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质量管理
080820第七章项目质量管理
二、质量管理的历程
第一阶段: (20世纪初~40年代) 质量检验阶段 第二阶段: (40年代~50年代)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第三阶段: (60年代~至今)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三、全面质量管理(TQC、TQM)
1 定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本手段,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2 TQM的四个基本要素3 TQM不同于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
六、ISO9000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分别在质 量体系领域制定了国家标准或多国标准。这些 标准尽管在传统上有某些历史性的共同点,但 在细节上存在许多差异。在名词术语方面也存 在不一致甚至混乱的现象,不能广泛的应用于 国际贸易。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不得不付出巨 大的努力去满足合同中形形色色的质量体系要 求。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各国的 迫切要求。1987版ISO9000系列标准1994版ISO9000系列标准2000版ISO9000系列标准
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用户明显的或潜在的需求能力的特性总和.
质量是实体的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质量是反映实体(产品、过程和活动等)满足客户的明显、潜在的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实体:产品或服务需求:(明显、隐含)特性(功能性指标、可靠性指标、安全性指标、经济性指标、适应性指标、时间性指标等)
ISO族标准的管理思想
质量体系文件
程序文件*文件控制程序*记录管理程序*内审程序*不合格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质量手册*质量方针*组织*体系要素*审批、修改、控制方法
质量方针与目标*目的宗旨*质量承诺
质量记录*规范统一的质量记录表
其它
正式颁布实施
精益生产实务 第2版 第七章 精益质量管理
二、精益质量管理目标与实施要点
1.管理目标
1 从源头控制质量,为用户提供超预期产品,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设计、采购、加工和
2 服务全过程,特别是严格控制生产过程,杜绝不合格品出现、
消除各种浪费
现场分析质量管理当前状态,制定预期实现目标,结合精益生
3 产特点制定相应策略,质量管理成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重要
精益生产实务
第七章 精益质量管理
第一节 精益质量管理概述
1 精益质量管理含义 2 精益质量管理目标与实施要点 3 精益质量管理支持要素
一、精益质量管理含义
1.精益质量管理含义
精益生产与六西格 玛关于作业系统相
关理方法
质量
效率
精益质 量管理
成本
其他作业系统改善 理论和方法
一、精益质量管理含义
1.精益质量管理含义
6
生产线上应用自动防错装置,降低对成品质量检验的 依赖度
7 加强过程控制,通过方法和步骤管理解决质量问题
8
分析生产过程找出潜在的问题点,把质量问题尽可能 消除在源头
9
生产质量显著改善,一次合格品率不断提高、生产周 期不断缩短,取得的经验能在企业普遍分享
3.精益质量管理工作程序(PDCA)
1.计划阶段
2.实施阶段
(1)分析现状
(5)执行计划
(2)分析原因
(3)找出主要原因
(4)制定计划
3.检查阶段 (6)调查效果
4.总结、再优化阶段 (7)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8)遗留问题转入下一循环
三、精益质量管理支持要素
1.质量计划
在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和 销售等各个环节把控质量,从源头上 控制质量问题。包括:领导重视、质 量管理标准化、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学第七章 质量控制
四、产品流通过程的质量控制
(3)如果价值较高的产品在物流运输、装卸、储存等过程中, 因各种原因造成了破损,特别是外包装的破损,应及时进 行现场破损检验,并提供客观的检验报告。
(4)为保证货物在适当的环境顺利完成装柜,应进行入柜监 装。
(5)物流仓库库存盘点则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库存量、商品 摆放位置、整体环境以及物流仓库的管理水平等信息。
14
一、质量波动与变异
(一)质量波动的性质
质量波动是不可能完全消灭 的,但却是可以减少的,在 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在特 定范围内的。
客观存 在性
生产过程受到各类因素影响,
必然会产生质量波动。
可控性
性质
随机性
产生质量波动是一个正常的 现象,而如果没有质量波动 反倒是不真实的。.
