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历史 第二学期 第二周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2

高三历史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2
基 ⑴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奴隶社会的形成) 础。西周前期的繁 ⑵商朝的兴衰——奴隶社会的发展 荣并不能消除奴隶 社会的基本矛盾, ⑶西周的建立和强盛——奴隶社会的强盛 即奴隶阶级同奴隶 1.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主阶级的矛盾,这 2.西周的强盛 其中还交织着平民 3.周厉王暴政和“国人暴动” 与贵族的矛盾,另 ①周厉王被赶跑,开始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周王朝 外还有与其他民族 了“共和行政”。②王 开始衰落。周厉王贪财好利,专山林川泽之利,监视和杀戮国人,拒谏孤行。到 之间的矛盾。②对 公元前 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国,就是城郭,“国人”就是指居住在城 室衰微,西周王权衰落, 外战争连年不断, 郭以内的人。面对周厉王的残暴统治,统治内部也矛盾重重。国人最终忍无可忍, 诸侯霸权开始抬头。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 冲进王宫把他赶跑了,周厉王最后死在了他乡。 物力,加速了王室 “国人暴动”的后果是什么?西周为什么这么快就 衰落。③周幽王的 思考 衰落下去了? 昏庸残暴。
政治 状况
经济 制度
实行井田制
二、夏、商、西周的制度
⑴夏朝—— 王位世袭制 ⑵商朝—— 人祭和人殉 ⑶西周—— 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先前已 经有了,到了西周时进一步完整了。所谓“井田 制”有两种含义: 一是田地的自然形状,因田地阡陌纵横,近 似于一个个方块,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二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秦汉—封建社会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 封建社会: 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五代、辽宋夏金元—再分裂与进一步融合 明清—封建社会的衰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复习特训卷课时练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复习特训卷课时练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狂刷小题·分层练[基础·达标练]1.[2023·长郡十五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吕氏春秋》说:“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秦朝应对这一战国后期共识的举措是( )A.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B.建立天子制度C.统一车轨,书同文字 D.规范郡县机构2.[2023·九江市二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接受了邹衍的五行学说,认为周属火德,秦代周,应当属克火的水德;因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礼服和旌旗皆用黑色。

据此可知,秦始皇( )A.践行西周礼乐制度 B.寻求立国合法依据C.意图强化中央集权 D.具有历史进化思想3.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强化君主专制C.打破世袭特权 D.加强中央集权4.[2023·四川省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汉书》记述,西汉中后期地方家庭常以土地和资产分给亲戚、贫穷邻居、村民,还建立起对本地名山、神灵祭拜的控制权。

国家对其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

据此可知,西汉中后期( )A.自耕小农数量减少 B.地方监察制度缺失C.思想统一进程受阻 D.庄园经济基础动摇5.[2023·湖南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具列秦及汉初纪年,其间有张楚年号而无秦二世年号。

《史记》立月表记秦末事,不名曰“秦汉之际月表”,而名曰“秦楚之际月表”。

《汉书》把陈胜、项羽合为一卷,入列传中。

据材料可知( )A.《汉书》对陈胜、项羽定位高于《史记》B.独尊儒术思想一直影响汉代史学观念C.《史记》的记载比《汉书》更可信D.汉初时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高考·适应练]6.[2022·山东卷,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一、选择题1、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这个依据可能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2、《史记》中有“纣师虽重,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

”此事记载的是A、商灭夏B、周灭商C、秦灭周D、魏代汉3、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立西周。

以世纪记述,“武王克商”发生于A、公元前10世纪初B、公元前10世纪中期C、公元前11世纪初D、公元前11世纪中期4、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A、4000多年前B、3000多年前C、2000多年前D、1000多年前5、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划分为先后相继的“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元朝6、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松散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7、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

