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安国《春秋传》对于义利之辨的理学诠释

合集下载

胡安国政治哲学简析

胡安国政治哲学简析
性 的 也 下胡安 国提出要恢复儒家的伦理道德传统。学术上 , 发 “ 与 天道 ” 义理 思 想 时 。 没 有 忘 记 他 的政 治 、 如“ 必 明人 君 之 用 他 是批 判 王安石 新 学 和 尊 崇 二 程 洛学 的代 表 人 物 之 经世 原则 , 即 位之 一 年 , 称 元 年 者 ,
对 两宋 之 际的政 治 和学术 领 域均 产生 了较大 的影 响 。 则 。
当时, 南宋王朝处 于内忧外患 十分严重 的时期 , 内有
首先 看其 义理 思想 中渗透 的经世 、 政治 原则 。宋
性与天道” 为其哲学 的核心问题 加 以探 作 朋党结 比, 外有夷狄入侵 , 中央集权 的统 治受到 了极 明理学把“ 他在阐 大 的挑 战 , 至到 了亡 国亡 家 的地步 。正 是在 此 背景 讨 。胡安 国作为一名宋儒也离不开这个话题 , 甚

[( , ] 元 者何?《 羊传》 公 注隐公 元年时 他“ 闻道 伊 洛 ”以私 淑洛学 自称 , , 但是 与 纯粹讲 求 也”I )所谓 “ ” “ ”] P) 义理 、 空谈性命 的理学家不 同, 国破家亡 , 妻离子散的 说 :元 年 者 何 ?君 之 始 年 也 。[(3 胡 安 国 所 理 解
年) 。胡安 国一 生 重 气 节 , 名 利 , 趋 炎 附 势 。 阿 会 的人 生 态 度 , 求 立 德 、 功 、 圣 成 贤 的 人 生 目 轻 不 不 追 立 成
并 谀权贵 , 表现出鲜 明的个 性。他一生强学力行 , 以圣 标 , 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手段和表现路
人为 目 , 标 关心 国家大事 , 志于康济时艰。胡安 国见 径 。胡安 国治 学 以经世 为 取 向 , 然 要求 把 书斋 里 就必 的理论 学问 与社会 实践 结 合起 来 , 以其 所学 服务 于 社 中原 沦没 , 黎 涂炭 , 若痛 切于 其 身 。 遗 常

高三语文作文史料扩写2(2019新)

高三语文作文史料扩写2(2019新)

史料扩写:
• 定义:指以丰富的想象力把简短的史料文字片 段按一定的要求扩展成较详尽的文章。
• 要求: 1.忠于原文,又有创新。
即在不改变史料原来中心和基本情节的基 础上,对原文作增补和发挥。 2.根据需要,添枝加叶。
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增添细节,扩充情节, 描写环境,补写人物的神态、表情、语言、动 作、心理等等,使文章丰满起来 3.合乎情理,恰到好处。
扩写时刻画人物,叙事写景,展写情节, 都要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不牵强附会,不胡 编乱造。
史料扩写的基本方法:
• 1.吃透原文精神,弄懂原文中心,整体把握历史人物 形象,找出写作线索,选情趣。 故事情节:扩展情节,增加生动的细节,使文章具 体、丰富。 人物刻画: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刻画 人物形象,表现其思想性格。 场景描写:根据表达需要,描写场面与景物,以收 渲染、烘托之效。 表达方式: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 起来,充实原文的内容。 修辞运用:用反复、排比、比喻等等修辞方法,使 文章更有感染力。
世上有一种东西最有吸引力,那就是 还不确定的东西。未来是不确定的,历 史虽已不可更改,但许多东西特别是细 节,对我们来说却已成为空白,历史已 不可能给我们以全貌,它也是不确定的。 这就为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 现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提供了很大的空 间。就让我们伸出上帝之手,试着“复 活“它们吧。这种复活的工作就叫史料 扩写
;/ 装修 整装 旧房装修 旧房翻新 广州装修公司 ;
始得覆之以瓦 全子才收复南京(今河南商丘) 各不相管辖 大安六年(1080) 有 撼山易 [57] 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 钦州 宋军全线溃败 通体圆雕 被宋高宗否决 [15] [67] 寺庙从夏廷得到丰厚的布施 [77-78] 宋朝中兴四将 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 8 泰州 尊孔子为

湖湘经世致用的理学传统

湖湘经世致用的理学传统

湖湘经世致用的理学传统作者:王静琦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06期摘要:湖湘经世致用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从南宋开始,又跟理学结下不解之缘。

它继承和发扬了理学的优秀文化传统,如讲入世,重躬行,通变化,讲“修齐治平”,主张经邦济国,以天下为己任,而不单纯舞文弄墨。

在湖湘学子中不乏著名的理学家:如,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理学的集大成者王船山和理学的实践者曾国藩。

此外还有洋务运动的代表陶澍、魏源、左宗棠等,可以说湖湘经世致用有深厚的理学传统。

关键词: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理学传统作者简介:王静琦,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 410015)湖湘文化自秦汉以来就以儒学为思想基础,从南宋开始,又跟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它继承和发扬了理学的优秀文化传统,如讲入世,重躬行,通变化。

