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家蚕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18・!桑#叶通讯总第212期家蚕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崔松明(江苏省如皋市如城街道农业服务中心226553)摘要:简述了家蚕病毒病的症状,对如皋市家蚕病毒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关键词:家蚕;病毒病;防治对策近年来,家蚕病毒病的发生一直困扰着如皋蚕桑生产的发展,春、秋蚕期均有发生,尤以中、晚秋蚕期发病率高。
蚕农生产过程中蚕儿一旦发生病毒病,表现为危害较严重、防治较困难等特点,有些蚕农甚至因病毒病造成颗粒无收,极大地挫伤了蚕农生产的积极性。
现结合生产实际,对家蚕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阐述如下(1家蚕病毒病的症状1.1该病是蚕儿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
一般2 ~3龄起蚕感染,5龄发病,蚕儿感病后,表现为体色乳白、体躯肿胀、节间隆起、狂躁乱爬,向蚕座边缘爬行,沿尾角剪开,血液呈乳白色,发病时期不同,症状也不同。
常见的有不眠蚕、起缩蚕、高节蚕、脓蚕和黑斑蚕等。
5龄期感染发病结畸形茧,蛹期发病,蛹皮易破裂。
1.2该病是蚕儿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病程长。
蚕儿感病后,群体发育极不整齐,有的甚至相差1-2个龄期,胸部呈半透明状、体色暗淡无光泽,发黄成起缩状,眠起不齐,排粪不正常,初期排不正形粪,后期粪便呈乳白色或白色污液(病蚕大多静伏于蚕座或爬向蚕座边缘,重病蚕中肠后部乳白色。
1-3病毒性软化病蚕儿感病后,食桑减少,龄期延长,发育不齐,中肠空虚充满淡黄色或褐色肠液,起蚕发病,蚕体瘦小,濒死前吐液,死后尸体软化腐烂。
2病毒病的发生原因分析2.1消毒不彻底蚕病的防治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蚕儿发病的三要素即病原、环境和蚕,缺一不可,蚕儿发生病毒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蚕农消毒不彻底,病原大量存在养蚕环境中。
在蚕期走访发现蚕农只注重蚕室地面和墙面的清洗和消毒,而往往忽视了天花板的清洗和消毒以及蚕室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导致了消毒不彻底,病原仍然存在(2-2消毒的药剂和消毒方法掌握不到位毒和毒方*,结是了毒,但病原仍然存在。
3_7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喂,让蚕儿良桑饱食。
3. 在标准饲育温度下,采用略偏低温度饲养,
严防高温危害
4. 光线应均匀、散射,并有一定的亮度。
(六)做好眠起处理工作,严格淘汰迟眠蚕
1. 加强蚁蚕、起蚕、将眠蚕的保护管理 2. 严格分批、提青,彻底淘汰迟眠蚕、弱小蚕 3. 减少起蚕饥饿时间,在分批提青的基础上起齐
4. 装桑叶与装蚕沙的用具必须严格分开。
5. 要注意操作,除沙时尽量减少灰尘飞扬,除沙
后经清扫或消毒地面后才给桑。给桑、扩座、 除沙、分批等操作要在架上进行,严禁把蚕匾 放在地面上操作。
6. 蚕沙要及时正确处理。
7. 病蚕及其尸体要放人消毒缸内。缸内盛石灰粉
或2%有效氯漂白粉液或其他消毒药液,浸渍12d后埋于土中。不能随便乱丢或喂家畜家禽。
方格蔟消毒时间要比蚕室蚕具药剂消毒早一些。 先清除死蚕、屑茧等杂物,用火燎法烧去乱丝, 再喷洒4%福尔马林,堆积在向阳处,加塑料薄 膜覆盖,利用太阳光加温,覆盖密闭24h,再打 开晾晒,贮存备用。
五熏:将消毒后的蚕具搬入蚕室,插入蚕架, 封闭蚕室门窗,用氯制剂或醛制剂进行熏烟消 毒,并密闭蚕室24小时。醛类熏烟要保证温度
3. 蒸汽消毒:利用蒸汽湿热,使病原体蛋白质凝 固而死。 ⑴消毒对象:病毒、真菌、细菌。
⑵适用范围:竹木制品的蚕具、棉麻织品及草制 品的蚕网。 ⑶消毒标准及方法:100℃30分;若温度不够, 加福尔马林10ml/m3,90℃30分。降至60℃以 下开灶取出。
四、农村养蚕消毒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敌情”观念淡薄
泥土地面示情况刮去一层表土。
清扫出的垃圾、表土搬至远离蚕室处作堆肥。
浅谈家蚕病的综合防治
河南农业2018年第3
期(上)
YANG ZHI TIAN DI
养殖天地
之用。
在鉴定品种抗病性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进行抗病性能的遗传规律研究,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选育方法。
开设家蚕抗病品种选育这一新的课题,配备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在选育工作中摸索,积累经验,尽快选育出生产上需要的抗病新品种。
二、化学治疗
蚕病的化学治疗,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
化学治疗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这些治疗药物在蚕体内留存的时间较短,因而不得不用每天添药的方法来弥补,而每日添药不
同的是增加了某些增效剂,以提高和改进消毒的效果。
鉴于消毒是防治蚕病的根本措施,进一步研究广谱、高效、低浓度、稳定以及无腐蚀或刺激性的新消毒药剂,仍是今后蚕病防治的一项主要任务。
六、蚕病检疫
蚕病的检疫,可以防止微粒子病的经卵传染,也可以根据预知检验的结果采取相应的防病措施。
七、提高养蚕防病技术水平
养蚕技术与防病工作是相关的。
应用最适合蚕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养蚕技术措施,以增强蚕儿体质
育也是一项有效的物,不会像桑叶那治愈经卵传染的微粒子病。
九、加强基础研究
蚕病基础研究工作对防病十分重要, 随着蚕病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就有可能提高现有防病措施的水平和提出新的防病途径。
家蚕三种病毒病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分子学水平。
病毒的分子结构及其化学特性和代谢过程研究得越彻底,就越有可能提出针对性的防病新途径。
因此,必须借鉴昆虫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及病毒学等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它们移植并应用到蚕病研究工作中去,加速推动蚕病基础研究的工作。
家蚕病毒病的症状有哪些 家蚕病毒病的防治办法
家蚕病毒病的症状有哪些家蚕病毒病的防治办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分成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各种病都有其典型症状。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家蚕病毒病的症状有哪些,以及家蚕病毒病的防治办法。
一、家蚕病毒病的发病症状和种类1、血液型脓病在生产上多见于三龄后,特别在五龄中期到老熟前后较多。
一般体色乳白,体躯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
大蚕常爬行到蚕匾边缘堕地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
2、中肠型脓病本病属于慢性传染病。
其症状为:蚕得病后发育缓慢,体躯瘦小,食桑很不活泼;群体发育大小开差悬殊。
大蚕期发病,由于消化道内空虚,因此,外观胸部半透明,呈空头状。
