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辩证歌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歌诀目录

中医诊断歌诀目录

目录一.概述1.1中医诊断的特色1.1.1无创伤性1.1.2司外揣内1.1.3诸法合参1.1.4预测未来1.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1.3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1.3.1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1.3.2学会中医辨证思维方式1.3.3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1.3.4自己动手分析归纳整理1.3.5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头、面诊2.1头部——“诸阳之会”“元神之府”2.1.1头外形与疾病2.1.2头之动态主病:2.1.3头冷、头热、主病2.1.4 头痛病属2.1.5头晕与病因2.1.6头胀、头重与病因2.1.7脑鸣与病因2.1.8头皮麻木病因2.1.9 发之色泽主病2.1.10 发之外观主病2.1.11脱发病因2.2 面部—脏腑气血的外荣,经脉所聚2.2.1—A2.2.1—B2.2.2头面部位异常主病2.2.3.1—A面部脏腑分属〈附明堂图〉2.2.3.1—B2.2.3.2 面部色诊分居部位图2.2.4五官与五脏—“有诸内,必形诸外”。

2.2.5人中异常主病2.2.6人中异常主妇科病2.2.7鼻形与涕异常主病2.2.8鼻色主病2.2.9望鼻之异常主病2.2.10问鼻之异常主病2.2.11望口、唇、色形主病2.2.12望唇色象异常主病2.2.13闻诊口气味主病2.2.14问口渴饮水主病证2.2.15问口味主病2.2.16望诊牙龈主病2.2.17闻诊口牙形象主病2.2.18问牙龈痛衄主病2.2.19切诊牙龈象主病2.3耳诊2.3.1耳色主病2.3.2耳形态主病2.3.3问耳症状主病三、目诊3.1望目诊病3.1.1眼(部位所属)与脏腑相关部位3.1.1巩膜虫征3.1.2望眼神主病、3.1.3全目色诊病3.1.4目形主病3.1.5望眼象异常主病:3.1.6白睛色诊3.1.7望眼辨伤:眼征,受伤史,痛疼。

3.1.8白睛主病3.1.9目之异常主肝病3.1.10巩膜肝、胃、癌征3.2问诊目病四、舌诊——了解阴阳寒热4.1舌部位与脏腑所属4.2舌质与舌苔及金津玉液主病4.3舌质主病:4.4舌苔主病4.5苔色主病4.6白苔主病:4.7黄苔主病:4.8灰苔主病4.9黑苔主病:4.10苔质象主病:4.11望舌色象主病:4.12望舌体象主病:4.13 望舌态象主病4.14问舌异常主病五、咽喉声音诊5.1望诊咽喉主病5.2闻诊声音5.3问咽喉象主病5.4发声异常主病5.5语音失常主病5.6呼吸异常主病5.7喷嚏主病5.8咳嗽主病5.9呃逆声象主病5.10嗳气声象主病六、颈项诊6.1颈项异常象主病6.2颈项肿大<<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形态>主病6.3颈结节<<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颈淋巴结核>象主病因6.4颈项强直象主病:6.5颈项软弱象主病:6.6颈项歪斜象主病:6.7颈项肿块结节象主病:七、躯体诊7.1 胸腹7.1.1 诊胸胁7.1.2按虚里7.1.3按心下7.1.4—A按腹部7.1.4—B7.1.5胸腹积块7.1.6腹部募穴异常主脏腑病变7.1.7乳房异常主病7.1.8小腹块状物主病7.2腰背诊7.2.1腰背异常主病7.3诊皮肤7.3.1 望皮肤色泽7.3.2 望皮肤病形及病因7.3.3闻皮肤异味主病7.3.4问皮肤寒热象主病与病因7.3.5问痛痒麻木象主病7.3.6皮肤切诊象主病7.4诊二阴7.4.1望诊男子前阴象主病与病因7.4.2望女子前阴象异常主病7.4.3闻诊前阴异常象主病7.4.4问前阴异常象主病7.4.5切诊前阴异常主病7.4.6望诊后阴异常象主病7.4.7问诊后阴异常象主病八四肢诊8.1望四肢主病:8.2问四肢异常主病:8.3切诊四肢异常主病:九、手足诊——查找潜伏的病根9.1手部异常主病9.2诊鱼际:9.3观手知病:9.4.按手足:9.5.儿诊虎口脉9.6.左手中指末节腹面皮下带黄黑色圆形斑点报伤9.7.五指与脏腑及功能关系十、甲诊10.1指甲10.2指甲异常现象主病证:10.3右手指甲征(出现星状、块状、片状按之不散的淤血斑点)报伤10.410.5指甲的形质(指甲与趾甲统称爪甲)异常主病10.6指(趾)甲缺变与痹症(关节炎)的部位十一、脉诊11.1脉诊概说11.1.1寸口分候脏腑11.1.2诊脉方法11.2正常脉象11.3常见病脉11.4兼脉主病(复合脉)11.5诊小儿脉11.5.1 小儿正常脉象特点11.5.2小儿病脉11.6 诊妇人11.6.1诊月经11.6.孕检11.6.3辨胎产11.6.血11.6.5带11.6.6崩漏十二、经络诊12.1手太阴肺经12.2 手阳明大肠经12.3足厥阴肝经12.4足少阳胆经12.5足少阳肾经12.6足太阳膀胱经12.7手少阴心经12.8手太阳小肠经12.9足太阴脾经12.10足阳明胃经12.11手厥阴心包经12.12手少阳三焦经十三、八纲辨证施治13.1八纲13.2治疗方法14.1心病14.2肝病14.3脾病14.4肺病14.5肾病14.6五脏气、血、阴、阳实证14.7五脏气、血、阴、阳虚证十五.病性辨证施治15.1五种类型恶寒证治15.2八种发热证治15.3九种多汗证治15.4七种水肿证治十六.六经辨证施治16.1六经证治16.2六经头痛十七.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十八.三焦辨证施治一、概述1.1中医诊断的特色中医学贵在辨证,而辨证之手段在于诊断。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指辨证论治中重要的思路,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内容。

