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的诊疗方案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本研究对颈源性眩晕进行中医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优势是既有效又安全。
针灸治疗是通过放松肌肉来间接改善颈椎部分的解剖位置,所以需要较长时间,但是相对安全。
方法:本文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颈源性眩晕的患者60例,并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中医针灸和手法推拿两种治疗方式。
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该类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在运用中医针灸和推拿两种方式治疗时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时,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采用中医针灸的一组患者疗效高于推拿治疗的一组患者。
结论: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对该类患者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病情的缓解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中医针灸;临床效果引言:颈部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一般以男性为主,占颈椎病的18%,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其发生率逐渐升高,并有年轻化的倾向!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因骨质增生,颈椎周围病变,颈肩变化等原因,使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出现的一种症状,主要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焦虑,颈肩疼痛,心悸,甚至晕厥等,这种症状的出现与姿势密切相关[1]。
在中医学看来,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又称“相痹”,即“闭塞”,是指经络不通,导致气血上冲,导致心神失守,给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便、疼痛,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因此,快速、安全、简单、价格低廉是其治疗的基本原理。
中医对颈源性眩晕进行治疗,可以采用针灸穴位注射、中药和推拿三种方式,针灸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针灸深入到体内的某些穴位来实现治疗,其作用是疏通经络,祛除邪气,协调阴阳等。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颈源性眩晕的患者有6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选取的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人数有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1,患者年龄在19-28(24.99±6.95)岁;乙组患者人数为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1,患者年龄在20-29(25.52±5.33)岁。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1
结 果 阳性 。 颈 椎运 动 负荷试验 对颈 发 体 位 ( 起/ 卧 床 、翻 身 、转 头 、低 加 重 的 患 者 , 应 该 高 度 警 惕 其 神 经
椎 进 行 负 荷 加 载 ,以诱 发 出 眩 晕 及 头 或仰 头等 头颈部 活动 动作 , 或 颈 系统可 能存在 异 常 ,一定要 请相 关 其 伴 有 的 恶 心 、呕 吐 、头 颈 痛 、肩 椎 处于 某特殊 体位 ③影像 学有 颈 的专业 医生进一步 详细检 查确诊 并 背 痛 耳 鸣 、视 觉 障 碍 、出 汗 、心 椎 失 稳 表 现 , 颈 椎 运 动 负 荷 试 验 阳 采 取 相 应 治 疗 。
均取 得 了较 为满意 的效果 。
所能达 到 的颈椎最 大程度 的屈 伸运 动1 0 ~3 0次( 频 率 :1 次/ 秒) , 动态
颈性 眩 晕如何 治疗
尽 管如 此 . 仍 然要 高度 警惕本
我 们 把 具 备 以 下 条 件 者 诊 断 为 病 中 可 能 混 有 或 合 并 有 神 经 官 能
眩 晕 的任 一 症 状 者 均 为 阳 性 。我 们 胀 、 涩 或 看东西 模糊 ) 、 出汗 、 心悸 、 视 ,充 分 检 查 ,除 外 其 他 因 素 所 致 的一组测 试结 果提 示 , 约8 5 % 的颈 血 压 不 稳 、头 颈 肩 部 疼 痛 及 上 肢 麻 的眩晕 .尽 量采取 保 守疗法 。对 重 性 眩 晕 患 者 颈 椎 运 动 负 荷 试 验 检 查 木 等症状 ;②眩晕 发病 具有 特殊诱 度 眩 晕 经 临 床 治 疗 不 能 缓 解 或 症 状
眩 晕发 病率 为 2 . 5 % ~7 . 8 %, 阳 性体 征 ,当 合 并 其 他 类 型 的 颈 椎 病 的 关 系 引 人 注 目 。 尽 管 临 床 多 认 女性 多发 . 男女 比约 为 1 : 3 。 眩 晕像 病 时 .可 出 现 相 应 的 症 状 和 体 征 。 为 颈 性 眩 晕 的发 病 与 脑 血 流 不 足 有
颈源性眩晕的诊疗方案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 枕下三角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 1.机械压迫致病机制 :
①颈椎移位:椎体的移位尤其是寰枢椎错位(寰椎 前移位、侧方移位、仰旋移位、俯旋移位、水平 移位)五种类型,此种改变会累及椎动脉第2段。当 增生、松动、变位的钩椎关节波及两侧上下横突 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时可刺激或压迫椎 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造成椎动脉 血流障碍。横突孔周围增生的骨赘可直接压迫椎 动脉。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造成刺激,引起眩晕 。
形成、纤维化,血管顺应性降低,代偿能 力下降,使脑干、小脑、颞叶下面和枕叶 内侧面皮质的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 如果椎动脉稍受刺激或压迫,通过一系列 神经体液反应而影响到脑干的前庭系统, 诱发眩晕症状。
• 3.先天因素:寰椎后桥又称寰椎椎动脉沟环,
是一种已开始引起重视的颈椎解剖学异常,表现 为寰椎后桥跨越椎动脉沟上方,使椎动脉沟形成 一个骨性孔,从而使椎动脉的滑动受到骨环的限 制,故其属于先天性畸形。有人认为这是头颈转 动眩晕或猝倒的原因,约占颈性眩晕的7.4%。因 此,把头颈转动时发生眩晕或猝倒列为诊断颈性 眩晕的标准之一,并且,临床上体检对区别椎动 脉沟环所致眩晕和其他颈性眩晕有重要意义的试 验有:擦肩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拇指压寰椎 横突,牵头反转颈试验,伸屈颈压旋头试验,寰 枕区软组织压痛
• 4.颈椎间盘变性和下颈椎失稳
临床调查发现颈椎失稳是引起年青患者颈性 眩晕的主要病因。对45例颈椎失稳患者中, 67%合并颈性眩晕,<40岁的患者27例(9O %)。颈椎在生理载荷下椎体间的位置关系 异常,使椎体随头颈部活动而前后错动, 引起VA第二段牵张、扭曲,加之VA周围交 感神经丛、窦椎神经受刺激,引起VA痉挛。 颈部活动时突出间盘反复刺激硬脊膜、神 经根及VA周围的交感神经通过神经血管反 应引起眩晕,或者突出的椎间盘直接压迫 前庭脊髓束的颈髓段_5)也可引起反射性眩 晕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
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颈性眩晕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于颈椎不稳,可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激惹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血管收缩,造成椎 - 基底动脉缺血而产生眩晕。
另外颈椎退变(由于钩椎关节、上关节突以及横突孔的骨质增生或突出的椎间盘)或者急性损伤,导致椎动脉受压变狭窄甚至梗阻,也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造成颈性眩晕。
部分患者颈部外伤后也可伴有旋晕,无器质性损害,病理机制可能是交感神经丛炎性刺激所致。
以往认为椎动脉狭窄就会引发症状,但临床实践中结扎了一侧的椎动脉,常未引起显著眩晕。
推测一般情况下单侧椎动脉结扎后对侧椎动脉常可代偿。
当对侧椎动脉代偿不足时,导致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估计眩晕是椎动脉狭窄与局部不稳定刺激了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结果。
有研究发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颈椎间盘纤维环后部以及椎动脉均有交感神经的分布,一些颈神经通过节后纤维交通支与颈上神经节相连。
动物实验显示刺激颈交感神经会产生交感性血管收缩引起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虹膜和耳蜗血流的减少。
