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2_4探讨集约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郝寿义;曹清峰;程栋【期刊名称】《企业活力》【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提出三大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与已经建立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存在空间上的战略重合,重合区域由此面临着由国家战略带来的大量政策红利的巨大吸引,从而给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内部的有效协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泛珠三角区域应主动契合国家战略,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自身已经形成的自组织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整合国际资源,建立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变挑战为机遇,这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Sinc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the central government puts forward three major nation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hich coincide with the established Pan-Pearl River Delta Area in some space. The overlap areas thus face huge attraction from a large number of policy dividends brought by national strategies, which pos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the Pan-PRD regional cooperation. Under such new situation, the Pan-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fit the national strategy, innovate system and mechanism, further strengthen their self-organization advantages, expand opening areas and integrate international resources,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for regionalcooperation and turn challenges into opportunities, which is the key of gett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an-PRD regional cooperation.【总页数】6页(P80-85)【作者】郝寿义;曹清峰;程栋【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相关文献】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渊源解读——浅评许桂灵《中国泛珠三角区域的历史地理回归》 [J], 易水寒2.创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市场体制新优势——“泛珠”区域合作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J], 丘杉;刘伟;左晓安;黄霓;郭楚;3.深化区域合作续写发展华章——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观点摘登[J], 任玉梅4.串起泛珠三角的红色之旅——赵克志参加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J], 黄晓青5.由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解读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兼谈福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J], 陈子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战略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战略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送审稿)广东省人民政府二○○四年五月前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推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发展要求,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精神,朝着“拿出最好的成果”的工作目标,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由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规划工作组,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2003年开展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7月启动了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同年9月底完成了规划纲要。

2003年10月8日,张德江书记、汪光焘部长、黄华华省长及钟阳胜、汤炳权、许德立等省领导在广州听取了规划工作思路的汇报,对规划工作的初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了“拿出最好的成果”,给省委、省政府提供可操作的“抓手”,在省建设厅的精心组织下,规划工作组在其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反复征询了省直有关部门的意见,多次实地走访了珠江三角洲的有关城市,深入细致地调研踏勘,并与有关领导、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规划内容,除了由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征求珠江三角洲各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以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并提交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外,建设厅还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既有省内规划专家研讨会,也有各省直部门及各市政府参加的研讨会。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背景、目的以及该合作框架的重要性和意义。

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背景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作为一项重要的区域合作计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该框架协议旨在促进广东、香港、澳门和珠海这四个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地区各方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形成是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协商下实现的。

通过共同制定协议的方式,各方可以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进行合作,加强地区内的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该框架协议将构建一个稳定、开放、包容和规范的合作机制,为各方提供更加有利的合作环境和平台。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意义重大。

首先,该协议有助于加强珠三角地区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和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其次,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的推进,可以实现各方发展的互利共赢,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该协议还可以促进人文交流和社会合作,增进珠三角地区各方的文化认知和相互了解。

总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影响的合作机制。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相信该协议将为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引言:在这一部分,将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以及文章的目的和结构进行概述。

2. 正文:本部分将从背景介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形成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1 背景介绍:在这一部分,将介绍泛珠三角地区的背景情况,包括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该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合作机遇。

2.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形成:本部分将论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各成员国/地区加入合作框架的动机和意愿。

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经验总结、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经验总结、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蕴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广东省政府 将珠三角
曼 【 城 市 发 展 战 略 】
三角一体化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 。在市级层面 ,各市 也分别成立实施纲要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负责领 导各 市相 关工 作 。例如 ,在 珠 中江都 市 圈 ,成 立 由
三市 的市 委 书记 、市长组 成 的领 导小组 ,负责 重大 事 项 的 决 策 和 协 调 ,领 导小 组 会 议 由三 市 协 商 召
体化规划专责工作组 、基本公共服务 一体
化 规 划 专 责 工 作 组 、产 业 布 局 一 体 化 规 划 专 责 工 作 组 、环 境 保 护 一 体 化 规 划 专 责 工 作 组 及 其 相 应 的 办 公 室 ,分 别 负 责 组 织 、指 导 和 推 进 各 项 规 划 的实 施 工 作 ,重 点 协 调 推 进 珠
和 经 验
( 一 )规 划 引领 ,推进 珠三 角一 体化
《 昧江三 角 洲地 区改革 发 展 规划 纲 要》 是
珠三角 区域一体化 的指导性纲领 ,在其统筹 下 ,广东 分别 制 定 了5 个专 项 规 划来 部 署 珠 三 角 一体 化 : 《 珠 江 三 角 洲基 础设 施 建 设 一 体 化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 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 ,对 不 符合 规 划 要求 的行 为 由上 级 机 关责 令 限期 改正 。
2 0 1 1 年 ,广 东 印发 《 实施 ( 珠江 三角洲 地 区改革 发 展规划纲要)督查办法 ( 试行) 》,督 查 ( ( 珠 江 三
开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在三市设立办公室作为 日
( 二 )建立机 制 ,推 进 珠三 角一体 化
建 设 、产 业 布 局 、环 境 保 护 和 基 本 公 共 服务 “ 五个一体化” 。推 出 “ 广 佛 肇 、深 莞 惠 、珠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3_3基于公共政策的深圳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研究三题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3_3基于公共政策的深圳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研究三题

