎、 足癣合并感染、 酒糟鼻等验案4则。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湿疹; 痤疮; 皮炎; 足癣合并感染; 酒糟鼻
2 0 0 8, 2 9 ( 1 ): 7 1 . 7 3 .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皮肤病验案3则
渗湿浊 , 行气滞 , 使脾气健运 , 湿邪得去 , 则诸症 自除 。临床 治疗反复发作性难 治性皮肤病 , 应从调理脾胃根本入手, 立 益气健脾 , 化湿化浊之则, 往往可收到 良好疗效 。
参考文献 【 】 邓 中甲. 1 方剂学【 】北京: M. 中国 中医药 出 版社 , 0 39 - 5 . 20:813
散健脾益气 , 祛湿解毒 , 本方 以黄芪 、 北沙参 、 白术、 薏苡仁 益气健脾化湿 ; 板蓝根 、 大青叶、 马齿苋、 白花蛇舌 草清热解
毒: 僵蚕、 蝉蜕止痒 : 合欢皮疏肝解郁 , 全方共奏健脾 除湿 、
益 气 健 脾 、 湿化 浊 的功 效 。 利
1 典型病例 案 1 李某, 4 女,3岁,0 9年 1 20 O月就诊。 部灰褐色 面 斑片 2 年余 , 自行外用祛斑霜、 护肤品未见明显好转 。现两
【 】 蔡萍.治脾 以安五脏” 2 “ 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佐证【 】中华中 J. 医药学刊, 0 7 2 ( : 2 3 2 0 ,5 6 1 5 . )
收稿 日期: 0 00 - 8 2 1- 7 0 作者简介: 王艳 (9 3 , 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 1 8 一) 女, 皮肤病 的 中医治疗 .
止痒; 白茅根清 体 内郁 热 , 全方 共奏 健脾 除湿 、 湿止 痒之 功 。 利 2 讨论
菟丝子、 桑寄生补益肾精; 合欢皮 、 郁金解郁安神, 疏肝理气 : 酸枣仁安神, 全方共奏健脾除湿及调和气血之功。
参苓自术散 出自《 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 原方 中人参、 , 白 术、 茯苓益气 健脾 渗湿为君药 ; 配伍山药、 莲子 肉助君药 以
案 2 张某 , ,2 ,0 9年 1 月就 诊。 男 5 岁 20 1 患者 3月余
皮肤病的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一、祛风法 (一)疏风清热 银翘散 (二)疏风散寒 麻黄汤 (三)祛风除湿 消风散
(四)平肝息风,重镇潜阳银翘散、麻黄汤、 消风散
(一)疏风清热
适应证:风热证.红色风团、红色斑片、丘 疹、鳞屑、瘙痒,可伴发热、微风热寒、 口渴、苔薄、脉浮数。
常见方剂:银翘散、消风散。
(二)疏风散寒
适应证:风寒证。风团颜色淡白,硬化或 者萎缩斑块,遇冷加重,舌苔白,脉浮紧。
☆第二节 内治法
一. 祛风法:疏风清热、疏风散寒、袪风胜湿、 驱风潜镇。
二. 清热法:清热解毒、清热凉血 三. 祛湿法:清热利湿、健脾化湿、滋阴除湿 四. 润燥法:养血润燥、凉血润燥 五. 活血法:理气活血、活血化瘀 六. 温通法:温阳通络、通络除痹 七. 软坚法:消痰软坚、活血软坚 八. 补肾法:滋阴补肾、温补肾阳
常用方剂:肾气丸、右归丸、真武汤。
第 三节 皮肤病的外治法
☆(一)、外用药物的剂型 1、溶液——药+水煮后去渣,所得溶液。
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消炎, 适用于 急性皮肤病
2、粉剂——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
(散) 适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 青黛散、六一散、枯矾粉、滑石粉等。
3、洗剂(混悬剂)——水+粉,混合在一起
五、调理气血法
(一)理气活血 (二)活血化瘀散结 (三)益气活血
(一)理气活血
适应证:气滞血瘀证。黄褐色斑片、白班、 暗红色丘疹、紫癜、苔藓样斑片,或刺痛, 或瘙痒,伴胁肋胀满,情志不遂,妇女经 血色暗夹块,舌质暗,脉弦涩。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二)活血化瘀散结
适应证:血瘀凝结证。暗红色斑块、结节、 增生性瘢痕,疼痛或瘙痒,舌质紫暗。
损容性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新)
一.五脏六腑与美容的关系
1.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神明, 开窍于舌。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分别 清浊,吸收营养,下输水液于膀胱。
1.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 推动,心气旺盛那么面部红润光泽, 假设心气虚那么面色晄白,失去健 康的面色,甚至出现青紫的病色。 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 人体的动态、面色、眼神及举止言 行等精神状态。
五色分属五脏,正如?内经?所云: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 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 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 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正常肤色之美与五脏密切相关。
所以,中医称头面为五脏之镜,假设 五脏的功能活动正常,就可以通过经 络将气血津液输送、敷布于头面部, 皮肤得以滋养,亦可抵御外邪,使面 部红润细腻,毛发光泽,五官正常。 因此,损容性皮肤病与五脏六腑的病 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内经?云: “有诸内必形诸外〞。
〔2〕血瘀凝滞型:鼻部黯红或紫红,逐渐肥 厚变大,或结节增生,形成鼻赘。舌质黯红、 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那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红花、赤芍、 川芎、当归、丹参、坤草、夏枯草、连翘、 香附、土茯苓、炒山甲……等等。 以上各药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如服成药 可用大黄蜇虫丸
