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病因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眩晕诊治新进展(二)
04
眩晕诊治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在眩晕诊治中的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眩晕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大量的眩晕疾病影像学资料进行训练,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开发眩晕疾病预测模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患者发生眩晕 疾病的风险。
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代谢组等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检测患者的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以辅助诊 断眩晕的原因。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颅内结构是否异常,以排除颅内病 变引起的眩晕。
传统诊断方法的局限性
01
02
03
主观性强
传统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 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描述, 主观性强,容易受到人为 因素的影响。
新型药物的研发
针对眩晕疾病的发病机制,研发新型药物,如小分子药物、抗体 药物等。
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
研究利用干细胞、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手段,促进患者内耳毛细 胞的再生,恢复听力功能。
物理疗法与康复治疗
研究新型物理疗法和康复治疗方法,如电刺激、磁场治疗等,改 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05
结论与总结
眩晕诊治的最新成果与经验总结
眩晕诊治新进展(二)
目录
• 眩晕概述 • 眩晕的传统诊断方法 • 眩晕诊治的新进展 • 眩晕诊治的未来展望 • 结论与总结
01
眩晕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或周围环境 产生旋转、摇摆、倾倒等运动幻 觉。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
一、命名问题「1、2、3」“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
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巴—刘氏综合征”(Syndyome of Barre-Licou)。
多数人主张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我们认为,颈椎病等骨性压迫虽确系形成本症的重要因素,但还有较多患者特异性检查及手术证明,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并非由骨赘直接压迫,因此称为“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更切合实际,特别对指导治疗和推断预后更有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2、3、5、8」(一)颈椎的高度和椎动脉的长度平衡关系被破坏。
椎动脉的长度与颈椎的高度,在正带情况下互相平衡,椎动脉的血液畅通入脑。
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滑脱、横突骨折及先天性畸形等,使二者的平衡关系被破坏.特别是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最终导致椎间隙狭窄→使整个颈推的高度缩短→椎动脉相对延长。
另外,随着年龄增大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年过40岁以后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动脉的弹性回缩力变弱,椎动脉绝对延长.相对延长与绝对延长的结果必然是椎动脉的长度超过颈椎的高度,出现长则必曲的结果。
故一旦不适当的颈椎活动,即出现椎动脉血流障碍。
有学者计算,由于椎间盘生理性变化,50岁以后使颈椎总高度可减少1~1.5cm;而椎动脉可较3 0岁前伸长1~1.5cm。
(二)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已被椎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前内方,该关节骨赘是颈性眩晕首要原因。
不少学者「5、6、8」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如Tallou和Banner曾利用新鲜尸体进行了研究把钡剂注射到椎动脉内连续拍片做动态观察,显示出骨赘,当头向右转动时,产生右侧椎动脉暂时性闭塞。
以此可以较好的理解颈椎病产生的猝倒发作.Hardin氏在手术直视下行椎动脉造影,直接观察了骨赘对椎动脉的压迫实况,并成功地为这位有语言含混、步态不稳、视觉模糊、头痛等长期诊断不明的患者作了骨赘切除术。
颈性眩晕的治疗研究进展
风 、 、 、 阻 滞 经 络 气 血 , 因 外 因合 寒 痰 湿 内 而 为 病 。临 床 将 其 分 5型 : 髓 不 足 , 精 用
河 车 大 造 丸 加 减 ; 肾 阴 虚 , 天 麻 勾 藤 肝 用
经过 比较 , 明 川 芎 嗪 注 射 液 治 疗 颈 证 I 性 眩晕 疗 效 明 显优 于 复方 丹 参注 射 液 , 差
医 ,0 2 0l,3( 2 8):0 60
颈 性 眩 晕 属 于 中 医 “眩 晕 ”范 畴 , 在
现代 科 技 的 引 进 为 中 医 治 病 提 供 了 新思 路 , 磁 等 技 术 已较 好 的融 入 针 灸 等 电 治 疗 方 法 。电 针 治 疗 治 疗 本 病 效 果 显 著 ,
角 度 对 本 病 的 理 解 , 固定 方 加 减 治疗 用
死 、 亡 和 死 亡 等 功 能 , 有 效 改 善 微 循 凋 能 环 。 据 称 灯 盏 花 素 有 活 血 化 瘀 、 筋 通 络 舒 作 用 , 降 低 血 管 阻 力 , 善 脑 循 环 , 可 改 提 高 血 脑 屏 障 通 透 性 , 脑 缺 血 有 保 护 作 对 用 ;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 并
日,4天 1 疗 程 , 有 效 率 9 . 0 , 1 个 总 0 2 % 许
敏 凤 采 用 参 麦 注 射 液 联 合 葛 根 素 治 疗 颈
性眩晕患者 2 2例 , 有 效 率 9 . 1 。 总 O9%
体 的 阴 阳平 衡 而达 到 治 疗 作 用 的 。
中西 医结 合
中 医 中 药 中 医治 疗 有 按 照 病 机 分 型 辨 证 论 治 ,
疗颈 性 眩 晕 疗 效 明显 优 于 中西 药 对 照 组 。
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1.2病情 程 度 根据 临床 资 料方 法
的 临床特 点 ,参考 王 楚 怀 制 定 的《颈 源性 眩晕 症 状 和 功 能评估 表》 J,引入 功 能 评 价 指 标 ,对 患 者 症 状 、体
1.1 诊 断标 准 参 照葛 植厚 拟 定 的 颈性 眩 晕 诊 断标 征 、生 活质 量 等 方 面 的项 目指标 进 行 评 估 ,根 据 指 标 准 j:① 以 眩晕 为 主 诉 ,眩晕 特 点 为 发 作 性 、一 过 性 , 出现 的频 率及 影响 赋予 不 同 的权 重 ,总 分 50分 ,将 病 常 因变换体 位 或 颈 部 活 动 (如 颈 后 仰 、旋 转 等 )时 诱 情 分 为轻 、中 、重三 级 :轻度 :自觉 头晕 目眩 ,无 自身 或 发 ,严 重 者可 伴 有 恶 心 、呕 吐 、行 走 不稳 ;② 颈 部 僵 痛 景物 之旋 转感 或 晃 动 感 或 单 纯 头 部 昏沉 而 不 影 响 活
等 。我们从 中 国传统 医学 中 的经 络学 说 出发 ,并 结 合 感 、面部 哄 热 ,多 汗 、涕泪 或 眼鼻 发 干 、忧郁 焦 虑 、精 力
颈源 性眩晕解 剖 学 基础 及 发 病 机 制 ,临床 采 用理 脊 通 不集中;⑤X线摄 片可见 :寰枢 、寰齿关 节两侧不对
脉手 法治疗本病症 ,为 了科 学评 价其 治疗 效果 ,为 今后 称 ,椎体 棘 突偏 歪 ,颈椎 序 列 不 整 ,钩 椎 关 节 变 尖 ,椎 临床 推广应 用 提 供依 据 ,我 们从 颈 源 性 眩 晕 患 者 的主 体增 生 ,椎 间 隙变 窄 ,韧 带 钙 化 等 ,颈 椎 曲度 变 直 ,甚
中医药通报 2010年 4月 第 9卷 第 2期
以 F。
1.3.3.3 治疗 前综 合积分 情 况 比较 两组 病 人治 疗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_进展与应用
! ", #
辨证是祖国医学的精华。中医的辨证就是从整
体论出发, 观察和辨别患者的机体反应状态。颈性眩晕多由风、 寒、 痰、 湿等阻滞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其次素体亏虚, 正 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胡军 ! $ # 根据临床经验将其分为精髓 不足型, 肝肾阴虚型, 痰湿中阻型, 气虚血滞型及寒凝督脉型。 认为虚者, 精髓不足, 肝肾阴虚, 心脾气虚为病之本。实者, 风、 寒、 痰、 湿为病之标。 倪进军 ! % # 根据眩晕的中医辨证特点, 将本病 分为清气不升型、 痰浊壅盛型、 肝阳上亢型。刘玲霞 ! & # 则分为 $ 型, 即: 痰浊中阻型, 肝阳上亢型, 气血两虚型、 肾精亏虚型。总 “眩 之, 临床上本虚标实为多, 纯虚纯实者为少。明・张景岳云: 晕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 不过十中一二耳。 ” "# %
西医辨病
针刺与药物并用也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方
法。郭准
应用针刺风池、 百会、 颈部夹脊穴, 三阴交、 后溪、 悬
辨病可了解到颈源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改变及
钟等穴, 配合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 口服西比灵药物治疗颈性眩 晕 $% 例。 结果: 总有效率 5.# %&7 。 提示针药并用法对本病具有 疏通经络, 升清活血, 改善症状的功效。吕英 ! "" # 选用了加味泽泻 《金匮要略 》 汤合并针灸治疗本病。内服中药则根据 泽泻汤演变 而成。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选择泽泻可利尿行痰饮、 降压、 降胆固 醇、 缓和动脉硬化。 结果总有效率达 5%# /7 。 林秋芳 ! "$ # 则以复方 丹参注射液 %( 01 加入 .( 2 3 1 葡萄糖盐水 %.( 01 中稀释后静 滴 " 8。针刺风池、 颈部夹脊、 悬钟, 后溪、 大椎, 均行平补平泻手 法, 留针 &( 09:。治疗均 " 次 3 4! 6 4 为 " 个疗程作为治疗组。 (复合维生 对照组静脉滴注同治疗组, 同时服谷维素、 %" 金维他
颈源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颈源性眩晕的研究概况【关键词】颈源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述颈性眩晕是由颈源性因素引发的以眩晕及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
本病与椎动脉本身的因素有关,并与相邻组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1]。