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为所有人公平的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城市规划的根本特征,是城市规划活动的价值基础,保护公共利益不受侵害是核心价值取向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公共开放空间2006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并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中(详细蓝图、城市设计)。

对抗公共性VS 市场性法规、规范、标准对抗●公益性用地的公共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公共绿地不能为公共使用收费使公共性打折●按照居住人口配置公共绿地等,无法照顾到工作地和商业集中地段《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抗规划管理和监管●用地权属属于开发单位的,最终划为私家花园;属于多家开发单位的,空间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用地权属属于政府的,迟迟不开工“编制—执行—建设”的偏离对抗●规划编制不够深入,不能为执行提供充分的支持法定图则的土地细分和支路网规划不深入,低等级空间得不到落实●规划执行缺乏技术指导开发地块较小,达不到居住小区级,使居住小区级的绿地难以开展,而在一定区域内当若干个房地产项目建成并达到了居住小区规模时,却没有合乎标准的用地●开发建设的逐利行为,往往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失小幼定义&分类定义&分类定义与内涵●历史西方:它象征着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民主参与和使用城市设施的自由权利我国:强调帝王轴线●理论界众说纷纭人共性、开放性、公共性深圳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为:城市中室外的,面向所有市民的,全天免费开放的,经过人工开发并提供活动设施的场所。

