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用法;(2)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通过练习,提高运用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虚词的灵活运用,能够正确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作用;2.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虚词的知识;3.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虚词的用法和例句;2.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虚词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1)讲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2)举例分析常见虚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答案。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虚词的用法;(2)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分析文言文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异同;(2)通过对比,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文化背景:(1)介绍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2)了解虚词在古代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与互动1. 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虚词进行句子构建;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讨论;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点评。

八、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1.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虚词应用实例;2. 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运用文言文虚词;3. 讨论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得体运用。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教学难点: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虚词的相关资料和例句。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文言虚词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新课:讲解本节课的文言虚词,包括用法和意义,并通过例句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讲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虚词运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虚词运用的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培养他们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运用文言虚词,提高文言文水平。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2.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虚词的多义性和灵活运用2.区分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用法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文言文阅读》教材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利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句子,让学生感受文言虚词的存在和作用。

2.提问:你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哪些文言虚词?请举例说明。

Step 2:概念解释1.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上下文中有一定作用的词语。

2.引导学生思考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并总结其特点。

Step 3: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教师通过对《文言文阅读》教材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筛选和整理,讲解其常见用法和意义。

2.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Step 4:多义性和灵活运用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多义词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语境下文言虚词的灵活运用。

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不同语境下文言虚词的词义变化规律。

Step 5:实例演练1.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原文或句子,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文言虚词,理解其用法和意义。

2.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句子,并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Step 6:拓展延伸1.教师提供一些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学生进行个人阅读练习,总结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Step 7: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文言虚词的特点、常见用法和意义。

2.教师提问和学生进行互动,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

Step 8: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言文课文,找出其中的文言虚词,并分析其用法和意义。

2.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作业。

Step 9: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用法。

2. 使用例句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的代替作用,“乎”的疑问作用等。

3. 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如虚词在句首、句中、句末等位置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应用。

5.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理解。

3. 考察学生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如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以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3.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乃”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练习法: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回顾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分析: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2. 掌握“之”、“乎”、“者”、“也”、“乃”等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搭配。

3. 学习虚词在文言文句式中的作用,如倒装、省略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2. 难点:虚词在复杂句子中的辨析和运用。

八、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教学辅助材料。

2. 相关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例证和分析。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复习已学的虚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虚词的分类、用法及搭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测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学习要点:掌握“而” “何”“乎”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第一课时:复习“而”典型例题(一)用作连词。

1.用法: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法: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用法: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用法: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用法: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用法: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用法: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用法: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难点: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正确运用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示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练习法: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回顾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分析典型例句。

3. 练习:进行虚词填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注意虚词的运用,并做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虚词的用法。

3.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体会虚词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包括经典文献和练习题。

2. 制作PPT,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典型例句。

3. 准备虚词填空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对虚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虚词的能力。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虚词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篇一: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18个文言虚词-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18个文言虚词-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文言虚词讲析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一:而《说文》:“而,须也。

”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秦汉以后完全消失。

虚词“而”是假借字。

可作代词、连词、语气词。

作代词和语气词的“而”中古以后逐渐少用乃至消失了;作连词的“而”从古到今一直沿用,变化不大。

代词“而”既可作人称代词,也可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而”指代第二人称,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

可以作主语或定语,一般不作宾语。

(一)“而”作主语。

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你们”等。

例: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二)“而”作定语,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旦暮吏来而呼曰:“……蚤繰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种树郭橐驼传》)二、指示代词“而”作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样”“这”。

例: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连词“而”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

一、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一)连接词与词。

主要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较少连接名词。

可译为“且”“和”“与”。

例: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②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二)连接词组与词组。

可译为“和”“与”“并且”。

例: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三)连接分句与分句。

可译为“和”“而且”。

例: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种树郭橐驼传》)二、连接单句中的词或词组,表示顺承关系。

(一)“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然后”。

例: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勾践灭吴》)(二)“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事理上前后相承,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原因,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博苑09-14 122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举例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分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2.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3. 推荐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八、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材料。

