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苏科版物理教材习题之变革
苏科版初中物理新版教材解析文档
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2011年版)特色与教学建议《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苏科版)在实验区使用已10年,它在推动物理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修订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对该套教教科书实行了全面修订。
当前,八年级教科书已通过教育部审查,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使用。
为了协助老师们研究、分析、处理和使用好这套教材,我想谈一谈修订后教材的特色和教学建议。
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1.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2.保持并强化教材特色,着力改善教材的薄弱环节。
3.注重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提升教材的适宜性。
修订教材主要特色如下: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编写教材中,我们不遗余力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学生喜欢物理,热爱科学。
无论是在序言、各章节,还是在课外作业中,我们都极力注重让学生有兴奋感和充实感。
1.注重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架发出的声音吗?透过玻璃水杯能看到什么现象?从不同角度观察水杯中的小鱼,能看到什么现象?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图1. 修订方案P4图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动他们积极思维。
教材利用卡通人物的对话,或引入探究的问题,或陈述不同的观点,或暴露学生常见的错误理解,以促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
如下图的卡通画,用小华唱《青藏高原》歌曲的情景,自然引入探究音调的课题;以一幅人落水的漫画引入折射现象的课题。
图2,“音调”的引入3.初中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为此,对于教材中一些重、难点,我们注重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万变不离其“宗”--管窥苏科版物理教材2011年修订版
万变不离其“宗”--管窥苏科版物理教材2011年修订版杨生建
【期刊名称】《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苏科版物理教材进行了相应的修订。
修订后的苏科版物理教材相对于原先的教材有了不少的修订,尽管变化不少,但是细细思考一下这些变化的内容,不难发现,再怎么变化也未能改变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样的道理。
【总页数】1页(P10-10)
【作者】杨生建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安县紫石中学,江苏22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初中物理实验现象可视化的课堂实践——基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的若干尝试[J], 徐春珏
2.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修订版高中物理教材解读 [J], 廖伯琴
3.以物理思想为核心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以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摩擦力”为例 [J], 张震
4.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中值得商榷的问题 [J], 朱卫东
5.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两个问题的商榷 [J], 朱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研究、思考与改进建议讲解
关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研究、思考与改进建议[size=3]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丁玉祥2008-3-12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以下简称苏科版《物理》)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苏科版”实验教科书的编写能够全面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并努力为实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
因此,“苏科版”教师的编写力求避免把教材作为知识传承的唯一载体,而是力求担负起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任务。
该教材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切结合,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第一部分、如何在教材中落实新课标精神《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它领域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把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把握一些简单的方法。
方法的把握是能力形成的标志,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程序化方法和具体化方法。
程序化方法主要是指探究问题的思维程序、过程步骤,具体化方法有常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及简单的创造学方法等等。
不论是程序化方法还是具体化方法,都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获得。
第三层次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方法的获得及其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教材有什么特色一、教材的主要特色1、语言叙述简明,版式设计新颖。
有研究表明,语言易懂的教科书,可以使学生的成绩提高12%~15%。
苏科版《物理》的语言叙述简单明了,笔调生动,引人入胜,容易为学生理解。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通过视觉较易认识和理解学习的内容,视觉对儿童的刺激作用约占各种感官刺激的70%。
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建议
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建议张勇 镇江市第四中学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由刘炳昇、李容主编的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第三版经过修订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
本人从2003年开始使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一版至今,对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因此在苏科物理网站征求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建议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也得到了责任编辑陈卫春老师和主编刘炳昇及时回复和指教,并在新版教材中采纳了本人的一些建议,在此一并向两位老师表示感谢。
下面是我第一次对第二版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所提的一些建议(括号内红字为刘炳昇老师的批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关于燃料的热值(不改,可在参考书中说明)从课本上的热值表可见煤气和天然气的热值差别不大,但经历过煤气改天然气的我们都知道煤气和天然气的价格相差很大;镇江市原来煤气0.95元/m 3;现在天然气2.2元/m 3。
这种表面的不合理实际上是由于煤气和天然气密度不同造成的。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汽车所用的汽油或柴油,还是家庭所用的煤气或天然气的计量都是用体积做标准。
因此建议课本对一些燃料的热值再补充一个表格,燃料热值的单位用J/m 3做单位,这样更贴近生活,对煤气和天然气差价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电表读数(以后查一下)九年级上课本68页图13-19电流表面板和图13-18实物电流表不一致;同样九年级上课本72页图13-28电压表面板和图13-27实物电压表也不一致。
建议修改。
