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的优势及其策略

合集下载

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策略摘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逐步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自主性、阶段性、连续性、情景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重强调校本教师教育、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以及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与策略一、教师专业发展: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早在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关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建议》这一官方文件中提出,要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9项建议,其中第7项建议就是“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

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了“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到政策的视野之中。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口号。

1976年美国教师教育大学联合会报告预言,教学能够并将自我实现为专业。

1986年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和霍姆斯协会先后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和《明天的教师》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1]主张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培养教师达到专业化的标准,以教师的专业化来实现教学的专业化。

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对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提出了以学校为中心培训初任教师的计划,允许学校自己为师范生颁发合格教师证书。

这种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不仅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而且关注实践经验多样化的价值。

同时还激励学校教师在指导实习生的过程中挑战自己的教学假设,改变自身的教学实践,因此也推动了学校教师的反思。

英国学者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既要发挥中小学的作用,也要注重大学的功能。

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建立新的联系,从战略角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行动研究报告的范例

教师行动研究报告的范例

教师行动研究报告的范例研究背景教师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通过自主研究和实践改进教学的方式,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背景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教师行动研究来找出问题所在,并尝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教师行动研究,探索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并验证该策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研究方法1. 第一阶段:明确问题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理解困难问题,通过教师观察、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明确问题。

2. 第二阶段:制定教学策略基于明确的问题,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制定教学策略。

本次研究选择采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合作学习策略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3. 第三阶段:实施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多元智能理论,并进行合作学习的实践。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讨论、项目制学习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应用技巧。

4. 第四阶段:跟踪评估在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和测试等方式跟踪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新教学策略的感受。

5. 第五阶段:总结分析教师对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明确策略的优点、不足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反馈意见,评估教学策略的效果。

研究结果经过研究发现,采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合作学习策略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有显著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利用学生的不同智能开展各种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得知,学生对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合作学习策略的认可度较高,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更有趣、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结论与启示本次教师行动研究验证了多元智能理论和合作学习策略对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性。

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论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的优势及其策略

论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的优势及其策略

校I园I之I窗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观察和实验”;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及其基本理念,以“多感官参与科学探究”为切入点,确立《小学科学课多感官参与学法研究》的课题。

(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行动研究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实验及文献查阅等形式收集资料,资料包括:课堂实录、佚事记录、课堂档案(如学生作文、绘画、考试分数、学习活动记录表、学生档案)、课堂教学的录音与录像等现场记录;以及教学札记、教学日记、调查表、访问记录等;还包括口头切磋等经验总结与探讨以及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心得体会。

总之研究资料可分为:背景资料、过程资料和结果资料三种,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的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效果是否由方案带来的和怎样带来的研究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

这些资料对于效果分析是缺一不可的。

资料的收集与问题的解决之间尚有一段距离,在问题、资料和答案之间,还需要不断地分析与反思。

分析、反思应该贯穿在行动研究的每个阶段,离开了它,不仅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且收集到的许多资料反而显得杂乱、累赘;离开了它,即使找到答案,也不是最适切的;离开了它,甚至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研究问题。

可见,分析与反思是行动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研究计划与研究过程l、开放务实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研究活动的蓝图,制定研究计划是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

制定研究计划时应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搞清楚:现状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存在哪些问题?关键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解决受哪些因素制约?众多制约因素中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的?什么样的设想是最佳的?等等。

研究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步具体行动步骤。

研究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组成的研究小组和协作型研究小放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计划是暂组如何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保时的、试验性的、允许修正的。

行证行动实施到位。

只要有目的、负动研究的起点不是一个固定的假责任、按计划采取实际步骤,同时设,而是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的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这样的行设想或计划,整个行动研究过程动研究才能逼近解决问题的性质。

%BD%CC%CA%A6%BD%CC%D3%FD%BC%D7%AA%BB%AF%B2%DF%C2%D4%D1%D0%BE%BF%B5%C4%D1%D0%BE%BF%B1%A8%B8%E6

%BD%CC%CA%A6%BD%CC%D3%FD%BC%D7%AA%BB%AF%B2%DF%C2%D4%D1%D0%BE%BF%B5%C4%D1%D0%BE%BF%B1%A8%B8%E6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策略研究》研究报告执笔:蒋太洪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

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三个部分。

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分初级、中级、高级,并侧重教学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

关于这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师范教育司领导特别强调: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

