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 第二章 考点提升练二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一
解析 答案
首先要对这则报 道的内容有初步 的了解并进行深 入分析,总结出 它在表现文意方 面所起的作用, 结合补叙手法对 文章情节的作用 (使情节完整、合 理,推动情节发 展,使情节跌宕 起伏)简要分析 即可。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 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答:_(_1_)_补__充__叙__事__,___集__中__揭__示__人__物__之__间__的___ _矛__盾__关__系__,__使__情__节__的__内__在__逻__辑__更__加___合__理__。_ _(_2_)_加__速__情__节__发__展__,__为__下__文__玛__兰__的___言__行____ _提__供__依__据__,__使__小__说__进__入__高__潮__。____________ _(_3_)_给__读__者__留__下__更__多__的__想__象__空__间__,___强__化____ _情__节__平__中__见__奇__的__效__果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 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 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1.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 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 第二章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二钩玄提要,循路识真——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2012·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笑的价值[英]伍尔芙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
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
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
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
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
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
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
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
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
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
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
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为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
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
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
2014高考新课标版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课件 第2章 专题2 散文阅读
解析:本题针对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 行设题。A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 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峰可 攀”;E项,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 的交代。 答案:AE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 面。 解析: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的能力。只要给文章划分出段落层次,概括出 内容要点,就能做出答案。文章第一段交代写 这部长篇要表现人类的探索精神无限。第二段 写当初创作时梅里雪山让“我”不再困惑,并 找到了主人公。第三段写梅里雪山的地理环境。 第四、五段写十七位攀登者的牺牲。第六段至 结尾是作者对攀登的认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 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 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 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 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 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其实我 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 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 删改)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 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 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少年之后,地 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 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 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 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 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一座高大建 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 日„„
