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读经典教案
四年级朝读经典-教案19.20课.doc

19、查道挂钱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初步理解文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朗读,难点是背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读课题,释意。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测预习,生字词教学。
3、小组汇报:词语理解:淳厚:淳朴厚道。
犯:冒犯。
较:比较。
务宽恕:力求做到宽恕。
按部:巡视所管辖的地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上生字新词大声读文。
2、划分节奏,正确、流利朗读。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四、深入读文,理解文意1、结合图片,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
原文: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
道性淳厚,有犯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
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翻译:查首,字湛然,是歙州休宁人。
查道天性淳朴厚道,别人冒犯了他,他从不计较,所到之处,总是宽厚待人。
他曾经处出巡视自己的管辖的地方,路边枣子长得很好,随从摘了一些献给他,他算好了那些枣子的价钱,将钱挂在树后才离去。
3、教师归纳、总结。
五、感悟诗情,尝试背诵1、按节奏,有感情读文。
2、思考文章表达的情感。
3、尝试背诵六、拓展延伸,感情升华学了本课你有什么启示?你打算怎么做?20、专心一志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初步理解文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朗读,难点是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能激趣导入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主识字,小组内交流,班内展示,展示自己预习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尝试划分节奏,大声读文。
(个别、小组、集体读等)2、结合注释,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3、小组合作,整合语言,派代表发言。
四、深入读文,理解文意1、深入读文,结合图片,想象情景。
2、查字典、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县:遥远、很长。
服:从事。
参:配合成三。
涂:道路。
3、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班内展示。
原文:今使涂之人伏木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第一章:《三字经》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字经》,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教学内容:1. 《三字经》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2. 《三字经》的开头部分:“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教学步骤: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字经》的开头部分,让学生感受经典的语言魅力。
3. 教师逐句解释《三字经》开头部分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三字经》的理解和体会。
5. 教师总结并强调《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弟子规》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了解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和道德规范。
2.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家庭礼仪。
3. 引导学生尊重父母、师长和他人。
教学内容:1. 《弟子规》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2. 《弟子规》的开头部分:“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见闻。
”教学步骤:1. 教师向学生介绍《弟子规》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弟子规》的开头部分,让学生感受经典的语言魅力。
3. 教师逐句解释《弟子规》开头部分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弟子规》的理解和体会。
5. 教师总结并强调《弟子规》中的家庭礼仪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尊重父母、师长和他人。
第三章:《百家姓》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百家姓》,了解中国的姓氏文化和家族传承。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百家姓》的背景介绍和编写目的。
2. 《百家姓》中的部分姓氏及其含义。
教学步骤:1. 教师向学生介绍《百家姓》的背景和编写目的,引发学生的兴趣。
朝读经典好学三喻教案周萍

课题
好学三喻
备课教师
周萍
教学
目的
1理解意思
2能够背诵
教学
准备
图片,相关故事
教
学
过
程
一、简介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二、注释。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意思“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作业设ຫໍສະໝຸດ 计背诵教学小结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解了意思,知道了要从小好好学习;再进行诵读,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翻译: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
2、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的意思“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
3、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意思“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
4、补充。出自:汉·刘向《说苑·建本》
三、理解诵读。
板书设计
好学三喻
朝读经典三年级学生读本讲课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源第一课:始祖神话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第二课:华夏之号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第三课:华夏民族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一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第四课:泱泱中华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第五课:中国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单元九州同第六课九州起源皇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第七课九州山河第七课九州山河(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二)中国水,三大纲,黄河黑水扬子江。
淮通江,济入黄,四渎今只二渎长。
第八课古风唐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九课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单元:人文兴第十课: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十一课:人文初祖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第十二课:五伦讲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第十三课:礼乐匡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第十四课:百工之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坐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第四单元立诚信15. 何谓信【宋】袁采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16.无信不立《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7.君子耻不信《荀子非十二子篇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18. 晋侯守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19. 商鞅【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二年级朝读经典教案11-20课

11、养身莫善于习动教学目标:1、知道文章所要表达的强身健体的意思,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2、能熟练地背诵文章。
3、从小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文章蕴含的道理,背诵文章。
教学准备:故事教学过程一、说说你喜欢哪项运动。
二、说说你参与过哪些运动。
三、运动给你带来了哪些欢乐和有趣的事。
四、你最喜欢和谁一起运动,为什么?五、熟练背诵课文。
六、总结。
板书设计11、养身莫善于习动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
12、徐霞客传教学目标:1、知道文章所要表达的强身健体的意思,理解文章蕴含的道2、能熟练地朗读、背诵文章。
3、从小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文章蕴含的道理,朗读、背诵文章。
教学准备:故事教学过程一、徐霞客简介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江苏江阴人。
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
他经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
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
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2014年11月25日,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活动在京启动,主办方将在2015年5月19日公布第一批认证入选名单。
二、《徐霞客传》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
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
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
朝读经典教案