湖湘文人克服了其他知识分子耽于幻想,关门引经注典,不注重服务社会的通病,而注重学问的经世致用,发挥自身的社会作用,注重博学、慎问、明辨、笃行,注重实践而不空谈,走经邦济世的道路,主张经邦济国,以天下为己任,不单纯舞文弄墨,把学问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现出了宋明以来的理学精神。

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深受宋代以来程朱理学的影响,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而湖湘人则讲入世,重躬行,目的都是要改变世风,讲“修齐治平”,也是为了治理国家。

可见,湖湘经世致用思想有着深厚的理学传统。

一、湖湘经世致用与理学的渊源1. 湖湘经世致用产生的文化环境所谓经世致用和经邦济世都是讲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社会服务。

经世致用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传统儒学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像其他哲学思想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源、今生与来世或者人世与鬼神的关系问题,而是教化人们如何行事,如何治理国家。

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

第二节儒家义利之辨义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从春秋战国到近代,所谓义利之辨、仁义之道,这样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一、义利之说1、义利的原始意义利是以刀割禾,对于农业国家来说,表示收获。

收获到可供消费、享用的那些物质就是利。

义,繁体字写作“義”,是上羊下我。

一些学者的研究考证认为“义”的本意是杀羊分肉,后来有所引申为“分配”;再引申,分配合理才是义;意思再扩展义还指道德规范,常与道、仁、礼连用,上升到精神层面了。

利是收获财物,义是分配财物,实际上古代的利义关系相当于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后来上升为物质生产和和道德规范,或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较早探讨义利关系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里克,他认为:2、义者,利之足也“夫义者,利之足也。

”意思就是:利是由义支撑着,没有义,利就立不起来。

具体说来就是,义是合理分配,分配合理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就高,创造的财物就多了;反之,分配不合理,人们产生埋怨情绪,就降低生产积极性,影响生产,利也就少了。

因此里克说:“废义则利不立”。

这说明义是促进利的发展的,也可以说义可以增加利、产生利,利多了也就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关于这一点,晋国的另一位大夫丕郑概括出了“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一》)孔子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认为义非常重要,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二、早期儒家的义利观1、孔子的观点(1)义然后取义者,宜也。

义是适宜、合理的意思,在分配和处理事情时,合理的就是义。

孔子理解的利有公利和私利之分。

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要先考虑一下怎样分配才合理,或者自己拿多少才合适,这就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是明白、通晓。

这里的义有合理之意,是指行为的合理之则,也包括一般的道德原则;利是指利益。

君子知道如何处理才合理,而小人只知道自己得多少利,不知道自己得这些利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否符合道德原则。

(3)义利对政治的作用《论语·子路》中有这种一件事情……其实,人口多和生活富裕在广义上都属于利的范畴,从这一段话中,孔子提出富民而后教民,反映出他认为使人们富裕是进行教化的基础,也就肯定了功利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思想文化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思想文化史期末考试题目

一、填空1、世界上的稻米分为亚洲稻系和非洲稻系,我国是大米和小米的故乡2、《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3、道教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4、禅宗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即心即佛”说和“顿悟”说。

5、理是二程理学的最高范畴。

6、魏源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近代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

7、__周公___制礼作乐,是建立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

(p34)8、儒学的礼学思想,是从______心性学说__为理论内核的。

9、西晋末年,郭象提出了__独化的__的玄学体系。

(p232)10、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__“三法印”__。

(p247)11、韩愈提出__文以载道__思想,重视文学的仁义内容和教化作用。

(p289)12、胡安国与其子胡宏开创了__湖湘学派__。

(p401)13、“义利之辨”是__张栻______理学等思想的主要内容p402。

14、明代永乐年间所编三部理学大全是《五经大全》、《四书大全》、《信理大全》。

(p438)15、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__知行统一_的观点。

(p463)16、文明三个标志:1、城市、2、青铜器、3、文字二、名词解释:1、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今文经学: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这些被设为博士官的诸学者,都是在师承传授下的经学研究,其所依之典籍为西汉文字新编之儒经,故可称为今文经学。

3、玄学: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宗旨就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语始见《晋书·陆云传》。