普遍性
产生质量波动的影响因素是 随机发生的,是不可预测的。
17
二、过程质量控制的原理
• (一)过程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3.过 程维 护与 改进
•过程控制通过对过程的分析、监控和评价等手段,消除 其存在的异常因素,维护其稳定性,并使其标准化
过程
监控 与评 价 过程
•针对过程中工艺的不同特点和影响质量的不同因素,需要选 取合适的方法对过程进行监控,如首件检验、巡回检验、检查 并记录工艺参数等。
8
四、产品流通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物流过程质量控制
物流过程质量控制涉及到搬运、储藏、运输安全等方 面,诸如下述的一些较为关键的环节:
(1)在物流仓库集中检验,对成本和产品交付周期进行了有 效控制,确保了交付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2)在出货目的地发生变更或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通过物 流过程中的返工和筛选进行快速响应,以满足出货计划的 要求。
7. 项目质量管理-ok
先看看在一般领域中如何实现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质量评估体系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检验、统计质 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几个 阶段。其中,质量管理阶段是质量保证阶段发展的必 然结果,具有较高的质量管理层次。质量保证侧重于 结果控制,质量管理更强调过程控制。
如OS。
7.2 什么是项目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目的是确保项目满足他所应满足的需 求。 项目质量管理的三个过程:
1. 质量计划编制 质量计划编制,包括确认与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以及 实现方法。 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包括对整体项目绩效进行预先的评估以确 保项目能够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 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监控特定的项目结果,确保它们遵循 了相关质量标准,并识别提高整体质量的途径。
马可姆—科里奇奖(Malcolm Baldrige Award) 开始于1987年,对那些通过质量管理取得了世界 级竞争水平的公司的承认。 ISO9000 是ISO制定的质量系统标准。是有一个组织中质 量的规划、控制和归档等三部分构成的连续循环。 ISO9000提供了一个组织满足其质量认证标准的 最低要求。
为了提高质量,遵循严谨的测试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的几乎每个阶段中都需要检验 , 而不仅仅在一个产品被交付之前。
IT项目的测试主要有:
单元测试 综合测试 系统测试 用户验收测试
调查显示,68.2%的企业认为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非常重 要,必须设立专门的质量或测试部门,与开发并重; 31.8%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我国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人 才正处于一个地位高、待遇高的“双高”地位,职场前景 非常广阔,近几年来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也就成了IT就业 的新亮点。 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对于软件测试技术在整个软件行业中的 重要作用认识较晚,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内还是凤 毛麟角,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据公开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软件从业人才缺口高达40万人,即使按照软件开 发工程师与测试工程师1:1的岗位比例计算,我国对于软 件测试工程师的需求也有数十万之众。业内专家预计,在 未来5-10年中,我国企业对软件质量保证和测试人才的需 求数字还将继续增大。
第七章 现场质量管理计划
第七章质量管理计划7.1质量目标工程质量等级:合格;工程质量目标:“鲁班奖”。
7.2 质量管理体系及职责7.2.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由总承包项目经理领导,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由项目施工、质量人员策划组织实施,其他专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中间控制的技术、质量管理系统,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质量监督制度,明确分工职责,落实施工质量控制责任,各负其责。
施工质量的管理体系是确保工程质量的保证,其设置的合理、完善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质量保证体系能否顺利地运转及操作,在本工程中,我们将按表3.3.1的组织机构来全面地进行质量的管理及控制。
7.2.2 质量管理职责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图,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质量监督制度,明确分工职责,落实施工质量控制责任,各行其职。
表7.2.2 质量管理职责7.3主要质量管理制度表7.3 质量管理制度7.4 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要求和措施7.4.1测量工程质量控制重点及措施7.4.2 土方施工1、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挖掘机按照所放灰线进行开挖,同时按照设计要求放坡,避免塌方;2、测量工要随时测量,避免超挖,保证槽底土壤不被扰动;3、夜晚施工中,应根据需要在施工场地设置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设置明显警示标志;4、土方开挖不得超过基底标高,如果个别地方超挖时,应用中、粗砂、级配石填补并夯实,在重要部位超挖时,要用低标号混凝土填补,并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5、雨天对基坑采取可靠的覆盖和排水措施;6、土方开挖前,设置位移观测标记,并做好位移观测记录。