湿热型 :头面部皮肤出现红斑、肿胀,间见 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灼热疼痛,口渴, 大便干,苔黄厚腻。 治那么:清热除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大青叶、黄 芩、生地、当归、茯苓、生苡仁,车前草。
脂溢性皮炎
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 肤病。好发于多脂、多汗的部位。干性 者以皮肤潮红、脱屑为主;湿性者以红 斑、糜烂、流水、油腻性痂屑为主。以 青壮年和新生儿多见。
马建伟主任医师治疗顽固性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经验
马建伟主任医师治疗顽固性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经验郑曼舒;马建伟【摘要】结节性痒疹是一种以剧烈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科难治性皮肤病.多数认为其与局部炎性变态反映相关,在治疗上常给予激素类药物口服或局部注射,中医多认为为其与湿热关系密切,而马建伟主任医师从脾论治并给予"利、清、化、润"四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年(卷),期】2018(017)003【总页数】3页(P269-271)【关键词】马建伟;临床经验;结节性痒疹;中医药治疗;顽固性【作者】郑曼舒;马建伟【作者单位】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空军总医院,北京 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3结节性痒疹是一种具有疣状结节性损害、以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好发于四肢,以小腿多见。
常因剧烈瘙痒须抓至出血,此症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1],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认为其与蚊虫叮咬、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等引起局部变态炎症反应有关,但机制不是十分明确,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
本病缠绵难愈,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易引发严重并发症。
马教授从医30载,在运用中医药治疗顽固性结节性瘙痒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吾师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1.1 脾虚失运是该病的病机基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到全身,内养五脏六腑,外养皮毛,肌肉,筋骨,四肢百骸。
《医方考》记载“脾胃者,土也。
土虚则不能四布津液,水谷常留于胃而生湿矣”。
即脾喜燥恶湿,脾虚精微运化不利,津液內停蓄日久生湿,脾虚逐渐加重,日久成痰,痰湿积于肌肤,发于肌表则生结节。
《千金方》:“有脾虚身痒”成瘙痒。
赵炳南亦称本病为“顽湿聚结”。
故马教授认为脾虚失运为该病的病机基础。
1.2 湿毒蕴肤贯穿疾病始终湿性重浊、黏滞。
《诸病源候论》记载“夫体虚受风热湿毒之气,则生疮”。
赵炳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及特色疗法 (转)
赵炳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及特色疗法(转)2005年4月20日至4月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名医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云集了中国目前医学界的各类精英。
以下是陈凯教授为我们专门做一个赵炳南教授临床经验及特色疗法的学术报告。
赵先生大家知道是誉满京城的皮肤病的一位老专家,虽然已经故去多年了,但是医术医德医风却一代一代传下来。
北京中医院专门有一个赵炳南皮肤病研究所,今天请到的就是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专辑陈凯,是得到赵教授真传的皮肤病专家。
本着大会的宗旨崇尚精湛医术,倡导名医文化的宗旨,让我们请陈凯教授做学术报告。
陈凯: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各位同道下午好,我今天讲的内容就是全国著名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的临床经验和特色疗法,需要跟大家声明的是这个提法得到赵炳南教授生前同意的,因为他前30年主要搞中医的外科,后30年主要搞中医的皮科,所以他说我是中医皮外科。
至于教授这个词是文革结束以后,北京市首批任命的临床中医学家有五位教授,其中为首的就是赵炳南教授,还有一位小儿王,王鹏飞教授。
下面看看赵炳南教授的形象,这照片是当时我们国家刚刚有彩色照片的时候拍照的,大家看赵教授的形象是很刚强的这么一个人,而且是很聪明思路很敏捷的一个人,当年有一个话剧,叫丹心谱,扮演老中医的演员曾经在赵炳南桌边呆了两星期。
我跟大家介绍一下赵炳南,赵炳南教授1899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宛平县一位回民的糕点工人的家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父亲给人家做工,母亲给人家缝穷过日子,所以14岁的时候就开始出去学徒,大约前前后后学了6年,也就在1920年左右考取了中医士的职称,赵老一谈到中医士的职称,以前旧社会中医做的再好,四大名医发的执照依然是中医士赵炳南连个师都没有,当年有一千多个人赶考,考取的只有13位,13位考取皮外科执照的只有1、2位。