魏晋名士以谈“玄”,释“玄”,崇尚虚无,空谈名理为风气,并建立起不同的流派,故名。

义理化倾向--朱熹与胡寅史论比较研究

义理化倾向--朱熹与胡寅史论比较研究
史论b24471004738720130100960320120812尹业初1975男湖南长沙人南开大学中国哲学博士江西宜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宜春33600万方数据统与道学之体是他们真实信仰与基本预设离开万方数据1黄宗羲全祖望
i ; ; . - ◆ 学刈2 0 l 3 年 第 1 期
义理化倾向——朱煮与胡寅史论比较研究
统 之辨 的话语 权 , 故清儒 谓 “ 朱 子 之《 纲 目》 出, 而
后 古今 之议 正统 者定 ” j 。
南 宋时 期 思 想 家 们 的历 史 意 识 与 政 治 意 识 更 加强 烈 , 其 显 著 标 志 即是 治 学 的 忧 患 意 识 、 经 世 意识 通 过 史 评 史 论 的方 式 得 以 不 断 体 现 。史 学 义理 化倾 向不 仅 没有 得 到 限制 , 反而 表 现 出更 强 劲 的发展 势 头 , 到 朱 熹 时 期 已蔚 然 可 观 , 其 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收 稿 日期 :2 0 1 2— 0 8—1 2 作者简介 :尹业初( 1 9 7 5一) , 男, 湖南长沙人 , 南开大学中国哲 学博 士, 江西宜春 学院政 法学院讲师 , 宜春 , 3 3 6 0 0 0 . .
义 理 化 倾 向— — 朱 熹 与 胡 寅 史 论 比 较 研 究
《 资治通鉴纲目》 序言中称 : “ 绍兴初 , 故侍读 南阳胡文定公始复因公遗稿 , 修成《 举要补遗》 若 干卷 , 则其文愈约而事愈备矣 。然往者得于其 家 而 伏读 之 , 犹 窃 自病 记 识 之 弗 强 , 不 能 有 以领 其 而 及其 详也 。故 尝过 不 自料 , 辄 与 同志 因两公 四 书, 别为义例 , 增损麋括 , 以就此编。 ” 钱穆先生依

宋代理学的建构

宋代理学的建构

道学与官僚集团的对立 • 淳熙十四年高宗死后,孝宗的 恢复冲动重被燃起,于是部署 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行动;为 了改变淳熙以来因循苟且的安 静局面,他任命新相,并引入 包括朱熹在内的大批理学士大 夫进入中枢以为羽翼,图谋为 恢复大计作内政的准备。
道学与官僚集团的对立
然而这一与理学派士大夫的结盟, 将更改淳熙以来的政治路线(国 是),更势必引起权力的重组,故 激起了淳熙后期一直主政的官僚集 团的恐惧和反抗,从而酿成了持续 十几年的政海波澜,最终导致了庆 元党禁作为结局,宋代儒家的政治 文化也因此耗尽了它的全部活力。
宋代儒学的复兴本来是针对佛老的, 但是熙宁变法之后,二程已把王安石 新学当作超过佛老的‚大患‛(《程 氏遗书》卷二上:‚在今日,释氏却 未消理会,大患者却是介甫之学…… 如今日却要先整顿介甫之学,坏了后 生学者‛)。可以说,道学的王霸、 义利、理欲之辨主要是针对王安石新 学的。
内圣而后外王的思路
至于富国强兵一类的事,二程认为, 也可能是‚兴利‛。这要看统治者 的‚存心‛如何,是出于‚公‛还 是出于‚私‛。如果统治者真有一 片‚至诚恻怛之心‛,真是为‚养 民‛而富国,为‚保民‛而强兵, 那就是出于‚公心‛,富国强兵可 以成好事。
新学的性质
新学的性质,属于北宋时期开始兴起的儒家 心性之学,即所谓的‚道德性命之学‛或 ‚性理之学‛,是当时理学思潮中的一个 重要学派。 王安石对传统章句训诂之学的 否定,对佛道思想的汲取,对孟子其人其 书的推崇,对道德义理的提倡,对理想人 格的追求,对性命、情欲、义利等问题的 探究,丝毫不逊色于同时代的任何一思想 家。
北宋理学的几个代表 • 周敦颐(1017—1073)继承 《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 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 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 极‛,‚太极‛一动一静,产 生阴阳万物。

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

第二节儒家义利之辨义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从春秋战国到近代,所谓义利之辨、仁义之道,这样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一、义利之说1、义利的原始意义利是以刀割禾,对于农业国家来说,表示收获。

收获到可供消费、享用的那些物质就是利。

义,繁体字写作“義”,是上羊下我。

一些学者的研究考证认为“义”的本意是杀羊分肉,后来有所引申为“分配”;再引申,分配合理才是义;意思再扩展义还指道德规范,常与道、仁、礼连用,上升到精神层面了。

利是收获财物,义是分配财物,实际上古代的利义关系相当于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后来上升为物质生产和和道德规范,或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较早探讨义利关系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里克,他认为:2、义者,利之足也“夫义者,利之足也。

”意思就是:利是由义支撑着,没有义,利就立不起来。

具体说来就是,义是合理分配,分配合理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就高,创造的财物就多了;反之,分配不合理,人们产生埋怨情绪,就降低生产积极性,影响生产,利也就少了。

因此里克说:“废义则利不立”。

这说明义是促进利的发展的,也可以说义可以增加利、产生利,利多了也就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关于这一点,晋国的另一位大夫丕郑概括出了“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一》)孔子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认为义非常重要,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二、早期儒家的义利观1、孔子的观点(1)义然后取义者,宜也。

义是适宜、合理的意思,在分配和处理事情时,合理的就是义。

孔子理解的利有公利和私利之分。

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要先考虑一下怎样分配才合理,或者自己拿多少才合适,这就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是明白、通晓。

这里的义有合理之意,是指行为的合理之则,也包括一般的道德原则;利是指利益。

君子知道如何处理才合理,而小人只知道自己得多少利,不知道自己得这些利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否符合道德原则。

(3)义利对政治的作用《论语·子路》中有这种一件事情……其实,人口多和生活富裕在广义上都属于利的范畴,从这一段话中,孔子提出富民而后教民,反映出他认为使人们富裕是进行教化的基础,也就肯定了功利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胡安国《春秋传》理欲观研究

