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望洞庭》的诗意,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2.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2 诗意的领悟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意境感受与欣赏。

3.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句、生字词、作者简介等内容。

4.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5.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4 欣赏诗歌学生默读诗句,感受诗句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5.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记忆,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古诗。

5.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诗句,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其他描写洞庭湖的古诗,如《登岳阳楼》等,进行比较学习,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景观的描绘方式和情感表达。

6.2 文化延伸: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描绘。

七、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每组选出一两个最具特色的诗句,并解释其意境。

7.2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

八、情感体验:8.1 情景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洞庭湖边,感受湖光山色,体会诗中的情感。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霜、愁”等5个生字,会写“霜、啼”等8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枫桥夜泊》这首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体会诗人的孤独、忧愁之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赏析理解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词句,理解其含义和意境。

想象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背景介绍法: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宁静的夜晚的音乐或展示一幅夜晚的风景图片,引出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宁静的夜晚,人们常常会思绪万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感受诗人在那个夜晚的独特感受。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诗歌,正音纠错。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学生按照节奏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3.精读诗歌,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解决疑难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4.赏析诗歌,体会意境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清冷、孤寂的氛围。

分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最新-《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优秀4篇】

最新-《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优秀4篇】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美丽的帮大家分享的《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优秀4篇】,仅供借鉴。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篇一知识掌握1.《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中的“姑苏”即指现在的________。

2.这篇议论文所要反驳的是________。

能力提高对于“愁眠”,新解者也有发现,说是“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

”所以,新解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意思。

我觉得,给这么一“解”,这句诗就索然无味了,整首诗也索然无味了。

近来有些同志在那里大声疾呼: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这说法对不对暂不去说它。

单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

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

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诗命脉。

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

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了死的了。

如此,“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有来由的了。

须知,“钟声”到客船,实际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

船是无知之物,它管你钟声不钟声呢?因此,我认为,若是把“愁眠”解释成一座山,只会把全诗意境破坏无余,只会把这诗篇给糟蹋了。

这种解释法是不足取的。

也许考据家会说:“明明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说张继不是写的它呢?”我还是那句话:你有什么文献资料可以证实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没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张继这首诗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会命名的呢?事实上,考据文章所谓“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语已经透露了消息。

《望洞庭》优秀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 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 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 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 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 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 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 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 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 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 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 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 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 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 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望洞庭》的教案

《望洞庭》的教案

《望洞庭》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望洞庭》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重点词语解释: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洞庭湖产生兴趣,引出《望洞庭》这首诗。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记忆诗歌。

3. 解释词语: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默写《望洞庭》。

2. 让学生谈谈对洞庭湖的印象,以及从诗歌中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查找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了解洞庭湖的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

2.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学习,提高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2. 诗歌默写评估: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默写《望洞庭》,并对诗歌内容有准确理解。

3. 课堂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如访问洞庭湖,让学生亲身体验湖光山色,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教案1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教案1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枫桥夜泊》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领会古诗的韵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人的
情感和意境。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
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枫桥夜景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枫桥夜景的感受,为学习古诗《枫桥夜泊》创设情境。

2.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人的身份、创作背景、诗歌的
结构等。

(3)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巩固练习
(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枫桥夜泊》,并进行默写。

(2)让学生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一首描绘夜晚景色的小诗。

4.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古诗《枫桥夜泊》的重要意义。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景观,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枫桥夜泊》,并进行默写。

2.阅读其他描写夜晚景色的古诗,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次夜晚的美景,可以是家乡的风景,也可以是旅游时的所见所闻。

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教案范文整理

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教案范文整理

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教案教学要求1.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1.理解这几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两课时望洞庭[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②“遥望”一词好在哪里?][③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湖水和君山?]菊花[①从“遍绕”“日渐斜”看出了什么?][②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诗人通过这些?①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枫桥夜泊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②“夜半钟声”突出了什么?]1.学会本课的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洞庭湖的图片、古筝乐曲。

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吧。

老师配景朗诵:在美丽的湘北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那就是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

