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2017 年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一、水果产业技术系统(一)整体思路。
针对我省果业供应侧产能剩余、供应侧构造性失衡问题,依据品种引领、质量提高、生态环保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为主体,拓展市场,打响品牌,推动果业连续健康发展。
增强果树优秀品种引进、挑选和推行,繁育优良健康种苗,集成创新种植技术,增强果品综合开发利用,推动果质量量安全,提高生产综合效益,促使我省果业实现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俭、环境友善的可连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引进、挑选和推行百香果优秀品种;建立病毒检测系统,展开百香果苗木出圃抽检工作,推行优良无病毒苗木;展开高优节能种植技术集成示范,提高种植技术水平;踊跃开发精湛加工产品,提高综合利用效益,拓展延长产业链,提高福建百香果产业可连续发展能力。
(三)工作要点1.增强种质资源引进及品种挑选。
展开百香果优秀种质资源的引进、保留、评论及利用,引进和采集种质资源10-15份,成立百香果种质资源圃;以果香浓烈、风味独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为目标,挑选出适应福建地理天气的优秀品种1-2个;成立良种母本园 2 个,为种苗繁育供应优良资料。
拟订百香果品种标准1-2个。
2.推动优良种苗繁育及推行。
建立种苗病毒检测系统,保障繁育资料和出圃种苗无病毒,促使产业健康发展,在全省主要育苗基地展开百香果种苗出圃检测,达成 10 万株以上的苗木抽检工作。
3.高优节能种植技术集成与推行。
环绕质量提高、节本增效、绿色栽种的目标,展开露地种植、设备种植、限域种植、完熟种植、肥水精确调控、减肥减药等技术研发与示范,集成一套高优节能种植技术,实现战胜土地连作阻碍,减少果业生产面源污染,提高果质量量,降低生产成本等目标;拟订百香果标准 1-2 项。
4.推动产业链延长。
增强百香果加工及综合利用的工艺研发,开发系列加工产品。
要点展开百香果饮料、浓缩果汁、百香果特点糕点和休闲食品工艺研发和产品开发,研发出3-5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带值。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
为了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一、目标和原则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以下原则:(一)合理划分责任,强化协同配合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中央主要负责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和管理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落实产业发展任务,支持地方间建立区域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等,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地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类科技资源,落实统一规划和区域布局下的相关任务,做好涉及本地的机构、设施、人员等相关条件保障工作;地方与地方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工明确的原则,共同推进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
(二)遵循产业规律,推动协调发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合理配置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间和区域间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条块结合,稳定、持续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三)强化制度设计,建立内在机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化、制度化设计,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通过基地、人才、项目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背景、内涵、关键要素、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背景1.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二是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贡献率显著提升;四是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传统为主,现代化程度不高;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四是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二、内涵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指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驱动、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发展等手段,构建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较高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
三、关键要素1. 产业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农业产业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2. 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
3. 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提高农业附加值。
4. 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5.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路径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3. 强化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
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3.08•【文号】农科教发[2011]3号•【施行日期】2011.03.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的通知(农科教发[201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一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建设和运行工作基础上,我部组织开展了“十二五”体系建设工作。
根据“十二五”体系岗位设置规范和综合试验站布局规划,按照遴选条件、遴选程序,经公示,确定了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33个功能研究室和1144个综合试验站,聘请了50名首席科学家、1051名岗位科学家和1144名站长。
现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予以印发。
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二〇一一年三月八日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和岗位聘用人员名单(2011-2015年)一、水稻(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程式华1、育种与繁育研究室研究室主任:胡培松岗位及聘用人员:种质资源评价:何予卿(华中农业大学)分子育种:胡培松(中国水稻研究所)野生稻利用:颜龙安(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长江流域三系杂交稻育种:程式华(中国水稻研究所)长江中游籼型杂交稻育种:赵炳然(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长江中游红莲籼型杂交稻育种:朱英国(武汉大学)长江中游优质常规稻育种:黎用朝(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长江上游杂交稻育种:任光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长江下游粳稻育种: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华南稻区两系杂交稻育种:王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稻区三系杂交稻育种:谢华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华南稻区常规稻育种:陈志强(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南部粳稻育种:陈温福(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北部粳稻育种:潘国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中部粳稻育种:张三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2、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彭友良稻纵卷叶螟防控:翟保平(南京农业大学)稻飞虱防控:傅强(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瘟病防控:彭友良(中国农业大学)病毒病防控:周雪平(浙江大学)杂草防控:陆永良(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防治:娄永根(浙江大学)东北区域综合防控:刘志恒(沈阳农业大学)长江流域综合防控:彭云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区域综合防控:朱小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螟虫防控:方继朝(江苏省农业科学院)3、栽培与土肥研究室研究室主任:朱德峰长江中下游区栽培与土肥:廖西元(中国水稻研究所)东北区栽培与土肥:赵国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区栽培与土肥:熊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区栽培与土肥:邹应斌(湖南农业大学)稻田培肥:周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水分管理与节水栽培:朱德峰(中国水稻研究所)4、机械化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室主任:李革育秧与插秧机械:李革(浙江理工大学)生产全程机械化:马旭(华南农业大学)5、加工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卢淑雯稻米加工:卢淑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6、产业经济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浙江大学研究室主任:杨万江产业经济:杨万江(浙江大学)(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沈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隋国民2、铁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卢铁钢3、吉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王孝甲4、通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赵基洪5、五常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闫平6、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柴永山7、黑龙江垦区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霍立君8、哈尔滨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凤鸣9、徐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刘超10、扬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戴正元11、连云港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徐大勇12、南京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王才林13、杭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金庆生14、嘉兴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姚坚15、金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钱秋平16、桐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桐城市水稻研究所;站长:汪向东17、宣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曹新国18、合肥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泽福19、三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许旭明20、南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江文清21、赣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红林22、萍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季能23、南昌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陈大洲24、抚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吴强25、济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水稻研究所;站长:杨连群26、信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宋世枝27、恩