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势利导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规律

合集下载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伤寒论通解》第一课:如何学用《伤寒论》

《伤寒论通解》第一课:如何学用《伤寒论》
• 1、“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 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 2、“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 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 复发热汗出而解。”
• “方证”目前最早文献记载《千金翼方》, 其里面提到“旧法方证,意义幽隐”、 “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 “辨”与“辩”,“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 “辩”:
• 口头上争论,不分是非真伪,“辩胜”即可, “诡辩”。
• “辨”:
• 《说文解字》:“辨,判也”,《小尔雅》: “辨,别也”。
• 是具有洞察、区别事物本质的能力。
• 中医用“辨”字,辨证过程,则是洞 察患者此时疾病的本质证候,用现代 医学的说法,就是鉴别诊断。
• 临证抓住证与症,是取效关键,也是 治病依据。
三、确立《伤寒论》的临床范围: “三阴三阳”辨证,囊括百病
• 仲景“论广”伤寒而成书,至于当时的书 名则是无从考证。
• 隋唐史书,多称为《张仲景方》等等, 《脉经》对此则是毫无记载。
• 称为“伤寒”,首见唐代孙思邈《千金翼 方》(其中伤寒部分,称为“唐本伤寒 论”),书中言:“伤其如此,遂披《伤 寒大论》,鸠集要妙”。
• “真金不怕火炼”。
• 源头:阴阳学说。
• 一源多岐。
• 仲景发挥阴阳学说,赋予临床特征, 保留主要特征:“寒热”。
• 《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对阴阳学说的 演变、发挥与临证检验的结晶。
• 《伤寒杂病论》核心理论有哪些?
• 如“真元论”、“阴阳大义”、“胃 气论”、“三阴三阳论”等,合并定 名:《阴阳法要》。
• 基础不牢,“空中楼阁”。
二、确立《伤寒论》严谨辨证核心思维: 方证对应,以“辨”为重

浅谈《伤寒论》课程教学中常用的辨证思维方法

浅谈《伤寒论》课程教学中常用的辨证思维方法
原 文第 7 0条阐释太 阳病 误汗后 的虚实 变证 即表 现整
体性辨证 思 维 , 云: “ 发 汗后 , 恶寒 者 , 虚故 也。不 恶寒 , 但 热者 , 实也 。当和 胃气 , 与调 胃承气 汤。 ” 张 仲景对 误 汗之 证进行 虚实 的辨 析 , 辨证时 不仅考虑 到疾病 发生变证 的原 因, 还从整体观念 出发考 虑到病人 不 同的阴 阳体 质。辨证 时注意病人 的体 质 , 进而准 确辨别 虚实 , 对证施 治 , 效 如桴
为有丰富内涵 、 坚实 医疗 实践支持 的 、 有血有 肉的理论 。 仲景在《 伤寒论》 中对顺 势思维 的运用 , 体 现了顺势思 维“ 因势利导”、 “ 因利取便 ” 、 “ 其高 者因而越之 ” 、 “ 因其轻
床辨证论 治 必 须运 用 动 态 辨 证 观 , 即仲 景 所 云 “ 随 证 治
思维 分析 的过程 。强调 知常 达变 , 就是 要求 中医 的临床思
维分 析 , 要 全面 , 忌偏 执 ; 要动 态 , 忌 僵死 ; 要联 系 , 忌孤 立 。 所 以知常达变是 中医的基本辨证论治思维 。
的传变 与 转 属 。为 此 , 后 世 伤寒 注家 还 提 出 诸 如 “ 循 经 传” 、 “ 越经传 ” 、 “ 首 尾传 ” 、 “ 表里 传” 、 “ 传足 不传手 ” 等传
经理论 , 尽 管这些说 法太过 牵强 , 经不起 推敲和 临床检 验 ,
瘀 结等 , 故腹胀满属实证 为其 常 , 其治法 遵“ 中满者 泻之 于
体辨证思 维、 动 态辨证 思维、 顺势辨证 思维等 4个方面 阐释 了仲师 临床辨证思 维方 法, 并简要 举例说 明 , 以期在基 于条 文学 习
的前提下 , 注重培养 学生的辨证 思维方法 , 使《 伤寒论》 六经辨证体 系灵活地应用 于临床。

《伤寒论》015条:顺势而为

《伤寒论》015条:顺势而为

《伤寒论》015条:顺势而为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段非常有价值,涉及到人体的排病模式,以及中医治病的思路是顺势而为。

中医治病,不是与疾病对抗,更不是与人体对抗,而是要顺应天道自然,顺应人体自己的排病模式。

人体想要从表解,就辅助从表解。

人体想要从里解,就辅助从里解。

人体想要从半表半里解,就辅助从半表半里解。

中医用药,要顺应人体,顺势而为,辅助人体,满足身体的需要,达到他想要的目的,这样才叫作真正的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并不神秘,就是顺应天道自然。