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判断病机虚实、寒热湿燥等属性,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必背歌诀包括四字口诀和八纲辨证。

四字口诀包括“望、闻、问、切”,意义如下:望,指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的变化等,判断病情虚实、内外、寒热等情况;闻,指闻诊,通过听患者声音、呼吸、排泄物等,判断病情湿燥、气滞、阴阳盛衰等;问,指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质等,了解其病因、病机、致病因素等;切,指脉诊,通过触摸患者脉搏,分析病情寒热、气血虚实、经脉通畅情况等。

八纲辨证包括“表里、寒热、虚实、余邪”,意义如下:表证和里证,区分病情轻重,表示病情表现在人体表面或内部组织器官的情况,通过体表表现和身体器官的变化来辨别病情,“表证”指表面病情,包括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里证”指体内病情,包括口干、口渴、腹痛、便溏等症状。

寒证和热证,区别病因病机,表示病情寒性和热性,包括体质和临床表现,寒病多见于寒冷环境下和寒凉饮食后引起的体内寒邪,常见症状为发热不欲饮食、四肢冰冷、腰膝酸软、腹痛便溏等;热病多见于外感病、火热病邪或体内痰火、邪热所致,常见症状为发热口渴、心烦易怒、便秘腹胀、牙龈出血等。

虚证和实证,区分病机严重程度,表示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是否失调,虚证多因为体内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常见症状为乏力倦怠、色素沉淀等;实证多因为体内湿热积蓄或痰火内盛所致,常见症状为口苦口干、胸闷气急、咳嗽痰多等。

余邪,指本病与既往慢性病史不同之病邪,如风、寒、湿、火等。

包括症状、病程、病史等综合分析,全面了解病情,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工具,医生在诊治过程中需遵循其原则,准确地辨证施治,以提高诊疗效果和临床疗效。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是一个记忆口诀,用于帮助学习中医六经辨证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版本:
风寒湿热行,火毒与湿邪,六经为基础,六淫入体内。

少阳为表里,阳明为表穴,太阳与少阴,太阴表病穴。

太阳阳明寒,表里应相干,阳明太阴湿,里外相对串。

阳明湿与热,表里不同病,太阴与少阳,表里反流行。

阳明胃为病,寒湿肠内蓄,少阴心为病,火热向外走。

厥阴肝为病,寒湿气郁滞,太阴与少阳,里外相反治。

这个口诀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中医六经辨证的要点,帮助学习者记忆和理解六经辨证的基本原则。

请注意,口诀仅作为记忆工具,具体的中医诊断和治疗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和专业知识进行。

1/ 1。

蔡长福——中医歌诀整理

蔡长福——中医歌诀整理

蔡长福——中医歌诀整理我的经验用好桂枝汤走进太阳篇,太阳乃膀胱经也。

桂枝汤是张仲景的群方之首,张仲景以桂枝配方81方,风寒病治愈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张仲景把桂枝看的多么重要。

可当今世界,人人难免受空调、风扇、摩托车、电瓶车、冷饮、凉啤酒、冬天不穿棉袄之苦,病在眼前,医生在临床不能小题大作,舍近求远,大胆用方,桂枝汤症百分之七十以上人人都有。

桂枝汤医者不用桂枝方,盲人瞎马夜无光;医圣开卷桂枝方,中风寒疾第一方;八十一方篇篇用,哪有医圣不效方;经典著作不要忘,仲景桂枝是群方;医者熟读伤寒论,临床治病有主张;错误用方医生罪,苦不堪言病人伤;理法方药天天读,六经病辨胸中藏;学好仲景伤寒论,临证加减不用慌;太阳篇上医多读,六十三穴后背藏。

医者用好桂枝方,头痛发热有主张;医者加减桂枝方,感冒风寒一扫光;医者加减桂枝方,发烧咳嗽不用慌;医者加减桂枝方,胸闷呕吐有主张;医者加减桂枝方,头晕目眩不用慌;医者加减桂枝方,呃逆哈欠有主张;医者加减桂枝方,喷嚏咽痒不用慌;医者用好桂枝方,有汗无汗一扫光;医者用好桂枝方,潮热低热不用慌;医者用好桂枝方,怕风怕寒一扫光。