主要研究表明,由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失稳等因素导致椎动脉受压或使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受到刺激,引起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其主要病因。
部分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这是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产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2]。
目前,眩晕的临床症状十分多见,颈源性眩晕在诊断与治疗时易与美尼尔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混淆,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因此深化对本病的病因认识,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自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分为4段:第一段为近段或称椎前段,为起始于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的部分,第7颈椎横突,第7、8颈椎脊神经的前支,颈下交感神经干和交感神经节在其后方;第二段为横突段,为第6颈椎横突孔上升至第2颈椎横突孔的部分,钩椎关节紧邻该段动脉内侧,关节突关节在其后外侧,椎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第三段为寰椎部分的椎动脉,于第2颈椎横突孔下口至枕骨大孔处,该段动脉走行较为迂曲,动脉壁上分布的 pach 小体可以通过感应椎动脉血压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管内的血流量;第四段即颅内段,从硬脑膜孔穿出至基底动脉起始端,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2 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及治疗2.1 发病机制椎-基底动脉缺血是颈性眩晕的常见病因,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与椎动脉痉挛有关,而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导致血管痉挛是主要因素。
椎神经与椎动脉相伴穿行于横突孔内,并不断发出各级分支分布至椎动脉外周形成网状神经纤维,其在第3颈椎-第5颈椎分布最为密集。
同时来自颈中交感神经干的神经纤维也支配该段椎动脉,因此可以得出椎动脉接受椎神经与交感神经双源支配的结论。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җ基金项目: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鲁卫函 2019 67号);高血压中医社会化管理体系的示范应用研究(J D Z X 2015105):彭伟,E -m a i l :p e n gw e i 0625@163.c o m 第一作者:韩霖,E -m a i l :h l 176********@163.c o m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җ韩霖1赵雷勇2,彭伟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ʌ摘要ɔ 眩晕是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其发病常涉及多个学科㊂中医适宜技术为我国传统疗法,应用历史悠久,以简㊁便㊁效㊁廉的特点被大众所认可,将中医适宜技术用于治疗眩晕,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该文将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诊疗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㊂ʌ关键词ɔ 中医适宜技术;眩晕;针刺;艾灸;中医特色手法;代茶饮;贴敷;刮痧;中医微创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331 眩晕是指机体因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而发生的一种运动性错觉,以天旋地转感较为常见㊂眩晕的病因复杂,临床诊疗常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占5%~10%,在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1]㊂中医适宜技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具有突出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具有适用范围广㊁操作方便㊁疗效好㊁安全等优点㊂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取得显著的疗效㊂本文将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诊疗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㊂1 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眩晕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被称作 眩 或 眩冒 ㊂‘黄帝内经“认为肝气上冲脑窍与髓海不足是导致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㊂汉㊃张仲景首次提出外感与外感误治后皆可致眩晕㊂外邪侵袭少阳经腑,与运气相合而热化,郁火上犯脑窍而发眩晕;外感误治后损伤阳气,阳气不足则无力运化水液,痰饮内生阻遏清阳致眩晕㊂朱丹溪认为眩晕多为痰火夹气虚而作,以痰火为主㊂明㊃张介宾认为眩晕的发作与气血阴阳亏虚密切相关,占十之八九,而痰㊁火仅占十之一二㊂‘医宗金鉴“指出跌打损伤所致的眩晕多由瘀阻脑络,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脑窍所致㊂黄健庭等[2]通过对200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发现,眩晕的病位以心㊁脾为主,病理因素中痰㊁瘀㊁风㊁气虚㊁血虚较为多见,痰瘀阻窍型㊁风痰上扰型㊁气虚痰湿型为常见的证型㊂孙莉等[3]认为心脑共主神明,脑是神明的载体,心是神明的功用体现,并提出神明失用为眩晕发病的主要病机㊂王轩烨等[4]认为眩晕久治不愈,多从单一证型向寒热错杂证型转变,并提出寒热错杂证其寒以脾肾阳虚为本,其热多为心㊁肝㊁胃郁火㊂邓振兴等[5]从 一气周流 立论,认为土运失常㊁木气升发太过所致的肝阳上亢和瘀血阻窍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㊂2 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中的应用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中医适宜技术中治疗眩晕常用的方法㊂针刺疗法相比西药治疗,具有成本低㊁不良反应小的优势㊂苏利梅等[6]从肝论治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头晕,以 飞针三法 之注射式取秦氏头皮针安神醒脑厥阴区治疗,治疗15d 后,总有效率为96.7%㊂傅敏等[7]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点刺松解手足三阳经经筋循行路线及颈肩背部等结筋病灶点,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发现在改善患者眩晕程度㊁频率㊁持续时间及复发率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嗜睡㊁疲惫㊁乏力等不良反应㊂张旭东等[8]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眩晕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5.2%,说明浮针松解肌肉浅筋膜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确疗效㊂丁成竟[9]将66例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选取颈夹脊穴㊁百会㊁风池㊁率谷㊁内关㊁太冲㊁丰隆㊁行间进行常1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颈夹脊穴交叉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可促进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程度㊂除上述针刺方法外,耳针治疗眩晕也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近年来临床报道较少,且诸多针灸流派之间无统一的理论基础,因此未来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各流派之间的理论共性㊂2.2中医特色手法中医特色手法治疗眩晕主要作用于颈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纠正椎间关节紊乱,改善肌肉粘连㊁痉挛及颈间血液循环[10]㊂徐西林等[11]总结张晓峰教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指出根据 筋出槽 骨错缝 理论可将颈性眩晕分为4型3期,并提出急性期用整骨手法㊁缓解期重视理筋手法㊁康复期以传统导引功法针对性锻炼的治疗思路㊂宁振振等[12]选取9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推拿手法和龙氏正脊手法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表明龙氏正脊手法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㊂高新等[13]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点穴经筋疗法,对照组口服中成药眩晕宁片,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且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㊂刘再高等[14]在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观察组给予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脊柱推拿手法治疗,治疗5d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㊁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评分㊁眩晕障碍量表(D H 