根据业主要求,设置观测点,需每日进行监测,数日后若无位移或变化不大,3-7日监测一次,并作好监测记录上报业主及监理部门,稳定后可取消观测。
7.4.3 钢筋工程7.4.3.1钢筋加工1、钢筋的品种和质量、焊条和焊剂的牌号、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钢筋表面洁净,粘着的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
3、钢筋调直后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小波浪形、表面伤痕不应使钢筋截面减小5%,表面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有麻点的钢筋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质量管理学7-9章答案
第七章质量改进试题选择:1.在质量改进阻力中,克服习惯和惰性阻力的最重要措施是A.沟通 B.激励 C.组织 D.控制2.6个西格玛的质量水平对应着的百万机会缺陷数是A.3.4 B.27 C.233 D.62103.在六西格玛管理中,主要责任是推动和领导六西格玛活动在关键业务领域开展的人员是A.倡导者 B.大黑带 C.黑带 D.绿带4.克服来自于习惯和惰性阻力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协调 B.激励C.沟通 D.控制5.提出质量改进的14步程序的专家是A.克劳斯比 B.朱兰 C.费根堡姆 D.休哈特6.发动质量改进的第一步是A.质量改进的制度化 B.高层管理者的参与C.克服质量改进的阻力D.建立质量委员会7.在所有过程改进活动中最具挑战性的变革主题的源头是A.工作流程 B.人员和组织 C.技术 D.基础架构8.更关注激励和行为改变的质量改进方法是A.戴明环B.过程能力分析方法C.朱兰质量改进程序D.克劳斯比质量改进程序9.通过“排除故障”或采取“纠正行动”使过程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这样的行为是A.质量策划 B.质量保证 C.质量控制 D.质量改进10.古典的符合性质量的经济模型认为A.质量越高质量成本越高 B.质量越高质量成本越低C.最优符合性质量是100%D.质量与质量成本之间没有联系11.古典的符合性质量的经济模型假定产品的A.质量是稳定的 B.销售是稳定的C.生产过程是稳定的 D.结构是稳定的12.六西格玛管理的循环称为A.DPMO循环 B.PDCA循环C.MAIC循环D.PDSA循环13.众多企业质量改进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证明,对于实现持续高速的质量改进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是A.作业人员B.基层管理者C.中层管理者D.高层管理者14.最初开展质量改进的领域是A.制造领域B.服务领域C.产品销售领域D.产品开发设计领域15.摩托罗拉确立的质量改进目标,就是要将百万机会缺陷数降至A.233 B.150 C.68 D.3.416.在质量改进方法中,提出“突破次序”的专家是A.克劳斯比B.朱兰 C.泰罗D.费根堡姆17.实施六西格玛活动的支持性工具包括A.基础统计工具 B.高级统计工具 C.测量D.过程控制 E.过程改进名词解释:1.质量改进2.MAIC循环简答:1.成功实施六西格玛需要遵循哪些关键原则?2.简述质量改进的特点。
建设项目质量管理PPT课件
第七章 建设项目 质量管理
⑵三阶段控制原理
就是通常所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这三阶段控制构成了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
• 事前控制 要求预先进行周密的质量计划。
全员参与质量控制作为全面质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就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理论认为,总目标必须逐级分解, 直到最基层岗位,从而形成自下到上,自岗位个体到部门团 队的层层控制和保证关系,使质量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部 门和岗位。就企业而言,如果存在哪个岗位没有自己的工作 目标和质量目标,说明这个岗位就是多余的,应予调整。
与建设地区 工程设施的 协调
质量目标也是一个系统
第七章 建设项目 质量管理
质量目标系统
质
设计
量
目 标 (
设备
土建施工、
总体 设备安装
要
目标
求
、 标
材料
其它
准
)
(2) 建设项目质量的特点 1) 影响因素多 2) 质量波动大 3) 质量变异大 4) 质量隐蔽性 5) 最终检验局限大 (3) 影响建设项目质量的因素 1) 人的因素 2) 材料的因素 3) 方法的因素 4) 施工机械设备的因素 5) 环境的因素
空间布置的 合理性
建筑物理功 能 (采光、通 风、隔声、 隔热)
生产和生活 使用功能
安全性 可维修性 有效性
保证强度要求 保证稳定要求 保证放火要求 保证抗震要求
满足使用寿命 要求 满足抗腐蚀性 要求
与环境 的协调
质量成本 质量效益
业主要求 的其它特 殊功能
六西格玛管理-第七章
7.1.1六西格玛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
l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GE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
在全公司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并取得辉煌业绩,从而使这一 管理模式真正名声大振。(受其好友—联合信号公司总裁 博西迪的影响。)
l 在GE,六西格玛管理被作为公司战略的一部分来实施,被
pU P(X u 4.5)
1(4.5) 3.4ppm
7.1.2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l 以上假定过程无偏移(数据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重
合)。可能性比较小。一般考虑偏移1.5σ。
7.1.2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两 个 中 心 偏 移
的 情 况
1.5σ
7.1.2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6 5σ 4 3 2 1 1 2 3 4 5 6
LSL
USL
PL
PU
产品特性不合格品率 p pL pU
其中pL为X低于格格下线的概率, pu为X高于规格上线的概率
pL
P(X
LSL)
LSL
,
pU
Pr( 2 X 2 ) Pr(2 Y 2) 95.45%
Pr( 3 X 3 ) Pr(3 Y 3) 99.73%
Pr( 4 X 4 ) Pr(4 Y 4) 99.9937%
标值、允许波动的范围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是对过程满 足顾客要求能力的一种度量。 (思考过程能力分析)