因此可推测,颈椎不稳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影响了分布于上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等结构内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颅内血管收缩引起短暂的缺血,表现为眼缺血引起视物模糊,耳蜗缺血引起耳鸣,脑缺血引起头疼头晕。
此外,文献报道退变椎间盘可产生一氧化氮(NO)、IL26 和前列腺素 E2 等炎症因子作用于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神经末梢,从而可能引起颈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另外,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清胆固醇升高等内科疾患均可造成血液缓慢,使基底动脉缺氧而诱发眩晕发作。
推拿加耳背放血治疗颈源性眩晕32例
线片示 : 颈椎 曲度变直 , c 骨质增 解除 , 达到治疗 目的。该手法治疗 出、 狭 窄、 颈 椎 生理 弧 度 改 变 均 可
生。 心 电图示 : 心动 过速 。 多普 勒显 颈椎 眩晕疗效显著 , 近年 来笔者 应 用推 拿 加 操作简单且非 引起 本病 。 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为 常安全 , 但值 得注意的是 , 在手法 耳 背放 血 治 疗 颈 源性 眩 晕 临床 疗
颈 源 性 眩 晕是 由 于颈 部 劳 损
致 椎 动 脉 受 压 导 致 脑 供 血 不足 而
3 . 2 结果
治愈2 0 例 ,占8 0 %;显效4 例, 占 者能更好地发挥与患者的配合 , 提 1 6 %; 好转1 例, 占4 %。
4 典型 病例
理顺扭 曲的椎动脉 , 再通过旋转斜
患者 , 女, 6 5 岁, 于2 0 0 9 年9 月 扳法整复紊乱的小关节 , 恢复颈椎 来我院就诊。 主诉眩晕伴有恶心呕 的正 常生理 曲度 , 改善周 围组织与
吐、 心悸 、 胸 闷、 颈项不适2 周 。 检 椎动脉的关 系, 从而缓解或消除其
引起 的 综合 症状 群 。 颈椎 骨 关 节 、 椎 间盘及 周 围组 织在 慢 性 炎 症 刺
1 9 9 4: 1 8 6 .
1 一般 资料
本 组 病 例 均 为2 0 0 9 年 1月
2 0 1 1 -  ̄ - - 1 O 月在我 院治 疗 的 患者 , 共 3 2 例。 男性 1 2 例, 女 性2 0 例, 年龄 最
5岁 , 年龄最大的6 5 岁。 诊断 2 ] 范炳华 . 推 拿学 [ M] . 北京 : 中 国中医 小的1 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 响, 导致血 [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 专题座谈 会制 药 出版社 , 2 0 0 8 : 1 3 0 , 1 3 5 . 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 由于椎 定 的诊 断标准 ] : ① 眩晕与颈部 间盘退变及上位颈椎错位 , 横突孔 骨性非连续管道扭转 而引起 椎动
病根埋线治疗颈源性眩晕症的快速有效
病根埋线治疗颈源性眩晕症的快速有效颈源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可以由椎动脉、交感神经和本体感觉等多种因素所导致。
(一)诊断依据1、伏案工作、作者、中老年女性多见,发病前多有慢性颈痛史。
2、眩晕为主要症状,晨起发病多见,眩晕可为慢性持续性,也可表现为发作性的剧烈眩晕。
常感到精神萎靡,乏力嗜睡、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力减退等症。
3、下颈椎活动度减少,上颈椎存在错位和(或)失稳的体征,如棘突、关节突、横突偏凸和压痛,枕下肌群痉挛等。
4、X线摄片检查:颈椎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隙变窄;骨赘增生,病变节段所在水平韧带出现钙化。
正位片上可见钩突尖锐、密度增高;椎体倾斜,旋转。
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的形态改变及孔径减小。
5、有条件者可进一步作下列检查:颈椎CT扫描可检查横突孔形态、大小、有无孔内骨赘,能正确判定椎动脉横突孔段是否存在压迫因素;脑彩超(TCD)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脑干诱发电位有助于眩晕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二)中医辨证分类1、气虚血瘀:眩晕或轻或重,或有头痛,疲乏懒言,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或有失眠,心悸怔忡,失聪目糊,面色苍白或晦暗。
舌淡紫,或有瘀斑,脉细弱或涩。
2、痰蒙清窍:头晕错蒙,头痛如裹,颈项板滞,活动不利,咽喉哽塞不利,泛泛欲哎,胸闷,胃脘胀满,食欲不振,面色不华。
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3、风阳上扰:眩晕剧烈,突然跌扑,视物模糊,耻鸣聋,急躁多怒,腰膝酸软,筋骨酸痛。
舌红苔少,及弦细。
(三)、现代医学分型1、椎动脉障碍型:表现为发作性剧烈眩晕,伴突发跌扑;眩晕的发作和缓解往往与颈部位置有关,突然转头及后伸时眩晕加重,恢复中立位后眩晕可减轻。
体检可发现仰头试验或转头试验阳性,椎动脉超声或脑彩超(TCD)的测定结果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有助于确诊。
2、交感亢进型:以慢性眩晕为临床特点,眩晕的发作与加重与头颈姿势无关;面色苍白晦暗,舌质紫暗;常伴心悸失眠,忧郁焦虑,头痛等神经官能症。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 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手术方式
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 椎后路减压术等,具体手术方 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 确定。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定期复查,并遵循医生指导进 行康复训练。
手术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因个 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术后眩 晕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非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药物治疗
使用缓解眩晕、头痛和恶心的 药物,如抗组胺药、止吐药等
。
物理疗法
如按摩、牵引、温热疗法等, 有助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
痛。
康复训练
包括颈部肌肉锻炼、姿势训练 等,以增强颈部稳定性,预防
眩晕发作。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正确的坐姿、睡姿,减少 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适当
休息和放松。
02
03
发病率
颈性眩晕在颈椎病患者中 的发病率较高,但具体的 发病率因地区和人群差异 而有所不同。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生活习惯等都是颈性眩晕 发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
了解颈性眩晕的流行病学 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发病 率和复发率。
PART 02
颈性眩晕的诊断
REPORTING
。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 疗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颈性眩晕概述 • 颈性眩晕的诊断 • 颈性眩晕的治疗 • 颈性眩晕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 颈性眩晕的案例分享与讨论
目录
PART 01
颈性眩晕概述
REPORTING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治疗课件优秀课件
• 美式整脊:通过特定的手法,调节较正错位的颈椎关节,
钩突关节不对称 (正位相显示颈3-4间双侧钩突关节不对称)
双边双突征
(颈椎侧位片,可见颈2、3、4小关节呈双突影(双边),说明颈4以上轴向旋转。)
双边双突征 侧位片自颈5以上及颈7以下均为纯侧位相,但颈6下关节突呈清晰之 双突影。说明颈6单个轴向旋转。
轴向旋转自颈5以下颈椎呈侧位相,双侧关节突投影重合,但自颈4、5 阶梯状改变,提示C4-5处有轴向旋转。旋转处变化骤然,非移行改变。
使之恢复正常的状态,纠正生物力学平衡。
颈性眩晕药物治疗
• 急性用药 • 1.氟桂利嗪(西比灵):新型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滞
剂,用法:10~30mg,睡前顿服,持续用药, 2~8周为一疗程。
• 2.倍他司汀:新型组胺类药,H1受体弱激动剂,
H2受体强拮抗剂。用法:4~8mg,tid,一日最大 剂量不超过48mg,一月后可停药观察;静脉给药: 盐酸倍他司汀20mg加生理盐水500ml静滴, 10~15天为一疗程,若配合胞二磷胆碱疗效更好。
• 牵引
• 封闭治疗
• 可以给以局部受压的椎动脉给以普鲁卡因注射,如果在未
诊断出椎动脉受压或者受刺激的准确位置时也可以行星状
神经节阻滞治疗。
• 针灸可以采用温针夹脊穴、风池、大椎、晕听区,还可以
用风池加眩晕穴加电针
• 针灸取穴:角孙、百会、头维、太阳(斜外眼角进针)
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老年常见病的发病率也显著提高。
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就是颈源性眩晕,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态势。
该病具有发病急、危险大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有着十分巨大的威胁。