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二初读全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 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ó。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地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找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想一想诗里所描绘的景物是怎样吸引刘禹锡的。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枫桥夜泊》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启发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情感。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枫桥夜泊》。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熟读并背诵《枫桥夜泊》全文,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诗中的生字词,掌握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品味《枫桥夜泊》中的文字,提高遣词造句和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深入了解唐代诗歌背景,学会从历史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升分析和评价能力。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解答学生疑问时,可能没有做到足够的耐心和细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解答问题。此外,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得到更好的体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枫桥夜泊》的诗句和韵律美,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深入体会了诗人的情感。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如果对今天的课程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绘画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诗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绘画前对诗句进行充分的解读和感悟。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诗句含义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描绘自然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自然美的诗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这说明他们对古诗创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创作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古诗三首-望洞庭》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不一。在讲授诗句含义时,有些学生能迅速领会诗人的情感,而有些学生则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对于比喻、对偶等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洞庭湖美景的古诗。它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洞庭》诗歌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

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和意象的把握。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望洞庭》诗歌文本。

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相关诗歌解读的参考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朗读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诗歌解析会:学生分组讨论,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彼此的见解。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6.2 教学活动安排:朗读比赛:20分钟诗歌解析会:30分钟创意写作:40分钟第七章: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背诵《望洞庭》诗歌。

完成一篇关于《望洞庭》诗歌的解析文章。

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2)理解古诗《望洞庭》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等方式,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3)学习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2)对洞庭湖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古诗《望洞庭》文本;(2)洞庭湖的图片、地图等相关资料;(3)生字词卡片。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2)白板;(3)教学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和地图,向学生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3. 教学内容:(1)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讲解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3)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练习:(1)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洞庭湖的历史和文化;(2)分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望洞庭》的意境和主题;(2)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朗读背诵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2023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2023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夜晚江边景象的诗,通过诗人张继的笔触,传达出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从“月落乌啼霜满天”到“江枫渔火对愁眠”,每个景象都体现出诗人的心情。通过具体案例,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2023
一、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教案2023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之一《枫桥夜泊》。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文朗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
2.诗文理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诗文鉴赏:学生能够从诗的结构、意境、修辞等方面,初步鉴赏《枫桥夜泊》的美。
4.创作拓展:引导学生借鉴《枫桥夜泊》的写作手法,尝试创作一首描绘夜晚景象的短诗。
5.文化传承: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感受古诗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借鉴《枫桥夜泊》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描绘夜晚景象的短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枫桥夜泊》中夜晚景象的描绘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上《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三课时 望洞庭)

三上《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三课时 望洞庭)

17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望洞庭》课时目标1.认识“庭、未、盘”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

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怀。

背诵诗歌。

4.积累吟诵洞庭湖美景的名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诗文1.教师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

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佳句。

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起去洞庭湖边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夜景。

2.播放展示洞庭湖风光的视频,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在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笔下,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洞庭湖的山水恰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3.出示洞庭月色图,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1.出示课件,介绍诗人。

2.自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大意。

(2)小组合作,交流难理解的词句。

3.汇报展示,检测自学效果。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3)出示湖光秋月图,教师讲述古诗大意,让学生说说对应的诗句。

在秋夜里,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湖光秋月两相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像是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潭面无风镜未磨)远远望去,碧绿的君山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湖中央,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5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教案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1.理解这几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两课时望洞庭[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②“遥望”一词好在哪里?][③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湖水和君山?]菊花[①从“遍绕”“日渐斜”看出了什么?][②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枫桥夜泊[①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②“夜半钟声”突出了什么?]1.学会本课的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洞庭湖的图片、古筝乐曲。

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吧。

老师配景朗诵:在美丽的湘北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那就是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

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二初读全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ó。

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地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找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想一想诗里所描绘的景物是怎样吸引刘禹锡的。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枫桥夜泊》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古诗中的写景抒情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愁绪。

(2)品味诗中的意象,如“月”“霜”“乌啼”“江枫”“渔火”等。

2、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在诗中所传达的孤独、忧愁的心情。

(2)体会古诗中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宁静的夜晚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然后提问:在这样的夜晚,你们会想到什么?(2)展示一些关于秋天夜晚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氛围。

(3)引出课题《枫桥夜泊》,介绍诗人张继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3)重点讲解以下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西沉,乌鸦啼叫,寒霜布满天空。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伴着忧愁的我入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寺里的钟声传到了我的客船上。

4、感悟诗情(1)提问: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孤独、忧愁的心情,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枫桥夜泊》等诗三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等诗三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等诗三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

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诗人因何而愁呢?(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S版-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教案2

四年级上册语文S版-古诗三首《望洞庭》《菊花》《枫桥夜泊》教案2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连线:
《枫桥夜泊》元稹
《望洞庭》刘禹锡
《菊花》张继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
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பைடு நூலகம்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望 洞 庭[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②“遥望”一词好在哪里?]2[③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湖水和君山?]菊 花31 ☜2③比喻。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恰像银盘里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色调淡雅,相得益彰。