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枕颈交界区为颈性眩晕推拿治疗中重要的施术区域㊂上述研究的病种以颈性眩晕为主,未将其他类型眩晕患者纳入研究,且施术部位局限于颈部,研究存在局限性,且手法治疗存在二次损伤的风险㊂因此,医师治疗时应详细检查,仔细诊断,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并且对于能否从远端施以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及能否运用推拿治疗其他类型眩晕也应仔细考量㊂2.3艾灸艾灸是用燃烧艾叶所产生的热量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散寒活血㊁温通郁滞气机而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㊂在眩晕的治疗中,艾灸多选用头颈部穴位㊁手足阳明经合穴㊂艾灸的热辐射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动脉循环[15-16]㊂蔡树河[17]将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镇静穴组㊁百会穴组和药物组,分别给予艾灸镇静穴㊁百会穴及口服倍他司汀治疗,结果显示镇静穴组㊁百会穴组㊁药物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㊁86.2%㊁89.7%,说明艾灸镇静穴可以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不适感,临床疗效优于艾灸百会穴㊂罗文君等[18]采用压灸百会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治疗组采用百会压灸及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悬起灸百会及基础治疗,结果显示压灸及悬起灸百会均可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增加脑动脉血液流速,但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说明在选用艾灸百会穴治疗眩晕时,压灸法优于悬起灸㊂孙继飞[19]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麦粒灸 中风七穴 (百会㊁风池㊁大椎㊁肩井㊁曲池㊁间使㊁足三里),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㊂目前艾灸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中以常规温灸法为主,对于脐灸㊁督灸㊁壮医药线灸等特色灸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相对不足,且艾灸存在烫伤的风险㊂因此,医师在治疗时应谨慎操作,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加强特色灸法在眩晕病中的临床应用,为探究治疗眩晕的最佳艾灸方案奠定基础㊂2.4代茶饮、中药外用贴敷中药口服是治疗眩晕的常用治疗方式,但是很多患者因中药口味欠佳或煎煮不便等原因而放弃中药治疗,中药代茶饮㊁中药外用贴敷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㊂中药代茶饮具有口味甘淡平和㊁服用方便㊁药效充分的特点㊂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性眩晕治疗中,运用钩藤菊楂茶饮方(天麻㊁山楂㊁钩藤各6g,白蒺藜㊁菊花㊁决明子㊁牛膝各3g)疗效明显,高于口服缬沙坦胶囊治疗[20]㊂中药外用贴敷可避免产生胃肠道反应,通过药物作用持续刺激穴位,从而发挥治疗作用㊂邓正明等[21]采用自拟中药外用方(天麻㊁白附子㊁磁石㊁石菖蒲㊁泽泻㊁生姜)贴敷风池㊁翳风穴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0%㊂涂巧梅[22]在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研究中,予中药穴位贴(透骨草㊁威灵仙㊁川芎㊁当归㊁天麻㊁丹参㊁三七㊁延胡索㊁葛根等)贴敷双足涌泉穴,结果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疗效显著㊂虽然中药贴敷治疗眩晕疗效确切,但是过敏体质对于敷贴和中药膏过敏的情况时有发生,故贴敷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严格筛选适用人群,避免不良事件发生㊂2.5中医微创疗法中医微创疗法以中医五体理论和运动解剖学为基础,选用特定针具,在病变部位施以2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刺㊁切㊁割㊁剥等治疗,具有损伤小㊁疗效好的特点[23]㊂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微创以颈椎局部治疗点为主㊂王刚等[24]将9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㊁局部按摩治疗㊂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㊂沈闻欣[25]通过刃针百会㊁双侧风池㊁C 2棘突及双侧旁开1c m 处㊁双侧C 1横突后结节㊁双侧C 6~7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发现刃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㊂陈柱[26]研究发现在C 4~6颈夹脊穴㊁双侧风池㊁双侧天柱㊁大椎处微创埋线能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程度㊁发作频次㊁持续时间,且疗效优于针刺治疗㊂李修鹏等[27]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拨针组㊁针刺组,拨针组在第7颈椎棘突顶点与两侧完骨穴进行松解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拨针组总有效率为100%㊂中医微创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虽然在眩晕的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疗效,但相对其他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微创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存在损伤神经的风险,其治疗操作多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患者的认可度相对较低㊂因此,积极探寻合适的针具,减少操作创伤是中医微创疗法进一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㊂2.6 刮痧 刮痧是以边缘钝滑的器具蘸取介质在人体体表刮拭,使皮肤出现红色出血点,以达到行气血㊁通经络㊁和阴阳的中医特色疗法㊂研究表明,刮痧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具有提高新陈代谢㊁改善内分泌及加强神经调节的作用[28]㊂何怡等[29]在治疗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中,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耳部全息刮痧疗法,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66.7%,说明耳部全息刮痧疗法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较好的效果㊂丁金磊等[30]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特色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特色组采用特色整经刮痧技术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刮痧治疗,结果显示特色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传统组的76.7%,且特色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改善情况均优于传统组(P <0.05),说明特色整经刮痧技术较传统刮痧更适合治疗颈性眩晕㊂目前对于单独运用刮痧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少,且疗效机制论述缺少说服力㊂在多数临床研究中,刮痧仅作为辅助治疗,其单独使用是否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探究㊂2.7 综合治疗 针刺㊁艾灸㊁中医特手色法等单独运用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有研究指出,在临床中多疗法联合使用可明显缩短眩晕患者的获效时间,且远期疗效更佳㊂研究显示,采用 小醒脑开窍 针刺法联合 韦氏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治疗10d 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7%,高于传统针刺组的80.0%,说明针灸联合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传统针刺[31]㊂戴李国等[32]对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进行临床观察,观察组采用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和89.58%,且观察组随访复发率更低㊂周慧萍等[33]在颈性眩晕的诊疗中,对照组予以头穴透刺和普通针刺,试验组予以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治疗,干预后,试验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㊂李少娟等[34]研究发现,火针补髓益脑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明显改善D H I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且对复位后残余症状有明显疗效㊂近年来综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以中药内服与中医适宜技术结合为主,中医适宜技术的综合治疗以针灸与手法结合为多,其他适宜技术结合的报道相对较少㊂因此,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使用治疗眩晕的最佳方案㊂3 问题与展望眩晕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复杂,西医认为眩晕是包括视觉㊁位置觉㊁前庭功能障碍等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通常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常涉及多个学科专业,需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具体分析[35]㊂中医从整体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准则,认为眩晕的证候分类以虚证为主,常呈虚实夹杂之象,运用中药㊁针刺㊁艾灸㊁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㊂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发现,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的诊疗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笔者认为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涉及病种量较少,多为颈性眩晕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二是基因表达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临床研究中试验的样本较少,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㊂因此,后期应纳入更多的病种,3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进行大样本随机㊁双盲和前瞻性研究,制定统一的治疗评估标准,并将现代分子生物医学技术运用到传统医药中,进一步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使临床治疗更具有靶向性,真正揭示和突显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优势㊂参考文献[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4):402-406.