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8、下列是西周创设的是①封邦建国体制②内外服制③礼乐制度④郡县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中国古代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依赖于一套完整的终身制与世袭制来实行有效统治的时期是A、夏商B、西周C、战国D、秦汉10、“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A、一种政治体制B、一种社会形态C、一种思想观念D、一种行为方式11、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高三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高三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7
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五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12周
7
第六节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
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13周
7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第六节戊戌变法
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三章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式的发展
第三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18周
7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
高三第四次月考
第19周
7
讲评高三第四次月考试卷
第五节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第二章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20周
7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章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21周
7
期末复习与考试
第14周
7
高三第三次月考
讲评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15周
7
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第一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第三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第16周
7
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六章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17周

高三通史第二轮历史复习 夏商周史

高三通史第二轮历史复习 夏商周史

②实行宗法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社会;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③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 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 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 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 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战国名医扁 鹊 “脉学之宗”(切脉成就),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4数 学:算筹计数法 (3)文学: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 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浪漫主义源头——屈原创立新诗歌体裁“楚辞”, 代表作《离骚》
[学以致用]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 “公田”由贵族占有,(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私田”是 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集体劳作:工具简陋,春秋 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生产力水 平低,集体劳动有利于提高工效。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 主;大禹治水;6生产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 体劳作)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2)手工业:
①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②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硬度高、性能好) 的技术; ③战国:铁器广泛使用。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3)商业: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教学计划(精选10篇)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教学计划(精选10篇)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教学计划(精选10篇)高三二轮历史复习教学计划范文(精选10篇)时间过得飞快,高三第二学期已经开始了,现在的你肯定是在做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三二轮历史复习教学计划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高三二轮历史复习教学计划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资料、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进取的改革探索。

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现状分析:1、教师视野不够开阔,业务钻研不是异常到位。

2、有时知识点落实不是很到位,学案没有做到及时、全面地检查。

个别同学存在不完成作业现象。

3、做题很多,但学生没有完全消化掌握,做过的题继续出错。

以后,要强化纠错本的使用,多考查易错题。

4、学生初中时历史课没学好,通史掌握很不梦想,特别是时间概念很模糊,今后应适时穿插、讲解有关通史知识。

5、学生联系、归纳本事有待加强,答案写得过多,要点提炼不出来。

6、对材料题的变化研究不够,定势思维倾向有待克服。

7、读题、审题本事有待加强。

(审题时间太短,审题不清便匆忙下笔)三、教学安排:全学年总体安排三轮复习。

第一轮按专题模块加通史复习,侧重专题模块。

(从20__年7月——20__年2月),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

意思是说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

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注意基础知识落实”,我们把它称为“地毯式”扫描。

时间比较长。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

第二轮主要根据考试说明的顺序,通史加专题复习,侧重通史。

(20__年2月——5月上旬),主要目的是综合本事突破。

第二轮复习时,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仅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纲要上下册(中国史+世界史)二 (解析版)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纲要上下册(中国史+世界史)二 (解析版)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纲要上下册(中国史+世界史)(二)(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中国史+世界史。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良渚文化在约5300年前发源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沿岸。

在相关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一件黑陶罐腹部发现了四个连成一排、仿若句子、与后来的甲骨文有相似之处的符号(见下图)。

对此合理的理解是A.有助于破解古文字起源之谜B.甲骨文并非中国最早的文字C.中国已开始系统地使用文字D.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高度发达【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一件黑陶罐腹部发现了四个连成一排、仿若句子、与后来的甲骨文有相似之处的符号。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良渚文化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学者们称之为“原始文字”,有多位学者认为,文字的起源与“良渚文化”有关,这些符号的发现有助于破解古文字起源之谜,A项正确;殷墟甲骨文是公认的中国最早、最系统、最成熟的一种文字,仅凭“良渚文化”出土的黑陶符号,无法断定甲骨文并非中国最早的文字,排除B项;中国现存最早并且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不是“良渚文化”出土的黑陶符号,排除C项;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不能彰显出中华文明的高度发达,排除D项。

故选A项。

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亲政后,边疆治理由“消极无为”转向“王者无外”,强调“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王者的终极目标是大一统,而不是区分夷夏,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逐渐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