朝读经典教案2016秋三年级朝读经典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 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 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诵读内容为六部分:1、中华源2、九州同3、人文兴4、立诚信5、谨守时6、恕之道三、教学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朝读经典20分钟。
四、课程计划:1. 每周的朝读经典课及每天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 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 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五、教学策略: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六、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一)必读书目1、《语文经典读本》2、《爱的教育》3、《稻草人》4、《宝葫芦的秘密》(二)选读书目1、杨红樱系列2、《周恩来》3、《雷锋的故事》4、《岳飞传》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6、《中国节日故事》7、《中华美德故事》1、始祖神话、作者简介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扌专tu <n :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三年级朝读经典教案标题:三年级朝读经典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朝读经典,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 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 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进行朝读。
教学准备:1. 经典作品的教材或文本,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话》等。
2.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或电视机。
3. 黑板、白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创造一个温馨的阅读氛围,欢迎学生进入教室。
2.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朝读经典。
3. 引用一句经典名言或短句,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该句子的理解。
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选定的经典作品的封面或插图,并简要介绍作者和故事背景。
2. 与学生一起朗读故事的开头部分,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喜爱之处。
拓展(15分钟):1. 分发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复印故事中的某个章节,让学生在小组中阅读并互相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核心思想和人物形象,并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点。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使他们思考故事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巩固(15分钟):1. 选择一个重要的情节或对话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 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情感表达的技巧。
3.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并鼓励其他学生给予反馈和建议。
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朝读经典的重要性和益处。
2. 鼓励学生继续朝读经典作品,并在课后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感受。
3. 提供一些建议和推荐,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和兴趣的经典作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书店,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作品。
2. 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进行朝读经典的活动,并与家人分享他们的收获。
朝读经典教案表样(四年级邓)

年级
四年级
课题
爱民利民 授课人 邓小华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会背诵以及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孝文帝的爱民利民思想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导入。2、板书课题。读课 题,释意。3、作者介绍。 二、初读诗文,自主预习 1、读诗文,画出生字 新词。2、检测预习,疏通生字词 。3、小组汇报 三、再读诗文,掌握诗意 。1、自己读,读流利 2、同桌互读 3、和同桌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4、和 同桌说说自己对本文的理解。5、师归纳、总结 四、感悟文情,尝试背诵 1、 按节奏有感情读文。2、思考本文表达的情感。3、尝试背诵。五、复述本文大 意,体会本文的爱民利民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六下朝读经典教案

15、钓而不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钓而不纲的含义,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古人很早就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我们要想保持生态平衡,对自然资源就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二、研读诗文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诗文含义见课本54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泾渭分明。
五、小结拓展交流讨论16、天地之道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晓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利川規律.却无法改变規律。
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师: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利川規律.却无法改变規律。
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
二、研读诗文(1)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圆则疾,风雨不节令则饥。
(2)(汉)司马迁春秋冬夏,或暑或寒。
寒暑不和,贼气相奸。
同岁异节,其时使然。
故今春生更长,秋收冬藏。
三、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五、拓展延伸1、阅读《坎尔井》2、谈感受17、牛山之木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为之拼搏,终将大有作为。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教师讲述白龙马说:“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
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你在磨房自己的小圈圈原地踏步。
”驴愕然:什么是目标?2、教师:什么是目标?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1、介绍诸葛亮。
2、师范读,学生互读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9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8、网开三面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网开三面的含义,明白从宽处理,给犯罪者一条弃旧图新的出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古人很早就明白从宽处理,给犯罪者一条弃旧图新的出路。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第一章:《三字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字经》,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和道德观念。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原文讲解。
2. 《三字经》中的故事讲解。
3. 《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解析。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三字经》原文、故事和道德观念。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讲解:逐句讲解《三字经》原文,讲解其中的故事和道德观念。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三字经》片段。
2. 写一篇关于《三字经》学习心得的文章。
第二章:《弟子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了解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和家庭伦理。
2.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
3. 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美德。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原文讲解。
2. 《弟子规》中的故事讲解。
3. 《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解析。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弟子规》原文、故事和道德观念。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弟子规》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讲解:逐条讲解《弟子规》原文,讲解其中的故事和道德观念。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弟子规》条款。
2. 写一篇关于《弟子规》学习心得的文章。
第三章:《百家姓》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百家姓》,了解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初中朝读经典教案

