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和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和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和对策作者:鲁丕霞王沁来源:《新课程·上旬》2015年第04期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活动的结果。

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课堂组织的管理与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且还是教育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具体体现。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许多问题。

通过反思,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主体混淆,教学内容化,表达不规范和忽视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问题;对策一、教学目标的设计1.理清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三者的关系整个教育目标体系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和人的发展。

三级目标每一级隶属于上一级,并以前一级为基础,相互包容,三者属于从属关系。

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层级目标,其内涵最为丰富。

教育目的、课程目标都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发挥着中介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按课程目标进行,并且教学目标中也体现着课程目标。

同时课程目标的制定又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课程目标中包含着教育目标。

无论课程目标还是教学目标,最终都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要素一般来说,确定教学目标主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三个方面的要素。

课程标准是相对宏观的目标,不是上一两节课或学一两篇文章就可以达到的,它是教学的总设计图,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服务于课程目标。

教材既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具体媒介,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落实点,没有它,课程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教学目标就成为无本之木。

不管课程目标还是教学文本,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所以学生成为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以及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关注的核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及有效表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及有效表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及有效表述本文根据相关的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有效表述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

主要探讨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并举例说明。

本文试图引起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视,并使其正确有效的表述教学目标。

标签: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表述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后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教师希望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所表现的预期行为、所达到的预期结果。

它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过程的方向和教学评价的依据,它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全过程。

从领域上看,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语文新课程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所以将课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指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概念、原理、事实、规律等知识和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即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内容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要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简言之,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学。

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备课时直接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或者直接在网上下载;有的对于如何设计教学目标缺乏理论认识,虽重视但表述模糊、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导致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很多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层次_吴亮奎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层次_吴亮奎
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展开性目标没 有明确集中表述,但并不意味着“课标”忽视了语文 教学活动的展开性目标。“课标”中的许多内容从另 一个方面体现出展开性目标的特点,如学生对语文学 习的兴趣、热爱语文的情感、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 发与利用等。从这个角度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依然是在确定的框架下来思考语文教学目标和教 学内容的,语文教学的非确定性因素需要教师在实际 的教学过程中去体验和把握。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 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展开性”因 素,把展开性因素纳入到语文教学设计中来,而不只 是停留于对“行为性”目标的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活 动中如果忽视展开性,单纯地追求确定性,这种确定 性就会沦为机械性。
课 堂 教 学 目 标 的 设 计 必 须 做 到 “ 具 体 ”“ 可 操 作 ”“ 易 评 价 ”, 当 我 们 在 追 求 “ 具 体 ”“ 可 操 作 ” “易评价”的课堂教学目标时,如何顾及课堂活动展 开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如何将目标设计与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自我表现有机结合?笔者试从教学目标层次 的角度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进行分析,将教学目 标设计分为“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 目标”三个层次,以使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准确地理 解“三维目标”,校正由于目标设计的偏差而带来的 教学过程的偏误。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个层 次,它所关注的是教学给学生的行为带来的变化。行 为目标的特点是“具体、可操作、易评价”,教学结 果的外显性在行为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即,行为 目标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是否得到落实是可以看到、 可以测量的。日常教学实践中人们对行为目标非常重 视,在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时,人们对这节课行为目标
落实程度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其他目标落实程度的 重视。

语文教学设计“三问”

语文教学设计“三问”

语文教学设计“三问”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案,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监控与反馈等等,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所以说,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实践,我总结了教学设计“三问”法。

第一问:教什么传统低效的语文课堂是“教课文”。

无论哪篇课文都是千篇一律的先学习生字词,再给课文分段、概括中心思想,最后归纳写法特点。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逐渐下降。

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从语文课程性质、单元目标和学生特点等方面认真分析,确定出契合文体特点、文本特质的教学内容。

第二问:怎么教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习惯了提问题、找答案。

老师问的问题,学生立刻就找到了答案,他就眉开眼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总是找不到答案,他就誓不罢休。

其实提问题找答案是一种好的课堂活动,但是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满堂问,这种语文课也是很不受欢迎的。