三、物距、像距定义(同意把信息快递中的“光心”删除)课本将透镜成像规律中的物距和像距分别定义成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和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这可能是基于薄透镜和近轴光线的考虑。
但这样很容易产生下面的问题。
如图一所示,如果物体上有A 、B 两个发光点,则B 点成像在透镜右侧两倍焦距点;而A 点到光心的距离大于两倍焦距,所成像的像距应小于两倍焦距,这和我们讲的显然有矛盾。
如果将物距和像距分别定义成物和像到透镜的距离,这个矛盾就不存在了。
江苏教科版教材使用中的一点思考——以教科版物理《必修一》课本为例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苏科版物理教材的使用与思考
苏科版物理教材能够全面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并努力为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它力求避免把教材作为知识传承的唯一载体,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实践与应用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功能,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强调自然与科学、科学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使初中学生体会到生活中随处有物理、处处有科学的道理 .本人从2003年使用新教材以来对比以往使用过的人教版和华东版教材,感触很深受益非浅。
现作如下使用与思考的总结,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
教材的主要特色及使用思考1。
苏科版教材十分重视图片的教育教学功能,这些图片图文并茂、形式丰富、安排合理,让学生一看趣味盎然,这很容易从感官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一章导图例1第二章物态变化的导图以水为例,将水做成卡通画片并在自然界中遨游,辅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水的不同变化,让人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揭示主题-物质的状态及其六种变化。
例2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的导图以每天吃饭的筷子、人骑的自行车、建筑工地上的塔挑图片来揭示身边的物理道理,以航天、工厂中机械手臂来展示物理在科技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这些章导图很考究,涵古概今,有中有外,涉及到自然现象、生活实际、科技前沿、科学家肖像等,涵盖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本章节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同时将本章所学物理知识的标题衬托在有人文色彩的背景中,并提供文学性蕴涵丰富、启发性强的文字加以说明,更好的体现了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突出了人文色彩。
案例二节导图例3第一章一声音是什么本节共有12幅插图,其中图1-1体验声音的产生,摸自己发声的声带和用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的图片,提示学生使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的习惯,这些操作简单可行,并能有效揭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图1-2、1-3、1-4重在解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问题,取材简易,可操作性强,对比鲜明,很容易让学生归纳出结论。
图1-5、1-6、1-7以水波、弹簧的疏密波来类比声波的传播情况,将抽象化为形象,让初二学生对一个非常抽象的物理知识有通俗浅显的认识。
对苏科版物理新旧教材插图改动的解读
改动解读: 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学生认知规 律,让实验优化操控和观察,要求适度. 本实验方案是 用眼看和耳听来判断气泡的位置和时间关系的,且多 人合作,因此误差较大. 修改后的玻璃管变细了,刻度 间间隔变大了,气泡也变成了空气柱. 由于气泡( 或空 气柱) 在水中运动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复杂, 在这儿就不阐述. 按教材修改后的要求进行操作时, 由于间隔距离长了,学生操作计时不再手忙脚乱. 空 气柱比气泡 大,改 变 玻 璃 管 的 倾 斜 程 度,易 于 调 控 空
插图对比: 对原图的描述是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冷 却时的温度变化,每隔 2min 记录一次,并将温度值标 在图中对应的温度计上( 如图 7a 所示) ; 最后用平滑 的 曲 线 把 各 温 度 计 的 标 记 连 接 起 来,从 中 能 发 现 什 么? 编者修改后增加了“以温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 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如图 7b 所示) . 将图中的 温度计除去,留下的就是热水冷却的图像.
插图对比: 将原来摩擦高脚酒杯的实验( 如图 6a 所示) 移至引言部分. 编者替换成对着试管吹气,使其 发声 ( 如图 6b 所示) ; 改变水量,吹气时的音调有何 变化?
改动解读: 对比学习思维,激发好奇心. 培根说过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两个实 验都是改变水量区别声音有何变化,将这两个实验出 现在同一教材中,可以对比学习. 同样都是水、玻璃和 空气的组合,为什么发声的效果不一样. 这样的安排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3 “温度的测量”后面的“www”
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两幅配图的商榷与修改建议
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两幅配图的商榷与修改建议作者:尹菲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年第06期教材配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够对知识点或者问题做补充说明,而且能够将相关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所以教材的配图必须规范、真实、准确、形象地反映要呈现的知识或者问题,这样才能发挥配图的应有作用,否则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甚至错误的影响.我认为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教材(以下简称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的部分配图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稍作修改能够更好地发挥配图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一、“找天平使用错误”配图托盘天平是学生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重要的测量工具之一,在很多的实验中都有所涉及.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而且培养了规范使用精密仪器的习惯,提高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意识与实验操作能力.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在第3页“指出天平使用中的错误”中给出的配图(d),如图1,天平左盘放物体后,将天平的所有砝码都放在右盘,配图特地标注了“所有砝码”字样,天平横梁仍然没有平衡,仍然无法测量.教材配图的目的是想告知学生天平使用时所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量程,所有砝码都加在右盘依然无法和所测物体平衡,则物体质量肯定超过天平的量程,学生通过配图能够发现这个问题,找出使用中的错误,但是配图也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只要天平所有的砝码加在右盘能和左盘的物体平衡,天平就能测量该物体的质量,这样就没有超量程使用,也就是说,学生会认为在天平使用时,砝码盒中所有的砝码是可以同时放在右盘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为此,笔者专门查看了实验室的天平及砝码,并咨询了上海高致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等相关公司,天平及其所配的砝码的生产有的相对独立,有的公司只生产砝码,天平所配的砝码是依据天平上所标的称量或最大测量值.例如,称量为200g的天平,配备标有“200g”的一盒砝码,但是同样标有“200g”字样的一盒砝码,由于砝码精度不同,砝码盒中砝码的总质量并不一定是200g,可能是100g+50g+20g×2+10g=200g,也可能是100g+50g+20g×2+10g+5g+2g×2+1g=210g,还有可能是其他的组合情况,如常熟市白灵天平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JPT-2型架盘天平(200g),所配的砝码盒中就比200g多出一个约5g的砝码.