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 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 几层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题目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对“绝顶”的表面含义 和深层含义做出解释;还要知人论世,考虑到 作家的特殊身份。 答案:(要点)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 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巅峰 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意思对即可。)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 第二章 考点针对练一 Word版含答案
考点针对练(一)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题(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
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
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
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 1.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
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
解析结合语境,两个“味”的意义各不相同。
由“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句可知,前者指本义,后者则为比喻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步步高】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小说阅读 考点提升练(二)中国小说 新人教版
考点提升练(二) 中国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叫你一声娘快过年了,山下的东家大户们都派人上山送年礼。
他们谁也不想大过年的招惹这群占山为王的土匪。
许多兄弟拿着分到手的年货下山去了,黑七就想起娘。
一想起娘,黑七的心就像被一只大手紧紧地握住。
他托付二当家①看好山寨,独自下山去看娘。
走到黑风口的那棵大杨树,就算出了山界,黑七下意识地按了按腰里的短枪。
走过大杨树,黑七又转回来,来到大杨树旁的一个坟堆前。
“兄弟,生前你是我的死敌,现在做鬼了也就不分好鬼坏鬼了,送你点钱好好过日子吧。
你是吃官饷的,几次三番你攻我的山寨也是各为其主,我不恨你;你不该抓我娘当人质,我不灭你对不住我娘。
唉!”黑七长叹一声,从包袱里掏出一沓纸钱点燃。
黑七走在山谷里的石径上,这是出山唯一的路。
一个老太婆蹲在山溪边喝水,破旧的衣服上挂满了山蒺藜。
黑七从包袱里摸出几个馒头放到她面前,转身离去。
“老七,你的头发胡子都比官府画像上的长了呀!”老太婆的声音从背后传过来。
黑七一愣,“你是谁?”说着话手就伸进腰里。
“一个穷叫花子。
”老太婆说,“你一个人下山不害怕吗?”“我怕什么。
”黑七看着老太婆说,“富人怕我穷人想我。
”“老话说,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
老七,我给你剪剪头吧!”黑七心里一动。
以前只有娘叫自己老七,一到过年娘就要给自己剪剪头。
娘的手摸着儿子的头也会说,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
黑七想着,眼里就有些潮湿。
黑七摸着乱蓬蓬的头发,眼睛仔细地巡视了一遍空荡荡的山谷,然后对老太婆说:“好吧。
”老太婆的剪子很锋利,“咔嚓咔嚓”地在黑七的头上游动着。
黑七感觉着剪子贴在头皮上冰凉冰凉的。
“以前我娘也是这样给我剪的,您的手和我娘的一样轻。
”黑七说着又想起娘。
“以前我也是这样给儿子剪。
”老太婆改了话题,“你这是下山看老娘?”“嗯。
”黑七看着远远的山谷,心里沉甸甸的。
“好啊,过年了,该看看亲人了。
”老太婆说,“你自己在山上吃得饱穿得暖,就忍心把老娘扔在山下?”黑七叹一口气说:“以前想接娘上山,可娘不愿意和当土匪的儿子一起住。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二 考点提升练(二)
考点提升练(二)外国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窍门[苏联]左琴科/著阎树声/译现在住旅馆可真难哪,这是谁都知道的事。
我一到了南方,立即就深有感触。
一下轮船,我就快步直奔旅馆。
旅馆的守门人对我说:“现在的旅客可真奇怪,一下轮船,就都朝我们这儿奔,可是我们这里已没有闲房间了,全都客满。
”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好耍个花招,再碰碰运气吧。
离开旅馆,我一边走一边琢磨法子。
我手里拿着两件东西:一件是普通的提篮,另一件确实是个挺漂亮的钢板手提箱——其实就是个三合板箱子。
我把提篮暂存在卖报人那儿,然后把身上穿的那件从外国进口的大衣反穿了起来,大衣的方格里子就成为大衣面。
我又把便帽低低地压在鼻梁上,买了支雪茄烟叼在嘴上。
我就这么个打扮,提着那只出口的钢板手提箱,大模大样地再次闯进了那家旅馆。
守门人对我说:“先生!您不用进去了,里面没有空房间。
”我没理他,走近一个服务员的眼前,操起半通不通的外国话说:“一个、房间的、有?”服务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上帝啊!外国佬来啦!”接着,他也用半通不通的外国话回答说:“是,是的,一个、房子的、可以的、有,有。
请,请。
我这就给您腾房间,尽可能找个好房间,臭虫少一些的。
”表面上我装得神气十足,其实两条腿却在哆嗦着。
这个服务员挺爱扯外国话,于是他又问:“对不起,先生!请原谅。
您是德国人,还是别的哪国人呢?”我心中暗想:真糟糕,万一这个服务员懂德国话可咋办呢?于是,我对他说:“我是西班牙。
一个、房间的、明白吗?你的。
西班牙,西班牙的。
”啊哈,这一下这个服务员可惊呆了。
“我的上帝呀!是来了个西班牙人!请您等一等,当然,我已经明白,方才您说的是西班牙,西班牙人。
”显然,他说话时,身子在发抖。
我的手一直在哆嗦,他的手也在打战。
我们两个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在不停地发抖。
这时,我用似通非通的西班牙语对他说:“对的,对的。
请您把我的箱子送到我的房间去,其他以后再说。
”服务员回答说:“好,好的。
不用您嘱咐。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一--考点提升练(二)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一--考点提升练(二)考点提升练(二)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莫言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
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力,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
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 第二章 考点提升练二 含答案