人体自己的排病模式,就是老天爷赋予人体的自愈能力,没有这种自愈能力,人一天也活不了,一得病马上死。

正是人体自己会排病,有自愈能力,人才能康复,病才能好。

所有的病,都是人体自己自愈的,药物只是顺势而为,给人体打下手,当助攻,辅助人体。

人的排病模式有几种?从大方向来分,三种。

病在表从表解,病在里从里解,病在半表半里从半表半里解。

从表解有汗法,从里解有下法,从半表半里解有和解法,也就是通过人体三焦网膜系统的水液代谢,将病邪排出去。

古时候,庸医治病,往往先汗后下,发汗不好,就用下法,这是不懂辨证的庸医瞎治的通用手段。

说是庸医,也比现在的庸医要强百倍,因为他们至少还是懂得人体的正常三种排病模式的。

汗法从表解病没好,那很可能病不在表而在里,所以接着就用下法,期待能把病治好,算是蒙,有可能蒙对,但中医肯定不靠蒙,而是靠辨证。

证,人体排病的证据。

要通过四诊合参,观察人体想要从哪里排病,从而去辅助人体,帮人体排病,顺应人体。

因为人体自己排病也需要能量,能量不够,就有可能排不出去。

所谓正邪交争,正气不足,邪气就排不出去,病就不好。

太阳病开门见山,太阳病,说明病位在表,是表证,而且是阳证。

表证阳证的太阳病应该如何解?正常情况下应该从表解。

从表解,一般是用汗法,大致来说是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更具体的辨证,大家自行翻看前面的桂枝汤,麻黄汤的辨证还没讲到,后面会讲。

张景岳辩证治咳嗽思想总结

张景岳辩证治咳嗽思想总结

张景岳辩证治咳嗽思想总结张景岳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在《伤寒论》一书中提出了辩证治咳嗽的思想。

辩证治咳嗽的核心观点是:咳嗽是机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咳嗽必须从整体出发,辨别病因、辨别病机,因势利导,针对性治疗。

这种思想对于咳嗽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张景岳辩证治咳嗽的思想强调了病因的辨别。

他认为咳嗽可以由内因或外因引起,常见的内因有肺虚、痰症、风寒等,常见的外因有寒邪、热邪等。

根据病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寒邪引起的咳嗽,可以用温补、祛寒的方法来治疗;对于痰症引起的咳嗽,可以用化痰、祛痰的方法来治疗。

通过辨别病因,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张景岳辩证治咳嗽的思想注重了病机的辨别。

他认为咳嗽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病机,实证表现为咳嗽频繁、咳力强劲、咳痰黄稠等,虚证表现为咳嗽时力量不足、声音低微、咳嗽干燥等。

根据病机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实证咳嗽,可以用清热、宣肺的方法来治疗;对于虚证咳嗽,可以用补肺、养阴的方法来治疗。

辨别病机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更加精准的治疗。

此外,张景岳辩证治咳嗽的思想还强调了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他认为治疗咳嗽必须因势利导,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当寒邪渗入肺络引起的咳嗽出现咳痰稀薄、寒冷之时,可改用温化、散寒的方法来治疗;当病情有所缓解之后,可改用滋润、养阴的方法来巩固疗效。

因势利导的治疗可以更好地适应病情变化,提高治疗的效果。

总结起来,张景岳辩证治咳嗽的思想突出了病因和病机的辨别,注重了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从整体出发,通过辨别病因、辨别病机,因势利导,针对性治疗。

这种思想对于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医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咳嗽的本质,制定出更加科学、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这种思想也提醒了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以整体的观念去看待,不仅限于症状表面,而是要寻找病因、病机,并因势利导,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2017-08-12读《伤寒论》最重要的是用于临床,不仅要明白条文的意义,还需前后文义对照相互贯通,并结合各家的注释和自身的理解,再通过临床实践去掌握。

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教授深研经典,临床使用经方得心应手。

笔者随师临证,体会牟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从条文意义,推导病机;以方测证,联系相关理论引伸临床应用;对一些错综复杂的病证,则抓主证与主方,随证配合用药,使用方切中病机;对复杂多变的病症,常与时方交互使用,使经方与时方起着互补作用。

下面试以举案例解析所述观点,以飨读者。

1 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掌握《伤寒论》方证,要理解条文意义,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

如大青龙汤治太阳病、溢饮,临证要掌握“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之主症,即表实里热证,立治法为解表清里而使用本方。

例1:王某,男,35岁。

2003年10月7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5年,每受风寒则头部疼痛剧烈,常用各种止痛片得以缓解。

诊见:前额头痛连及后项,恶寒肢冷,无汗,烦热口干,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象浮数小滑。