此外,还有缩小,吐液及下痢等病征。
3、病毒性软化病主要的病征有起缩和空头两种,还有起缩、下痢和吐液等症状,死后尸体扁瘪。
本病中肠不呈乳白色,消化管内腔空虚,充满黄绿色半透明的液体,粪便无乳白色而呈黑褐色污液。
二、家蚕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1、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养蚕前认真做好蚕室、贮桑室、上蔟室、大小蚕具及蚕室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消毒时可采用1%有效氯的漂白粉或1%-2%的新鲜石灰浆;养蚕中要建立健全防病消毒制度,要经常用0.3%-0.5%有效氯漂白粉液或0.5%一1%新鲜石灰浆对蚕室、贮桑室、周围环境进行喷雾消毒。
2、严格分批、防止蚕座感染养蚕中不论有病无病,凡是发育迟的小蚕都应该采取分批、提青等措施与健康的蚕分开,减少蚕座传染的机会;对隔离的迟眠蚕及健康蚕都要及时使用蚕体、蚕座消毒剂或新鲜石灰粉在饷食及每次加网给桑前撒施消毒,以预防蚕座传染;发现有病蚕后要坚决及时淘汰,对有病批次的蚕沙要充分腐熟后才可作肥料。
3、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应根据饲育季节的特点及各蚕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蚕品种。
据省蚕科所沈正伦调查,竹岭x芙茹、山河x锦秀、云5x云6、云7x云8四对品种的强健性比菁松x皓月都略强,对病毒病的抵抗力也较强。
4、适当添用防病药物在饲养中注意观察,一旦发现蚕有发病初兆,要及时添加相应防病药物如防脓灵、九一0九、脓微灵、丰产抗菌素、亮蚕灵等。
浅谈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是家蚕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会给养蚕户带来一定的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原因、症状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养殖家蚕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原因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粒子病病毒引起。
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下易发生并传播。
通常在春、夏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病毒的传播速度会加快,家蚕养殖的密度较大、通风不良也会加重病毒的传播和发生。
家蚕微粒子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家蚕的行为和外观上。
家蚕感染了微粒子病病毒后,会出现食欲减退、活动力减弱的情况。
家蚕的身体会逐渐出现异常的现象,例如体色发黑、变软、局部出现白色颗粒状物质,严重时还会出现死亡现象。
感染微粒子病病毒的家蚕还会出现羽化不全、羽翅发育不良等现象,导致其生长发育受到一定的影响。
1. 加强对饲料的管理为了减少家蚕感染微粒子病病毒的可能,养殖户需要加强对家蚕饲料的管理,确保饲料的新鲜和干燥。
在添加饲料时,要注意饲料的来源和卫生情况,避免添加污染的饲料进入饲养环境。
2. 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养殖环境的清洁度直接影响家蚕的健康状况,因此养殖户需要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清洁,包括清理养殖场的粪便、残渣和病虫害等,保持养殖环境的干燥和通风。
3. 控制养殖密度和加强通风合理控制家蚕的养殖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病毒的传播和发生。
加强养殖场的通风,保持养殖环境的湿度适宜,有利于减少微粒子病病毒的传播和发生。
4. 采取隔离措施一旦发现家蚕出现微粒子病的症状,需要及时将患病家蚕进行隔离,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对患病家蚕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以减轻家蚕的痛苦,并减少病毒的传播。
5. 加强疫病防治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养殖户需要加强对家蚕疫病的防治,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减少病毒的传播和发生。
定期对家蚕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家蚕,是预防微粒子病病毒的有效手段。
蚕病的综合防治
蚕病的综合防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树立“叶质是基础,消毒是前提,精心饲养“的管理理念,在养蚕各个环节中全面、彻底抓好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防治蚕病发生。
一、彻底消灭病源,切断传染途径,杜绝传染。
抓好蚕前、蚕期、蚕后消毒工作,做到蚕前消毒抓得狠,蚕中消毒抓得紧,回山消毒三彻底。
蚕前消毒做好扫、洗、刷、粉、消、煮、熏、晒八个字。
要求做到1、蚕室要清扫、洗净、不留死角,达到一尘不染。
2、药剂配准,对症下药,3、药量用足、喷匀并保持40分钟湿润。
4、蚕室具消全,管好,做到不卯不漏。
蚕期中消毒:一是蚕座消毒,在蚕起、眠、中必须消毒;小蚕每天一次。
二是环境消毒,蚕室、地面、空气严格消;三是抓好日常卫生工作,1、防手脚带菌传染,2、防用具带菌传染,3、防蚕座混育感染,4、蚕沙远离蚕室、5、贮藏室与蚕室分开,6、蚕室地面用1%漂白粉液消毒,特别是在除沙后。
7、病蚕集中放入消毒缸中,病死蚕不乱丢乱放,不能晾晒。
8、蚕沙发酵后才可施入桑园,严禁蚕室周围堆放蚕沙。
养蚕后消毒:养蚕室、用具、簇室、簇具、环境彻底消毒。
二、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1、做好补催青工作,抓好收蚁,做到蚁蚕体质强健。
2、养好小蚕,强健蚕儿体质,不养密蚕;3、注重选叶,改善叶质;4、控制好气象环境。
5、抓好眠起处理,做好提青分批,防止混育感染。
6、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7、大蚕期做到良桑饱食、稀座、通风排湿,勤除沙,7、上蔟做好三匀三干燥,加强簇中管理提高茧质。
三、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四、做好蚕座的检查和应急处理。
五、加强四防:鼠害、农药、烟草、煤气。
六、加强桑园治虫,避免带菌传染。
蚕病综合防治
PART 03
综合防治措施
REPORTING
养殖环境优化
01
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 好、排水方便的场地建 设蚕室,避免低洼潮湿 环境。
02
定期清理蚕室、蚕具,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 少病原滋生。
03
维持适宜的养殖密度, 避免过度拥挤,保证蚕 体正常生长发育。
04
调节蚕室内温度、湿度 、光照等气象条件,创 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PART 06
养殖户培训与指导服务
REPORTING
养殖户知识普及教育
蚕病基础知识
向养殖户传授蚕病的种类、症状 、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提高其