由于需要培训的教师有上千万(据2003年初基础教育司的统计,在编的中小学教师有1028万,若加上幼儿园教师则有1300多万),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其社会效益与影响之大也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下,不受重视。

其原因尽管有多方面,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教师没能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被看成专业人员(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教小学甚至教初中,换言之,只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可以当老师;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完全没有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是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最根本原因。

可见,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强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或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一理论与“双减”政策的实施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在“双减”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作为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示范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有效情境创设的行动研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方法和策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推动“双减”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有效实施。

1. 双减政策的背景和目标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双减政策,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和减少校外培训”。

“双减”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降低家庭教育支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课外培训机构的发展,规范线上教育市场,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

行动研究法简介

行动研究法简介

行动研究法简介前言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等口号越来越响亮,但停留在口头上的居多,落到实处的较少。

学校出于创品牌、教师为了评职等功利上的考虑,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大,但实际研究的效果却很差。

在我所看到的研究方案(甚至研究报告)中,对研究方法这一部分写得最弱,通常只列出几个方法的名称,对选择依据和操作细节未作任何说明。

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重要的是未能选择适合学校和教师特点的科研方式。

专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都在关心教育问题,但他们之间却出现了鸿沟。

从关注目标来看,前者关心的是理论,是用客观、精确的手段发现学与教的规律,他们需要的是用数据来分析、解决所关心的理论问题;后者关心的是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什么客观的数据资料,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

从研究过程来看,前者要控制教学情境,以便于操作各种变量,而实际教学活动则有自己的进度和方式,往往不能随意操纵。

从研究结果来看,教育理论可以自圆其说,但却很难对教学改革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专业人员多半是通过间接的资料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出书写论文。

即使联系学校实际也基本上处于旁观者的角色,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不是“为了教育的研究”。

总之,专业人员的研究有如下的特征:研究主体是理论工作者,而不是教育的实际工作者;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教育,而不是改进教育实践;研究过程基本上游离于教育实践之外,是一种旁观者的研究,因而不为广大教师所理解、掌握和应用,收效当然也不大。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科研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且阻碍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此外,中小学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从事教育科研无疑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

因此,离开实际需要空谈理论的科研是教师们不感兴趣的。

只有那种从实际需要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教育科研,才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如何才能使研究贴近教学,使教学本身包容研究,从而实现研究与实践之间的沟通?这是一个问题。

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教育科研范式

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教育科研范式

科学性——科学的方法实践性——实际的需要批判性——反思与改进3、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有以下特点:(1)行动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2)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育行动实践者;(3)行动研究的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

在行动中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的改善处处围绕“行动”展开:⑴为行动而研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目的↓以教师的理论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基础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⑵对行动的研究——既关注理论的发展创新,更关注各种实际问题对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⑶在行动中的研究——一边工作、一边研究↓从工作困惑中提炼课题、研究结果用于改进工作⑷行动者进行研究并在行动中调节完善↓研究主体是教育行动实践者研究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4、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P39-42)(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问题即课题——活化的理论:“活的教育学”(2)有利于促进教育研究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

工作即研究——让我们的工作充满乐趣(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即专家——魏书生的教育家之路(4)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意识,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与尊严。

效果即成果——提升与自信5、教育行动研究的程序及注意事项(P42--46)(1)诊断教师在每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是难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和作答的过程就是诊断。

(2)计划计划就是拟研究问题的可能策略。

总体的计划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①计划的内容课题研究的背景;计划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研究目的;行动的步骤与时间的安排;预期成果的表现形式。

②计划的要求计划要具有可行性;计划要明确具体;计划要具有灵活性。

(3)行动行动环节是指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步骤。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