l σ水平越高,过程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强;σ水平
越低,过程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低;六西格玛管理
质量管理学第七章正交试验
质量管理学第七章正交试验1. 引言正交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用于研究多个因素对某个系统的影响。
它通过有限次数的试验,确定各个因素的主要效应和交互作用,从而帮助优化系统设计和改进产品质量。
本文将介绍质量管理学中的第七章内容:正交试验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
2. 正交试验的概念正交试验是一种试验设计方法,通过设计少量试验次数,得出一个系统对多个因素的主要影响和交互作用。
正交试验的特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试验数据,并能有效降低试验误差。
正交试验的结果可以为改进产品设计、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3. 正交试验的设计原则在进行正交试验时,需要遵守以下设计原则:3.1 因素选择选择适当的因素进行试验,通常应选择对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材料的选择、工艺参数的设置、设备的调整等。
3.2 因素水平的确定确定每个因素的水平,通常应选择多个水平以覆盖所需的试验范围。
不同水平的选择要合理,可以通过专家经验、历史数据和实际需求来确定。
3.3 试验的次数确定试验的总次数,每个因素水平的重复次数应相等。
试验次数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以根据试验目的、资源限制和试验效果要求进行衡量。
3.4 设计矩阵的建立建立正交试验的设计矩阵,将因素和水平配对,并按照一定规则排列。
常用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表设计、拉丁方设计、矩阵试验设计等。
3.5 结果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各个因素的主要效应和交互作用。
可以利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图表展示等方法来分析试验数据,从而得出有效的。
4. 正交试验的实施步骤进行正交试验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4.1 确定试验目的和范围明确试验的目的和研究范围,确定需要优化或改进的系统或产品。
4.2 确定试验因素和水平选择适当的试验因素,并确定每个因素的水平,可以借鉴相关文献、专家意见和历史数据。
4.3 建立正交设计矩阵根据试验因素和水平,建立正交试验的设计矩阵,并按照一定规则排列。
IT项目管理课件-第七章-项目质量管理
1.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续)
等级
对具有相同功能而技术特征却不尽相 同的实体进行分类
低等级和低质量并不相同,低等级意 味着功能不强,而低质量则意味着功 能的质量不好。两者并无逻辑关系
1.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续)
质量管理
决定质量政策、目标和责任的全 面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以及通 过诸如质量系统中的质量计划编 制、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 提高等手段对这些活动的实施。
2. ISO9000:2000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军事工业得到了 迅猛的发展,政府在采购军品时对 供应商提出了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
3. 全面质量管理(续)
戴明博士的PDCA循环
全面质量管理-戴明博士的管理14点
1.确定坚定的改进系统和服务质量的目标,瞄准最佳工作、满足用 户要求。
2.我们处于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新时代。软件经理必须面对挑战, 承担责任,并领导变革。
3.停止采用大规模审查(尤其是测试)方法提高质量。要把质量建 立到产品中。审查不是问题的答案。它来的太晚也不可靠,也 不产生质量。
的监督与对员工的监督一样重要。
8.去除恐惧,让员工有效工作。管理层对组织和环境的 错误负责
9.清除领域之间的障碍。人们必须具有团队精神。他们 必须预见并防止系统开发和使用时的问题。
10.不要以标语口号等形式要求零缺陷和提高劳动生产 率等。口号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11.不要使用量化的目标和责任分解。
12.建立工艺的尊严。项目经理的责任是把关注进度转 向质量
2. ISO9000:2000(续)
旅行社质量管理
一、导游服务质量的因素及标准 1.服务态度 2.导游知识 3.讲解技能 4.带团技能 5.带团购物 6.应急技能 7.仪表仪态
二、导游服务质量的保证体系
(一)完善四级监督管理系统 (二)建立旅游者评议服务质量和旅游者投诉制度
三、导游服务的偏差控制
(一)预防控制 (二)及时纠正
四、旅游者满意度管理
(一)旅游者满意度的含义 (二)旅游者满意度分析技术
【小资料】 不能让老人和孩子 成为行社附加费“潜规则”的受害者
退休教师王先生和老伴参加某出境游组团旅行社组织的澳新七日游,该团一行2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7人,18岁以下4人。旅行社的宣传单上写的是团费每人13000元,但在签订合同时,旅行社又要求60岁以上老人和18岁以下青少年每人多交3000元至3300元不等的附加费。王老师和老伴对附加费用提出质疑,旅行社工作人员的答复是:因60岁以上老年人和18岁以下青少年消费水平不高,所以向他们征收团费之外的附加费用,并表示这是众多旅行社普遍存在的“潜规则”。王老师是个细心人,据他观察,在整个行程中,60岁以上老人吃住行游和大家一样,旅行社并没有提供任何附加的服务,他们在旅游中的消费能力有时超过60岁以下的旅游者。以该团为例,7位老人平均购物消费在8000元人民币以上。王老师回国后,向有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投诉。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下,该出境游组团旅行社将多收的费用退还给了王老师,并受到了相应的行政处罚。王老师觉得这种“潜规则”是对老年人和孩子的歧视和勒索,应坚决予以制止。 启示: 第一,旅游者在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时,应要求旅行社在合同中明确交通、住宿、餐饮服务安排及其标准;旅行社统一安排的游览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时间;旅游者应当交纳的旅游费用及交纳方式;旅行社安排的购物次数、停留时间及购物场所名称;需要旅游者另行付费的游览项目及价格等。 