所以,一般情况下,天平所配砝码的总质量要略大于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对教材配图的修改建议:在教材配图天平的底座上标上“称量200g”或者“Max=200g”的字样,同时将配图中的“全部砝码”改为“砝码总质量200g”,这样不但告知学生要从天平的铭牌上看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同时不会让学生产生天平的全部砝码可以同时放在右盘的错误认识.二、“用铅笔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配图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上册第十四章《欧姆定律》第二节中,教材91页活动14.3“用铅笔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中的配图(b),如图2,活动中要求学生闭合开关,使M端在铅笔芯上左右移动.观察小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配图(b)强调了开关闭合,为了说明灯泡是发光的,特地在灯泡周围做了一圈淡黄色的光晕以和教材的图(a)未发光时做一区别.教材配图的目的是想告知学生铅笔芯能导电,灯泡在发光,可通过灯泡亮度或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来看不同长度的铅笔芯的导电情况,但是教材配图在特地说明灯泡发光时,电流表却没有示数,电流表的指针处于“0”刻度处,和配图(a)中开关未闭合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完全相同,这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存在明显的错误.对教材配图的修改建议:将实验中真实的电流值通过电流表显示出来,同时将电流表的量程改接为小量程,通过修改后,不但反映了实验时的真实情况,还能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电流表量程的选择.。
九年级物理下实验的教学改进探讨苏科版
苏科版物理实验的教学改进探讨摘要: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它是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在某些地方存在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物理实验、改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探究性实验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它是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在某些地方存在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
一、电热器产生热量定性比较实验改进探讨苏科版9年级物理下册P14第4题对于电热器产生热量的多少,我们可以进行定性比较:将火柴棒插入电阻圈中,火柴先被点燃的电阻圈温度升高得多,产生的热量也就比较多。
我在实验教学中发现,火柴能够因电阻圈通电后发热而被点燃,但时间先后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同一盒火柴中每根火柴之间存在微小差异,火柴头药量的多少、干燥程度等;二是电阻圈通电后发热的差异,就二个电阻圈而言,电阻值不同在串联电路中发热量当然不同。
问题是火柴头是被二圈电阻丝夹着,只有火柴头附近的几圈电阻丝发热对火柴影响较大,而几圈电阻丝之间的阻值差异很小,特别是阻值差别主要是由长度引起的电阻圈。
改进:采用编号为J2371的焦耳定律演示器,其实验原理是将密闭容器内的电阻丝通电,电阻丝放出热量使密闭容器内的空气吸热后体积增加、压强增大,从而推动U形管中的指示液面上升。
液面上升高度的大小反映了电流通过电阻丝做功产生热量的多少。
二、“验证电磁波的存在”实验改进探讨苏科版初中物理9年级下册P67有一个实验活动“验证电磁波的存在”。
活动步骤是:1、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旋钮调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并将音量开大。
2、如图,取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地接触。
创新探索苏教版物理教材拓展学习
创新探索苏教版物理教材拓展学习苏教版物理教材作为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教材之一,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单一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对苏教版物理教材进行拓展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创新地进行苏教版物理教材的拓展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拓展学习苏教版物理教材固然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案例,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往往更容易通过实际观察和模拟来理解物理现象。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例如视频、模拟软件等,来为学生呈现更为生动、形象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组织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学习体验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
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自观察、测量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兴趣。
三、拓展学习材料丰富学习内容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深度,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物理相关的拓展学习材料。
例如,通过引用科普文章、科学论文等,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和应用案例,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科学博物馆、科技展览等方式,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开展项目学习培养创新意识苏教版物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有所欠缺。
因此,教师可以引入项目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开展科学探究,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设置思考题和讨论环节促进深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对苏科版物理新旧教材插图改动的解读
对苏科版物理新旧教材插图改动的解读作者:缪跃林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9年第09期摘;要:教材是课程内容的物化产物,是组织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工具书.教材中插图的视觉表象往往比文字的描述更为生动,是编者精心构思与设计的.在教材修订时,每次都有一些小的改动.这些改动使插图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到文图交融,相得益彰.本文对比了教材插图,从学生立场、学科立场和立德树人等方面谈谈个人对插图修改的理解和解读.关键词:插图;改动;对比;解读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8-0009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苏科版物理教材自2003年第1版出版以来,已经使用了十几年.在笔者的教学生活中用过几个版本的教材,用苏科版教材时间最长.在多年的循环教学中,笔者发现编者对每年出版的新教材,都略有改动.特别关注了近几年教材中插图的修改并前后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些改动使教材插图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到文图交融,相得益彰.编者在这套教材上的科学严谨的态度更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尊敬.教师应以教材提供的资源作为引导,认真钻研编者修改前后的一些科学因素和实际意义,并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下面就教材中几处插图改动前后的变化细节,来谈谈笔者的理解.1;顺应实际学情1.1;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插图对比:原图中对装有冰块的试管裸露在空气中,用空气加热;对烛蜡用“水浴法”加热(如图1a所示).编者修改后是将盛有冰的试管放在温水里加热(如图1b所示).并对图中的物质加了文字注解.改动解读:让科学思维与日常思维形成对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原图中的冰熔化,我们上课时都说用空气加热,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都是高温的物品放在空气中会冷却,与生活认知有冲突,学生不好理解.