为什么当时有一个观念,认为皮毛之疾不足为患,所以很多搞中医的人也看不起皮科和外科。
补法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霞
李
艳
谢 西梅
指导
周 继福
中图分类号 :2 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0— 16 2 1 ) 1 0 3 O 14 1 B 10 75 ( 00 1 — 0 7一 1 笔者师从周 继福 老师 实习期 间 , 目睹老师用补 法治疗 皮肤病 , 疗效颇佳 。现将笔者 对吾师运用 补法治疗 皮肤病 的临床验案介绍如下 。
( 收稿 日期 :0 0—0 2 1 7~1 ) 2
本文编辑 : 王福 岗
芪、 白芍 、 山药 各 3 , 0g 枸杞子 、 山茱萸 、 白术 、 芍各 1 , 赤 5g
熟地 、 丹皮 、 防风各 1 。每 日1剂 , 0g 水煎 , 分早 、 、 3次 午 晚 服 。并嘱其饮食清淡 。连 服 2周后症 状消失 , 电话 随访无
愈。
补法使其 早愈 。在 临 床实 践 中 , 要根 据 具体 情 况灵 活 应
用。大凡 素体虚弱者宜灵 活运用补剂 , 但若 补益之法妄用 于毒血炽盛 、 气未 衰之 时 , 有助 邪之 害。本 案踝 部皮 正 则 肤疖肿 , 局部虽红肿疼痛 , 但纵观 全身 , 派虚象 。故治疗 一 上采用 扶正解毒 法 , 中四物加黄芪 大补气 血 ; 方 四君培补 脾 胃, 以助化 源 ; 鸡血藤 、 丹参活血 消肿 ; 忍冬藤 、 野菊花清 热解 毒 , 全方共奏扶正解毒 , 化瘀 散结之功 。
1 , 草 6g 5g甘 。每 日 1剂 , 煎 , 水 分早 、 、 3次饭后 服。 午 晚 服 6剂后 全身症状有所好转 。遂 于原方加皂角刺 2 , 0g 白 芷 1 , 7剂后溃破排脓 , 0g 服 诸症缓解 。上方加减治疗 1 个 月后 , 诸症 消失 , 疮面愈合。 按: 疮疡 内治有消 、 补 3法 , 托、 即初期 未成脓 时 , 消 用 法使之消散 ; 中期脓成时 , 托法使脓 毒外泄 ; 用 后期溃后用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摘要:本文从临床病例出发,结合有关文献对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在现代皮肤病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浅析,发现主要治则集中于祛风、和解、清热、滋阴及温里等几方面,现进行粗浅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经方皮肤病中医名医经验病案举隅艾儒棣,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致力于中医皮肤病的基础与临床的研究。
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学术带头人,四川省精品课程中医外科学负责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候选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师。
对于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颇丰,临床疗效显著。
《周礼·天官冢幸》中指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
此后中医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种,然而任何疾病都必须从基础理论,从内而治[1]。
明代汪机指出:“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皮肤病的病因复杂,其病机主要因气血失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2]。
艾儒棣教授认为只要辩证得当,切合病因病机,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可有切实疗效。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在治疗皮肤病,主要集中于祛风、和解、清热、滋阴及温里几方面。
1.经方应用1.1祛风:风病可分为内风和外风,外风病位在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而内风病位主要在肝,可有肝风上扰、热极动风、阴虚风动、血虚风动等证型。
皮肤疾病多为外风所致,而经方中太阳经方证其主方为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类方适用于表实证,桂枝类方适用于表虚证,二者的共同点为“祛风发汗”[3]。
荨麻疹为皮肤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症为皮肤瘙痒及风团,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
其发病由汗出受风所致,或伴有发热,或伴有便干、溲赤等阳热之证。
若皮疹色粉白,遇风遇冷加重,舌淡苔白,脉浮紧,则辩证为风寒证,可用麻黄汤峻汗。
如汗出受风所致,脉浮缓可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寒冷性荨麻疹多属风寒束表,方选麻黄桂枝各半汤;如大汗不止,汗出较多,取桂枝加附子汤加以治疗。
中医皮肤科学考试试题