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站长:吴双清28、武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游艾青29、荆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荆州农业科学院;站长:周忠清30、衡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曾良贵31、常德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站长:王建龙32、岳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平33、祁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站长:秦道珠34、江门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刘朝东35、肇庆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志中36、柳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覃凯旋37、南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站长:陈仁天38、海口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孟卫东39、三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站长:黄文章40、宜宾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林纲41、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王志42、内江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陈勇43、南充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谢树果44、贵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鹿占黔45、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陈文强46、永胜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奎丽梅47、德宏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董保柱48、汉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冯志峰49、银川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站长:殷延勃二、玉米(一)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张世煌1、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郭庆法国内和温带外来种质评价与改良创新:李明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热带和亚热带种质资源引进与改良创新:李新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北部区域育种:曹靖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南部及内蒙古区域育种:王绍平(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黄淮南部区域育种:王振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黄淮北部区域育种:郭庆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山地育种:潘光堂(四川农业大学)种子扩繁与生产:王建华(中国农业大学)抗逆育种技术与种质创新: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振营虫害防控: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防控:王晓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南部和华北区域防控:董金皋(河北农业大学)东北区域防控:晋齐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黄淮海区域防控:石洁(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西南区域防控:李晓(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陈捷(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室主任:赵明东北北部区域栽培:王立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南部区域栽培:赵久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黄淮南部区域栽培:李潮海(河南农业大学)黄淮北部区域栽培:董树亭(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山地栽培:刘永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分管理:肖俊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土壤耕作与改良:赵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营养与施肥:陈新平(中国农业大学)西北旱作栽培与综合管理:李少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抗逆栽培:王璞(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张东兴夏播区生产全程机械化:张东兴(中国农业大学)春播区生产全程机械化:孙士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刘丽萍深加工技术及副产物的利用:刘丽萍(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徐志刚产业经济:徐志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唐山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佟文悦2、石家庄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站长:张文英3、衡水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站长:谢俊良4、邯郸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孙海昆5、长治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洪6、忻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翟广谦7、蒙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站长:高聚林8、赤峰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站长:霍剑锋9、通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张建华10、沈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王延波11、铁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栾化泉12、丹东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站长:景希强13、吉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王铁成14、通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董本春15、洮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边少锋16、辽源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张世英17、哈尔滨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王俊河18、绥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南元涛19、克山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刘兴焱20、齐齐哈尔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树权21、黑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巩双印22、佳木斯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站长:张亚田23、江苏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站长:袁建华24、东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站长:王桂跃25、宿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现平26、济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郭新平27、聊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院;站长:侯廷荣28、莱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柳京国29、潍坊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白星焕30、德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张秀田31、浚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常建智32、新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学舜33、洛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沈东风34、漯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柳家友35、鄂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站长:王黎明36、高桥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站长:陈志辉37、广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站长:胡建广38、南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站长:程伟东39、重庆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杨华40、南充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郑祖平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王秀全42、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站长:任洪43、遵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毕世敏44、曲靖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黄吉美45、德宏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黄必华46、关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站长:薛吉全47、榆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马向峰48、兰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樊廷录建设依托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站长:王永宏50、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站长:梁晓玲三、小麦(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程顺和种质资源评价:张学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分子育种:夏先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杂种优势利用:赵昌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长江中下游育种:程顺和(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方湿润区育种:马传喜(安徽农业大学)春麦区育种:肖志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北方干旱区育种:郭进考(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黄淮北部育种:刘建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淮南部育种:许为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种子扩繁与生产:肖世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室主任:康振生地上虫害防控:程登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地下虫害防控:武予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锈病防控:康振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病毒病害防控:陈剑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穗部病害防控:马忠华(浙江大学)叶部病害防控:喻大昭(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根茎部病害防控:陈怀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综合防控:陈万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3、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研究室主任:于振文长江中下游栽培:姜东(南京农业大学)黄淮北部栽培:王法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淮南部栽培:郭天财(河南农业大学)综合技术集成:于振文(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