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f5b03d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d.png)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势和地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势和地形”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对理解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农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有着关键作用。
教材首先通过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接着,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分布情况。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地势和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
但对于地势和地形这种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观察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并能在地图上指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能够识别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说出其分布特点。
(3)理解地势和地形对我国气候、河流和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2)地势和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地理位置及名称。
(2)理解地势和地形对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地理七年级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8.
![地理七年级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8.](https://img.taocdn.com/s3/m/e0a773a3960590c69ec376ac.png)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其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由于其内容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也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
所以本课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
因而,学好本课,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则,根据大纲知识、能力及思想教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从而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知识目标、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这是本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4..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
但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二、教法运用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7e6064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9.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
教材从地势和地形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特点。
地势方面,主要讲述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地形方面,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形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地势与地形的特点,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图的阅读、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等知识。
但他们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地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学会分析地势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案例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理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地势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势与地形的区分,地势与地形对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地势与地形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中国地形地貌的视频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讲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点,以及地势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势与地形的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势与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ab214f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6.png)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引言概述:中国地形丰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等各种地貌类型。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阐述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地理环境。
正文内容:一、高山地形1.1 高山地形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多、植被稀疏。
1.2 形成原因:1) 构造运动: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青藏高原构造带,地壳运动导致高山地形的形成。
2) 风化侵蚀: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使得部分地区的山地逐渐升高形成高山地形。
3) 冰川作用: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也是高山地形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平原地形2.1 平原地形的特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2.2 形成原因:1) 河流冲积:长期的河流冲积作用使得河流两岸的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平原地形。
2) 海岸沉积:海洋侵蚀和沉积作用也是平原地形形成的原因之一。
3)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或下沉,形成了一些大面积的平原地形。
三、丘陵地形3.1 丘陵地形的特点:地势起伏、土壤疏松、植被茂盛。
3.2 形成原因:1) 风化侵蚀: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使得山地逐渐被侵蚀形成丘陵地形。
2) 水力侵蚀:河流的冲刷和侵蚀作用也是丘陵地形形成的原因之一。
3)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形成了一些丘陵地形。
四、盆地地形4.1 盆地地形的特点:地势低洼、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4.2 形成原因: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下沉,形成了一些盆地地形。
2) 河流冲积:长期的河流冲积作用使得河流两岸的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盆地地形。
3) 海岸沉积:海洋侵蚀和沉积作用也是盆地地形形成的原因之一。
五、河流和湖泊5.1 河流的特点:流域广阔、水量丰富、对农业和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5.2 湖泊的特点:湖泊众多、分布广泛、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地形的多样性是由构造运动、风化侵蚀、冰川作用、河流冲积和海岸沉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7f5000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a.png)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引言概述: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地理特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包括高山地带、平原地带、丘陵地带、盆地地带和沿海地带。
一、高山地带:1.1 高山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1.2 高山地带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有大量的冰川和雪峰。
1.3 高山地带的地形特点是峰峦叠嶂,山势险峻,地势起伏较大。
二、平原地带:2.1 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长江平原和东北平原。
2.2 平原地带地势平整,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2.3 平原地带的地形特点是广阔平整,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三、丘陵地带:3.1 丘陵地带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地区,包括华北丘陵、华东丘陵和华南丘陵。
3.2 丘陵地带地势较高,起伏较大,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3.3 丘陵地带的地形特点是山丘连绵,沟壑纵横,土地多为丘陵地貌。
四、盆地地带:4.1 盆地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
4.2 盆地地带地势低洼,多为内陆的封闭盆地,气候干燥。
4.3 盆地地带的地形特点是平整开阔,盆地内有丰富的矿藏资源。
五、沿海地带:5.1 沿海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5.2 沿海地带地势平缓,河流众多,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5.3 沿海地带的地形特点是海岸线蜿蜒,沿海平原广阔,海湾和海峡众多。
总结:中国的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地带、平原地带、丘陵地带、盆地地带和沿海地带。
每一个地带都有独特的地形特点和地理特征,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提供了基础。
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中国的地势》说课稿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中国的地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6fb401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4.png)