该病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眩晕的问题,还会导致患者出现颈肩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会给患者在生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中医和西医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而通过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则可以使两者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颈源性眩晕病因颈源性眩晕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伏案工作者以及中老年女性,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为颈椎出现退行性改变,造成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患者出现眩晕的一种综合征。
目前医学界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的结论,但是有3种假说获得了相关研究人员的支持,分别是交感神经刺激学说、颈动脉压迫学说以及椎间失稳学说。
这三种学说都有着相关的研究,也有着较多的证据作为佐证。
我国的学者对此病的定义则相对准确,也就是由颈椎病或者是颈项软组织劳损所引发的眩晕症均可以被称之为颈源性眩晕。
二、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方法(一)非手术治疗第一,颈椎牵引以及颈部制动。
该治疗方法是对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措施,能够起到扩张患者的椎间隙,减轻患者的肌痉挛以及肌筋膜紧张等症状,使患者的颈部韧带以及肌肉拉长,这样就能够缓解患者的颈部神经根压迫以及肌筋膜紧张等症状。
有研究资料显示,对患者的颈部通过持续小质量水平的牵引治疗,结合微波中频治疗,能够取得极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颈部肌肉痉挛和疲劳问题,还可以大幅减轻对患者颈部神经的负性影响,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第二,物理康复。
物理康复治疗作为对颈源性眩晕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还能够发挥对患者的协同治疗作用,尤其是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着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俞燕政医师治疗颈源性头晕、头痛的典型病案(病案一)
.中医治疗颈源性头痛、头晕的典型病案(病案一)2011年10月25日昨天,曾经参加过行鹭人登山活动的队员:就中国(网名)和小猫莫莫(网名)在微博里讨论对中医的看法,就中国写到:“我认识一位'神医',十几年以来,他医治了我众多的疑难杂症。
直到有一次,他说研究一下以往病例,把对他们有效的中草药组合一下给你使用,我震惊了!用现代医学的观念来看,这不是小白鼠的待遇么?我深深地感到被不人道地对待了。
同时意识到我一直吃的是安慰剂,这加深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
”我不知道他写的这个“神医”是谁?但我知道,凡是有丰富治疗经验的医生都不会自诩神医的,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
看了这帖和小猫莫莫对此帖的评论,我发现他们对中医的看法有一些偏见,主要是不了解中医疗法的缘故。
在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多年来,越来越觉得中医疗法的长处和特色,是不可磨灭的,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
面对这两位厦门大学毕业的博士生,我觉得很有必要和他们进行相互沟通、和理解,消除误解、走出误区。
昨天答应小猫莫莫,有空写一些容易懂的案例给大家分享;为了更加贴切,把近年来厦门大学里有几位我的病人的典型案例整理出来,现就从这里说起:9月23日厦门大学一位在校生Fxiao(他小学和中学时曾是我的病人),带来一位主诉剧烈头痛、头晕的同班女生,请求我帮助治疗。
经过详细问诊、检查,诊断为:颈源性头痛、头晕,中医诊断:属于心脾气血两虚型。
时间:2011年9月23日;患者:Sjia,女,厦门大学某系,在校生;主诉:头痛7天,左太阳穴区有明显抽掣痛。
伴右侧耳鸣,头晕、欲呕;疲乏、体倦,出汗(汗后自觉体虚)、面色萎黄;经期有疲倦表现;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局部检查(略)。
患者曾于2011年9月14日扶送厦门大学医院住院治疗,9月17日出院诊断为:1、上呼吸道感染;2、CT检查示:颈曲僵直等。
(患者本人续诉:出院后,头仍痛,抬头眩晕,需躺下休息,身体乏力,易出虚汗,且右耳耳鸣,左侧头部有阵痛,不能长久的劳累,自觉体质虚弱,颈部很僵硬,不能对着电脑,近日基本上处于需要休息的状态)我的诊断、治疗方案如下:中医诊断:心脾气血两虚(气血不足,气血两虚型的颈性头痛、眩晕)治则:功能锻炼、益气养血、舒筋通络;治疗:一、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等: 1、调整枕头高度:仰卧低位、侧卧加高尽量使头部保持与脊柱水平位;2、上机鼠标位置调整、上肢不应过于伸直;3、座椅高低定期调整;4、小哑铃锻炼;5、饮食调节、适当运动;6、定时如厕。
老年颈性眩晕诊断与治疗PPT
老年颈性眩晕诊断 与治疗
汇报人: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老年颈性眩 晕概述
老年颈性眩 晕的病因与 病理机制
老年颈性眩 晕的诊断方 法
老年颈性眩 晕的治疗方 法
老年颈性眩 晕的预防与 护理
P单A击R护T理1人员:XX医院-
XX科室-XX
PART 2
P老A年R颈T性3眩晕的病因与病理机
制
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 是导致老年颈性 眩晕的主要原因 之一
颈椎退行性改变 包括椎间盘退行 性改变、椎体骨 质增生、椎管狭 窄等
颈椎退行性改变 会导致颈椎稳定 性下降,影响颈 椎的血液循环和 神经功能
颈椎退行性改变 还会导致颈椎关 节错位、颈椎曲 度改变等,进一 步加重眩晕症状
病例5:75岁男性,颈 部疼痛,头晕,视力模
糊,四肢麻木
病例7:78岁男性,颈 部疼痛,头晕,头痛,
记忆力减退
病例9:70岁男性,颈 部疼痛,头晕,视力模
糊,四肢麻木
治疗经验分享与教训总结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治疗效果: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对比 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药物副作用、治疗效果不佳等 教训总结:如何避免治疗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治疗效果
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间盘突出、 颈椎管狭窄等
颈椎关节错位:颈椎关节错位、颈 椎关节紊乱等
颈椎肌肉紧张:颈椎肌肉紧张、颈 椎肌肉劳损等
颈椎神经压迫:颈椎神经压迫、颈 椎神经根病等
颈椎血管病变:颈椎血管病变、颈 椎动脉硬化等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生理曲度 变直、颈椎生理曲度反弓等
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3活络,用于治疗上肢不遂㊁肘臂疼痛㊁挛急;臂臑㊁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可通经络,缓解肩臂疼痛;新极泉属手少阴心经,可通经活络㊁舒筋散结;大杼属足太阳膀胱经,可祛邪强筋骨;颈百劳属经脉奇穴,可调节脏腑功能㊁疏经活络㊂研究显示,电针给予穴位刺激,结合脉冲电及针刺效果,可加速得气,加大刺激量,增加临床疗效[11];所用密波可降低神经应激功能,从而抑制感觉神经,产生镇痛作用[12];电针中电流产生的电场可促进神经细胞产生极化效应,刺激神经纤维主动运动,增强神经细胞内物质活动能力,加速轴突运输速率,改善机体代谢,有利于脊髓㊁神经组织再生,促进臂丛神经修复[13]㊂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C MA P情况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联合组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速度;联合组P D M SF M㊁GM F C S中A区及C区评分高于参照组,F M F M中B区㊁C区㊁D区评分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促进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肢体功能㊂熊英等[14]采用电针辅助作业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小儿,患儿正中神经㊁腋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指标得到改善,上肢活动度㊁运动功能得到提升㊂综上所述,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㊁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速度,促进患儿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㊂参考文献[1]麻永华,伊飞.刃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3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4):44-45. [2]赵孝甫.8字绷带固定致双臂丛神经损伤1例治疗体会[J].罕少疾病杂志,2001,8(4):56-57.[3]陈定章,丛锐,郝纪锟,等.