区栽培:汤永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冬春混播区栽培:高志强(山西农业大学)北方干旱区栽培:王志敏(中国农业大学)小麦高产创建:赵广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土壤施肥和水分研究室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沈阿林土壤改良:张佳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肥技术:刘兆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综合管理:沈阿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水分管理:段爱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营养与有害物监控:王朝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魏益民加工技术:卞科(河南工业大学)综合利用:魏益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贮藏技术与设施:尹成华(河南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建设依托单位: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研究室主任:韩一军产业经济:韩一军(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1、栾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站长:李俊明2、衡水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衡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秀敏3、保定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站长:李雁鸣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马永安5、沧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站长:赵松山6、邢台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景东林7、山西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定一8、内蒙古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站长:李元清9、东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邵立刚10、徐淮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荣振11、沿海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高德荣12、沿江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马鸿翔13、苏中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王伟中14、沿淮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平治15、亳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XXX民16、六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姜文武17、宿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吴兰云18、德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盐碱土改良试验站;站长:林治安19、临沂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刘飞20、菏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思同21、滨州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耿爱民22、泰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吴科23、烟台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姜鸿明24、聊城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王怀恩25、潍坊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张其鲁26、漯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站长:廖平安27、南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金榜28、开封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站长:牛本永29、安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杨春玲30、信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陈金平31、濮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赵继文32、商丘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站长:胡新33、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朱统泉34、周口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站长:李新平35、新乡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站长:赵宗武36、洛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站长:高海涛37、武汉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高春保38、襄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站长:王志顺建设依托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站长:余国东40、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李生荣41、成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站长:杨武云建设依托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站长:黄辉跃43、贵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站长:何庆才44、云南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站长:于亚雄45、楚雄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站长:邹萍46、咸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张安静47、杨凌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站长:高翔48、甘肃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站长:鲁清林49、河西走廊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站长:柴守玺。
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研究
一
农 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适应我 国农村改革 和发 展需 要产生的 系等问题。 鉴于此提 出研究 山西农业产业化针对性 的评价指标 。 种新 型的农业 组织 形式和经营机制 ,在提高农业生 产效 益 , 2 . 1 规模化指标
要 意义 。
他商 品基地 的比例 、某一 资产层 以上企 业 占农业产业化企业的
比重等 ( 可从 占地 面积 、人 口总数 、产 值产量 、建设 总投资等 山西农业产业化 经营起步于 2 0世纪 9 O年代 ,近 2 0 a 来大 方面分析 )。 致 经历 了探索起步 、全面发展 和推进提 高 3个阶段。经过 3个 2 . 2一 体 化 指标 阶段 的发展 ,山西农畜产 品加工业取得 了明显的进展 ,具体表 体化是指将原来相互独 立的若 干部分整合 在一体 ,包括
增加农 民收入 ,促进农村 经济发展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 我国 规模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 的首要指标 ,规模越大 现代农业建设 日新月异 和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的新形势下 , 反 映出农业 产业 化体系越完善 ,内生效益越强 。该指标 主要体 加快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 、 培育新 型支柱产业 、 现 在支柱产业规模 、商 品基地 规模 、龙头企业规模 3 方 面 】 。 实现转型发展 的重要 内容 ,对 实现 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具体指标有 支柱 产业 占非 支柱 产业 的 比重 、农业商品基地与其
一
1山西现代农 业产 业化 发展 取得的成就
现在农业产业 化企业数量增多 、涉农总 资产规模 不断扩大 、农 横 向一体化和纵 向一体化 。该指标是农业产业化 的核心 ,集中 业产业链条逐 步延 伸 、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农户增 收能力 体现在农工商综合经营 、产供销一条龙经 营、农科教 一体 化程 日益增强 、市场 销售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形成 了以雁 门关 生态 度高低和利益关系上 。具体指标有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 、产业 畜牧经济 区 、吕梁太行两 山杂粮林 果产业区和晋 中晋南盆地果 链 完善程度 、产供销系统 的契约化程度 、农 民组织化程度 、龙 菜园艺设施农业 区 3 大现代农 业示 范区为 中心和 十个现代农业 头企业 带动农 户作用 、 农 产品的增值率 以及农业一体化服务覆 示范县 为抓手 的加工 、流通 、基地 3大领域 l 3个行业 的农业 盖率等 。 产业化 区域布局 [ 1 】 。形 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 型 、中介组织带动 2 - 3科 技 化 指 标 型 、专业市场带动型和科技实体带 动型为主的组织模式和经营 科技化是反映农 业产业化发育程度 的重要指标 ,它涵盖农 机制。实现 了农产品供给机制进一 步稳 固 ,农业产业结构更加 业产业化从产前 、 产 中、 产后的各个 环节 , 要求农产 品在 生产 、 合理 , 农 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优化 , 农业产业化体 系不断完善 , 加工 、销售等诸 多环节 中应 以科技 为导 向,注重提高产品 的科 使全 省的农 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 。 技含量 ,以实现增加 收入 的 目的。主要 指标 有农 业科研人员的 农业产业化 的发展还催生 了一批农 业龙 头企业 ,而龙头企 就业 比例 、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 、农产 品的科技 含量 、农 业 的发展 又促 进 了农业产业化 的发展 。 目前 ,山西共 有农 业产 业科研经费投入量 、农业科技贡献率等 [ 3 ] 。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确体系建设目标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加强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围绕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 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4.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二、优化体系建设架构1. 完善组织架构。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展的格局。
2. 明确职责分工。
明确各级体系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职责,形成合力。
3. 加强部门协作。
农业、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科技创新能力1. 加大研发投入。
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研发,提高研发投入强度。
2. 强化基础研究。
围绕农业关键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1. 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
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研队伍。
2. 实施农业人才引进计划。
吸引国内外优秀农业人才来华从事科研、教学和推广工作。
3.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财经研究49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刘 娟摘 要:本文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并对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品牌战略 产业结构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尽管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目前已经被大多数人了解,但是有关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内涵并不是广为人知。
学术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解释可归纳为:农业产业化就是利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扩大农业产业范围,将农业科研、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和产品贸易等多种行业都纳入农业产业规划,最终实现农业的集团化发展。
2、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1)龙头企业规模仍整体偏小。