▪开放性“室外”——即不包括建筑室内空间和灰空间。

▪公共性“所有市民”——即不包括仅供特定人群使用的半私密空间;“全天开放”——排除了使用受开放时间限制的空间;“免费开放”——排除了盈利性的空间(如主题公园、高尔夫球场和体育场等收费场所)。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构筑“开放、和谐、共赢”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极---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项目组二〇〇五年九月十二日目录前言 (19)研究成果摘要 (22)主报告 (26)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27)1.1 “泛珠三角”区域的界定 (27)1.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与特征 (29)1.2.1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 (29)1.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特征 (30)1.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宏观背景 (32)1.3.1区域协作成为21世纪初全球经济的主流方向 (32)1.3.2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32)1.3.2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3)1.3.3 有利于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启动的巨大商机 (33)1.3.4中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 (34)1.4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36)1.4.1 “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评价 (36)1.4.2 “泛珠三角”区域战略地位 (41)1.5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意义 (46)1.5.1 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46)1.5.2 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47)1.5.3 统筹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48)1.5.4 有利于加快地区开发开放进程 (49)1.5.5 有利于发挥“泛珠三角”区域作为整体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49)1.5.6 落实一国两制和促进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的有力保障 (50)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依据 (53)2.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与区域经济整合或一体化 (54)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与内容 (54)2.1.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56)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56)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本涵义 (59)2.2.1基本内涵 (59)2.2.2评价标准 (61)2.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基础 (62)2.3.1 协同学 (63)2.3.2 梯度转移理论 (65)2.3.3 区域分工理论 (65)2.3.4 产业集群理论 (67)2.3.5 增长极理论 (69)2.4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 (70)2.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70)2.4.2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70)2.4.3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71)2.4.4 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战略 (75)2.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评价 (76)第三章国内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79)3.1 世界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模式 (79)3.1.1 国际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79)3.1.2 都市经济圈发展模式 (80)3.1.3 流域经济合作模式 (81)3.2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实践 (82)3.2.1 国家层面的协作:美加自由贸易区 (82)3.2.2 国外区域间协作: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 (86)3.2.3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启示 (89)3.3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回顾 (94)3.4 中国区域协作案例解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1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和制约因素 (106)4.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条件 (106)4.1.1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107)4.1.2 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性 (110)4.1.3 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的互补性 (120)4.1.4 省(区)间比较优势分析 (127)4.4.5 区域协作机制 (135)4.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基础 (137)4.2.1 已有的协作发展 (137)4.2.2 基础设施 (137)4.2.3 区域物流协作基础 (162)4.2.4 消费市场 (163)4.2.5 城市群发展 (165)4.2.6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66)4.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制约因素 (185)4.3.1 体制性障碍 (185)4.3.3 市场化进程差距显著 (189)4.3.4 区域市场一体化不高 (192)4.3.5 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严重 (194)4.3.6 行政区划多元化矛盾 (199)4.3.7 共赢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 (203)4.4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评价 (204)4.4.1 区域协作历程 (204)4.4.2协作的政策基础 (205)4.4.3区域协作领域 (207)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总体思路 (211)5.1 指导思想 (211)5.2 基本原则 (212)5.2.1 虚实结合,力求实效 (212)5.2.2 深化改革,制度先行 (213)5.2.3 尊重市场,循序渐进 (213)5.2.4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213)5.3 战略定位 (213)5.3.1 定位依据 (214)5.3.2 省(区)定位 (214)5.3.3 战略定位 (220)5.5总体发展思路 (226)5.5.1 经济圈发展模式 (230)5.5.2 复合轴线发展模式 (235)5.6各省(区)发展思路 (240)5.7发展目标 (257)5.7.1目标依据 (257)5.7.2近期发展目标 (257)5.7.3远期发展目标 (259)5.8 协作重点领域 (260)5.8.1 重点领域设定依据 (260)5.8.2 重点协作领域 (262)第六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机制 (271)6.1 区域协作发展的协调机制 (274)6.1.1 区域协作发展机制的发展思路 (274)6.1.2 区域协作机制层次的三种架构方案 (275)6.1.3 协调政策措施 (279)6.1.4协调产业结构 (279)6.1.5利益协调机制 (285)6.1.6契约式行为约束机制 (286)6.1.7评价机制 (287)6.1.8应急合作机制 (287)第七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对策 (288)7.1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统一市场.. 2887.1.1 加速各地区市场化进程 (289)7.1.2 统一区域市场管理 (290)7.1.3 壮大市场主体 (290)7.1.4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民间合作机制 (291)7.2 以信息化为导向,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2)7.2.1 开展电子政务,增强政策行政透明度 (294)7.2.2 完善“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4)7.2.3 搭建“泛珠三角区域信用平台” (294)7.2.4搭建泛珠三角区域“电子口岸” (295)7.3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295)7.3.1 协调区域教育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295)7.3.2 加强区域科技协作,肥沃创新土壤 (296)7.3.3 落实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创新平台 (296)7.3.4 提升创新结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296)7.4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 (297)7.4.1 大力推进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促工业化 (297)7.4.2 积极发展大城市间的合作,以城市合作促产业合作 (298)7.4.3 积极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发展城市带经济 (298)7.5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核心竞争力 (299)7.5.1 基础设施环境 (299)7.5.2 政务环境 (299)7.5.3 金融环境 (300)7.5.4 社会环境 (301)7.6 充分发挥核心圈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3017.6.1 整合地区优势,聚集经济能量 (301)7.6.2 打破约束瓶颈,承接辐射带动 (302)7.6.3 加快横琴岛经济合作区建设 (303)7.7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转型 (305)7.7.1 扩大与东盟合作,打造西南-东盟大通道 (305)7.7.2 加强与台湾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306)7.7.3 借助西部大开发,打通西部扩展区 (306)7.8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 (306)7.8.1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6)7.8.2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7)参考文献 (308)专题报告一: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研究 (310)第一章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311)1.1 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创新系统 (311)1.2 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 (314)1.2.1 创新和学习 (314)1.2.2 生产率 (314)1.2.3 联系 (315)1.2.4 市场 (315)1.2.5 开放的系统 (315)1.3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315)1.3.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317)1.3.2 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研究 (319)1.3.3 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320)1.3.4 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320)1.3.5 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研究 (322)1.3.6 区域创新过程研究 (323)1.3.7 技术系统 (323)1.3.8 部门创新系统 (324)1.4 协作创新的基础:内部经济结构 (325)1.5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评价 (327)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面临的挑战 (330)2.1 经济实力的差距 (335)2.2 经济体制的差异 (336)2.3 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别 (338)2.4 行政区划的障碍 (338)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协作目标 (342)3.1指导思想 (343)3.2基本原则 (344)3.2.1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344)3.2.2 开放流动,协同互动 (344)3.2.3 市场引导,政府推动 (345)3.2.4 整体规划,有序推进 (345)3.3目标体系 (346)3.3.1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346)3.3.2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346)3.3.3 “泛珠三角”区域知识创新目标 (347)3.3.4 “泛珠三角”区域技术创新目标 (347)3.3.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阶段目标 (348)第四章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体系 (350)4.1路径分析 (350)4.2知识创新体系 (356)4.2.1 定位与目标 (356)4.2.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6)4.3技术创新体系 (358)4.3.1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定位与目标 (358)4.3.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8)4.4中介服务体系 (360)4.4.1 中介服务体系的定位与目标 (360)4.4.2 建设公共基础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硬件支持 (360)4.4.3 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增强科技创新促进能力 (362)4.4.4 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决策水平,增强监督能力 (362)4.4.5 创建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和网络 (363)4.5投资和融资体系 (364)4.6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支持体系 (366)4.7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政策保障体系 (367)4.8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369)4.9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创新体系 (370)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运行机制与对策 (372)5.1 创新的运行机制 (372)5.1.1 市场机制 (372)5.1.2 竞争激励与协作机制 (373)5.1.3 政府引导机制 (373)5.