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高考历史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2. 教学内容2.1 单元一:中国古代史-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和重要事件;- 研究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2.2 单元二:中国近现代史- 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和重要事件;- 掌握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变革和革命运动;- 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2.3 单元三:世界现代史- 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基本时期和重要事件;- 研究各个国家的独立运动、革命和战争;- 分析世界历史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教学策略- 结合历史教材和参考资料,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布置历史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 定期进行历史考试和模拟演练,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知识、解读历史文献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授;- 实践法:通过观察实物、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感受;- 讨论法:通过提问、辩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交流互动。

5. 教学评价-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平时表现、作业题、小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竞赛和学术活动,展示研究成果和提高综合素质。

以上为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的大致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高考备战做好充分准备。

2023届内蒙古通辽市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3届内蒙古通辽市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内蒙古通辽市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30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儒家经典《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开辟桑田、种植桑树、采桑、伐桑和养蚕、缫丝、纺纱、织锦、刺绣等各种生产的具体描述。

据此可知,当时A.丝织业取得了较大发展B.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C.儒家思想重视蚕桑生产D.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25.汉律对家庭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尊长卑幼和尊男卑女。

如汉律允许男子有妻有妾,而妻妾则要对丈夫尽忠诚义务。

这一现象说明汉代A.法律制度逐渐严苛化B.儒学促使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伦理道德趋向法制化D.社会治理借助宗法制度完善26.唐前期去往印度求法的僧侣大多选择陆路,而唐后期选择海路者更多。

仅唐朝义净《大唐求法高僧传》所载60位西行求法僧人,其中就有33位往来取道南海。

这一变化A.归因于政局动荡B.促进了中印交往C.反映出佛教衰落D.取决于疆域扩大27.图1为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元代壁画《马球图》。

据史书记载,元朝建立以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马球比赛,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

这图1A.得益于统治疆域的辽阔B.彰显着军事活动的兴盛C.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成熟D.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融28.明代沿袭元代的匠籍制度,将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

清初废除匠籍制度,官营制造局改用雇佣劳动方式进行生产。

由于待遇较丰,所以工匠有着一定的劳动积极性,官营制造局生产相当稳定。

这A.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反映工匠人身依附的削弱C.推动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D.体现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29.表1为鸦片战争后洋棉洋布在华销售情况记载。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洋棉洋布记述出处“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十七日镇闽将军兼管海关敬穆奏》(1845年)“松(江)太(仓)利在棉花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双周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双周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双周练高三历史 2023.03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周之后,能演奏、聆听雅乐之人减少,墨子等人认为雅乐只是“先王陈迹”,无法教化百姓。

与此同时,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大量进入王室宫廷。

这反映出A.社会变迁导致乐教衰落B.墨家思想顺应时代风潮C.政治动荡促进艺术传播D.世俗音乐成为文化主流2.东晋南朝时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

东晋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

这种现象主要缘于A.抑商政策的松动B.造船技术的进步C.江南经济的发展D.丝绸之路的开通3.宋代文官选任中,由中书门下负责选任的职位称为“堂阙”,由吏部负责选任的职位称为“部阙”。

下表是北宋元祐与南宋绍兴初期的知州、通判堂阙、部阙数额对比统计,大致如下:知州、通判堂阙、部阙数额对比这表明,宋代A.文官决策的科学性提高B.文官行政效率大大提升C.文官选任权力发生异变D.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4.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

但黄宗羲从“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

他们的认识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C.缘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5.下表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情况统计表。

这一变化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学习A.方向由西方转向日本B.领域由自然科技转向社会科学C.主题由器物转向制度D.目标由求强求富转向文化革新6.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规定: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周考A高三历史试题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周考A高三历史试题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周考A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没小天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金文中有关于周王对大臣册命礼仪的记载。

册命的主要内容有赏赐、任命和告诫,以获得大臣们世代效忠。

这一做法()A.加强了西周中央集权B.蕴含了政治伦理意义C.革新了权力继承方式D.维系了血缘政治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册命的主要内容有赏赐、任命和告诫,以获得大臣们世代效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王通过赏赐、任命和告诫大臣,完成册命礼仪,以期获得大臣世代效忠的做法,蕴含了君臣有序的政治伦理,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建立,排除A项;革新了权力继承方式与册命的目的是“获得大臣们世代效忠”不符,排除C项;周代礼仪维系的君臣关系并非全部是血缘关系,排除D项。