[2]黄健庭,杜文兵,徐珊.眩晕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7):1398-1402.[3]孙莉,韩琦,刘寅,等.从神论治眩晕中医理论探微[J].吉林中医药,2020,40(3):312-314.[4]王轩烨,沈浩,刘红权.刘红权辨治眩晕病寒热错杂经验[J].四川中医,2019,37(3):1-2.[5]邓振兴,伍艺灵.从 一气周流 探讨眩晕病的治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7-9.[6]苏利梅,潘杰.秦氏头皮针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头晕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6):58-59.[7]傅敏,吕亚南,钟维章,等.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506-5509.[8]张旭东,王霞,王晓玲,等.浮针治疗椎动脉型眩晕216例[J].武警医学,2020,31(1):64-65.[9]丁成竟.颈夹脊交叉电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2. [10]李黎,吴山,范志勇.推拿手法抗眩晕效应的量化及作用机制[J].医用生物力学,2016,31(6):562-565. [11]徐西林,张晓峰,胡海,等.张晓峰教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9):79-82.[12]宁振振,王林,徐志丹,等.龙氏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7):982-984.[13]高新,罗扬,吕亚南,等.点穴经筋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对照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18):2888-2891. [14]刘再高,金红姝,周亚,等.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20,35(5):250-253. [15]吴翠娟,刘芳,黄惠榕,等.灸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的M e t a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5):73-80.[16]韩园园.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艾灸治疗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9):66-68. [17]蔡树河.艾灸镇静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4):76-79.[18]罗文君,周剑宇,王正阳,等.压灸百会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北京:中国针灸学会,2019:5.[19]孙继飞.麦粒灸 中风七穴 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20]沈英.钩藤菊楂茶饮加味对高血压性眩晕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5):653-656. [21]邓正明,张丽瑛,苏丽芳,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8-120.[22]涂巧梅.穴位贴敷在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3):198-199. [23]董福慧.中医微创技术的精准应用[J].中国骨伤,2018, 31(6):493-496.[24]王刚,傅艳倩,胡洪平,等.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0,15(18):2799-2802,2807.[25]沈闻欣.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26]陈柱.穴位埋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21.[27]李修鹏,胡丙成.拨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3):400-401. [28]丁欢,陈宇婧,李玮彤,等.刮痧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4):537-540. [29]何怡,潘柳英,钟小容.耳部全息刮痧在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 2021,13(8):492-494,504.[30]丁金磊,谢林,邴兴红,等. 特色整经刮痧技术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9,37(4):201-203.[31]王有宇,祝志强,殷继超,等. 小醒脑开窍 针刺法联合 韦氏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60-64.[32]戴李国,何育风,黄锦军,等.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4):738-743. [33]周慧萍,刘吉昌,杨清,等.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对颈源性晕眩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6):35-37.[34]李少娟,李丽霞,陈楚云.火针补髓益脑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11):2129-2134.[35]白雅,付炜,韩军良.‘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2):150-152.(收稿日期:2022-10-14)[编辑:白晓晖]4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
眩晕症患者致病原因分布及临床特征
眩晕症患者致病原因分布及临床特征王正通① 【摘要】 目的:分析眩晕症患者致病原因分布及临床特征,为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眩晕症患者98例。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头颅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及Dix-Hallpike试验等检查结果分析眩晕症致病原因。
分析不同年龄段、持续眩晕时间及血流速度患者的病因构成。
分析98例患者相关病史构成。
结果:98例患者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42例,前庭神经元炎4例,梅尼埃病8例,后循环缺血32例,小脑出血2例,神经症10例。
20~39岁患者主要病因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33.3%),其次为神经症与梅尼埃病(22.2%);40~59岁患者主要病因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44.0%),其次为后循环缺血(28.0%);60岁及以上患者主要病因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及后循环缺血(43.6%),其次为神经症(7.7%)。
眩晕持续时间1 min以下主要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81.2%);持续眩晕时间≥1 min且<30 min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50.0%);眩晕持续时间≥0.5 h且<24 h主要为神经症(57.1%);眩晕持续时间72 h以上主要为小脑梗死和脑干梗死(46.7%)。
血流速度增快及正常者主要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43.6%,57.9%);血流速度减慢者主要为后循环缺血(35.0%)。
结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属于眩晕症的主要病因,不同病因患者病症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年龄与眩晕症病因存在一定关系,在眩晕症进行诊断时可结合患者年龄以及眩晕持续时间进行鉴别。
【关键词】 眩晕症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Cause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Vertigo/WANG Zhengto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09): 078-08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cause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vertigo,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isdiagnosi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ith vertigo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8 to October 2019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symptoms, cranial CT,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CD) and Dix-Hallpike test, the pathogenic causes of vertigo was analyzed. The pathogenic cause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ge, duration of vertigo and blood flow velocity were analyzed. The related medical history of 98 patients was analyzed. Result: Among the 98 patients, there were 42 cas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4 cases of vestibular neuronitis, 8 cases of Meniere’s disease, 32 case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2 cases of cerebellar hemorrhage and 10 cases of neurosi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33.3%), followed by neurosis and Meniere’s disease (22.2%)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20-39 years old patient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44.0%), followed