外表为风寒所束,内有郁热,证属大青龙汤证。

处方:麻黄、桂枝各6 g,苦杏仁10 g,石膏30 g,细辛、甘草各5 g,生姜2片,红枣5枚。

每天1剂,水煎服。

服3剂即头痛消失。

再以上方加减调理10余天,诸症悉除,追访1年未复。

从方证来看,大青龙汤是属于表实里热证,以发表清里治法,主药是麻黄、桂枝配石膏。

大青龙汤是表示一个治法,方从法立,临床治疗表实里热病证不一定用大青龙汤,比如以细辛、防风配合生石膏、炒栀子治疗神经性头痛;白芷、川芎配黄芩、蒲公英等治疗鼻窦炎头痛等表现表实里热者,亦颇有效,此乃师其法,毋泥其方。

当然,被誉为医方之祖的《伤寒论》方无疑是范本,须通透理解方能不囿于教条而运用自如。

抓住大青龙汤证的表实里热表现,并不限于仲景所论之病,可推向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如外感高热、流感咳嗽、支气管肺炎、过敏性鼻炎、急性肾炎、荨麻疹等都是按表实里热病机使用。

浅谈《伤寒论》的“通因通用”

浅谈《伤寒论》的“通因通用”

27 下利 、呕 吐用 利 小 便 :3 9条 :“ 阴病 ,下利 六 七 日,咳 . 1 少
而 呕渴 ,心 烦 不 得眠 者 ,猪 苓 汤 主之 。 ”水 热 互 结 ,水 气 郁 而
下趋 大肠 而表 现 为通 证 的下 利 ,病 势偏 重 于 表 ,故用 葛根 汤 解 肌 发 汗 。肌 表 之 邪得 泄 ,无 内 迫之 患 , 自利 即愈 。
泄 ,或 从 后 阴 大便 而 出 。下利 ,为水 湿 下 迫 大肠 所 致 。 导水 湿 渗 入膀 胱 ,通 利 小便 。小 便 利 则大 便 实 ,下利 焉 有 不 止 之理 。
26 汗 出 用利 小便 .
7 3条 : 伤寒 , “ 汗出而渴者 , 五苓散主之 。 邪水凝结于 内, ” 2 “ 通因通用 “ 之变法
25 下 利用 N 4便 : . ,
疗 方 药 ,然 而 可 以悟 出:必 须 因势 利 导 ,排脓 消痈 。正如 后 世 某 些 伤寒 注 家 所 指 出 的 ,该 条应 是 瓜 蒂 散证 。 1 - 利 用 下法 3下 3 1 “ 阴病 , 自利 清 水 ,色 纯青 ,心 下 必痛 …… 可 下 2 条 少 之 ,宜大 承 气 汤 ” 7 ;34条 “ 利 谵 语 者 ,有燥 屎 也 ,宜 小承 气 下 汤 。 以上 两 条 即热 结 旁 流 证 。 阳 明实 热 ,燥 屎 内结肠 府 ,邪 ” 热 迫 津 外泄 ,故 而 下利 。 以通 府攻 下 的 承 气 汤 荡涤 肠 府 积滞 , 俾 腐 垢 去 ,陈 堇 除 ,则 下 利 不 涩 自止 。
[ y o d ] S a g a e r ; o g i o g o g Iv s g t Ke w r s h n h nt oy T n ynT n y n ;n e t a h i e

浅谈因势利导治方观——吴义春

浅谈因势利导治方观——吴义春

前言:中医乃仁术,处处体现不战而屈人之功,其中处方讲究因势利导就可窥此一斑。

浅探因势利导治方观吴义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因势利导来源于兵法、水利,后被普遍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政治。

医学中尤其中医中提出因势利导治方观不是笔者的发明,早在《内经》中即有纲要性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对实证:①“势”,病势也,即要根据邪气的性质和部位所造成的“势”,随其性而宣导,就其近而驱逐,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②还须避开邪气猖獗之势,待其既衰尚去之,如《素问·疟论》:“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2.对虚证:“势”,机体恢复平衡态之势也,即应顺应人体恢复“阴阳调和”之势,助“势”利导,但形式上却逆着病势,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高者抑之”(此者并非都属虚,临床当辨之),“下者举之”。

本文明确提出因势利导治方观这个概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最小成本赢得最大效益,避免不必要的大处方、大杂烩。

正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善战人之势,如转石于千仞之山者”这可以直通中医精髓,“医乃仁术”,所谓“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胜”,四两拨千斤,不蛮干,用活一个“巧”儿。

纵览历代名家,更是活用因势利导,他们审证求因,察机度势,根据病邪性质,病变部位,并且权衡正气抗邪及机体恢复平衡态趋势的侧重而采取不同的利导1方法,从而驱病邪从最便捷途径外达,护正气使机体实现最快恢复,以求“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之效。

本文将对因势利导治方思路作一具体说明。

首先,对实证:根据邪气所在部位施治。

1.“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邪气侵犯留著肌肤脉络(浅表之脉络),气血应激趋外形成由表驱邪之势,当用汗散之法协助正气导邪外出:所谓“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