考点提升练(二) 杂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脸与法治林语堂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在好的方面讲,这就是中国人之平等主义,无论何人总须替对方留一点脸面,莫为已甚。
这虽然有几分知道天道还好,带点聪明的用意,到底是一种和平忠厚的精神。
在不好的方面,就是脸太不平等,或有或无,有.脸者..固然极乐荣耀,可以超脱法律,特蒙优待。
而无脸者...则未免要处处感觉政府之威信与法律之尊严。
所以据我们观察,中国若要真正平等法治,不如大家丢脸。
脸一丢,法治自会实现,中国自会富强。
譬如坐汽车,按照市章,常人只许开到三十五哩速度,部长贵人便须开到五十六十哩,才算有脸。
万一轧死人,巡警走上来,贵人腰包掏出一张名片,优游而去,这时的脸便更涨大。
倘若巡警不识好歹,硬不放走,贵人开口一骂,“不识你的老子”,喝叫车夫开行,于是脸更涨大。
若有真傻的巡警,动手把车夫扣留,贵人愤愤回去,电话一打警察局长,半小时内车夫即刻放回,巡警即刻免职,局长亲来诣府道歉,这时贵人的脸,真大的不可形容了。
不过我有时觉得与有脸的人同车同舟同飞艇,颇有危险,不如与无脸的人同车同舟方便。
比如前年就有丘八的脸太大,不听船中买办吩咐,一定要享在满载琉磺之厢房抽烟之荣耀。
买办怕丘八问他识得不识得“你的老子”,便就屈服,将脸赏给丘八。
后来结果,这只长江轮船便付之一炬。
丘八固然保全其脸面,却不能保全其焦烂之尸身。
又如某年上海市长坐飞机,也是脸面太大,硬要载运磅量过重之行李。
机师“碍”于市长之“脸面”也赏给他。
由是飞机开行,不大肯平稳而上。
市长又要给送行的人看看他的大脸,叫飞机在空中旋转几周,再行进京。
不幸飞机一歪一斜,一颠一颠,碰着船桅而跌下。
听说市长结果保全一副脸,却失了一条腿。
我想凡我国以为脸面足为乘飞机行李过重的抵保的同胞,都应该断腿失足而认为上天特别赏脸的侥幸。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 第二章 考点针对练三
考点针对练(三)论证特点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创作心理上看,写作是有了强烈表达欲望后的文字行为,作者或产生过激烈的思想碰撞,或涌起过内心波澜,或有将纷繁生活描绘出来的动机,凡此种种,语言都有着强烈的主观倾向和意义指向。
尤其是精选到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往往会浓缩为一个或若干词语,这些词语的张力非常大,像蛛网的中心,四射的蛛丝全由它牵引,倾向性极强,甚至文章的骨架全由它无形地掌控,这样的词语往往就是文本密码。
反复研读冰心的《荷叶·母亲》,你会发现“密码”其实就在文末的“荫蔽”二字上,明白了“荫蔽”在文章中的作用,你就会豁然明白:因为有了“荫蔽”,“昨天还是菡萏的”红莲,“今晨却开满了”,而且能“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因为有了“荫蔽”,一个大荷叶才会“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因为有了荷叶的“荫蔽”,“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因为有了荷叶的“荫蔽”,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此情此景,作者想到了母亲,眼前的荷叶何尝不是母亲的化身?无论何时何地,母亲就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天底下的母亲,无论孩子多大,都想用“羽翼”来“荫蔽”孩子的一生,直到自己双目紧闭,二者之间是多么的相似啊!无怪乎“我”会“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心疼那朵被“打得左右攲斜”的红莲,会“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细细一想,文章因“荫蔽”而起,因“荫蔽”而终。
抓住了这一点,就找到了解开文本内涵的“密码”。
1.这两段文字在论证上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段文字运用先提出观点再举例分析论证的写法,使读者在接受观点时具有现实可感性。
在举例论证时,既引述,又作分析,体现了论证性文字的特点,这尤其值得借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二--考点提升练(一)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二--考点提升练(一)考点提升练(一)中国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红高粱(节选)莫言①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立住吧。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②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
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③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④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 第三章 考点提升练二
考点提升练(二)新闻·访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澍:我从来没有妥协过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
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
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
如果有,最多一个半。
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
”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思想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端。
”2000年以后,王澍不再言辞激烈,只是埋头工作。
他说:“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力。
”他曾背着行李,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行走,用几个月的时间寻找书中提及的村落。
王澍一直有古典文人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的强烈愿望。
王澍有几十张古代书画的珂罗版,用来研究传统绘画。
进入大学后,王澍开始临帖,最开始是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着这个爱好。
一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
作为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王澍曾经把6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带到威尼斯,搭建“瓦园”。