复杂视域中不同取向的“行动研究”——兼论“行动研究”与中小学教师发展

复杂视域中不同取向的“行动研究”——兼论“行动研究”与中小学教师发展
直接 的源 头 。
met 一推 广 ( iui ) 的模 式 ( 称 R—D— n) dfs n ” f o 简 D模 式 ) 所 体 现 的 深 层 意 义 ,就 是 对 “ 律 ” 规 、 “ 控制 ” 和 “ 率 ” 等 的追求 。行 动研究 从 对 这样 效 的 “ 规律 ” “ 、 控制 ” 和 “ 率 ” 等 的 质 疑 开 始 , 效 强调 实践 情境 的复 杂性 和人 的世 界 的特殊 性 。具有
— —
兼 论 “ 动研 究 ” 与 中小 学教 师发 展 行
鲍 道 宏
( 建教 育学院 ,福 州 3 0 2 ;华 东师范大学教 育学 系,上 海 2 0 6 ) 福 50 5 00 2
[ 要]行动研究发展至今 ,经历 了明显 的阶段 性转变 :技术取 向时期 、实 践取 向时期 和批判取 向时期 。 摘
者 自 的专业素养,甚至谋求 自身的解放。教育行 身 动研 究 在半个 多世 纪 的演变 发展 过程 中 ,经历 了多 次大的研究取 向的转变。以下我们通过梳理这一发
展 脉络 ,论述 我 国 当代 中小 学教 育教 学改 革 中如何
自实 际工作 者 的需要 ,研究 在 实 际工作 中进行 ,研
我国 当代 中小学变革 ,需要在辨 明 自己 “ 研究 问题 ” 的层次 、特点和性 质之后 ,寻找 研究对象 与不同取 向的 “ 行动研究”之 间的适切关 系。中小学 教师运用不同取 向的行动研究 ,可 以解决实际 问题 ,改善教育实 践 ,提
升 自己专业素养 ,甚至谋求 自身 的解放 ,促进 自身发展 。 [ 关键词 ]中小学改革 ;行动研究 ;复杂思维 [ 中图分类号] G6 0 5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 编号 ]17 — 4 3 ( 0 8 3— 0 7— 6 6 1 6 9 2 0 )0 00 0

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小学教科研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出名师名校的必由之路,是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的重要途径。

教科研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武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的创造性活动。

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它起着第一生产力、二级放大器的作用,特别在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之下,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迫切,寄予教育科研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一、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存在的问题教科研活动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学校教育计划、教育常规,发展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活动形式。

但当前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弱化了其应有的价值功能。

1.缺乏理论学习。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应是教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帮助和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及时了解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

但是,有些教师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时间和精力看书和学习,以致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等严重滞后,满堂灌、题海战术依然充斥整个教学过程;有的将学校教科研看作是市场经济下包装与营销行为,或依赖专家满足于点上开花,忽视面上结果;有的搞形式主义,只追求搞了多少次教科研活动,而有意回避理论学习。

2.缺乏整体协作。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虽然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它所体现的应该是一种集体智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各搞一套,缺乏交流与协作。

诚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展现的是自己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过程的设计与调控、方法的选择与应变等基本教学能力,但如果能集中并郑和同一教研组、备课组老师的做法,做到资源共享,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说,随着高考跨学科综合能力考核力度的加大,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这就更需要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切磋、相互融合。

小学语文行动研究报告范文参考

小学语文行动研究报告范文参考

小学语文行动研究报告范文参考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行动研究方法,并提供一份参考范文。

研究方法基于实践观察和反思,并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反馈的分析,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实践。

本范文中包含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等内容,供教育工作者参考。

1. 引言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实践和反思促使持续的教学改进。

本报告旨在提供一种小学语文行动研究的范文参考,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索。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实践观察和反思来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实践。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

3.2 研究教学材料对课本和教辅材料进行研究,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教学。

同时,也可以通过寻找其他优秀的教材来丰富教学内容。

3.3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观察和研究的结果,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阅读课堂、写作训练、小组讨论等形式。

3.4 实施教学活动根据教学设计,开始实施教学活动,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

3.5 反思和调整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来获得反馈,以更好地改进教学。

4. 研究过程以下是本研究的主要步骤和过程:4.1 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同时,也能够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

小学教师研究性学习计划

小学教师研究性学习计划

小学教师研究性学习计划引言: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通过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数据、进行实验和推理等一系列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师研究性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以及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方法。

重要性: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主动参与研究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而且,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计划非常重要。

设计原则:设计一个有效的小学教师研究性学习计划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需要清楚地知道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成果,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设计适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和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施策略:要成功实施小学教师研究性学习计划,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工具,帮助他们进行研究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图书馆的书籍和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帮助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者开展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此外,教师还应该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提供必要的帮助。

培养科学精神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育行动研究报告论文

教育行动研究报告论文

行动研究报告的写作教育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 以下简称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

由于其简便易行,容易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也是非常适合实践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研究方式。

