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
角相等的性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初步
的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悟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通过“丰富的图形世界”“基
本平面图形”两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丰富了对空间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认识,了解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及
础上进行分类,既复习了上学期的直线的概念与表示, 又顺势引入了两条直线位置的分类,在对结论明晰的基 础上,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直线相交与平行图片的观察, 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问题的认识,整个导入设计较为 自然、顺畅。
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中,重视数学思想 方法的感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是本节课设计的两 个亮点。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称
直线是最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
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初中几何对直线的基本性质作了
比较系统的研究。初中代数研究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
质,高一数学研究了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直线的方程
是以上述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是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
一、操作与思考——导入新知 1、问题:(1)我们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直线和直 线的表示方法,请在纸上画两条直线,并用字母表示。 (3)以上这些同学所画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 几类? 直线 a、b 真的既不相交,又不平行吗? 要点评析:(1)学生画的两条直线,若只有一种 位置关系,教学时要注意引导:两条直线的位置,只有 教学过程 这一种关系吗? (2)若有学生将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分为三类(上 图),则应引导学生复习直线的概念,使他们认识到直 线 a 与 b,c 与 d 都是相交直线,从而对平面内两条直 线的位置关系作出正确的分类:相交和平行。 2、明晰并板书: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 两种。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 为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学案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能说出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2、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重点: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学习难点:运用对顶角、余角、补角的相关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2、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称这两条直线为__________.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__________.4、在右图中,直线m 和n 的关系是___________; m 和b 是___________;a 和n 是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 探究1:对顶角1、请动手画出两条直线AB 和直线CD ,交于点O. (1)∠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1和∠2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图中还有这样的角吗?(4)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物品吗?2、定义: 叫做对顶角.3、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A B C D4、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归纳得出: .5、如图,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 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 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的度数是多少 吗?为什么?mna b探究2:补角和余角1、如图,∠1和∠3有什么数量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2、定义: ,则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类似地, ,则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3、填表4、判断正误:①已知∠A=40°,则∠A 的余角等于50°. ( ) ②若∠1和∠2互为补角,则1+∠2=180°. ( ) ③若∠1+∠2+∠3=180º,则∠1、∠2、∠3互补. ( ) ④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 ( ) ⑤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 ( ) 探究3:补角和余角的性质1、如图,一束光线照射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又被反射出去。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相交和垂直。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两条直线,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并能够正确画出这些直线。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概念的兴趣,提高其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介绍和讲解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相交和垂直。
难点:辅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正确表达这些关系。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黑板、粉笔、白板、彩色笔、直尺、圆规等。
教学材料:包括展示两条直线的图片和实例,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实物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发学生对今天课程主题的兴趣和好奇。
二、讲授1.平行直线-介绍:如果两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不能同时在另一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的。
-展示:在白板或黑板上画出两条平行直线,并使用彩色笔标记出它们的特点。
-示范: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和画出这些平行直线。
2.相交直线-介绍:如果两条直线上的一点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就是相交的。
-展示:在白板或黑板上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并标记出它们的相交点和特点。
-示范: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和画出这些相交直线。
3.垂直直线-介绍: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时,它们的交角为90度,则这两条直线是垂直的。
-展示:在白板或黑板上画出两条垂直直线,并标记出它们的交角和特点。
-示范: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和画出这些垂直直线。
三、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和画出给定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四、拓展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激发其思维和探索能力。
五、总结通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直线的位置关系概念。
六、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里进一步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4、填空: ∵∠A+∠B=90º,∠B+∠C=90º ∴∠A ∠C( ) ∵∠1+∠3=90º,∠2+∠4=90º且∠1=∠2 ∴∠3 ∠4( ) 5、一个角的补角与这个角的余角的和比平角少 10°,求这个角.
