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财政规模与税负再评估
财政政策与税收优化概述
财政政策与税收优化
中国财政政策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财政政策的现状与挑战
▪ 中国财政政策的现状
1.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注重提质增效:中国继续实施积极 的财政政策,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公共支出力度,以促 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同时,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提质增效, 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2.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税收结构持续优化:中国财政收入 保持稳定增长,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税收 结构持续优化,减税降费政策有效落实,为企业减负,促进实 体经济发展。 3.地方财政压力较大,需要加强财政监管:地方财政面临较大 的压力,需要加强财政监管,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同时,需 要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提高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稳健性。
财政政策与税收优化
未来展望:财政政策与税收优化的结合
未来展望:财政政策与税收优化的结合
财政政策与税收优化的结合
1.财政政策和税收优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 导作用,提高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2.未来财政政策应该更加注重促进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通过优 化税收制度,降低企业税负,激发市场活力。 3.财政政策和税收优化需要充分考虑可持续性和长期效应,避 免短期刺激措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财政政策概述:定义、目标与工具
▪ 财政政策的工具
1.财政支出:政府通过增加或减少支出,调节总需求和经济活动。 2.税收政策:通过改变税率和税基,影响家庭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投资决策。
▪ 财政政策的种类
1.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和经济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和通货膨胀。
▪ 税收优化的重要性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合理的税收规划和设计,可以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提 高企业的净利润和经济效益。 2.增强企业竞争力:税收优化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利 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 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减少贫富差距,促 进社会公平正义。
关于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的多视角判断分析
论文摘要:分别从大中小三种统计口径、国际横向比拟、公共产品供给、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四个角度考察了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状况。
论文关键词:宏观税负 ; 大中小三种口径 ; 国际横向比拟 ; 公共产品供给 ;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021 年,美国著名杂志?福布斯?推出了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紧随法国之后,位居全球第二。
这一榜单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的学者认为?福布斯?计算所采用的方法不合理,中国的税负远不如其他一些国家高。
他们认为尽管近几年我国的税收收入保持着较快的开展速度,但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仍相对较低, 2021 年仅为 18%。
〔朱青〕 ; 也有的学者认为?福布斯?的计算方法虽有片面性,但中国税负较高也是一个事实〔安体富, 2005〕。
一个国家的税负水平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考察,本文将简要从宏观层面考察我国目前的税收负担水平。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收负担总水平 , 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比重。
判断一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有不同的标准,为了比拟客观的评价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本文将从大中小三种统计口径、国际横向比拟、公共产品供给、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四个角度简要考察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现状。
1从大、中、小三种统计口径看我国的宏观税负目前我国宏观税负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的统计口径。
通常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称为小口径宏观税负;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称为中口径宏观税负,这里的财政收入是指包括税收收入在内的预算内财政收入 ; 政府收入占 GDP的比重, 称为大口径宏观税负,其中政府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财政收入 , 还包括了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以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名义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没有纳入预算内和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 , 即它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 000000000 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公共支出效果评估
公共支出效果评估公共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预算进行的投资和开支,旨在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
然而,对于公共支出的效果评估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公共支出的效果评估,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一、经济效果评估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教育和卫生等领域,政府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
但是,公共支出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需要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和经济模型等方式,衡量公共支出对GDP增长、就业率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二、社会效果评估公共支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福利的影响也需要进行评估。
政府投资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可以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和人力资本投资。
然而,公共支出的效果是否满足公众需求,需要从教育水平、医疗服务覆盖率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三、环境效果评估公共支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需要纳入评估范围。
政府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和能源等领域的支出,可能对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评估环境效果可以采用环境影响评估和生态足迹等方法,确保公共支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四、政府治理效果评估公共支出的效果评估还需要考虑政府治理的作用。
政府对公共支出的管理方式和决策过程,直接关系到公共支出的效果。
评估政府治理效果可以从财政管理、透明度和反腐败等方面进行,以保证公共支出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改进公共支出效果评估的方法为了改进公共支出效果的评估,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全面、具体的评估指标,以涵盖公共支出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府治理等方面。