那么,除了“提问题、找答案”,还有哪些课堂活动的形式呢?1. 不提问,可以补白。

把原本文本中没有的内容补充出来。

比如《台阶》中,结合课文结尾:“父亲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

”请你为父亲写几句心理描写。

补白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运用的训练,又深入体会了父亲内心的空虚。

2. 不提问,可以辩论。

例如学习《植树的牧羊人》时,让学生辩论:有的书把书名《植树的牧羊人》翻译成《植树的男人》,你觉得哪个题目好?为什么?3. 不提问,可以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是阅读教学中的“写”的活动,不以提高写作水平为目的,是以“写”为抓手,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结尾“独创然而涕下”,他会怎么哭?进行写的活动。

《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抬头看到哥哥嫂嫂,他会怎么样?试着写一写。

设计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灵魂,同时又对语文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针对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既能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能努力发展其个性。
目标变成语文学习的目的范围太大无法检测也无法操作通过一两堂课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更不用说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明确不清晰无法落实和检测教学目标设计要明确清晰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陈述用词要准确而有分寸要拉开目标达成间的档次区分实现目标的层次和水平程度
设计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置过于笼统概括,效果甚微
三维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强调了教育结果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相对来说明确、具体、详细,利于测量。对一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达到的往往是微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宏观、总体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仍有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的情况。如《胡同文化》的教学目标:品味文化,体验情感。这里的教学目标就太笼统。短短的45分钟,体验到作者的情感还可以达到,如何让学生能“品味到文化的内涵”?恐怕也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再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陈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目标变成语文学习的目的,范围太大,无法检测,也无法操作,通过一两堂课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更不用说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了。
在实际操作中总会发现,教学目标完成的效果怎么样,还和很多因素有关,如: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把握程度,课堂内容的精选、精心策划,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悬”、“巧”、“精”,教学过程要活动化,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化等。

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完整版)

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完整版)

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完整版)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要注重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

3.层次性原则: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体现出层次性。

4.灵活性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具体来说,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知识与技能:包括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等方面。

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人物形象,同时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过程与方法:包括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面。

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情感态度、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

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总之,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体现灵活性和层次性。

中职语文课程分析教学目标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2.内容: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语文基础知识等多个方面。

3.策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4.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5.意义:语文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注意点

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注意点
否会 更好 些 呢?
1背 诵 课 文 。 .
2领 会 文 章 写 泉 声 的 各 种 层 次 , 并 帮 助 学 生 领 悟 .
话 语 中蕴 含 的 哲理 。
3激 起 学 生 诵 读 的 兴 趣 。 .
◆情 感 态度 美 景 色 , 提 高 审 美 能 力 。 .
三 、目标明确而不含糊
【 例 4 《 双 手 》 ( 教 版 语 文 九 年 级 上册 ) 案 】 一 苏
4学 习作 者 在 选材 上 的 详 略 安排 。 .
◆ 过 程 与 方 法
1体 会 作 者 如 何 抓 住 .
“ ” 来组 织 材 料 。 听
涵 是 次要 的 ,教 师 应根 据 学 情 来确 定 讲 否 ,学 生程 度 好 ,讲 ,程 度 差 ,可 不 讲 ,重 点应 放 在 背诵 积 累 和 文 句理 解 上 。 这 样 的教 学 目标 如 果 改成 如 下 的 内容 ,是
现 景 物 的方 法 。
涵 。 刚 升 入初 中的 学 生 ,文 言 文 接触 少 ,背 诵 积 累是 必需 的 ,对 文 句 的理 解 是 基 本 的 也是 最 重 要 的 目标 ,
无 此 ,理 解 “ 界 大 同 ” 的 文 化 内 涵 就 是 空话 。 再 世 者 , 对 七 年 级 学 生 而 言 , 理 解 “ 界 大 同 ” 的 文 化 内 世
这 一 单 元 的教 学 目标是 “ 富 科 学 知识 ,激 发 求 丰 知欲 ,培 养 科 学 精 神 ” ,具 体 到这 一课 ,应 是 通 过 解
于 言 语 表 达 式 的 学 习 , 以 提 高 运 用 语 言 的 能 力 为 归 旨。 聚 焦 于言 语 表 达 式 的 学 习并 不 排 斥 人 文性 、思 想 性 。 言语 表 达 式 的 学 习 绝 不是 一 个 单 纯 的使 用 语 言 的 技 术 、技 能 、技 巧 问 题 ,其 中必 然 渗透 着 言 说 者 的思 想 情 感 ,在 学 习言 语 表达 式 的 同时 ,学 生也 必然 接 受 作 者 心 灵和 课 文 内 容 的 陶冶 。 文 章 内容 的 了解 、 理解 是 与 言语 表 达 式 的 学 习相 伴 相 随 的 ,是 为语 言 运 用 能 力 的 培养 服 务 的。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维宽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05期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出现较多的问题,使我们一些一线老师产生了疑惑: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现状,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诸教与学的实践。