进行产业化运营,重点是扶持一批龙头单位,凭借这些公司推动产业发展与农民收益提升。
但是,和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国内比较发达的地区比较,山西省农产品加工的大型公司呈现出产业基础弱、发展规模不够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等不足,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通常为农业产值的三倍,具体到我国,平均水平是1.1倍,但山西的水平却是0.7倍。
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概率在八成以上,我国的平均水平为四成,山西省的水平仅为36%,达不到我国的平均水平,对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当前,本省年销售业绩在五百万以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仅有八百家,年销售业绩在十亿元以上的基本没有。
可是山东省此类企业年销售业绩在十亿元以上的有七十多家。
本省的龙头农业产公司数量不过、规模不大,对农业产业化运用的带动作用很小。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足。
从当前实际状况分析,山西省农业合作社的现状并不乐观,大部分合作社都刚刚起步,人数很少超过50人,除了生产规模小之外,还有服务范围有限、带动效用不足、应对风险能力不强等各种弱点。
目前的一些农业专业合作社条件有限,因此向农户提供的服务也不多,一些一般性生产资料的服务和信息传递等服务无法满足农户的其他需求。
除了规模上的问题外,目前山西省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能力也有不足,目前大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承办主体都是一些农业的龙头企业或是农业种植大户等,尽管在他们的带动下建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但是他们的管理职能履行不到位,包括手续欠缺,社员配置和管理不当,难以实施民主管理,各种涉农事务及相关信息没有及时公开。
根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战略。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自2007年起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这一体系旨在构建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在全球农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决定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2. 意义(1)提升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整合中央和地方科研优势力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2)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通过科技引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通过科技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4)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构成与特点1. 构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构成。
(1)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以50个主要农产品为单元,设立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每个中心设1名首席科学家和若干科学家岗位。
(2)综合试验站:在主产区设立综合试验站,每个站设1名站长,负责区域内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
2. 特点(1)全链条覆盖。
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链条。
(2)产学研结合。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优势,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3)区域特色明显。
根据各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数字乡村背景下山西省智慧农业发展研究
摘 要: 智慧农业是数字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新业态ꎮ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ꎬ 对实
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ꎮ 设施农业占比较高是山西省发展智慧农业的场景优势ꎮ 但数字乡村背景下山西
省智慧农业发展面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研发与建设资金缺乏、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增产增收 [5] ꎮ
数字乡村背景下智慧农 业 的 发 展 不 断 催 生 新 经
济、 新业态、 新 模 式ꎬ 满 足 当 前 市 场 定 制 化、 个 性
化、 多样化的消费需求ꎬ 如订单农业、 采摘文旅、 社
区支持农业 ( CSA) ꎮ 智慧农业能够进一步拓展农业
的生态、 生活功能ꎬ 提升乡村多元价值ꎬ 延伸产业价
政策ꎬ 都明确提出要通过发展智慧农业来构建智慧农
业生产体系ꎮ 基于数字乡村背景ꎬ 本文阐释了智慧农
度高的农业产 销 生 态 系 统ꎬ 推 动 了 农 业 面 向 “ 服 务
化” 的转型升级 [3] ꎮ
2 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
2 1 智慧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业的内涵和发展意义ꎬ 结合山西省智慧 农 业 发 展 现
1 50 2023ꎬ Vol 43ꎬ No 24
农业与技术 ※农业经济
数字乡村背景下山西省智慧农业发展研究
王瑞 南洋 李建军 赵瑞栋 樊军亮
不良影响ꎬ 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ꎻ 同时ꎬ 也有利于
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ꎬ 实现
3 山西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
问题
2 2 智慧农业催生现代农业新业态
3 1 山西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背景1. 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
首先,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制约了农业发展;再次,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必要性为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引擎。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利于:(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4)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5)培养农业人才队伍,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内涵1. 目标定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目标。
2. 建设内容(1)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4)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布局:优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布局,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体系。
(5)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集成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2.10•【文号】农办科[2011]2号•【施行日期】2011.0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的通知(农办科[2011]2号)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农科教发[2007]12号)精神,经研究,决定成立“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执行专家组。
现将各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
执行专家组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各功能研究室主任和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代表共同组成,是各体系建设与运行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本体系研发与试验示范任务,围绕我部中心工作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活动;对本体系任务变动、机构和人员调整、经费预算等重大事项提出决策意见等。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日附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11-2015年)一、水稻组长:程式华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成员:胡培松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彭友良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朱德峰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李革机械化研究室主任(浙江理工大学)卢淑雯加工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万江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陈志强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陈温福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沈阳农业大学)邹应斌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王才林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王建龙常德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南省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谢树果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二、玉米组长:张世煌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郭庆法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王振营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赵明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东兴机械化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刘丽萍加工研究室主任(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徐志刚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立春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董树亭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农业大学)陈新平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景希强丹东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张学舜新乡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郑祖平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三、小麦组长:肖世和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程顺和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康振生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振文栽培与机械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沈阿林土壤施肥和水分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魏益民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韩一军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郭进考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许为钢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汤永禄栽培与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李俊明栾城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荣振徐淮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春保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四、大豆组长:韩天富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刘丽君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王源超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南京农业大学)胡国华