中医皮肤科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以下哪项不是中医皮肤病的常见病因?()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燥邪E 火邪2、皮肤病中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且伴有瘙痒的,多与以下哪种邪气有关?()A 风邪B 湿邪C 热邪D 虫邪E 毒邪3、中医认为,痤疮的主要病机是()A 肺热熏蒸B 脾胃湿热C 肝郁气滞D 血瘀凝滞E 以上均是4、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以下哪项不正确?()A 湿热浸淫证,治宜清热利湿止痒B 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利湿止痒C 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D 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痒5、以下哪种皮肤病与情志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 银屑病B 白癜风C 斑秃D 荨麻疹E 神经性皮炎6、中医治疗黄褐斑,常选用的方剂是()A 逍遥散B 六味地黄丸C 归脾汤D 桃红四物汤E 以上均是7、蛇串疮的皮损特点是()A 红斑基础上簇集的水疱,呈带状分布B 孤立的圆形红斑C 散在的丘疹、水疱D 脓疱伴瘙痒8、接触性皮炎的中医治疗,首先应()A 清热解毒B 祛风止痒C 凉血化瘀D 避免接触致敏原9、以下哪项不是白疕(银屑病)的临床分型?()A 寻常型B 脓疱型C 关节型D 脂溢型E 红皮病型10、对于瘾疹(荨麻疹)的治疗,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风寒证,治宜疏风散寒止痒B 风热证,治宜疏风清热止痒C 胃肠湿热证,治宜通腑泄热,疏风解表D 气血两虚证,治宜益气养血,祛风止痒11、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A 湿敷B 针灸C 拔罐D 手术E 熏洗12、疮疡初起,红肿热痛,未成脓者,中医治疗宜选用()A 金黄散B 玉露散C 生肌散D 八二丹E 九一丹13、以下哪种药物常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A 黄柏B 苦参C 苍术D 白鲜皮E 地肤子14、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症的主要病因是()A 风邪B 血虚C 湿热D 血瘀E 以上均是15、以下哪项不是黧黑斑(黄褐斑)的诱发因素?()A 妊娠B 口服避孕药C 日晒D 遗传E 慢性肝病16、治疗白秃疮(头癣)的首选外用药是()A 雄黄膏B 硫磺膏C 颠倒散D 一扫光E 疯油膏17、猫眼疮(多形红斑)的中医辨证,以下哪项不正确?()A 风寒证B 风热证C 湿热证D 热毒证E 气阴两虚证18、以下哪项不是粉刺(痤疮)的常见证候?()A 肺经风热证B 肠胃湿热证C 痰湿瘀滞证D 肝胆湿热证E 冲任不调证19、中医治疗湿疮(湿疹),若皮损渗出明显,应选用的外治法是()A 洗剂B 软膏C 油剂D 粉剂E 糊剂20、以下哪项不是皮肤疮疡收口期的特点?()A 新肉渐生B 脓液减少C 创面缩小D 红肿疼痛加剧E 疮口逐渐愈合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医称风疹块为_____,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_____,瘙痒异常,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中医名家温阳健脾治湿疹医案
中医名家温阳健脾治湿疹医案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数患者都会感觉到瘙痒和不适。
中医经验认为,湿疹是由于人体体液代谢失调、脾胃功能不佳、气血运行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因此,治疗湿疹需要温阳健脾、理气活血的方法。
以下是中医名家温阳健脾治湿疹的医案:
患者李某,男性,26岁。
反复发作湿疹已有5年之久,瘙痒难忍,多次用药效果不佳。
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气血淤滞。
治疗方案为温阳健脾、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药方:当归、黄芪、山药、炙甘草、白芍、川芎、红花、桃仁、木香。
用法:将以上药材浸泡于适量白酒中,密封放置一个月以上,每日饮用一次。
治疗期间,李某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寒凉食物,多食用温性食物。
同时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体质。
一个月后复诊,湿疹症状消失,皮肤逐渐恢复健康。
以上是中医名家温阳健脾治湿疹的医案,希望对患有湿疹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但是请注意,中医治疗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此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 1 -。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
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李可老中医治皮肤病验方李可,男,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3 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
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华医药报》医事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 年,崇尚仲景学说。
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
自创方剂28 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之一。
李氏最突出之处是擅长以重剂附子、乌头类峻药抢救濒危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其中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书者已有百余人。
毋庸讳言,目前急救一般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他任职灵石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由此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
--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