在伤寒中,有发汗解表和发汗散水两法。

发汗解表者如卫闭营郁之麻黄汤证,卫强营弱之桂枝汤证。

《伤寒论》方药论治应用规律

《伤寒论》方药论治应用规律

二、芍药
(一)文献论述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 神农本草经》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 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二)药物作用------常 药物作用 常
赤芍: 赤芍:偏于活血 (古赤白芍不分) 古赤白芍不分) 白芍:偏于补血、 白芍:偏于补血、敛阴
五、甘草
(一)文献论述
《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 神农本草经》 甘草,味甘,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 解毒。久服轻身、 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 ,解毒。久服轻身、 延年。 延年。”
(二)药物作用------常 药物作用 常
甘草:调诸药,解百毒 甘草:调诸药,解百毒------常 常
补心阳, 补心阳,补中气
益阴
3.生甘草 生甘草 (1)桔梗汤 ) (2)甘草汤 )
清热解毒利咽
六、附子
(一)文献论述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 附子,味辛,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 癥 积聚血瘕;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三、麻黄
(一)文献论述
1.《本草纲目》:“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本草纲目》 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2.《日华子诸家本草》:“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日华子诸家本草》 3.徐大椿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轻扬上达,无气无 徐大椿·《 轻扬上达, 徐大椿 乃气味之最清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 味,乃气味之最清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 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 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 雄力浓者,其力更大。 雄力浓者,其力更大。”

略谈《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略谈《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略谈《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中的代表医学成就,是中国上古著名医学家华佗所作,它被公认为是中国医学思想史上的贡献,也是世界医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伤寒论》倡导里脊分脉辨证论治思维,以此构建体系和研究方法,反映了中医思想的开放性特征,由此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

《伤寒论》里脊分脉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实质上是一种思想工具,把脉象、症状、病因、治疗方案以及防治等连结在一起,以此辨识疾病。

这种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采用流程化、要素化、改进性迭代和反馈机制,完成一连串简单易行的步骤,从而建立一种解释性系统,有效地帮助把握医学起源、科学管理疾病,健康继承与生物精神平衡,准确地进行辨证论治,使得诊断准确、治疗高效。

《伤寒论》里脊分脉辨证论治思维方法,把病因、诊断、疗法合二为一,以此实现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病效果。

它把疾病视为一个整体,一个病因一个病,采用辨识因果关系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分析它们之间的原因和症状关系,用代表症状的脉象考量每项病因,运用诊断方法,对脉象作出判断,此种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利用了结构化思维,把所作判断传递给具体治疗,从而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获得更高的治病效果。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有助于医学科研和治病,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用于临床应用,完成使用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诊疗,把无数疾病的治疗规律系统汇集成一体,使治疗方案更有可操作性,并可以根据具体的临床案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保证针对性的、更为客观准确的疗效,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率的治病效果。

总之,《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可以说是中医学的宝藏,对今天的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超越了传统医学的概念,以其独特的视角把疾病视为一个完整体,把脉象、诊断病因、治疗方法等元素组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客观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它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使中医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有了新的动力。

[转载]《伤寒论》是五运六气的高级运用(理法篇)

[转载]《伤寒论》是五运六气的高级运用(理法篇)

[转载]《伤寒论》是五运六气的高级运用(理法篇)一千八百多年来,医坛学子都在经方的辩证论治上下功夫,而对于方论原理则众说纷纭,一塌糊涂。

《伤寒论方解》:“读《伤寒论》者,只喜读方,最怕读文。

文无理路可寻,方有病证可按也。

虽有病证可按,仍无理路可寻。

”其实《伤寒论》与五运六气有关,《伤寒论序》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

”而《天元纪大论》开篇即言:“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这说明张仲景是看过运气大论的,并把五运六气的思想融入了《伤寒论》里。

《伤寒论序》提到撰用了《阴阳大论》,而林亿等人猜测运气大论就是《阴阳大论》,其实《阴阳大论》的全称为《太乙阴阳大论》,太乙又称太一,《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太乙是北天极中宫大星,为天帝星,属紫微垣,在天龙座。

太乙又是一种术数。

术数古三式是:太乙(天元)、遁甲(地元)、六壬(人元),后世的各种术数皆源于此三式,而太乙之法其传尤古,号称三式之首,产生于黄帝战蚩尤之时。

《奇门五总龟》:“昔黄帝命风后作太乙,雷公作九宫法,以灵龟洛书之数……”太乙式用于预测天地气象、国运政事、天灾人祸等,在古代禁止民间习用,只掌握在皇家司天官员之手(黄帝时代有鬼臾区、大挠、容成等)。

五运六气之术就属于太乙式。

金元时期,运气学说盛行,金·成无己首以五运六气注解《伤寒论》,至元代,马宗素著《伤寒钤法》,用五运六气理论对《伤寒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并记载了一种根据患者的出生年和发病日地支推求六经病证、相应经方和转归预后的医算术数(其《汗瘥棺墓法》正是《注解伤寒论》卷首《图解运气钤》的最后部分图表)。