课后反思:
七年级数学导学案第 17 课时 主备人:曹晓磊
审核人:
施晓海
审批人: 王文锦
课题: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学习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对顶角、 补角、 余角, 知道对顶角相等、 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自主预习:预习书 38-39 页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 做 , 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线。 和 , ,这个公共点叫 叫做
1
三、当堂检测:1、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
① 一个角的余角一定是锐角。 ( ② 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钝角。 ( ) ) 互为余角。 ( )
③ 若∠1+∠2+∠3=90°, 那么∠1、 ∠2、 ∠3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相 等 的 角 是 对 顶 角 C.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对顶角 角是对顶角
,
一个角 30
45
60
25
83
∠
O
O
O
∠
这个角 的余角 这个角 的补角 (2)性质 如图,∠DON=∠CON=900,∠1=∠2 问题 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 4 ∵∠1+∠3=90º,∠2+∠4=90º ∴∠3=90º-∠1,∠4=90º-∠2 A B N ∵∠1=∠2 ∴∠3=∠4 问题 3:∠AOC 与∠BOD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能仿照问题 2 写出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教学设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教学设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两条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学生需要掌握直线方程的求法,以及如何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能够求解直线方程,但对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理解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去感受和理解直线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2.引导学生掌握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去发现和总结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和图片的形式展示直线的位置关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通过练习和拓展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PPT,包括直线位置关系的图片、实例等。
2.准备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条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
例如,给出两个点A(2,3)和B(4,5),让学生画出连接这两个点的直线,并观察直线与坐标轴的位置关系。
2.呈现(10分钟)使用PPT展示直线位置关系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解释判断方法。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3)能够根据两条直线的方程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4)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5)进一步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运用直线的方程讨论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7)通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多种推导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断;两条直线的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是两条直线垂直条件的推导;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的概念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本节内容与后边内容联系十分紧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圆锥曲线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非常重要.(1)平行与垂直①平行在讨论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时,教材先假定了两条直线有斜截式方程,根据倾斜角与斜率的对应关系,将初中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即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转化为坐标系中的语言,用斜率和截距重新加以刻画,教学中应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②垂直教材上将直线的斜率转化成方向向量,然后利用向量垂直的条件推出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结合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可叙述为:或一个为0,另一个不存在.(2)夹角①应正确区分直线到的角、直线到的角、直线和的夹角这三个概念.到的角是带方向的角,它是指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的角,它与到的角是不同的,如果设前者是,后者是,则+=.与所夹的不大于的角成为和的夹角,夹角不带方向.当到的角为锐角时,则和的夹角也是;当到的角为钝角时,则和的夹角也是.②在求直线到的角时,应注意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找出与,的倾斜角,关系,得出或,然后由,联想差角的正切公式,便可把图形的几何性质转化为坐标语言来表示,推导出.再由与的夹角与到的角之间的关系,而得出夹角计算公式这种把“形”转化为“数”的方法,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要认真揣摩.③对于以上两个求角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选用.(3)交点①求两条直线的交点问题就是求它们的方程的公共解的问题,这可以由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的定义来理解.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平行、重合,相应的由直线方程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有三种情况:有惟一解、无解、无数多个解.但在实际判定时,利用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更方便.若,,则:与相交;且;与重合且.(4)点到直线的距离①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研究点与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教科书借助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推导过程中,把与两条坐标轴都不平行的线段的长度的计算,转化为与坐标轴平等或垂直的线段长度的计算,从而简化了运算过程.②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推出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③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有多种方法,应鼓励同学们思考,下面介绍一种较简便的方法.