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地形——中国的地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形——中国的地势》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种类、分布特点以及地形对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地势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形地势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以及地形地势对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了解地形地势对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地理特色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地形地势对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形地势分布规律,地形地势对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种类及其分布特点。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以及地形地势对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4.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形地势特点为例,让学生分析地形地势对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形地势对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形地势的特点及影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地形种类: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分布特点: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2.地形地势对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地形地势对农业的影响:适宜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发展等–地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小组合作的表现等。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2c8bf6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b.png)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中国的地形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形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景观和多样的地貌类型。
本文将从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地貌类型和地理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东北与俄罗斯接壤,北界蒙古国,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相连,南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西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西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相连。
二、地形特点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
东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南部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北部以平原和沙漠为主。
三、地貌类型1. 山地中国的山地分布广泛,主要有长白山、昆仑山、天山、秦岭、太行山、华山等。
其中,长白山是中国最北的火山山脉,昆仑山是中国最长的山脉,天山是中国最高的山脉。
2. 平原中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其中最有名的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这些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中国的粮食基地。
3. 高原中国的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中最著名的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源和牧区。
4. 盆地中国的盆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是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
这些盆地地势低洼,气候干燥,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区。
四、地理意义1. 自然资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山地和高原地区富含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铜、锌等。
平原和盆地地区适宜农业发展,是中国的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主产区。
2. 水资源中国地形复杂,河流众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要道,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生态环境中国地形多样,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
地形与地势说课稿
![地形与地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0b1377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d.png)
地形与地势说课稿1、说教材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具体教材版本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地形与地势的知识,是后续学习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重要基础。
1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理解地势阶梯的划分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12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地势阶梯的特点。
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2、说教法21 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展示我国地形与地势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11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12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说学法3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基础知识。
311 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312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说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壮丽山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411 讲授新课展示中国地形图,介绍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结合地势剖面图,讲解地势阶梯的划分及特点。
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41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地形与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开展读图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413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重点知识。
414 布置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如填图、简答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收集有关地形与地势的资料,拓展知识面。
5、说板书设计51 主板书标题:地形与地势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势阶梯的划分及特点地势的影响511 副板书学生回答问题的要点补充的知识点以上说课稿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说课讲课稿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说课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6185fd2bb4cf7ec4afed047.png)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顺河中心学校吴宝玉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我下面从八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该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七年级地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我国地形的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本章其他各节的主要基础。
本节教材共有三个内容:第一部分介绍地势的概念和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介绍我国地形的两大特点:地形类型多,山区面积广,并讲述了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分布及特点;第三部分讲述我国主要山脉及走向,这些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二、说学情现状分析:七年级初中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讲解我国地势地形知识,对地势、地形的概念理解不深,但对名山大川有初浅认识,教学本节内容,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照片、动画等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浓厚兴趣,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本节地理知识,并能对我国壮丽山河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树立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了解我国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
2、认识我国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3、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分布和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
理由:地势的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必须让学生在读懂我国地形图后,建立一个整体认识,才能理解地势及地形特点。
2、教学难点: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②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理由: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沛降水。