by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28.0%)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40-59 years old patient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43.6%), followed by neurosis (7.7%)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aged 60 years and above patient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81.2%) was the main causes of vertigo lasting less than 1 min. Vertebrobasilar arterial system TIA (50.0%) was the main causes of vertigo duration ≥1 min and < 30 min. The duration of vertigo ≥0.5 h and < 24 h were mainly neurosis (57.1%). Cerebellar infarction and brainstem infarction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vertigo over 72 h (46.7%). The patients with rapid and normal blood flow velocity were mainly benign paroxysms positional vertigo (43.6%, 57.9%). The decrease of blood flow velocity was mainly caused by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35.0%). Conclusion: Benign episodic positional vertigo is the main cause of vertigo, and the duration of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etiologies is different. There i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the etiology of vertigo. In the diagnosis of vertigo, the patient’s age and the duration of vertigo can be combined to differentiate. [Key words] Vertigo Benign episodic positional vertigo First-author’s address: Wafangdian Central Hospital, Wafangdian 1163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9.019①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中心医院 辽宁 瓦房店 116300通信作者:王正通- 78 - 眩晕症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这是由于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内耳迷路半规管壶腹嵴神经末梢、大脑皮质投射区、枢神经传入径路受到病变的过强刺激,超过身体当时的代偿能力,自身或外物出现运动性幻觉,属于自身平衡感障碍疾病[1]。
眩晕诊治新进展(一)
每个壶腹内有一个嵴状隔横 跨(hénɡ kuà)其中,即壶腹 嵴。
壶腹嵴由含支柱细胞和感觉 细胞的神经上皮组成,毛 细胞的纤毛较长并突入嵴 帽内。嵴帽是一种胶质膜。
壶腹嵴放大 (fàngdà)图
胶质的嵴帽
毛细胞
第十七页,共49页。
(三)前庭(qiántíng)感受器的解剖和 生理
半规管壶腹嵴生理功能
前庭网状脊髓束 前庭迷走神经束
调节身体平衡
植物神经症状
(三)前庭感受器的解剖(jiěpōu)和生 理
半规管 前庭
外耳(wài ěr)
中耳
右耳解剖
耳蜗 内耳
内耳解剖
处于(chǔyú)后方的三个半规管
前庭感受器
处于(chǔyú)中间的前庭(椭圆囊和球囊)
处于(chǔyú)前方的耳蜗
第十三页,共49页。
前庭神经通路
前庭(qiántíng)性 眩晕
单纯视觉系统、本体(běntǐ)感觉系统、小脑系统(绒球小
结叶除外)病变患者,很少以眩晕,而多为头晕为主诉就
诊。
前庭系统病变所致眩晕最常见、最显著和最重要。是本课 件讨论重点)神经的解剖概述
前庭神经起自内耳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一级神经 元),其周围突分布于三个半规管的壶腹、椭圆囊和球 囊,感受身体和头部的空间移动。
第二十七页,共49页。
(四)前庭神经传导(chuándǎo)通路解 剖
内侧纵束和前庭(qiántíng)脊髓束
内侧纵束:起于前庭神经核, 止于运动眼肌的核团、副神经 核、颈髓前角细胞(xìbāo)。功 能:转头、转眼的协同运动和 眼肌的前庭反射(如眼球震 颤)。
前庭脊髓束、前庭红核小脑脊 髓、前庭网状脊髓束、前庭迷 走神经束功能为调节身体平衡。
李步双副教授临证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总结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1 V ol.(13) No.1-82-李步双副教授临证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总结Experience of associate professor Li Bushuang in treating cervical vertigo王荣宗1 李步双2*(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350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福建 厦门,361000)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21)01-0082- 证型:ADI 【摘 要】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对颈性眩晕的治疗西医无明确的治疗方法,中医推拿手法在治疗颈源性疾病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
李步双副教授认为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病变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根据椎动脉的循行路线及结合“天地人”三才理论,提出“分部分层”的理筋整复手法;通过全面的检查,综合分析,确定病变节段及深度(定位),辨证与辨病结合(定性),治疗时筋骨同治,手法讲究因势利导、轻重结合、因人制宜,做到柔和、深透、持久、有力。
其根据现代解剖的定位诊断、辨证与辨病的定性诊断、分部分层理筋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等经验,在临床运用中相得益彰,达到了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效果。
【关键词】颈性眩晕;中医推拿;分部分层推拿法;经验【Abstract 】Cervical vertigo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At present, Western medicine show little effect on cervical vertigo. Massage has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iseases. Associate Professor Li Bushuang believes that cervical vertigo is caused by the vertebral arteries and sympathetic nerves that stimulate the vertebral arteries and sympathetic nerves in the neck. According to the route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the theory of three talents, part-by-layer in tendon restoration technique was put forward.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diseased segment and depth (location) were determined, and differentiation symptoms and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were combined. Muscles and bones were treated at the same, and manipulation was applied. Based on the modern anatomical positioning diagnosis, the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rtial layered tendon restoration technique were applied in treating cervical vertigo, with good efficacy.【Keywords 】Cervical vertigo; TCM massage; Part-by-layer massage; Experience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1.01.028颈性眩晕的特征是源于颈性的眩晕,是指由颈椎病变引起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诉的证候群,临床上公认的首要症状表现是颈肩部疼痛不适和眩晕[1]。
从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论治颈性眩晕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8җ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73933):韩为,E -m a i l :139********@139.c o m第一作者:邓其玲,E -m a i l :1036202760@q q.c o m 从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论治颈性眩晕җ邓其玲1韩为2(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ʌ摘要ɔ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常伴有头部昏蒙感㊁偏头痛,疼痛可放射至前额及眉棱骨处,后枕部沉重感明显或有麻木㊁恶心㊁呕吐等交感神经症状㊂本病的病因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多样,根据弓弦理论可知寰枕筋膜病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针刀松解这一部位有利于恢复颈椎的稳定与平衡㊂ʌ关键词ɔ 颈性眩晕;针刀;寰枕筋膜;弓弦理论中图分类号:R 255.