修改后的图片更直观的说明冰和烛蜡的熔化都需要吸热.1.2;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插图对比:学生实验“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中,原教材中的表述是:内径约为1cm、长为60—100cm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个气泡.但是图片上有刻度部分实际长度为40cm、刻度间间隔10cm(如图2a所示).修改后的表述是:内径约为0.8cm、长为100cm的玻璃管注水近满,上端留一小段空气柱,再塞住管口.图片上刻度部分实际长度为80cm、刻度间间隔20cm(如图2b所示).改动解读: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学生认知规律,让实验优化操控和观察,要求适度.本实验方案是用眼看和耳听来判断气泡的位置和时间关系的,且多人合作,因此误差较大.修改后的玻璃管变细了,刻度间间隔变大了,气泡也变成了空气柱.由于气泡(或空气柱)在水中运动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复杂,在这儿就不阐述.按教材修改后的要求进行操作时,由于间隔距离长了,学生操作计时不再手忙脚乱.空气柱比气泡大,改变玻璃管的倾斜程度,易于调控空气柱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对其运动快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的放矢地精确测量运动时间.科学方法的教育无处不在,但遗憾的是有时我们忽视了.1.3;物质的物理属性插图对比:原图用的是茶色玻璃放在台灯前,透过玻璃观察灯光这样一幅漫画来说明物质具有透明度(如图3a所示).修改后就是一座装潢的玻璃阳台(如图3b所示).改动解读:从生活走向物理,没有必要将简单问题改为较复杂的实验操作,避免生硬的说教和牵强附会.观察物质透明度的物理属性,教室周围都是透明的玻璃窗.用学生司空见惯的物体阐述物理属性,比较方便.1.4;杠杆插图对比:原图是直板形开瓶器(如图4a所示).修改成弯钩形开瓶器(如图4b所示).改动解读:改动虽小,却更有利于学生今后运用物理模型解释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更形象地弄清支点和阻力作用点的位置.2;体现科学严谨2.1;声音的传播插图对比:原图是在水中摇动小铃铛,你能听到铃声吗?(如图5a所示).编者替换成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挂在水中,你还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吗?(如图5b所示).改动解读:探究方法更科学,器材既常用又现代.原来的实验中,小铃铛在水中摇动时,由于水的黏滞阻力等作用,声音不清脆、较沉闷.由于用手拿住,有些学生误解为声音是由手臂传过来的(事实也是这样).替换的实验,声音清晰,现象较明显;用细线悬挂也大大减小了对固体传声的误解.从器材的选用上,手机比铃铛更具有时代性.启发学生,可以把手机作为实验器具来进行科学探究.2.2;“乐音的特性”后面的“www”插图对比:将原来摩擦高脚酒杯的实验(如图6a所示)移至引言部分.编者替换成对着试管吹气,使其发声(如图6b所示);改变水量,吹气时的音调有何变化?改动解读:对比学习思维,激发好奇心.培根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两个实验都是改变水量区别声音有何变化,将这两个实验出现在同一教材中,可以对比学习.同样都是水、玻璃和空气的组合,为什么发声的效果不一样.这样的安排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3;“温度的测量”后面的“www”插图对比:对原图的描述是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冷却时的温度变化,每隔2min记录一次,并将温度值标在图中对应的温度计上(如图7a所示);最后用平滑的曲线把各温度计的标记连接起来,从中能发现什么?编者修改后增加了“以温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7b所示).将图中的温度计除去,留下的就是热水冷却的图像.改动解读:第一次学会熟练使用实验仪器,用函数图像法处理物理数据,有利于学生进阶学习,并把难点逐步分解.该活动是在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后出现的,实际操作中就是再次练习使用温度计,并初步学会描点、连图像.为后面描述沸腾、熔化、凝固等图像打下基础.原图中没有坐标,除去温度计后仅留下干瘪的图像,增加了坐标系之后就是函数图像.能方便查找图像上任意時刻的大致温度,也能由温度查找此时的时刻,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初步认识图像和数形结合来解决物理问题的优点,为后面的学习预设铺垫.2.4;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插图对比:原图用酒精灯的外焰直接对玻璃泡加热并仔细观察碘状态的变化(如图8a所示).修改后的图片是将碘锤玻璃泡浸入加热的水中,仔细观察碘状态的变化(如图8b所示).改动解读:修改体现了编者严谨的科学精神,更加注重探究方法的科学改进.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800℃.根据这些数据,如果用外焰直接加热,碘也可能经历了先熔化再汽化的物态变化过程,并不能直接得出碘升华的结论.如果放在加热的水中,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这个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加热时有紫色的碘蒸气弥漫于玻璃泡的空间,能直观说明碘易升华的物理属性.3;实现立德树人3.1;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插图对比:原图是加热烧瓶颈部观察小金鱼的活动(如图9a所示).编者替换成摩擦高脚酒杯的杯口(如图9b所示),及改变杯中水量后摩擦杯口声音会变化吗?改动解读:器材简单,教学中操作安全,学生可模仿;体现了一定的人文情怀;能促进学生思考.原图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操作难度较大,他要求金鱼很小,加热过程中要保持教室环境安静,实验时间较长;鱼受到惊吓可能会游到开水区烫坏(第一堂课就显得不尊重生命);实际课堂上部分老师是播放視频来解决.修改后的实验器材易得,学生课后可再现操作,无危险;现象直观、有趣,而且结果出人意料,能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求走进物理世界.第一堂课开始启发学生: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3.2;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插图对比:原教材安排了三个步骤:(1)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2)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3)测量烧杯的质量,并思考按怎样的顺序进行操作(无图).修改后,省略了三个步骤的表述,直接给出了烧杯和一个盛有少量水的锥形瓶(如图10所示),思考如何测量瓶中水的质量.改动解读: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不对测量误差提高要求,纠缠于此会冲淡教学主题;从而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修改前的教材,在“www”中给出的意思是有两种不同的操作顺序.即先测量烧杯的质量和后测量烧杯的质量,对实验的结果有何影响?修改后的教材对测量液体的质量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待测液体未知,如本图中瓶里的水;第二种情况是要称量一定质量的水,如“www”中需要在烧杯中注入90g的水.两种情况不同,测量的方法也不同.而第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根据实验原理得出步骤:(1)测量瓶与水的总质量m1;(2)将瓶中水倒入烧杯,再测瓶的质量m2;(3)水的质量m水=m1-m2.事实上原来的教材,对于我们教者来说,虽然实验的顺序决定了误差的大小,但一味纠缠的是先测容器的质量还是后测容器的质量,就变成了讨论如何减小误差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将水倒入烧杯后,将瓶子稍微空一空,沾在瓶壁上的水不会超过零点几克,误差很小,应该可以接受的.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材的修改体现了编者对教材科学严谨的态度.实际教材中还有许多科学的改动地方,比如“电功和电热部分”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编者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适时充实了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即时信息.删除了教材中过时的、用处不大的内容,把这些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整合进教材中.优化了教学方式,…….这些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材修改的难度肯定大于我们平时教学资料的修改.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理解关注教材修改背后的含义,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时修改教学软件(如PPT等).认真钻研教法和学法,做一个有扎实学识的好教师,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参考文献:[1] 刘炳昇,李容.物理教师教学用书(全四册)[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2]吴潜涛.把握好教材修订内容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15-18.[3]李俏,张华.中小学教材修订中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8):46-51.。