河流自西向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水陆交通、阶梯状分布落差大,蕴含丰富水能资源。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c6b41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c.png)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引言概述: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河流等各种地貌类型。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
一、山脉1.1 主要山脉:中国的主要山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其东段为中国的西藏地区。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昆仑山脉是中国的重要分水岭,分隔了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区。
1.2 地形特点:中国的山脉纵横交织,形成为了许多壮丽的山峰和深邃的峡谷。
山脉对于中国的气候和地貌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寒冷的西风,形成为了中国的青藏高原,也为中国南方提供了水源。
1.3 经济价值:中国的山脉不仅具有自然景观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山脉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
山脉还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为农业和工业提供了珍贵的水资源。
二、高原2.1 主要高原:中国的主要高原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旅游区。
2.2 地形特点:中国的高原地势较高,气候凉爽,多山多水。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的美誉,其高海拔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其成为研究和保护的重点。
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山川纵横,有着独特的自然体面。
2.3 经济价值:中国的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
高原地区的水电资源丰富,为中国的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高原地区的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为主,也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区。
三、平原3.1 主要平原:中国的主要平原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华北平原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区。
3.2 地形特点:中国的平原地势较低,地势平整,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和人口聚居。
华北平原地势平整,气候干燥,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说课稿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c2a0a22ed630b1c59eeb5d5.png)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小池镇一中潘治能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本课是中图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图例,分层设色地图,地形剖面图以及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基础上的学习,是学生对中国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课既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
中国地势特征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因此《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节在七年级地理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分析我国地势的特点并识记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和主要地形。
2、了解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爱家之情。
3、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的特征和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是本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年龄偏小,动能、势能、季风、海陆热力差异等相关知识还不具备,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尚低,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多加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因此,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确立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
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爱发表见解;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很少;注意力不集中;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总结概括能力不足。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https://img.taocdn.com/s3/m/530c65a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a.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但同时,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图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2.教学难点: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中国地图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形特征以及主要的地形区。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强调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势与地形的特点和作用。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势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地势对气候、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91c8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9.png)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引言概述: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和地势高低的分布情况。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多样化的地形特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国的地形,包括高原地形、山地地形、丘陵地形、平原地形和盆地地形。
一、高原地形:1.1 藏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海拔较高,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主要有昆仑山、祁连山等山脉。
1.2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势较为平缓,气候寒冷干燥,植被稀疏。
主要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等山脉。
1.3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势较为平整,气候湿润,植被丰富。
主要有大别山、武夷山等山脉。
二、山地地形:2.1 华北山地: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地势较为险峻,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主要有太行山、燕山等山脉。
2.2 华东山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气候温和,植被丰富。
主要有黄山、天目山等山脉。
2.3 华南山地: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湿润,植被茂密。
主要有五岭、南岭等山脉。
三、丘陵地形:3.1 华北丘陵: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地势较为平缓,气候温和,植被丰富。
主要有太行山余脉、山西丘陵等。
3.2 华东丘陵: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气候温和,植被丰富。
主要有浙江丘陵、福建丘陵等。
3.3 华南丘陵: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气候湿润,植被茂密。
主要有广东丘陵、广西丘陵等。
四、平原地形:4.1 华北平原:位于中国北方,地势平整,气候较为干燥,适宜农业发展。
主要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4.2 华东平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整,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发展。
主要有长江平原、黄河平原等。
4.3 华南平原: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势平整,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发展。
主要有珠江平原、闽江平原等。
五、盆地地形:5.1 西南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势较为平整,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发展。
主要有四川盆地、云南盆地等。
5.2 西北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势较为平整,气候干燥,适宜农业发展。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cc34b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1.png)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地形和地势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
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
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795d75af45b307e8719760.png)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一】说“活动”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的活动内容,表达了地势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交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是对我国地势特征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又是学习下节课地形的过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活动”目标基于活动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活动目标1、增强学生通过地图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训练,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2、通过讨论,明晰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从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