2. 文言虚词例句及练习题。

3. 文言文阅读材料。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共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讲解15分钟,练习15分钟,讨论10分钟,总结5分钟。

十、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三、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

2. 提问:什么是文言文虚词?为什么学习文言文虚词?二、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没有实在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三、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举例(15分钟)1. 介词:以、自、于、乎等。

举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连词:而、且、或、故等。

举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助词:之、乎、焉、哉等。

举例:乎尔,无怨乎?4. 叹词:嘻、哦、唉、乎等。

举例:嘻!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四、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主语、谓语、宾语等。

2. 举例说明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助词等。

五、练习题和答案解析(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学案主备人茆海燕审核人孙孟英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18—20定语后臵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高三语文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表解复习讲义1 教案

高三语文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用法表解复习讲义1 教案
动词
结交,交好,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给予,授予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
赞许,同意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等待
岁不与我。
归附,跟随
孰能与之?
对付
庞煖易与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以大中丞抚吴者。(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引出凭借的方式)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凭着,动作凭借的工具)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凭)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问:“何以战?”(凭)(宾主前置)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靠)
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凑音节之用,不译
顷之,烟炎X天
毛先生以三寸这舌,强于百万之师。
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呼应,译作“……的时候”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所遭遇的(事情))
臣这所好者(所喜欢的事情。可看作者字结构)
与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作定语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住)的房屋)
置人所罾鱼腹中(所打的鱼腹中)
被动
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表示手段或凭借,相当于“用来……的”,“……的根据”,“……的方法”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文言文是历史文化的宝藏,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均不可估量。

但是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由于对其特有的文本结构和语法规则都不是很熟悉,可能会产生很大的阅读难度。

其中,最让学生头疼的,也许就是虚词的使用。

因此,明确虚词的用法和分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一、文言虚词的概念虚词是指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和独立作用的词。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多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而在文言文中,虚词不仅包括这些常见的虚词,还包括一些生僻的虚词,比如“乃”、“兮”、“焉”等。

虚词地位虽然较低,但是它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错用或不用会导致语法不通,从而影响文义的表达。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1.介词介词是连接词与词之间的一种虚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方位介词”、“时间介词”、“方式介词”三类。

例如“于”、“乎”、“之”、“于是”等。

2.连词连词是连接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一种虚词。

它主要可以分为“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条件连词”等类型。

如“而”、“然而”、“既……又……”、“故”等。

3.助词助词是在文言文中用来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

它可以区分人称、时态、语气等。

如“之”、“乎”、“兮”、“焉”等。

4.语气词语气词是表示说话人语气变化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问句、感叹、表示推测、估计等情感语气。

例如“何”、“噫”、“啊”等。

三、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1.介词的使用方法①方位介词用于表示空间或地点,如“于”、“从”、“向”等。

示例:今有官人,好没充耳;从此肆游,周流天下。

②时间介词用于表示时间,如“于”、“于是”、“乃”、“自”等。

示例:昔者先王之师出于东门,击于涂山之下。

③方式介词用于表示方法或手段,如“以”、“以及”、“因”等。

示例:吾闻古之善行者,皆弗师,自通达者而后兼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松柏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修饰限制(如副词);称代(代词);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本文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师说》。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把健壮而上破之。

《鸿门宴》。

4)表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呼(《祭十二郎文》)。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诸君而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猪而崖不哭。

《劝学》。

微波入焉。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期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同。

例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而言而过其行《论语》(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故夫知效一官,行此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7)与而有关的符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儿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

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

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

后来,何字成了葛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葛盍三字同音,词义相通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

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玉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之?(《赤壁之战》)大王何来操?(《鸿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

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和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例释:新城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欺负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行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口气,可译为吗呢。

例释: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疱丁解牛》)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释:布衣之交尚不能欺,况在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是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步与焉!《论语秦伯》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亲于是乎输栗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今虽死乎此。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吾尝疑乎是。

(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论语》)(乎: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盖进乎技矣。

(《疱丁解牛》)(乎:在)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本文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缺竟(然)反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