高频超声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11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491-492. [4]李凤岩,朱爽,王佳楠.作业疗法结合B o b a t h疗法对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上肢能力的对照研究[J].康颐,2022(1):19-21.[5]C H U N GKC,Y A N GL J S,M C G I L L I C U D D YJ E.臂丛神经损伤临床诊疗与康复[M].赵睿,丛锐,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46-248.[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1,143. [7]戴万亭.诊断学基础[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84.[8]栗娜,李秋玲,常靓,等.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预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17-21. [9]张健,赵澎.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18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7,13(4):61-64.[10]许会梅,尚清.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运动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5): 108-110.[11]高维斌.针刺十绝:神经病针刺新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22,25,26.[12]尚艳杰,喻燕鸣,田絜天.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4):610-612.[13]唐启华,马建,郭容经.电针㊁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肌肉酶组织化学改变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 23(3):59-64.[14]熊英,阳伟红,欧阳云,等.电针辅助作业疗法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4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21, 17(6):84-88.(收稿日期:2022-03-25)通信作者:于金栋,E-m a i l:878650511@q q.c o m第一作者:侯金雨,E-m a i l:h j y878658511@163.c o m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侯金雨1于金栋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ʌ摘要ɔ颈性眩晕是一种由颈部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㊂天柱Ⅱ穴是于金栋主任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选穴㊂该文简要说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主流观点㊁中医对眩晕的认识㊁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总结分析天柱Ⅱ穴的解剖位置㊁作用及可能发挥的作用机制,并附医案1则㊂ʌ关键词ɔ颈性眩晕;天柱Ⅱ穴;针灸;于金栋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3.1319颈性眩晕(c e r v i c a l v e r t i g o,C V)主要是由于颈部6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肌肉损伤㊁颈椎间盘突出㊁颈椎小关节紊乱㊁颈椎椎体增生㊁颈部受到外部损伤等,引起挤压㊁压迫交感神经或椎动脉,进而出现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症状[1],常伴有恶心㊁呕吐㊁头项及肩背部痛㊁耳鸣㊁视物模糊㊁心律异常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及工作模式发生改变,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对于颈性眩晕的探讨和研究越发必要㊂本文介绍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㊂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但主流观点主要包含椎-基底动脉学说㊁交感神经学说㊁神经体液因子学说及本体感受器学说㊂其中椎-基底动脉学说主张各种原因压迫椎动脉,进而导致后循环一过性缺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但随着研究深入,该学说逐渐被淘汰,椎动脉受压㊁狭窄和迂曲等只是眩晕的致病危险因素,在眩晕发作的同时需伴有其他病因[2]㊂交感神经学说则主张包绕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丛受到颈椎病变的机械刺激,使椎-基底动脉反射性收缩,迷路缺血并引起相关症状㊂研究表明,颈性眩晕交感神经学说比椎-基底动脉学说更具相关性[3]㊂神经体液因子学说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某些具有较强收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异常升高,使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㊂研究认为,内皮素(E T )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 G R P )这一对内源性血管因子可保持后循环血管的舒缩平衡,此平衡打破则会引发血供异常[4]㊂在本体感受器学说中,颈部存在较多的本体感受器,有研究认为颈性眩晕可能与椎间盘内的鲁菲尼小体升高有关,并且与颈椎挥鞭样损伤有较高的相关性[5]㊂这几种学说之间相互交叉,但又各有不同,目前仍处于争论与探讨研究中㊂2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对眩晕的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称其为 眩 眩冒 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中提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提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还将眩晕的病因归为髓海不足㊁邪中㊁血虚㊁气郁等㊂另外,‘灵枢㊃大惑论“中提出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表明眩晕与颈项部的病变关系密切㊂张仲景提出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认为痰饮也是致病因素之一,以泽泻汤治疗㊂孙思邈在前人基础上加入痰㊁热㊁风的致病因素,如‘备急千金要方“中 痰热相感而风动,风心相乱则瞀,故谓之风眩 ㊂宋㊃严用和认为六淫和七情内伤也可使人眩晕,‘济生方㊃眩晕门“记载: 所谓眩晕者 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㊂ 至金元时期,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更加完善,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 补土派 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所致的虚痰可引起眩晕;与李东垣认为的 虚痰 不同, 攻下派 张子和认为实痰致眩,并用瓜蒌散以吐法论治; 寒凉派 刘完素则提出风火相搏而致眩晕; 养阴派 朱丹溪认为 痰夹气虚并火 ,主张 治痰为先 ㊂明清时期,各大医家对眩晕又有了新的认识㊂张介宾认为 无虚不作眩 当以治虚 ㊂虞抟首创瘀血致眩理论,并在‘医学正传“中提到 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表明当时已认识到眩晕与中风的密切联系㊂至今,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已经较为完善,并将眩晕的主要病因归为情志不遂㊁年老体弱㊁饮食不节㊁久病劳倦㊁跌仆损伤及外感六淫,病机则概括为风㊁痰㊁瘀㊁虚,以内伤为主,内生的风㊁痰㊁瘀㊁虚引起肝风内动㊁清阳不升㊁清窍不宁而表现出眩晕症状㊂眩晕多反复发作,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临床上常相兼为病㊂3 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颈性眩晕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常伴有耳鸣㊁视物模糊㊁心悸㊁恶心呕吐㊁肩颈部疼痛等症状,其发作往往有一定的诱发体位,如转头㊁起卧床㊁抬头或仰头等颈椎活动[6]㊂患者往往会出现颈部棘突或椎旁压痛㊁肩颈部肌肉挛痛等㊂颈椎运动负荷试验是诊断颈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也可作为与非颈性眩晕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7]㊂辅助检查方面,可通过X 线㊁C T ㊁M R