如果教学目标设计中,缺乏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再加上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严重的盲目性。

2.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切服务于学生,所以虽然目前语文教学中的确也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提问、讨论和学生动手检索资料进行教学。

但由于认识与经验不足,常常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境地。

有时候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客观上却无的放失,泛泛而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渐渐走了形式,教学效果贫乏。

二.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策略1.抽象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教学既有知识内容和技能训练的确定性特点,又有主观情感创造的不确定性、主体经验的差异性、评价标准的模糊性等特点。

分析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中常见的错误与问题

分析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中常见的错误与问题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然而,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和问题,这些错误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接下来,本文就来分析一下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中常见的错误与问题。

一、缺乏深度思考很多语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打草稿式地列举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缺乏深度思考。

这种教案设计方式得出来的教案往往是平淡无味、内容单一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内容过于复杂有些语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会把内容设计得过于复杂,难以让学生理解。

这种教案设计方式可能是由于教师自认为"内容深刻"、"注重学生启发"等原因,但是学生能否理解、接受却未必。

这样反而可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之感。

三、考虑不全面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如果考虑不全面,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疑问和困惑。

比如,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只注重语言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只注重了听力、阅读等方面,而忽略了口语、写作等方面。

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无法全面发展。

四、教学方法单一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和经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果。

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以深入。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意地设计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创造富有魅力和亲和力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案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清晰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有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够明确,这样子就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设定目标时需要具体、明确,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语言知识的应用落到实处。

六、眼高手低在教案设计中,有些教师会把难度设定得太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问题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问题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今天,《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尽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在理论层面上颇多建树,但是在实践层面上却还存在相当的偏颇,仍值得我们不断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学设计是一门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是对优化课程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今天,《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构建。

尽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在理论层面上颇多建树,但是在实践层面上却还存在相当的偏颇,仍值得我们不断研究与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少考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早期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师要教的、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不包括对知识和技能的加工操作方面的描述,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建构这种知识和技能的层级结构。

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但不全面,而且也不符合教学设计的实际情况。

学生对这些抽象的、远离自己生活的课程内容毫无兴趣。

2.注重对教材钻研,忽视了学生的理解程度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是按教材安排的内容展开教学。

因为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

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

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

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3.设计环节定位不准,不讲究课堂教学效率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务实、务本的少了。

语文课堂中的“三问”

语文课堂中的“三问”

语文课堂中的“三问”作者:黄莲花来源:《新一代》2012年第02期摘要: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本文从语文课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问;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27-01都说“问题”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石。

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从教的这几年中,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提问?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努力地学习、摸索、实践,也偶有所悟、所得。

我渐渐明白有效的提问是以透彻理解文本、深入钻研教材、真切了解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实效性、检测性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提问。

根据对课堂教学提问的总结,我把有效提问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问文本”、“问读者”、“问作者”。

其实,这几个层次是从阅读教学课程理念中的“读文本、读出自己、读懂作者”受启发而想到的。

读懂文本即知道文章写的什么;读出自己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读懂作者即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读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问文本问文本是提问的第一个层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纵观全文、整体把握,初步强化关于文本内容,给学生留下印象。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教学记叙文、小说类课文时可以问“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羚羊木雕”为题?学生听后,就会急于通览课文,寻找答案。

在教学《孤独之旅》时可以提问“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

”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如果在教学散文类文章,可以从题目入手,在上《背影》时,老师可以提问“文中写的谁的背影,共几次?”……提问的角度可以因教学目标的不同而不同,提问的次数也因人而异。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科学理解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作用?本文从维度与内容、主体与对象、虚与实等几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论述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价值。