临床加减桂枝方,皮肤发凉不用慌;临床加减桂枝方,嗅觉不灵有主张;临床加减桂枝方,半身有汗不用慌;临床加减桂枝方,半身发凉有主张;临床加减桂枝方,四肢无力不用慌;临床加减桂枝方,三叉神经有主张;临床加减桂枝方,肌肉酸痛不用慌;临床加减桂枝方,肌肉僵硬有主张;临床加减桂枝方,后背发胀不用慌;临床加减桂枝方,骨节疼痛有主张;临床加减桂枝方,四肢厥逆不用慌;临床加减桂枝方,四肢麻木有主张;临床加减桂枝方,遇到颈椎不用慌;临床加减桂枝方,遇到颈椎有主张;临床加减桂枝方,腰疼体痛不用慌;临床加减桂枝方,食欲下降有主张;临床加减桂枝方,饥不欲食不用慌;临床加减桂枝方,食难欲饱有主张;临床加减桂枝方,哮喘打鼾不用慌;医者加减桂枝方,口中无味不用慌;医者加减桂枝方,厌食厌油有主张;医者加减桂枝方,长期无力不用慌;医者加减桂枝方,两腿发软有主张;医者加减桂枝方,暮夜恶寒不用慌;临床加减桂枝方,面色苍白有主张。

临床医学 中医学课程 歌诀

临床医学 中医学课程 歌诀

以下是一段临床医学中医学课程的歌诀: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宏,
学习有方法,记忆有技巧。

五行来概括,脏腑须分明,
相生与相克,阴阳对立中。

木火土金水,曲直与从革,
生长与收化,五脏功能清。

心主血脉神,肺主宣降气,
肝主疏泄血,脾主运化湿。

肾主水纳气,五脏关系明,
心肺气血行,肝肾精血充。

脾肾先后天,三焦元气生,
六腑功能清,胆胃膀胱明。

奇恒之腑异,藏象分为二,
脏实化生精,腑满受盛气。

临床须记牢,诊断有方法,
辨证辨疾病,治疗有法则。

整体观念强,辨证论治细,
同病异治法,异病同治理。

针灸与推拿,药物施治宜,
中西结合优,疗效更显著。

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

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

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一、引言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儿科疾病注重辨证施治,其中证型主方是治疗儿童疾病中的重要方法。

为了便于医生记忆和运用,研究者总结了一些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迅速诊断和综合运用方剂。

二、常见的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1. 外感热病证型主方速记歌诀•证型:风热感冒•速记歌诀: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剂成分:葛根、黄芩、黄连•证型:风寒感冒•速记歌诀:麻杏石甘汤•方剂成分: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证型:温病里急后重•速记歌诀:银翘散•方剂成分:银花、连翘、知母2. 脾胃病证型主方速记歌诀•证型:脾胃虚弱、食积胀满•速记歌诀:半夏泻心汤•方剂成分:半夏、黄连、生姜、大枣、人参•证型:脾胃气虚、食欲不振、腹泻•速记歌诀:理中丸•方剂成分:白术、茯苓、半夏、人参、干姜、甘草•证型:脾胃湿热、腹泻、口渴•速记歌诀:升中益气汤•方剂成分:升麻、黄芩、人参、白术、陈皮、甘草3. 气血虚证型主方速记歌诀•证型:气虚体弱、乏力疲倦•速记歌诀:四物汤•方剂成分: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证型:气虚脾胃不和、食欲减退•速记歌诀:小建中汤•方剂成分: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甘草•证型:血虚心悸失眠•速记歌诀:养心安神汤•方剂成分:黄芪、当归、大枣、远志、茯苓、甘草三、结语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宝贵工具,能够帮助医生迅速诊断和综合运用方剂。

然而,这些速记歌诀只是辅助工具,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儿的体质特点进行综合施治,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因此,医生在运用中医儿科证型主方速记歌诀时应该谨慎并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中医十问歌

中医十问歌

中医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

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中医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敛芨攻乌。

遂戟藻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元参、细辛、芍药。

)中医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箬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浸莫相依。

中医常用治疗方法一、辛温解表1、用途:用于外感风寒之表证。

2、症状: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苔薄白。

(即风寒表实证)3、方剂:麻黄汤,葱豉汤(有汗之风寒表虚证脉浮缓用“桂枝汤”)二、辛凉解表1、用途:用于外感发热或温燥之邪的表证。

2、症状:身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口渴咽痛,咳嗽,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3、方剂:桑菊饮,银翘散。

三、表里双解1、用途:用于表里同病。

2、症状:头痛身热,鼻塞流涕,胸脘灼热,腹满而痛,大便秘结或下痢,舌苔黄,脉滑数。

3、方剂:防风通胜丸,葛根黄芩黄连汤。

四、荡涤攻下1、用途:用于阳明腑实热证。

2、症状:潮热谵语,腹满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黄,舌起芒刺,脉数实。

3、方剂:大承气汤五、增水行舟1、用途:用于阳明热实。

2、症状:津液枯燥,阴虚而大便难下,或下之不通等证。

3、方剂:增液承气汤。

六、清热解毒1、用途:用于瘟疫,疮疡肿毒。

2、症状:身热发颐,咽喉肿痛,甚而烦躁狂乱,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3、方剂:普济消毒饮,消痈饮(原名仙方活命饮)七、清热利湿1、用途:用于湿热两盛或湿从热化,以及湿热下注。

2、症状:身热肢楚,胸闷腹胀,无汗心烦,或有汗而热不退,头痛身重,霍乱吐利,下部湿疮,尿赤涩痛,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中医治病有妙方,八纲辨证是大纲。

