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期中国几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史四次运动思想主张
中国近代史的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发展资本义);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民主与科学。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领导阶级:地主阶级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二、戊戌变法早期的维新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基本形成。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时间:1898年6月—9月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三.辛亥革命革命党的创建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成立地点:日本东京创建者:孙中山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时间:1911年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结果: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
四.新文化运动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高中历史 5.21《新文化运动》素材 岳麓版08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素材一、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某某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某某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某某、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二、分析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几种并存的现象、原因及影响。
政治上:①专制独裁与某某某某两种政治势力并存。
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后,厉行独裁卖国政策。
为了维护某某某某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先是采取政治斗争手段,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将中国政治纳入政党政治的轨道;后是采取军事斗争手段,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开始了复辟帝制活动,孙某某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斗争,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
北洋政府的继任者继续实行军阀独裁统治,为维护某某某某制度,孙某某在某某倡导护法运动,成立护法军政府,与政权对峙。
由于西南军阀无意北伐和护法,并与政权中的直系军阀勾结,护法运动失败。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的表现。
②北洋军阀与地方军阀的并存。
北洋军阀继续控制中央政权,地方军阀与之分庭抗礼。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的,是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
军阀割据与混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人民强烈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于1924年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②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材料: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 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 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康有为思想有什么特点?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二、仿行制度
2、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共和思想
代表人物: 孙中山 时间: 19C末20C初 主张:主张资阶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活动:辛亥革命(1911年) 结局:建立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双半状况依然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 的运动。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 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 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 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 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三、思想救国
1、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时间: 1915——1918
主张: 提倡民主科学,思想救国
活动:新文化运动 影响:
三、思想救国
2.无产阶级: 宣传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 李大钊、陈独秀 时间: 1918——1919
主张: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救国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 A、进步性: 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
(3)内容: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同盟会纲领
内容
暴力革命,推翻 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 的财富重新分配问 题,平均地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鼓舞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局限性: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辛 丑 条 约 》
赔 设 拆 惩 改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口号:“扶清灭洋”
◆活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积 极 作 用
①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妄企图。 ②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 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 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
经济: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甲午战后) 原因 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 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总投资1200多万元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概况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短暂的春天”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发展历程及特征汇总
线索特征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及特征
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
全面认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精要点拨】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器
物”、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的历程。 1/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 物”的层面; 2/甲午中日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是中国近代第一 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4/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 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 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 流。
[知识线索] 全面认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 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 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 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 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宏观预览】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 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 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一个方向 “西学东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三个阶段 器物
[知识线索] 全面认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作者:姜瑞萍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出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准备。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学习对象:日本。
原因:日本是我们的邻国,美国叩关后,日本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是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代表人物: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变着,天下之公理”。
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变法运动的高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百日维新的进行提供了思想准备。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而康有为、梁启超极力维护清朝统治,反对革命。
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保皇派。
阵地:革命派《民报》、保皇派《新民丛报》。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新文化运动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日益黑暗,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寻找新出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上,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使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无法容忍。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
赋予一切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 个人及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 主义
相同:主张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
四、从“兴民权”到“民主、科学、启蒙”—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辛亥革命使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人文主义精 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区别:代表阶级利益、学习内容、根本目的 洋务派:地主阶级、学科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维新派:资产阶级、学科技和政治制度、发展资
本主义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1、提出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救国方案相继失败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 断壮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894年 兴中会成立; 1895年 广州起义)
是否要进行维新变法,是否要实行君主立宪、 变革政治制度,是否应进行教育改革
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 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康有为披着孔子外衣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原因
(1)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2)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 有软弱性和保守性 (3)与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有关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阶段
内容
代表作
作者
前期 (1915 —1919)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 专制和愚昧、迷信
(核心)
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道德 (前提)
提倡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 (传播载体)
《敬告青年》
《狂人日记》 《文学改良刍议》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999上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 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篇》
A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 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 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活动: 洋务运动 (4)结局: 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1、(2003上海)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 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管增设天文算学馆, 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2、(2002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 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三、提倡思想解放 1、前期新文化运动
思想特点: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2、后期新文化运动
思想特点:宣传马克思主义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有了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上 袁世凯 专权;
③.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 深入人心,但同时,袁 世凯掀起了 尊孔复古 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标志:
•军事工业
京师同文馆 京师 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
旅顺
北洋海军
•民用工业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
威海卫
•近代海军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比较距离2011年高考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文科的同学要有一个清楚的头脑,总结各科的知识重点并记住。
下边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高中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新文化运动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批判传统思想,倡导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展独立发展的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论战。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山东成武二中 盛昌华
名称
时间
领导派别
兴起原因
目的
内容
性质
影响
异
同新派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3、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也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创造了条件。
都受了欧洲启运动和中国明清时期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都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的反动政府日益腐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影响下发生的。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激烈论战。