“苏科物理”教材使用中的实验改进浅见
“苏科物理”教材使用中的实验改进浅见发表时间:2011-08-17T15:45:58.56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戴谦[导读]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初中作为物理学习的起步阶段,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摘要: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本文针对不同的实验,给大家提供了不同的实验方法,让大家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物理。
关键词:实验;改进;演示实验;物理教学作者简介:戴谦,任教于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初中作为物理学习的起步阶段,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实验教学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物理观察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实验教学法能使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物理问题,培养动手实验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将抽象物理概念规律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而化解物理学习的困难。
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简单、直观生动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直观生动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物理规律。
因此对演示实验的要求是新颖有趣,现象明显,装置简单,操作简便且成功高效。
教材中安排的一些演示实验有些装置过于复杂,而且现象并不显著。
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一直提倡以最简洁的方法进行直观的教学演示实验,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为此演示实验在确保取得直观明显的效果情况下要尽可能就地取材简单易做。
简单易做演示实验两例:1.苏科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关于“声能”的演示实验使用录音机播放较强的声音观察烛焰的摇晃。
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且产生较大噪声干扰隔壁班级上课。
设计采用常用的饮水纸杯杯口对准蜡烛火焰,手指用力弹杯底,观察烛焰的摇晃,取材简便,效果明显。
2.九年级教材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关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验,是用电子点火器点燃密闭小盒中的燃气。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讨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讨摘要:物理习题课教学对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习题教学作为概念、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对课堂教学起到反馈和补充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教学模式一、目前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现状1.从学生学习的层面来看。
大多数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明显感觉到高中物理知识难度更大,学习物理的压力增加,以致不少学生对学习物理兴趣有所下降。
虽然大部分对学好物理仍有信心,但有一部分学生的信心有所动摇,而且高中普通班的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而且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阶段的年龄变化引起性格有所变化,所以上课时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分析、讨论、发言学生不多,与初中学生相比问问题的学生也少得多。
习题课所讨论的习题,比较基础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但综合性的题目或难度略大一点的问题无从下手,灵活应用方面比较欠缺,习题讲解和习题练习很多学生不是一听就懂或者一看就能够下手,经常跟不上教师的思路。
有不少学生解题时把物理问题数学化,解题不规范,无文字说明甚至无公式、无单位,解力学问题也无受力分析图。
还有不少学生缺乏审题的能力,看不出关键词句,不知道寻找隐含条件,审完题后建立不起相应的物理情景,对文字较多的习题看完后不知所云。
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动力不足,效率不高,需要外界督促,施加压力。
2.从教师教的层面来看。
有些教师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放弃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区分重点班与普通班,一味追求高、难、综合。
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受升学率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搞题海战术。
习题课时按现有的资料,题题必做,题题必讲。
用简单机械劳动的重复代替了操作性劳动,耗时且效果低下。
还有些教师在上习题课时虽然能讲练结合,但很多情况下是学生先做然后教师讲评,学生分析、讨论、互动不够,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八年级物理下册 教材实验改进两例 苏科版
教材实验改进两例我校地处农村,学校的实验教学条件有限,加之学生的生活体验缺乏,因此,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学生的理解较肤浅,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进行演示,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受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误差太大等因素的影响,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成功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就地取材,降低“实验成本”在八年级下册学习大气压知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教材中通过给装有水的易拉罐加热,用面团堵住罐口,停止加热,使其自然冷却后看到易拉罐变形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该实验虽然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罐口堵得不严而漏气,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
如果带了几个平行班,做完一次实验,易拉罐已变形损坏,这需要提前准备好几个易拉罐。
大冬天,寻找易拉罐是不太容易的。
若改为“覆杯实验”,学生总将注意力停留在“水把杯子吸住了!”如果用“瓶吞鸡蛋”实验,做完一次实验要把鸡蛋取出来也是不容易的。
教学中,我演示了“瓶吞气球”实验———取一个广口瓶和一个气球,向气球里边吹气,让它比瓶口稍大一些,然后用细线扎紧。
将点燃的纸条放进瓶中,用气球封口。
此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气球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进瓶中的过程。
该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球是被它周围的空气压进了瓶中(这样容易理解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我们只需拉住细线,将气球拽出来,又可以重复进行下一次的实验。
二、“慢动作”呈现实验过程,便于学生观察九年级上册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让学生观察单摆,分析摆球在最高点、最低点的动能、势能大小,从而认识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际操作中,由于摆球摆动周期较短,因此摆球在到达最高点时停止的一刹那并不容易看到(这样不容易理解摆球到达最高点时动能为零),而且摆球在来回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并没有姣好地反映出来。
浅谈实施苏科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得与失
