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说课稿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学设计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学设计
课程概述
本课程分为两部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主要介绍能量守恒、热力学循环、热力学性质等内容;传热学主要介绍传热基础、传热方式、传热器件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能量转换、传输和利用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应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1.掌握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解能量守恒和热力学循环的运用;
3.掌握传热的基础知识和传热方式;
4.学习传热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课程具体内容
工程热力学
1.能量守恒原理:热力学系统、能量转移和能量储存;
2.热力学循环:功、功率、效率等基本概念;
3.热力学性质:压强、温度、比热容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4.热力学计算:热力学定律、热机、热泵等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传热学
1.传热基础:热流、单位面积热流、传热系数等基本概念;
2.传热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等;
3.传热器件:传热设备、换热器、塔器、蒸发器、冷凝器等基本概念和
工作原理;
1。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第二十四讲)17-1、2
第十七章传热过程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在温度不同的两种流体之间实现热交换,而流体又不能混合在一起,因此热交换过程是在热交换器或换热器中来实现的。
换热器中,一般冷、热流体分别处在固体壁面的两侧,热量由热流体经固体壁面传递给冷流体的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着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三种基本方式。
本章讨论这三种基本传热方式联合作用时的传热过程,分析传热量计算以及增强与削减传热的方法。
第一节传热过程及计算一、基本概念传热过程:指热量由热流体经固体壁面传递给另一侧冷流体的过程。
例如,柴油机汽缸中高温燃气向缸壁外侧冷却水的传热;制冷设备中蒸发器的管外空气与管内制冷工质的传热;各种换热器中热流体通过管壁向冷流体的传热都属于传热过程。
传热过程的特点:(1)传热过程至少包含了三个串联的环节,其中两个环节有流体参与换热;(2)传热过程至少包含了两种以上的换热方式:固体本身的导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换热。
其中,对流换热有以下四种可能:①强制对流—如油冷却器水侧;②自然对流—如暖气散热器空气侧;③相变对流换热—如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制冷剂侧;④对流与辐射的复合换热。
对于复合换热,一般认为稳定状态下各种换热过程互不干涉,总换热系数是各种基本换热过程单独作用的总和。
即α=α对流+α辐射二、平壁传热过程计算由图17-1可以看出通过平壁传热过程中的温度分布曲线。
冷、热流体被一无限大平壁隔开。
平壁侧面积为F ,厚度为δ,导热系数为λ;热流体测流体温度、避免温度和总换热系数分别为t f1、t W1和α1;冷流体测流体温度、避免温度和总换热系数分别为t f2、t W2和α2.热流体传给壁面的总换热量为:Q 1=α1(t f1- t W1)F (17-1)平壁导热量为:壁面传给冷流体的总换热量为:Q 2=α2(t f2- t W2)F (17-3)当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由热流体向壁面传递的热量等于经过平壁所传递的热量,也等于壁面传给冷流体的热量。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第二讲)2-1、2
第二章基本概念本章介绍研究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它不仅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而且对学会热力学的分析方法并用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工质、热力学系统一、工质工质:工程热力学中,把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媒介物或工作介质称为工质。
工质是实现能量转换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
例如,内燃机中的燃气是工质;蒸汽动力装置中的水蒸气是工质;制冷装置中的制冷剂是工质等。
对工质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膨胀性;②通常选用气(汽)态物质。
二、热力学系统在热力学中,为便于分析,选取某一范围内的物质或某特定的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热力学规律。
热力学系统:被人为划分出来的研究对象称为热力学系统简称为系统。
例如:图2-1(a)所示的系统;烧杯中的水;带盖瓶内密封的水;保温瓶中的水等均属于系统。
环境(外界):指系统以外与系统相联系的部分称为环境。
如:研究试管里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则,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为系统;而溶液之外的所有物质(包括空间)则为环境。
边界:系统与环境的分界面称为边界。
热力学系统可以是一定质量的工质,也可以是一定体积的空间。
包围系统的边界可以是真实的、虚构的、固定的、移动的。
一般来说,系统与环境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彼此之间可以通过边界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能量的交换有热和功两种形式,而物质的交换总伴随着能量的交换。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可分为四种:①开口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即存在物质交换,又存在能量交换。
如,在空气中燃烧木材等是开口系统;图2-1(b)所示的系统是开口系统。
②闭口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
如,在一个有密封盖的杯子内装有热水。
此时,热量可以通过杯子向外扩散,但水分子不能进入空气中。
图2-1(a)所示的系统是闭口系统。
③绝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但可以有功量和物质交换。
如:内燃机汽缸中封闭的工质,在膨胀时有热量传给冷却水,若把冷却水和工质作为系统,则该系统与环境没有热量交换,为绝热系统。
三管轮“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案教材
第一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 循环
1 热机循环:正循环(顺时针) 目的 热效率
2 制冷循环:逆循环(逆时针) 目的 制冷系数
3 热泵循环:逆循环
目的 供热系数
二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 1 开尔文说法 阐明了热功转换的方向性。 热功转换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热源 热功转换的限度:热效率低于100% 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成的