I㊁血管造影㊁彩色多普勒等帮助诊断㊂颈性眩晕通常需要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㊁梅尼埃病㊁前庭神经炎㊁神经内科相关疾病㊁更年期综合征相鉴别㊂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易与颈性眩晕相混淆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机制主要为卵圆囊斑内的碳酸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因此眩晕的发作往往伴有体位变化,持续时间较为短暂,通常为几秒到几十秒[8],最长不会超过60s ,而颈性眩晕发作时间短至几秒,长可达两周以上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也具有疲劳性,不伴有耳鸣,而颈性眩晕可伴有耳鸣㊁肩颈部或肩背部痉挛㊁僵硬或疼痛,D i x H a l l p i k e 试验㊁S i d e -l y i n g 试验及滚转试验可协助诊断[9]㊂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7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3眩晕㊁波动性听力下降㊁耳鸣和/或耳闷胀感㊂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多为20m i n至12h,无特殊诱发体位,并且出现波动性听力下降㊂听力学检查证实患耳有低到中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10],可与颈性眩晕相鉴别㊂前庭神经炎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多为1~3d,部分患者可达3周,无耳鸣㊁耳聋,发作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甩头试验㊁冷热试验等可帮助鉴别[8]㊂神经内科相关疾病所表现的眩晕一般与体位变换无关,由于存在器质性病变,查体多有阳性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异常㊂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期及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㊁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表现为烦躁易怒㊁失眠㊁盗汗㊁眩晕㊁心悸等症状,其眩晕与体位变化无关,且无眩晕时也可发生其他症状,第二性征可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卵泡刺激素(F S H)及促黄体生成素明显升高,雌激素水平降低(低于卵泡早期的水平)[6,11],由此可与颈性眩晕相鉴别㊂4天柱Ⅱ穴4.1天柱Ⅱ穴的解剖位置天柱Ⅱ穴是吾师于金栋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选穴,吾师从医30余年,通过临床实践与观察,发现此穴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㊂天柱Ⅱ穴位于膀胱经,后正中线旁开1.3寸,天柱穴直下约0.6寸(同身寸),其下有枕大神经穿出于头下斜肌与枢椎弓板之间,同时也有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是椎动脉第2段和第3段的交接部位[12]㊂4.2针刺天柱Ⅱ穴可能的作用机制该穴下为枢椎,与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位置十分接近,此处为椎动脉走行第2段与第3段的分界,而临床多以第2㊁3段发病率较高[13]㊂受寰椎横突长度影响,其横突孔也最靠外,所以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后必然会出现较明显的弯曲,因此枢椎成为应力中心㊂而颈部的旋转及50%的屈伸功能主要由寰枢关节完成[14],寰枢关节作为连接头颈部的重要枢纽,承担颈椎40%以上的活动功能[15]㊂特殊的结构与功能致使寰枢关节易发生紊乱,关节的紊乱及位置的变化则会使椎动脉受到压迫㊂星状神经节㊁椎神经交感神经丛㊁颈中神经节与椎动脉相伴行,因此受到刺激后也会使椎动脉发生痉挛,导致颈性眩晕[16]㊂另外,天柱Ⅱ穴为多数此类患者都存在的一个扳机点㊂扳机点位于骨骼肌紧张带上,包括激活扳机点和潜伏扳机点,在受到刺激后可产生疼痛,从而减少肌肉活动㊂而颈部存在大量本体感受器,颈椎关节突关节处有最密集的神经支[17]㊂研究显示,通过测定颈椎关节位置误差,指出本体感觉障碍可存在于颈痛患者中[18-19]㊂颈部肌肉退变或受损后可触发扳机点,进而使位于肌肉中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影响[20],引起眩晕㊂针灸对于扳机点的作用效果明显且优越,通过针刺扳机点能降低扳机点的活性,缓解肌肉及筋膜痉挛,改善本体感受器紊乱情况,缓解眩晕㊂有研究将针刺扳机点的作用机制归纳如下:破坏非正常运动神经终板区;通过针刺导致周围组织及毛细血管的微小损伤,以达到缓解肌肉痉挛㊁促进血液循环㊁镇痛等目的;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缓解疼痛[21-22]㊂5验案举隅患者,女,55岁,2021年1月25日初诊㊂主诉:头晕伴右侧颈项部疼痛10余天,加重3d㊂患者自诉10余天前劳累受寒后出现头晕伴右侧颈项部疼痛,未进行治疗,3d前颈部活动后头晕及颈项部疼痛加重,其间有反复且无规律的头晕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头晕发作时不能行走,视物旋转,体位变化时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科㊂既往否认高血压病㊁糖尿病㊁冠心病等病史㊂入院症见:头晕伴颈项部疼痛,体位变化时加重,视物旋转,偶有恶心,无呕吐,无胸闷㊁心慌㊁耳鸣㊁视物模糊,纳差,寐差,二便可,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㊂体格检查:血压:109/ 66mm H g(1mm H gʈ0.133k P a),心率77次/分,双侧颈部存在散在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霍夫曼征(ʃ),旋颈试验(+),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四肢腱反射及肌力正常,四肢感觉正常㊂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颈韧带钙化㊂颈部彩超示:双侧颈动脉内膜粗糙伴左侧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管径不对称,双侧锁骨下动脉内膜粗糙㊂西医诊断:颈性眩晕㊂中医诊断:眩晕-气滞血瘀证㊂治疗:针刺百会㊁风池(双)㊁内关(双)㊁太冲(双)㊁天柱Ⅱ穴(双),以天柱Ⅱ穴(双)为主穴,30m i n内行滞针雀啄手法3次,即针刺得气后向外侧捻转针柄达到滞针效果,使针感向以刺入点为圆心的半径3c m范围辐射,再行雀啄针法3次,余穴行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度㊂每日1次,每次30m i n,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㊂嘱患者注意肩颈部保暖,减少低头伏案及过度劳累,平素按摩风池穴保健㊂首次治疗后患者自觉颈项部疼痛减轻,头晕症状较前缓解㊂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头晕8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未再发作㊂按语:该患者颈项部劳损较重,加之突然劳累受寒,使颈部肌肉紧张痉挛,患者先天椎动脉条件较差,后期颈部韧带钙化,关节失稳,从而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发为眩晕㊂针刺百会㊁风池㊁内关㊁太冲㊁天柱Ⅱ穴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椎动脉供血㊂另外,滞针法可以松解局部组织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23];雀啄法通过快速提插,增加刺激量,扩散针感[24],满足应用扳机点治疗应反复刺激,以肌肉跳动为度的特点[25]㊂嘱患者按摩风池穴,由于此穴下分布有枕动脉㊁枕静脉及椎动脉,按摩此穴,可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26],舒张血管,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椎动脉㊁基底动脉血供[27]㊂嘱患者平时注意保健,避免再发㊂6 小结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临床中颈性眩晕患者逐渐增多,发作时患者较为痛苦,影响工作和生活,针刺天柱Ⅱ穴为主的治疗手段可缓解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希望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㊂参考文献[1]吴志强,郁金岗.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㊁诊断与中医治疗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20,39(11):162-165.[2]李剑峰,唐福宇.颈椎病性眩晕发病机制新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20,41(1):112-114.[3]L I U H ,Y O S H I HA R U K .A n t e r i o r c e r v i c a l d i s c e c t o m y a n d f u s i o n t o t r e a t 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s i sw i t hs y m p a t h e t i cs y m p-t o m s [J ].JS p i n a lD i s o r dT e c h ,2011,24(1):11-14.[4]L IY ,Z HA N G H P ,L I A N G Y ,e t a l .E f f e c t so fh y p e r b a r i c o x y ge no n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f u n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s l o w c o r o n a r y fl o w [J ].C a r d i o l J ,2018,25(1):106-112.