阴阳表里与寒热,虚实正邪细端详。

先说阴阳为总纲,万物变化此中藏。

阴证多为寒与虚,阳气不足身发凉。

面色苍白精神倦,形寒肢冷脉象长。

口淡不渴尿清长,大便稀溏喜暖床。

阳证相反热与实,身热面赤精力旺。

口渴心烦脉象数,烦躁不安尿色黄。

大便干结口气臭,舌红苔黄声宏亮。

表里辨证分内外,病位浅深要明白。

表证病轻邪在肌,发热恶寒鼻塞来。

头痛身疼舌苔薄,脉浮紧缓病初灾。

里证病重邪入脏,高热神昏腹满胀。

咳喘痰饮心腹痛,便秘或泻脉沉荡。

寒热辨证看阴阳,寒证阳虚阴气亢。

畏寒喜暖手足凉,口不渴来尿清长。

面色苍白舌苔白,脉象迟紧寒邪伤。

热证阴虚阳气盛,发热口渴面红膛。

心烦多汗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强。

虚实辨证论正邪,虚证正气不足呀。

气虚无力少精神,血虚面色白无华。

阴虚内热五心热,阳虚外寒肢冷麻。

实证邪气实又盛,痰瘀食积与水停。

高热腹胀疼痛剧,便秘尿涩脉实形。

八纲辨证要记清,诊断病情方向明。

相互关系细思考,综合判断不迷蒙。

阴中有阳阳中阴,表实里虚或虚中。

寒热错杂虚实并,临床变化千万重。

阴阳失调病乃生,调整平衡复康宁。

表里同病分先后,寒热虚实治不同。

补虚泻实除邪气,寒者热之热者清。

中医智慧深且妙,八纲辨证是法宝。

用心领悟多实践,治病救人医术高。

阴阳表里寒热虚,八纲辨证心中住。

临床运用灵活变,中医传承展宏图。

通过八纲辨证,我们能够对疾病的性质、部位、正邪盛衰等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八纲辨证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准确辨证,精准治疗。

例如,一个患者既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证的表现,又有大便稀溏、肢冷等寒证的症状,这就可能是寒热错杂的情况。

又比如,一个久病的患者,原本是实证,经过治疗后,邪气渐去,但正气也受到了损伤,可能会出现虚实夹杂的局面。

再看表里同病的情况,既有表证的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又有里证的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此时就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先治表还是先治里,或者表里同治。

八刚辩证

八刚辩证

八刚辩证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与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加以分析,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

一、表与里:中医根据病位的深浅,将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

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1、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

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

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2、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它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疾病。

里证成因大致有三: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等因素,损伤脏腑而致病。

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常表现为: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小便短赤、便秘或腹泻呕吐、舌苔厚、脉沉。

二、寒与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症与热症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1、寒证:是疾病本质属于寒性的症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的阳虚或阴盛而致。

《黄帝内经》把寒证分为外寒、内寒两类。

外寒是外邪入侵肌表所致;内寒产生于寒邪直中脏腑,也可在肌体阳气弱的情况下出现。

常见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一:病机分析1. 病因:指导致发生某种疾病的原因。

2. 发展过程:描述了该疾病从起始到进展的整个过程。

二:四诊合参1. 望诊:a) 面色观察:面赤为实,面白为虚,面黄为湿等。

b) 舌象观察:舌苔厚腻多湿属于内有饮食积滞;舌质暴胖或淡嫩则说明阳气不足等。

2. 听闻问切:a) 听声音和呼吸情况;b) 询问患者主要问题及相关细节;c)用手按摩穴位以感受其变化。

三:六经辨证根据《伤寒论》将人体分成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上)、少阳(下)、任督两脉这6条经络。

通过对每个经络进行辨别来确定具体的治法与药物选择。

四:“外邪入侵”五行学说应用基于五行学说理论,在七情之间建立联系,并结合环境影响作出相应的辨证判断。

五:病机分析1. 八纲:寒热表里,虚实阴阳。

a) 寒邪入侵体内则出现畏寒肢冷等;b) 热邪入侵体内则会有发烧口渴等;c)外感风寒或湿气引起的头重身困属于表证;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为里证。

2. 虚实:a) 实质指过度活跃和亢进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特征。

如高血压、心悸等。

b) 虚是相对而言,即某种物质缺乏或器官功能减退。

如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等。

3. 阳盛阴弱与阳虚阴盛:根据人体经络理论来识别这两个方面,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愈方法选择。

6、“升降浮沉”学说应用通过观察舌苔变化及其他相关因素以确定该使用哪些药物治愈此类问题7、“标本结合”的辩护法将“标志性”(主要原因)与“基础性”(次级原因)区分开来,以确定治疗方案。

附件:1. 《伤寒论》2. 中医诊断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 八纲:中医辨证的基本理论之一。

2. 经络:人体内部运行气血和调节阴阳平衡的通道系统。

3. 表里虚实:指身体表面与深层脏器出现不同程度异常变化。

4.标志性与基础性: 标志是某种事物或情况所特有、最具代表意义;而“根据”则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加全面地了解,并找到其真正原因。

-中医诊断学歌诀44671

-中医诊断学歌诀44671

中医诊断学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中医基础(歌诀)

中医基础(歌诀)

(三)胃
受纳水谷胃为海,五味化出养五脏, 胃弱谷入难腐熟,食欲不振脘腹胀。 胃性喜降谷下行,嗳气呕恶胃逆伤。 喜润恶燥易生热,伤津口干欲饮尝; 胃寒胃脘隐隐痛,温中散寒建中汤。
(四)大肠
排泄糟粕靠大肠,大肠病变导失常, 功能减弱多便秘,排泄亢进泄泻忙。 肺与大肠相表里,咳喘亦可通大肠。
三、奇
恒之府 藏而不泄奇恒府,功似脏来形如腑, 接受五脏重浊气,与脏相配传化疏。
(一)脑、髓、骨
关系密切脑髓骨,全赖先天肾支扶, 肾主骨而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府。 先天充足肾充沛,骨髓充足脑灵活, 脑充思索记忆好,所听听闻不糊涂。 轻劲有力脑有余,转鸣眩晕脑不足。 发落齿摇筋骨废,肾气太衰不灵活。