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对策 (374)5.2.1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科技体制改革 (374)5.2.2 强化“泛珠三角”区域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 (374)5.2.3 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76)5.2.4 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人才支撑体系 (377)5.2.5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和培训设施与环境建设 (379)5.2.6 建立“官产学研资介”结合的”泛珠三角”区域研发机制 (380)5.2.7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381)专题报告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协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89)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390)1.1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 (390)1.1.1 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390)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91)1.1.3 区域产业整合、资源配置的内在动力 (392)1.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意义 (394)1.2.1 有利于各省(区)产业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394)1.2.2 有利于创新技术及企业在内地省(区)的扩张 (395)1.2.3 有利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完善 (39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概况 (398)2.1 “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398)2.1.1 “泛珠三角”区域工业的协作发展 (398)2.1.2 “泛珠三角”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402)2.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403)2.3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政策 (405)2.3.1 发挥农业优势 (405)2.3.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05)2.3.3 优化第三产业的结构 (406)2.3.4 主导产业政策的调整 (406)2.3.5 珠江三角洲存在问题 (40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主要障碍 (409)3.1 基础设施限制 (409)3.2 区域产业布局同构化 (409)3.3 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410)3.4 区域产业布局条块分割 (412)3.5 区域产业转移瓶颈制约 (413)3.6 区域支柱产业配套不足 (413)3.7 区域产业链缺失 (414)3.8 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415)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思路 (417)4.1 “泛珠三角”区域未来产业走势判断 (417)4.1.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 (417)4.1.2 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区域推进 (420)4.1.3 旅游、矿产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协作发展 (423)4.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425)4.2.1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实践 (425)4.4.2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产业集群 (428)4.2.3 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而成的产业集群 (430)4.2.4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泛珠三角”区域其他地区的启示 (431)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对策 (434)5.1 区域产业共生、共赢和协调发展 (434)5.2 导向明确的产业政策 (435)5.3 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 (436)5.4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437)5.5 积极延伸优势产业链 (438)5.6 推进区域自主创新 (439)5.7 加快区域品牌建设 (440)5.8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43)5.9 突显广东在“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中的带动和协调作用 (444)参考文献 (447)专题报告三:“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研究 (453)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协作发展理论依据 (454)1.1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理论分析 (454)现代金融服务的贸易基础 (454)1.2 区域内金融贸易自由化的潜在经济效益分析 (460)1.2.1 有效的金融业对经济系统的作用 (460)1.2.2 区域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462)1.3 相关博弈理论 (472)1.3.1博弈要素构成 (472)1.3.2纳什均衡与贝特兰德博弈 (475)1.3.3 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47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构想 (504)2.1. “泛珠三角”区域内地省(区)金融业现状 (505)2.2 建立“大珠三角金融圈”为试验核心的区域金融市场 (510)2.2.1”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业现状 (510)2.2.2以“大珠三角金融圈”为核心,辐射内地省(区) (511)2.3 “大珠三角金融圈”分业市场的构建 (514)2.3.1粤港澳货币市场合作 (515)2.3.2粤港澳股票市场合作 (524)2.3.3粤港澳保险市场合作 (531)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中的有关博弈分析 (537)3.1 区域金融业建设投入的博弈 (537)3.2 逆向选择与区域内银行贷款的博弈分析 (545)3.2.1逆向选择 (545)3.2.2没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6)3.2.3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9)3.2.4逆向选择的市场均衡 (553)参考文献: (558)专题报告四:“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 (562)第一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563)1.1 古典贸易发展观 (563)1.2 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 (565)第二章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576)2.1 对外贸易与区域要素的积累 (576)2.2 对外贸易与区域分工 (579)2.3 对外贸易与区域结构优化 (584)2.4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创新 (58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现状、合作机制及内容 (590)3.1 “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现状 (590)3.2 “泛珠三角”区域外经贸合作机制及内容 (6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战略构想 (605)4.1 “泛珠三角”区域外贸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605)4.2 “泛珠三角”区域的“优势转型”战略 (610)4.3 “泛珠三角”区域的“内撑外开”战略 (613)4.4 “泛珠三角”区域的“走出去”战略 (619)参考文献 (626)专题报告五: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研究 (629)第一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30)1.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现状 (630)1.2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中心城市的发展比较 (633)1.2.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它中心城市的发展概况 (633)1.2.2 广州及“泛珠三角”区域各中心城市优势比较 (634)1.3 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41)1.3.1 地理与区位优势 (641)1.3.2 经济实力优势 (642)1.3.3 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交通优势 (645)1.3.5 外向型经济与体制创新优势 (654)1.4 广州的劣势 (656)1.4.1 能源、原材料趋于紧张 (657)1.4.2 广州民营经济总体实力与江浙的民营经济比有差距 (657)1.4.3 广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程度不够 (658)1.4.4 在科技创新领域,广州还需进一步提升创新力与竞争力 (659)第二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及思路 (660)2.1 综合交通中心 (661)2.1.1定位依据 (661)2.1.2 战略思路 (664)2.2 制造业中心 (667)2.2.1定位依据 (667)2.2.2发展思路 (668)2.3 商贸物流中心 (669)2.3.1定位依据 (669)2.3.2发展思路 (671)2.4 文化科教中心 (673)2.4.1定位依据 (673)2.4.2发展思路 (676)2.5 现代服务中心 (680)第三章广州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对策 (688)3.1发挥广州排头兵作用,构建互动、共赢得合作机制 (689)3.1.1 建立政府层面的组织机制 (689)3.1.2 建立政府支持下的民间组织机制 (690)3.2发挥广州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构筑“泛珠三角”区域核心区域 (690)3.2.1 主动推进“大珠三角”经济圈的融合与发展 (691)3.2.2 加快建设“广佛都市圈”,建设”泛珠三角”区域最强大的都市引力区 (692)3.3发挥广州交通枢纽优势,形成“泛珠三角”区域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 (692)3.3.1 积极促进广东(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交通通道建设6933.3.2 要充分发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中枢机场功能 (693)3.3.3 将广州港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枢纽港口 (694)3.3.4 加大珠江水系内河运输合作力度 (694)3.3.5 加快广州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进程 (695)3.4完善广州现代工业体系,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协作平台 (695)3.4.2 将支柱产业链条延伸至”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 (696)3.4.3 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建设“工业飞地”(产业转移与发展园区) (696)3.5发挥广州商贸优势,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商贸一体化 (697)3.5.1 深化广州大商都规划 (697)3.5.2 积极引进国际零售(批发)业巨头进入广州 (697)3.5.3 采取措施扶持本土大型零售(批发)企业的发展 (698)3.5.4 推进专业市场的发展与提高 (698)3.5.5 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和各城市在广州设立特色专门市场 (698)3.6加快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基地 (699)3.6.1 以CEPA为契机,抢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699)3.6.2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投资领域 (699)3.6.3 培育广州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699)3.6.4 推进广州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 (700)3.6.5 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关联的服务业 (700)3.7推进“数字广州”建设,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701)3.7.1 加快“数字广州”基础设施建设 (701)3.7.2 建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702)3.8大力推动广州金融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702)3.8.1 从战略上考虑提升金融实力和服务水平 (702)3.8.2 发展壮大证券市场 (703)3.8.3 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703)3.8.4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703)3.9改善广州创业和发展环境,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人才高地 (704)3.9.1 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法规 (704)3.9.2 与“泛珠三角”区域各大城市联合,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体化 (704)3.9.3 开展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联合培训 (704)3.10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文化中心 (705)3.10.1加快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705)3.10.2 充分弘扬广州2000多年的岭南历史文化 (706)3.10.3 广泛开展与”泛珠三角”区域的文化交流 (706)3.10.4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使广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特色文化走向世界的结合点 (707)参考文献 (708)附录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文件 (710)1.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710)1.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纲要 (717)附录二:广东省有关部门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关协议统计表 (723)附录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728)附录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 (736)“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主报告21。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2_3地铁引导下大都市近郊工业区转型规划探索——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2_3地铁引导下大都市近郊工业区转型规划探索——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