第二,《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同一旅游团队中,旅行社不得由于旅游者存在的年龄或者职业上的差异,提出与其他旅游者不同的合同事项,如附加费用等,除非旅行社提供了与其他旅游者相比更多的服务或旅游者主动要求,违者要受到处罚。 第三,如果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仅因旅游者年龄或者职业上的差异,对旅游者提出附加费用要求,或者拒绝继续履行合同、提供服务,或者以拒绝继续履行合同、提供服务相威胁,旅游者可以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要求立即制止旅行社、导游、领队的行为,也可在旅游活动结束后,向组团社所在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投诉,要求赔偿。 第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仅因旅游者年龄或者职业上的差异,对旅游者提出附加费用要求,或以欺骗、胁迫等形式要求旅游者缴纳附加费用的旅行社和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将依照有关法规予以处罚。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第七章 支持
(五)监视和测量资源(22163)
组织必须保留相关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组织必须保持这些资源的登记册,记录其类型、唯一性标识、地点或管理人员、校准或检定周期 (如,记录于一中心应用软件中)。 注:监视和测量资源可能是:测试硬件、测试软件、自动测试设备(ATE)或用于生产检验数据 的绘图仪。也包括员工个人拥有的、内部开发的或顾客或其他外部供方提供的设备。 内部检定或校准时,组织必须: e)建立相关的方法和接收准则; f)确保环境条件适宜于进行检定或校准。
(六)组织的知识 7.1.6 组织的知识
组织应确定必要的知识,以运行过程,并获得合格产品和服务。 这些知识应予以保持,并能在所需的范围内得到。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组织应审视现有的知识,确定如何获取或接触更多必要的知 识和知识更新。 应将与产品和服务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文件作为必备知识,予以应用,保持并适时更新。 注1:组织的知识是组织特有的知识,通常从其经验中获得,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使用和共享的 信息。 注2:组织的知识可基于:
7.2.1 能力---补充(16949)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过程,识别包括意识(见第7.3.1条)在内的培训需求, 并使所有从事影响产品要求和过程要求符合性的活动的人员具备能力。从事特定指 派任务的人员应按要求进行资格认可,尤其关注对顾客要求的满足。
一、资源
(一)总则
7.1.1总则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组织应考虑:
a)现有内部资源的能力和局限; b)需要从外部供方获得的资源。
7.1.1.1 总则——补充(22163)
组织必须建立、实施和保持预算计划、批准和控制的形成文件的过程。
此过程必须考虑: a)过程执行时最少所需的人员和基础设施资源(见4.4.1d); b)现有订单及预测; c)风险储备(如,潜在的资源缺乏)。 组织必须保留相关形成文件的信息。
《质量管理》知识点汇总(二)7-11章
202104考期考前冲刺督学知识点汇总(二)《质量管理》第七章质量改进(重点章节)成功组织的质量改进举措:①组织的所有层次都要设立质量改进目标;②确立持续改进过程或程序;③在所有业务中实施质量改进;④全员质量培训;⑤向员工充分授权,促进他们参与质量改进活动;⑥建立衡量进展情况的评价指标;⑦管理层定期评审改进目标的达成情况;⑧设立奖励表彰制度;⑨修改薪酬制度以鼓励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是质量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着重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能力的那些质量管理活动。
(2)特点:①质量改进不同于质量控制;②质量改进是以项目的方式实施的;③质量改进是普遍适用的;④质量改进是无止境的;⑤质量改进是需要付出成本的;⑥质量改进的成果主要来自于关键的少数项目。
朱兰质量改进程序:①提出证据;②确定项目;③建立团队;④实施诊断;⑤进行治疗;⑥保持成果。
高频PDCA循环(戴明环):(简答/论述)试述如何运用PDCA循环开展质量改进活动:应用PDCA循环开展质量改进活动重点是抓好四个阶段的活动,即计划(Plan)、实施(Do)、学习(Study)和行动(Action),“学习”在最初被称为“检查(Check)”。
(1)计划阶段:重点是了解现状并描述过程,理解顾客期望,收集数据,识别问题以及开发解决方案和行动方案。
(2)实施阶段:对计划阶段形成的行动方案进行验证,并予以实施。
(3)学习阶段或检查阶段:评价结果,记录经验教训,决定是否需要关注更进一步的问题或机会。
(4)行动阶段:标准化,即将最后的方案转化为制度和规范,以使在整个组织中被作为最佳实践来推行。
实现六西格玛目标的“六步法”:①明确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②明确你的顾客是谁,他们的需要是什么;③为了向顾客提供使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你需要什么;④明确你的过程;⑤纠正过程中的错误、杜绝无用功;⑥对过程进行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确保改进的持续进行。
第七章 项目质量管理
质量理念的发展
质量的适用性使得我们必须关注那部分没有 显性的转化成规范和要求的客户期望 ISO:质量是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 等)满足明确和隐含的需要能力和特性总 和。”
过程的质量决定最终产出物的质量
质量和等级
等级:具有相同使用功能而不同质量要求的 实体的类别或级别 低等级的产品也可以是高质量的
• 它把影响产品质量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树状图的方式表示出来,使 人一目了然,便于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 以结果作为特性,以原因为因素,在它们之间用箭头联系表示因果 关系 • 最后细分出来的原因应是具体的,便于采取实际措施 • 在细分原因时,应集思广益,力求分析结果准确而无遗漏,充分发 动项目成员头脑风暴