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陈海涛机械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胡耀辉加工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何秀荣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孟臣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周新安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年海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郭泰佳木斯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付连舜铁岭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李素真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五、大麦青稞组长:张京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杨建明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高希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国平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朱睦元综合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曾亚文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李作安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学研究所)强小林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何庆祥武威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农垦农业研究院)六、高粱组长:邹剑秋首席科学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成员:张福耀育种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徐秀德栽培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叶凯综合研究室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丁国祥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马尚耀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杜瑞恒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七、谷子糜子组长:刁现民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程汝宏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冯佰利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郭二虎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王慧军综合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程炳文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喜文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刘金荣安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赵敏赤峰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八、燕麦荞麦组长:任长忠首席科学家(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成员:崔林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赵桂琴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甘肃农业大学)杨才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胡新中功能特性与加工研究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斌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景辉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内蒙古农业大学)赵钢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成都大学)常克勤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再清迪庆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刘彦明定西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九、食用豆组长:程须珍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田静育种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朱振东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述民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康玉凡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亚芝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包世英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陈新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张耀文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王斌榆林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郭中校长春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郭延平临夏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王学军南通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十、马铃薯组长:金黎平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员:盛万民育种与种薯繁育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张若芳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大学)熊兴耀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吕金庆机械研究室主任(东北农业大学)刘刚贮藏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罗其友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谢从华育种与种薯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王蒂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甘肃农业大学)何卫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张雅奎大兴安岭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展康曲靖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宣威市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郭志乾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一、甘薯组长:马代夫首席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员:刘庆昌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振臣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立明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赵海产后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房伯平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谢逸萍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李洪民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永春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木泰华产后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林祖军烟台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杨立明龙岩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新笋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十二、木薯组长:李开绵首席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成员:张鹏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李军栽培与植保研究室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古碧综合研究室主任(广西大学)黄贵修栽培与植保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田益农梧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刘光华保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十三、油菜组长:王汉中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成员:周永明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刘胜毅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官春云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吴崇友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黄凤洪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冯中朝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李加纳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南大学)戚存扣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杜德志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李根泽昆明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吕孝林巢湖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巢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明海宜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十四、花生组长:禹山林首席科学家(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成员:王传堂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廖伯寿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万勇善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胡志超机械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冯健雄加工与综合研究室主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张新友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梁炫强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蒋相国襄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刘立峰保定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崔富华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陈永水泉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洪波阜新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十五、芝麻组长:张海洋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成员:郑永战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刘红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汪学德综合研究室主任(河南工业大学)赵应忠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汪强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徐桂真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吴涛阜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魏林根南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十六、向日葵组长:安玉麟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成员:张义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赵君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妥德宝综合