二 系统的类型:
1 系统与外界的作用方式: 1)有物质的交换 2)有功的交换 3)有热量的交换 2 系统的分类: 1) 封闭系统:无物质交换 2) 开口系统:有物质交换 3) 绝热系统:无热量交换 4) 孤立系统:无物质、功、热量交换
三 外界的分类 1 热源:与系统只进行热交换的外界。
特点:热容量无限大,其温度不变。 分类:1)高温热源
1)单位:Pa 或 Mpa 2)大气压力:pb 与纬度、高度、温度、
湿度有关。标准大气压定义,符号atm
3)表压力、真空度、绝对压力 绝对压力:p 是状态参数 表压力:pg=p- pb 真空度:pv= pb-p
2 温度 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热平衡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 2)温标:温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种方式: (1)摄氏温标:0度—100度 (2)华氏温标:32度—212度 (3)热力学温标:从摄氏零下273.15度起 三者间的换算。 3 比容和密度
第三节 封闭系统的热力学 第一定律
一定质量工质,吸热为Q,对外作功为W, 内能变化量为ΔU,则 Q=△U+W
对单位质量的工质 q= Δu+w
对微元过程
dq=du+dw
以上方程适用于任何工质的任何过程。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说课稿
LOGO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相应的措施: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善于动手的特点,让 他们既动脑(听讲、思考、提出问题)又动 手(记笔记、绘制关联图和工艺流程图、计 算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努力 培养其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产生成就感。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加强温故知 新的教学方法,强化记忆、理解,努力帮助 消化。
LOGO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安排
2.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真实情境为依托,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突出培养学生掌握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充分联系现实生产生活实 际、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和主要内容
• 依据:通过知识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难点: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 对本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
(一)教法
1.引导回顾有关知识
• 尽可能多地复习回顾物理学中的有关热 学知识,为下一步介绍有关基本概念铺 平道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 主动性。
对于微观想象力不足问题,努力借用宏观现 象启发引导,化难为简。
LOGO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安排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各种热机工作原 理和热力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城市燃气工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该专 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 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 律,紧密结合专业能力要求,确定本学习领 域(课程)各相关学习情境的具体内容。
• 对微观理解内容采取:
图示说明—宏观比拟—动画演示等方法
• 对案例介绍等内容多采用。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第八讲)4-2、3
第二节热力学第二定律一、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自然界中的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如: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摩擦所作的功会转变成热等。
这些过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就能进行。
自发过程:不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就能进行的过程称为自发过程。
非自发过程: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才能进行的过程称为非自发过程。
(也就是自发过程的逆过程)。
如用水泵将水由低处流到高处就属于非自发过程。
强调:非自发过程可以进行,只是不能自发进行,而是需要外界条件给予补偿。
如: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需要有机械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来补偿;反之,热能转变成机械能则需要有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过程做补偿。
非自发过程的补偿条件都是自发过程。
即一个非自发过程的进行需要一个自发过程做补偿。
自然界中的一切过程,在没有补偿条件的情况下,都只能朝着自发过程的方向进行。
即任何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和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了有关热现象的各种过程的方向、条件和限度等问题的规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代表性描述有两种:1.克劳修斯说法: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理解:热量不可能自动(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它需要机械能转变成热能的自发过程来补偿。
意义:指出了热量传递的方向,从热量传递的角度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2.开尔文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意义:指出了热功转换过程的方向性以及热变功的条件,从热、功转换的角度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理解:(1)热转变成功是非自发过程,实现这种过程需要一定的补偿条件。
即热机在工作时,不仅要有供热的高温热源,额功放热的低温热源。
在部分热转变成功的同时,还要有另一部分的热从高温热源传向低温热源。
即引起了其他变化。
所以,热便成功至少需要两个热源,热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这就是在循环中热变功的条件和限度。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第一讲)1-1、2
⼯程热⼒学与传热学(第⼀讲)1-1、2渤海⽯油职业学院⽯油⼯程系——晏炳利第⼀篇⼯程热⼒学第⼀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热能的利⽤、热⼒学的由来和典型能量转换装置的⼯作过程。