地铁地铁引导下大都市近郊工业区转型引导下大都市近郊工业区转型规划探索——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A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OF METROPOLIS SUBU RB INDUSTRIAL AREAS UNDER METRO GUIDES——CAS E STUDY OF GUANGZHOU HUANGPU DISTRICT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 design survey research institute2008年4月目录Catalogue一引言——大都市近郊工业区转型Introduction——Transformation of metropolis suburb industrial areas二黄埔区转型背景与地铁建设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 of Huangpu district and the metro conduction 三TOD模式及其在黄埔区的适应性TOD and it’s adaptation in Huangpu district四地铁引导下的黄埔区转型规划策略Transformation planning strategy of Huangpu district under guide of metro一、引言——大都市近郊工业区转型Introduction——Transformation of metropolis suburb industrial areas•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都市的外延式扩张以及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心城区土地区位效益大幅度提升,城市发展空间日益狭小,近郊区开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顾爱怡,沈健,2007)。

郊区城市化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化的一种主导模式(方辉振,2007)。

•郊区城市化是由来自离心、向心的以及本乡本土的各种力量导致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转化过程,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郊区化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周一星,1998)。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1_4城市,紧凑而生态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1_4城市,紧凑而生态

人均为水资源世界水平的1/4,且空间分布极不利:淮河以南耕地占38%,
水占80%
人均能源为世界水平的1/2,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人均耕地1.39亩,为世界水平的40%,山地、丘陵、高原占耕地66.0%
土地资源已迅速逼近底线:最近7年我国耕 地锐减了整整1亿亩,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 报,1991-2000 年间,我国设市城市建设用地 平均每年增长 1022 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征用 土地122.万亩;2002 年占用耕地 280.0 万亩, 近两年建设用地平均增加值是前十年的 2.3 倍,征用土地平均是前十年的 3.2 倍。
紧凑城市 (Compact): “城市的经济和社会 重要性最终依赖于由空间密度提供的使用方便的 交通,以及利用这种机会的人们和机构的绝对多 样性”, “强调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导致 了人们居住得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 的服务设施。那样小汽车就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 必需品。”欧共体:Greenpaper on the Urban Invironment 1990》 P9
收入水平(城市)与住房水平
不同收入水平 的国家(限于 城市) 低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中国) 中等收入国家 中高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人均建筑 面积(㎡) 每间房屋 的人数 永久结构 的百分比 (%) 67 86 94 99 100 有供水设 施的住房 (%) 56 74 94 99 100
6.1 8.8 15.1 22.0 (中国27.0) 350
媒体上充斥着豪宅广告,电影及电视剧中 生活在毫宅里主人公的场景,和每年数百万亩的 耕地在锐减,大批失地农民生活无着等,显得何 等的反差,这些都更令人感到政府决策、市场引 导的社会责任。 印度甘地总理说:“地球具有足够的蕴藏以 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但不能供每一个人的 贪 婪。”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府[2005]1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府[2005]1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05年1月4日深府[2005]1号)《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方案2004年6月1日至3日,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粤港澳召开,泛珠三角区域各行政首长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9+2”合作协议),确定了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和互利双赢五大原则,共同开展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十大领域合作,并建立了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和部门衔接落实制度三大合作协调机制。

为全面落实“9+2”合作协议、深港“1+8”合作协议和省政府《关于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有关问题的意见》,加快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意义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9+2”)。

“9+2”覆盖三个处于不同发展梯级上的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具有产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巨大空间。

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全面落实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实际举措。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

关于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有关问题的意见

关于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有关问题的意见

关于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有关问题的意见
佚名
【期刊名称】《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去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泛珠三角九省(区)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共同努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面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

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从构想进入了
【总页数】23页(P6-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以文化为动力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 [J], 谭仲池
2.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业合作与发展 [J], 廖京山
3.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穗府办[2005]48号印发关于推进我市与泛珠三角省
会城市合作与发展意见的通知 [J], ;
4.第十一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主题对话综述 [J], 杨明
5.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学者观点选编 [J], 本刊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引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珠三角”)是全球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历经了数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快速发展,孕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如广州、深圳、香港等。