中国近现代史问答题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2.简述林则徐反对英国侵略的策略思想3.列举鸦片战争时期爱国官兵的抗英斗争4.试析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5.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6.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7.列举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事实8.试析二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9.列举中法战争中的重要战役10.试析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及影响11.日本是怎样蓄谋发动侵华战争的?12.列举甲午战争中的主要战役13.结合史实分析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14.试析甲午战争的影响15.简述台湾人民的保台斗争16.列举列强在华强占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17.简述近代香港问题的形成18.结合条约内容说明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9.试析近代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其成因20.简述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关系的演变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2.试评洪秀全3.简述太平天国前期胜利进军的过程及原因4.建都天京战略得失分析5.为什么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水岭6.试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7.简述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8.试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9.与历代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哪些新的特点?10.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11.简析扶清灭洋口号12.简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演变及成因13.如何评析东南互保14.试析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作用15.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16.1854-1861年太平军与湘军争夺天京上游的主要阶段及结局特征三、晚清政局1.试析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2.简述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3.列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4.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5.试析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6.试评洋务运动7.简述清末新政的背景8.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9.试评清末新政10.洋务运动军用和民用企业的特点和作用11.试述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三派思想冲突四、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途径和特点2.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和局限性3.20世纪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概况和特点4.19世纪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概况5.甲午战争后产生的主要民族资本主义企业6.20世纪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概况7.西学东渐的阶段及其特点8.文化冲突的类型和性质9.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10.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11.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12.简述科举制度的发展到被废除的过程五、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1.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分析2.严复的变法理论分析3.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焦点、意义及其局限性4.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5.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6.清末立宪运动评析7.简述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8.同盟会纲领评析9.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意义及其局限性10.革命派武装反清活动的失败原因1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重要意义12.南京临时政府评析1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面临的困境与危机14.《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性质15.二次革命及其失败原因和结局16.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17.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颁布的重要措施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1.中国近代出现的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概括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与19世纪末相比的新特点,并分析原因3.北洋军阀的形成原因4.评价五四运动5.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6.简述北洋军阀的性质及反动统治的特点7.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8.简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引起的三次思想论争9.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性和失败的经验教训10.比较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并阐述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易错点12 近代史上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2 近代史上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1:洋务运动: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主张学习先进技术,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戊戌变法: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思想的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推动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影响:此次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此后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辛亥革命: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推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影响: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4:新文化运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思想基础。
它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以当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以陈独秀、胡适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近代西方先进思想的推动下,冲破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笼,高喊“科学和民主”,开展新文化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大改造。
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5:五四运动:时间:1919年5月4日,目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前期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新文化运动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由“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转向“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基本线索: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_4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思考导学】1.中国近代出现了哪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答案:(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答案: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它的前期以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更成为新世纪的曙光。
其次,新文化运动内容新:民主科学两大旗帜前所未有,在中国起了震聋发聩的作用,白话文也是对旧文化的巨大改革;第三,新文化运动来势之猛前所未有,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老巢孔家店,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北京本来就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新青年》创办不久,即将编辑部迁往北京,而北京大学这所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在蔡元培任校长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等人都请到此校任教,因而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我们今天还在广泛宣传儒家思想,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答案:新文化运动开展之机,正是尊孔复古逆流猖獗之时,且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认为,中国之所以黑暗、落后,中国革命之所以屡次失败,其原因是由于以儒学为代表的几千年封建毒害的结果。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
1915—1919年
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 盛昌华 274200
名称
时间
领导派别
兴起原因
目的
内容
性质影响异同源自维新思想19世纪末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B.政治上: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2、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展独立发展的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论战。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批判传统思想,倡导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二 新文化运动(1915年)
这是一个思想自由,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 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分子 的目光转向思想启蒙,唤起国民的觉醒。广大人 民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一种新的主义、 新的信仰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近代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 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 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 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 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 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
康有为( 1858~1927)
(一)开始传入 20世纪初 代表人物:资产阶级 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 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革命派) 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苏俄对华宣言
( 1919 .7 )
以前俄国历届政
府同中国订立的一
切条约无效,放弃
以前夺取中国的一
切领土和中国境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 的一切俄国租界,
必修Ⅰ: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必修Ⅱ: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先驱者】
林则徐
魏源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专题线索
思想解放的主题(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 习,寻求变革,实现中国现代化 。
一、历程(1840年—1919年)近代前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前期在“向西方学习”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思想是如何演进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拒次指出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中国近代思想演进的特征和主流。
答:演进过程及影响:
(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了解西方,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面对现实,认识世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为西学的传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其实践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后来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最终促成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
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派的思想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5)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批判维新派的保皇立场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用以指导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以实现民主政治为目的,在社会上掀起了新的思想解放潮流。
地位:西方文化处于主动地位;中国文化处于被动地位。
两重性:既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也有侵略与反抗的分别。
主流: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
1、地主阶级改良思想
(1)新思想萌发:随着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和民族危机的出现,林则徐、龚自珍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奠定了新思想萌发的思想基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新思想的特点:既有鲜明的时代变化印记;又有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2)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制度是主体,技术是工具)。
其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2、资产阶级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在洋务派中产生了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是王韬、郑观应。
他们在经济、文化上的主张类似于洋务派,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实质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其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君主立宪)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辛亥革命: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心是上海和东京,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
“三民主义”纲领中,“民族主义”重在推翻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核心)重在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4)新文化运动: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
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
《新青年》是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是主要基地。
前期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它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但没有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更没有同工农群众斗争实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