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西方盖一个建筑,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
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验”十几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这样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而言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
王澍也表示,有一群建筑师,在做不起眼的建筑,这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或者分量不够,而是选择了一条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道路,自己得奖是对这个群体的巨大鼓励。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专题二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二境由心生,妙笔生花——分析环境描写(2012·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邮差先生师陀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高考语文苏教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第二章考点提升练一
考点提升练(一)论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柏拉图美学观的特点[法]于斯曼想在柏拉图体系中寻找一种诸体皆备的美学体系是徒劳的。
在艺术理论方面,只有基础,甚至是胚胎而已。
艺术家心理学或观众心理学让位于各种伟大艺术的道德作用的不同见解。
诗歌似乎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有着荣耀的地位:但技巧必须与高雅的启发形式相协调。
在这方面,哲学是诗歌最高、最肥沃和最丰富的源泉。
可是,器乐、声乐或舞蹈音乐在理想国中起一种重要作用:是城邦的“保护链”或“要塞”。
从淳化风俗而言,音乐无须过分讲究或复杂化。
他的命令是绝对的淳朴,节奏要极度净化。
因此,音乐与政治或道德相比完全处于从属地位。
混合吕底亚调式或由来已久的吕底亚调式被《法律篇》的作者抛弃了。
因为它们哀怨而使人消沉。
爱奥尼亚式或纯吕底亚调式过于肉感,脂粉气太浓。
唯有尚武和颂扬的多利安调式和闲适甚至使人镇静的弗里吉亚调式受到保护,这已是当时艺术统治的预兆。
一切与修辞学、诡辩术、装潢门面的东西、假象、幻想有关的东西,在柏拉图看来,是不配作艺术品的。
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把绘画看做整个艺术中最危险的艺术。
必须在绘画中重新寻找我们祖宗的理式,尽量使祖上遗留的典型永垂不朽。
柏拉图作为宗教传统艺术顽强的赞助者,拒绝给现代主义的任何流派以公民权。
在人类与生俱来的“古今之争”中,柏拉图总是站在“古派”一边而反对“今派”的。
所以,我们的作者再次全面论证说,在绘画技巧的程序中,形象貌似有意义,但是一旦人们更近些来看这些不同的色调,一切都消失了。
从远处看,平面上笼统表现出一座山岗、一座桥梁、一些树木、一些果实;近处看,只剩些什么也不像的不成形的色团。
绘画与谬误大师总是有些相似:近看模糊,远看受骗。
与之相反,戏剧、雕刻、建筑却是更多地分有了这一最高原则的艺术:美到处都是通过尺度与和谐来确定自己的,也就是说,通过一种人们不知如何称谓而只好叫做“美学”的满足来确定它。
这种纯喜悦的方式起因于一种“忖度”,它不是数学的衡量,而是对于一种与无私的精神探索相连成的冲动的全部敏感。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件:现代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考点综合提升练2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
1
2
3
二
4
5
6
朦胧诗。在笔下忘却现实,在诗境忘却人境。写初恋就得忘 却鬓边的白发,写黑夜就得忘却窗外的阳光。此时最怕的是 邻居吵架和小儿哭叫,或你的贤妻叫你去捅蜂窝煤。写作过 程就是醒着做梦,梦被打断,使人心烦意乱,怪不自在,甚 至难以重温。听说过可恶的催租人打断诗人的梦,使他未能 成篇,只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的故事吗?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
1
2
3
二
4
5
6
2.第四段画线句中“诗境”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文意 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诗时超脱现实,如入无人之境; (2)展开想象和联想,人事景物可触可感; (3)忘却世间俗务,进入梦一般的美丽境界。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一123二45
6
3.作者为什么说“情是诗之魂”“情永远是诗之魂”?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感而情,由情而诗,没有情就没有诗;
(2)诗歌靠情感打动、感染读者,作者用自己的火去点燃读 者的火; (3)不管形式、风格如何变化,动情才是新诗的根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
1
2
3
二
4
5
6
扼杀一切深邃的爱情所固有的悲剧性因素,把爱情降为平庸的 人间喜剧。
⑤比较起来,温馨对于家庭来说倒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概
念。家是一个窝,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舒适、安宁、 气氛浓郁的窝。不过,我们也该记住,如果爱情要在家庭中继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二 高频考点三含答案
高频考点三认识活生生的“这一个”——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和物象1.(2012·江苏)《邮差先生》(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二“5年高考”部分)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
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时要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抓住画线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如:①句中的“足够老头子忙",②句中的“抱歉"“但愿”。