2.西汉初年,仿照先秦古制分封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和先秦时的诸侯王一样自用纪年,比如楚元王刘交“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

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楚元王二十三年就是文帝元年,夷王四年是文帝五年。

由此可知,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B.主流思想变迁影响政局C.西汉集权制度有待加强D.西汉注重借鉴历史传统【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诸侯王对中央有明显的独立性,西汉存有地方割据的制度隐患,集权制度有待加强,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诸侯王“自用纪年”,并没有体现汉文帝时期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排除A项;西汉初期实行分封制,主要是基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和巩固政权的需要,主流思想变迁影响并不明显故排除B项;借鉴历史传统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3.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记载:“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

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

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

防御寇难,了无所益。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周测试题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周测试题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其次周测试题1.(2024·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看法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2.(2024·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其他)恩格斯曾说道:“不管这次斗争的干脆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行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

”由此可知,恩格斯认为( )A.鸦片斗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定导致鸦片斗争失利C.其次次鸦片斗争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D.甲午中日斗争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并扩大开放3.(2024·辽宁省高三二模)中国各区域口岸在全国贸易中的份额,以1895年为界,可分前后两个阶段。

1895年之前,上海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约占40%。

1895年~1915年,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华北和东北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

对这一变更解读合理的是( )A.日本在华扩张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 B.一战加快了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C.上海丢失了全国最大贸易港的地位 D.列强短暂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2024·北京高三月考)“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全部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此约签订后A.多口通商,打破了闭关政策 B.刘步蟾等率舰巡海作战C.列强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D.清政府为“洋人的朝廷”5.(2024·贵溪市试验中学高三月考)鸦片斗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起先“改禾种花”。

高三历史周测2试卷参考答案

高三历史周测2试卷参考答案

高三历史周测2试卷参考答案31、⑴两极格局和多极格局趋势(2分)⑵第二问是指多极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不当是:不应仅仅用核武器的多极化来表现多极化趋势,而应从政治、经济、军事综合考虑。

(4分)32、⑴表现:手工业发达;商业大都会;水运发达;外商云集;繁华夜市(答出4点就可以)。

(8分)⑵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6分)33、⑴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分)⑵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外国商船云集中国沿海口岸倾销商品。

使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6分)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分)⑷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摧毁了资本主义萌芽,逐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开始了。

(6分)34、(1)迅速上升(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在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政府政策的支持。

(10分) 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

(4分)(2)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2分)因为这些地区较早受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交通便利。

(2分)(3)军阀割据时期,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竞争。

(2分)民族资本主义要想独立发展,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分)。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周考试题(五)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周考试题(五)

南昌二中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周考(五)文科综合试卷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内。

)24.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

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

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

“王臣”范围的扩大A. 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B. 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C. 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 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25.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26.王阳明吸收禅宗理论创造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思想,同时也提出“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

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的观点。

据材料可知王阳明A. 援儒入佛推动佛学的发展B. 吸收佛教方法改造儒学思想的核心C. 儒学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现D. 儒体佛用佛教可以补充儒学27.1923年孙中山在阐释“民族主义”时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

强调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扬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这表明孙中山A. 否定了颠覆满清的作用B. 首次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观念C. 主张各民族团结共同反帝D. 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28.1927年9月中共中央的一项决议中指出工农暴动要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进行,而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明确指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周考历史试卷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周考历史试卷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周考历史试卷第I卷一、单选题1.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

这表明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2.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

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

这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3.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周武王临终前曾考虑到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意欲让周公旦继承王位,但周公旦最终却并未即位而是由年幼的成王(武王之子)登基,自己精心辅政,平定武庚、管蔡等人的叛乱,最后归政于成王。

周公旦的举动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C.说明当时王位继承秩序混乱D.促进了西周分封制的完善4.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

周王的这一做法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5.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

这一做法旨在A.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B.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6.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