如右图,设,过点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则有即得,即,.当时,上述公式也成立.(5)当直线中有一条没有斜率时,讨论平行、垂直、角、距离的问题,不必套用以上结论,这时可结合图形几何性质;直接求解.二、教法建议1.本节知识与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和三角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教学时应加强启发和引导.如学生对两条直线的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已经非常熟悉,因此在研究两直线平行时,应引导学生迅速建立联系:同位角—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又如,在求到的角时,根据图形中角的关系,建立与倾斜角和的联系(有且只有或两种情况),进而借助三角建立与斜率的关系,得出公式. 2.本节内容中在研究两直线的垂直条件时,由于采用向量这一更高级的工具来处理,显得既简单又深刻.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向量工具的运用,可让学生尝试用向量推导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3.本节内容新概念不多,但要求推导的内容不少,教学时要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重点放在思路的探求和结论或公式的运用上.本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公式,增强学生动手计算的能力.本节还要加强根据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教学.4.不仅要使学生熟悉用斜率求两直线夹角的公式,也要掌握根据直线方程系数求夹角的方法(即教材中例6的方法),同时会根据所给条件选用.5.已知两直线的方程会求其交点即可,不必研究两直线方程系数与位置关系之间的关系.6.在学习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时,可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寻找更多的推导公式的方法,并通过寻找多种推导公式的方法,锻炼思维,培养能力.7.本节学完以后学生可以解决很多较复杂、较综合的问题,如对称问题、直线系过定点问题、光路最短与足球射门角度最大等最值问题.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这样的内容,以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目标:(1)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2)会求点到直线的距离.(3)在探索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推导思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过点作的垂线,与垂足之间的长度【问题1】已知点(-1,2)和直线:,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由学生分析、解答)分析:先求出过点和垂直的直线::,再求出和的交点∴如果把问题1一般化就有如下问题:【问题2】已知:和直线:(不在直线上,且,),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二、点到直线距离分析1:要求的长度可以象问题1的解法一样,利用两点的距离公式可以求的长度.∵点坐标已知,∴只要求出点坐标就可以了.又∵点是直线和直线的交点又∵直线的方程已知∴只要求出直线的方程就可以了.即:←点坐标←直线与直线的交点←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这一解法在课前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进行评价总结)问:这种解法好不好,为什么?根据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得出分析2:如果垂直坐标轴,则交点和距离都容易求出,那么不妨做出与坐标轴垂直的线段和,如图1所示,显然相对而言,和好求一些,事实上,设到直线的距离为,坐标为,坐标为,则易求:,所以:,所以: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所以:(至此问题2已经解决)公式的完善.容易验证(由学生完成):当,即轴时,公式成立;当,即轴时,公式成立;当点在上时,公式成立.公式结构特点师生一起总结:(1)分子是点坐标代入直线方程;(2)分母是直线未知数、系数平方和的算术根.类似于勾股定理求斜边的长三、检测与巩固练习1(1)到直线的距离是________.(2)到直线的距离是_______.(3)用公式解到直线的距离是______.(4)到直线的距离是_________.订正答案:(1)5;(2)0;(3);(4).练习21.求平行直线和的距离.解:在直线上任取一点,如,则两平行线的距离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因此,==【问题3】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是否有公式可以推出呢?求两条平行直线与0的距离.解:在直线上任取一点,如则两平行线的距离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2).因此,==注意:用公式时,注意一次项系数是否一致.四、小结作业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推导;师生一起总结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2、利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3、探索两平行直线的距离4、探索“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一条直线求另一条直线距离.作业:P5413、14、16思考研究:运用多种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第二册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能运用条件确定两平行或垂直直线的方程系数.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及其公式,两直线的夹角公式,能熟练运用公式解题.(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研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通过课题的引入,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定性、定量逐层深入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定性、定量逐步深入地研究问题的习惯.二、教材分析1.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2.难点:启发学生把研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转化为考查两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公式的记忆与应用.3.疑点:对于两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课本上没有考虑,上课时要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推导l1、l2的角公式时的构图的分类依据.三、活动设计提问、讨论、解答.四、教学过程(一)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这一节课,我们研究怎样通过两直线的方程来判断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时:(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为90°,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二)斜率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设直线l1和l2的斜率为k1和k2,它们的方程分别是l1: y=k1x+b1; l2: y=k2x+b2.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由两直线的方向来决定的,两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决定的,所以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是两平行与垂直的直线它们的斜率有什么特征.