二、五行的临床应用 五行应用有纵横,根据类别关系定。 同类事物纵联系,各种事物联系横; 横系如木联肝胆,目筋怒青酸风情。 临床望诊面色辨,望而知之为之神。 青色多属肝风动,赤色多属心火冲, 黄色属脾湿困扰,白色多属肺寒生, 黑色属肾虚太甚,用药五脏五味应, 酸味入肝苦入心,脾甘肾咸肺宜辛。 生克乘侮各类物,生理病理联系横, 一脏有病克相传,所传脏腑先调整, 见肝之病知传脾,当先实脾为正统, 久病治本应养母,培土能使肺金生, 新病实证先泻子,清泻心火肝木宁。
第二节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归类 五行木火土金水,归纳事物的属性,人体内外紧相连,补充阴阳说理明。 木生于春多风动,在志为怒色为青,在窍为目体为筋,肝胆表里病累损。 诸风悼眩皆属肝,酸味收敛肝风平。夏天暑热火易旺,在志为喜色赤红, 在窍为舌体为脉,火热下移小肠行;诸痛疮疡皆属心,苦味入心火能清。 长夏归属脾土湿,思虑伤脾色黄呈,在窍为口体为肌,脾胃表里联系紧; 诸湿肿满皆属脾,甘味健脾湿自尽。秋多肺燥属于金,在志为悲白色净, 在窍为鼻体为皮,肺与大肠表里生;诸气喷郁皆属肺,辛散肺宣咳喘平。 冬多寒气肾水应,恐为其志色黑凝,在窍为耳体为骨,肾与膀胱鸳鸯亲; 诸寒收引皆属肾,咸味入肾是治本。五行五色五味配,全面参考辨证清。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中医内科学总结(完美九版;证型、歌诀及方歌)

中医内科学总结(完美九版;证型、歌诀及方歌)
补肺纳肾
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平喘胡桃苏橘红,党参半夏坎脐冬,沉香五味磁虫草,肺肾双疗固本雄。
喘脱危证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扇,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补肺纳肾
扶正固脱
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熟附子9干姜6人参6炙甘草6炒白术9肉桂3陈皮6五味子3茯苓9制半夏9//人参100麦门冬200五味子100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熟地15山茱萸肉12山药12丹皮10泽泻10茯苓10红参10麦冬15五味子10//当归6熟地9~15陈皮4.5半夏6茯苓6炙甘草3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麻黄华盖散,表寒肺热麻石甘,痰热郁肺用桑白,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气虚,
肺痈:因风热伤肺,肺叶生疮,发生脓疡的一种病证,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临床表现
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肺痈初期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康。
5
肺痈
初期
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益增多,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六磨汤内加大黄,气滞便秘亦能医。
虚喘
肺气虚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
补肺益气养阴
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补肺汤中人参芪,熟地五味紫桑皮,气虚劳嗽咳不止,固本益肺邪自去。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中医问诊《十问歌》

中医问诊《十问歌》

中医问诊《十问歌》“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

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

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问诊的要领,提示医生要通过全面的四诊合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诊断,最后来判定病症。

大众学习中医问诊《十问歌》,可了解一些中医问诊知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头身头痛有虚实之分。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

中医必背歌诀大全

中医必背歌诀一、中医基础理论歌诀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基础,脏腑经络要牢记。

阴阳五行是哲学,中医基础从此得。

2.脏腑经络脏腑经络要熟知,生理特点各不同。

心肝脾肺肾,胃胆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胆腑腑,经络系统要记清。

3.四诊八纲四诊八纲是诊断,辨证施治是关键。

望闻问切四诊合,八纲辨证重在变。

阳虚阴虚要分清,实证虚证有区别。

寒热虚实要辨明,施治才能有成效。

二、中药方剂歌诀1.中药基本知识中药种类繁多难,性能功效各不同。

寒凉性热有分别,四气五味要分清。

归经作用有规律,君臣佐使需搭配。

煎服方法要得当,药效才能发挥好。

2.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组成有原则,君臣佐使要得当。

针对病因病机,相辅相成疗效好。

药物用量有轻重,比例适当疗效高。

根据病情和体质,安全有效是目标。

三、针灸推拿歌诀1.针灸基本知识针灸疗法历史长,疗效显著口碑好。

经络腧穴要熟悉,安全操作是关键。

针刺灸法有区别,适应症候要分清。

手法轻重有分别,操作技巧需掌握。

2.推拿基本知识推拿按摩舒筋骨,缓解疼痛效果好。

手法轻重有区别,操作技巧需掌握。

适应症候要分清,安全有效是目标。

四、中医临床歌诀1.内科临床歌诀内科临床多常见,病种繁多难掌握。

辨证施治是关键,方药针灸需合理。

感冒咳嗽哮喘喘,心悸失眠眩晕看。

胃痛泄泻肝病郁,肾虚腰痛关节病。

慢性病证需耐心,调理体质是根本。

2.外科临床歌诀外科临床多手术,掌握技巧是关键。

疮疡脓肿丹毒痈,烧烫伤蛇咬伤虫。

乳腺病肛肠病疝,阑尾炎胆囊炎痈。

最新中医内科学歌诀(加入加减方歌诀)(1)