行动研究报告是行动研究的表现方式,是最终理论成果。

下面我们具体阐述行动研究报告写作的基本格式。

一、行动研究报告的题目部分标题和署名:在行动研究报告的题目中一般可以标明“行动研究”,也可以不标明。

总体要求简练、概括、明确,不宜超过20个字,并尽量使用学术性的语言。

如果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

例如,“小学数学行动研究”、“‘差生’产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行动研究:改善中一同学不准时教作业的情况”、“让地理课活起来——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行动研究”等。

署真实的和单位。

如果是集体成果,可署集体名或课题组名称。

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是整个研究报告容的梗概,一般涉及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等,可以独立使用,字数在200字左右。

关键词则是选取能表示全文主题容的重要词语,是文章的核心概念,一般3—8个词。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把这两部分容译成英文。

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是一篇规的研究报告应该具备的容。

教师在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时也应特别注意要有摘要和关键词,这样更能体现出论文的严谨性、科学性。

在题目部分,除了以上提及的四项之外还可以有其他几项容:序或前言——一般是作者对研究主旨、动机、经过等容的简介;致——是对研究过程中给予资助、支持、帮助的人员表示感;目录——将研究报告的章节标题用页码排序,以显示文章的纲目结构。

这三部分容的使用与否则可根据教师个人实际写作的需要而定。

二、行动研究报告的正文部分行动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将结果扩大化,以求在更大的围推广开来,而是解决问题。

所以行动研究的报告和学术研究报告应该有所不同,它最大效能是经验分享。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征如下所列。

(1)实践性。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最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法将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发展成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合作性。

行动研究将从事两种不同性质活动的主体——实践者与研究者结合起来,倡导教育理论人员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或教师群体内部的合作。

研究者要深入实践第一线,教育实践者同时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

因此,行动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行动与研究的结合,是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结合。

(3)及时反馈性。

传统研究中,一个问题从被专家发现到得以解决,中间大约要经过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解决方案、实践者试验、研究者验证、改进方案或推广等环节,而每一环节间需要在不同人员间进行信息转换,出错概率大增。

而采用行动研究,实践直接进入研究,缩短了信息往返环节,且在不同人员间信息转换出错概率大减,从而使问题解决更为迅速、高效。

一旦出现较为有效的结果,可以立即反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影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

(4)开放性。

从研究过程看,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促成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可以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修改计划,甚至更改研究课题,真正体现边行动边研究。

(5)兼容性。

行动研究并非一种独立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方法。

它是一种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需要依据要解决的实践问题的特点,优选出多种教育研究方法集于一体。

这种多元化特点正是行动研究兼容性特点的展现。

另外,有的学者把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三点。

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

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

行动研究法的详细介绍

行动研究法的详细介绍

行动研究法的详细介绍前言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等口号越来越响亮,但停留在口头上的居多,落到实处的较少。

学校出于创品牌、教师为了评职等功利上的考虑,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大,但实际研究的效果却很差。

在我所看到的研究方案(甚至研究报告)中,对研究方法这一部分写得最弱,通常只列出几个方法的名称,对选择依据和操作细节未作任何说明。

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重要的是未能选择适合学校和教师特点的科研方式。

专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都在关心教育问题,但他们之间却出现了鸿沟。

从关注目标来看,前者关心的是理论,是用客观、精确的手段发现学与教的规律,他们需要的是用数据来分析、解决所关心的理论问题;后者关心的是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什么客观的数据资料,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

从研究过程来看,前者要控制教学情境,以便于操作各种变量,而实际教学活动则有自己的进度和方式,往往不能随意操纵。

从研究结果来看,教育理论可以自圆其说,但却很难对教学改革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专业人员多半是通过间接的资料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出书写论文。

即使联系学校实际也基本上处于旁观者的角色,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不是“为了教育的研究”。

总之,专业人员的研究有如下的特征:研究主体是理论工作者,而不是教育的实际工作者;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教育,而不是改进教育实践;研究过程基本上游离于教育实践之外,是一种旁观者的研究,因而不为广大教师所理解、掌握和应用,收效当然也不大。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科研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且阻碍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此外,中小学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从事教育科研无疑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

因此,离开实际需要空谈理论的科研是教师们不感兴趣的。

只有那种从实际需要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教育科研,才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如何才能使研究贴近教学,使教学本身包容研究,从而实现研究与实践之间的沟通?这是一个问题。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精选文档】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精选文档】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

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

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

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

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

再比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

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小学毕业班教师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差培优计划及复习策略。