“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

这一“授民”制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7.据《史记》载:黄帝死后,其孙高阳(即帝颛顼)因为品行能力出众,继承了他的事业;之后,黄帝的曾孙高辛(即帝喾)接替颛顼之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历史年级:高三教师:贺素敏
第二学期第二周讲义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授课提纲
一.政治情况
1.秦汉王朝的更替
秦——楚汉战争——西汉————新——东汉
前 221前 207 前202 9 年25-220
2.秦始皇
完成统一,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巩固统一。

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北打匈奴,南征越族,形成疆域。

以法家思想进行统治,滥用民力,滥用刑法,激化社会矛盾。

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3.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秦(创立)汉(承秦变化)
皇权至上→承
三公九卿→承
郡县→①承
②王国→七国之乱—最终消除
4.察举制,选官制度。

初期为西汉选拔了有用之才,后转变为世家地主把持的制度。

二.秦汉的经济
1.土地制度:私有土地、按亩征税。

2.经济发展:
农业:耧车、犁壁、代田法、区田法。

精耕细作的方式逐渐成熟。

手工业:汉朝时丝织技术已相当成熟,能织出绫、罗、锦等二十多个花色。

两汉时期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

东汉烧出现青瓷。

三.秦汉的文化
1.思想:秦朝使用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西汉初年用黄老“无为”思想,创造了西初的“文景之治”的局面。

董仲舒和他的新儒学:
背景:汉建立 60年的时间中出现了政治、经济、民族等许多问题。

汉武帝雄才大略,需要再有所为无。

思想内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影响: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2.教育
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县学,派儒生为教师,学习儒家经典。

从此儒家思想深入到广大人民中。

3.科技:《汜胜之书》、造纸术、《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国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 兼并六国
B 征服越族地区
C 统一西南地区
D 夺取河套地区
2.秦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
A 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
B 颁布秦律
C 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D 推行郡县制
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 秦统一六国
B 光武中兴
C 西晋统一
D 开元盛世
4.秦始皇采取的经济方面的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B 巩固秦朝统治
C 发展商品生产
D 积累力量征服匈奴5.以下对秦统一后使用的货币,说法错误的是()
A 黄金与铜钱并用
B 货币面值由小篆体书写
C 货币单位是半两钱
D 货币由各郡自行铸造
6.秦朝实行的以下政策或措施中,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影响最深远的是()
A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统一文字
C 焚书坑儒
D 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
7.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其依据的主要思想是()
A 无为
B 兼爱
C 仁政
D 法制
8.两汉时期的哪地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A 任用布衣为相
B 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方式
C 实行“推恩令”逐渐取消王国
D 实行察举制9.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敌”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 颁行“附益之法”
10.“推恩令”对西汉政权的最大影响是()
A 王国的军事势力减弱
B 诸侯不能招结宾客,政治势力减弱
C 铲除了王国抗拒中央的经济基础
D 王国的特权被取消,中央的财政收入增加
11.西汉时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地区有
A 新疆
B 广东
C 浙江
D 云南
12.两汉时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出的技术不包括
A 养蚕缫丝术
B 铸铁术
C 造纸术
D 犁耕技术
13.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 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B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D 设立太学,学习儒家经典
14.中国第一部研究病理学,并成为中医学基础的著作是
A 《黄帝内经》
B 《千金方》
C 《伤寒杂病论》
D 《本草纲目》
15.两汉时期教育体制发生的重要变化是
A 以儒生(博士)为教师
B 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
C 以儒家经典为教材
D 吸收农家子弟到校学习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二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捱其事。

数年以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被免职),彼自丞尉(诸侯王下属官员)以上编置私人……,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汉书∙贾谊传》
材料三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故文帝采贾生(贾谊)之议分齐、赵。

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不行黜陟(官吏的升降),而藩国自折。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说明汉初分封诸侯王的原因是什么?
②依据材料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后果。

③汉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A 4.B 5.D 6.B 7.A 8.C 9.A 10.C 11.A
12.C 13.A 14.A 15.B
二、材料解析题
16.①西汉建立初期,政权不稳,于是分封同姓王,以巩固统治。

②诸侯王自设官吏,形成威胁中央的政治势力。

③汉文帝时,分割齐国、赵国。

汉景帝时,削吴、楚的力量。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