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黄绪堂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寅初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农垦科学院)谭丽萍赤峰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孙为民齐齐哈尔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山军建银川试验站站长(宁夏农林科学院)十七、胡麻组长:党占海首席科学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成员:张建平育种及种子研究室主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辉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严兴初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米君育种及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安维太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建春大同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俊山鄂尔多斯综合试验站站长(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王宗胜平凉综合试验站站长(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八、棉花组长:喻树迅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成员:李付广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吴孔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毛树春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周亚立机械研究室主任(新疆农垦科学院)祝水金加工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杜珉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天真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李雪源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董合忠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朱朝阳阿拉尔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田绍仁鄱阳湖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高俊山豫东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十九、麻类组长:熊和平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成员:李德芳育种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张德咏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彭定祥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王朝云设施设备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刘正初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陈收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湖南大学)周文钊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杨明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关凤芝育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魏刚达州苎麻试验站站长(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黄建平伊犁亚麻试验站站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潘兹亮信阳红麻试验站站长(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甘蔗组长:陈如凯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成员:许莉萍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黄诚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李奇伟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刘庆庭机械化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郑传芳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张树珍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张跃彬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莫建霖机械化与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研究院)李廷化金光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郑学文湛江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湛江农垦局)贾应明保山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贺贵柏百色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一、甜菜组长:白晨首席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成员:王华忠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韩成贵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苏文斌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杨骥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王燕飞栽培土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孙佰臣九三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刘焕霞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甜菜研究所)王清发长春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二十二、蚕桑组长:鲁成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成员:向仲怀育种与蚕种研究室主任(西南大学)沈中元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张国政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胡祚忠设施与机械研究室主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廖森泰加工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顾国达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计东风育种与蚕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朱方容育种与蚕种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沈卫德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苏州大学)廖先谋河池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蚕业指导站)黄平红河综合试验站站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许明芬苏北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蚕种管理所)二十三、茶叶组长:杨亚军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员:梁月荣育种与种苗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陈宗懋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阮建云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智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刘仲华深加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姜爱芹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黎星辉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肖宏儒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李尚庆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安徽农业大学)尤志明宁德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王友平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李中林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二十四、食用菌组长:张金霞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成员:李玉育种与菌种繁育研究室主任(吉林农业大学)边银丙病虫害防控研究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谭琦栽培与设施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王贺祥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俊飚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谢宝贵育种与菌种繁育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申进文栽培与设施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宫志远加工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柳林延吉综合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延边特产研究所)魏银初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王世恒杭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安秀荣泰安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二十五、大宗蔬菜组长:杜永臣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员:方智远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谢丙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喻景权栽培与营养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李天来设施工程研究室主任(沈阳农业大学)高丽朴采后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李崇光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华中农业大学)邹学校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侯喜林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张振贤栽培与营养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吕中华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王玉海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肖日新海南综合试验站站长(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二十六、西甜瓜组长:许勇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员:伊鸿平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赵廷昌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君璞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吴敬学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吴明珠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孙小武育种与种子研究室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别之龙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张显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徐小利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焦自高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王毓洪宁波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调查报告
新变化新问题4
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已经进入国 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已经进入国 30年发展 际农业科技主流。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新的发展模式。 际农业科技主流。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新的发展模式。 ——国际性的农业科技大会主办国 国际性的农业科技大会主办国 ——部分科学家担任国际农业科技组织领导人 部分科学家担任国际农业科技组织领导人 ——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培训 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培训