胡安国《春秋传》理欲观研究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三纲 以存 天理
纲 常名教 观念 为封建 阶级 统治 和等 级秩 序 的神 圣性 与合 理性辩 护 , 为 中 国封建 专 制 主 义 统治 的 成 基本 理论 , 为历 代 封 建统 治 阶级 所 维 护 和提 倡 。 它 作为 封建 社会 的最 高道德 原则 和观 念被 写进封 建 家 族 的族谱 中, 着 规 范 、 起 禁锢 人 们 思 想 行 为 的作 用 ,
第 1卷 1
第 3期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 N L F H N Z O NV R I F IH ID SR (oi Si c) O R A O Z E G H UU IE S YO LG TN U T Y Sc lc ne T a e
Vo . 1 N . 11 O 3
子 者谓此 书 之作遏 人 欲于 横流 , 天理 于既 灭 , 存 为后 世 虑至 深远 也 。 . 胡 安 国所 著《 ” 1 ( 春秋 传 》 0卷 把 3
天 理 与人欲 的关 系 发 挥 得 淋 漓尽 致 , 显 了二 者 的 凸
对 立
是其治学 中一贯 的基调。胡安 国认 为“ 是作 为 理”
卫 三纲 伦理 。 宋 明时期 , 、 理 欲关 系 问题是 儒学 家 争论最 为 激
理 、 背纲 常伦 理 道 德 的 人 或事 , 违 都要 加 以讥 贬 , 如
讥 “ 不称 天 ” 讥 “ 王 、 有年 大有 年 ” 讥 “ 党 ” 恶 “ 、 结 、 盟
会 ” 。这 种 阐发 凸 显 了 天 理 与 人 欲 的 对 立 与 冲 等 突 。胡 安 国说 : 古 者 列 国各 有 史 官 掌 记 时 事 , 春 “ 《

义理旨趣与经世致用的结合——胡安国《春秋传》主旨探究

义理旨趣与经世致用的结合——胡安国《春秋传》主旨探究

义理旨趣与经世致用的结合——胡安国《春秋传》主旨探究作者:王雷松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4年第9期王雷松(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摘要:胡安国倾毕生精力和心血完成的理学史上的名著《春秋传》,表现出在日用伦常中与现实政治中获得本体性超越的理论特色。

《春秋传》中的哲学思想,诸如天理人欲之辨、华夏夷狄之异、君王臣子关系之论,密切结合社会现实,政治功用色彩浓厚,体现出义理旨趣与经世致用结合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义理;经世致用;胡安国;春秋传中图分类号:B244.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4)09-0018-05收稿日期:2013-02-13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胡安国《春秋传》校释与研究”(项目编号:13FZX006),2013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河南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335)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雷松( 1979-) ,女,河南台前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研究。

一、胡安国及其《春秋传》生活于两宋之际的著名理学家胡安国,他一生以圣人为标的,不畏权贵,操守坚定,影响后世深远。

因他的人品与学识,获得与其同时的谢良佐的极力赞誉:“胡康候如大冬严雪,百草委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1](P12915)。

胡安国开创湖湘学派,学术上尊崇二程洛学,“闻道伊洛,志在《春秋》”。

高宗即位后,赏识胡安国的才华,屡召安国,于绍兴二年入对。

高宗本想让安国讲解《左传》,但他的兴趣却在《春秋》,他认为《春秋》乃经世大典,他对于《春秋》中那些对宋朝时政有指导意义的经义尤为关注。

于是,他耗费了人生三十余年的时间研治《春秋》,留给后世一部十几万字的巨著《春秋传》。

此部著作从构思到完成颇费心血,全书经过不断地反复更定修改。

《春秋传》的成书经过,《宋远学案·武夷学案》有记载:“初学《春秋》,用功十年,遍览诸家,欲求博取以会要妙,然但得其糟粕耳。

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

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

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义利之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义利关系的辩争。

义指封建道德,利指利益、功利。

儒家先义后利、义重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西汉董仲舒主张“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急其功"。

(《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墨家义利并重,《墨经上》:“义,利也。

”宋以后反理学思想也持此说,明清之际的颜元强调“正其谊911(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

”(《四书正误》卷一)。

义”是一个人心问题、人性问题、心性问题,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内在的人心人性,也叫“心性”。

“义”就是正确认识人的心性,即正确认识人心的基本属性,然后发遵循和符合人心人性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这就是宋明理学所说的“心即理”、“性即理”。

这里的“理”与“义”同义。

“利”则是一个效率问题、经济问题,所关注的对象是外在的外物,主要是经济活动。

“利”就是正确认识外物,去发现更有效率的生产和解决方法。

“义利之辨”与“心物之辩”是相对应的。

“义”属于“心”的范畴,而“利”则属于“物”的范畴。

“心”是人的思考认知主体,人的一切思考认知活动,都是由“心”所发出。

而“物”则是人心的思考认知对象。

“义”属于“心”的属性,而“利”则属于“物”的属性。

在西化的现代学术的误导之下,现代中国人对“义”所存在的最大谬见是,将“义”也看成“物”的范畴,甚至将“义”看成一个经济分配问题,直接与经济分配公平等同。

经济分配公平了,就是“义”、“正义”。

经济分配不公,出现了两极分化,就是“不义”、“非正义”。

经济分配公平,的确符合“义”的原则,但是,经济分配公平与“义”存在本质不同。

经济分配无论公平与否,是以经济为中心的,都是经济问题,属于“物”,属于“利”。

以此为视角,就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质相同,都是经济问题,都属于“利”,却缺乏“义”。

