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2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预报的获取途径等。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但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和方法也需要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定义,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通过不同途径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提高对天气现象的感知能力;学会运用天气预报信息,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应对天气变化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天气预报的获取途径及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知天气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天气案例为例,分析天气现象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天气预报的获取途径及应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天气定义、天气与气候区别、天气预报获取途径等方面的课件。
2.案例素材:收集相关的天气现象案例,用于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解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天气现象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查阅天气预报、使用天气预报APP等方法。
4. 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获取天气预报的经历,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天气预报。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分类、天气符号、天气预报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天气的概念,需要通过活动来提高对天气的关注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知道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让学生学会阅读天气预报,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3.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和理解,提高学生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分类和天气符号的认识。
2.天气预报的阅读和理解。
3.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案例和图片。
2.准备天气预报的视频或音频资料。
3.准备天气符号的图示和说明。
4.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的认识和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分类和天气符号的认识。
通过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天气的特点和表现。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的变化和趋势。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天气预报的理解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享和讨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学会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讨论如何应对恶劣天气,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对生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天气预报的原理、气象观测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的定义,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学会使用气象观测仪器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
3. 掌握天气预报的原理,能够解读天气预报信息。
4. 了解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的原理、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天气预报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讲解天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介绍气象观测仪器及其使用方法,现场演示如何进行气象观测。
(3)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天气预报信息。
(4)介绍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3. 例题讲解:(1)展示一道天气预报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天气预报信息。
(2)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天气现象。
(2)给出几道天气预报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天气预报原理、气象观测仪器、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
2. 板书以提纲形式呈现,突出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的定义,并说明与气候的区别。
(2)列举三种气象观测仪器,并简要介绍其使用方法。
2. 答案:(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层的状态和变化,气候是指长时间内大气层的平均状态。
(2)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
(3)根据天气图、卫星云图等数据,分析得出今天多云,局部有阵雨的天气情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以及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提高他们对天气知识的系统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学会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概念及其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测量指标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天气现象。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调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户外观察和调查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测量指标,以及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现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户外观察到的天气现象,总结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
《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天气预报的编制、影响天气的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掌握基本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预报,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影响天气的因素,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天气预报的编制。
难点:影响天气的因素,如何从天气预报中获取有用信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气象图表。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天气预报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天气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变的天气。
2. 新课导入:(1)讲解天气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分析其成因。
(3)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来源和准确性。
3.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跟随视频中的气象主持人学习如何看懂天气预报。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天气预报中的信息,如温度、湿度、风力等,并讨论这些信息对生活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根据气象图表判断天气情况。
(2)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出行。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气象图表,判断未来一天的天气情况。
(2)让学生编写一段天气预报,包括温度、湿度、风力等信息。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2. 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3. 天气预报的编制4. 影响天气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根据提供的气象图表,判断未来一天的天气情况,并说明判断依据。
2. 答案:(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某地区大气层的变化,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地区大气层的平均状态。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天气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特点以及天气符号的识别。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的天气知识,使他们能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天气现象,但对于天气符号的识别和理解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天气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特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简单描述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天气现象,培养学生认识和描述天气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提高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定义、特点,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2.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天气现象。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识别和描述天气符号。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和图表,用于展示和讲解天气现象。
2.准备天气符号卡片,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张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天气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这张图片中的天气是怎样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变的天气。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特点,以及常用天气符号。