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社会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健康,也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珠三角城市群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建设1. 发展历程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该地区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1992年,中央政府正式批准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建设计划,把珠三角地区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

此后,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和经济中心之一。

2. 经济特色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

其制造业以电子、纺织、家电、金属制品等为主要产业,Service业则以金融、房地产、旅游等为主要支柱。

同时,珠三角城市群还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得益于其产业分工的多样性和分布区位的多样性。

此外,珠三角地区交通便利,通讯设施齐全,也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1. 城市规划为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珠三角城市群采取了许多的城市规划措施。

比如,通过规划设立城市公园、绿化带等绿色空间,减缓城市耀眼化进程,保护环境。

并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

2. 资源节约珠三角城市群也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

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如推广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并通过减少污染的方法,提高城市的空气和水质量。

3. 社会公正珠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正。

采取了许多社会政策,如保障住房、改善教育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2_1香港轨道沿线高密度发展及规划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2_1香港轨道沿线高密度发展及规划

综合开发模式实例: 机场铁路-香港站发展
地块面积 总建筑面积 2座写字楼 3层商场 2座豪华酒店, 服务式住宅 公共转乘处 车位 发展年期 5.71公顷 415,9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54,190平方米 建筑面积59,460平方米 约850房间 巴士,小巴,出租车 约1,300个 8年
成功地把CBD 扩展到新填海区, 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将军澳线 “日出康城”
车辆段平台位置
一个容纳58,000人的社 區,在铁路车站和车辆 段上发展(建设中)
将军澳线“日出康城”
上盖的住宅
园林平台 行车道 商场 车辆段 公共运输 交汇处 地铁站
人车分隔提 供大量绿化 生活空间
将军澳线“日出康城”发展
地块面积 总楼面面积 住宅楼 楼宇高度 商场 社区配套设施 开放空间 发展年期 :348,000平方米 :1,652,800平方米 :50座,20,000-21,500个单位 :42–59层 :约50,000平方米 :中学、小学、幼儿园、社区会堂等 :中央公园、车站广场、平台休憩空间等 :2004 – 2019
工作
营造环境 策 略 性 、 全 市 性 协调 实施 公 众 利 益 政府
要 求
与 地 块 有 关 政策制订
目 标
发展商 私 人 利 益
决策
进行交易
轨道与土地综合发展实施的要素
政府政策与法规的配合 - 政府政策 - 土地法规 -规划法规 轨道公司扮演主导角色 轨道公司与政府的紧密合作
未来的方向
车站与物业 提供无缝连结及 方便优质生活
大型综合发展项目 ― 机场铁路九龙站发展
九龙站项目将九龙站建成区域交通枢纽,香港CBD的延伸
九龙站
广深港客运专线总站 未来西九龙文化中心

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规划设计总体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

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规划设计总体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

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规划设计总体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总体概念规划是对横琴经济合作区发展的宏观控制和指导,为规划设计提供了整体思路和框架。

首先,总体概念规划要明确横琴经济合作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横琴经济合作区应定位为全球性经济重要节点,打造成为中外合作、市场化运作、功能完备的经济合作区。

发展目标包括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园区的国际竞争力等。

在总体概念规划中,还需要确定横琴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

发展战略可以包括深化与港澳地区的合作,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横琴区,积极引进高科技、数字经济、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空间布局要合理规划经济功能区、生活服务区、生态绿化区等,确保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

总体城市设计是针对横琴经济合作区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进行规划设计。

在总体城市设计中,要注重提高人居环境品质,营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形象。

这需要通过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配套设施,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规划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规划多样化的商业、休闲娱乐设施,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总体城市设计还要注重保护和利用横琴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保护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生态景观,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利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恢复历史建筑和保护古村落,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总之,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的总体概念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是为了实现横琴经济合作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横琴经济合作区有望成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人居环境优质的现代化城市。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发展协作会议在三亚召开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水利发展协作会议在三亚召开

西、广东 、 福建 , 月 , 沽 南 江西、四l 、 _ 香 I
避、澳门的代表分别作 发言
业 I 政l 隅 家 忠1… 长 投 坎j! _ l f f ,I 9 [膊 I