最新中医内科学歌诀(加入加减方歌诀)(1)
1 / 15
2016 考研《方剂学》重点背诵
烦不寐,温胆朱砂化痰安。久狂火旺阴血伤,琥珀养心二阴交,心火亢盛加朱砂,眠不安 稳加孔圣。 13、痫证 痫证由来多先天,正虚痰郁气逆变,突发昏仆吐沫涎,两目上视四肢颠。风痰闭阻用定痫, 瘀阻脑络通窍选,痰火龙胆涤痰用,若有便闭竹沥兼。脾虚归脾六君足,肾虚天王左归全。 河天大造偏肾虚,久痫抑郁甘大枣。 14、痴呆 髓健脑消神失用,标实本虚证不同,髓海不足七福饮,肾阴不足知柏用,脾肾两虚还少丹, 肝肾阴虚用知柏,脾肾阳虚肾气丸,痰浊蒙窍涤痰化,肝郁化火转呆汤,风痰瘀阻用半夏, 通窍活血瘀阻通。 15、厥证 厥证昏仆四肢寒,阴阳失常气逆乱,明辨气血痰湿因,虚实厥证不一般。 气厥:气厥实证拳紧撰,五磨饮子通关散,常服柴胡逍越丸,虚证息弱汗出寒,参附生脉 四味缓,常用香砂归脾丸。 血厥:血厥实证闭牙关,羚角钩藤通瘀专,虚证无华肢冷颤,补养气血独参灌,继服人参 养营汤。 痰厥:痰厥涤痰汤加减,热重礞石滚痰丸。 16、胃痛 寒火瘀食胃痛因,不荣不通痛不停。柴胡疏肝气滞型,肝胃郁热化肝煎,或用丹栀加左金, 香苏良附散寒凝。若见胃寒头痛证,内服生姜胡椒汤,寒热错杂用半夏,湿热中阻用清中, 胃热肠燥泻心汤,保和丸消食积停,胃脘胀闭小承气,或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大承气; 失笑丹参化瘀血,黄土归脾不统血,肝阴不足调营汤;一贯芍甘滋胃阴,胃酸嘈杂左金丸; 黄芪健中健脾胃,寒盛痛甚大建理,上热下寒甘泻心,形寒肢冷附理中,泛吐清水用香砂, 久痛未愈黄土汤,理气和胃诸证平。 17、痞满 心下痞塞胸膈满,无形无痛按之软,气机不利升降乱,临床首将虚实看。饮食内停保和丸, 食积化热枳实用,脾虚便溏消痞丸,痰湿二陈平胃散,痰湿盛半夏厚朴,痰湿化热用黄连; 肝胃不和越枳丸,气郁胀满五磨饮;湿热泻心连朴饮,嘈杂不舒左金丸,寒热错杂用半夏, 补中益气脾胃弱,阳虚理中健脾胃,湿热内蕴香砂用,阴虚嘈杂益胃安。 18、呕吐 胃失和降气上逆,虚实详辫定缓急,食滞外感伤胃府,保和丸藿香正气,感受秽浊玉枢丹, 腹胀便秘小承气,胃热上冲竹茹汤;痰饮半夏合苓桂,痰郁化热温胆汤,肝气犯胃用四七, 呕吐酸水左金丸,理中脾胃虚寒盛,肝肾俱虚气上逆,来复丹镇逆止呕,麦门冬疗阴虚亟。 脾胃气虚食欲差,香砂六君最相宜。 19、泄泻 泄泻便稀更衣勤,脾虚湿盛最是因,临床先将暴久定,再变寒热虚实形,藿香正气寒湿兴, 外感寒湿纯阳丸,湿邪偏重胃苓汤;湿热伤中葛芩连,湿邪偏重平胃散,解暑清热新六一; 保和丸消食积停,湿热食积导滞丸;肝气乘脾痛泻应。久泄脾弱用参苓,脾阳虚衰理中丸, 久泄不止补中气;五更泄泻四神宁,脐腹冷痛加附子,中气下陷补中气,滑脱不禁养脏汤, 寒热错杂乌梅丸,年老久泻桃花汤。 20、痢疾 痢疾多生夏秋季,便下脓血腹痛急,虚实赤白因细辫,治疗首当顾胃气。芍药汤治湿热痢, 初起兼表用荆防,表里双解用葛根,痢犹未止加香连;白头翁消热毒疫,热入营血用犀角, 暴痢欲脱独参汤;寒湿不换金正气,寒湿而痢用藿香,阴虚阿胶驻车济,桃花真人温肾脾, 久痢气陷补中气,连理加味疗休息,肾阳虚衰四神丸,久痢脱肛补中气,寒热错杂久不愈, 伤寒乌梅丸可医,瘀血内阻用少腹;下痢不食曰噤口,开噤散用效无比。 21、腹痛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因细审,寒盛良附正气温,寒气上逆粳米汤,腹中冷痛乌桂汤, 肝脉寒滞暖肝煎,寒实积聚大黄附,肾阳不足通四逆,附子乌梅辩证用;湿热大承气汤斟; 寒热呕吐大柴胡,便秘脉实增液行;枳实导滞消食困,食积不重保和丸,肝郁柴胡疏肝顺,

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

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

传统养生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戴秀娟中医有4种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