2.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整理机制,为评估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并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科学的评估结论。
3.促进专业机构参与:借助专业机构和学术界的力量,进行独立的公共支出效果评估,提高评估结果的中立性和可信度。
4.加强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公共支出效果评估,了解公众需求和满意度,增加评估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
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曾昊(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1、绝对数指标:财政支出总额(规模)2、相对数指标:财政支出总额占GDP (GNP )的比重3、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它即所谓的“同比”增长率。
公式:△G (%)=1-n G G △=1-n 1-n n G G G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
公式:)(△)(△%GDP %G E g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 增长额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公式:MGP=GDPG △△根据以上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作出如下具体分析:1、根据绝对数指标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表12003—2013年我国GDP 总额与财政支出总额(亿元)年份GDP (亿元)财政支出G (亿元)2003135822.824649.952004159878.328486.892005184937.433930.282006216314.440422.732007265810.349781.352008314045.462592.662009340902.876299.93201040120289874.162011471564108930201251932211721020135688451397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我国GDP 快速增长,同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也随之扩大。
2、根据相对数指标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图1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结合表1、图1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财政支出增长率有高有低,呈现出波动的趋势。
宏观税负
个人所得税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税种,它在调节贫富差距、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 而,从近几年个人所得税征收情况看,其增长幅度却远远小于居民储蓄存款年增长幅度。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的 不尽人意并非税源问题,主要还是税制本身不够完善。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的途径有:(1)选择混合所得税制,改 革分类所得税制,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模式过渡。
税负现状
对当前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的认识
首先,中国税制结构中流转税占绝对比重,流转税又以增值税为绝对主体,而增值税是以经济增量(销售收 入)为计税依据的,当经济增量以较高速度增长时,理论上讲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是小于1的。其次, 弹性系数大小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如果经济增长是高投入的产值速度型外延扩张,则GDP增量能提供的税收收 入增量就很有限;如果是经济效益型增长,那么同等的经济增量可提供的税收收入要多得多,弹性系数也相应较 高。最后,中国GDP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无税产值或低税产值,如免税工业产值、农业产值等。
一时期政府的职责
政府职责是政府内在职能的外在表现,它从总体上规定着政府非市场活动的范围。理论上而言,政府的职责 或作用范围与市场的作用范围是互补的,但实际的选择中,二者关系的把握是复杂的、多面的,也是多变的。而 且,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此决定的政府职能运用的 范围,即政府的职责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自人类有国家与政府以来,人们看到的一种表象是:不同的国 家或政府,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国家或政府,其职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说,政府的职责是决定政府支出 总规模的基础,因而也是研究宏观税负的逻辑起点。就中国而言,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责范围的确定 遵循“凡是政府能干的都由政府去干”的原则;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确立的基本原则是“凡是市场能干的都 由市场去干,只有市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才由政府去干”。显然,这种政府职责范围的不同,对政府的支出范围、 结构及对宏观税负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国际比较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国际比较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财政收入绝对规模小于主要发达国家,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财力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基本情况通常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是指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
2007年、2008年、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51322亿元、61330亿元和68518亿元,占当年GDP比重分别为19.3%、19.5%和20.1%。
其中,税收收入分别为45622亿元、54224亿元和59522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7.2%、17.3%和17.5%。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颁布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2001》的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主要指财产收入、出售商品和服务收入、罚金罚款和罚没收入以及其他杂项收入)。
按此国际可比口径,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除公共财政收入之外,还应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含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因为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2001》的定义,国有土地出让行为是一种非生产性资产的交易,结果只是政府土地资产的减少和货币资金的增加,并不带来政府净资产的变化,不增加政府的权益,因而不计作财政收入。
按此口径计算,2007年、2008年、2009年我国与国际可比的政府财政收入分别为63643亿元、77622亿元和86384亿元,占当年GDP比重分别为24.0%、24.7%和25.4%。
其中,公共财政收入是主体;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别为3452亿元、5043亿元和4097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3%、1.6%和1.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分别为140亿元、444亿元和989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0.1%、0.1%和0.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分别为8792亿元、10805亿元和12780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3.3%、3.4%和3.8%(见表3.3)。
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摘要】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出过多、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出以及跨部门协调不畅等。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挑战,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收入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并加强政府间协调机制。
这些对策可以帮助中国公共财政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当前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以应对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关键词】中国、公共财政、挑战、对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多元化、监管、风险、优化。