一、维度与内容维度与内容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维度涉及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但它不涉及具体的内容,而内容则是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的。

就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设计的维度是固定的,具有静态性特点,而设计的内容则是具体的,具有动态性特点。

维度为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了思维的框架,但它不构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则是教学目标具体包含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教学的主体、对象、过程及结果。

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在维度与内容方面的区别没有被科学认识,使教学目标设计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将维度等同于内容,导致语文教学内容的虚化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直接采用三维目标的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作三块来呈现,每一块下面再分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

这种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呢?表面上看,这种教学目标设计非常全面,把握了三维目标的特征,但是这种设计模式虚化了教学目标的内容,本来应该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成分的教学活动却变成了附着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次要内容了。

教学目标必须对一节课的活动内容有具体的规定,如果一节课的目标缺少了具体的活动内容,这节课的目标就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定向功能。

其实,直接以“三维目标”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对三维目标的误解,没有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真正含义,其原因是没有将教学目标设计的维度和内容区分开来,而是简单地将目标的维度等同于目标的内容,混淆了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设计有如下要求:
1. 体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共同性是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思想内容、学科特点及普遍的教学规律,差异性则是根据特定教学内容,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特点而取舍或调节。

2. 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照顾其学习的心理平衡。

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既有年龄特征,也有性别特征。

此外还有生源状况、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生源差异。

教学目标设定时,要考虑年段特点、课文特点和学段特点,使之区别明确,要求逐步提高。

3. 明确教学目标,要求重点明确、难易适度。

教学重点要重点突出,难点也要攻破。

4. 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明确。

设置的教学目标既要全面,又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还要有明确的达成度。

5.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具备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6. 教学目标应包含语文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语法、词汇、阅读、写作等,能够满足学生全面的语言需求。

7. 教学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表达,要求教师可以准确地描述目标和实现方式,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接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查阅《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要求和规定。

语文新课程教案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语文新课程教案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语文作为人类最早创造的语言系统之一,其教学一直是教育体系中的重点之一。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也随之不断更新,而最新的教育方案则是2024版新课程标准。

那么,在新的教学标准下,我们又该如何设计语文教案呢?1、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任何一门教学,都应该首先考虑到对象——学生。

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程度、背景、兴趣等各方面因素。

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组织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科知识。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学生更喜欢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互动、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尽可能地设计相关教材、案例,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3、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需要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

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到教材本身的难度和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同时,在安排教学进度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速度和理解程度,灵活调整进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知识点。

4、注重思维育人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学科,而且是一门思想性学科,它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等。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二次思考能力,在学生的探索中,引导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深化思考。

5、强化技能训练语文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技能的训练。

例如,写作、朗读、鉴赏、口语表达等方面,都需要有系统的训练。

通过实践、演练、反馈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6、培养综合素养在新的教学标准下,语文教学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

通过对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情感的全面人才。

在设计语文教案时,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强化技能训练,培养综合素质等。

语文课堂如何达成课堂目标

语文课堂如何达成课堂目标

语文课堂如何达成课堂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实行有效教学,在短短的45分钟内有效实现课堂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或运用的方法的;4、程度。

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保修》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1、通过自学(条件),学生(对象)能(程度)准确地掌握(行为)小说及作者有关文学常识。

2、加强朗读(条件),品味文章精彩语言(条件),学生(对象)把握(程度)人物形象并对其作出自己的评价(行为),学会(程度)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通过朗读和表演(条件),学生(对象)深入(程度)理解(行为)主旨。

探究(行为)本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揭示的生活哲理。

(二)设置问题深入浅出、相互关联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要注意以下三点点:一是问题设置应由浅入深。

一开始设置太难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学生一下子便被问题吓倒,课堂将无法进行下去;如果问题一直太简单,学生便会不屑一顾,对语文学习情感冷淡、思维疲劳,所以我设计问题常常由浅入深。