对蚕病的认识。
养殖环境管理
指导养殖户合理布局蚕室,保持良 好的通风、采光和温度湿度等环境 条件,减少蚕病的发生。
饲料与营养
介绍适合蚕生长的饲料种类及配制 方法,保证蚕获得均衡的营养,提 高抵抗力。
技术创新突破
通过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手段,研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的蚕病防 治技术和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
市场需求拓展与品牌建设
市场需求分析
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了解蚕农和丝绸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产品研 发和推广提供方向。
品牌建设与推广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蚕病综合防治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立养殖户、专家、政府等多方 参与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 和处理蚕病防治相关信息。
应急处理预案
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制定相应 的应急处理预案,包括隔离病蚕 、消毒处理、药物治疗等措施。
资源配置与调度
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应急处理所 需的物资、设备、人员等及时到 位。同时,加强区域合作与信息 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如何防治家蚕病毒病
河南农业2021年第1期(上)JINGJI ZUOWU经济作物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它是由病毒寄生于蚕体引起的蚕病。
此病在养蚕期间发生比较普遍,传染性比较强。
养蚕户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病毒的发生规律,才能因地制宜灵活掌握防病技术,提高防治质量和效果。
一、重视传染源(一)病毒病毒的存在是发生病毒病的先决条件。
被病毒污染的蚕网、蚕垫纸和蚕匾等是与蚕直接接触的蚕具,会有大量病毒残留下来,重复使用时如不彻底消毒,毒量的多少、蚕龄的大小。
比较起来3龄以后食下感染的发病率较低。
(二)创伤感染各种病毒都能通过体壁创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
在生产中,创伤感染的机会较少,但感染后的发病率较高。
这显然是因体液对病毒的防御能力不如肠道的缘故。
三、控制传播渠道及媒介(一)蚕座感染患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的蚕排出的粪便,吐出的肠液,患血液型脓病蚕体壁破裂后流出的浓汁,直接或间接地污染桑叶及蚕体,会在蚕座里引起感染,导致蚕病暴发。
因此,在蚕座里混入病蚕很危险。
(二)通过各种媒介传播散布在蚕室地面表土及灰尘中的病毒,主要随气入消毒罐内集中深埋,并及时进行消毒,防止蚕座感染。
养蚕人员要讲究卫生,进入蚕室要换鞋。
养蚕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不要将虫口叶和被污染的桑叶带进蚕室。
(三)加强管理,改善蚕的营养及生态环境要加强对桑园的肥培管理,提高桑叶质量。
蚕室要注意调节好室内的小气候,努力使温度稳定在最适宜蚕生理要求的范围内,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有均匀的光照。
要密切注意蚕群发育,及时扩座分匾,眠起处理,精心操作,防止蚕体创伤。
(四)药物防治试验证明,用500~1000单位/mL 的氯霉素给蚕添食,可抑制肠道细菌的繁殖,保持或增强蚕的体质,提高蚕对病毒的抵抗力,起到预防病毒病的作用。
(本栏目由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支持)。
如何控制家蚕蚕病的发生
如何控制家蚕蚕病的发生汇报人:2023-11-30•蚕病发生原因及危害•预防措施与方法•诊断方法与技巧•治疗策略及药物选择原则•环境调控与改善措施•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01蚕病发生原因及危害病原菌感染饲养环境不良饲料问题遗传因素蚕病发生原因分析03生态破坏01产量下降02成本增加蚕病对家蚕产业影响1 2 3保障家蚕产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防治重要性与紧迫性02预防措施与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及优良种源选择抗病性强的家蚕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蚕病流行情况,选择适合当地养殖的抗病性强的家蚕品种。
引进优良种源从正规的蚕种场引进经过检疫的优良种源,确保种源质量。
建立严格检疫制度,杜绝带菌带毒传入严格检疫制度定期消毒合理饲养密度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蚕体抵抗力下降。
精心饲养提供适宜的饲料、温度和湿度,保持蚕室通风良好,提高蚕体抵抗力。
及时隔离病蚕发现病蚕及时隔离,防止病原体传播。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体抵抗力03诊断方法与技巧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包括病毒性蚕病、细菌性蚕病、真菌性蚕病和原虫性蚕病等。
其中,病毒性蚕病具有发病快、传播广的特点;细菌性蚕病则表现为病程较长,具有传染性;真菌性蚕病常在潮湿环境下发生,病症多样;原虫性蚕病由寄生虫引起,具有潜伏期和慢性传染的特点。
非传染性蚕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中毒、营养不良和机械损伤等。
中毒性蚕病常由农药、工业废气等污染物引起;营养不良性蚕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易感染其他病原体;机械损伤性蚕病则由饲养管理不当造成。
传染性蚕病常见蚕病类型及特点介绍VS临床诊断方法和注意事项观察症状检查环境隔离防治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显微镜检测实验室检测技术应用04治疗策略及药物选择原则化学治疗法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或抑制病原体,从而达到治疗蚕病的目的。
优点效果显著,作用迅速,使用方便,成本较低。
缺点易产生药物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可能引起蚕的抗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
常见家蚕病害预警及防治措施
常见家蚕病害预警及防治措施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家蚕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家蚕养殖的经济效益,预防和控制家蚕病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家蚕病害预警及防治措施,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家蚕养殖。