质量控制
监视项目的具体结果,确定其是否符合相关 的质量标准,并判断如何能够去除造成不合 格结果的根源。
• 项目产品的质量控制:如可交付成果的质量控制
• 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如成本与进度绩效的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
直接对项目质量进行把关和纠偏的工作
项目实施质量的度量 项目实施质量与质量标准的比较
控制范围:结果在控制范围,则过程是受控的
质量控制的依据
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项目质量控制标准与要求 项目工作绩效信息
质量核检清单
质量控制的方法
检查
• 检查产品:通过测试、测量和检查等手段检测项目产出 物的质量 • 检查工作:检查项目工作过程和方法满足质量要求
质量控制的方法
控制图
• 需求评审、设计评审、培训、市场调研、预防措
施等
鉴定成本:在产品产出之后,评价产品或过 程是否达到要求而支出的成本
• 检验、测试等
均属于一致成本
质量规划的方法
7.1质量管理概述
切尔诺 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进行
一项实验时,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 t 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 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酿成人类利用核能的一大 灾难。事故发生后,原苏联政府和人民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清 除、掩埋了大量污染物,为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建起了钢筋水泥 ‚石棺‛。此外,离核电站30km以内的地区还被辟为隔离区,很多 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报告说,全 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 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原苏联专家在总结这起核电站 事故的教训时指出,有关人员玩忽职守、粗暴违反工艺规程是造成 事故的主要原因。
质量,是符合规格。
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符合规格,是因为在日常生 活中,有这样一个错误的假设,即,质量是指好、 豪华、明亮和重要。我们常说:‚好质量‛、 ‚坏质量‛、‚生活质量‛。这是相对值。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假设,定义‚符合规格‛ 有一定的道理。当我们谈论‚生活质量‛时, 就须用专门术语定义。例如:满意收入、健康、 污染控制、政治环境以及其他可以衡量项目。 只有所有标准都给予定义和衡量,生活质量的 衡量才是可能和有实际意义的。 工业同样如此。规格必须明确指出以便不会产 生误解。不论在何处看到‚质量‛一词,其意 义就是‚符合规格‛。一辆符合所有设计规格 的小汽车就是一辆‚有质量‛的小汽车。
1.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的有 效武器,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企业真正的 生命力‛。 ‚倒了牌子的商品,想东山再起,如同下了台的总统 期冀重返白宫一样,绝无可能‛。 ‚三鹿奶粉污染事‛ ‚常德三株口服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大环套小环
(2) 阶梯式上升
图
PDCA循环图
(3) 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三节 质量管理体系及ISO9000族标准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
的管理体系,是组织若干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实施和
保持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维持改进其有
第七章 质量管理
第一节 质量与质量管理
一、质量的概念及其发展 1. 质量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
证——术语》把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
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质量是一组
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最初用于产品,后逐
步扩展至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上述几 项的组合。
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
“戴明环”。PDCA四个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中所 代表的含义如下: (1) P(Plan)——计划; (2) D(Do)——执行; (3) C(Check)——检查; (4) A(Action)——处理。
处理 A 检查 C
计划 P 执行 D
PDCA循环有如下特点:
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组织质量方针
的具体体现。目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以便实施
和检查。
(3) 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 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它的关键 是制定质量目标并设法使其实现。
(4)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其目的在于保证
质量满足要求,为此要解决要求或标准是什么、
质量的实质,去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3) 广义性质量的概念
ISO总结不同的质量概念加以归纳提高,并逐步
形成人们公认的名词术语,即“质量是一组固有
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含义十分广泛,既
反映了要符合标准的要求,也反映了要满足顾客
的需要,综合了符合性和适用性的含义。
二、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其发展
(2) 适用性质量的概念