1. 引言1.1 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的挑战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出过多、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出和跨部门协调不畅等方面。
这些挑战源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对于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是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间接税和非税收入,而直接税收入占比较低,导致整体财政收入结构相对单一。
这种情况使得财政收入波动风险较大,难以保证财政收支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财政支出过多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政府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需求和民生问题,财政支出压力逐渐增大。
部分财政支出存在浪费和低效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调控。
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只有通过加强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政策和加强财政监管,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财政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1.2 挑战的原因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由于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税收,而税收体制不够完善,征管不严格,导致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收入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2023财政状况分析报告
2023财政状况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财政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财政收入、支出、债务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并预测未来一年的财政状况。
本报告的结果将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预算和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2023年面临着新的财政挑战。
本报告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门分析:•财政收入情况•政府支出的总体状况•债务情况2. 财政收入分析财政收入是政府的主要资金来源,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能力。
因此,理解和评估财政收入是非常重要的。
2023年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和其他收入。
2.1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2023年预计税收收入将会增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预计2023年经济将保持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将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
•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政府可能会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加税收收入。
•增值税率变化:根据经济形势和财政需求,政府有可能调整增值税税率。
2.2 非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包括政府的非税收入来源,如收费、罚款等。
2023年预计非税收入将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收费项目的变化:政府可能会调整一些收费项目的费用标准,以增加非税收入。
•罚款收入的变化:政府在执法和监管过程中可能会有所调整,对违规企业和个人的罚款收入可能会发生变化。
2.3 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主要包括政府的投资收入、赞助收入等。
在2023年,这些收入相对较小,但也需要考虑到其对财政状况的影响。
3. 政府支出分析政府的支出是财政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023年的政府支出预计会增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支出:政府可能会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支出,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的平等性。
•医疗支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政府可能会增加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政府可能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
中国宏观税负的高低
自然人的感受
个人除需要缴纳3%-45%的个人所得 税以外,也要承担0.5%-8%的社保规 定的“三险一金”。除此之外,中国企 业和个人仍面临着大量的国家公共 服务支出收费的问题,使企业和个 人实际微观税负不断上升。
例子:
个人所得税总收入则从1981年的500 万元,迅速地增加到1985年的1.32亿 元,1995年的131.39亿元,2000年的511亿 元。20年期间先后增加了10220倍。其中 在九五期间,每年平均递增31.51%。而且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这种上升的势头仍然 很猛。例如,2001年,个人所得税收入达到 996亿元,2002年达到1205亿元,比2000年 的数据翻了一番以上。
新浪财经网:中国税负数值与感受不符
痛苦感来自隐性税负
中国历史上也常有正式税率不高而百姓却为税 负所累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有不少“法外 之税”,或称“暗税”。暗税是官吏在征税时 自行加征的税收。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毋庸 讳言,转型期的中国,各种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旧社会的残余也还有存在,历史上的隐性税负, 在今天也有投影。
老等民生支出中直接感受到宏观
税负较低,那么最终结果就是一个
“美丽的谎言”,无法被企业和民
众所认同,也就毫无意义可言。
中国宏观税负的情况分析
定义
中国国情之政府收入
宏观税负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
政府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体现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 占的份额,及政府与企业、居 民个人之间占有和支配社会资 源的关系。在计算口径上, IMF2001年制定的《政府财政 统计手册》是当前世界通行的 政府财政统计标准。按照统计 口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包括 公共财政收入、扣除国有土地 使用权出让收入之后的政府性 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但 不能简单相加,要扣除四本预 算中的交叉重复部分。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一、近年我国财政收入总体情况(一)近年财政收入规模、增速对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稳固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仍需扩大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完成预算的112.4%,比2009年增加14583.21亿元,增长21.3%,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平均增幅基本持平(2005-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19.9%、22.5%、32.4%和19.5%)。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73210.79亿元,完成预算的112.6%,比2009年增长23.0%,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88.1%。
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
2010年全国非税收入9890.72亿元,完成预算的110.8%,比2009年增长9.9%,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1.9%,比2009年下降1.2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中央本级收入(即中央财政收入)42488.47亿元,完成预算的111.6%,比2009年增长18.3%,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51.1%。
地方本级收入40613.04亿元,完成预算的113.2%,比2009年增长24.6%,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48.9%。