通过展示实例和图表,使学生对天气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发放天气符号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识别和描述。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解释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4、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2.激发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3。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源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而更加地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影响以及重要性。
3、常见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如何根据风向标判断风向及风力的大小。
3、学会使用天气符号。
三、教学类型:新授课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大家回顾这几天不同的天气,让大家思考天气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多变的天气》。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源于生活,也降低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难度。
二、新知讲解1.天气定义: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气候的定义: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过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课堂练习】判断下面哪些形容的是天气,哪些形容的是气候?1、下列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A、长夏无冬B、烈日炎炎C、阴转多云D、四季如春E、东边日出西边雨F、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G、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天气的影响。
用课件展示书上活动题的几段材料,分析每段材料分别分析的是天气和哪个方面的影响。
归纳:材料1——天气影响农业材料2——天气影响交通材料3——天气影响生活【转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预知天气,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安排我们的生活、日常出行、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等,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
那么我们可以预知未来的天气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预知天气?3.天气预报通常,天气预报要预告一日获多日内的阴晴、气温、降水和风等情况。
《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
《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与特点、影响天气的因素、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认识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学会查看天气预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天气的定义、特点、影响天气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天气预报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出问题:“什么是天气?天气为什么会变化?”2. 讲解:介绍天气的定义、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天气的因素。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分析其成因。
4. 例题讲解: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分析天气预报中的符号和术语。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读天气预报表。
七、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与特点2. 影响天气的因素3. 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八、作业设计(1)晴转多云(2)雷阵雨(3)雾2. 答案:(1)晴转多云:由于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云层逐渐增多,导致天气由晴转多云。
(2)雷阵雨:当地面温度较高,大气层结不稳定时,容易产生对流天气,从而引发雷阵雨。
(3)雾:当空气湿度较大,温度降低时,水汽在空气中凝结成微小水滴,形成雾。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现象成因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天气变化,学会根据天气情况调整自己的活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气象站、制作简易气象仪器等,加深对天气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表示方法以及常用的天气符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天气的含义,掌握天气符号的识别,提高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
但他们对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天气符号的识别等方面的知识还不够系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对天气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天气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天气情况的能力,提高对天气现象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概念及其与气候的区别。
2.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生动的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对天气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识别天气符号,增强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实例、天气符号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天气知识的练习题,用于课堂巩固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天气变化的图片,如晴天、雨天、雾天等,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
提问:“你们对这些天气现象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概念,解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操练(10分钟)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如晴、雨、多云、雾等,让学生识别。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多变的天气》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多变的天气》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的多样性,知道晴天、阴天、雨天等不同的天气特点。
2.通过观察、讨论,培养幼儿对天气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3.学习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天气,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天气。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观察天气变化,培养幼儿对天气的好奇心。
三、教学准备1.天气卡片(晴天、阴天、雨天等)2.天气图3.画笔、颜料4.彩虹伞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天气卡片,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天气。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天气,并简单描述该天气的特点。
2.天气观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窗外的天气,引导幼儿关注天气变化。
邀请幼儿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当前的天气。
3.天气图创作教师分发画笔和颜料,引导幼儿创作自己的天气图。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发挥创意,画出自己心中的天气。
4.天气游戏教师组织幼儿玩“猜猜看”游戏,教师描述一种天气,幼儿猜测是哪种天气。
邀请幼儿参与游戏,描述天气,让其他幼儿猜测。
5.天气知识分享教师向幼儿分享关于天气的知识,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邀请幼儿提问,教师解答。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幼儿对天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天气观察环节,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天气变化的好奇心。
3.在天气图创作环节,幼儿充分发挥创意,画出了自己心中的天气,提高了幼儿的绘画能力。
4.在游戏环节,幼儿积极参与,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天气知识分享环节,部分幼儿对天气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六、教学建议1.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幼儿对天气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天气变化。
2.教师可适当增加关于天气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天气知识。
3.教师应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天气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科学的描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天气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描述和解释简单的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及多样性2.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天气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和视频资料。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户外观察的场地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张美丽的日出图片,让学生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通过PPT呈现不同的天气现象,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讨论天气现象的特点和成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分类、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他们对于天气的关注主要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天气的分类、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对天气知识的系统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分类、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了解天气、适应天气的能力。
3.提高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分类及其变化。
2.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知识。