3、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为着重训练学生获取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合作探究式学法;为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深刻、透彻理解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合理选择整合教学策略。
【五】说教学流程1、导入采用“承转导入”的方式进行,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过渡。
2、合作交流,熟悉国情在处理以下几个难点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
〔分组进行,每组一小题合作探究,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使资源达到共享。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气候的影响?处理这一问题时我展示了“湿润气流深入”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为将知识引向深入,学以致用,我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提出:如果我国的地势东高,西低,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在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进而明确气流难以深入内陆,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
〔2〕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我让学生想想哪些诗或歌词里面有描写我国江河自西向东流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doc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doc](https://img.taocdn.com/s3/m/3b3e2c6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7a.png)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根本国情。
在这个根底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局部,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根底---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到达在图上稳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那么,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开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
这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开展。
指导学生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问题。
首先多媒体放映“中国各大地形区”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从学生的最熟悉的图片入手,首先让学生对地形有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接着复习两个概念:地形和地势。
地形与地势 说课稿
![地形与地势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225634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7.png)
地形与地势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地形部分。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地形的基础知识,它承接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的知识,并为下一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打下基础。
地形与地势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交通、农业、工业等。
因此,掌握中国的地形与地势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我国的地形种类和地势特征。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我国的自然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我国的地势特征。
难点:我国的地形种类及其分布。
二、说教法本课利用多媒体和互动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发现、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的地形与地势。
三、说学法本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我国的地形与地势;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我国的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我国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自然环境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中国的地形与地势。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我国的地形种类,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形种类;然后介绍我国的地势特征,通过动画演示我国的地势分布情况,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的地势特征;最后介绍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3、巩固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的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4、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的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222da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4.png)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一、说课目标通过本次地形说课,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2. 掌握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3. 理解中国地形对气候、水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说课内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10分钟)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理特征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2. 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30分钟)2.1 高山地形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喜马拉雅山脉。
高山地形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青藏高原、川西高原等。
高山地形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植被稀疏,有利于水资源的蓄积和发展高山特色的生态旅游。
2.2 平原地形中国的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大江流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
平原地形广阔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
2.3 丘陵地形丘陵地形分布广泛,包括太行山、大别山等。
丘陵地形地势较为起伏,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林业发展。
2.4 河流地形中国拥有众多的河流,如长江、黄河等。
河流地形河道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为农业、工业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源。
2.5 湖泊地形中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等。
湖泊地形水面广阔,水资源丰富,对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有重要影响。
3. 中国地形对气候、水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0分钟)3.1 气候影响中国的地形对气候有重要影响。
高山地形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导致高山地区气温较低;平原地形容易积聚热量,使得气温较高;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气候温和多雨。
3.2 水资源影响中国地形决定了其丰富的水资源。
高山地形蓄积了大量的冰川和雪水,为水资源提供了重要补给;河流地形使得水资源分布广泛,为灌溉农田和供应城市用水提供了便利;湖泊地形则为水资源的储存和调节提供了条件。
3.3 人类活动影响中国地形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高山地形为登山运动和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平原地形适宜农业发展,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基础;河流地形为交通运输和水利工程提供了便利;湖泊地形为渔业和旅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c97e58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2.png)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地形与地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形与地势》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和地势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气候、河流、交通、农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也是后续学习中国气候、河流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他们对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地形和地势的具体特征、影响等还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理解中国地势的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地形地势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中国地势的特征及其影响。
(二)教学难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2.理解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地势特征。