在医史上,明·高昶(1481-1556)精研《钤法》并为之注释,且用钤法算病治病,影响很大;薛己(1487-1559)在《薛氏医案》中也有运用钤法诊断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案例;清·曹乐斋(1800-1880)及其弟子胡乾元应用钤法也是名贯一方。

临床应用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与疗效评估

临床应用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与疗效评估

临床应用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与疗效评估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反复寒战、出血点等症状。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经典,对于伤寒的治疗原则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治疗原则:1. 辨证施治:《伤寒论》辨证施治的重要原则是“邪之所胜,其所主见也”。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苔等辨证,确定邪气所主的分证,并对症施治。

例如,若患者舌质红、苔黄腻,舌脉滑数,则属于伤寒气实证,应以清热解毒、泄热解表为主治。

2. 体液平衡调节:伤寒病程较长,患者易出现体液丢失,需及时调节平衡,预防脱水。

根据《伤寒论》,在治疗过程中,应酌情增加水分摄入、补充电解质等,维持体液平衡。

3. 综合治疗原则:《伤寒论》提出治疗伤寒应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多方面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汤剂、丸剂等,根据病情发展和辨证施治原则进行用药;饮食调理包括营养均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等,帮助患者抵抗疾病;心理疏导则是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

疗效评估:1. 体温恢复:伤寒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是持续高热,治疗后,监测患者体温是否恢复正常是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有效的治疗可使患者体温在数天至一周内逐渐恢复正常。

2. 症状缓解:伤寒患者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如头痛、寒战、出血点等。

通过观察这些症状是否有明显缓解,可以初步评估治疗的疗效。

3. 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可以对治疗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估。

治疗后,这些指标是否逐渐恢复正常是评估疗效的重要参考。

4. 临床观察:此外,医生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饮食、排尿、排便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或并发症。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体液平衡调节和综合治疗原则。

评估疗效可以通过监测体温恢复、观察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指标和临床观察等多个方面来进行。

黄帝内经因势利导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因势利导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因势利导名词解释
“因势利导”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智慧,它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加以疏利引导,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首先,“因势利导”意味着要根据邪正斗争的盛衰趋势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当邪气正盛时,治疗应以祛邪为主,通过采用清热、解毒、化痰、行气等手段,使邪气迅速排出体外。

而当邪气渐退,正气虚弱时,治疗则应以扶正为主,通过采用益气、养阴、温阳等手段,以恢复正气的功能。

其次,“因势利导”还要求根据邪气的性质和部位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治疗应注重疏风散寒;对于湿热证,治疗则应以清热利湿为主。

止匕外,对于不同的部位,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皮肤疾病,治疗应注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而对于内脏疾病,治疗则应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

最后,“因势利导”也强调根据人体正气抗邪的趋势和正气作用的生理趋势来顺势引导,以扶助正气。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正气的作用至关重要。

通过扶助正气,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正气的强弱和作用趋势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总之,“因势利导”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加以疏利引导。

在医学领域中,“因势利导”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仲景“下法”,意在逐邪;因势利导,辨证为先

仲景“下法”,意在逐邪;因势利导,辨证为先

仲景“下法”,意在逐邪;因势利导,辨证为先赵进喜贾海忠张立山刘宁肖永华申子龙陈宇【编者按】“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第二十六讲以“如何正确认识《伤寒论》下法,提高临床疗效”为议题,于2016年12月22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

《伤寒论》作为临床医学之经典名著,常用“下法”治疗外感内伤多种疾病,承气汤等泻下名方,至今临床广泛应用。

但下法究竟有哪些适应证?应用下法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深刻理解与应用《伤寒论》“下法”?针对此议题,本次邀请临床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摘要】《伤寒论》有关下法论述很多,理论源自《内经》,乃因势利导之法。

具体内容涉及到了君下、缓下、润下等法,包括通导泻下燥屎、宿食、痰饮、瘀血以及邪热等,意在通腑,更在逐邪。

临床应用下法,治疗外感病以及多种疑难杂病、危急重症,屡有佳效。

学习张仲景下法,应该重视研习《伤寒论》原书,重视相关名方适应证包括腹证特点以及用药剂量、煎服法等,以全面领会张仲景下法精粹,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下法;腹诊下法是指运用具有泻下、攻逐、润下等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积祛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疗方法,属中医八法之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张仲景传承《内经》,常用“下法”治疗外感内伤多种疾病,并收载了大量体现着下法精神的名方。

如何深刻理解仲景“下法”的学术思想?如何正确认识仲景“下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如何应用“下法”解决现代临床问题?本期“铿锵中医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专家,就此进行了讨论。

谨总结报告如下。

1.仲景“下法”,源自《内经》;因势利导,丰富多彩申子龙博士:下法的理论渊源,源于《内经》所谓“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是因势利导之法。

而张仲景《伤寒论》“下法”,相关内容十分丰富。

就下法的代表处方,就包括承气汤类的泻热通腑法,以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为代表的泻热逐瘀法,以大陷胸汤为代表的泻热逐水法,以十枣汤为代表的通下逐水法,以大黄附子汤为代表的温里通下法,以厚朴七物汤为代表的表里双解法等。