地方本级收入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32341.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总量72954.13亿元,增长19.3%。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相当于地方本级支出的43.8%,主要分配给中西部地区,用于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以上是2010年度全国公共财政基本情况,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经济社会仍处于转型期的今天,财政收入仍保持着高速增长,税收收入占到财政收入的近九成,而中央财政收入占到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
1.97年来各年度财政收入(支出)增长情况。
2023全国财政报告
2023全国财政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全国财政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经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本报告总结了2023年全国财政收入、支出、债务和预算执行情况,并对未来的财政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探讨。
引言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状况对于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2023年,我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经济增长放缓、收入不平衡、人民币汇率等。
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2023年全国财政情况,为未来财政决策提供参考。
财政收入2023年,全国财政收入总体呈现良好的态势。
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的财政收入达到XXX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X%。
其中,税收收入占比最大,为全国财政收入的X%。
此外,非税收入也占了相当比例,为X%。
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受益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税收政策的改革。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财政收入中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税收收入中存在着征收管理不规范、税基依然较小等问题;另一方面,财政收入结构还不够合理,非税收入比例过高,缺乏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为了更好地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和水平,我们需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优化收入结构。
财政支出2023年,全国财政支出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数据统计,全国的财政支出总额为XXX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X%。
财政支出的主要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教育是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之一。
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达到XXX亿元,占财政支出的X%。
这一增长主要是为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体现了全国政府对民生事业的高度重视。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加,以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财政支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方面,财政支出的效益还需进一步提升,如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和使用,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的结构还存在不均衡和不合理的现象,需要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加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对我国宏观税负的测算分析、思考与建议
对我国宏观税负的测算分析、思考与建议作者:韩永文杨白冰来源:《全球化》2022年第02期摘要:減税降费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通过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发现,从宏观层面看,我国以“小口径”“中口径”衡量的税费负担并不重,导致大口径宏观税负较高的根源在于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行政收费等隐性负担。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税负重是导致微观主体税负感偏重的主要原因,特别加上企业所承担的社保基金及行政收费负担后,我国企业的税负感受进一步加大。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种面临着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下沉弱、税收征管难度大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企业与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经具备了扩大所得税的征税基础。
建议通过完善直接税征税体系、降低企业隐性负担、拓宽政府潜在税源等方式,提高减税降费效率、实现精准施策。
关键词:宏观税负税收结构税制改革减税降费作者简介:韩永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白冰,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宏观税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市场主体和居民总体税收负担的重要指标,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宏观税负的设计与实施的合理与否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
宏观税负过高可能导致企业利润降低、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从而抑制企业投资和居民的消费活动,进而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跃度;宏观税负过低则可能会给政府财政带来较大的收支压力负担,影响到政府合理有效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
可以说,宏观税负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测度我国宏观税负的合理性,并提出合理的宏观税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以“营改增”为代表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接近9万亿元。
这些举措对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灿明,2017)。
XXX《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3参考答案
XXX《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3参考答案XXX《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3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政府债务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分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2.(B)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是用一系列定量指标去衡量风险的高低,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防范和规避。
3.(D)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的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
4.(A)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5.(A)溢价发行是指公债券的发行价格高于债券票面值。
6.(A)幅度比例税率是指国家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可以在此幅度内自行确定一个比例税率。