[5]Y A N GL ,Y A N GC ,P A N GXD ,e t a l .M e c h a n o -r e c e p t o r s i n d i s e a s e dc e r v i c a l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d i s ca n dv e r t i g o [J ].S p i n e ,2017,42(8):540-546.[6]赵鑫,李中实.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2):109-111.[7]李中实,石东平,刘成刚,等.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意义[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24(10):8-10.[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11):805-812.[9]拉贵,舒大青,何宗国,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为颈性眩晕的个案分析[J ].西藏医药,2020,41(6):143-144.[10]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2次学术大会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大会暨眩晕高峰论坛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7:111-117.[11]倪青,郭赫.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与中医药治疗策略[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11):1266-1268.[12]瞿东滨,钟世镇.椎动脉分段的临床解剖学观点[J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1999,8(1):33-34.[13]范炳华,许丽,林敏,等.椎基底动脉三维C T 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寰枕段形态学改变的观察[J ].中国骨伤,2015,28(1):39-42.[14]郎伯旭,刘斯尧,方震宇,等.椎动脉分段观点在颈性眩晕发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3):61-62.[15]徐明国.寰枢椎骨性血管结构与椎动脉一致性观察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9.[16]白晓东,叶启彬,邢更彦,等.颈性眩晕患者的寰枢椎影像学特征[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60-161,201.[17]W Y K EB .C e r v i c a l a r t i c u l a r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p o s t u r e a n d g a i t:t h e i rr e l a t i o nt o s e n i l e d i s e q u i l i b r i u m [J ].A g e A g e i n g ,1979,8(4):251-258.[18]G I L L K P ,C A L L A G H A N MJ .T h em e a s u r e m e n to f l u m b a rp r o p r i o c e p t i o ni ni n d i v i d u a l s w i t ha n d w i t h o u tl o w b a c k p a i n [J ].S pi n e ,1998,23(3):371-377.[19]R E V E L M ,A N D R E -D E S HA Y SC ,M I N G U E T M .C e r v i -c o e e p h a l i ek i n e s t h e t i cs e n s i b i l i l t y i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e r v i c a l p a i n [J ].A r c hP h y s M e dR e h a b i l ,1991,72(5):288-291.[20]王岩松,姚猛.肌筋膜扳机点的研究进展[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3):230-231.[21]S I M O N S DG ,M E N S E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n dm e a s u r e -m e n t o f m u s c l e t o n e a s r e l a t e d t o c l i n i c a lm u s c l e p a i n [J ].P a i n ,1998,75(1):1-17.[22]G U N N C C ,M I L B R A N D T W E ,L I T T L E A S ,e t a l .D r yn e e d l i n g o fm u s c l em o t o r p o i n t s f o r c h r o n i c l o w -b a c k pa i n :a r a n d o m i z e d c l i n i c a lt r i a l w i t h l o n g -t e r m f o l l o w -u p [J ].S pi n e ,1980,5(3):279-291.[23]王尚臣,单文哲,孙淑芬.滞针术[J ].中国针灸,2011,9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31(3):227-231.[24]张智龙.雀啄术初探[J ].中国针灸,1998,18(8):53-55.[25]王列,马铁明,曹锐,等.阿是穴与激痛点浅议[J ].中医药导报,2016,22(20):12-14.[26]赵焕军,贾红玲.风池穴古今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8):87-91.[27]贺思,赵晓峰,文妍,等.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 ].中医杂志,2015,56(6):478-482.(收稿日期:2022-04-10)作者:刘小刚,E -m a i l :l i u x i a o g a n g202204@163.c o m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治疗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刘小刚(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ʌ摘要ɔ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治疗老年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70例老年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采用传统小针刀治疗,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 A S )㊁肩关节功能评分(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及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2㊁6周,两组患者V A 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㊁6㊁12㊁18周,两组患者V A 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12㊁18周后V A 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前,两组患者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针对老年肩周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相比传统小针刀治疗效果更好,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㊂ʌ关键词ɔ 老年肩周炎;痹证;小针刀;超声引导;疼痛;肩关节功能中图分类号:R 245.31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320肩周炎是老年群体的常见关节疾病,由关节退变㊁外伤㊁劳损等因素引起肩关节囊及其邻近软组织慢性炎症所致,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㊁关节活动受限等,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㊂小针刀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使用针刀松解病变结点,使用手法破坏肩关节软组织粘连㊁挛缩等病理结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㊂然而,大部分小针刀手术以传统盲法操作为主,在整个操作期间不借助其他医学辅助手段,凭借术者的操作经验与患者的反馈等进行操作,导致疗效欠佳㊂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进步,超声逐渐被应用于各项手术治疗中,尤其是在关节疾病中疗效显著㊂本研究对老年肩周炎患者分别应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省中医院骨关节科在2019年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0例老年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69.85ʃ2.74)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平均(1.15ʃ0.24)年㊂研究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70.21ʃ2.6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平均(1.20ʃ0.35)年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2]中临床伦理学原则㊂1.2 