我的中医临床心得:遣方用药的原则之“因势利导”

我的中医临床心得:遣方用药的原则之“因势利导”

我的中医临床心得:遣方用药的原则之“因势利导”其实在临床面对患者的时候,经过四诊辩证后,遣方用药首先执行的是“因势利导”的用药思想,但是前面已经先讲了“扶正祛邪”的原则,那么讲一下我对“因势利导”思想的应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是先秦时期的思想。

兵家作战的“势”是双方之一占了上风,正邪作战的“势”是正邪之一占了上风。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的胜就是病势。

“因势利导”就是根据病情主要矛盾进行治疗。

治法以脉证为依据。

临床上面对患者,通过四诊确定疾病的阴阳、表里、虚实和寒热,这仅仅是得出一个证。

例如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确定为太阳中风;下利、腹痛、脉沉涩为太阴里虚寒;心下满、眩晕、脉浮大为胃有停饮等,由证才能确定病势和治法。

对于一个发热、汗出、脉浮缓的表虚证,表证当从汗解,虽然病人已经有汗出但发热不退就说明邪气不除,邪气去则安,那就继续发汗。

脉浮缓说明精气不足,浮脉主热主汗,但是脉管里精液不足不能出汗,所以用甘草、大枣甘甜之品先安中补液助汗出,从根本上顺着发汗的“势”去治疗。

外科治疗边界不清、肿势较轻、表面苍白的脓肿的时候,采用帮助脓肿外出的方法,采用补气托脓的药物黄芪,让脓肿破溃而出则病愈,都是顺势利导的治疗方法。

对于温病早期口渴、咽痛、发热、脉浮数的风热在表即将转里的病势,采用轻清表邪兼清里热的治法,取药薄荷、荆芥、防风等凉开之品配合金银花、连翘、知母等清里之味来顺势治疗。

“顺势利导”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对于急性病,例如脉微欲脱,大汗淋漓的真阳散失之证,立即采用附子、干姜通脉回阳救逆固脱之味。

对于慢性病,如腹型肥胖的“肾着”之病,那就采用干姜、肉桂温阳之味。

还有对于腹满采用半夏、生姜降逆之品;对于大热汗出脉洪大给予石膏、知母清里热之品;对于肺有水气给予细辛、干姜、五味子之味。

在中医学中,从立生命到调摄养生,疾病预防治疗,都体现出顺应大势、顺应正邪消长大势、顺应疾病发展转归大势的思想,其基本逻辑都是构建在“因势利导”的思想基础之上。

浅析伤寒论因势利导思想对肿瘤治疗的启迪(发表稿)

浅析伤寒论因势利导思想对肿瘤治疗的启迪(发表稿)

浅析《伤寒论》因势利导思想对肿瘤治疗的启迪辛海因势利导思想是《伤寒论》的重要治疗思想,仲景已广泛应用于各经病证的治疗,汗法,吐法,下法,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以及火郁发之等法均体现了因势利导思想,这一思想是根据病变发展趋势顺应机体抗病趋势,导邪外出,使机体功能恢复,因势利导法抓住了病机演变的趋势进行有针对性地排出病邪, “邪去则正安”是中医治病的精髓。

肿瘤病情凶险,病变多端,病机错综复杂,非简单辨证所能概括,根据肿瘤病情发展演变的特点结合机体抗病趋势,运用因势利导法,采用辨病势论治给中医肿瘤临床又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

1.痰郁宣之—开肺排痰法治疗晚期肺癌痰多难咯症晚期肺癌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肿瘤进展刺激呼吸道腺体以至痰液分泌增多,有痰无力咯出,痰多难咯会阻塞呼吸道易引起窒息,中医辨证一般认为气阴两虚,痰浊壅盛证,患者表现为咳嗽喘憋动则加重,气短乏力,痰多无力咯出,应用补益气阴,清肺化痰平喘法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较差,住院患者往往需要用吸痰器吸痰,处理时发现痰量极多,吸痰器难以吸净痰液,痰量很快复原,治疗颇为棘手。

针对患者痰液量多,痰涎上涌但无力咯出的特点,结合中医因势利导理论,参考肺痈的治疗,提出“急则开肺排痰治其标”的思路(注:待痰量排出后再补益肺脾肾治本,在此不论述)。

处方以甘桔汤、苇茎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用药以生甘草、桔梗、苇茎(芦根)、桃仁、冬瓜仁、薏苡仁、败酱草、鱼腥草、白果为基本方。

基本方可以酌加补气升阳药如生黄芪、太子参、柴胡,若阴虚可加养阴药,养阴不仅滋阴且稀化粘痰使之易咯。

一般补益气阴清肺化痰平喘法的思路是向下向内清肺肃降肺气化痰平喘,而此法的思路是因势利导法,侧重于向上向外的排痰法,导邪外出法,本法上承仲景《伤寒论》因势利导思想,下参西医吸痰器排痰的特点,结合肺痈治疗采用中药进行有效排痰。