⽬的是使学⽣从宏观上上了解⼯程热⼒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研究⽅法等。
为在以后章节中能够联系实际的进⾏热⼒学分析。
第⼀节热能利⽤及热⼒学发展简述⼀、热能及其利⽤能源:是指为⽣产和⽣活提供各种能量和动⼒的物质资源。
⾃然界中已为⼈们可利⽤的能源有:⽔⼒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燃料化学能、原⼦能等。
能源的开发和利⽤的程度是⼈类社会发展的⼀个重要标志。
能源的利⽤⽅式:①以机械能的形式直接利⽤(如⽔⼒能、风能);②以热能的形式利⽤(如太阳能、地热能、燃料化学能、原⼦能等)。
热能的利⽤⽅式:①直接利⽤热能加热物体(如采暖、烘烤、冶炼、蒸煮等);②间接利⽤。
包括:a通过热机(蒸汽机、蒸汽轮机、内燃机、燃⽓轮机、喷⽓发动机等)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b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热能通过热机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较低,早期蒸汽机的热效率为1%~2%;近代⼤型发电机的热效率也只有35%~40%。
因此,合理有效地实现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提⾼能源利⽤率是关系到社会和⼈类发展的重要课题。
⼆、热⼒学的发展简史古代——钻⽊取⽕。
最简单的由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南宋时期——利⽤⽕焰的热⼒来产⽣机械能驱动⾛马灯旋转。
利⽤⽕药燃烧产⽣的喷⽓推动⽕箭飞⾏。
近300年来,⼈们从观察和实验中逐步总结出热现象的规律,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学。
热⼒学定义:是⼀门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能量、物质和它们之间相互作⽤规律的科学。
热⼒学是在研究如何提⾼热机的效率和制造性能更好的热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突出事件有:①18世纪前,⼈们没有正确的、科学的热理论;②1714年,法伦海特建⽴了华⽒温标,使热学⾛上了实验科学发展的道路,并产⽣了“热质学说”。
该学说认为热是⼀种能流动的没有质量的物质(称为热质),它可以进⼊⼀切物体中,不⽣不灭,物体的冷与热取决于物体中含热质的多少。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设计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设计课程概述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主要研究热力学基本原理和热力学系统的性质,以及物质内部的热传递、质量传递和动量传递规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并熟练运用热力学和传热学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热力学和传热学的理解,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热力学实验和传热学实验。
热力学实验热力学实验是通过实验装置和仪器,测试和分析热力学基础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和分析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性质。
实验装置及仪器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恒温水浴、测量热电偶、温度计、电源等。
其中恒温水浴用于控制水的温度,测量热电偶和温度计用于测试不同温度下水的物理性质。
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1.准备恒温水浴,测量恒温水浴的温度,保证水浴温度的稳定。
2.准备好测量热电偶和温度计,并将其插入水中进行温度测量。
3.测量并记录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比热容和导热系数。
4.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出水密度、比热容和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图。
传热学实验传热学实验是通过实验装置和仪器,测试和分析传热学基础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和分析水在不同情况下的传热特性。
实验装置及仪器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恒温水浴、传热仪、温度计、电源等。
其中恒温水浴用于使水达到稳定温度,传热仪用于测试传热系数。
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1.准备恒温水浴,将传热仪放入恒温水浴中。
2.调整水浴温度及传热仪温度,使水和传热仪达到稳定温度。
3.测量并记录不同温度差下的传热系数。
4.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出传热系数与温度差的函数关系图。
结束语本次课程设计通过实验测试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对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深入理解。
希望学生们通过本次实验,加深对热力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科学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增强对传热学应用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大纲.doc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2、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64 ,实验学时64、学分:4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6、适用专业:油气储运工程7、大纲执笔:油气储运教研室叶峰8、大纲审批:石油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6. 11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研究热能传递与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储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热能与机械能的转化规律, 热能的合理利用,热能的传递原理与规律、换热设备的热工计算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导问题简化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宏观研究方法及特点,掌握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工程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能正确分析能量转换与守恒关系,对热能的可用性有基本的认识,了解合理用能的原则;3.能依据热能过程的特征,分析计算过程的功量与热量。
掌握理想气体和常用工质(水蒸汽或湿空气)的基本热力性质与计算方法;4.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的原理与工程常见条件下的简化、计算;5.理解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能计算传热量,并能指出增大或减小传热量的基本方法6.了解常用换热器类型,并能进行换热器的一般热力计算。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1.基本概念及定义(3学时)理解以下相关概念:热力学系统、热力学的状态及基本状态参数、平衡状态、热力过程、准静态过程、准静态过程的功、热量、热力循环。