一、常见家蚕病害预警1. 白点病白点病是家蚕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病毒传播。
预警信号包括家蚕体色发白,呈现出白点状;食欲减退,蚕体生长缓慢;蚕室内出现大量死蚕等。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桑蚕热病桑蚕热病是由桑蚕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预警信号包括家蚕发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食欲减退,蚕体生长缓慢;蚕室内出现大量死蚕等。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常见家蚕病害防治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家蚕病害的基础。
要合理安排蚕室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条件,保持蚕室内清洁卫生,定期更换蚕床和饲料,及时清除蚕室内的蚕粪等。
此外,还要定期检查家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防病抗病家蚕养殖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防病抗病。
一是加强家蚕的免疫力,可以通过合理调配饲料,添加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增强家蚕的抵抗力。
二是定期给家蚕进行消毒,可以使用消毒剂对蚕室和器具进行消毒,减少病菌的传播。
三是合理使用药物,如家蚕病害严重时,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家蚕产生不良影响。
3. 种蚕选择在家蚕养殖中,选择抗病性强的种蚕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可以选择一些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养殖,减少病害的发生。
此外,还要注意选择健康的种蚕,避免引入病原菌。
4. 合理饲养合理饲养是预防和控制家蚕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合理安排家蚕的饲料,保证蚕室内的饲料干燥,避免饲料发霉。
同时,要注意给家蚕提供充足的饮水,保持水源清洁卫生。
5.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在家蚕养殖中,要定期检查家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解读家蚕饲养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
X u m u s h o u y i在家蚕的饲养过程中,常见病害相对较多,家蚕接触病原体或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发生病害,如果防治措施不当或者防治不及时等,甚至会造成蚕的死亡,进而影响家蚕饲养效益。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家蚕饲养中的常见病害,并就具体的防治措施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1、家蚕病毒性病害以及防治措施(1)血液型脓病血液型脓病的病原是家蚕细胞核多角体病毒,这种病毒也被称为NPV。
发病后,家蚕的身体呈乳白色,同时还会伴有环节肿胀的现象。
家蚕的皮肤变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出现破裂,并且在皮肤破裂之后会有乳白色脓汁流出。
发病的家蚕在死亡之后,其尸体会由乳白色转为黑色,并且尸体会腐烂发臭。
针对1-4龄蚕血液性脓病的防治,可以应用新鲜实惠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这种方法能够起到十分有效的预防效果。
大蚕期可以添食诺氟沙星,以此来提升蚕的免疫力,进而降低血液性脓病的发病几率。
如果出现了病毒病多发的状况,可以对家蚕添食福音胶囊,这不仅能够对血液型脓病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而且针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也十分显著。
(2)中肠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的病原为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该病毒通常也被成称为CPV。
中肠型脓病的发病初期,并且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家蚕的胸部半透明呈“空头”状,蚕的身体会变得暗淡无光。
将患病的蚕进行解剖,能够发现其中肠出现脓肿,脓肿呈乳白色。
针对中肠型脓病的预防,可以采用鸡免疫卵黄,在鸡免疫卵黄中具有家蚕细胞多角体病毒的抗体,能够提升家蚕的免疫能力,降低中肠型脓病的发病几率。
(3)浓核病浓核病的病原为浓核病毒,这种病毒也被称为DNV。
家蚕患上浓核病,首先会影响家蚕的进食,导致家蚕发育缓慢。
患病后期,会出现空头和起缩的症状。
从外表观察可以发现浓核病的症状与中肠型脓病的症状比较相似,但是通过解剖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患上浓核病的家蚕中肠会呈现黄褐色。
针对浓核病的治疗,针对1-2龄蚕可以应用氯霉素;针对3-4龄蚕可以应用大蒜汁或者氯霉素进行治疗,这种方式不仅对浓核病的治疗十分有效,而且对中肠型脓病以及血液性脓病同样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浅谈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家蚕微粒子病,也称为家蚕微粒球病,是家蚕生产中常见的一种传染病。
该病主要由家蚕微粒子病毒引起,并通过接触、空气传播和种源传播等途径传染。
本文将从病原学、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对家蚕微粒子病进行浅谈。
一、病原学家蚕微粒子病毒属于微粒子病毒科,该科病毒直径在20-30 nm之间,为二层膜包裹的球状病毒。
病毒分为两种血清型,即A型和B型,其中B型血清型致病性更强。
目前已知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种源传播。
二、发病原因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和病毒因素。
1.宿主因素:家蚕微粒子病对家蚕幼虫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主要感染幼龄期家蚕幼虫,尤其是第三、四天龄的幼虫。
接触感染病毒的家蚕若虫繁殖力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感染率增加。
2.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等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高温和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病毒的繁殖与传播。
饲料和养殖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病原菌也会影响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