一致表
后将借肋泛 三角区域水利发展协 紧紧围绕 “ 安全 、质鸯、效赫”这一

工作 心 ,进 ~步航 进泛 件 区域 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 , 同维} 域寅 _ n 户
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和交 益:加强涉洵事务管理 ,维护河流健康 :建 5 ( 系:』 强区眦水利建筑市场的台作 ,规范水资源开发。 J 口
会 上 , 自 海 南 、云 南 、贵 州 、广
立 区域 7 制公 共 安 全 突发 事 件应 急 处 理机 制 .完善 水 资 源 配 置和 惆 控怖 『 (
验 .分新了当 存在的圃难和问题.探讨如伺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区域协 作.以朋耍好J提尚 “ 也 泛玮三角”区域水 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水平。 l
会议指 出 . 冬明 春琳 江r一 库悯 度初 显成 效 ,加大 水能 资源 的开 发 同干水
管埋 力度 已势 在必 行 ,规范 和加 强涉河 建 设顶 目的 管理 任 务艰 巨。水 利工候
维普资讯
第三届 “ 珠三 角”区域 7 利 发展协 作会议在;亚 召开 ; 乏 K
2 0] 2 0 [ 月旧 .第三届 “ 年f 泛琳三角”区域水利发 忉 会议/海南省三 怍 上
亚 市召开 。琳 江水 委员会 主任 岳 中哨主 公 ,三 \市 人民 止府陈 家忠 副 l ¨ , 叉
市 长致 欢 娅 辞 ,水 利 部 建 管 司刘 六 宣 处 长 、 江 委 陈 滓 健 副 主 任 以 及 92 + ”区域 水利 ( 务 )厅 ( )K等 5 多 人出席会 议 。 水 局 0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参加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的通知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参加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的通知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参加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岳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4.18•【字号】岳政办函[2006]47号•【施行日期】2006.04.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参加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的通知(岳政办函[2006]4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屈原管理区,市直有关单位: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以下简称第三届“珠洽会”)将于6月6日至10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参加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的通知》(湘政办明电〔2006〕53号)精神,为切实组织好我市参会工作,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的经贸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第三届“珠洽会”活动主要安排1、会议主题合作发展,共创未来。

2、时间、地点时间:2006年6月6日-10日,会期5天(布展时间:6月3日-5日)地点:昆明市国际会展中心新馆。

3、合作内容区域内各省区之间,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产业化、旅游业、文化产业、联手开拓东南亚市场等六大领域的合作。

合作方式:合作、合资、独资、产权转让、商贸、人才交流等。

4、主要活动安排第三届“珠洽会”期间,将举办集体签约仪式、展览展示、考察交流活动、采购活动和以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产业化、旅游业、文化产业、联手开拓东南亚市场六大领域专场推介洽谈会为主的合作洽谈活动。

二、参会要求1、明确任务,积极参与“珠洽会”各项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第三届“珠洽会”参会宣传工作,明确任务,动员所属企业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交流,大力展示岳阳发展环境,加强对接洽谈交流,积极推介优势产品,广泛吸引内资、外资,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促成一批合作项目,扩大一批产品市场,建立一批新型合作关系,努力扩大区域合作成果。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探讨集约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探讨集约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探讨集约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Zhangdi sunhao背景50亿人口的一半城市城市扩张 无序蔓延背景城市出行时间增加 交通阻塞 环境污染 。

背景绿皮书随着“市区”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外蔓延,“城市” 这个词的意思似乎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的确,除了一些特 例,现在的城市已经远远背离了18世纪和19世纪的城市建 设者对于城市的想法。

然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我们看 到了许多对于城市生活意义的再发现运动,同时人们也越 来越向往欧洲城市的高品质生活。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 出现代城市的弊端:公共生活的缺失、匮乏的文化、单调 的城市景观、低效的沟通过程。

相比较而言,具有高密度 与多样性特征的城市可以结合相应的社会与经济功能,有 效地节省时间与能源,也因此更能继承传统城市的诸多优 点。

(CEC,1990,p.19)背景绿皮书正视城市的问题 挖掘城市的潜能 在现有的城市范 围内解决问题集约城市概念 优点 问题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节约能源和信息科技的使用集约城市概念? 集约城市Breheny(in Blowers,1993)——集约城市是一个高密度、混合功能的城市,鼓励城市在既有的城区范围内发 展并禁止向超出范围外的地区扩张。

高密度 强度、城市填充可持续性城市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污染通向可持续性城市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 货车、小汽车能源消耗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集约城市减少交通需求和能源消耗与污染 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2倍14倍通向可持续性城市集约城市减少大众的交通出行需求 在各个步行社区之间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便捷安全、高效及价格低廉公共交通系统通向可持续性城市社区自治社区自治“由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集约意味着使城市和大众逐渐摆脱那些难以控制的外部力量,同时也意味着可以更好 的控制那些城市赖以发展的本地资源,即‘自治’。

”商业学校休闲娱乐 住宅 活动场地轻工业 邻里街区 公园社区的经济活力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加强社区自治 增强社区的独立性 形成社区自身的特质及文化通向可持续性城市ICT 信息传输技术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利用远距离通讯技术来代替部分的交通出行需求物理性质的 信息载体ICT电子设备的 信息载体降低人员和实物的运输需求, 进而降低对燃料、交通设施建 设场地、交通工具的需求通向可持续性城市社区自治——重建社区活力,促进城市更新社区自治通向可持续性城市中心区的相关 大型服务设施信息中心可能建立起集约的、多功能多中心 城市,她由具有步行尺度的邻里街 区所组成,同时各邻里街区之间由 高效的交通设施与远程信息通讯设 备连接在一起。

第三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在成都召开

第三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在成都召开

第三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在成都召开
薛晓光
【期刊名称】《广东法学》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2007年10月15~17日,由四川省法学会承办的第三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在成都市召开。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宋树涛出席论坛并讲话,来自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和北京、浙江、宁夏等省(区、市)法学界、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参加或列席了论坛。

【总页数】1页(P56)
【作者】薛晓光
【作者单位】广东省法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在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的致辞 [J], 吴新雄
2.第六届中国"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在昆明举行 [J], 李皓平
3.省法学会组团参加第二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 [J], 薛晓光
4.“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综述 [J], 黄尔逢;余崇洁
5.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 [J], 章珣;张剑(摄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展高质量,规划再出发——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在深圳市成功举办