从使用角度定义产品质量,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
作为衡量依据,认为产品的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 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顾客需要的 程度。”质量从符合性发展到适用性使人们对质量 的认识逐步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顾客对他们消
费的产品和服务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这意味着组
织要从“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两方面去理解
的管理体系不完善,产品规范本身就不可能始
终提供和支持满足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因此不
仅要对产品特性提出要求,而且还要求供方有
质量保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保证技术委 员会(TC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标准。1987年发布了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 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 9001《质 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 证模式》、ISO 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 的质量保证模式》、ISO 9003《质量体系——最 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 9004《质 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等6项标准, 通称为ISO 9000系列标准。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60年代行为科学在质量管理方面中应用,强调重视 人的因素,主张调动人的积极性、员工参与管理。
于是在质量管理中相应地出现了“自我控制”、“
无缺陷运动”、“QC小组活动”,随着市场竞争加
剧,各国组织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
”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
安全可靠。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起步发展较早,以东京大学教授 石川馨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在引进美国的经验后根据 本国特点进行研究和实践,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质 量管理——全公司质量管理(简称CWQC),认为提 高产品质量首先要提高全公司的工作质量,而且要 注意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早期和建立起防止可能出 现不合格的预防措施。日本还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和 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QC)活动,并创造了一些通 俗易懂的管理方法,包括归纳整理的新七种管理工 具,为全面质量管理充实了大量新鲜内容,质量管 理的手段也不再限于数理统计,而是全面运用各种 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
如何实现、需要对哪些进行控制等问题。
(5)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这里指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
。质量保证分为内部和外部保证两种,内部质量保
证是组织向自己的管理者提供信任,外部质量保证
是组织向顾客或其他相关方提供信任。
(6) 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目的在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由
质量具有如下特性: (1) 经济性
(2) 广义性
(3) 时效性 (4) 相对性
2. 质量概念的发展 (1) 符合性质量的概念 以“符合”现行标准程度作为衡量依据,符合标准 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符合的程度反映了产品质量 的一致性。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过去认为先进的 标准现在可能已经落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产品 只要符合标准就满足了顾客的需求,这样已经不能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即使百分之百符合落后标准的 产品也不能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同时“规格”、 “标准”不可能将顾客的各种需求和期望都规定出 来,特别是隐含的需求和期望。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原则
1. 管理者重视并参与
2. 把握思想、目标和体系等要点 3. 打牢基础,搞好组织协调工作 4. 讲求综合效益,摆正质量和成本的关系 三、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工作程序
1.分析决策
3.正式实施
2.先期准备
4.扩展综合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最早是
于要求是多方面的,因此质量改进的对象可能会涉 及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产品等方面,同时 由于各方面的要求不同,为确保有效性、效率或可 追溯性,组织应注意识别需改进的项目和关键质量
要求,考虑所需的过程,以增强组织体系或过程实
现产品满足要求的能力。
3.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 运动”,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为保证生产各 环节协调发展,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其间必须有 专门的检验环节,便将产品的检验从制造过程中分 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过程。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 大,对零部件的互换性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组织 因此设立了检验部门,配备了专职检验队伍,负责 产品质量检验和管理工作。