3.病毒因素:家蚕微粒子病毒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体,特点是非常稳定,且对多种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病毒可以在室温下存活几个月甚至更久,这增加了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播风险。
三、防治措施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高发的疾病,给家蚕产业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要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
1. 强化种源盘活:及时消除处在潜伏期的病毒感染家蚕种蚕,减少病毒在生产过程中的传播。
2. 提高环境卫生:保持饲料、饮水和各种生产设备的清洁卫生,避免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注重通风透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3. 防控传播途径:减少幼虫之间的直接接触,提高养殖密度合理地调整饲养时间、饲养密度和饲养方法。
4. 配合合理的药物防治:可以选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如过氧化氢、70%酒精等,有效杀灭病毒。
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和防治,如阿昔洛韦等。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给家蚕产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浅谈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常见的家蚕病害,由微粒子病毒引起的。
该病主要通过感染的家蚕体内的细胞进行传播,导致家蚕病变并最终导致死亡。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往往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病毒感染源:病毒感染源可以是刚孵化出来的家蚕幼虫或者是感染了病毒的种蚕。
当感染源接触其他健康家蚕时,病毒会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飞沫传播给其他家蚕。
2. 温湿度条件: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可以提供病毒感染所需的理想环境,从而促进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3. 饲料质量:不良的饲料质量往往会增加家蚕患微粒子病的风险。
饲料中富含营养,能够提高家蚕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微粒子病的发生。
针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主要有以下措施:1. 增强家蚕的免疫力: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饲料,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添加适量的抗病毒药物等措施,可以提高家蚕的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2. 隔离感染源:对于感染了病毒的家蚕,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避免其与健康家蚕接触。
对孵化出来的幼虫也应进行隔离,以防止病毒感染的扩散。
3. 消毒饲养用具:对于饲养用具、作业工具等容易带有病毒的物品,应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4. 病害监测和早期诊断:定期对家蚕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和诊断微粒子病的发生。
在早期发现病例后,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与诸多因素相关,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并防治病害的扩散。
家蚕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家蚕的免疫力,并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早期诊断,以确保养殖的稳定和产量的提高。
再谈家蚕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1 . 1 病原 广泛 存在
病 毒病 致病 力 非 常 强 , 在 常 温 下病 毒 多角 体
经过 2 —4年仍 有较 强 的致病 力 ] 。在生 产 中 , 病 死蚕 、 蚕沙、 烂茧、 蚕室、 蚕具 、 簇具 以及 蚕 室周 围
的关 系l _ 4 ] 。气 温 高 、 空 气干 燥 的环境 下 , 蚕 体新 陈 代谢 旺盛 、 生长 快 、 消耗体 能 大 , 桑 叶易 失水 凋萎 ,
且桑 叶易 失 水 凋 萎 , 造 成 营养 不 良, 蚕 儿 体 质 下 降, 易感染 病毒 病 ; 气温 高 、 湿度大 的环 境下 , 蚕 座
家蚕病 毒 病 是养 蚕 生 产 上 最 常见 、 危 害 又最
的感 染 ; 中肠 型脓病 主要 通 过食下 传染 , 蚕儿 取食 被病 原污 染 的桑 叶后 , 引起感 染发 病 。
1 . 3 抗 病 力 不 同
严 重 的一类 病 害 , 依 据病 原种 类不 同 , 主要分 为血 液型 脓病 ( 核型 多 角体病 ) 、 中肠型 脓病 ( 质 型多角
病力 下 降 , 造 成 病毒 病 传 播 ; 温度 低 , 会 使 蚕 儿 龄
期延 长 , 感 染 机 会增 加 。这 也是 岚 皋 县 家 蚕 病 毒
环境 , 是病 毒病 的重 要传 染源 ; 病死 蚕 随便丢 弃或 喂养 家禽 家畜 , 反 复在死 水塘 里洗 涤蚕 具 , 蚕 沙乱 堆乱放 , 或 在蚕 室 周 围晾 晒或 未 经 堆 沤 腐 熟 就直
过创 伤传 染 , 创 伤 传 染 的发病 率远 远 高 于 食 下 传 染, 伤 口即使接 触 到少 量 的病 毒 , 也 能 引起 1 0 0
预防蚕病发生的妙招
预防蚕病发生的妙招预防蚕病发生的妙招梁秀玲一、建立健全蚕病综合防治体系1.建立“五个一”的综合防治制度。
即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药品、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防病制度。
2.实施“五个三”、“六个消”的规范防治技术,即蚕期三隔离(前后批、大小蚕、蚕室与贮桑室及生活用房),重点防三病(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预防抓三期(蚁蚕期、起蚕期、将眠期),做好三处理(蚕沙、旧蔟、桑叶),实行三个专(专室、专具、專人);“六个消”即养蚕前全面消,蚕期中经常消,蚕儿眠中四周空中消,蚕体、蚕座定期消,发现蚕病及时消。
上蔟采茧回山消。
3.消毒规范化,即蚕室、蚕具消毒实行一扫二洗三晒四消的消毒程序。
4.重点推广漂白粉、“消毒净”、“毒消散”和大小蚕用“防病一号”等广谱、高效的消毒剂,提高消毒质量与效果。
二、严格按标准消毒,并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的全过程1.养蚕前消毒要严格按步骤和方法进行。
①清扫洗刷。
清除蚕室外垃圾与杂草,打扫蚕室,洗刷曝晒蚕具。
②蚕室、蚕具初消。