我们首先研究两条直线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l1∥l2(图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α1=α2.∴tgα1=tgα2.即k1=k2.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k1=k2,那么tgα1=tgα2.由于0°≤α1<180°,0°≤α<180°,∴α1=α2.∵两直线不重合,∴l1∥l2.两条直线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即eq \x( )要注意,上面的等价是在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存立.现在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l1⊥l2,这时α1≠α2,否则两直线平行.设α2<α1(图1—30),甲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α1=90°+α2.因为l1、l2的斜率是k1、k2,即α1≠90°,所以α2≠0°.可以推出α1=90°+α2.l1⊥l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则它们互相垂直,即(三)例题例1 已知两条直线l1:2x—4y+7=0,L2:x—2y+5=0.求证:l1∥l2.证明两直线平行,需说明两个要点:(1)两直线斜率相等;(2)两直线不重合.证明:把l1、l2的方程写成斜截式:∴两直线不相交.∵两直线不重合,∴l1∥l2.例2求过点A(1,-4),且与直线2x+3y+5=0平等的直线方程.即2x+3y+10= 0.解法2 因所求直线与2x+3y+5=0平行,可设所求直线方程为2x+3y+m=0,将A(1,-4)代入有m=10,故所求直线方程为2x+3y+10=0.例3 已知两条直线l1:2x—4y+7=0,l2:2x+y—5=0.求证:l1⊥l2.∴l1⊥l2.例4 求过点A(2,1),且与直线2x+y—10=0垂直的直线方程.解法1 已知直线的斜率k1=-2.∵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根据点斜式得所求直线的方程是就是x—2y=0.解法2 因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所以可设所求直线方程是x-2y+m=0,将点A(2,1)代入方程得m=0,所求直线的方程是x—2y=0.(四)两条直线的夹角两条直线l1和l2相交构成四个角,它们是两对对顶角.为了区别这些角,我们把直线l1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l2重合时所转的角,叫做l1到l2的角.图1-27中,直线l1到l2的角是θ1,l2到l1的角是θ2(θ1+θ2=180°).l1到l2的角有三个要点:始边、终边和旋转方向.现在我们来求斜率分别为k1、k2的两条直线l1到l2的角,设已知直线的方程分别是l1∶y=k1x+b1 l2∶y=k2x+b2如果1+k1k2=0,那么θ=90°,下面研究1+k1k2≠0的情形.由于直线的方向是由直线的倾角决定的,所以我们从研究θ与l1和l2的倾角的关系入手考虑问题.设l1、l2的倾斜角分别是α1和α2(图1—32),甲图的特征是l1到l2的角是l1、l2和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内角;乙图的特征是l1到l2的角是l1、l2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外角.tgα1=k1,tgα2=k2.∵θ=α2—α1(图1-32),或θ=π-(α1—α2)=π+(α2-α1),∴tgθ=tg(α2-α1).或tgθ=tg[π(α2—α1)]=tg(α2-α1).可得即eq \x( )上面的关系记忆时,可抓住分子是终边斜率减始边斜率的特征进行记忆.(五)夹角公式从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可能不大于直角,也可能大于直角,但我们常常只需要考虑不大于直角的角(就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简称夹角)就可以了,这时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六)例题解:k1=—2,k2=1.∴θ=arctg3≈71°34′.本例题用来熟悉夹角公式.例2 已知直线l1:A1x+B1y+C1=0和l2:A2x+B2y+C2=0(B1≠0、B2≠0、A1A2+B1B2≠0),l1到l2的角是θ,求证:证明:设两条直线l1、l2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这个例题用来熟悉直线l1到l2的角.例3等腰三角形一腰所在的直线l1的方程是x-2y-2=0,底边所在的直线l2的方程是x+y-1=0,点(—2,0)在另一腰上,求这腰所在直线l3的方程.解:先作图演示一腰到底的角与底到另一腰的角相等,并且与两腰到底的角与底到另一腰的角相等,并且与两腰的顺序无关.设l1、l2、l3的斜率分别是k1、k2、k3,l1到l2的角是θ1,l2到l3的角是θ2,则.因为l1、l2、l3所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θ1=θ2.tgθ2=tgθ1=-3.解得k3=2.因为l3经过点(—2,0),斜率为2,写出点斜式为y=2[x-(-2)],即2x—y+4=0.这就是直线l3的方程.讲此例题时,一定要说明:无须作图,任一腰到底的角与底到另一腰的角都相等,要为锐角都为锐角,要为钝角都为钝角.(四)课后小结(1)斜率存在的不重合的两直线平行的等价条件;(2)两斜率存在的直线垂直的等价条件;(3)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的设法;(4)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的设法.(5)l1到l2的角的概念及l1与l2夹角的概念;(6)l1到l2的角的正切公式;(7)l1与l2的夹角的正切公式;(8)等腰三角形中,一腰所在直线到底面所在直线的角,等于底边所在直线到另一腰所在直线的角.五、布置作业1.7练习第1,2,3题习题三第3,10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套教案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2、会运用条件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3、能运用条件确定两平行或垂直直线的方程系数.二:教学重点、难点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的应用.三: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A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当中平行为简单;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关系. ①先入为主的思想;在研究直线问题时首先考虑特殊情况:α=90°时,画图.这个情况很简单:当α=90°时只要x 1≠x 2,则两条直线平行.②一般情况:α≠90°时,则k 存在,∴y 1=kx +b 1 y 2=kx +b 2已知直线l 1,l 2的斜截式方程为:l 1:y =k 1x +b 1 l 2:y =k 2x +b 2,若l 1//l 2,则有α1=α2且b 1≠b 2,∴tan α=tan α [α1∈[0,180°),α2∈[0,180°)]∴k 1=k 2反之,是否成立?若k 1=k 2且b 1≠b 2则有tan α=tan α,∵0≤α1,α2<π,∴α1=α2且b 1≠b 2,∴l 1//l 2结论一:①特殊情况:若两条直线l 1,l 2斜率都不存在也不重合,则两直线l 1,l 2平行; ②有斜率的两条直线l 1//l 2 <=> k 1=k 2且b 1≠b 2∴判断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平行的程序:两条直线方程——两条直线斜率都不存在且不重合→平行.两条直线方程——化为斜截式方程→求两条直线斜率.若k 1=k 2且b 1≠b 2→平行若k 1≠k 2→相交或者若A 1B 2≠B 1A 2且B 1C 2≠B 2C 1或A 1B 2=A 2B 1且A 1C 2≠A 2C 1 则两条直线平行.例1:已知两条直线l 1:4x +2y -7=0,l 2:2x -y -5=0求证l 1∥l 212122∵l 1的斜率为,l 2的斜率为 ∴k 1=k 2∴l 1∥l 2 例2:求过点A (1,-4)且与直线2x +3y +5=0平行的直线的方程?解:已知直线的斜率为-,因为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因此它的斜率也是-. 