其中,问诊占有重要地位,古人将问诊经验总结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提示医生接诊时,要全面、详细地询问患者信息,以免漏诊、误诊。

另一方面,患者了解一些中医问诊常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河南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培民解释,“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二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出汗的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景岳全书》中记载:“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之荣。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大全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大全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

在临床上,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

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

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

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

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

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

【第一节阴阳】【1.阴证】萎糜不振少精神,形寒肢冷躇卧身,面色苍白白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迟细,气弱声低证属阴。

【2.阳证】精神兴奋面色红,怕热-凉烦躁生,气粗声高渴饮冷,溺短赤黄便难通,脉大洪数而有力,舌红苔黄热病容。

【第二节表证】【1.表寒】恶寒重兮发热轻,无汗身疼肢如冰,舌苔薄白脉浮紧,荆防败毒散最灵。

【2.表热】发热恶风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银翘加减是主方,治用辛凉解表药。

【3.表虚】发热自汗或恶风,脉象浮缓苔不红,桂枝汤善调营卫,表虚服下症必松。

【4.表实】身体疼痛而恶寒,无汗表实证当详,脉象浮紧苔薄白,辛温解表麻黄汤。

【第三节里证】【1.里寒】形寒肢冷尿清长,面色苍白大便溏,脉多沉迟舌淡白,附子理中总扶阳。

【2.里热】身热烦躁言语谵,口渴饮冷尿黄鲜,苔黄便干脉洪数,清热白虎汤最贤。

【3.里虚】少气懒言心悸慌,头晕目眩肢冷常,脉象细弱舌质淡,补虚要用八珍汤。

【4.里实】烦躁谵语气粗长,腹满便秘舌苔黄,手足汗出沉实脉,救阴泻热承气汤。

西医诊断学歌诀

西医诊断学歌诀

西医诊断学歌诀西医诊断学是指通过各种临床方法和手段,对疾病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在西医诊断学中,有许多规律和经验可以总结为一些简洁易记的诊断法则,被称为“诊断学歌诀”。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西医诊断学歌诀,以帮助医生和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诊断学知识。

一、“辨证论治,合纵连横”这是中医“经络诊断学歌诀”中的一句口诀,也可以适用于西医的诊断学中。

它强调了诊断学的两个重要环节:辨证和论治。

辨证是指通过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鉴别。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同时,“合纵连横”则是指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要善于综合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推理,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问诊、望诊、闻诊、切诊”这是中医“四诊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的“问诊、望诊、闻诊、切诊”也可以很好地适用于西医的诊断学中。

问诊是指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情况。

望诊则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等来获取诊断线索。

闻诊是通过听诊器等工具,倾听患者的呼吸、心跳等声音,从中判断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腹部等部位,以感知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三、“一病一证”这是西医诊断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一种疾病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病因和一整套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来支持。

在诊断学中,医生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已知的疾病模型进行匹配,从而确定患者的病情。

一病一证的原则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使诊断更加准确和可靠。

四、“细节决定成败”这是西医诊断学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强调了在诊断学中,细节的重要性。

临床诊断常常需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观察力,通过对细微的病情和体征的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病情。

因此,在诊断学中,医生需要时刻保持对细节的关注和敏锐度,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以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辩证歌(1)中医病证莫要慌,四十二病记端详。

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为主方。

感冒寒热湿三种,荆防银翘香薷汤。

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热菊燥杏桑,痰湿二陈热清金,肝火泻蛤阴麦汤。

唯有哮证分五般,寒射热定肺玉屏,脾虚当用六君子,肾虚金匮肾气汤。

喘证五种更好记,麻黄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用双皮,肺虚生麦肾桂黄。

肺胀五般莫漏记,气虚平喘真虚阳,痰浊壅肺苏养亲,痰热婢夏痰涤汤。

肺痨阴亏用月华,火旺秦鳖固金汤,阴耗保真白术散,阴阳两虚大补天。

胸痹此处分七种,寒凝心脉当四汤,气滞柴胡疏肝散,痰浊栝薤瘀逐汤,心气保元合甘麦,心阳参附阴天王。

中医临床辩证歌(2)心悸此处俱七种,安神定志归脾汤。

火旺连阿桂甘龙,水饮凌心苓桂术。

心血瘀阻请桃红,痰火黄连温胆汤。

胃痛七般不好记,寒邪客胃用姜糖,停食保和肝柴疏,郁热化肝此病除,瘀血失笑调营饮,阴亏一贯虚建黄。

六种泄泻拉肚子,湿热芩连寒藿香,保和痛泻何时用,参苓白术四神丸。

痢疾也可分六种,毒用白头热芍汤,寒用胃苓阴驻车,休用连理虚桃汤,良附大承治腹痛,气滞柴胡小建中,饮食积滞用保和,重用枳实导滞汤。

胁痛只可分四种,肝用柴疏瘀复元,肝胆湿热用龙胆,肝阴不足一贯煎。

黄疸更须四般记,热重茵陈犀急黄,阴黄茵陈术附用,湿重于热茵五方。

六种鼓胀有何难,气滞柴疏实脾寒,中满分消治湿热,调营六味责之肝,脾肾阳虚附理中,济生肾气合此方。

积聚五种逍遥肝,食滞六磨气柴疏,瘀血六君加膈下,正虚八珍合化积。

中医临床辩证歌(3)水肿六般越水泛,水湿五苓毒麻连,脾虚实脾肾济生,浸渍五皮热疏凿。

六种淋证何人患,石石热八劳无比,气用沉补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汤,三种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