初中朝读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论语》选段,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人生态度、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儒家思想的特点。
2. 孔子的人生态度、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
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准备:1. 教师提前准备《论语》选段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论语》选段,了解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 学生分享预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论语》选段,解释生僻词语,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 针对选段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孔子的人生态度、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选段内容,分析孔子的人生态度、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与《论语》选段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2. 学生分享案例分析的心得体会。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启示的短文。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论语》选段,使学生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讲解和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人生态度、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朝读经典》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古人知错能改,凡事多自我反省,知晓到错误马上改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
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15课时择善而从一导入新课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四反复大声诵读五生谈感受六讲述“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语故事。
学生谈感受七齐诵三遍背诵一遍第16课时知过即改一导入新课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四反复大声诵读五生谈感受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七知识拓展:《诫子书》第17课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导入新课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四反复大声诵读五生谈感受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七知识拓展:《颜氏家训》第18课时改过之人一导入新课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四反复大声诵读五生谈感受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七知识拓展:《朱子家训》第五单元勤且俭教学目标:理解“勤”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理解。
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19课时一生之际在于勤一导入新课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四反复大声诵读五生谈感受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七介绍《增广贤文》八知识拓展:“财”字与贝壳第20课时少时须勤一导入新课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四反复大声诵读五生谈感受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七介绍《白兔记.牧牛》八知识拓展:《春耕的习俗》第21课时物来不易一导入新课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四反复大声诵读五生谈感受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七知识拓展:《节用》第22课时训俭示康一导入新课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四反复大声诵读五生谈感受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七知识拓展:《苏轼房梁挂钱》第23课时克勤克俭一导入新课二师范读生自己大声朗读三学生根据文意解释理解句子四反复大声诵读五生谈感受六齐诵三遍背诵一遍七知识拓展:《季文子以节俭为荣》第六单元赤子心教学目标:理解楚典故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秋三年级朝读经典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诵读内容为六部分:1、中华源2、九州同3、人文兴4、立诚信5、谨守时6、恕之道三、教学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朝读经典20分钟。
四、课程计划:1.每周的朝读经典课及每天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五、教学策略: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六、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一)必读书目1、《语文经典读本》2、《爱的教育》3、《稻草人》4、《宝葫芦的秘密》(二)选读书目1、杨红樱系列2、《周恩来》3、《雷锋的故事》4、《岳飞传》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6、《中国节日故事》7、《中华美德故事》1、始祖神话一、作者简介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抟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赏析《女娲造人》是一篇创世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能抟土造人、洒泥成人,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同时,女娲的行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2、华夏之号一、作者简介孔颖达(574年-648年10月10日),字冲远(一作沖远、仲达、沖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
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
唐朝经学家。
孔颖达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
入唐,任国子监祭酒。
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服章:泛指服饰、衣冠。
谓:称呼。
全文大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
春秋以后,又称诸夏。
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国必利益,君臣必称吾国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啊!三、赏析这是“华夏”一词的一种说法来源华,服章之美为之华!汉族的民族服饰在世界上最为美丽,华美,几千年以来被万邦推崇~ 夏者,家继礼法圣贤之学,国从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圣贤传,而国家继吾国吾民之利益而世代传承,这也是真真正正的夏章。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四、熟读成诵。
3.华夏民族一、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诸:众,各个。
错:交错。
交通:交往。
渐:慢慢地。
三、赏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
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四、熟读成诵。
4.泱泱中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知识新授1、原文试读。
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2、注释讲解。
3、文章意思。
中华,就是指中国。
既然亲身接收了王道教化,自然就是中华儿女了,穿衣戴帽有威仪,风俗讲究孝悌,立身处世追求礼和义,所以称之为中华。
4、文章内涵。
三.知识拓展。
四.指导背诵。
5.中国历史朝代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新授。
1、原文。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2.注释讲解。
3、文意。
4.知识拓展三、知道背诵。
6、九州起源一、作者简介《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炼,对仗工整,易诵易学、易懂易记。
全书内容包罗广泛,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知识与词汇,象一部微型百科辞书。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
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
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
夏禹治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
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不仅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翻译: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
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三、熟读成诵。
7、九州山河一、作者简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泰山: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
华山: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衡山:又名南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
由于气候条件较其它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嵩山: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
译文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
译文二:中国的河流,有三大水系,他们是黄河、黑龙江和长江。
淮河流入长江,济水流入黄河,古代的四大河流,今天只有长江、黄河长流入海。
三、熟读成诵8、古风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
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三、赏析这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首。
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据《资治通鉴·天宝九载》记载,唐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