深层次问题之三 (一)背景概要
机制
──立项脱离需求 ──立项脱离需求 ──以论文考核评价 ──以论文考核评价 ──成果难以应用推广 ──成果难以应用推广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当下的中国,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当下的中国,解决这 些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些深层次问题 , 需要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 来最终建立起新的体制或者新的体系。 来最终建立起新的体制或者新的体系 。 但这种 创新既不能与现有体制发生大的冲突, 既不能与现有体制发生大的冲突 创新 既不能 与现有体制发生大的冲突 , 又不能 为未来改革留下障碍;既要加大投入 加大投入, 为未来改革留下障碍 ; 既要 加大投入 , 又不要 因为新的投入而加剧或者固化已经存在的弊端。 因为新的投入而加剧或者固化已经存在的弊端 。
新变化新问题9 新变化新问题9
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政府的部门如何转变职能,摆脱琐碎的具体项 政府的部门如何转变职能,摆脱琐碎的具体项 政府的部门如何转变职能 琐碎 目管理; 目管理; ——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介入社会组织或者 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 社会组织或者 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 介入社会组织 NGO(学术团体)参与科研项目管理,使管理专业化、 NGO(学术团体)参与科研项目管理,使管理专业化、 透明化、民主化。要重新认识和利用社会团体。 透明化、民主化。要重新认识和利用社会团体。 ——政府投资是要解决问题的,如何使项目承担人 政府投资是要解决问题的, 政府投资是要解决问题的 的研究行为与责任相匹配(是否解决了问题) 的研究行为与责任相匹配(是否解决了问题) ——按支出行为进行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零结余 按支出行为进行预算、国库集中支付、 按支出行为进行预算 等新的财政财务方式,客观上也要求科研经费申报的实 等新的财政财务方式,客观上也要求科研经费申报的实 事求是。 事求是。
山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和综合产出能力低下 、 生产关 系不协调等 问题 , 制约着山西现代农业 的发展 。因此 , 山西大力 发展现代农业示范 区
是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 增加农 民收入 、 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转型跨越发展 的重 大举措 。指出制约山西省发 展现代农业的瓶颈问题 , 结合实际 , 针对性 地提出了解决 办法 。 关键词 : 山西 ; 现代农业 ; 发展 ; 问题 ; 对策
f a r me r s ’ i n c o me , b a l a n c e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nd a p r o mo t e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a n d l e a p — f o r w a r d d e v e l o p me n t . T h e a r t i c l e p o i n t s o u t he t b o t l t e n e c k i s s u e s r e s t r i c t i n g mo d e n r a g r i c u l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a n d c o mb i n e s t h e r e a l i t i e s i n S h a n x i t o p u t f o r wa rd me a s u r e s t o s o l v e t h e c o r c e r n n i n g 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s . Ke y wo r d s : S h a n x i ; mo d e n r a g r i c u l t u r e ; d e v e l o p me n t ; i s s u e ; c o u n t e r me su a r e
健全山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几个问题
趟 潼鋈凿 : : 二 二
农产品 现代农业体系中所讲 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不仅仅是为加工业提供生产原料这样一件简单的事 , 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以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 以
增 加农 民收人 为 目标 , 以标 准 化 、 规模 化 、 产业 化 开发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 的有效载 体 和主要 内容 。
( ) 大农 产 品 加 工 企 业 群 体 , 构 建现 代 农 一 壮 是
业 产业体 系的核 心
发展 农产 品加 工 龙 头企业 , 不 断使 其 扩 张 和壮 并
大, 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农产 品加工业是农
加工 品。 于山西农业 而言 , 地建设 的重要性是 具有 对 基 战略性 的 , 必须放 在更加重 要 、 更加 突 出的地位上 。
20 年 ,全 国最大 的农 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 08 30 0 多亿 , 而我省最大的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仅 1 亿多 3
之 重
上。只有这样一批企业群体的产生 , 农村经济才能有 更好 更 快 的发 展 。从 另一 方 面看 , 只 有这 样一 批 企 也 业群体的扩大 , 才能把农村 的劳动力吸纳转化成工业 产业 大军 。
深 层 分析 ,也 只有壮 大 农产 品加 工企 业 群体 , 才 能够 实 现城 乡统 筹 发展 , 破二 元 结构 。从 经 济 发展 打 的角 度 看 , 打 破 城 乡 二 元结 构 , 须 实 现城 乡 居 民 要 必
健 全 现代 农业 产 业 体 系 , 十 七届 三 中全 会 提 出 是
的明确要求 ,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 、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 须 破解 的课题 。本文 根据 山西农 业 和农村 经 济发展 的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为了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提出并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为农业产业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发展提供支持。
一、专项背景及意义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人口快速增长、食品安全问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强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推动我国农业升级、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振兴。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出现的。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简称“农业科技体系”)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或管理模式。
在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集成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就是通过资金、技术、政策等多种手段,集中力量支持加快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应用。
该专项的实施将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产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专项目标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套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联合研究体系,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具体而言,该专项计划实现以下目标:(1)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核心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创新技术、成套拓展技术、标准化和统一测试、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团队;(2)加快示范推广,以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合作组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加快集成驱动发展,促进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发展、促进资源调动和生态建设;(3)强化技术支撑服务,通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的指导和推动,以提高农业生产效果为目标,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经营的撬动作用;(4)实现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创新,引导各大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企事业单位、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形成众多社会力量合作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深度开展、建设成效显著。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战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自2007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自2007年启动以来,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层级架构。
目前,体系共包括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33个功能研究室和1144个综合试验站,聘请了50名首席科学家、1051名岗位科学家和1144名站长。
这些机构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围绕动植物育种、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近年来,体系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 动植物育种取得突破。
体系成功选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品种资源。
2. 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取得进展。
体系研发了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取得突破。
体系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4. 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进展。
体系研发了一批适应我国农业特点的农业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5. 农产品加工技术取得突破。
体系研发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推动农业产业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农民、扶持产业发展等措施,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1. 种业扶贫。
体系通过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种粮效益,带动了贫困地区粮食产业发展。
2. 茶叶产业扶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论 探 讨 ・ f
奇,
制 度规 定 ,联 席 会 议 一 个 季 度 开 一
性 。 比如 牛产业体 系 ,根据 调研结果
才 支撑 。比如羊 产业体 系与怀f _ 县的
羊 产业 发展 开 展 对 接 活 动 ,制定 了
次 ,如遇 到重大议题 ,或者 紧急情况
随 时召开 。三长会议 基本形 成了丁作 长 效机制 ,一次会议 一个主题 。首次 联 席会 议议 定 ,在 原有 三长 基础 上 ,
农 业大 学 、市 级农业科 研教学 等单 位
思路 ,即 以 “ 科 学 布局 ,优化 资 源 , 创 新机 制 ,重 点跨越 ,支撑 发展 ,提 升能力 ”为总体 思路 ,以提 高科技持 续 创新 能力 和效率 为核心 ,以整合 资
山西财税 2 0 1 3 年第3 期
开展 工作 。 旨在通 过 3 —5 年 的努力 ,
前 ,已经 先期启 动 9 个 产业 技术 体 系
工作 。
西 省为实 现转 型发 展 、跨越发 展在农
业 现代化上 的又一 重大举措 。经 过两
子等 1 7 类 产业技术体 系建设 ,根据 山
西 省 农 业 生 产 特 点 ,本 着 积 极 稳 妥 、
年 多的建设 ,我省 体系建 设取得显 著
( 二 )确 定体 系建设 的 主攻 方 向
要 作用 ,结合 山西农业 特点及 实际情
况 ,2 0 1 0年 9 月 ,我 省现代 农业 产业
技 术体 系正式启 动 。山西省现代 农业
产 业技术 体系建设 是实 现农业 现代化
的重要支撑 体 系 ,是 国家农业科技 创 新 体 系建 设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 山
最,
悬, ' .