病案1 孙某某,男,80岁,以右上肺鳞癌术后,放射治疗后,右肺内转移,左肺转移伴右侧放射性肺炎于2004年1月12日就诊,症见咳嗽喘憋,痰多质粘自觉无力咯出,咯之觉爽,尤以夜晚痰多难咯影响睡眠,经服中药鲜竹沥口服液和西药沐舒坦以及雾化吸入治疗均未见效,今日急来就诊,白天活动后咳喘加重,自汗乏力,纳可,小便调,大便干,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滑,听诊左肺呼吸音粗,右肺呼吸音清。

《伤寒论》“因势利导”法初探的开题报告

《伤寒论》“因势利导”法初探的开题报告

《伤寒论》“因势利导”法初探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祖”。

其中“因势利导”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原则,特别是在传染病发病流行的时期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对这一治疗原则的深入探讨。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伤寒论》中“因势利导”的概念、原则、治疗方法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传染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临床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中医治疗传染病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伤寒论》中“因势利导”法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

2.比较研究法:对现代中医传染病治疗与“因势利导”法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

3.临床观察法:通过对已有中医治疗传染病的临床案例进行观察和总结,并根据“因势利导”原则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预期结果
通过本论文研究,可期望达到以下预期结果:
1.深化对《伤寒论》中“因势利导”法的认识。

2.探讨“因势利导”法在中医传染病治疗中的现实应用价值。

3.明确中医治疗传染病中“因势利导”法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4.为现代传染病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深化中医传染病防治理论,加深对传染病治疗原则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中医传染病治疗实践的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因势利导”在中医学中运用

“因势利导”在中医学中运用

“因势利导”在中医学中运用“因势利导”在中医学中运用张谨枫赵新鲜刘新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因势利导”理论源于先秦哲学思想,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载孙膑之言“善战者, 因其势而利导之”,主论用兵之道。

同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胜”便是一种“势”,故因其势而治,“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其理论本质便是“因势利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医“因势利导”思想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综合考虑诸种因素,顺应病位、病势特点,以及阴阳消长、脏腑气血运行的规律,把握最佳时机,采取最适宜的方法加以治疗,以最小的治疗成本达到最佳的疗效。

它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个体化体现,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等整个过程。

顺应自然之势古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天地阴阳之变化、五行之运动,运用辨证思维,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本质规律,从而提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整体观思想。

认识到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和社会密切相关,形成了因循天道的思维方式。

医道就是建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是吸收“道法自然”思想而成的。

故疾病治疗当考虑自然之天地阴阳消长,天时五行变化,月相盈亏变化,地理差异等因素。

《素问·脏气法时论》言:“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故中医药的治疗要从整体、运动、功能的角度,进行宏观、综合的调节施治,而“因势利导”治疗原则正是其具体体现之一。

如六淫致病之论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咳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内经》中“悲哀愁忧、心术惕思虑”等情志致病的记载,如“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在具体治疗中则因势利导,根据病因而辨证施治,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以及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法则。