患者痛苦缠绵,医者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
故有"医生不治癣,治癣丢了脸"之谚。
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
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
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
于是逼上了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初期,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为能事,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
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
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领悟。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
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
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人手。
见皮治皮,永无愈期。
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
脾阴亏虚治疗法则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07投稿邮箱:sjzxyx88@160·中医中药·脾阴亏虚治疗法则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向红芬,张慧(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新疆 库尔勒)摘要:目的 观察脾阴亏虚治疗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举例论证。
结果 脾阴亏虚治疗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广泛。
结论 在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中,根据病情及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脾阴亏虚对疾病的影响。
关键词:皮肤病;脾阴亏虚;滋补脾阴;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07.118本文引用格式:向红芬,张慧.脾阴亏虚治疗法则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7):160-161.0 引言《赵炳南·简明皮肤病学》[1]一书中,从赵老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可以看出赵老在治疗一些复杂难治的皮肤病,比如说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白癜风、大疱性疾病,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红皮病疾病中,天疱疮、痈疽类疾病中,非常注重滋补脾阴,益脾气。
这类疾病的治疗周期较长,皮损多不易消退,甚至有些皮损多为疱液,长期耗伤阴液,有消瘦、低热的症状;同时在疾病的后期患者的脾胃损伤严重,出现纳差、食少,腹部胀满不适的症状。
脾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2]。
脾位于中焦,它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及四肢的作用,它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根据五行的属性,脾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阴一般是较充足,但在特殊疾病的病理状态下,因阴阳的平衡打破,出现脾阴虚;脾阴不足可使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统血的功能异常,出现运化无能,精微不布,甚则津血亏损等症象。
临床上常见有纳差、腹胀、倦怠、口中粘腻、消瘦,面色萎黄,大便溏薄,便次增多,或口唇干燥,低热不退,舌质偏红或红绛,苔腻或见剥苔,脉细软或无力等症。
皮肤病中药方剂大全
皮肤病中药方剂大全关于《皮肤病中药方剂大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肤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关键是由于皮肤遭受外部病菌的感染造成的,建议大伙儿能够掌握一些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皮肤病的中药材治疗方法是需要依据它的表现症状是挑选医治的中医药方的,大伙儿能够来掌握皮肤病的中医药方全集有什么,由于皮肤病是一种过敏性疾病,需要挑选皮肤过敏的中药材医治症结。
袪风法益气养血袪风法:适用身体血虚生风、另外伴随阴血不够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如干躁的、脱屑较多的皮肤病(鱼鳞病、静止不动期和消散期银屑病等)。
能用桂枝川芎汤加减(玉竹、黑芝麻粉各15克,制首乌、川芎、赤芍、秦艽、红枣各10克,灸甘草、桂枝各5克)泡服。
益气固袪风法:适用表虚体会寒邪引发的皮肤病,如漫性过敏皮肤病(漫性荨麻疹等),患者经常出现怕风病症,大部分有漫性反复发病的病历。
能用玉屏风散加味(北芪、川芎、甘草各30克,白术茯苓、防风各15克)泡服。
补虚袪风法:适用体会寒邪的表实症的亚急性过敏皮肤病(如亚急性荨麻疹、急性皮炎等)。
能用如消风散交互(荆芥后下、防风、川芎、苦参、赤芍、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5克,熟石膏先煎30克,蝉脱3克)泡服。
散寒法行气活血法:适用体会外部湿邪、经脉血脉郁滞堵塞引发的皮肤病,若有亚急性皮肤血液循环系统阻碍的皮肤病(冻疮等)。