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804 颈部软组织病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与感受寒湿之邪,以及筋膜㊁肌肉慢性劳损等有关㊂寰枕筋膜是指联结寰椎前后弓与枕骨大孔前后缘之间的结缔组织膜,属于颈椎项筋膜的一部分㊂寰枕筋膜挛缩,会导致椎间隙变窄㊁椎动脉受挤压㊁脑供血不足,发生颈性眩晕,且于左右旋转颈部时症状更明显㊂1 从寰枕筋膜的位置及解剖论颈性眩晕寰枕筋膜位置的特殊性及其周围组织的附属性决定了其在颈性眩晕发作中的重要性㊂寰枕筋膜能稳定寰枕关节,辅助颈椎做大幅度活动,使颈椎处于力的平衡状态,还参与调节神经功能㊂1.1 寰枕筋膜的弓弦作用与颈性眩晕的关系 针刀医学人体弓弦力学系统是以骨为弓,以关节囊㊁韧带㊁肌肉㊁筋膜为弦,完成人体特定运动功能的力学系统[1]㊂颈段弓弦力学解剖系统以枕骨㊁颈椎骨为弓,以项韧带㊁黄韧带㊁棘间韧带㊁横突间韧带㊁关节囊韧带㊁前纵韧带㊁后纵韧带为静态弓弦,以头夹肌㊁颈夹肌㊁竖脊肌㊁头半棘肌和颈半棘肌㊁颈部多裂肌㊁颈部回旋肌㊁棘间肌㊁横突间肌㊁椎枕肌㊁头后大直肌㊁头后小直肌㊁头下斜肌㊁头上斜肌等为动态弓弦[2]㊂根据弓弦理论,寰枕筋膜相当于承担弦的作用,辅助颈椎做大幅度活动㊂长期的劳损使寰枕筋膜处于牵张状态,从而改变寰枕关节间隙,导致椎动脉受挤压,使机体的平衡和定向产生障碍,引发颈性眩晕㊂1.2 寰枕筋膜周围神经血管组织与颈性眩晕关系 寰枕关节主导头部的俯仰和侧屈活动,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容易诱发眩晕㊁头痛,临床上易被忽略,且发病率较高,其附着的寰枕筋膜劳损是病理基础㊂寰枕筋膜是连接头与颈的一个重要组织,不当的生活方式如低头看手机㊁高枕卧位等,易造成寰枕筋膜积累性劳损㊂寰枕关节大幅度屈伸活动,以及过度的牵拉对抗,致使寰枕筋膜增生㊁挛缩,从而导致寰枕之间角度缩小,寰枕间隙变窄,进而压迫椎动脉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导致颈源性眩晕发生[3]㊂寰枕筋膜的长期牵张,纤维增生变性,可导致椎动脉血流速度变慢,大脑供血量下降,氧含量降低,从而出现颈性眩晕㊂2 从寰枕筋膜的作用论颈性眩晕颈性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如颈本体感受器学说㊁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㊁神经体液因子学说㊁颈部交感神经刺激学说㊁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学说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等[4-5]㊂颈本体感受器学说认为,上颈椎区域的持续疼痛可引起颈部本体觉感受器产生异常刺激信号,这种异常刺激信号传入脑干,引发脑干前庭核群功能异常,向上传导至大脑皮层,进而产生眩晕症状[4]㊂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认为,颈椎关节退变或创伤等导致颈椎骨质增生㊁失稳及椎间孔狭窄等,进而压迫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㊁前庭器官缺血,发生眩晕[4]㊂根据临床总结,寰枕筋膜的高压状态及持续的疼痛应激状态是导致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改善这种状态,使颈部力学达到平衡,内在性结构得到调整,颈部气血循环有序,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则眩晕得除㊂3从中医的病因病机角度论治颈性眩晕‘黄帝内经“载: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㊂ 指出眩晕责之于肝,其发病与外邪㊁血虚㊁髓海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㊂张仲景指出痰饮为眩晕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张景岳认为 无虚不作眩 ,虞抟提出 血瘀致眩 ,为后世医家治疗眩晕提供了理论支撑㊂颈部气血凝滞,痹阻不通,筋脉不舒可导致颈项疼痛,或颈筋损伤,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瘀阻不行,气机受阻,不通则痛,也会发生眩晕㊂总之,气血不能上通脑窍,久之不能濡养脑髓,可致头晕目眩㊂全国名中医赵文海在治疗颈性眩晕时注重 命门 学说,认为本病多因肾阳不振㊁外邪侵袭㊁劳损等导致经络不通㊁痰瘀之邪痹阻经络而发,强调补虚为主㊁兼祛痰逐瘀的治疗法则[6]㊂中医讲求阴阳平衡,松解寰枕筋膜可调整气血阴阳平衡[7]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曰: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㊂ ‘证治准绳“记载: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百会,下在风府㊂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㊂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㊂ 百会㊁风府皆属督脉之穴,风府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相当于寰枕筋膜所覆盖的位置㊂督脉统率全身之阳气,由髓海空虚致病者,当调督脉,通督填髓,促进阴阳平衡㊂4针刀的具体操作方法嘱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两臂屈曲搭在靠背椅上,双手叠加,前额贴于手背上,选择枕下肌群㊁两侧乳突稍下方的压痛点,以及C1㊁C2的小关节突关节㊂枕下肌群主要选择头后小直肌止点㊁头上斜肌的止点;C1㊁C2的小关节突关节,即第一颈椎㊁第二颈椎棘突点旁开2.5寸,即小关节囊在体表的投影点㊂具体操作步骤:常规消毒皮肤,于各进针点行局部麻醉,当注射针头刺入枕下有阻滞感时,方可沿枕骨粗隆方向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0m g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1g㊂选用中号针刀,以针刀沿骨面垂直刺入,刀口线与人体纵轴线平行,纵向切割,避免横切㊂随后将针刀抬起,沿患者颅底骨面朝向寰枕关节方向推进,松解软组织,推进深度不超过1c m㊂接着松解第1㊁2颈椎小关节囊区,刀口线与人体纵轴线平行,垂直进针,抵达骨面,逐步松解肌筋膜㊁关节囊㊂针刀拔出后需按压后枕部止血至少3m i n,乳突部及C1㊁C2小关节突关节处局部拔罐出血3m i n,然后贴敷创可贴,嘱患者治疗后3d内避免伤口接触生水以防止感染㊂施术者应掌握颈部的解剖结构,操作过程中避免伤及枕大动脉,在纵向切割时,刀口线向外,防止误入枕骨大孔㊂5病案举例患者,女,50岁,2022年12月15日因 后枕部疼痛伴头晕1周 就诊㊂患者有颈椎病病史,后枕部经常疼痛㊁沉重感明显,颈部不耐劳,低头稍久,即感头痛㊁头晕,1周前因工作繁忙,低头过久,出现头晕㊁乏力,伴有后枕部沉重麻木感,低头活动时头晕明显,偶有一侧放射性头痛,伴轻微恶心欲吐㊁心慌不适,自服颈舒颗粒后症状轻微缓解,但仍有头晕及后枕部沉重疼痛感,痛处固定,否认肢体麻木㊁颠顶疼痛㊁耳鸣及听力下降,平素少气懒言,纳寐一般,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涩㊂查体示:枕骨粗隆下方压痛广泛,乳突下压痛明显,颈枕部肌肉触之紧张㊂颈椎正侧位片及张口位片示:颈椎退行性变㊂西医诊断:颈椎病㊂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亏虚夹瘀证㊂治法:舒筋通络㊁补益气血㊂拟行针刀治疗1次,主要治疗选点:乳突后压痛点㊁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交点,C2棘突与乳突连线中点,C1㊁C2关节突关节,按针刀四步法进行针刀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逐渐好转,辅以健脾益气中药治疗,后随访,无明显不适㊂按语: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精气逐渐衰弱,纳食一般,脾胃气血化生不足,无以充养筋骨经脉,加之过劳后耗伤气血,经脉痹阻,气血不能上荣脑窍,导致眩晕㊂气血化源不足是本,颈枕部瘀阻不通是标,急则治其标,先通过针刀松解颈枕部肌肉,调节颈段软组织的力学平衡,改善寰枕筋膜的张力及督脉的气血循环,使气血得以上注脑窍,再配合中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㊂6小结颈性眩晕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颈部组织的长期牵拉劳损,导致其局部经脉气血痹阻不通,气血不能上荣脑窍,发为眩晕㊂寰枕筋膜病变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运用针刀松解寰枕筋膜可通督调神,缓解局部肌肉㊁筋膜的紧张状态,改善神经血管供血,达到舒筋活络㊁调血活血的目的㊂参考文献[1]万碧江,张天民,吴绪平.针刀医学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对2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8‘内经“筋经理论的重新认识[C ]//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全国第3届针刀治疗膝关节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十堰: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2013:11-14.[2]张天民,杜艳军.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简论[J ].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164-168.[3]王刚,傅艳倩,胡洪平,等.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20,15(18):2799-2802,2807.[4]张阳,李放,孙天胜.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新进展[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8,7(5):373-376.[5]杨雨薇,陈小波,祝郑飞,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22,14(30):26-29.[6]赵长伟,尹志达,王国臣,等.全国名中医赵文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的经验[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3,31(5):81-82,88.[7]张军,罗娅娜.阴阳平衡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556-2558.[8]王志勇,曹保纲.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42例临床观察[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3):78-81.[9]尹保国,沈宏友,郭家松,等.椎枕肌劳损的应用解剖及针刀治疗的商榷[J ].颈腰痛杂志,2002,23(1):12-14.(收稿日期:2023-04-26)[编辑:白晓晖张思思]җ基金项目:湘南学院2023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 2023088):石峻林,E -m a i l :340240726@q q.c o m 第一作者:徐龙宇,E -m a i l :3050393710@q q.c o m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探讨җ徐龙宇1徐健根2,石峻林1(1.