掌握状态方程、功和热量的计算。
重点: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定义难点:准静态过程的功;热量:热量和功的类比。
2.热力学的第一定律(5学时)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和内容;掌握闭口系统能量方程式、稳定状态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培、轴功的相关公式及计算;掌握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法
• 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 •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 为“乐学”。 •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引导 学生采取多样的方法如:探究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自评性学习、任务性学习 等。
LOGO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安排
3. 采用的教材: 陈爱玲主编《工程热力 学与传热学》作教材。 该教材由大连海事大学 出版社出版。 属于教育部高职高专 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教材。
LOGO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安排 4. 教学内容: 工程 热力学
LOGO
工程 热力学
与
传热学
课程 整体设计.
教学 单元内容
LOGO
课程整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1 22
课程的定位及目标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3
4 5
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安排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LOGO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安排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各种热机工作原 理和热力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城市燃气工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该专 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 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 律,紧密结合专业能力要求,确定本学习领 域(课程)各相关学习情境的具体内容。
•
本节课是本课程的第一堂课。通过 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向学生讲解热能的 利用及热力学发展史;工程热力学的研 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等。重点任务是通过 本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 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上 好本节课对进一步学习好本课程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节课教学应达到使学生理解热能的存 在及热能的利用情况,为何要注意解决能源? 热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发展过程。理解 掌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向关联 知识、学习方法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 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工 作作风。
• 5.布置作业。 为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和巩固,下课前布置适量的作业,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这是非常重要的手 段之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油田化学教研室
晏炳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和主要内容
• 依据:通过知识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难点: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 对本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
(一)教法
1.引导回顾有关知识
• 尽可能多地复习回顾物理学中的有关热 学知识,为下一步介绍有关基本概念铺 平道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 主动性。
LOGO
一、课程的定位及目标
1 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具备自学与更新知识、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 目标
3
2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爱国创业精神
4
5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具有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意识
6
认同石油企业文化,坚持“三老四严”,对工作 精益求精
导热
对流换热
辐射换热
传热学
传热过程
换热器
LOGO
五、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根据本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 分析能力强以及广泛联系城市燃气工程 生产实际的特点。 教学中应采用启发诱导、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不 同的教学方法。
六、课程对教学条件(师资、设 施、环境及教材等教学资源)的要 求及实现情况
• • • • 专职教师1人、实习指导教师1人 多媒体网络平台 工学结合教材、PPT和视频 实习、实训基地
教学单元 内容的 设计 与实施
LOGO
学习情境一:
学习有关热力学 的基本定律和基础知识
§1-1 绪论
LOGO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相应的措施: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善于动手的特点,让 他们既动脑(听讲、思考、提出问题)又动 手(记笔记、绘制关联图和工艺流程图、计 算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努力 培养其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产生成就感。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加强温故知 新的教学方法,强化记忆、理解,努力帮助 消化。 对于微观想象力不足问题,努力借用宏观现 象启发引导,化难为简。
与
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
.