“发展高质量,规划再出发——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在深圳市成功举办

“发展高质量,规划再出发——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
院院长论坛”在深圳市成功举办
佚名
【期刊名称】《《城乡规划》》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2018年12月20至21日,为期两天的“第十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
院院长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

本届院长论坛由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深圳市城市
规划协会、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办。

论坛主题为“发展高质量,规划
再出发”,旨在为“9+2”泛珠三角区域的城乡规划提供一个多元协作、专业交流、相互学习的沟通平台,进一步展示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城市规划建设成果,并探
讨深圳创新及国际化新思路。

【总页数】3页(P117-1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推进区域协作,加强科技创新——"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综
述 [J], 韦葳
2.“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在贵阳召开 [J],
3.南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成功举办“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 [J],
4.广东省城乡规期睃计研究院成功举办“第一届泛珠三角省(区)规划院院长论坛”
[J],
5.2009年环渤海地区规划院院长论坛在天津举办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集约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Zhangdi sunhao


背景
50亿人口的一半 50亿人口的一半
城市
城市扩张 无序蔓延


背景
城市
出行时间增加 交通阻塞 环境污染 。




背景
绿皮书
随着“市区”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外蔓延, 城市” 随着“市区”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外蔓延,“城市” 这个词的意思似乎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的确, 这个词的意思似乎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的确,除了一些特 现在的城市已经远远背离了18世纪和19 18世纪和19世纪的城市建 例,现在的城市已经远远背离了18世纪和19世纪的城市建 设者对于城市的想法。

然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 设者对于城市的想法。

然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我们看 到了许多对于城市生活意义的再发现运动, 到了许多对于城市生活意义的再发现运动,同时人们也越 来越向往欧洲城市的高品质生活。

来越向往欧洲城市的高品质生活。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 出现代城市的弊端:公共生活的缺失、匮乏的文化、 出现代城市的弊端:公共生活的缺失、匮乏的文化、单调 的城市景观、低效的沟通过程。

相比较而言,具有高密度 的城市景观、低效的沟通过程。

相比较而言,具有高密度 与多样性特征的城市可以结合相应的社会与经济功能 特征的城市可以结合相应的社会与经济功能, 与多样性特征的城市可以结合相应的社会与经济功能,有 效地节省时间与能源, 效地节省时间与能源,也因此更能继承传统城市的诸多优 。

(CEC,1990,p.19 CEC,1990,p.19) 点。

(CEC,1990,p.19)


背景
绿皮书
正视城市的问题 挖掘城市的潜能 在现有的城市范 围内解决问题
集约城市
概念 优点 问题
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节约能源和信息科技的使用


集约城市
概念
集约城市 高密度

Breheny(in Blowers,1993)—— 集约城市是一个高密度、混合功能的城市, 集约城市是一个高密度、混合功能的城市,鼓励城市在既有的城区范围内发 展并禁止向超出范围外的地区扩张。

展并禁止向超出范围外的地区扩张。


强度、城市填充 可持续性城市
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污染


通向可持续性城市
步行、自行车、 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 货车、 货车、小汽车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能源消耗
集约城市
减少交通需求和能源消耗与污染 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2倍
14倍 倍


通向可持续性城市
公共交通系统
集约城市
减少大众的交通出行需求 在各个步行社区之间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
便捷
安全、高效及价格低廉


通向可持续性城市
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
“由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集约意味着使城市和大众逐渐摆脱那些难以控制的外部力量,同时也意味着可以更好 的控制那些城市赖以发展的本地资源,即‘自治’。


商业
学校
社区的经济活力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加强社区自治
休闲娱乐
住宅
活动场地
轻工业
邻里街区 公园
增强社区的独立性 形成社区自身的特质及文化


通向可持续性城市
ICT
ICT
信息传输技术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利用远距离通讯技术来代替部分的交通出行需求
物理性质的 信息载体
电子设备的 信息载体
降低人员和实物的运输需求, 进而降低对燃料、交通设施建 设场地、交通工具的需求


通向可持续性城市
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重建社区活力,促进城市更新


通向可持续性城市
中心区的相关 大型服务设施 信息中心
ICT
可能建立起集约的、多功能多中心 城市,她由具有步行尺度的邻里街 区所组成,同时各邻里街区之间由 高效的交通设施与远程信息通讯设 备连接在一起。


火 车 站、 机 场


通向可持续性城市
ICT


通向可持续性城市
ICT
依靠有限的空间资源来实现持续发展
“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养路费来增加所 有时段甚至部分时间的私人交通出行成本,又或者通过减少道路或 停车场的供给来限制私人交通,即会出现至少是部分替代私人交通 的相关研究。

我们可以预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常规的工作人员特 别是兼职的工作人员将会放弃原本那种每天花大量时间从住处到位 于市中心的工作地点的工作模式,而更倾向于在家里或者社区的工 作中心工作,这样就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交通出行量,同时也可以 降低对停车场地的需求量。




结论
城市发展模式的关键点在于: 住房增长、能源消耗、城市的可达性、经济的增长能力、 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结合与保护以及大众对提高生活 质量的需求等方面。


建筑的再开发、提高社区活力、提高居住密度、 等等相关的措施
集约城市—“紧密化与集中化城市模式”


THANKS
To be contin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