能用当归四逆汤交互(川芎、桂枝、赤芍、木通、红枣各10克,细辛、灸甘草各3克)泡服。
助阳散寒法:适用机体阳气虚、五脏六腑机能减退、经脉血脉郁滞堵塞引发的皮肤病(如硬皮病等)。
能用阳和汤加减(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麻黄、灸甘草、肉桂粉各3克,炮姜炭1.5克,鹿角胶熔融9克)泡服。
清暑法清热利湿清暑法:适用体会暑邪而挟湿引发的皮肤病,如夏令性皮肤病(夏令皮炎等)。
能用青篙苡仁汤加减(青篙、藿香、佩兰、地骨皮、黄柏各10克,大青叶、公英、苦参、金银花各15克,生苡仁30克)泡服。
中医皮肤科如何从健脾益气的方法施治
中医皮肤科如何从健脾益气的方法施治中医皮肤科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从健脾益气这个角度来施治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就先来说说,为啥在皮肤科这一块儿,健脾益气能有这么重要的地位。
你想想啊,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工厂,脾胃呢,就好比是这个工厂里的核心车间。
如果脾胃这个“车间”出了问题,生产就跟不上,营养输送不到各个“部门”,那皮肤这个“表面部门”可不就容易闹毛病嘛!就说我之前遇到过一个病人,是个年轻的小姑娘。
她脸上老是长痘痘,用了各种祛痘的护肤品,也去看了不少西医,可就是不见好。
后来找到我这儿,我一看她那面色,暗黄没光泽,整个人也没什么精神。
再一问,平时胃口不好,稍微吃点油腻的就胃胀,大便还不成形。
这很明显就是脾胃虚弱啊!那怎么通过健脾益气来给她治疗呢?首先得从饮食上调整。
我告诉她,别再吃那些生冷、辛辣、油腻的东西啦,多吃点容易消化的,像小米粥、山药、南瓜这些健脾的食物。
然后呢,给她开了一些健脾益气的中药方子。
这里面就有大家熟悉的黄芪、白术、党参这些。
黄芪就像是给身体的“军队”补充兵力,让身体更有力量去抵抗病邪;白术呢,能把脾胃这个“车间”打扫干净,让它更好地工作;党参呢,则像个加油员,给脾胃提供足够的能量。
除了吃药,还得让身体动起来。
我跟小姑娘说,别老是坐着躺着玩手机,每天抽点时间跑跑步、做做瑜伽。
这样能促进气血流通,让脾胃的工作更顺畅。
过了一段时间,小姑娘再来复诊的时候,那变化可大了!脸上的痘痘少了很多,面色也红润了,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她可高兴了,说现在胃口好了,吃东西香,心情都跟着变好了。
其实啊,像湿疹、荨麻疹这些常见的皮肤病,很多时候也和脾胃虚弱有关系。
因为脾胃虚弱了,体内的湿气就排不出去,在皮肤上就容易表现出各种疹子。
这时候,通过健脾益气,把脾胃调理好了,湿气能正常排出,皮肤问题也就慢慢解决了。
再比如说,有的人皮肤干燥、瘙痒,总觉得怎么补水都没用。
这也可能是脾胃的问题。
脾胃不好,气血生化不足,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养,能不干燥瘙痒嘛。
浅谈从脾论治皮肤病的体会医学PPT课件
病案举隅 蕈样肉芽肿
治则:健脾除湿,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处方:四君子汤合凉血消风散加减 方药:广藿香、佩兰、南沙参、赤茯苓、生白 术、水牛角、黄芩、炒栀子、生地黄、 牡丹皮、僵蚕、龙骨、紫荆皮、马齿 苋、山慈菇、浙贝母、夏枯草、夜交 藤、甘草。 效果:连续用方14天后,新发皮损减少,瘙痒明 显减轻,流滋减少,大便通,舌苔变薄。 病情缓解后用脾肾同治。
浅谈从脾论治皮肤病 的临证体会
1
脾胃是根本,百病皆从脾胃起
张仲景: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李东垣: 脾胃学说和补脾理论
陈实功: “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 《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第二》
2
临证首重脾胃,有三个方面
从脾胃论治入手
健脾除湿,急缓皆宜
验方浅析
主药
君子:南沙参、白术、茯苓 益气健脾以祛湿四邪
健脾祛湿 清心凉血 固肾益精
臣
马齿苋:清热除湿,凉血解毒,祛风杀虫; 牡丹皮、炒栀子:清心以泻热,凉血而不瘀滞。
佐
龙齿、牡蛎:潜阳益阴,镇心安神; 合欢皮:疏肝解郁,安神止痒; 女贞子、旱莲草:固肾益精。
使
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健脾、解毒。
16
组方浅析
清 张璐《本草逢原》:沙参有南北两种,…
南沙参
(轮叶沙参,杏叶沙参)
北沙参
(珊瑚菜,伞形科植物)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第一版,2010
南沙参
《本草纲目》明 李时珍 【性味】甘淡而寒。 【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皮间邪热,安五脏。…去皮肌浮风…。…益 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 毒。…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盖人参 性温,补五脏之阳;沙参性寒,补五脏之阴。
基于健脾祛湿法用治脂溢性皮炎临床体会
基于健脾祛湿法用治脂溢性皮炎临床体会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头皮和面部出现红肿、瘙痒和脱屑等症状。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
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不佳,难以根治。
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中医药领域,基于健脾祛湿法用治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基于健脾祛湿法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体会。