小学毕业班教师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差培优计划及复习策略。

小学毕业班教师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差培优计划及复习策略。

一、撰写教学反思过程中的问题最近几年来,教学反思的撰写已逐渐成为各个学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写教学反思是迫于学校的压力,所以对教学反思在认识上和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认识上尚有偏差,坚持开展教学反思的教师比率偏低。

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写教学反思,即使部分教师写了教学反思,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

有些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反思行为的缺失。

问题二:教师缺少相关方法,反思能力较差。

部分教师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样去写。

有些教师虽然写了,但教学反思的质量偏低。

一位教师的教案本上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重现,而没有思想冲突,没有产生新的感悟。

可见,多数教师的反思方法不足,反思能力比较欠缺。

问题三:优势方面写得多,不足之处挖掘得少。

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时,尽量少写或不写不足之处,担心反思写出来后,被同事或领导看到后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被领导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

问题四:写作形式单一,千人一面。

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仅限于写教后记,写作形式千篇一律,一般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不足之处,且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反思中多次出现。

由于缺少深度挖掘,空话、套话较多,反思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还浪费了时间。

问题五:重现象描述,缺乏深入思考。

大量的反思都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今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思考却相对缺乏。

问题六:重教学方法,轻教育观念。

教师的根本素质在育人,教学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

因此,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深刻,不能单看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还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行动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行动研究

-013-2021年第43期(总第295期)教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行动研究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始终处于分离状态,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两者没有进行融合。

现今,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在教育教学中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寻找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实践动手操作中验证理论,理论与实践不再处于分离状态。

然而,现阶段,教学与评价这两大板块依然没有结合在一起,教学与评价被划分开来,教学是教学,评价是评价。

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整体性提升,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中,教师要将教学与评价一体化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搭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以往协调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变为协调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性有效提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含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依然会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观念老旧古板,认为教学与评价两者互不干涉,采取先教学、后评价的教学方式,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评价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是在教学完成后进行测评,检验学习最终效果的一种方式。

所以,这些教师有一种错误的思想认识:“教得好学习就好,考分就高,学习成绩好的证明教得就好”,长此以往,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

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将考试成绩看得尤为重要,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高,但是实践能力差,影响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路径,在整个教育中占据的时间最多、消耗的精力最大、涉及的角度最广,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今后的发展。

而课堂评价则是优化教学的关键环节,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中,评价不仅是为了证明教学有效性,还是为了改进教学方式,以便做到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把控好教学的大方向,努力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过程 中修正 。第 三步 :行 动 , 就 是指计划的实施 ,这阶段理论研 究者 和 教 师 都 要深 入一 线 ,贯 彻 计划、 解决问题 , 并在实际工作中 检 验研 究 、研 究计 划及 研 究 成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有利 于克服理 论不足 的 一
局 限
行动研究特别强调 中小学教 师与理论研究者的合作 ,这种合 作有利于发挥教师具有丰 富的教 学实践经验 、理论研究者具有丰 富系统的教育科研理论 与方法等
是否存在 问题与合理性 ,同时不 断地修正研究计划。第四步 : 反思 总结,这是行动研究的中心环节 , 主 要 是对 课 题 选 定 、研 究 计 划 与 目标设计 、研究行动加以反思与 总结 ,着力于对研究成果的鉴定、 总结和推广。 当然 ,行动研究的步骤并不 是一 成不 变的 , 一般而 言 , 动研 行 究 应 该 包括 问题 的 诊 断 、解 决 方 案的拟定、行动实施与评价反馈 修 正 等环节 。 = 行动研究的镱略 ( )具 体 的研 究方 式 一 行 动 研 究 结 合 中小学 教育 教 学 实 际 后 可 以 产 生 了 多 种 研 究 “ 变式” 如 : , 教学叙事研究、 教学 反 思研 究 、合 作研 究等 。

优 势 ,克服 了理 论研 究 者 的研 究 题 )一一计 划一一行动一~ 反思 成果难以向实际转化的不足 ,增 总结。 第一步: 发现问题 , 这是确 强了针对性 ,也克服 了教师开展 立研 究 课 题 ,即确 立 行 动研 究依 研 究 缺 乏理 论 指 导 的 不 足 。研 究 据 的阶段 。课题 主要是教师在教 者与教 师 虽有分 工 ,但 相 互配合 , 学 实践 中遇 到 的 ,经理 论 工 作者 共 同参 与 , 实现 优势 互补 , 产生 合 筛选后确立为研究对象。 第二步: 力效 果 ,使 行 动研 究 成 果 更具 规 计划 , 它是指根据确立课题 , 制定