根据点斜式,得到所求直线的方程是:y +4=-(x -1)即2x +3y +10=0 例3:如果直线ax +2y +2=0与3x -y -2=0平行,那么系数a =()A .3B .-6C .-D . 例4:求与直线3x +4y +1=0平行,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为的直线l 的方程? 法一:设直线方程为3x +4y +m =0,交x 轴于点(-,0)交y 轴于点(0,-),由题意可得(-)+(-)=即m =-4, ∴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4=0, 法二:设直线方程为+=1, ∴a +b =,-=-,可得a =,b =1, ∴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4=0B :平时我们已经理解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关系.①同样的先考虑特殊情况:若已知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x =x 1,则求其另一条与它垂直的直线方程.②一般情况:若已知两条直线l 1:y =k 1x +b 1,l 2:y =k 2 x +b 2,相互垂直则k 1与k 2有何关系? α+(π-β)= ∴α-β=- ∴β=α+ 21213232322332373m 4m 3m 4m 37a x b y 37a b 43342π2π2π3tan β=tan (α+)=-cot α ∴tan α·tan β=tan α·(-cot α)=-1∴最后我们得证:若两条直线垂直则k 1k 2=-1.③α=90°时=>β=0°(特殊情况)k 1=0,k 2不存在.或者k 1不存在,k 2=0.例4:已知直线l 1:ax -y +2a =0与l 2:(2a -1)x +ay +a =0互相垂直,求a 的值一、①当α=90°即a =0时,l 2:x =0 ∴l 1:y =0 ∴l 1⊥l 2②当α≠90°则k 1·k 2=a ·(-)=-1 ∴a =1 二、A 1A 2+B 1B 2=0 =>a (2a -1)-a =0 2a ²-2a =0 =>a =1或a =0例5:求与3x +4y +1=0平行,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为7/3的直线l 的方程.(一)设直线方程为3x +4y +m =0,交x 轴于点(-,0)交y 轴于点(0,-) ∴(-)+(-)= ∴m =-4∴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4=0(二)设直线方程为+=1 =>a +b =;-=-=>a =,b =1 ∴l :3x +4y -4=0例6:已知三角形两条高线为x +y =0和2x -3y +1=0且一个顶点C (1,2),求三角形AC ,BC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AC ,BC 与两条高线垂直∴AC ,BC 的斜率为1和- ∴边AC ,BC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2=1(x -1),y -2=-(x -1) 即x -y +1=0,3x +2y -7=0《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一、导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识别同位角;2πaa )12(-3m 4m 3m 4m 37a xb y 37a b 433423232.使学生会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二、重点难点1.重点(1)识别同位角.(2)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2.难点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三、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操作---观察---探索如图:3根木条(或硬纸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问:1.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木条a、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与∠1的大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试一试,当∠2与∠1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二、合作探究:活动一:利用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当∠1与∠2相等,直线a、b就;当∠1与∠2不相等时,直线a、b平行吗?活动二: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同位角”,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而成的8个角中,像∠1与∠2这样的一对角称为.请问图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同位角?4归纳:相等,两直线.活动三:例题讲解.例:如图,∠1=∠C,∠2=∠C,请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三、拓展提高:1.∠1与∠C、∠2与∠B、∠ 3与∠ C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截成的同位角?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35°,∠2=145°,问:直线a与b平行吗?四、达标检测:1.如图,∠1与∠B是直线和被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2与∠A直线和被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2.如图,∠1、∠2、∠3中,和是同位角.3.如图,如果∠B=∠1,根据,那么可得DE//BC;如果∠B=∠2,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那么可得// .4.如图,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如果∠BMN=∠DNF,∠1=∠2,那么MQ∥NP,为什么?AB CD EF13256《2.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应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梳理旧知,引出新课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问题:反过来也成立吗?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是对的.反过来,如果两个角相等,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对吗?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二、动手操作,归纳性质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它还是对的吗?(板书)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P Q M N21F ED C B A7如果把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看作是基本事实(公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理证明平行线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例】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求证:∠1=∠2.证明:∵a ∥b ,∴∠1=∠3(__________________).∵∠3=∠2(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板书)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变式】下面我们来证明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请模仿范例写出证明.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求证:∠1+∠2=180º.证明:(略)(板书)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巩固新知,深化理解例1、如图,平行线AB ,CD 被直线AE 所截.(1)从∠1=110º.