高邮市界首镇中心初中陈庆宝我们遵循《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实施苏科物理新课程几年来体会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是新课改地精髓,突出学生地主体活动,激发其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是每一个新课程实施者首先要解决地问题.伴随着课改和推进高效课堂地热潮,教师在课堂教学地组织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地变化,都在学习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后六模式等等,往往会使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这令我们喜忧参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通过挖掘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地教育.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教育内容.如:牛顿地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安培地刻苦学习、专心致志.欧姆地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地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地发明,到现代地“两弹一星”和“祌舟号”成功收回.教师若能善于挖掘利用这些辉煌地科学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地责任感.用知识地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地积极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新教材贴近生活,能强化学生地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地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学研究地是自然界最基本地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地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地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地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地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地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授蒸发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生动地贴近生活地故事:中国地茅台酒在参加国际评酒会时,国外参展地酒,由于其包装精美,受到与会厂商、官员青睐,而中国地茅台因包装粗糙无人问津.这时中国外交官急中生智,立即将一瓶茅台摔在地上,此时展厅内酒香飘逸,从此茅台酒驰名中外打入国际市场,给国家带来了丰存地经济利益,接着问:“飘逸地酒香怎么来地?”引入所讲地内容.接着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地蒸发现象,在教师地引导下归纳出蒸发地概念.最后利用学生举出地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地晒衣服地例子,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例:能地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地规律之一,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多举一些学生熟悉地例子进行解释,如冬天热水泡脚,能地转移.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双手觉得暖和,能地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煤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地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地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又艰苦又愉快.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地积极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地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地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地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地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地上进心,自尊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地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地教学信息告诉教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焦塞姆说:“最好地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地老师.”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着重产生浓厚地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地失败与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地喜悦.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师地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地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地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地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地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地“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物理新课改地目地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减轻学生地精神负担,激发学生地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教师地主要责任是使用各种不同地教学手段与方法,给学生创造最佳地学习状态和积极地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地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地提高以及创新潜能地开发.然而,从近来地听课、评课活动中发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得到了许多,但也出现了许多不足与偏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多媒体应用太滥.新课标地制订,为中学物理教学开辟了一方崭新地天地.现代化教学媒体地使用,让物理工作者欣喜地看到了物理教学告别了一支粉笔和一本课本地时候真正到来.然而,物理科教学具有个性化、应变化、创新化地特点,所谓教无定法,不可能有整齐划一地教学模式,如果千篇一律地应用一种模式,那就会陷入千人一面地尴尬局面.诸如许多物理地研讨课、观摩课地课堂似乎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不论问题地大小,不论是否需要,千篇一律地运用多媒体,教师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地内容以声、音、像、动画地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找不到中心,因而顾此失彼,未能夯实基础,扰乱了学生地思维,达不到理想地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地提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物理问题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地重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提供丰富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地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地愿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地前提,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使无从谈起.新课标对问题地提出列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地问题.二是能从物理学地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前者是后者地基础,也是提出问题地关键因素.