研究计划及 目标 ,包括总体设想 范性 。 ( )有利 于增 强改进教 学的 和具 体行动步骤 ,计划必须有充 二 针对 性 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允许在研
行动研 究以实际问题为研 究 对象 , 指向改进教育实践, 力求使 中 小学 教 师 在 实践 — — 反 思 _- 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 , 改进研究 方法 。使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教 学实践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可 见 ,行动 研 究 是 实现 教 育 理 论 向 教育实践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 )有利 于教 师专 业化 发展 三 行动研 究要求教师最大限度 地 参 与研 究 ,教 9 币是行 动 研 究 的 主 体 ,是 问题的发 现 者 、研 究者 、 解决者, 教师通过行动研究, 促使 自己不断地进行理论学 习和实践 反思 ,有利于提高 自身教学水平 与专业素质。 ( 四)有利 于 实 际操作 行动研 究具 有明确的操作步 骤 ,不 需要 经 过 严 格 训 练就 可 以 亲 自操作 ,使教师摆脱了传统教 育 研 究要 么理 论 水 平 要 求 高 、要 么操 作性 差 的 羁 绊 。行动 研 究 的 基本操作步骤是 : 发现问题 ( 选
维普资讯
校I 之I 园I 窗
1 、教 学叙 事研 究

教学叙事研究是 以叙事的方 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它是教师通 过对有意 义的校 园生 活、教育教 学事件 、教育教学 实践经验的描 述与分析 ,从而发掘或揭示 内隐 于这些生活、 事件 、 经验和行为背 后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论和教育 信念, 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 规律 和价值意 义。具有事 实性 、情境 性 过程性的特点, 要求教师在教 育活动中对实事 、 实情、 实境和实 际过程 进行记录 、 观察 和探 究 , 从 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 的解释性意 见。教学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研 究, 教师在叙事中反思 , 在反思中 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因此 ,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叙事研究时 , 要做 到 : 于学 , 勤 只有掌 握一 定的 教育理论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 叙事研 究, 敏于事 , 俗话说:处处 留心皆学 问。只要教 师事事处 处 留意身边 的问题 ,关注身边的事 情 ,就 可 以找 到 很 多 可以 用 于 开 展探讨的话题 , 比如, 教育生活故 事 、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 录 ,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 例, 教学反思案例, 等等 , 善于思 , 思考和反思是叙 事研究的 灵魂 , 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 思 ,不 仅 可 以深 刻地 领会 到 先 进 的教育思 想和理念 ,更新教育教 学 观 念 ,而 且 可 以 从 根 本上 改 进 教育教学工作, 得于法, 与其它研 究方法相比 ,叙事研 究更具有弹 性、 灵活性 、 多样性等特点, 似乎 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 、统一 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 ,这样教师 在开展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 现实针对性, 更能发挥创造性 , 但 应遵循叙事研 究的基本要素 : 第 有鲜明的主题或 引人入胜 的 问题t 第二 ,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 方法 第三 ,有解决问题的情境
维普资讯
] 窗
论中. 学教师行动研究 J ・ I unz honsxl aoxueJa l oshi n8 xl 的优势及葛策略
鬻 潮—■■■■■■■—■■■■■■■—■■■■●■■—■—啊群
● 陈

自 2 0 年起 我 国基础 教育 01 开始进行新的一轮教育改革, 这是 场深刻的教育改革 ,在培养 目 标、 课程结构、 课程 内容 、 课程实 施, 教师的教学方式 、 教学行为等 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 0 0 4年 上 半 年我 们 对 福 建省 部 分 中学 生 物学 教师教学情况 进行 了问卷 、 座 谈及听 课等调 查研 究发现 : 在这 轮课程改革 中,教师面临着严 峻 的挑 战 , 一是 旧的教 育观念 、教 学 方 式 、教 学 行 为难 以 一 下 子改 变 。二是教师遇到了诸多情境性 、 生成性的问题 ,如校 本课程开发 问题 ,新 课程 实施 中的教 学方式 、 教学行为转变问题 t 新教材使用 中 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技术问题。三 是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成为 教育教学研究者 ,有效地促进 自 身专业成长, 更快, 更好地达到课 程改革的要求 。这一切是摆在中 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 的问题 ,笔 者 认 为 ,行 动 研 究 是 解决 上 述 问 题 的一 条有效 途径 。 中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 究的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