7.(C)寡头垄断是指在市场上存在几个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可以控制某一领域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价格,但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8.(C)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9.(B)对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XXX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10.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由于市场主体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或行为不能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导致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这种有限性包括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对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11.1776年,XXX发表了《国富论》,这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12.公债发行方法可以按照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分为公募法和非公募法。
(2024年)中国公共财政热点问
财税体制改革将深入推进,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成为重要 目标
预算管理将更加科学规范,预算透明度和约束力不断增 强
2024/3/26
25
应对挑战,推动公共财政健康发展的策略建议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民生领域投 入
推进预算管理改革 ,提高预算透明度 和约束力
2024/3/26
加强财政收入管理 ,提高财政收入质 量
2024/3/26
10
03
区域均衡发展与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2024/3/26
11
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及影响分析
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较大,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中西 部地区相对落后。同时,城乡之间也 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
影响分析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 理、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 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养老金投资运营效率低下
我国养老金投资运营效率低下,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进一步 加剧了养老金缺口问题。
21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缓解养老金缺口的策略选择
提高福利水平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社会福 利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
推进福利制度整合
加强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
协调合作,推进社会福利制度的 整合和衔接,提高福利资源的利
中国公共财政热点问
2024/3/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6
• 公共财政概述与热点问题引入 • 民生保障与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 区域均衡发展与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 环境保护与绿色税收体系建设 •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养老金缺口问题应
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在经济发展和财政管理方面的承受能力。
评估该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财政状况,并判断其是否能够承担当前的经济压力和未来的财政风险。
评估财政承受能力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债务水平、经济增长等。
首先,财政收入是评估财政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财政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税收、非税收入、政府投资收益等。
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财政收入水平直接反映了其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财政稳定性。
如果财政收入比较丰富,可以支持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能够缓解财政压力。
其次,财政支出是评估财政承受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公共支出、政府工资、社会保障和福利开支等。
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财政支出水平应该与其财政收入水平相适应,以避免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
过高的财政支出可能导致财政压力加大和债务风险增加。
第三,债务水平是评估财政承受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债务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财政稳定性和还债能力。
如果债务水平过高,可能会导致财政危机和信用风险。
因此,评估财政承受能力时需要关注债务水平的变化和债务偿还能力。
最后,经济增长是评估财政承受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水平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财政支出的承担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经济增长的国家、地区或组织往往能够有效地支持其财政需求,减轻财政压力。
因此,评估财政承受能力时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是一个多因素综合考量的过程。
通过评估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债务水平和经济增长等指标,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财政状况,并判断其是否能够承担当前的经济压力和未来的财政风险。
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
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是对一个实体(如国家、地区、企业)的财政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其财政健康状况和可承受负债的能力。
首先,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需要对实体的财政收入进行分析。
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标。
多样性可以减少对某一收入来源的依赖,而稳定性则可以确保财政收入能够持续支持实体的财政需求。
此外,对税收制度的分析也是必要的,因为税收是大部分实体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其次,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还需要对实体的财政支出进行评估。
财政支出的结构和规模可以揭示实体的财政需求和负债情况。
重要的支出项目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综合考虑。
然后,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需要对实体的财政状况进行分析。
财政状况的评估可以通过分析实体的财务报表来完成。
需要特别关注的指标包括财政赤字、财政债务和债务偿还能力。
财政赤字的增长可能会增加实体的负债压力,而财政债务的规模和偿还能力则可以用来评估实体的财务稳定性。
此外,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还需要考虑实体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就业形势等都会对实体的财政可承受能力产生影响。
一方面,经济增长可以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财政需求的增加。
最后,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还需综合考虑风险因素。
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外部冲击等都可能对实体的财政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评估财政可承受能力时需要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
总之,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是一项综合分析工作,需要对实体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状况、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揭示实体的财政健康状况,为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依据。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历史与现状姓名:梁晓迪学号:11081054专业班级:国贸A概念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两方面:历史和现状)(一)历史:演变:政收入规模决定了财政政策作用的空间,是分析财政相关问题的基础。
中国的财政收入规模,或者说宏观税负,在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方面,舆论普遍认为“国富民穷”,即国民收入分配中财政收入过高,由此提出需要大力减税;另一方面,以地方政府为代表,各级财政似乎总在“差钱”,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性支出尚欠账颇多,如要进一步增加投入甚至还需增加政府财力。