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得到启示而揭示了万有引力地存在.奥斯特是因为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磁针地转动而提出电流地磁效应.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地方法才是学习物理地本质目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设问题,而且问题应提得有价值,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新课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地过程,要把教师地主导地位重新定位,从主角转向平等中地首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给学生留有较大地空间地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传统地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体现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地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地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成绩地评判者.长期地传统地教学使许多教师形成了难以改变地思维定势,教师自己害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把合作交流地时间自己控制着,师生互动只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只能机械地提问题,学生也只能机械地回答问题,一问一答地“活跃情景”似乎就是新课标地体现.教师偶尔也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回答,所谓民主加集中,但问题及讨论地各个环节也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安排地,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如果学生地答案与教师设计地答案出现冲突,教师就会不假思索地说“错误”.教师在无形中仍然操纵着学生,扼制了学生地想像力和创造力.热热闹闹满堂问地课堂气氛却是一种单向传递式地变形,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只能“不厌其烦”地啃下这平淡无味地知识,这与传统地授课方式没有多大差别,美其名日实践新课标,其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开放自主”不能放任自流新课标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对教学地方式,合作地策略做了形式上地改变,处心积虑地追求组织形式地新颖和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把现成地结论告诉大家,而是要把学生学习地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探究地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地指导下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地方法、结论.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如果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活跃气氛、放任自流,就会出现答非所问地局面,也不能发挥所提问题地应有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地继承和发展,它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新课标实施者地教师们提出了新地要求和新地挑战,从传统教学地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地师生互动模式,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地“克隆者”,而应是新教材地研究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地素质,才能在实践新课标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地提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苏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的实证性校本化策略探讨
苏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的实证性校本化策略探讨 -1 问题提出ﻭ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丰富了课程的多样性。
但也存在这样的误解: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编教材,好多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就是个课外读物,学校没有对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盲目进行开发,根本不具备教材的意义。
其次缺乏课程理论指导,课程开发存在随意性,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些校本课程其实就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劣质低效的重复,更何谈对其重要补充。
ﻭ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切合实际与学生个性需求,创新的使用当地、学校的合适的资源,XX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课程,才能培养全面且个性、主动的学生。
本文基于省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契机,以苏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核心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证性模型建构,进而对其校本化策略的探讨。
ﻭ2苏科版高中物理教材的校本化策略ﻭ2。
1 要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基点ﻭ2.2改进物理知识表达方式,以实体模型展现ﻭ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和老师在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更多的关注题干中所给的数据,喜欢从未知入手去解决问题;而老师往往是从物理现象入手,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理解,找出所遵循的物理规律。
这就是受高考应试因素的影响,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给物理学科来带来的“”。
因为以讲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也许能多少改变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无法改变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因为任何物理概念建立和物理规律的总结是以真实、鲜活、生动的自然现象或直观的实验为依据。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这些物理知识的时候,只是把这些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生硬的还原成现实生活中不太客观的背景、现象;而物理学家在发现和探索这些现象时所做的却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在探索真实自然现象的时候,经过抽象、概括,从中发现并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
ﻭ例如苏科版高中物理教材观察思考和讨论交流栏目的物理问题,就可以通过物态模型展现,使物理问题回归具体客观原始问题,让学生去充分体验,从而便于找出问题的“解”。
苏科版2024物理第三章新教材变动反馈
第三章第一节光的折射增加部分:①活动3.1步骤2、3;②活动3.2实验步骤“探究光的折射特点”;③图3-3“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器材;④对导入“岸上看水浅”反思;⑤实践与练习1、3;改变部分:①将“WWW”4中硬币问题放入例题:碗中的硬币,做出具体分析讲解;②实践与练习4:玻璃杯中的筷子;删减部分:①活动3.1如何显示光的路径技巧(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涉及);②折射特点:光垂直于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③“WWW”1;第三章第二节透镜增加部分:活动3.4平行光通过透镜后的现象实验图片;改变部分:①内容重新组合;②将“WWW”3和原本第四章第三节的凸透镜成像引入“观察窗外景物”改为活动3.5观察凸透镜成像;③实践与练习2;删减部分:①“方法”光线的引入(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涉及);②透镜会聚和发散的奥秘;第三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增加部分:实践与练习1;改变部分:①引入部分放入上节课;②实验改成现在用光具座;③实验数据表格设计;删减部分:实践与练习中的投影仪;第三章第四节透镜的应用增加部分:①眼镜的度数;②视角;③国家工程:南极巡天望远镜和月基光学望远镜改变部分:①自制水滴显微镜改为实践与练习;②物镜目镜移到正文;删减部分:①生活物理生活:电影与视觉暂留活动②4.6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第三章第五节人眼看不见的光(由原光现象一章第二节移过来)增加部分:图3-42温度时间图像改变部分:实践与练习1由电视机遥控改为感应水龙头删减部分:①紫外线的危害图片②原WWW的3增加跨学科实践:自制天文望远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窥苏科版物理教材习题之变革