一、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病机复杂,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包括情绪压力过大、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等引起的脾胃功能紊乱,导致湿热内蕴,从而影响肝胆功能,加重皮肤病变。
外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过敏源等引起的外界刺激,加重皮肤病变。
治疗脂溢性皮炎既要从根本上调理脾胃,又要从外部清除湿热,以达到消除病因,调整机体平衡的目的。
中医药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则湿邪停滞不行,最终导致皮炎病变。
基于健脾祛湿法成为治疗脂溢性皮炎的重要方式。
二、基于健脾祛湿法的治疗原则基于健脾祛湿法是指根据中医药的理论,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清除湿热,达到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效果。
其治疗原则主要包括:1. 补脾健脾:通过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减轻皮肤病变。
2. 祛湿清热: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清除体内的湿热,减轻皮肤炎症,改善症状。
3. 整体调理: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根本上调理机体,达到长期稳定治疗的目的。
三、临床体会1. 辨证施治:脂溢性皮炎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脾胃功能较弱的患者,可以采用益气健脾的方法,对于湿热内盛者,则应以清热利湿为主。
2. 配伍合理:中药配伍合理关乎治疗的有效性,因此在选择药物组方时,需要根据药性、药味、功能互补等方面进行考虑,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确保药效的最大发挥。
皮肤病的中医疗法还你一身轻松
红斑狼疮方红斑狼疮是一种可累及皮肤和全身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
其表现纷杂,变化多端,病程长,很难明确划属于中医学的某一病证,故中医文献中无确切病名,现多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红蝴蝶疮(斑)、温毒发斑等。
现代医学认为红斑狼疮为一病谱性疾病,常见类型为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前者主要表现为皮损,好发于面部,尤以两颧颊、鼻部为重,呈红斑,上覆粘着性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和烧灼感,典型者呈蝶形外观。
也可累及唇部。
患部对日光敏感,多为慢性局限性,部分患者还可于上胸、手背、足部等多处发生皮损称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后者多见于20~40岁女性,除颜面蝶形红斑、甲周红斑等特征性皮损以外,有发热、乏力、关节和肌肉酸痛,不同程度累及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造血系统、肾脏等,病变呈进行性经过,实验室检查中血、尿常规多项异常,免疫学检查多项异常,预后较差。
(一)内治方【方一】真武汤【来源】《伤寒论》【组成】茯苓、芍药各9克,白术6克,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克,生姜9克。
【功效】温阳利水。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二】清瘟败毒饮【来源】《疫疹一得》【组成】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克~36克,小生地黄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2克,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5克,小剂3~4.5克,真川连大剂12~18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栀子9克,桔梗6克,黄芩9克,知母9克,赤芍9克,玄参15克,连翘9克,甘草6克,牡丹皮9克,鲜竹叶15克(以上十味原书无用量)。
【功效】清气凉血,泻火解毒。
【用法】先煎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方三】百合固金汤【来源】《慎斋遗书》【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身各9克,白芍、甘草各3克,桔梗、玄参各2.4克,贝母、麦门冬、百合各1.5克。
【功效】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气健脾法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223600)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41-02
皮肤病虽发于外而多源于内,《诸病源候论》云:“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肺主气,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
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皆生疮。
”说明气虚在皮肤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遵“治病求本”宗旨,据异病同治原理,对病机以气虚或气虚邪实为主的皮肤病,用益气健脾法为主,佐以养血和营、活血凉血、清热解毒、除湿升阳、固表敛汗等法,收到较好疗效,现举例说明。
1 益气健脾温中和营法治疗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风疹”和“瘾疹”范畴,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瘙痒,风团色淡红或白,兼见纳差,腹胀,便溏,舌谈胖齿痕,脉弦细缓;证属脾胃气血虚弱,风邪内伏;方用当归补血汤和玉屏风散、桂枝汤合方加味;如治刘××,男,60岁。