其不同仅仅在于分配方式的不同,资本主义的分配是两极分化的,而共产主义的分配则是平均的、公平的。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摘要:1.概述王霸义利之辨的背景和意义2.王霸义利之辨的定义和主要观点3.王霸义利之辨的历史演变4.王霸义利之辨的现实意义5.结论正文:一、概述王霸义利之辨的背景和意义王霸义利之辨,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场重要的学术争论。

主要围绕着“王道”与“霸道”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以及“义”与“利”两种价值观的取向展开。

这一争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宋明。

王霸义利之辨不仅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部分,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王霸义利之辨的定义和主要观点1.王道与霸道王道,指的是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强调君主要以德治国,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霸道,则是以权力、法制为主导的治国方式,强调法律的威严和统治者的权威。

2.义与利义,指的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和价值观,强调仁义、忠诚、诚信等品质。

利,指的是物质利益,强调实际利益和功利。

三、王霸义利之辨的历史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王霸义利之辨就已经初露端倪。

儒家主张王道、义治,强调仁义道德;法家主张霸道、利治,强调法制和实际利益。

汉代以后,王霸义利之辨逐渐深入,出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家,主张“王霸道”,即在王道基础上融入霸道的治国理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义利之辨开始与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相结合。

宋明时期,王霸义利之辨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主张“格致之学”,强调道德修养与实践。

四、王霸义利之辨的现实意义王霸义利之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提醒我们在治国理政时要注意道德与法制的平衡,不能偏重一方;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

同时,王霸义利之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视角。

五、结论王霸义利之辨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场重要的学术争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义利观探析

《左传》义利观探析

《左传》义利观探析【摘要】《左传》反映了春秋时期真实、全面的历史面貌,给予人们史料和精神价值。

本文在界定义利观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左传》义利观的类型,以“义”与“利”为出发点,结合具体历史人物的社会环境、个性因素,从重义轻利、重利轻义、重义重利等三方面展开论述,并进一步探析《左传》义利观的成因,诸如国家的成败兴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左传》与儒学的关系。

同时,文章认为,《左传》倡导的义利观对后世义利观相关的作品、观念、行事风格等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左传》;义利观;影响一、引言《左传》是一部历史名著,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面貌,也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主要篇幅是记载统治阶级的活动,但并不单纯地描写贵族们的活动,而是叙述了整个社会矛盾。

在大国兼并小国,国与国之间不断的战争与外交中,呈现出各个人物独特的“义利观”,使《左传》并不可以被简单归类为缺乏温情、单纯记录的一部史书。

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流传中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数的文化瑰宝留存或流逝,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却始终经久不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义利关系问题于春秋战国时期首次形成交流浪潮,由于社会环境和已有思想的影响,义利观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左传》中体现出人物在不同选择下折射出的义利观念有待人们发掘分析,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对后世产生恒久的影响。

二、《左传》义利观概况(一)义利观的概念“义”和“利”的含义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明确的解释。

这里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从甲骨文的结构上解析“义”的意义为依据,认为“义”由“羊”和“我”组成。

“羊”,古同“祥”,是用于祭祀的动物,能够代表吉祥,同时也有美、善的意思。

“我”由最初的三齿长柄武器逐渐演化为“我伐羌”,代表第一人称的意义。

两字组合,体现一种“威仪”,即“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

”[1]在籀文中也有写法为“羊”与“弗”的上下组合,其中“羊”是美好善良的东西,而“弗”体现的意义为“不”,因此,此种写法被解释为:“自己不要美好的享受”。

论王夫之对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批判

论王夫之对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批判

论王夫之对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批判内容提要:宋高宗一朝执政治文化之牛耳的不是余英时所说的王安石之学,而是以胡安国为代表的《春秋》经学。

《春秋胡氏传》上承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和程颐《春秋传》,把尊王安内、君臣之义、礼乐教化置于最高地位,集中体现了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王夫之对《春秋胡氏传》的批评,揭示了宋朝士大夫政治文化从“妾妇之道”向“仆妇之道”的转变,不仅在事实层面有助于重新认识被道学歪曲了的宋代历史、据实恢复宋史的本来面目,而且在价值观层面突破了宋儒以尊王压倒攘夷、以文治排斥富强、以君臣之义抑制民族大义的传统观念,确立了攘夷、富强、民族大义至上等适应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历史潮流的新观念,因而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原文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05期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自诩有一个“新发现”,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三记载的宋高宗说“秦桧尚安石”这句话,由此论定:“(宋朝)南渡以后,通高宗一朝,王学事实上仍执政治文化的牛耳”①。