瘿病四种更须治,痰结玉壶气海舒,心肝阴虚天补愈,肝旺栀子清肝汤。

眩晕六般天亢阳,痰浊半白火龙汤,阻窍活血虚归脾,脾肾阴虚左归汤。

八种头痛有何难,风热芎芷寒川芎,肝阳天麻湿羌胜,肾虚补气虚八珍,痰浊头痛半白天,瘀血通窍活血汤。

唯有中风不需记,一曰虚中二曰肝,虚用秦艽上扰镇,阳闭凉开阴苏合,脱用参附半还五,镇肝熄风莫糊涂,语言不利却分三,风痰阻络解语丹,肾虚精亏地黄饮,口歪眼邪牵正散。

痹症不惟风寒湿,防风乌头薏苡仁,风湿热痹桂白虎,痰瘀桃仁亏独寄。

不寐肝郁用龙胆,阴虚阿胶加黄连,心脾两虚用归脾,痰热温胆气虚安。

第1/2页
中医临床辩证歌(4)四种鼻衄要记熟,桑菊玉女此中求,肝火上炎尤龙胆,气血亏虚归脾留。

齿衄虚用清肝饮,胃火炽盛清胃散,咳血燥伤用桑杏,肝犯肺泻合黛蛤,阴虚百合固金治。

吐血泻龙归脾完。

便血地榆黄土汤。

尿血蓟知无归方。

紫斑犀茜归脾治,郁用柴丹半厚汤,其中虚症滋归麦。

呕吐六种分虚实,藿保半厚理中麦,便秘麻磨济芪汤。

四种腰痛不稀奇,湿热四妙身痛瘀。

寒湿甘姜苓术用,肾虚却要左右归。

虚劳十四莫慌张,各有各的代表方,稍有留意应详尽,何须此处添荒唐。

中医临床辩证歌(5)机磷中毒概四种,犯脑涤痰热银黄,杞菊参苓无大用,若无解毒病乖张。

肠痈三期看痈脓,大黄薏苡大陷胸。

颈椎寒用桂附汤,舒筋温胆归脾天。

痄腮柴普清龙用。

急惊银黄琥珀丸。

小儿泄泻不赘述,疳证六种记端详,资消八石泻防用,绝经左右二仙汤。

崩漏三虚二为实,左归大补用固冲,血热清热固经治,血瘀逐瘀止崩汤。

中医临证也不难,难在辨证用药间,各位网友要细心,妙手回春美名传。

1、请演示指切进针法操作?
答案:⑴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左输穴的旁边;⑵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快速刺入腧穴;⑶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请演示常用的闪火拔罐方法?
答案:⑴暴露应拔罐的部位;⑵准备好相应物品;镊子、酒精棉球、火柴、玻璃罐等;⑶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一个,将火点燃,使火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相应拔罐的部位;⑷根据不同要求确定具体拔罐时间。

4、如何按虚里?
答案:脉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为里证,脉虚(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为虚证。

5、请演示艾条雀啄灸的操作?
答案:⑴根据病症选择施灸部位;⑵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⑶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⑷灸至皮肤潮红为度。

6、请演示夹持进针法操作?
答案:⑴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快速刺入腧穴;⑶此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7、请演示寸口脉诊的操作?
答案:⑴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面垫上脉枕;⑵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定关脉,接着以食指取寸脉,无名指取尺脉;⑷三指应取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⑸分轻、中、重三种力量切脉。

8、请演示艾条温和灸的操作?
答案:⑴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2cm~3cm左右进行熏烤;⑵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约灸5分钟~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⑶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9、舌苔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黄腻苔主何证?
答案:舌苔的望诊包括苔质与苔色两个方面;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食积热腐等证。

10、如何望舌下脉络?
答案:正常:脉络不粗,也无分枝和瘀点。

若舌下有许多青紫或紫黑色小疱,多属肝郁失疏,瘀血阻络。

若络脉青紫曲张且粗张为痰热内阻或寒凝血瘀。

11、如何望舌体?
答案:⑴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⑵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⑶伸舌姿势:自然地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⑷望舌质部位顺序:先舌尖、舌侧、舌根;⑸望舌形、老嫩、胖大、瘦小、裂纹、齿痕、芒刺。

12、舌体的形质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胖大有齿痕主何证?
答案:⑴舌体形质望诊主要包括荣枯、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方面特征;⑵舌胖大有齿痕主气虚、阳虚湿盛等证。

13、请演示揉法的操作?
答案:⑴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附着于一定部位;⑵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⑶动作连贯并能持续一定时间。

14、如何按手足?其内容有那些?
⑴按手足: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对面或右侧;②充分暴露病人的手足;③触摸冷热,查寒热虚实及表里顺逆;④比较诊法:手足心与手足背,手心与上额等;⑤有无水肿与气肿或按小儿手指:指尖、中指。

⑵内容:①主要探明寒热。

一般手足俱冷的是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多为阳盛或阴虚,属热。

②辨别外感病或内伤病。

手足的背部较热,为外感发热;手足心较热,为内伤发热。

③分别里热还是表热:额上热甚于手心热的,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的,为里热。

④儿
科方面,小儿指尖冷主惊厥。

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

中指尖独冷,为麻痘将发之象。

15、按肌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阳气盛衰。

若除按热甚,久按热反轻,热在表;若久按热反甚,热自内向外蒸发,为热在里)、润燥以及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为气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