又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章编号 ] 1 0 0 3— 7 7 0 5 ( 2 0 1 5 ) 0 4— 0 1 4 2— 0 1
中, 心下满而烦 , 饥 不能 食者 , 病 在胸 中, 当须吐 之 , 宜 瓜蒂 散。 ” 因痰实阻滞使 阳气郁遏 , 不 能敷布 而导致手 足厥冷 、 脉 乍紧 , 用瓜蒂散 涌吐胸 中痰 实 , 使 阳气得伸 , 手足厥冷 可 回, 烦满 之症 自除 。如 王洪 图运用 吐法治 疗抑郁 症 1例 J : 王 某, 女, 2 0岁 。因失恋而抑郁失眠 , 因思念 旧友 , 强 迫性致 电 与其联 系 , 对方 的“ 刺 激性 ” 语言 而使 抑郁越 甚。病情 日益 加重 , 坐卧不安 , 服 用抗抑郁药 而疗效不显 , 遂请 王氏诊治 。 就诊 时患者表情呆 滞 , 胸 中满 闷欲 呕 , 食 欲不振 , 舌红, 苔薄 黄腻 , 脉弦数 。辨证属痰 浊壅 阻, 气机不 畅。先拟法 涌 吐浊 邪, 取瓜蒂散方义 。甜瓜蒂 5 g , 捣为末 , 以水 煎取药汁 2 g , 每 服约 0 . 5 g , 备冷粥待用 。患者服药 2 0 mi n后未吐 , 再 服少许 。
“ 其高者 , 因而越 之 ; 其下 者 , 引 而竭之 ; 中满者 , 泻 之于 内; 其有 邪者 , 渍形 以为 汗 ; 其 在皮 者 , 汗 而发 之 ; 其 懔 悍者 , 按 而收之 ; 其实者 , 散 而泻 之。 ” 《 金 匮 ・水气 病 》 载: “ 诸 有水 者, 腰 以下肿 , 当利小便 , 腰 以上肿 , 当发汗乃愈 。 ” 这些都是 因势利导法的具体体 现 , 张仲景 在《 伤寒论 》 中灵 活运用 了 因势利导法这一祛 邪原 则 , 这对 今天 的 临床应 用有 较大 的
喘者 , 麻 黄 汤 主之 。 ” 对 于 表 里 同病 , 而 里 证 不 危 及 生 命 的 病
感疲惫无力 , 安然入 睡 。次 日, 患者 感觉精神 清爽 。再 予 和 胃健脾 、 转输气机之剂调理 。
无形邪热 内扰胸膈 的病证 , 选用栀 子豉汤 清宣透散 , 解
胸膈之郁热 。如第 7 6条 : “ 发汗 吐下 后 , 虚烦 不得 眠 , 若剧
人体一身之表 , 外邪侵袭 , 首 犯太 阳 , 太 阳病病位轻 浅 , 故宜
选“ 汗 而发 之 ” 的方 法驱 除在表 邪气, 达到阴阳平和的 目的。风寒 袭表 , 营卫 失和 的太阳 中 风表虚证 , 选 用 以桂 枝 汤为 代 表 的方 剂解 肌 祛 风、 调 和 营 卫 。如第 1 2条 : “ 太 阳中风 , 阳浮 而 阴弱 , 阳浮 者热 自发 , 阴 弱者 汗 自出 , 啬啬 恶寒 , 淅 淅恶 风 , 翕 翕发热 , 鼻鸣 干 呕者 , 桂枝 汤主之。 ” 对 于风寒束表 , 卫 阳被 遏 , 营阴郁滞 的太 阳伤 寒表实证 , 选用 以麻黄 汤为代 表 的方 剂辛 温解表 。如第 3 5 条: “ 太阳病 , 头痛 发热 , 身 疼腰 痛 , 骨节 疼痛 , 恶风, 无汗 而
随 即 涌 吐 如 食 指 样 痰 涎 4条 , 黏 着 不 易 扯 断 。后 又 吐 清 水 4 、 5次 。吐 后 感 觉 胸 中畅 快 , 但 胃脘 烧 灼 、 腹部 发热 、 后 背 发 凉, 欲 腹 卧地 板 , 背覆衣物。服冷粥 1 碗 后 灼热 略有 缓解 , 只
因势利 导法 源于 《 内经》, 《 素 问 ・阴 阳应 象 大论 》 载:
第3 1 卷第 4 期

确l 白 中 区缘 忐
. 4 V o 1 . 3 1 No
1 4 2・
2 0 1 5年 4月
01 5 H U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D I T I O N A L C H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p r 2
浅 谈 因 势利 导 法 在 《 伤寒论》 中 的应 用 规 律
乔 珊, 李 秀丽
( 成都 中医药大学 , 四川
[ 关键词 ] 《 伤寒论》; 因势利导 ; 病位 ; 病势 [ 中图分 类号] R 2 2 2 . 1 9 [ 文献标识码 ] A
成都 , 6 1 0 0 7 5 )
者, 必 反 复 颠倒 , 心 中懊 恢 , 栀 子豉 汤 主之 ……” , 此 为无形 邪热上扰 于心 , 出现 心 烦不 得 眠 的虚 烦证 , 用 栀 子 清 热 除 烦, 豆豉辛散 , 二 者 同用 共 奏 清 宣 郁 热 , 燥湿除烦之功 。 1 . 3 其下者 , 引 而竭 之 对于表 邪未解 , 水蓄 下焦 , 膀 胱 气
证, 原则上先解表 , 后治里 , 避 免引邪深 入 。如第 4 4条 : “ 太
阳病 , 外证未解, 不 可下 也 , 下之 为逆 , 欲解 外 者 , 宜 桂 枝
化不利 引起 的小便 不利 , 用五苓 散通 阳化 气利水 。如第 7 1 条: “ ……若脉浮 , 小便 不利 , 微 热 消渴者 , 五 苓散 主之 。 ” 对 于水 热互 结而引起 的小 便不 利用 猪苓 汤清 热利 水 、 育 阴润 燥。如第 2 2 3条 : “ 阳明病 ……若脉浮发 热 , 渴 欲饮 水 , 小 便 不利者 , 猪苓汤 主之 。 ” 对于热与 血初结下 焦的 蓄血轻证 , 选 用桃核承气汤 下其瘀 血 。如第 1 0 6条 : “ 太 阳病 不解 , 热 结
指导意义。 1 根 据 病 位 病 机 选 择 祛 邪 法 则
1 . 1 其在皮者 , 汗而发之
“ 阳加于 阴谓之 汗”, 汗是人 体
正气的一种 , 亦是 人体 祛 邪 外 出的 载体 之 一… 。“ 其 在 皮
者, 汗 而发 之 ” , 主 要 体 现 在 太 阳 病 的 证 治 中 。 太 阳 阳 气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