笔者试图从该书中找到“通高宗一朝”王安石之学如何执政治文化之牛耳的其他证据,但遗憾的是,余英时先生对此却一字未提。

而与之立论完全相反的证据却大量存在于宋代文献中,由此完全可以得出结论:通高宗一朝执政治文化之牛耳的不是王安石之学,而是宋高宗和秦桧尊崇的程颐、胡安国之学。

研究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不能不讲以下为余英时先生所回避的事实: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旨赐岳飞死、斩岳云和张宪于都市,全面落实与金国达成的割地、称臣、纳贡诸条款后,立即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崇儒重道”运动——绍兴十三年(1143)正月颁诏,将没收的岳飞府第改建为国子监太学,亲为太学十二斋拟订题写斋名;九月,接受秦桧建议,以手书六经、《论语》、《孟子》刻石国子监,以墨本颁各路州学,秦桧作记。

绍兴十四年(1144)三月巡视太学,举行临雍释奠大典,颁布御笔《宣圣七十二贤赞并序》;秦桧撰《宣圣七十二贤赞像记》,太常寺为《文宣王赞》谱曲。

论胡安国的《春秋》学

论胡安国的《春秋》学

一、生平与学术取向胡安国极推崇《春秋》,其曾如此说道:“先圣亲手笔削之书,乃使人主不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乱伦灭理,用夷变夏,始由此乎!”〔1〕可见其治《春秋》的现实用心。

安国又惩于王安石废《春秋》,于是潜心刻意,备征先儒之说,虽一义之当,片言之善,靡不采入,而其《春秋传》后来能成为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定本,正是因为此书在学术上具有集大成的性质。

安国每以《春秋》大义讲论时事。

建炎三年(1129),苗、刘为变,高宗被迫退位,朱胜非时为宰执,而依违周旋其间。

后高宗复辟,胜非引咎去职。

绍兴间,朝廷欲用胜非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时安国引《春秋》义奏曰:“况胜非系臣论列之人,今朝廷乃称胜非处苗、刘时能调护圣躬,即与向来诏旨责词是非乖异。

昔公羊氏言祭仲废君为行权,先儒力排其说。

盖权宜废置,非所施于君父。

《春秋》大法,尤谨于此。

自建炎改元,凡失节者非特释而不问,又加进擢。

习俗既成,大非君父之利。

臣蒙睿奖,方俾以《春秋》入侍,而与胜非为列,有违经训。

”〔2〕春秋时,祭仲为郑国执政,然迫于宋国逼迫,废昭公而改立公子突,对此,《公羊》以祭仲行权【儒家思想典籍再审视】论胡安国的《春秋》学[摘要]胡安国所撰《春秋传》,上承程颐,下启元明清三朝的春秋学研究,并成为科举考试的定本。

宋人研究《春秋》,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内忧以及辽、金相继勃兴的外患,着力发挥了《春秋》中尊王攘夷的精神,这也构成了胡安国《春秋传》的基本倾向。

此外,胡安国又对程颐《春秋》中的某些内容加以发挥,提出了“以夏时冠周月”的观点,引发了元明清三代学者的不断讨论。

尤其是胡安国追随《公羊》《穀梁》对条例的重视,主张《春秋》有“一字褒贬”之法,后来朱熹着重对此进行了批评,并基于《左传》详于记事的立场,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春秋思想,形成了区别于程颐、胡安国的另一派重要的春秋学流派。

[关键词]《春秋》;胡安国;程颐;朱熹;尊王攘夷[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2120200386)[作者简介]曾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92)。

试论《春秋胡氏传》之释经手法

试论《春秋胡氏传》之释经手法

试论《春秋胡氏传》之释经手法胡安国(1074—1138),字康候,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南宋学者,湖湘学派的奠基人。

胡安国学宗伊洛,服膺孔孟,好古博雅,同时又关注现实。

宋廷南渡,他通过抒写《春秋》以此来实现为朝廷提供执政纲领的政治抱负。

《春秋胡氏传》与同时代其他《春秋》学著作相比,既引领时代的学术风尚,又富含义理特色。

其写作手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经解经、兼采诸家从释经理路看,《春秋胡氏传》(以下简称胡《传》)坚持以经解经、兼采诸家。

其释经广征博引、宽厚大气,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其无固定师承的教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胡《传》不受门派师法的影响,汲取三传及诸家之说,包容并蓄,为我所用。

《四库全书》的编辑们对胡《传》有如下评价:安国之论定,而千古说《春秋》家之论亦定矣。

特以其义本公谷,而又采孟子、庄周、董仲舒、王通、邵、张、二程子之说以润其文,持仪博瞻,亦可为非圣无法之徒目为断烂朝报者痛下针砭,故得久而不废焉。

该段引文,一方面肯定了胡《传》在《春秋》学史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它的写作特色——“特以其义本公谷”、兼采诸家以润其文。

《春秋》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曲经从传;另一类是舍传从经。

胡《传》当属舍传从经之类,但它据经不废传,舍传非完全弃而不用,坚持事据《左传》,义兼《公》、《穀》。

胡《传》援引诸传之说有明引和暗引之分:明引则注明出处,暗引则在行文中不注明出处。

元代汪克宽在《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一书对暗引部分均加以补注。

从统计数字看,胡《传》明引《左传》165条、《公羊传》24条、《穀梁传》38条。

至于不注明出处的引文也不少,尤以公羊家之言最多。

胡《传》释经虽重义理阐发,仍坚持以史实为根基,故引用《左传》最多。

基于此,胡《传》进而发掘出不少与经传相异的新东西来,明代姜宝曾说:“《胡氏传》最晚出而最为学者宗。

”然后他把四传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盖尝譬之《春秋》犹天然,其照临、沾濡、焦杀、摧击之用尽备左氏,公、榖则为之日月、为之雨露、为之霜雪、雷霆,胡氏则又总其用以成岁功者也。