如讲授《沁园春·雪》的时候,如果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恐怕学生很难回答,但我把问题设置成一个个小问题,我先问(1)让学生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2)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人物的评价?(“惜”字,概括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都有雄才大略但缺少文治)(3)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的目的何在?(4)歌颂今天哪种人?(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那一句?你是如何理解?这样一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便于学生接受。

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多年来我们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责抱怨是因为我们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承载的东西太多: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维训练、人文修养……我们试图把社会要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具有的诸多美好的品质都赋予语文课堂教学,企求在语文课堂上来完成原本不属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本身也完成不了的任务。

结果,语文的学科边界被模糊,语文的学科特性发生位移,一些表面上看属于语文但实质上是非语文的东西侵入到语文学科中来。

于是语文学科被异化,甚至出现了“语文课什么人都能教”,“语文课可以不上,看看几期文摘就可以了”的“非语文化”的奇怪论调。

作为一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我们不得不反思:语文教学的性质究竟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性质为什么会发生位移?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是否能等同,二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语文教学目标与语文课程目标是怎样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该如何确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这些问题是关涉到语文课改方向的基本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些许思考,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探讨。

一、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具有教育性,但语文教育不等于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无法承载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

语文的教育性只能附属于语文教学,即在课堂上首先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其次才能顾及语文教育的任务。

从语文教育发展到语文教学,语文学科经历了一个演变和成熟的过程。

1. 文道合一:学科分化前的语文我国古代没有单一的语文学科教学,语文学科还没有开始分化,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是合一的。

自朱熹开始的古代书院制度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

“先教学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1]。

这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科分化前的语文教育。

历代书院的“学规”对读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所体现的就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思想,如“读书必专一:必正心肃容,计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作者: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07期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何科学理解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作用?本文从维度与内容、主体与对象、虚与实等几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论述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价值。

一、维度与内容维度与内容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维度涉及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但它不涉及具体的内容,而内容则是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的。

就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设计的维度是固定的,具有静态性特点,而设计的内容则是具体的,具有动态性特点。

维度为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了思维的框架,但它不构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则是教学目标具体包含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教学的主体、对象、过程及结果。

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在维度与内容方面的区别没有被科学认识,使教学目标设计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将维度等同于内容,导致语文教学内容的虚化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直接采用三维目标的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作三块来呈现,每一块下面再分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

这种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呢?表面上看,这种教学目标设计非常全面,把握了三维目标的特征,但是这种设计模式虚化了教学目标的内容,本来应该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成分的教学活动却变成了附着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次要内容了。

教学目标必须对一节课的活动内容有具体的规定,如果一节课的目标缺少了具体的活动内容,这节课的目标就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定向功能。

其实,直接以“三维目标”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对三维目标的误解,没有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真正含义,其原因是没有将教学目标设计的维度和内容区分开来,而是简单地将目标的维度等同于目标的内容,混淆了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

教学目标的维度是隐含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维度的载体,只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维度要求。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是按照课标要求、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

例如,根据将维度与内容区分开的目标设计方法,对《兰亭集序》的教学目标可以进行如下设计:1. 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 有感情地诵读并能背诵全文。

3. 了解兰亭宴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4.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其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虽然没有出现“三维目标”,但它实际上是在三维目标的框架中展开的,目标1、2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维度,目标3 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而“过程与方法”的维度是体现在目标1、2、3的实现过程中的。

本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突出的是活动行为本身和这种行为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变化,这种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变化又是体现在具体的活动内容上的,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学生的行为变化。

(二)割裂维度的整体性,误解目标维度的含义维度不同于角度,角度是观察事物的一个视角,站在固定的角度无法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全面把握,在某一个角度去观察一个事物得到的总是这个事物的局部特征;维度所面对的是整个事物,是对一个研究对象的整体全面的把握,维度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的特征,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弄清楚维度和角度的区别,就很难准确理解三维目标的维度特点。

维度的整体性特点决定了维度是不可以分解的,一旦对维度进行了分解,维度的整体性就被打破,打破了维度的整体性也就使事物失去了原来的维度特征。

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如果目标的维度被打破,就导致其整体性被割裂。

三维目标之所以常常引起实践中的一线教师的质疑,主要不是三维目标自身的问题,而是对三维目标概念不能正确理解的问题。

由于不是从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特点来理解“三维”,三维目标的科学含义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能被准确把握,存在着被误解的现象。