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2)从∠1=110º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从∠1=110º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例2、如图,已知AB ∥CD ,AE ∥CF ,∠A = 39°,∠C 是多少度?为什么?ab1 2 3 c ab 1 23c ED CB A12348方法一解:∵AB ∥CD , ∴ ∠C=∠1.∵ AE ∥CF ,∴ ∠A=∠1.∴ ∠C=∠A .∵∠A = 39º,∴∠C = 39º.方法二解:∵AB ∥CD ,∴ ∠C=∠2.∵ AE ∥CF ,∴ ∠A=∠2.∴ ∠C=∠A .∵∠A = 39º,∴∠C = 39º.练习1: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的推理填上适当的根据: (1)∵a ∥b ,∴∠1=∠3(___________________);(2)∵∠1=∠3,∴a ∥b (_________________).(3)∵a ∥b ,∴∠1=∠2(__________________);(4)∴a ∥b ,∴∠1+∠4=180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2,∴a ∥b (___________________);(6)∵∠1+∠4=180º,∴a ∥b (_______________).练习2:教材第51页 随堂练习四、盘点收获,布置作业1、(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研究平行线性质的过程吗?(3)性质2和性质3是通过简单推理得到的,在推理论证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作业G FED C B Aa b12 3 c 49《2.4用尺规作角》教案教学目的:1、经历尺规作角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研究意识.2、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重点: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难点:作图步骤和作图语言的叙述,及作角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问题的提出如图,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另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 .(1)请过点C 画出与AB 平行的另一条边.(2)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二 、新课内容一:(请按作图步骤和要求操作,别忘了留下作图痕迹)(一) 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1)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2)已知:∠10求作:∠AOB ,使∠AOB=∠(二)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倍数:(3)已知:∠1求作:∠MON ,使∠MON=2∠1∠COD ,使∠COD=3∠1(三)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和:(4) 已知:∠1、∠2、∠3求作:①∠AOB ,使∠AOB=∠1+∠2②∠POQ ,使∠POQ=∠1+∠2+∠3③∠MON ,使∠MON=2∠1+∠2(四)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差:已知:∠、∠、∠求作:①∠AOB ,使∠AOB=∠-∠②∠POQ ,使∠POQ=∠-∠-∠③求作一个角,使它等于2∠-∠(五) 综合练习:(通过以下练习,意味着你掌握了作角的真本领,多动一下脑筋,你一定会完成得很出色的)1、已知:线段AB 、 ∠、∠αα1αβγαβγαβαβγβγαβ13211求作:分别过点A 、点B 作∠CAB=∠、∠CBA=∠2、如图,点P 为∠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过点P 作直线EF//BC .3、已知:直线L 和L 外一点P ,求作:一条直线,使它经过点P ,并与已知直线L 平行.4、已知:△ABC ,求作:直线MN ,使MN 经过点A ,且MN//BC .5、如图,以点B 为顶点,射线BA 为一边,在∠ABC 外再作一个角,使其等于∠ABC .(六)小结(七)作业αβLA αβ。
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七年数学王昕---2.1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教案设计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教学设计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七年级数学组王昕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教材的内容。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角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对角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又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理论,同时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活动经验和知识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有条理表达能力。
2.知识目标(1)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关系;(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情感思想目标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抽象、推理和建模,再把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余角与补角是学好“相交线”的基础,也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概念及其性质.2、教学难点: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性质的探索过程.四、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法分析: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2、学法指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
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本节课的探索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观看一组与平行线和相交线有关的图片,引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初中 数学 七年级 下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的概念,以及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后续学习直线、平面几何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学会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
2.难点:对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生活实例、图片、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直线模型、卡片等操作材料。
3.的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如交通道路、自行车道等,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提问:这些图片中的直线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讲解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并用多媒体演示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现象。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发学具,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每组任务:用直线模型摆出不同的直线位置关系,并标明每组所摆直线的特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尊重、倾听、表达、沟通。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如墙面瓷砖、道路交叉等,让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其性质。