论胡安国《春秋传》亲亲思想

论胡安国《春秋传》亲亲思想

论胡安国《春秋传》亲亲思想
徐建勇;王佩琼
【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6)1
【摘要】胡安国《春秋传》对儒家亲亲观念做了深入的论述。

首先,他认为“孝悌为亲亲之核”,以自然的血缘生长秩序,强化伦理的孝悌义务,表达出对社会孝道礼制重构的希冀和愿景。

其次,通过阐发“容隐为亲亲之直”,将“亲亲相隐”由维护血缘亲情为目的转化为尊君的政治统治工具,以容隐制度化解了情感与法律的冲突。

再次,强调“昭穆为亲亲之义”,以义凸显亲亲与尊尊相互依存的并构关系。

最后,提出“尊贤为亲亲之本”的人才选拔观念,体现人才对政治治理、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

胡安国以亲亲构建的家国治理模式,对宋朝中兴之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页数】8页(P49-56)
【作者】徐建勇;王佩琼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碧泉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胡安国《春秋传》理学思想发微
2.论胡安国《春秋传》的理学思想
3.胡安国《春秋胡氏传》"灾异"思想管窥
4.胡安国史学思想刍议:以《春秋传》为中心
5.论胡安国《春秋传》“亲亲、尊尊、贤贤”的逻辑进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下尊卑与义利

上下尊卑与义利

上下尊卑与义利之辨文献标识码:A胡安国(1074 -1138) ,字康侯,福建崇安人,宋代著名的经学家,《春秋传》为其耗时几十年的力作。

在《春秋传》中,胡安国继承前人思想,立足现实,结合宋代的天理人欲之辨,对其上下尊卑的政治理念作了详尽阐发,对后世的《春秋》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上下尊卑的政治理念钱穆先生在谈到宋代士大夫们的新思想和新精神时说:“他们虽则终于要发挥到政治社会的实现问题上来,而他们的精神,要不失为含有一种哲理的或纯学术的意味。

”用这种观点来评价胡安国,是很准确的。

胡氏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宋代学术精神。

他星给高宗的《正心论》说:“盖戡定祸乱虽急于戎务,而裁决戎务,必本于方寸。

不学以致知,则方寸乱矣,何以成帝王之业乎! ”“方寸”即心。

胡氏认为。

要平定当时的祸乱,最根本的是要在“心”上下工夫。

即要“正心”。

“正心”舶前提是“致知”。

只有通过“致知”以“正心”,才能成“帝王之业”。

“正心”思想来源于《大学》。

宋代儒家将《大学》逐渐提升到与《论语》并列的地位,将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大加发挥。

胡氏显然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认为《春秋》是“致知” 以成“帝王之业”的首要经典,这是胡氏耗时数十载以治《春秋》的主要原因胡安国在《春秋传,序》中说:“虽微词奥义,或未贯通,然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大法略具,庶几圣王经世之志,小有补云。

”这几句话明确而集中地表达了胡氏《春秋传》的政治理念,是其“正人心”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上下尊卑”四字予以概括。

上下尊卑是儒家处理人伦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儒家人伦关系中。

君臣、父子、夫妇这三伦,最为重要,被称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因此,简单而言,“上” 主要指君、父、夫;“下”,主要指臣、子、妻。

胡氏《春秋传》非常看重“三纲”,他说:“三纲,军政之大本,君执此以御其下,臣执此以事其上。

政之大本于是乎在。

”其中君臣这对尊卑关系,最为胡氏所看重,是胡氏注解《春秋》的最主要的政治纲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的行 为 。 应该 发扬 光 大 , 怕 于 自己有 害 , 就 哪 也 于义和 利都 是 “ 公利 ” 墨子 因而 主张 “ , 义利合 一 ” 。
应舍 身求 之— —舍 生取 义 , 就 是 “ ” 这 义 。可 以说 ,
在孔 子 那里 就有 了将 “ ” 义 与道 德规 范 相 联 系 的 内
徐 建 勇 ( 9 6 ) 男 , 南 辰 溪人 , 潭 大 学 哲 学 院讲 师 , 16 一 , 湖 湘 中国 人 民 大 学 哲 学 博 士 。