3 ①写菊花之多、美,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充分地表现了诗人的爱菊之情,也暗示了诗人清高自傲的性格。

[①从“遍绕”“日渐斜”看出了什么?]4[②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枫桥夜泊5[①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②“夜半钟声”突出了什么?]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②菊花是百花之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了,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

诗人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菊花,表达了他特殊的爱菊之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5①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

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②夜半钟声静中有动,突出了诗人孤寂忧愁的情怀,更使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洞庭湖的图片、古筝乐曲。

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吧。

(欣赏洞庭湖的风光图片)老师配景朗诵:在美丽的湘北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那就是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

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板书:望洞庭)。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二初读全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3.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4.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地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找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想一想诗里所描绘的景物是怎样吸引刘禹锡的。

(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望洞庭,他看到了湖光、秋月、山水。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秋月两相和。

①“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②抬起头,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③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是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2)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②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3)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

你们陶醉了吗?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

这时,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青螺”又指什么?(5)(出示多媒体画面)诗人为什么说“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四感悟诗境,展开想象1.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

请学生吟诵。

(自由读,指名读。

)2.(多媒体出示画面、音乐)请学生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遥望洞庭湖。

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朦胧中的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不禁吟诵出这首诗。

(师生一起吟诵古诗)五拓展延伸刘禹锡在秋天的夜晚望见的洞庭湖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柔美,白天的洞庭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我们来欣赏。

(多媒体出示画面、文字。

)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来赞一赞洞庭湖,好吗?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奇妙无比的想象,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六总结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去那里观光旅游的人很多。

将来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去看一看洞庭湖,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1.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

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还是有待改进。

问题在于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

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2.《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的。

诗人的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湖光和月色浑然一体,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默写《菊花》《枫桥夜泊》这两首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与古诗相配的图片。

一导入1.复习《望洞庭》,指名背诵。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菊花》和《枫桥夜泊》。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

他在一次欣赏菊花的过程中,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和诗人一起去欣赏秋日的菊花。

二学生自学(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菊舍遍渐偏(2)书写指导。

①遍:注意“扁”里面是一横,不是两横。

②渐:注意中间是个“车”,“横”变成“提”。

(3)指名读全诗,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三理解古诗的意思1.自读古诗,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注意注释)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

我一遍又一遍地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偏西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2.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①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②谁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③菊花开过后,这里是什么样的?(3)思考这些问题,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

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

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 (学生想象画面,吟咏诗句。

)3.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4.咏诗句,直到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四请学生试背这首诗五学习第三首古诗《枫桥夜泊》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霜愁眠苏寺(2)请学生自学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

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的?(4)小结:看注释、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3.书写指导。

(1)愁:注意上边的“火”的笔顺:。

(2)眠:左边是目字旁,不是日字旁。

(3)寺:注意“土”字的第二横应该是最长的。

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枫桥在哪里?(老师在黑板上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呢?(老师在黑板上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字点明了什么?(2)老师范读,学生听,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3)学习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老师在黑板上画“月”“霜”)“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你还看到了什么?(老师在黑板上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到什么程度?(难以入眠)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③朗读这两句。

(4)学习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这静静的夜晚,诗人还看见了什么?(老师在黑板上画“寒山寺”)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朗读这两句。

(5)朗读全诗。

六总结全诗,体会感悟1.让我们跟随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老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小船停靠在枫桥边。

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

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2.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看着这一切是什么心情?3.再次吟诵全诗。

1.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案上的设计走,而是读完诗后,就让学生去猜张继作这首诗时的心情。

教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接着引导:“其实,作者的心情就藏在这首诗中,会品味的学生一定能找到。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很快便能找到“愁”字。

这时,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而愁?”激发学生再去读诗,理解诗。

仅仅通过一个“愁”字便把整首诗串联了起来。

这就是一个问题的整合,既避免了一个个繁琐的问题,又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效率,教学效果很好。

学生学完诗后,马上便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和寂寞,对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还是很不简单的。

2.在进一步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时,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

教师要找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从哪儿看出诗人张继很愁”“诗人张继愁的又是什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

1.比一比,再组词。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偏:更:(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愁: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枫桥夜泊》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4.从《枫桥夜泊》一诗的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5.《菊花》一诗中有两个“绕”字,意思一样吗?不一样。

第一个“绕”字是说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第二个“绕”字是说诗人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