教学活动:
(1)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书写工整、清晰。
2.提高题和拓展题可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但仍需独立完成作业。
3.实践题需将观察和设计的过程拍照或绘图,并在作业中附上简要说明。
作业上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能够进行基本的几何图形绘制。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行巩固和提升。
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仍有待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充满好奇,对探索几何性质具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发现几何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教具或多媒体展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相交与平行》的第1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即相交与平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为后续学习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平面内的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对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他们可能还停留在直观感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即相交与平行;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线位置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线位置关系,并理解其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直线位置关系;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2.准备PPT,展示直线位置关系的图形和定义;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道路、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直观感受直线相交与平行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直线位置关系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呈现直线相交与平行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_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推理水平和有条理表达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能够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掌握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3)理解掌握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教学难点:补角、余角性质的应用教法与学法指导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导语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讨论、对比、归纳、发现、创造等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教学.指导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 提升技能,培养创造意识.一、感受生活,引入课题请同学们欣赏幻灯片,同学们看到有一些相互平行的直线,也有纵横相交的直线。
--------由此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相交线。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行线.强调关键词“在同一平面内”的意义。
(结合反例)设计意图: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
通过亲自经历提炼相关数学信息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课堂效率。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7.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1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7.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7.1的内容,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两条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和平行两种情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判断任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能够利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对坐标轴、坐标点有所了解。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图形的运动和变换,对图形的移动、旋转有所掌握。
但是,学生对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判断任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能够利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判断任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直线位置关系的推理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的位置关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直线位置关系的相关案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道路、河流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直线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直线是相交还是平行呢?通过这个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对本节内容的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直线位置关系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讲解直线的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的概念,并给出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公式。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和说明这些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直线位置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感悟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通过操作活动,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平行和垂直的特征,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整体呈现学生的作品。