湘南学院,湖南郴州423000;2湖南省平江县健根诊所,湖南岳阳414500)ʌ摘要ɔ 该文对2022年12月18日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地区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进行探讨,认为该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风寒湿疫,临床中可应用解肌清热㊁祛风胜湿㊁散寒止痛的治疗方案㊂ʌ关键词ɔ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病;风寒湿疫;五运六气;柴葛解肌汤;羌活胜湿汤;川芎茶调散中图分类号:R 25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805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 新冠病毒 )感染属于中医 瘟(温)疫 范畴,如‘温疫论“所言: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㊂ 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其传染性㊁致病力㊁感染症状均发生了变化[1]㊂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理论,结合湖南地域㊁气候特点及临床实践经验,对2022年12月18日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地区发生的新冠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进行探索,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㊂1 病因病机及症状浅析1.1 病因病机 新冠病毒感染属中医 瘟(温)疫 范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属于寒疫[2-6]㊂仝小林等[7]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季节㊁气候因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将本病命名为 寒湿疫 ㊂阮永队等[8]将本病的病机概括为寒湿疫毒邪气内盛㊂疫病的发生与五运六气密切相关[9-10]㊂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运气学规律,2022年(壬寅年)的五运六气基本格局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岁运木运太过㊂蔡立伟[11]认为,司天在泉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及少阳相火(厥阴风木)时,对四象人(四象人是朝鲜医学家李济马在其所创建的朝医四象医学理论体系中提出的,根据人体的形态㊁心理状态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分为太阳人㊁少阳人㊁太阴人㊁少阴人4种基本类型,主要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发病影响最大㊂‘素问㊃六元正纪大论“言: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 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惑㊁岁星 故风热参布 寒乃时至,凉雨并起㊂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 往复之作,民病寒热3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
眩晕的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眩晕的治疗方案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的治疗方案,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查阅国内外治疗有关眩晕治疗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总结研究结果。
结果:中医内外治法结合西药对于治疗眩晕疗效较好,且复发概率较低。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效果显著,临床优势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眩晕;治疗方案;研究进展1.眩晕的病因病机据研究发现,眩晕的研究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也曾两次提及,分别为其命名为“眩冒”“眩扑”等。
现代中医学者在沿袭古人的基础上,对于眩晕病因病机的理解有了继承与发扬。
眩晕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脑。
而其中,虚多指肝、脾、肾三脏虚损,实多指风、火、痰、瘀等实邪为患。
而上述这些因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相互夹杂,形成虚实夹杂之证[1]。
虚可致眩,即为阴虚,阳虚,气虚三者致眩。
阴虚致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眩晕与肝密切相关。
肝阴不足,虚火上炎,犯于头目则见眩晕。
临床常见肝肾亏虚导致的肝阳上亢型眩晕,肾阴亏虚无以养肝,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上犯于脑窍则见肝阳上亢型眩晕。
阳虚致眩,临床常见脾肾阳虚并见证,脾虚则见水湿无从运化,肾虚则见周身不得温煦,使得寒湿更甚。
寒湿阻于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眩晕[2]。
气虚致眩,则✱【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505181164558)Δ【通信作者】胡庆蓉,女,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
E-mail:****************【作者简介】薛玉瑾,女,研究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
为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所见眩晕。
实者致眩,可见风火痰瘀阻滞气机,瘀阻脑窍,清窍失于濡养或瘀阻日久化热,上扰清窍而见眩晕。
因此可见眩晕分虚实两大类,彼此之间可相互夹杂,临床治疗需辨证分型,灵活掌握。
2.眩晕的辨证分型眩晕临床上常见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四型。
根据四型的致病特点,而致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颈性眩晕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颈性眩晕治疗研究进展综述摘要:颈性眩晕是临床多发病,是指因颈源性因素而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炫目等综合征。
研究显示,该疾病多发于中年患者,不仅阻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颈性眩晕疾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体征,且发病也不典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已经有多种的诊治方式。
但是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体征标准并没有得到明确,并没有找到一种治愈疾病的方案。
针对颈性眩晕该疾病临床常有以下几种治疗方式,包括:①手术治疗。
②推拿按摩治疗。
③牵引治疗。
④针灸治疗。
⑤物理疗法。
⑥中西药物治疗。
⑦神经阻滞治疗等。
笔者结合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现状,对该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现报道如下;关键词:颈性眩晕;手术治疗;保守康复治疗;研究进展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变、损伤等颈源型因素造成颈椎内外紊乱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眩晕综合征[1]。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炫目、意识障碍等。
研究显示,该疾病多发于中年患者,不仅阻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颈性眩晕疾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体征,且发病也不典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已经开发和应用多种的诊治方式。
但是目前临床多考虑患者的身体耐受性,多应用常规的药物和按摩进行保守治疗。
笔者根据颈性眩晕疾病的诊治方法,针对该疾病治疗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
现报道以下:1西药治疗目前经现代医学证实颈性眩晕是指骨质增生、小关节移位或压迫椎动脉,从而引起血管痉挛、椎间隙狭窄,进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
临床针对此类疾病基本采用的方法就是应用药物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舒缓脑血管的痉挛现状。
例如:①山莨菪碱。
②氟桂利嗪。
③川岂嗪等。
刘艳秋等人曾研究颈性眩晕疾病,共选取100例患者。
试验组患者应用阿魏酸钠进行治疗,通过调节机体血小板的聚集,改善椎动脉的收缩状况。
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5%的葡萄糖进行静脉注射。
眩晕症112例病因讨论
除对所有 的病例进行 全面细致 的体格检查 外 ,根据 患者的情 况作
针对性检查 ,其 中有5 8 例 作颈椎D R 片检查 ,3 6 例行颅脑 C T 检查 ,4 例 行头颅MR I 检查 ,部分 患者行T C D及颈部血 管彩超检查 ,部分患者 查 血糖 、血脂 、心 电图等 。
颈椎 D R 片等相 关检 查 ,明确 病 因及 时治疗 。
【 关键 词 】 眩晕 症 ;病 因
中 图分类 号 :R 4 4 1 . 2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1 1 - 0 5 5 9 - 0 1
眩晕 是一种 自身或外界 物体的运 动性幻觉 ,是 自觉 的平衡感觉 障 碍 或空 间位 象觉 的 自我体会错误 ,患者主观感 觉 自身或 外物呈旋转 、 摆 动 、直 线运 动 、倾 斜 、升 降或 头重脚 轻 等不稳 感觉 ,病 因多种多 样 ,现就 2 0 1 1 年1 月 至2 0 1 2 年8 月 因眩晕 就诊 的1
l l 2 例 病例 中椎一 基底 动脉供血 不足3 2 例 、美尼 尔 氏综合 征2 8 例、 耳石症 并脑动 脉硬化2 例 、小脑栓塞 4 例 、延髓 外侧综 合征4 例 、脑 出
中有2 例为晕动症 、2 例为头颅部挫伤所致。综合分析以上1 1 2 例眩晕
症 患者 的病 因 ,以脑血 管性 眩晕最为 多见 ,部分脑血 管性眩晕如脑 出 血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如处理 不当 ,可直 接威胁到患者 的生命 ,故作 为 首诊 医师 ,当遇到眩晕症 的患者应详细询 问病史 ,并作 细致的体格检 查及借助 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及 时正确处理 。
虱眶|巨—圈同
眩晕
类导致颈性眩晕的疾病:交感性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从解剖、生理、发病机制、诊断等多方面阐述颈性眩晕的发病过程,有助于学员深入理解并掌握颈性眩晕。
一、概述 1993 年,Smith指出眩晕是人类疾病中的第三大症状,眩晕是多学科共有的症状:包括神经内科、脑外科、耳鼻喉科、内科、骨科、儿科、妇产科、及精神科等。
骨科疾病的眩晕主要是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分两种:一是由交感性颈椎病引起,二是由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
骨科门诊的眩晕病人中主要鉴别是颈性眩晕还是其他原因的眩晕。