2.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天气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天气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张有趣的天气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天气的定义、分类、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气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几个典型的天气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天气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生活中的天气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提高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天气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1节《多变的天气》优质教案(7页)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1节《多变的天气》优质教案(7页)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总体比较简单,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是什么是天气及天气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但课本上这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重点在这部分,编者进行了加工整合,以最新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并且对什么是天气,如何描绘天气进行重新解读。
二是认识常用天气符号,会看天气预报。
这里难度不大,因此设计了几个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学情分析: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比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理性认识。
考虑到学生们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教材P46图 3.1 天气与生活,了解天气的概念。
2.通过开展教材P47~48“活动”,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3. 通过阅读教材P49图 3.4 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4. 通过阅读教材P49图 3.5常用的天气符号和开展教材P50“活动”,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5. 通过阅读教材P51图3.7 2019 年 2月 26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了解污染指数。
6. 通过开展教材P52“活动”,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掌握分析某地天气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等课外活动的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2.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卫星云图及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判定。
3.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的质量。
多变的天气教案完整版
多变的天气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气候与气象”,涉及到的章节为“多变的天气”。
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与特征、主要气象要素、天气变化的规律、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的定义,掌握主要气象要素;2. 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学会分析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天气变化规律的理解,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重点:天气的定义,气象要素,天气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气象图表;学具:笔记本、笔、气象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知识讲解:(1)讲解天气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状态;(2)介绍主要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风力等;(3)讲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4)分析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如雷雨、雾霾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天气预报为例,分析天气状况及成因,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天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并解释成因。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与特征2. 主要气象要素3. 天气变化规律4. 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的定义,列举三种气象要素;(2)分析你所处地区的天气变化规律,并说明成因;(3)举例说明两种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 答案:(1)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状态,气象要素有气温、湿度、风力等;(2)略;(3)如雷雨:空气湿润,气温高,大气不稳定,易产生对流天气;雾霾:空气湿度大,风力小,污染物排放量大,不利于扩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天气知识,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多变的天气公开课教案
多变的天气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册第四章《气候与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如何观察天气变化,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学会观察天气变化,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2. 教学重点:观察天气变化,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天气预报视频。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天气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窗外或校园内的天气现象,讨论天气现象的成因。
4. 例题讲解:讲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如晴天、阴天、雨天、雾天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
六、板书设计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 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3. 天气观察与预报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本周的天气变化,预测下周一的天气。
2. 答案:根据观察和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天气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实施;3.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4. 随堂练习的设计;5.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幼儿园《多变的天气》教案(通用
幼儿园《多变的天气》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材第四章《自然与环境》,详细内容为第一节课《多变的天气》。
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天气的变化,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学会关注天气信息,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认识并说出晴、雨、阴、雪等常见的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提高幼儿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激发幼儿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关注天气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天气图片、PPT、晴雨表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让幼儿关注天气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1)展示天气图片,让幼儿认识并说出晴、雨、阴、雪等天气现象。
(2)通过PPT讲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对生活的影响。
(3)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天气信息,提高幼儿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 实践活动:(1)带领幼儿制作晴雨表,学会记录天气变化。
(2)组织幼儿进行天气观察,让幼儿亲身体验不同天气下的感受。
4. 例题讲解:讲解天气预报中的符号,让幼儿学会看懂天气预报。
5. 随堂练习:(1)出示不同天气的图片,让幼儿说出天气名称及其特点。
(2)让幼儿模拟播报天气预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多变的天气》2. 板书内容:(1)天气现象:晴、雨、阴、雪(2)天气影响:出行、穿衣、农业等(3)天气观察:晴雨表、观察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家长协助幼儿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在下周分享。
(2)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天气图画,并说明原因。
2. 答案:(1)一周天气记录表(见附件)(2)图画及说明(示例:我喜欢晴天,因为可以出去玩耍,晒太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天气变化对幼儿生活的影响,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德育目标(选自纲要)
二、教学目标
3.通过实验感知“空气的重量”。
4.通过对比了解临沂的气候,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课题:多变的天气
课时:2课时
四、过程设计
(一)引入
(作为人的极限,不吃饭只喝水能撑30天,不吃不喝能撑7天,要是呼吸不到空气呢?最多15分钟,由此可见空气对我们重不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对我们非常非常重要的空气,在它里面发生的一些事。
空气里发生的一些变化,我们叫它——天气。
给大家两分钟准备,举例说一说天气变化较大,或持续的某一种天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二)天气的变化及影响
1、学生说天气的影响
暴雨,台风,大雪,降温,高温,冷雨,沙尘暴,雾霾。
2、补充天气好的一面
3、分析总结天气的内容
4、分享天气的故事
(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1、天气与气候的联系
天气慢慢的积累,就形成了干旱、湿润、高温、寒冷的环境,这就是气候。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练习
4、总结
5、临沂与外地对比
评价一下我们当地的天气。
相对于上海40°的高温,我们少了一些酷暑难挡,在哈尔滨-30多度,热水瞬间成冰的面前,我们再冷也是春天,没有台风,没有洪水,踏遍名山大川,走过大江南北,我们对处于困境的人们同情、援助,同时我们应该庆幸:临沂真是一块福地。
我们也真的应该热爱我们的蒙山沂水,那就要努力学习,成就能力,更快速的发展科技,让生活更富足,让环境更美好。
(四)验证空气的重量
◎你可以猜想:空气是否有重量
◎你需要准备:①尺子一根②厚白纸一张
◎步骤:①尺子平放在桌上,一端伸出桌外2厘米,迅速点击伸出的一端,尺子、、、
②尺子平放在桌上,一端伸出桌外2厘米,厚白纸平放在尺子上,进行点击、、、
结果、、、这说明空气比我们一开始想象的要
科学家们经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空气约重1.2千克,来估算一下我们房间的大小:长*宽*高= 看来众多的猜想都需要我们用科学的实践去验证,也就是常说的一句话“”。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