蚕室墙壁用10%新鲜石灰浆粉刷,蚕具用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液消毒(0.5千克福尔马林原液加水8千克)。
在消毒池中浸泡。
③蚕室蚕具复消。
架好蚕具后可用下列任一种药物消毒: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水、0.4%“消毒净”。
④蚕室地面消毒。
蚕室地面换土(水泥地面清刷)后,先用1%有效氯漂白粉消毒,再用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水消毒;⑤烟消。
架好蚕具,糊好门窗缝隙再用“毒消散”熏烟消毒。
消毒后要加强管理,防止再污染。
2.养蚕中坚持蚕体、蚕座消毒,最大限度控制病原微生物增殖,杜绝病原微生物滋生。
①建立经常性的卫生防疫制度。
②进行蚕体蚕座与空气消毒。
③蚕室地面与空间要用1%的漂白粉液进行补充消毒。
④对正在饲养的蚕体,可用“复方402”乳油浸网覆盖或喷洒蚕体。
养蚕中根据情况分别喷洒蚕用“氟哌酸”、“红霉素”、“灭蚕蝇”等药剂,进行预防性添食或治疗性添食。
浅谈家蚕病毒病高发的原因及综合预防对策
期 延长 , 一些 虽 已感 染病 毒但 还 能 营茧 的家 蚕 使
不 能结茧 。 1 5 桑 园虫 害严重 , . 造成 交桑 园虫 害调查 , 桑象 虫 和 桑尺蠖 严重 的 田块 , 均每 6 7m 达 5 0头 以 平 6 量 0 上 ,虫 口叶 多 , 之 部 分 害虫 携 带 的病 原 通 过尸 加 体和 粪便污 染桑 叶 , 成交叉 感 染和蚕 病发 生 。 造 2 综合措 施 2 1 实施 科技 进村 入户 工程 . 家 蚕病毒 病高 发 , 既有蚕 农思 想上 重视 不够 , 也 有 防病 技术 措 施不 到 位 原 因 , 是 科 技 进 村入 更
关键词 家蚕
病毒病 预防对策
近年来 , 毒病 已成 为 农 村 家蚕 饲 养 过 程 中 病
回 山消毒率 不足养 蚕农 户 的 1 。 0 1 3 蚕药 质量下 降 . 据调查 测定 , 售 一 部分 漂 白粉 有 效 氯 含 量 市
一
主要 的蚕病 , 春秋季 都有 发生 , 尤其是 秋 季发病 率
蚕 布局 , 前 、 中 、 后 严 格 消 毒 , 蚕 蚕 蚕 改善 饲 养 环 境 , 强 桑 园 管理 , 采 适 熟 叶 , 食 抗 茵 药 和 石 灰 水 等 全 方 位 加 选 添 采 取 防 治措 施 , 造 适 合 蚕 儿 生 长 发 育 的 饲 育 环 节 条 件 。 强 蚕 儿 体 质 。 断传 染源 。 能 达 到 最 佳 防 治 效 果 。 创 增 切 才
病农 户 占总 养 蚕 农 户 的 6 ~ 1 , 茧 张 单 产 5 蚕 为 2 ~3 g 低 于平 均张 单产 为 7 l g 张 种 4 1k , ~ l , k 经 济损失 在 1 0 4 元 。通 过调 查 了解 , 者发 8 ~2 0 笔 现 蚕农 的消 毒 防病 和 养 蚕措 施 存 在 着 技术 缺 陷 , 并 就发病 原 因进行 分 析 , 出一些 综合 防治措 施 。 提 1 病 毒病 高发 的原 因 1 1 消毒 不够 全面 彻底 . 虽然 在养蚕 前对 蚕室 、 具进行 了消 毒 , 未 蚕 但 能全 面消 毒 , 有遗 漏未 消 。一是地 面 、 壁 的消 仍 墙 毒没 到 位 , 能 采取 换 填 新 土 、 灰 刷墙 ; 未 石 二是 蚕 匾消 毒 只消正 面 , 视反 面和 边角 ; 忽 三是 漏消摊 放
家蚕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动物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7期摘要在养蚕生产中最常见的病毒病具有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对养蚕生产影响较大。
介绍了家蚕病毒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的发病规律、病征、病程,并提出了家蚕病毒病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家蚕病毒病;发病规律;病征;病程;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8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7-0266-02家蚕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黄桂辉黎明李尧方(贵州省蚕业辣椒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蚕病,具有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对养蚕生产影响较大。
病毒病是由病毒寄生后对引起寄主的一系列疾病,根据病毒寄生的种类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血液型脓病(又称体腔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简称NPV )、中肠型脓病(又称质型多角体病,简称CPV )、病毒性软化病(又称空头病,简称FV )和浓核病(简称DNV )[1]。
因此,养蚕时要掌握病毒病的发病特征、发病规律,才能对其进行科学防治,以提高养蚕收入。
1病毒病的发病规律1.1传染来源1.1.1残留病源。
病毒病病毒致病力非常强,在常温下经过2~4年仍有致病力。
病蚕尸体、蚕沙、残桑、烂茧中和已污染的地面、墙壁、屋顶、灰尘、蚕具、簇具等病体、环境中残留的病原微生物都是重要的传染来源[2]。
畜禽抢食病蚕后的粪便中,还有洗涤过蚕具被污染的水池和堆放过蚕沙、旧蔟的地方也隐藏有病毒病的病原微生物。
1.1.2桑园害虫与野外昆虫。
家蚕的NPV 、CPV 、FV 、DNV 会使桑园中野蚕、桑蟥、桑螟等相互感染,家蚕的CPV 与松毛虫也会相互感染,感染病毒后的虫体的排泄物、尸体通过污染蚕叶,待蚕食用染病蚕叶后就会感染病毒病。
1.2传染途径病毒可通过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2种方式使家蚕染病[2]。
NPV 既可通过食下传染传染,又可通过创伤传染感染家蚕。
家蚕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家蚕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在养蚕生产中最常见的病毒病具有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对养蚕生产影响较大。
介绍了家蚕病毒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的发病规律、病征、病程,并提出了家蚕病毒病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家蚕病毒病;发病规律;病征;病程;防治措施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蚕病,具有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对养蚕生产影响较大。
病毒病是由病毒寄生后对引起寄主的一系列疾病,根据病毒寄生的种类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血液型脓病(又称体腔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简称NPV)、中肠型脓病(又称质型多角体病,简称CPV)、病毒性软化病(又称空头病,简称FV)和浓核病(简称DNV)[1]。
因此,养蚕时要掌握病毒病的发病特征、发病规律,才能对其进行科学防治,以提高养蚕收入。
1 病毒病的发病规律1.1 传染来源1.1.1 残留病源。
病毒病病毒致病力非常强,在常温下经过2~4年仍有致病力。