(三)混淆课程与教学关系,将语文课程目标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问题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对于教学实践中具体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则又是非常清晰的:课程是对学校教学的整体设计,包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内容,而教学就是一节课中为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具体活动,其中包括活动主体和活动内容,即在一节课中教师和学生所要做的事情或者所要解决的某个问题及其给学生带来的发展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程与教学这两个概念是泾渭分明的,课程不可能被误解为教学,教学也不可能被误解为课程。

按照这样的逻辑分析,课程目标自然不同于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就课程方案的整体而言的,教学目标则是就某一节课的内容而言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时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教学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还表现在二者开放性程度的不同,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程度的宏观性和开放性,课程设计要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留下一定的空间,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会具体到局部的细枝末节,这有别于原来“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而课堂教学目标是为具体的某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它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服务,要能反映出教学活动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师生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它必须具体,失去了具体性特点就不能为师生的活动定向。

如果说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这种弹性也是建立在具体的活动要求上的弹性,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行为动词,若缺失了具体的活动内容和行为动词,教学目标的设计就会变得大而无当,目标就会落空。

实际中的一线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质上是将课堂教学目标误解为课程目标,这种误解使教学目标设计虚化、机械化,导致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向性。

因此,只有科学地理解了维度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活动定向的作用。

二、主体与对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有明确的主体和对象,即教学目标是为谁而设计,其活动对象是什么。

只有具备了明确的主体和对象,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的主体与对象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谁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教学目标中教师的作用如何、教学目标中教师的行为如何表述。

(一)谁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这是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目标的定义,从这一定义出发,不难明白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的承担者,行为结果是教学活动所带来的学生身上发生的认知、情感等因素的变化。

根据对教学目标的这种理解,就会出现下面的教学目标设计:1. 鉴赏散文精彩的文字。

2. 感受“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情趣。

3. 体会童心的真纯与丰富。

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目标设计,在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中的四个任务都是要学生来完成的,课堂活动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涉及生字的学习、课文的朗读、文章内容的感悟和观察能力的要求,行为动词是根据各活动对象的要求而确定的,活动结果是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现实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行为主体通常是隐含在行为对象和行为动词中的,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时候,行为主体都会被省略。

(二)教学目标中教师的作用如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历来的争论非常多,但是如果只就教学活动本身来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很明确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来说只是一个外在条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是教学结果的检查者,但教师这个外在条件却毫无疑问地发挥着主导作用。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简化了的人类经验,一般都是在教师为其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并且学生的学习通常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的。

从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完成的。

由于学校教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提供的间接经验或者理想的学校情境中完成的,教师这个外在因素对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首先根据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情境中进行的。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对课标、教材、学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学习而制定的。

虽然在一些特殊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也参与了教学目标设计,但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由教师设计的,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的是教什么、如何教、教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潜在地包含着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

因此,教师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行为人,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主体。

(三)教学目标中教师的行为如何表述既然教师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主体,那么教师的行为是否有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呢?教师的行为是潜藏在教学目标中的,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表述的时候,并不要求被呈现出来。

在原来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中的教师行为是要被表述出来的,即通过教师的某种教学行为使学生产生某种行为的变化,例如上世纪80年代初于漪老师设计的“朗读训练”教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1. 结合知识短文《谈谈诗歌》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

2. 放《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录音,为学生朗读示范。

[1]从上述的教学目标中,可以发现两个行为主体,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

目标1中的教师行为动词是“引导”,学生的行为动词是“朗读”;目标2中只有教师“教”的行为,没有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被隐含在教师“教”的行为之中。

这种教学目标表述的方式突出的是教师“教”的行为,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完成“学”的活动,带来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因素的变化。

从教育学的意义上讲,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它是在把教学看作一个完整的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过程:教师的“教”带来学生的“学”的变化。

这种表述方式是在教育学的意义上思考问题的,它既有对教师行为的关照,也有对学生行为的关照。

新课标颁布之后教学目标的表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教”的行为被隐含起来,学生“学”的行为被突显出来,教学目标所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的行为活动和学生行为的变化。

这种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们只是单纯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义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