2.(2011·江苏)《“这是你的战争!”》(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1)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求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②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默契。
③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任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解析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已是湿布的手帕顶在自己的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
(2)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件:现代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题型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题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 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 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 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 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 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 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 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风,到傣族的露天排档去吃夜宵。汪曾祺老人喝着啤酒,就着
烤小鸡,笑得跟孩子一样,还模仿着杭州话,跷一跷大拇指说:
“崭!真崭!”汪曾祺先生的童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风
雅,既不靠循规蹈矩来维持,也不依恃财富权力而显摆,这是
一种毫不藻饰的性情,也是一种内在的人格修养。
当前的中国人在吃上还存在相当的放不开,有人不懂得吃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6.说说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及其作用。 答:_享__受_吃__的__过__程__比__故_作__吃__的__优__雅__姿__态_更__为__重__要__。__表_明__作___
者对故作优雅的吃相予以否定,从反面得出了吃的风度应 该更讲究实效自然的观点,使文章风格更加幽默风趣。
答案
(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双高峰分析”中“双高峰”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 第二章 考点针对练二含答案
考点针对练(二) 分析综合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喧嚣文化该退场了刘心武近年来,外国人得出的中国游客“总是喧嚣”的直观印象,虽不免以偏赅全,但这仍引发思索——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国人真是富起来了,许多中国游客的首选地是欧洲,而且往往都把法国巴黎作为第一站。
从巴黎方面传来消息,中国游客太喧嚣,说话声音特别大,像卢浮宫的画廊,中国游客一到,回音轰响,多半是表达惊奇、兴奋与快乐,但其他游客总不免对中国人侧目,管理人员则对此无可奈何.根据笔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国人(不是所有,但为数不少)嗓门大,在公众空间里也毫不收敛自己的嗓门,形成大声喧哗的效果,是在起码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就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而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前二十几年,这种文化更加普及,表现出来也就更加强烈,目前通过中国旅游团在外部文化对比下凸显出来的这一喧嚣文化,只不过是其余绪罢了。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喧嚣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有其宝贵的历史价值。
在掀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里,中国民众的喧嚣呐喊体现出了醒狮的气派,而这醒狮不是单个的人,是一个集体,是革命的阶级。
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进程里,个人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总是必须汇聚到集体中,发出共同的呐喊,才算获得了一种正面价值。
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喧嚣,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
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民谣,后来被郭沫若和周扬编选为一本《红旗歌谣》,其中绝大多数都必须吼出而不是吟出。
到“文革"时候,中国人的喧嚣文化达到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最巅峰.那时候屋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会连续很久地播出声色俱厉的话语。
当然,有时候也会播放“特大喜讯".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用“众声喧哗”来形容时下的社会话语情势,但那是用来表达对文化现象已趋多元的一个形容。
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一借助关键词句跃入思想的深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2011·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捧与挖鲁迅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
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提升练(二)杂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脸与法治
林语堂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在好的方面讲,这就是中国人之平等主义,无论何人总须替对方留一点脸面,莫为已甚。
这虽然有几分知道天道还好,带点聪明的用意,到底是一种和平忠厚的精神。
在不好的方面,就是脸太不平等,或有或无,有.