理 论 探 讨
船,
勘瑰代臻
口
骥; 技术倦 系建镶 秭
裴 峰 陈 国伟
一
、
山西现代 农业产 业技 术体 系
源 和创 新 机制 为 手段 ,以粮 食安 全 、 生态 安全 和农业增 效 、农 民增 收为 主 要任 务 ,按 照优势 农畜产 品 区域 布局 规 划 ,优化 现 有 科 研 力 量 与 科 技 资
村 一 品 ”重点 村 集 中开展 科 技服
山西 省现代 农业 产业技 术体 系建 设按 照现代农 业发 展特点 和山西省 的
地域 特色 ,统 筹开展 玉米 、小麦 、谷
务 。从 而将体 系建设 与我省农业 产业 发展 的重 点 紧密结合 ,进 一步 明确 了 体系建设 的服 务对象 和主攻方 向。 目
6 0个 “ 一 县 一 业 ” 示 范 县 、一 万 个
“
一
为推进 山西省 现代农 业发 展 、发
挥 科技支 撑对现 代农业 产业发 展的影
响 、确保 山西 省粮食安 全和主 要农产
品供给 以及推 动农 民增 产增收 发挥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源 ,以产 品为单元 、产业 为主线 ,建
设从 产地 到餐桌 、从生产 到消 费 、从 研发 到市场 各个环 节 紧密 衔接 的现代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逐 步建立 涵盖全 省 的特 色 、优 势农业
产业 。
门总负责 、总牵头 ,主要 的作用是 协 调 、指导 、服务 ,而农业 院校和农科
2 0 1 1 年6 月2 1 日,为发挥科 技对
院所 是 体 系建设 的主 体 ,是 主 力 军。
1 7
' . j
' - 、 ・
进展 。 ( 一 )确 立体 系建设 的基 本 思路
总结经 验 、逐 步实施 ,分批建 设 的原 则 ,采 取 “ 整 体规 划 、统一 确定专 家 人选 、分步启 动实施 ”的办法 ,依 托
山 西 省 农 业 厅 、山 西 省 农 科 院 , 山 西
( 三 )探 索体 系建设的新机 制
T作计 划 ,增 强 了对产业 发展 的指导
性 。各 产业体 系在调研 的基础 上 ,围
业体 系的专家分组包县 与 6 O 多个重点
县进 行 了产业 对接 ,着手为 基地县提 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六是 强化 了应 急服务 机制 ,在应 对突 发性事件 和重大 自然灾 害方面发 挥 了作用 。针对 年初 低温 、冰冻和干
县政府举行 了对接签 字仪式 ,构建 了
合作 平 台,为科技支撑 基地县 的产业 发展 闯 出了新 的路 子。 目前 ,9 个产
度 .“ 3 ”就 是农 业厅 长 、农 大 校长 、 农科 院长 三长 ,… 2 ’就 是财 政厅 长 、 科 技 厅 长 ,整 合各 方 面 的资 源 、资 金 ,真 正形 成一 种 较 大 的投 入 的 强
绕各 自体 系建设 的重点任 务 、基础性
] _ 作 、前 瞻性研 究和应急 性 作 四大 任务 ,通 过认真 梳理各产业 发展 中存 在的技术 问题和农 民技术需求 ,提 出 解决办法 和应对措施 ,完成 了产业技 术体系建设 五年 规划 。同时围绕省 委 省政府提 出的粮食 高产创建 和 “ 一村
体 系建设 过程 中 ,我 省创新 工作 机 制 ,将 农科教 结合 、产 学研一 体落
到实 处 ,建 设 了农 业 厅 长 、农 大 校 长 、农 科 院 长经 常性 沟通 的 “ 三长” 联席 会议 制度 。该 会议制 度 由农业 部
体 系建 设伊 始 ,我 省就 以科学 发
展观 为指导 ,研究 确定 了建 设的基 本
粮食生产和 “ 一村一品” 、“ 一 县 一
建设进 展情 况
业 ”发展 的支撑和 引领作用 ,省农业 厅发布 《 山 西 省科 技 支撑 “ 一 村 一 品 、一县一业”发展实施方案》 ,决定
在 “ 十二五 ”期间 ,按照全 省产业板 块 、“ 一村一 品” 、“ 一 县一业 ”三个层 次布局 ,在全省 3 0 个粮食 生产大县 和
逐 步扩 大形 成 “ 3 + 2 ” 的 一 个 运 行 制
撰写 了题为 “ 关 于在 我省实施 牛羊战 略 的报告” ,提交 省人大会议 ,经省领
导批示 ,成 为我省支持 牛羊产业 发展 的重要依据 。 三是制定 了产业 发展规 划和年度
《 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 术体 系羊产业
与怀仁县对接合作 的实施方案》 ,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