摘要:苏科版物理教材课后练习在题型、习题内容、答题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走出了极具突破性的一步,呈现出时代性、趣味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
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习题变革;特点;时代性;趣味性;实践性;交叉性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对话的文本,是“教本”和“学本”的有机统一。
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习题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必将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观念等方面产生影响。
一、习题变革的时代性: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技知识急剧增加,学生将要面临许许多多需要认识、探讨、分析和解决的种种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问题,而且这些几乎是无限的。
学校教育是有限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显然不能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多少物理知识,而更要关怀学生的终身发展。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索,善于收集、加工各种信息,制订适合自己的发展计划,这些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上,教师注意给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他们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采用的习题模式也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想象力。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习题3:红外线、紫外线还有哪些应用?请你采用上网的方式收集资料。
这道题内容的选择注意面向新的时代,答题方式的提示也更能体现时代的特点。
习题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注意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走近了时代发展的前沿。
尤其是在答题方式上更是倡导学生们通过上网、动手、观察等方式来完成。
这有利于克服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二、习题变革的趣味性:让枯燥的作业练习充满趣味和灵性
谈到物理作业,一些学生心里就害怕,这真是物理教育的悲哀。
物理学习给人的印象就是:严格的分析、模型的抽象、概念的定义、规律的得出、严密的运算和推导……都那么讲究逻辑性,都那么抽象,甚至那么呆板、乏味。
而物理教师特别是有一定教龄一定经验的老师,更是注重所做习题的针对性、典型性、突破性。
这样做确有其必要性,殊不知,太追求这些,结果伤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这些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怎能长时间地学究式地专注于完成这些死气沉沉的东西,而不疲惫厌烦呢?
我们的作业设置能否多一点人文关怀,真正起到“以练促学”的效果呢?让枯燥的作业练习充满趣味和灵性,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呢?在苏科版的物理书中:(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习题3,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
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
”据《杜阳杂编》中记述,这个实验流传甚广,连长安的儿童都能进行演示,请你做一做。
像这类题目,将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变为动手实践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做到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更加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爱玩好奇的心理,因而更能激起他们的作业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直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苏科版物理教材在作业内容的设置安排上,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发他们好奇心理的习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枯燥的作业练习充满趣味和灵性。
这对于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习题变革的实践性:与生活的接轨,学以致用
新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有利于能力培养和学生将来掌握职业技术考虑,除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基础知识外,更加重视这些知识的应用,即把知识的应用与知识的学习放在了同等地位。
新教材所选习题内容明确提出联系自然现象、现代生活等实际问题以及要注意联系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祖国的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联系起来,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周围现象。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习题1:舞台上经常用喷洒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此类集教育性、教学性、探索性于一体的物理习题的编制,促进了中学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接轨,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四、习题变革的交叉性: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资源
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也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很多知识打破了学科界限。
新教材在继承原教材的整体性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它十分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汇、融合。
比如,在教材中出现了不少这样的题型:毛泽东诗词《送瘟神》中有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请问:“诗人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坐地日行八万里的?”
从物理的视角去重新诠释他们早已耳熟能详地古诗,真的让他们耳目为之一新,不仅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而且更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以及古诗的理解和印象。
这么做,岂不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总之,这册教材的习题在紧扣知识点的基础上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园地,一个激发兴趣、快乐学习的乐园。
习题的变革必然推动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只要认真研究这些习题,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用好这些习题,必将对我们的教与学产生无可估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3]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共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