传热学
LOGO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安排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湿空气
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 和热力过程
工程 热力学
水蒸气
压缩机与蒸汽压缩 制冷循环
气体动力循环
LOGO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安排
• 如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内容采 取:
•启发提示—阅读理解—寻找要点—补充说明 —重点讲解的教学方法。
• 对涉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采取:
•复习提问—联系课程—用则深探 •—难易适度的教学手段。
• 对数据统计、理论计算等内容采取:
•要点提示—示范推导—举例练习 •—强化巩固的教学方法。
LOGO
一、课程的定位及目标
1
能力目标
2
会对实际热力过程进 行理论分析
.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减少热
机工作中的热量损失,提高热量 的有效利用率
3
能够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恰当 的传热方法和传热材料
4
能够将理论热力过程与实际热力工程 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际
教具
•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进行辅 助教学。
教学过程
• 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 • 复习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内容并引入新课 (5—10分钟); • 积极探究掌握新知识(40—50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10分 钟); • 要点提示(提问)(5—10分钟) • 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LOGO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是以柴油机和压缩机为分 析对象,介绍有关热力过程中的热力 知识。以在现场实施中所涉及的职业 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 为核心,以真实情境为依托,按照学 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情境。
LOGO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 对微观理解内容采取:
图示说明—宏观比拟—动画演示等方法
• 对案例介绍等内容多采用。
阅读理解—归纳分析—强调重点等教学手段
• 考核与评价: • 课程考核:阶段考核(单元小测)、过 程考核(课堂提问)、结果考核(期末 考试) • 考核方式:教师评价、综合测评 • 考核方法:笔试、口试(课堂提问) 。 • 考核内容:基本理论知识、职业能力、 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学生基础和特点: 1. 面对的学生属于高招大专生, 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综 合分析能力。 2. 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具 有一定的求知欲和进取心。重视基 本技能操作,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LOGO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3. 通过对前面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在实习场 地的实习实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城市燃气 工程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4. 不足之处: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学习上缺 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LOGO
三、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学情分析: 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化学、数学、物理 等),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也 正是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能力。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存在概念理解不深刻、数据统计 不全面、计算不能独立完成、微观认识模糊、 抽象思维能力差等。
LOGO
一、课程的定位及目标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专业 能力目标
社会 能力目标
LOGO
一、课程的定位及目标
1
知识目标
2
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 念和热力学定律
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和 热力过程
3
掌握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
4
掌握热量传递方式、影响因素及 传热传热计算
LOGO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安排 2.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真实情境为依托,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突出培养学生掌握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充分联系现实生产生活实 际、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6
课程对教学条件(师资、设施、环境及教材等 教学资源)的要求及实现情况
LOGO
一、课程的定位及目标
1.课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位
本课程是城市燃气专业的专业基础 理论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理解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学会对热力过程进行理论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几年后就业岗位 的发展,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LOGO
说课课程
石油工程系油
晏炳利
LOGO
工程 热力学
与
传热学
课程 整体设计.
教学 单元内容
LOGO
课程整体设计
1 2 3 4
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安排
5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6
课程对教学条件(师资、设施、环境及 教材等教学资源)的要求及实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