身上反复起淡红色风团,瘙痒3月;曾用过多种抗过敏西药和中药,时好时坏,遇风冷加重,伴胃脘不适,气短乏力,失眠。
诊见面部和双手肿胀色红,上半身抓痕和散在大小不等的淡红色风团。
舌淡胖齿痕,苔白润,脉缓大。
辨证属脾虚气弱,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治当补虚祛邪,健脾温中,调和表里气血营卫,佐祛风止痒;药用黄芪30g,
当归15g,炒白术15g,防风12g,炒枳实10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蝉衣15g,僵蚕15g,白蒺藜12g,夜交藤20g,五味子12g;二诊用上方10剂,因他病半年后就诊,询知其未发。
2 益气补脾摄血法治疗皮肤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血管壁渗透性和脆性增高所致皮肤及粘膜毛细血管出血,并无血液系统凝血机制障碍。
本症可归属于中医文献记载的“葡萄疫”,如《外科正宗》云“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
”皮肤过敏性紫癜以青少年多见,皮肤损害为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或斑丘疹、血肿等不同形态,多见于下肢小腿伸侧,若见病程较久,反复发作,皮疹紫暗,面色萎黄,倦怠无力,舌淡胖大有齿痕,脉细弱或沉缓,辨证属中气不足,脾不统血,溢于脉外;治以益气健脾,养血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如治郇××,男,14岁,双下肢紫红斑点1月,加重3天,伴头晕纳少。
外院诊为“过敏性紫癜”,经用克敏嗪、维生素c、安络血半月,并服汤药10余剂,近3天皮疹增多,刻下诊见:双臂散在稀疏芝麻大小紫红斑点,双小腿泛发密集芝麻至绿豆大小紫红斑点,压之不褪色,微痒,伴头晕纳少便溏,舌淡嫩有齿痕,脉软,血小板计数120×109/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2-8个/ul。
辨证属脾虚气弱,气不摄血,溢于脉外;、治以益气健脾,养血止血;药用黄芪15g,党参10g,炒白术12g,茯苓10g,枳壳10g,当归15g,白芍15g,阿胶
6g,仙鹤草15g,白茅根15g,甘草6g,牡丹皮10g。
服药5剂,皮疹减少,色转暗淡,无新疹,又服7剂,皮疹完全消退,继以中成药归脾丸、血府逐瘀颗粒善后半月,1个月后复查尿常规正常,皮疹全部消退,仅留色素沉着。
3 健脾祛湿法治疗急慢性湿疹
急慢性湿疹属中医“湿疮”和“浸淫疮”范畴,以渗液和瘙痒为特征。
湿因水停,脾主运化,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阻肌肤则湿烂作痒;湿蕴日久,化热生毒,或新血不通,耗伤阴液,阴伤血燥,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燥脱屑,局部表现为燥象或湿热毒结,实是湿邪作祟。
“治湿不健脾非其治也”,故治宜健脾为主,方用四君子汤和胃苓汤加味,并据湿邪所在部位和层次不同,辅以芳化透表、苦燥行气、淡渗清利。
如治温××,女,6岁,全身起疹,流水,瘙痒2年余,用地塞米松和多种中西药治疗,反复不愈,伴腹泻,消瘦。
易感冒,舌淡胖齿痕,苔白滑,脉缓细滑。
颈项肩背、四肢伸侧和四弯处见片状淡红色丘疹及肥厚斑片,上有痂屑,间杂糜烂渗出。
证属脾虚湿盛,风湿热蕴结肌肤。
药用黄芪15g,党参10g,炒白术6g,茯苓15g,甘草3g,苍术6g,姜厚朴6g,陈皮6g,猪苓6g,车前子10g,藿香10g,薏苡仁15g,浮萍15g。
用药5付,瘙痒减轻,皮损干燥,先后用药16付,皮疹消退。
4 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法治疗多发性疖肿
疖肿以局部红肿热痛,有脓头为主要表现,常见于头面项背、
臀部躯干和四肢。
属火热毒邪蕴积,多以清热解毒取效。
若疖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此消彼长,属气虚热毒者,用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法治之;方用托里透脓散加减(黄芪、党参、炒枳实、二花、连翘、丹皮、赤芍、红藤、升麻、甘草);若在头部合清震汤,在面部加白芷、天花粉;在颈项部加柴胡、葛根、僵蚕;在臀部和下肢加牛膝、败酱草。
如治仲××,女,24岁,2006年8月14日诊,诉外阴部疖肿疼痛,破溃流脓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3月,在多家医
院用抗菌素和内服中药,无明显效果,婚后1年,极度痛苦,影响夫妻感情。
刻诊:表情痛苦,行走不便,阴阜部、大小阴唇外侧及大腿部有8处1分硬币大小的红色硬疖,压痛,由3处有波动感,顶端有脓头,阴阜部有1豆粒大溃疡,局部有脓液,周围红肿;伴气短乏力,神疲懒言,口苦纳差;舌红齿痕,苔白脉浮缓大。
证属气虚无以托毒,毒蕴肌肤而发。
用上药加当归、牛膝、败酱草。
先后四诊服药20剂告愈。
后以中成药归脾丸和银翘解毒丸,继服2周,巩固疗效。
随访2年无复发。
5 益气健脾升阳利湿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属中医“湿臁疮”,因脾虚下陷,清阳不升,湿热下注,日久入络,气血淤滞,肌肤失养,日久溃破成疮,症见小腿皮色紫红或紫黑,肿胀瘙痒,上复痂屑,伴下肢沉重乏力,舌暗红苔白腻,脉沉。
治以益气健脾,升阳利湿,解毒化瘀,方用补
中益气汤和四妙散化裁;若属湿淤化热生毒,加重剂四妙勇安汤。
如治张××,女,68岁,右小腿起疹瘙痒,皮色变暗2年,流水肿胀1周,伴患肢沉重,站立发胀,浮肿晨轻暮重。
查右小腿肿胀,青筋暴露,前内则大片紫红斑,周围有散在红丘疹,有渗液结痂,足背浮肿,按之凹陷,患肢发凉,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属脾虚清阳不升,湿热下注。
药用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陈皮10g,当归15g,升麻10g,柴胡10g,甘草10g,苍术15g,薏苡仁30g,川牛膝15g,黄柏10g,茯苓30g,防己15g,桂枝15g。
用药6付皮损变暗,肿痒减轻,守方连进26剂,皮损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