诊断标准 ①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肩部自觉沉重,肩部窜痛,遇劳累㊁风寒疼痛加重,舌质淡或暗,舌苔白腻,脉弦浮涩[3]㊂②西医诊断符合‘肩关节疾病针刀治疗与康复“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肩周疼痛明显,夜间更甚,且无法安静入睡;因劳累㊁天气改变而诱发或加重;做外旋㊁外展㊁上举和内收等动作时肩关节有明显活动障碍表现;肩部惧冷,局部有萎缩㊁痉挛[4]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结合X 线检查与临床体征表现,符合针刀手术治疗指征;年龄60~85岁;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晓同意,且能接受随访㊂1.4 排除标准 合并关节脱位㊁骨折者;合并肩部肿瘤或风湿性关节炎者;患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肺部感染者;合并传染性疾病者;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存07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颈性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颈性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颈性眩晕症是指由于颈部问题导致的眩晕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疗法:包括颈椎牵引、颈部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疼痛和紧张,提高颈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2.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镇痛药和肌肉松弛剂来缓解颈部疼痛和肌肉紧张。
3. 颈部康复运动:通过进行特定的颈部康复运动,可以提高颈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改善颈部的动作控制和平衡,从而减少颈性眩晕症状。
4. 心理治疗:颈性眩晕症常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
5. 改变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不良的姿势,注意保持颈部的正确姿势,避免过度使用颈部肌肉,避免剧烈的头部动作等。
对于颈性眩晕症,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颈性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最终版
颈性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中医定义:眩是眼花或者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西医定义:眩晕,西医常见于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是指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 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
国内外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学说数量较多,包括四类: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交感神经学说;颈髓损伤学说;本体感觉学说。
根据眩晕的程度,一般分为三级 : 一级 :头晕尚能活动及自持 ;二级 :需闭目静卧,头动则引起自身及环境的运动感 ;三级 :虽闭目静卧,亦有剧烈的运动感,并伴有恶心呕吐胸闷等全身症状。
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
西医诊断标准:(1)与头颈活动相关的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诸如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耳鸣,转颈试验阳性。
(2)颈部症状: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牵拉试验阳性征。
(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
(4)严重者可出现发作性猝倒,一般在头后仰、侧屈或旋转时发生。
倒地时一般无意识丧失,因体位改变,随着颈部位置的复位而缓解。
(5)伴发症状:可同时伴有一系列脑干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6)X 线表现:常见寰枢、寰齿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形,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
三.辩证施治: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中药治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 钩藤12 g 石决明18 g 川牛膝15 g桑寄生15 g 杜仲15 g 山梔10 g 黄芩9 g夏枯草12 g 茯神15 g 夜交藤15 g针灸治疗:针用泻法。
颈源性眩晕的中医治疗临床进展
颈源性眩晕的中医治疗临床进展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以眩晕、平衡失调、颈肩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发病,其特点是眩晕具有体位性诱发或加重。
中医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有独特的疗效,治疗方法较多,有自己明显的优势。
标签:颈源性眩晕;中医治疗法;临床进展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症,以眩晕、平衡失调、颈肩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是眩晕具有体位性诱发或加重[1]。
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脑力工作者的增加,在青年人中本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其发病机制复杂,西医认为引起颈性眩晕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两个方面,椎动脉机械压迫及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的血管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2]。
颈源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灵枢.口问》篇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提出了眩晕的病名。
本病病因病机为肝肾两虚、气血虚衰,使风寒湿邪阻塞经络,进而气滞血瘀,筋脉失养,发为此证。
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中医疗法在临床上治疗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具有调和阴阳、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填精生髓等作用。
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独特的疗效。
陈培芳[3]将颈源性眩晕患者131例随机分成针刺组(治疗组76例)和药物组(对照组55例),观察两组治疗颈源性眩晕、头痛的主要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0%和78.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
坑忠训[4]以针刺四关、风池治疗颈性眩晕36例,结果痊愈9例,占25.0%;显效15例,占41.67%;好转lO例,占27.78%;无效2例,占5.56%。
总有效率94.44%,愈显率66.67%。
史莹莺[5]对确诊为颈源性眩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传统针刺组和西药组各50例,头针组组采用头针合并针刺的治疗方法,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96%,高于传统针刺组的74%及西药组的84%,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颈椎病头晕针灸这些穴位可缓解
文章导读颈椎病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人体骨骼疾病,患有颈椎病容易影响到身体健康,还会容易导致一些骨骼并发症,而患有颈椎病容易导致头晕的症状,这是由于压迫神经所引起的症状,针灸可以起到缓解头晕的作用,可以用针灸在人体穴位上可以有效缓解头晕。
颈椎病头晕针灸方法颈椎病头晕又叫颈性眩晕,是因为颈部的因素造成了头晕的症状。