病蚕尸体、蚕沙、残桑、烂茧中和已污染的地面、墙壁、屋顶、灰尘、蚕具、簇具等病体、环境中残留的病原微生物都是重要的传染来源[2]。
畜禽抢食病蚕后的粪便中,还有洗涤过蚕具被污染的水池和堆放过蚕沙、旧蔟的地方也隐藏有病毒病的病原微生物。
1.1.2 桑园害虫与野外昆虫。
家蚕的NPV、CPV、FV、DNV会使桑园中野蚕、桑蟥、桑螟等相互感染,家蚕的CPV与松毛虫也会相互感染,感染病毒后的虫体的排泄物、尸体通过污染蚕叶,待蚕食用染病蚕叶后就会感染病毒病。
1.2 传染途径病毒可通过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2种方式使家蚕染病[2]。
NPV既可通过食下传染传染,又可通过创伤传染感染家蚕。
创伤传染发病率较高,即使接触到很少量的病毒,也能引起100%的感染。
CPV、FV和DNV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食下传染,该种传染方式主要是因病蚕的排泄物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直接污染桑叶,导致家蚕食用蚕叶后迅速染病。
如何减少蚕病的发生
如何减少蚕病的发生核心提示:一、蚕病发生的特点1.普遍性。
蚕病面广量大,尤其是中晚秋蚕更为严重。
夏秋蚕期由于环境的恶劣及病菌的扩散和积累,稍有不慎一、蚕病发生的特点1.普遍性。
蚕病面广量大,尤其是中晚秋蚕更为严重。
夏秋蚕期由于环境的恶劣及病菌的扩散和积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面积的发病。
2.突发性。
尤其到大蚕期,蚕儿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就暴发蚕病,或上簇后不结茧。
3.连发性。
春蚕发病少,夏蚕开始,中晚秋蚕连续发病,逐渐严重,造成恶性循环。
二、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预防为主”的意识不强。
部分蚕农没有“预防在先”的意识,不会主动切断病原物;忽视蚕室、蚕具、蚕座和蚕体的消毒,蚕期中的蚕体保护措施不力,导致蚕病暴发。
2.蚕期前后消毒不彻底。
蚕农普遍存在“重养轻消”的思想,有的甚至不消毒,有的即使消毒也只是走过场,也有的消毒方法掌握不当,更多的是回山消毒不重视,消毒方法不科学等。
3.蚕期中消毒防病不力。
没有抓住关键环节做好蚕体、蚕座消毒。
对蚁蚕、小蚕、起蚕、将眠蚕和老熟蚕的保护上不够重视,也没有及时隔离或淘汰病弱蚕,加大了病蚕与健康蚕重复传染的机会。
4.蚕园治虫防病工作不到位。
大多数蚕农对桑园的管理较为粗放,查虫不勤,治虫不力。
害虫尸体、粪便污染的桑叶是蚕病发生的又一个传染源。
三、减少蚕病发生的措施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严格消毒,杜绝传染。
一是养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打扫清洗,根据不同情况(病原、蚕室条件、消毒范围等),用不同药物行彻底消毒,消毒药液配制浓度准、数量足,按药物所要求的条件,才能达到好的消毒效果。
二是蚕期中坚持消毒,每天蚕体蚕座撒药消毒,并随时拣出病弱小蚕,丢入消毒缸内,统一处理。
坚持给桑前和除沙后洗手,合理处置蚕沙,以免病原扩散。
三是养蚕结束后立即进行回山消毒,从养蚕前后病原增长情况看,采茧后病原最多最新鲜又集中,是杀灭的好机会,蚕室蚕具清扫后使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消毒,然后再清洗蚕室、蚕具,暴晒后再次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蚕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在养蚕生产中最常见的病毒病具有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对养蚕生产影响较大。
介绍了家蚕病毒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的发病规律、病征、病程,并提出了家蚕病毒病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家蚕病毒病;发病规律;病征;病程;防治措施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蚕病,具有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对养蚕生产影响较大。
病毒病是由病毒寄生后对引起寄主的一系列疾病,根据病毒寄生的种类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血液型脓病(又称体腔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简称NPV)、中肠型脓病(又称质型多角体病,简称CPV)、病毒性软化病(又称空头病,简称FV)和浓核病(简称DNV)[1]。
因此,养蚕时要掌握病毒病的发病特征、发病规律,才能对其进行科学防治,以提高养蚕收入。
1 病毒病的发病规律1.1 传染来源1.1.1 残留病源。
病毒病病毒致病力非常强,在常温下经过2~4年仍有致病力。
病蚕尸体、蚕沙、残桑、烂茧中和已污染的地面、墙壁、屋顶、灰尘、蚕具、簇具等病体、环境中残留的病原微生物都是重要的传染来源[2]。
畜禽抢食病蚕后的粪便中,还有洗涤过蚕具被污染的水池和堆放过蚕沙、旧蔟的地方也隐藏有病毒病的病原微生物。
1.1.2 桑园害虫与野外昆虫。
家蚕的NPV、CPV、FV、DNV会使桑园中野蚕、桑蟥、桑螟等相互感染,家蚕的CPV与松毛虫也会相互感染,感染病毒后的虫体的排泄物、尸体通过污染蚕叶,待蚕食用染病蚕叶后就会感染病毒病。
1.2 传染途径病毒可通过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2种方式使家蚕染病[2]。
NPV既可通过食下传染传染,又可通过创伤传染感染家蚕。
创伤传染发病率较高,即使接触到很少量的病毒,也能引起100%的感染。
CPV、FV和DNV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食下传染,该种传染方式主要是因病蚕的排泄物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直接污染桑叶,导致家蚕食用蚕叶后迅速染病。
1.3 病毒病发病与环境的关系气温高、空气干燥的环境下,桑叶易失水萎缩,但是此时蚕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快、消耗体能大,失水的桑叶不能满足蚕生长所需的水分或营养,造成家蚕抵抗力下降,若此时期没有彻底消毒防病,家蚕极易感染病毒病,并造成大面积蔓延。
此外,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下,病毒病也易流行。
该时期易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空气湿度大,造成蚕座闷热潮湿;桑叶质量差,水分含量多;连续喂湿叶易导致家蚕水分及营养失调,抗病力下降,造成病毒极易传播。
低温春蚕前期和晚秋蚕后期影响较大,会使家蚕的龄期延长,造成蚕体抵抗力下降,染病几率增大[1]。
桑叶的质量对家蚕的消化系统、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抗病能力影响非常大。
若家蚕食用过老过嫩叶、泥叶、虫口叶、瘪叶以及日照不足[1]导致的叶质偏嫩水分含量过多的桑叶等,导致蚕的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易发病。
2 病毒病的病征2.1 血液型脓病血液型脓病的发生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引起[3],在各个龄期的各发育阶段均有发生。