(如图1)图13.暴露学生思维,找准认知起点。
师:有的同学画了一条线,有的画了两条,你们是怎么想的?生:平行是水平的,垂直是竖直方向的。
(边说边用手比画方向)师:画一条直线的同学认为平行是水平的,垂直是竖直的,都在讲一条直线的方向。
生:平行的两条直线是相对的,都是平的。
垂直也是相对的,一条横的,一条竖的,方向是确定的。
师:你们认为平行和垂直均是针对两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方向也是确定的,对吗?生: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是平行的,长方形左、下两条边是垂直的。
师:你们在图形里找到的平行和垂直,其实也是两条线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充分暴露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的对接。
学生对平行与垂直这两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只是对概念所描述的主体的认识是模糊的。
4.打破原有认知,认识两条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师:(转动图1中一条直线的作品,如图2所示)这样还是平行和垂直吗?转动两条的呢?(如图3所示)图2图3生:一条直线的图形转动以后就不是平行和垂直了,两条直线的图形转动以后还是平行和垂直。
师追问:为什么两条直线的图形转动以后还是平行和垂直,一条直线的图形转一转就不是了?生:一条直线的图形转一下就不水平也不竖直了。
师追问:画了一条线的同学,你认为的水平◇叶开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2和竖直其实是跟谁比较?生:跟黑板的边比较,或者跟地面(这里指黑板所在的面和地面的交线)比较。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作品①和作品⑤中补上隐藏的线。
(图略)师:其实你们说的水平的线是跟黑板所在的面和地面的交线相比较的,转动这条线,而黑板所在的面和地面的交线没有转,所以大家觉得不平行了。
(垂直的道理也一样)师追问:两条直线的图形在转动过程中,什么没有发生变化?生:作品摆放的位置和方向变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没有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
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
1.明确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等概念及它们的性质。
教学难点: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
推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将采用发现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哦,通过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教具: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1—1 2.1—2
【导学一】观察课本38页上的图形,归纳以下内容。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问题1:在2.1—1中,直线m 和n 的关系是 ;a 和b 是 ;
a 和n 是 。
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
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
m
n
a
b 2.1—3
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
问题1:观察2.1—4:∠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
问题2: 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用量角器量出其中一对对顶角的度数。
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你的结论,猜想对顶角的数量关系,能说明猜想的正确性吗?试一试。
设计意图: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同学们将准备好的长方形沿虚线剪开。
问题1:所得的∠1和∠2有什么关系?
问题2: 从图中,你能找出和为1800的两个角吗?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设计意图:学生剪开后,教师给出问题1,然后给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此基础上,得出本节课具备这两种数量关系的角。
问题1: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有关余角或者补角的题目,其余同学抢答,组长
记录、整理各种题型,练习2分钟。
教师巡视,给予评价,捕捉好资源。
问题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填序号)
1 2 3 4 2.1
—4
① 已知∠A=40º,则∠A 的余角=500②若∠1+∠2=90º,则∠1和∠2互为余角。
③若∠1+∠2+∠3=180º,则∠1、∠2和∠3互为补角。
④若∠A=40º26′,则∠A 的补角=139º34′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
⑥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0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 与DC 交于点O ,∠DON=∠CON=900,∠1=∠2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
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 与∠BOD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设计意图:问题1体现学生的建模过程,问题2则是对余角、补角概念的进一步巩固,设置问题3,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必要的推理得出相关的结论,初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问题1:①.因为∠1+∠2=90º,∠2+∠3=90º,所以∠1= ,理由是 .
② 因为∠1+∠2=180º,∠2+∠3=180º,所以∠1= ,理由是 . 问题2:
①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2.1—9.则∠A 是∠B 的 。
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
2.1—7 2
D C
O
1 3 4
A N
B 2.1—8 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
O B A C D E 2.1—11 2.1—12
O D E C B A
问题1:如图2.1—11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 ∠EOD=900,回答下列问题:
1. ∠AOE的余角是;补角是。
2. ∠AOC的余角是;补角是;对顶角是。
问题2:如图2.1—12,点O在直线AB上,∠DOC和∠BOE都等于900.
请找出图中互余的角、互补的角、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
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归纳总结: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你还有哪些困惑?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2页习题2.1 第 1,2,3,4,5题
板书设计: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余角和补角的定义:
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相交线:例题1
平行线:
3.对顶角的定义:例题2
对顶角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