对于颈源性眩晕的治疗,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针对颈椎的原发病灶的治疗,一般选用天柱、风池、夹脊穴、大椎、肩井等穴位;另一方面针对头晕的治疗,一般选用百会、四神聪、神庭、太阳、印堂等穴位。
分型治疗:(1)颈型颈椎病:主症以颈强为主者,可针风池、合谷、列缺、悬钟、外关;以颈痛咽痛为主者可选针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后溪;俯仰受限者,配昆仑、列缺;旋转受限者配支正。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症以痛为主者,针风池、合谷、足三里、悬钟、后溪;有肩痛者配肩髎、肩外俞;肘臂痛者配曲池、天井、外关、尺泽;腕部者配阳池、阳溪、腕骨、大陵;以麻为主者可选合谷、外关、足三里、三阴交、肾俞、悬钟;以肌萎缩为主者,可针曲池、手三里、脾俞、八邪八风。
(3)脊髓型颈椎病:①以痉为主症,虚痉针中脘、足三里、悬钟、太溪、三阴交、阴陵泉、气海、关元、命门;实证针环跳、秩边、阳陵泉、委中、昆仑、脾俞、大椎、后溪;便秘可加天枢、支沟、上巨虚;小便不利针三阴交、阴陵泉、中极;②痿症:补肾益精: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太溪;补养脾胃:脾俞、足三里。
(4)椎动脉型颈椎病:①偏痰湿者针中脘、内关、丰隆、解溪、悬钟、阴陵泉;②偏血瘀者针太阳、风池、阳陵泉、支沟、合谷、太冲、足三里、束骨、中渚、足临泣、后溪;③偏湿热者针大椎、合谷、曲池、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太冲;④偏气虚者针百会、气海、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悬钟、劳宫。
(5)交感型颈椎病:①肝阳偏亢针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行间、阳陵泉、太阳,前头痛加合谷。
枕痛加后溪,头顶痛加太冲,颞痛加中渚;②血虚精亏针神门、太溪、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脾俞、肾俞;③胸痹针支沟、阳陵泉、郄门、内关、神门;④胃痛针内关、足三里、中脘、悬钟;⑤便秘针天枢、支沟、上巨虚、中脘、行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颈椎间盘变性和下颈椎失稳
临床调查发现颈椎失稳是引起年青患者颈性
眩晕的主要病因。对45例颈椎失稳患者中, 67%合并颈性眩晕,<40岁的患者27例(9O %)。颈椎在生理载荷下椎体间的位置关系 异常,使椎体随头颈部活动而前后错动, 引起VA第二段牵张、扭曲,加之VA周围交 感神经丛、窦椎神经受刺激,引起VA痉挛。 颈部活动时突出间盘反复刺激硬脊膜、神 经根及VA周围的交感神经通过神经血管反 应引起眩晕,或者突出的椎间盘直接压迫 前庭脊髓束的颈髓段_5)也可引起反射性眩 晕
5.体液因素
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与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有相关 性。全血粘度值及血液流变学其它指标的改变是 本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6.枕大神经卡压:这部分患者除头痛为主诉外,大 多伴有头晕,症状常于感冒受凉、天气变冷、潮 湿等条件下加重,但出现明显与体位相关的眩晕 症状者较少。颈神经后支侧支的关节支支配的关 节突关节紊乱,被认为是引起颈肩痛的主要来源 之一,这些疼痛可以通过感觉与交感神经兴奋, 进而使椎动脉收缩,发生眩晕。
• ③颈椎活动对椎动脉的影响
颈椎的活动幅度较大,颈椎的屈伸旋转变 化必然导致椎体之间的后关节,钩椎关节 及椎间盘的滑动作出相应的空间位置变化, 引起一侧椎动脉血运减少。正常人因另一 侧椎动脉的代偿作用而不出现症状。病理 状态时,因另一侧椎动脉不能作出相应的 代偿,故诱发或加重眩晕。
• 2. 椎动脉血管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 病史
患者常有发作病史常见是中年后发作,一 般多大于40岁。患者可有感头颅转动有关, 但有先天畸形,如寰椎沟环,寰枢椎半脱 位或者失稳者发病可提前。
体征
颈源性眩晕均合并有颈椎病变,病变可以 刺激或者压迫椎动脉,也可压迫近脊髓或 者神经根。
综上所述:颈性眩晕与一系列的神经体液因素改 变及颈椎生物力学失衡相关。颈椎失稳、颈椎骨 质增生等颈椎退行性变以及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的血管狭窄、管壁僵硬、血管弹性减低以及体液 因子改变是颈性眩晕的基础因素;颈部软组织病 变所导致的颈部疼痛、酸胀不适所导致的本体觉 紊乱是颈性眩晕的诱发因素;而交感神经则是将 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本病的发生并不是某一个 单独的因素所致。先天的颈椎发育异常,后天的 劳损性改变和人体本身组织器官的退变、衰老都 共同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颈部各生理上相互 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很难将它们割裂开来。
• 椎动脉的内皮细胞损伤可以引起局部血栓
形成、纤维化,血管顺应性降低,代偿能 力下降,使脑干、小脑、颞叶下面和枕叶 内侧面皮质的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状态, 如果椎动脉稍受刺激或压迫,通过一系列 神经体液反应而影响到脑干的前庭系统, 诱发眩晕症状。
• 3.先天因素:寰椎后桥又称寰椎椎动脉沟环,
是一种已开始引起重视的颈椎解剖学异常,表现 为寰椎后桥跨越椎动脉沟上方,使椎动脉沟形成 一个骨性孔,从而使椎动脉的滑动受到骨环的限 制,故其属于先天性畸形。有人认为这是头颈转 动眩晕或猝倒的原因,约占颈性眩晕的7.4%。因 此,把头颈转动时发生眩晕或猝倒列为诊断颈性 眩晕的标准之一,并且,临床上体检对区别椎动 脉沟环所致眩晕和其他颈性眩晕有重要意义的试 验有:擦肩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拇指压寰椎 横突,牵头反转颈试验,伸屈颈压旋头试验,寰 枕区软组织压痛
• ②颈曲改变对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
流速度的影响 长时间低头体位可使颈部肌群出现慢性应 力性损伤。日久造成颈段脊柱静力乃至动 力平衡失调,颈部前弓消失或反曲。颈曲 失去应有弧度,改变了椎动脉血管内血流 途径,甚至造成湍流形成,因椎动脉被周 围纤维样组织相连并相对固定,颈曲的改 变也增加了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到刺 激的可能,导致椎动脉痉挛及血流障碍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 枕下三角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病因
• 1.机械压迫致病机制 :
①颈椎移位:椎体的移位尤其是寰枢椎错位(寰椎 前移位、侧方移位、仰旋移位、俯旋移位、水平 移位)五种类型,此种改变会累及椎动脉第2段。当 增生、松动、变位的钩椎关节波及两侧上下横突 孔,以致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时可刺激或压迫椎 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造成椎动脉 血流障碍。横突孔周围增生的骨赘可直接压迫椎 动脉。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造成刺激,引起眩晕 。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1.非颈源性眩晕病史:眩晕可由多种原因引
起,①全身性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 脑缺氧,低血糖,颅内占位,内分泌混乱, 甲减或甲亢,②前庭系统性疾病,比如美 尼尔是综合症,可伴有耳鸣,耳聋③外伤 后,比如颅底骨折,颅内血肿,颅内高压 ④药物中毒,如庆大霉素,卡拉霉素注射 后,⑤其他,比如癔病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及其治疗
主讲:李贞培副主任医师
定义
•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
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 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 颈性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它并不是一个
特定的疾病名称,是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 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而所谓"某些病因" 又以颈椎病最为常见,故在一般情况下,"颈性眩 晕"都被用指颈椎病所之眩晕
颈部病变,无论是软组织或骨关节,椎管内还是椎管 外,均可使交感神经受刺激,功能发生紊乱,通过椎从而 引起椎动脉痉挛收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 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
另外,颈性眩晕还有本体系的参与,因为上颈部(C4 以上)软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分布在其内的感受器和感觉 神经,通过传入纤维引起中枢反应,从而产生疼痛和眩晕 症状,上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眩晕,与眼视力障碍,与 眼视力障碍、屈光不正等引起的眩晕机制类似,并不一定 是通过“椎动脉因素”所致。而是因为上颈部软组织中, 感受器的部分传入纤维及上颈部感觉神经中的部分传入纤 维,与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丘脑等有关眩晕中枢相 连通产生眩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