应对自己的市场被同类日本企业蚕食而创立的一
种质量改进方法,在通用电气、联合信号等一些
世界级企业中实施并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就后,
广泛被人们接受并应用于实际。
(4)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是80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一种世 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 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 卓越绩效模式”得到了企业界和管理界的公认,几 乎所有经济发达和强劲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均建立了 各自的卓越绩效(质量奖)模式,以推动所在国家 、地区的经营管理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最经典 的卓越绩效模式是三大质量奖:美国波多里奇国家 质量奖、欧洲质量奖和日本戴明奖。其中波多里奇 国家质量奖的影响最广泛。
第二节
全面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简称TQM)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
员参与为基础,目标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
组织所有成员和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
理途径。
• 其特点有:
1.全过程和全员参与 2.提高组织各方和全社会的效益 3.充分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中广泛运用各种方法,统计方法是重要的组 成部分,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分析、试验设计、时 间序列分析等。另外还有很多非统计方法。常用的质量管理 方法有所谓的老七种工具,即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控 制图、散布图、分层图、调查表;还有新七种工具,即关联 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 PDPC法、矢线图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方法近年来得 到了广泛的关注,如质量功能展开(QFD)、田口方法、故障 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头脑风暴法、六西格玛法、水平 对比法、业务流程再造(BPR)等。
基于上述背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费根堡 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先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 思想。费根堡姆在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 一书中提出: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相关方受益 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质量管理是公司 全体员工的责任;质量控制不能仅限于制造过程, 在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均需要质量管理;解决问题 方法多种多样,不是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 主张用全面质量管理代替统计质量控制。
1. 质量管理的定义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 调活动。质量管理是组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组织围绕质量而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指挥
、控制和协调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
2. 质量管理活动要素 (1) 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 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2) 质量目标
效性。
二、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质量管理
体系的理论基础
1员参与 4. 过程方法 5. 管理的系统方法 6. 持续改进
7. 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决策
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三、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1. ISO9000族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人们发现许多的 产品质量问题在使用时才逐渐暴露,如果组织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这一阶段是以半成品、成品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的 质量管理阶段,这种事后检验杜绝了不合格品流入 下一工序或出厂,对于保护顾客利益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但同时应看到,它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 预防和控制作用。百分之百检验会增加费用,在大 批量生产情况下弊端尤为突出,在一定情况下既不 经济也不可能,并且这种方式只注重结果,缺乏系 统意识,没有预防能力,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时容易 出现质量推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