因此,关于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是否适度的讨论,关系到“十二五”时期内财税改革以及财政政策的整体走向,迫切需要回答。
讨论中国财政收入规模是否适度,应当以核算财政收入规模及其结构为基础。
然而,由于我国的财政统计与国际标准不一致,这一基础且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常常陷于口径之争,缺乏明确的答案。
官方公布的财政收入规模,一般被认为并未包含所有的财政收入。
一些机构和学者(林赟等,2009;陈志武,2008;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2007;吕冰洋,2008)试图对中国的整体财政收入规模进行估算,但各种估算的定义、方法、数据来源不一,其估算的结果并不统一,结论的严谨程度也存在疑问。
○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1978年到2007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1978 年的1132.26亿元到2007 年的51304.00 亿元,扩大了近45倍。
回顾29 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的增长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平徘徊阶段,财政收入由1978的1132.26亿元上升至1982的1212.33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72;二是缓慢发展阶段,财政收入由1982的1212.33亿元上升至1992年的3483.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11%;第三是高速增长阶段,财政收入由1992 年的3483.37 亿元上升到2007 年的51304.00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64%。
坚守分税制方向实行真正全口径预算管理
坚守分税制方向实行真正全口径预算管理在高培勇看来,本来意义上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至少具有“分事、分税、分管”三层含义,但在过去的20年中,经过一系列的所谓适应性调整,眼下的财政体制格局已经出现了偏离“分税制”而重归“分钱制”的迹象。
在当下,最需解决、亟待澄清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不论眼前的矛盾有多么复杂,不论前行的道路有多么曲折,我们只能也必须坚守并采取实质措施不断逼近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唯一正确的改革方向—“分税制财税体制”。
此外,在高培勇看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当锁定为:实现作为立法机构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所有政府性收支行为的立法控制,使政府部门的收支行为从头到尾置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
证券时报记者陈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向社会公开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报告将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之一。
报告明确指出,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税体制总体方向需继续坚持,同时建议实现“全口径”预算,试行编制中期预算。
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看来,当前许多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且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问题,如地方债务风险、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改善民生导向和宏观经济政策布局等,都同财税体制密切相关。
可以说,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和主线索。
高培勇表示,一旦聚焦财税体制改革并深入其中,又会发现,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固然是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但围绕它的研究和谋划,也应当必须从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入手。
这其中,就包括坚持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及真正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
让“跑偏的”分税制回归正轨近年来,流行的观点是将房地产市场泡沫归责于“土地财政”,紧接着,又将“土地财政”简单地归咎于分税制。
这项始于1994年的财税体制似乎成了“冤大头”。
估算指标 gov
估算指标 gov估算指标:政府(gov)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估算政府的效能和影响力是评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政府的估算指标。
一、政府收入和支出政府的财政状况是评估政府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政府收入包括税收、政府收取的非税收入等,而政府支出包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开支。
政府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程度可以反映政府的财政健康状况,进而反映政府的管理效能。
二、政府债务政府债务是指政府为满足财政需求而发行的债券和其他借款。
政府债务的规模和比例是评估政府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如果政府债务过高,将增加政府的财务风险,并可能对国家的经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三、政府机构效能政府机构的效能可以通过政府机构的运行情况来评估。
政府机构效能的指标包括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的执行情况、政府服务的便利性等。
政府机构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对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评估政府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政府的干预程度、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等都可以反映政府效能的高低。
政府与市场的良好互动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而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则可能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五、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是评估政府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政府的公信力反映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任度,而政府的透明度则反映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
公信力和透明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
六、政府的创新能力政府的创新能力是评估政府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政府的创新能力包括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
政府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政府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否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推动国家的发展。
七、政府的社会影响力政府的社会影响力是评估政府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政府的社会影响力体现了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回应能力。
政府的社会影响力直接关系到政府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财政的标准的合理性。
不能忽略以大财政的标准去思考中国的税负
作者的观点
满燕云 郑新业
我们要以大财政的角度去思考中国宏观税负问题
没有任何偏向的观点,只是事实的陈述,对于中 国的税负是重是轻没有做出明确的判断。 只是说,大财政角度下,比传统的要高很多
留给读者自己思考
自身的思考
1.如何的去确定宏观税负的高低
标准,参数。(文中没有给与参数,谨慎) 与其他国家比较。(国情不一样,不能完全) 与过去的自身比较。 。。。。。
2.考虑宏观税负是为了什么
监督政府 民生问题
3.考虑了宏观税负之后还应该考虑什么?
政府的支出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Economy) 税负中的结构问题(合理性,风险)
Thx
读中国公共财政规模与 税负再评估有感
小组成员:邬华宇 臧维文 顾轶晟 金杰 ^^
中国宏观税负是否过高
何为“大财政”标准?
“大财政”标准下,公共财政收入规模有多大?
“大财政”标准下,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如何? 中国宏观税负在国际比较中将处于什么位置?
大财政
D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