其寄生范围广,以多角体(主要是六角体形的)的形式在家蚕血细胞、脂肪体、皮肤真皮细胞和气管上皮细胞的核内寄生,因此又被称为核型多角体病。
染病家蚕一般为体呈乳白色、病体肿胀、体壁易破、狂躁爬行、尸体易腐烂[3]、有腥臭。
由于感染病毒的时期不同,还出现下列不同症状的染病家蚕。
一是不眠蚕。
家蚕的各个龄期均可发生,在群体中大部分家蚕即将入眠时,病蚕体壁紧张发亮,呈乳白色,不食桑叶,狂躁爬行,不能入眠,最终体壁破裂,流脓而死[2]。
二是起节蚕。
家蚕的各个龄期均可发生,病蚕生长停滞,体呈乳白色且不转青,体壁松弛、多皱,体躯变小。
前节的节间膜向后套叠[2],终至出现典型的病征而死。
三是高节蚕。
又称“竹节蚕”,多在4~5龄蚕盛食期发病,病蚕各环节节间膜或环节后半部靠近节间膜处隆起,形似竹节,隆起部位和腹足均呈明显的乳白色,有时附近也有深浅不匀的乳白色斑块。
四是脓蚕。
多在5龄后期至上蔟前发病,病蚕环节中央隆起,形似算盘珠状,体壁紧张发亮,呈乳白色,发病严重时,爬行缓慢,终因腹脚失去把握力,从蚕箔坠下体壁破裂,流脓而死。
有部分发病迟的家蚕死于蔟中或结薄皮茧而死亡。
五是黑斑蚕。
一般大部分在3~5龄发病,发生特征为:出现对称性的病斑,如黑褐色的焦脚、黑色气门及大的斑块等,病蛹体色暗褐,体壁易破,一经震动即流出脓汁而死,此病症在生产上少见。
2.2 中肠型脓病若质型多角体病毒寄生于家蚕的中肠圆筒细胞且在细胞质内形成多角体病毒的一种传染性蚕病,又称质型多角体病。
本病春蚕期发生少,夏秋蚕期发生多,特别以5龄5~6 d发作为多。
潜伏期因食下病毒量、感染时期和饲育条件而不同,通常在7 d左右。
肠内细菌大量繁殖,可加速其发病和死亡。
该病发展经过缓慢,病程长,可拖延2~3个龄期;染病的家蚕发育慢、体型瘦小,染病较重的家蚕在饷食后几乎不生长[3],蚕体不见增粗,也不转色;食桑与行动极不活泼,常呆伏于残桑中或蚕座四周;发育极为不齐,蚕体大小差异显著,甚至同一蚕群内龄期也有差别;大蚕发病严重时,会出现空头、下痢、吐液、缩小等症状,在第8环节及其前数环节的背面透现黄白色或白色,体壁显著“白化”,肛门处常有乳白色或淡褐色粘液状稀粪附着[3]。
在5龄后期发病,呈现“空头”症状,形状如熟蚕,捉上蔟后,大部分不结茧。
该病的外部病征与病毒性软化病及细菌性胃肠病极为相似,但撕开蚕体腹部体壁可见中肠后端有乳白色褶皱,或用手挤压蚕体尾部,会出现乳白色粪便或粘液。
2.3 病毒性软化病病毒性软化病是由软化病病毒寄生而引起的传染性蚕病,夏秋蚕期常有发生,又称空头病、亮头蚕。
发病初期仅见蚕食桑减少,发育不良,眠起不齐。
个体间大小差别较大。
染病的家蚕经常会表象出起缩、空头、缩小、下痢和吐液等症状,死后尸体扁瘪。
一般在各龄饷食后1~2 d内会表现出起缩症状,特别是5龄期家蚕中出现较多。
病蚕很少食桑或完全停止食桑。
在群体中体色灰暗不见转青,整体变小,体壁皱,有时吐液,粪便一般为黄褐色稀粪或污液,最后萎缩而死。
各龄盛食期均会出现空头症状,一般在大蚕期出现较多,病蚕很少食桑,体色失去原有的青白色,胸部稍膨胀,半透明微带淡暗红色,逐渐全身均转变为半透明,粪便一般为黄褐色稀粪或污液,死前吐液,死后尸体软化,发病的蚕室及蚕座有异常臭味。
2.4 浓核病浓核病的发生是由浓核病毒引起,染病家蚕外部症状较单一,主要是空头,染病重的家蚕不食用桑叶,爬向蚕座四周,头胸部向后倾倒[3],撕开体壁,可见消化道内几乎没有桑叶碎片,只有半透明的消化液。
3 家蚕病毒病的病程3.1 血液型脓病家蚕血液型脓病属于急性传染病。
从感染到发病一般只需4~7 d,小蚕染病后3~4 d、大蚕染病后4~6 d立即发病死亡。
温度升高会促进染病家蚕死亡,5龄家蚕在染病4 d后还可结茧,但是为死笼茧。
3.2 中肠型脓病病情慢,潜伏期和病程均较长,生产中常常小蚕期感染;大蚕期发病,以5龄5~6 d发病重,若5龄后期或上簇前后感染,一般能正常营建茧、化蛹、化蛾,不再发病。
3.3 病毒性软化病感染后一般经7~12 d死亡。
1龄食下病毒较多时,表现出蚕体大小不齐,2龄发病。
3~4龄感染的,一般在5龄期才发作。
蛹、蛾期不发生该病。
3.4 浓核病属慢性蚕病,潜伏期和病程较长,从病毒感染至蚕发病死亡一般7~12 d,生产中多为小蚕期感染,大蚕期发病,尤以5龄5~6 d易发。
4 防治措施凡是感染病毒病的蚕,目前还没有药物进行治疗,因此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到蚕前消毒彻底、蚕中消毒不脱节、蚕后消毒及时,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始终,杜绝一切病原,防止感染、增强体质,将防治技术与养蚕技术结合,综合防治病毒,才能获得高产、产优。
4.1 严格消毒,减少感染机会一是蚕前消毒。
打扫室内外清洁卫生,去除环境中的病原积聚物,用水冲洗蚕室和贮桑室,再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蚕架、蚕箔及蚕室、室外走廊进行喷液(雾)消毒,喷药量要充足,分布要均匀,不留死角,消毒后立即关闭门窗,密闭2 h以上。
易被漂白粉腐蚀的小蚕网、蚕筷等小蚕具,可放在锅内煮沸15 min。
消毒处理过的蚕具,再用浓度为2%~3%福尔马林溶液消毒,室温保持24 ℃,密闭蚕室消毒。
二是蚕期中消毒。
各龄饷食前用防僵粉(小蚕用2%有效氯漂白粉即漂白粉与石灰的比例为1∶12,大蚕用3%有效氯漂白粉即漂白粉与石灰的比例为1∶8)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大蚕从5龄饷食第2天开始,每天加网时用新鲜石灰粉对体蚕座进行消毒。
蚕室、贮桑室进出口每天用清水清洗后用0.5%漂白粉液消毒1次,调桑用具每天用0.5%的漂白粉液消毒1次。
蚕室在除沙后必须打扫地面,然后用0.5%的漂白粉液进行消毒,蚕沙要及时运到指定地点,每次除沙换下的防干纸、蚕网要清洗晒干后再用。
三是蚕后消毒(回山消毒)。
认真打扫室内外残桑、蚕沙,铲除死蚕和其他污物,洗净蚕室蚕具上的浮丝、蚕粪,清洗后的蚕具用0.5%的有效氯漂白粉液浸渍消毒。
4.2 严格分批提青,防蚕座感染弱小蚕往往是病蚕,尤其是CPV、DNV感病后,易造成蚕座感染,严格分批提青,淘汰迟眠蚕、弱小蚕,防止蚕座传染。
一旦发现病蚕,应立即拣出,焚烧或投入石灰缸中消毒,切勿随意抛弃或供家禽食用,防止病原继续扩散。
4.3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合理催青及饲养,正确掌握调桑大小和给桑量,要精选良叶,剔除虫叶、污染叶,不喂过嫩或过老叶,做到调桑大小一致、整齐,给桑均匀,做好桑叶的采、运、贮工作,松装快运,合理贮藏,保持叶质新鲜,提高桑叶质量,良桑饱食。
加强眠起处理,除沙、给桑、分箔要精细,防止蚕体创伤,蚕头不能过密。
做好气象环境的调节,力求做到适温适湿,空气流通。
稚蚕期温度26~28 ℃,湿度80%~85%;大蚕期23~25 ℃,湿度70%~75%。
每天调箔,使温湿度感受均匀,发育齐一。
在适温范围内,稚蚕期要做好保温保湿润,大蚕期做好排湿换气工作,防止小蚕低温和大蚕高温闷热及不良气体的接触,以增强蚕体对病毒的抵抗力[4-6]。
4.4 做好桑园培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做好桑园培肥管理,增施有机肥、复合肥,提高桑叶质量。
抓好桑园病虫害防治,降低桑园的虫口密度,减少虫害对桑叶的污染,杜绝与家蚕的交叉感染。
4.5 健全防病卫生制度蚕室工作人员要做到进蚕室、调桑、给桑前洗手,除沙选蚕后洗手,进蚕室、贮桑室换鞋。
未经消毒的用具不准带进蚕室和贮桑室,蚕室、贮桑室进出口每天用清水清洗后用0.5%漂白粉液消毒1次,调桑用具每天用0.5%的漂白粉液消毒1次。
蚕室在除沙后必须打扫地面,然后用0.5%的漂白粉液进行消毒,蚕沙要及时运到指定地点,每次除沙换下的防干纸、蚕网要清洗晒干后再用[7-8]。
4.6 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根据当地饲育家蚕的气候特点及农户饲养技术,选择抗病力、抗逆性较强的家蚕品种,以保持蚕体一定的强健度,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减少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