眩晕是平衡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
机体通过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三者的协调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以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右图为前庭神经的中枢通路。
眩晕的定义:眩晕是平衡系统(前庭、视觉、本体感觉系统)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一类复杂的症状。
是平衡障碍的一种主观感觉、空间定位障碍的运动错觉及体位障碍的错觉。
二、眩晕的原因 1.前庭系统性眩晕前庭系统包括内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及核、内侧纵束、小脑、大脑的前庭中枢。
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旋转性眩晕、耳鸣、听力障碍、眼球震颤、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血压降低等植物神经症状, 症状持续时间短。
2.非前庭系统性眩晕非前庭系统性眩晕无旋转感,只是头晕眼花或轻度站立不稳,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
很少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无眼颤。
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包括眼性眩晕,心、脑血管性眩晕,全身中毒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头部外伤后眩晕,颈椎病及颈肌病,神经官能症。
颈性眩晕:1926年Barre 提出颈椎关节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可诱发头晕、头痛、颈痛等症状,称为Barre—Lieou Syndrome;1949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1957年 Denny Brown 提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VBI);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达成共识。
颈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
一
些年轻人亦有发生 ,以中老年多见 ,给这些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伤害,影响工作和生活。眩晕发
收稿 日期 :2 1- 4 0 0 10 — 8 作者 简介 : 蕴鹏 ( 9 l ),女 ,河北保定人 ,在读硕士 。E m i 1 5 82 @q . m 石 18一 — a:3785 q o l c
颈椎病研究的先驱[8 41 -借助病理解剖 、影像学观察 、临床手术探查等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 、临床表现及
诊 断治 疗进 行 了系统规 范 的研究 。
现代医学认为 ,眩晕是平衡系统 ( 前庭 、视觉 、本体感觉系统 ) 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一种主观感觉。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 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 。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然眩 晕 ,一般持续时间短 ,可因颈部肌 肉放松或颈间关系改善而缓解 。有专家认为 ,颈椎本体感觉功能紊乱
称之为颈性 眩晕更合适 。现代医学治疗方 法较少 ,效果不甚 明显 ,而 中西 医结合治疗采用辨证论 治等综合方法有一定疗 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 从整体 上总结了颈性 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进展 。
关键 词 :颈性眩晕 ;眩晕 ;眩冒 ;中西 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2 53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 9 X 2 1)3 0 8 — 4 6 4 4 0 (0 1 — 0 10 0
风池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风池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高嵩;金宏柱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1
【摘要】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神经和血管受到压迫或刺激,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风池穴因其有着特殊的生理意义和解剖学结构,在治疗颈性眩晕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43-44)
【关键词】颈性眩晕;风池穴;综述
【作者】高嵩;金宏柱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
【相关文献】
1.风池穴与颈框挟脊刺合用治疗颈性眩晕80例临床观察 [J], 王丽华;吴深涛
2.电针颈夹脊配合风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 [J], 魏建梅;葛宝和;李菲
3.“调理脾胃”针法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 [J], 魏凯;王春丽
4.理筋手法配合点按风池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郑亦斌
5.熄风消痰丸结合针刺风池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J], 陈华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 的长 度 相 适 应 , 侧 椎 动 脉在 双侧 横 突孔 内 垂 直 上 行 , 动 脉 富 有 弹 双 椎 性 , 随 颈 部 的 活 动 适 当 伸 长 和 回 缩 。椎 间 盘 由 于 发 生 退 行 性 变 而 变 可 薄 , 间 隙 随 之 变 窄 , 颈椎 的高 度 缩 短 , 动 脉 相 对 变 长 。 出现 了 “ 椎 使 椎 长
20 1 () 13 02,0 3 :8
[ ] 何泽民 . 4 2 清幽愈疡汤治疗幽 门螺杆菌 阳性消化性 溃疡 3 例 临床观察 [ ] 5 J.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07 3( )9 5 20 ,47 :4
刘 庆 春 , 鸣 青 , 爱 民 , . 医 辨证 施 治 联 合 质 子 泵 抑 制 剂 治 疗 消 化 性 张 王 等 中 溃 疡 8 l 观 察 [ ]临 床 军 医 杂 志 ,03,16 :4 0例 临床 J. 20 3 () 2
慢, 在仰 视 时症 状 加 重 是 其 特 点 。 椎 间盘 变 性 或 突 出 造 成 椎 间 隙 狭 窄 、 问 韧 带 松 弛 、 椎 失 稳 , 椎 颈 其
究 颈 源 性 眩 晕 病 因 的 基 本途 径 之一 。 1 颈 源 性 眩 晕 的 生 理解 剖 学基 础 从 正 常 解 剖 结 构 看 , 椎 的 生 理 曲 度 是 双 侧 椎 动 脉 正 常 走 行 的 支 颈 架 , 动 脉 是 顺 应 于 颈 椎 解 剖 形 态 的 _ , 动 脉 左 右 各 一 , 始 于 锁 骨 椎 2 椎 】 起 下动脉 , 进入颈椎横突孔之 前 , 动脉行 于前斜 角肌 和颈长 肌之 间, 在 椎
( 文校对 : 本 李林 收稿 1期 :0 8—0 3 20 5—1 ) 0
颈 源 性 眩晕 病 因 的解 剖 学 研 究 进 展
单红 星 许 长 河 马晶 洁 福 建 中 医学院( 州 30 0 ) 福 50 3
眭承 志 厦 门第一 医院 ( 门 3 10 ) 厦 6 0 1
摘要: 文章尝试从颈源性眩晕的发生与颈部解剖的关系这方面着手分析颈源性眩晕可能的机制。目的在于为临床诊疗提供一 些有益的思考, 以期能够举一反三、 在复杂的征象中抓住重点, 提高疗效。
[] 浙江 中西医结合杂志 , 0 , ()4 2 J. 2 21 7 : 0 2 0
陆爱年 , 易小 敏 , 乐 君 , . 倍 子 液 粘 膜 附 着 性 对 消 化 性 溃 疡 愈 合 的影 莫 等 五 响 [] 广 西 中 医 药 ,032 ( )5 J. 20 ,6 1 :4 刘小英 , 温永 顺 , 裕 福 , . 腥 草 煎 液 对 幽 门 螺 杆 菌 的 抑 菌 作 用 [ ]第 李 等 鱼 J.
萧贻通 . 中西 医 结 合 治 疗 难 治 性 消 化 性 溃 疡 3 8例 [] 中 医 杂 ,04 4 ( ) J. 20 ,5 9 :
6 6 68 8— 7
[ ] 张铨 . 2 5 益气愈疡汤配合西药 治疗幽 门螺 杆菌相关 性消化性 溃疡 4 例 [ ] 6 J.
中 国 杜 区 医 师 ,06 2 ()4 20 ,23 :2 [6 王 克 馥 , 宪 红 , 玉 政 . 幽 胶 囊 治 疗 HP相 关 性 消 化 性 溃 疡 临 床 研 究 2] 李 陈 克
关键词: 颈源性眩晕; 解剖学; 综述
颈 源 性 眩晕 是 一 种 临 床 常 见 的 以 眩 晕 和 平 衡 失 调 为 特 征 , 多数 且 患 者伴 有 颈部 疼 痛 的疾 病 , 由 于 颈 部 异 常 传 人 神 经 活 动 而 发 生 的 异 是 常 空 间 定 位 和共 济失 调 的非 特 异 性 感 觉 障 碍 … 。 颈 源 性 眩 晕 症 状 在 临 床 十 分 多 见 , 往 由 于对 本 病 缺 乏 认 识 , 与 美 尼 尔 综 合 征 , 暂 性 脑 既 常 短 缺血发作混淆 , 治疗 效果 不 理 想 。 因此 加 强 对 本 病 的 病 因认 识 , 高 诊 提 疗 的准 确 性 ,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临床 意义 , 提 高解 剖 学 方 面 的认 识 是 研 具 而
20 ,( :0- 27 0 134)25 0
李 秀 兰 . 降 祛瘀 法 治疗 胃 中积 热 型 急性 消化 性 溃 疡 出 血 临 床 观 察 [] 北 清 J.
京 中医 ,05,4 6 :2- 36 20 2 ( )35 2
沈永 顺 .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消 化 性 溃 疡 5 中 6例 [] 中 国 中西 医 结 合 消 化 杂 志 , J.
四 军 医 大 学 学 报 ,06 2( )66 20 ,7 8 :4
作者 简 介 : 金 星 , , 西 省 河 津 市 , 徽 中 医 学 院 20 任 男 山 安 06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业 : 医 内科 学 ; 究 方 向 : 医药 防治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 专 中 研 中
;
;
"
・
∞
15 ・ 82
G C N vm e 20 . o2 .1 JM M oe br 0 8V l 3 1
[3 陈 磐 华 . 2] 中药 根 除 幽 门 螺 杆 菌 感 染 的 临 床 研 究 [ ] 中 国 自 然 医 学 杂 志 , J.
则 必 曲” 的结 局 。至 造 成 血 流 缓 慢 , 赘 对 椎 动 脉 的 长 期 挤 压 , 使 管 骨 可
壁损 伤, 随着 年 龄 的 增 加 , 以及 常 年 低头 工 作 的 牵 拉 、 脉 硬化 、 壁 弹 动 管 性 降低 造 成 血 管 壁 的绝 对 变 长 。 以 上 因 素 导 致 椎 动 脉 相 对 或 绝 对 长 度 增 加 并纡 蓝 , 坏 了 椎 动 脉 和 颈 椎 的 平 衡 关 系 , 椎 动 脉 血 流 速 度 减 破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