脸者
..固然极乐荣耀,可以超脱法律,特蒙优待。
而无脸者
...则未免要处处感觉政府之威信与法律之尊严。
所以据我们观察,中国若要真正平等法治,不如大家丢脸。
脸一丢,法治自会实现,中国自会富强。
譬如坐汽车,按照市章,常人只许开到三十五哩速度,部长贵人便须开到五十六十哩,才算有脸。
万一轧死人,巡警走上来,贵人腰包掏出一张名片,优游而去,这时的脸便更涨大。
倘若巡警不识好歹,硬不放走,贵人开口一骂,“不识你的老子”,喝叫车夫开行,于是脸更涨大。
若有真傻的巡警,动手把车夫扣留,贵人愤愤回去,电话一打警察局长,半小时内车夫即刻放回,巡警即刻免职,局长亲来诣府道歉,这时贵人的脸,真大的不可形容了。
不过我有时觉得与有脸的人同车同舟同飞艇,颇有危险,不如与无脸的人同车同舟方便。
比如前年就有丘八的脸太大,不听船中买办吩咐,一定要享在满载琉磺之厢房抽烟之荣耀。
买办怕丘八问他识得不识得“你的老子”,便就屈服,将脸赏给丘八。
后来结果,这只长江轮船便付之一炬。
丘八固然保全其脸面,却不能保全其焦烂之尸身。
又如某年上海市长坐飞机,也是脸面太大,硬要载运磅量过重之行李。
机师“碍”于市长之“脸面”也赏给他。
由是飞机开行,不大肯平稳而上。
市长又要给送行的人看看他的大脸,叫飞机在空中旋转几周,再行进京。
不幸飞机一歪一斜,一颠一颠,碰着船桅而跌下。
听说市长结果保全一副脸,却失了一条腿。
我想凡我国以为脸面足为乘飞机行李过重的抵保的同胞,都应该断腿失足而认为上天特别赏脸的侥幸。
其实与有脸的贵人同国,也一样如与他们同车同舟的危险,时觉有倾覆或沉没之虞。
我国人得脸的方法很多。
在不许吐痰之车上吐痰,在“勿走草地”之草地走走,用海军军舰运鸦片,被禁烟局长请大烟,都有相当的荣耀。
但是这种到底不是有益社会的东西,简直可以不要。
我国平民本来就没有什么脸可讲,还是请贵人自动丢丢罢,以促法治之实现,而跻国家于太平。
1.文中画线句“可以洗,可以刮”的“脸”指的是什么?“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的“脸”指的又是什么?文章第一段中加点的“有脸者”“无脸者”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的面部。
(2)人的面子(情面)。
(3)“有脸者”指有权势的人,“无脸者”指无权势的人。
2.为什么说“脸一丢,法治自会实现,中国自会富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人舍弃面子,维护国家的法制,依法治理,国家自然会富强。
3.请从三个方面概述“有脸者”“不丢脸”的害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害己,(2)害人,(3)害国。
解析回答本题要先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第一段的前半部分点明主旨,从“譬如坐汽车”
开始分层论述。
“譬如坐汽车”以下至结尾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害人”“害己”“害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龙应台
对于历史,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
在我不知道这个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
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比如说,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
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它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
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
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账。
”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
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
其实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
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
韩非子就曾写过: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道德高尚,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
禹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
“以是言之”,那个时候
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禄、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
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节选自《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4.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事件,作者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环境(坐标)中,从纵横两方面考虑。
(2)用比较成熟的眼光去重读原典。
(3)可以从经济、利益与体制成因去考量。
5.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引用论证,引用韩非子的话,说明历史事件的意义是有时代性的(或“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2)对比论证:“古之天子”与“今之县令”对比。
论证了看待历史事件要和经济、利
益、体制挂钩的道理。
6.作者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对我们的思维的影响。
(2)我们自身的经历与认识的时空局限。
(3)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的文化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