5 9—
,而人 欲则 只是 私欲 。 因此 , 二程 主张 明天理 原 问题 。对此 。 董仲舒 提 出本 原 的道 德形式 “ 出于 私 ”川
贪也 。 《 ” 礼记 ・ 记》 “ 财 而后 礼 , 民利 。 郑 玄 坊 :先 则 ” 实化 就会 像锋 利 的刀子 一 样 伤 害他 人 , 害 社会 , 伤 追索 , 究本 原 , 探 于是 先 秦 “ 利之 辨 ” 转化 成汉 义 便
汉 代 人要 论 证 的是 “ ” 义 的本 原 , 即道德 的本
21 年第3 01 期
船 山 学刊
C unhn o ra h asa u l J n
No 3 2 1 . ,01
( 复总第 8 期) 1
(e. t . ) 1St 8 "to No 1 '
论胡安 国《 春秋传》 于义利之 辨的理学诠释 对
张 志 宏 , 建 勇 徐
(、 I 上海社 会科 学院
中图 分 类 号 : 2 4 B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7 8 ( 0 1 0 — 0 9 0 10 — 37 2 1 )3 0 5 — 4
从而 破坏 社会 的基 本 次 序 , 自然 属 于恶 的行 为 , 自
一然会 遭 到社会 的 唾弃 。 子重 “ ”更 将孔 子 的这 孟 义 ,
不 同于孟 子 和墨 子 的偏 颇 , 子则 理 性地 主 张“ 苟 以
义 制利 ” 由此 , 完 成 了先 秦 时期 “ , 他 义利 之 辨 ” 的
春 义利 之辨 ” 开创 期 , 以多停 是 所 核。 简括 而言 之 ,义 ” “ 就是 人 心 中认 同 的做 人 的伦 总结 。 秋 时期 的 “ 理道 德 准则 。 利 ” 什 么 呢? 广 雅 ・ 诂- / “ , 留在 现 实 的层 面 上 。汉 人 则在 此 基础 上 继续 向上 “ 是 《 释 :利
注 : 利 , 贪 也 。 利 就 是人 的贪 欲 , 的贪 欲 的现 代 的天人 之辨 。 “ 犹 ” 人
收 稿 日期 :0 1 0 — 5 2 1 - 3 1
作 者 简 介 : 志 宏 (9 8 ) 男 , 西 文 水 人 ,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哲 学 所 助 理 研 究 员 , 国 人 民 大 学 哲 学 博 士 ; 张 17一 , 山 上 中
需 要对 其进 行辩 难析 理 。 “ 者 , 也 ” 《 义 宜 ( 中庸 》 , 上 》 义 利 之 辨 , 在 个 人 操 守 上 , 在 为政 之 道 ) ) 既 也
上 : 以私 利 为原 则 立 身 治 国 , 是 还是 以道 义为 原则
“ 君, 君 臣臣 , 父 , 子 。 ”《 语 ・ 渊》 具 体 到 立 身治 国 ,成 了评 判人 物 品行 价 值 和历 史得 失 的 父 子 (论 颜 )
正 义 的 存 在 , 为 当世 昭 示 了天 理 的 典 范。 “ ” 又 理 不但 是 胡 安 国诠 释 《 秋 》 准 则 , 且 是 其 发 《 春 的 而 春 秋 》 微 言 大义 ” 所在 。 胡 安 国《 秋 传》 “ 之 春 的这 一 特 色 , 《 秋 》 义 利 释 经 的 传 统 转 化 为 以理 欲 诠 使 春 以 释的方式 , 《 在 春秋 》 上 占有 着 重 要 的 地 位 。 学 关键 词 : ; 理 ; 欲 ;春 秋 》 义 天 人 《

哲学所 , 上海
2 03;、 0 2 5 2 湘潭大学
哲学院, 南 湖
湘潭
4 1 ) 1 1 5 0
要 : 安 国《 秋 传 》 现 出其 鲜 明 的理 学特 色 。他 以二 程 的 理 学作 为解 经 的指 导 思 想 . 胡 春 体 对
《 秋 》 了全 新 的 诠 释 。 胡 安 国 用理 欲 褒 贬 取 代 义利 之 分 的 笔 法 来 评 判 历 史 事件 , 春 作 既体 现 了天 理
儒 家 的核 心思想 。历 代 思 想家 们 元 不 根据 时 代 的 凡 事适 宜就 是 “ ” 样 才是 适 宜 呢 ?孔 子 提 出 义 。怎 回答 梁 惠 王 的“ 有 以利 吾 国乎 ” 将 的提 问时 , 说 就 “ 王何 必 日利 ?亦有 仁 义而 已矣 。” 《 子 - (孟 梁惠 王

对 于人 生价 值 取 向 的论 辩 引 入政 治 领域 。将 个
人 孟子 在 自孔 子 “ 子 喻于 义 , 人喻 于 利 ” 《 君 小 ( 论语 ・ 里 人与 政治 , 生修 养 和天 下 治理 联系 起来 。 仁 》 开 儒 家 人 生价 值 论 辩 以来 , 利 之 辨 已成 了 ) 义
人 的社会生 活 ,就是 使 个 人 的言 行 符合 社 会 的 基 标 准 。墨 家带 着小 生 产者 原 始共 产 主义 的美 好 愿 本 规 范— — 道德 ,一 个 人 的言 行 符 合 了道 德 规 范 望 , 义利 之辨 注 入更 加现 实 主义 的 内容 。 将 墨子 直
的要 求 , 于他 人 有益 , 社 会 有 利 , 于 自然 也 就 是 善 接 抹 去 公 私 之别 , 为 “ , 也 ” 《 认 义 利 ( 墨经 上 》 , ) 由
“ 天” 并 通过 “ 人合类 ” , 天 的逻辑 环 节来 论证 “ 道 ” 去人 欲 . 义利之 辨 ”在二 程 这里 被改 写成 为理欲 天 如何 成 为“ 人道 ” 。这 样 “ ” 道德 性不 仅具 有 之辨 。 的 义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