2.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639b44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c.png)
《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
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
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所选用的教材为中图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上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七年级地理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
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
学好本节课,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以及高中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目标,这三维目标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我国地势特征,培养学生看图、识图、析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已有知识引入地理学知识,对其无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提升。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自身特质和学校条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积分法”两种教法和“读图分析法”、“三步提问法”、“列表比较法”三种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把地势特征分布落实在地图上,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在课标要求中很重要,所以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加上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把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现象与书本知识相连接,因此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一)析学情;从心理特征来说,刚升入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归纳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读图析图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识记发展来看(毕竟地理知识需要大量的识记),初中一年级学生机械识记方法还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的无意识记常常表现得很明显,对有兴趣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困难材料记得比较差。
随着教学的要求,学生逐步要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从识记内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特别是抽象识记从初一年级开始发展会很快。
所以教学中要简单明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识记能力。
(二)设方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和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设置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一)教学流程。
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情景导入,出示目标(3分钟);自学探究,合作交流(25分钟);分层检测,总结提升(17分钟),所有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课前,我让学生做好“三个一”的准备。
流程一:情境导入出示目标(3分钟)1、情境导入。
伴随着壮观的“中国地形概况”录像,一幅幅壮美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直观了解我国地形概况,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随后引导学生用诗词、歌曲或故事等多种不同的形式说出对中国地形、地势的大概印象。
2、出示目标。
接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熟记学习目标,并告知学生本节课会随时检查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的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敲开探究知识的大门。
出示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流程二:自学探究合作交流(25分钟)1、自学探究(10分钟)(1)学生记住学习目标后,开始自学。
我先展示中国地势模型,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这一特点有个直观的了解。
(2)接着让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56页中的内容,自主探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掌握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
(3)然后通过读图析图完成课本57页中的绘图1:勾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并标注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及界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4)最后出示歌诀帮助学生记忆我国的地势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我及时关注学生(特别是组长)的自学情况,发现个性问题及时点拨,发现共性问题留到讨论环节中解决。
【设计意图】在自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学会了自学的方法,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2、合作交流(15分钟)自学完毕,进入合作交流环节。
(1)科学分组。
为了科学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我采用了大组套小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
本册教材共有3章,根据教材章节我把全班同学分为3个大组,每个大组里又分为3到4个小组,分管各章节的地理知识。
(2)组内学习。
组内学习时,学生运用三步提问法解决自学环节中的遗留问题。
(3)小组合作。
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分析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突破本节课难点。
(4)展示动画。
学生讨论后,我展示动画,进行点拨。
(5)组外学习。
组外学习时要求小组成员各司其责,从课前提问到当堂检测,从课后复习到学期末的总复习,都可以互相监督,互相检查,形成地理知识人人管的氛围。
学期末结合小组的课堂积分和期末成绩评出地理明星组,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环节中,学生掌握了合作的技巧,养成乐于交流的好习惯,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流程三:分层检测总结提升(17分钟)1、分层检测(15分钟)学生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后,马上进行当堂检测,检查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根据学习目标我设计了5道分层检测题。
各小组内的学困生可以只做1、2题,中等生做1—4题,学优生全做,只要做对就加分。
(1)游戏检测。
前两个课时,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分布,我把全班当做中国的版图,根据座位让学生分别当山脉的代表和地形区的代表,为本节课的游戏检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游戏检测时,我随便点一个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山脉代表站起来;我点界线两侧地形区的名称,地形区代表迅速站起来。
我喊阶梯分界线,分界线上的所有山脉代表都要起来;经过训练后,同学们可以互相提问,加深印象。
游戏检测能让学生当堂记住界线上的山脉名称和界线两侧的地形区,学生学的有趣,记忆深刻。
其他检测依次是(2)练习检测。
(3)填图检测。
(4)填表检测。
(5)拓展检测。
(6)自评互评。
学生做完检测题后按固定程序互相批改,批改后可自评,也可组间顶针式互评,可以点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点评小组合作情况和同学们的进步、亮点等。
【设计意图】当堂知识当堂检测,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在分层检测环节中,学困生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测,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2、总结提升(2分钟)检测过后,学生从“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明白了什么道理”三方面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在总结环节中,学生学会了总结的方法,明白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基础知识,还要勤动脑多思考,掌握方法和技巧。
在提升环节中,学生结合我省地势现状,分析我省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思考地理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在提升环节中,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发现地理信息。
(二)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板书。
思维导图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快速掌握知识,系统构建框架。
结束语: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从身边熟悉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取地理信息。
在课堂活动中,教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本节课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学生参与面广,主动性高,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附:平顶山市处于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
西部以山地为主,其多数山峰海拔高度500-1000米,最高山峰是鲁山县西部边界的石人山,海拔2153.1米。
东部以平原为主。
在低山和平原之间,分布着高低起伏的丘陵。
从南北看,大体有三列呈北西-南东展布的山地夹两组河谷平原。
北部是箕山,中部是外方山东段及平顶山市区以北低山,南部是伏牛山东段及其余脉。
北部夹北汝河冲洪积平原,南部夹沙河、澧河等冲洪积平原。
其海拔高度大多在300-700米之间,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
中心市区西北、西南地势较高,向东南逐渐降低,形似簸箕状。
北部有焦赞寨、马棚山、平顶山、落凫山、擂鼓台、龙山等山峰呈北西西向排列,其中擂鼓台为群峰之首,海拔506.5米;南部有河山、北渡山、白龟山、凤凰山、锅底山、舒山,海拔高程135~245米,构成了白龟山水库和沙河北岸的天然堤坝。
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使两山间形成狭长的走廊式洼地,湛河自西向东穿市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