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跟踪训练16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8(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8(含解析)

专题跟踪训练(十八)古代诗歌鉴赏(词曲)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庭芳·促织儿张镃月洗高梧,露氵专①幽草,宝钗楼②外秋深。

土花③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氵专:露水多的样子。

②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

③土花:苔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月洗”句描写出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的景象,“洗”字体现出秋月的明净。

B.“萤火”句用视觉里的萤火和听觉里的蟋蟀叫声,表现环境的幽静和作者的悲凉。

C.“静听”“微韵”“凄咽”三句中,“转”有音调低回突然转变之意,“寒”“凄咽悲沉”是作者听来的主观感受。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采用动静结合、拟物等手法描写出月下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2)词的下片描写了哪些与蟋蟀有关的活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D项,“拟物”错误,上片没有运用这种手法,其中,“争求侣,殷勤劝织”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月”“高梧”“露”“幽草”“土花”等都是静态的景物,“坠”“寒声”是动态的描写,属于动静结合。

(2)考生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考虑词句描写的具体内容,从内容的角度把握词的下片描写的与蟋蟀有关的内容,比如“呼灯灌穴,敛步随音”“犹自追寻”是作者小时候捕蟋蟀的场景,“携向华堂戏斗”是作者小时候斗蟋蟀的场景等。

至于第二个问题,考生可以从作者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与如今的客居他乡的“凄咽悲沉”等方面进行分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同步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

应结合全诗写作目的以及典故的内容来分析。

B“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

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本诗的标题已经说明是“送子由使契丹”,可见诗人用典的意图是以李揆为例来提醒弟弟注意安全,没有与其他人比较的意思。

D“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原因同B。

【答案】B、D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

诗歌首联化用王勃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19知人知言,知体知法(含2018高考真题)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七古代诗歌鉴赏题点对点练19知人知言,知体知法(含2018高考真题)

题点对点练19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石湖文徵明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横注越来溪。

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

依旧江波秋月坠,伤心莫唱《夜乌栖》①。

注①《夜乌栖》即《乌夜栖》,是一支古老的乐府歌曲。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远近结合。

先写远望湖面深处,雾气与水波融成迷茫的一片,再写湖边各色花儿开得正盛,花丛中群鸟竞啼。

B.颔联写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山坡之上,无人管问的野草欣欣然地自由生长;越来桥下,河水同样流得自在活泼。

C.颈联写春天的世界充满生机,令诗人迷恋,直到晚风轻轻从湖面飘起,带来凉意,白日西下,往事涌上心头。

对此诗人感慨万千。

D.诗人笔下的石湖风光,和谐清淡,娴静温柔,只有“湖上花深鸟乱啼”一句稍显热闹,但并未具体描摹其色彩与声音,没有打破全诗的和谐。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寄予了哪些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

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7a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7a Word版含解析

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情感、表达技巧。

B.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答案] 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思想情感。

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读懂诗歌]搭上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射落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的大雁。

穿着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饮酒高歌,直到黄昏来临。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4含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4含解析

专题跟踪训练(十八)古代诗歌鉴赏(词曲)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庭芳·促织儿张镃月洗高梧,露氵专①幽草,宝钗楼②外秋深。

土花③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氵专:露水多的样子。

②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

③土花:苔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月洗”句描写出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的景象,“洗”字体现出秋月的明净。

B.“萤火”句用视觉里的萤火和听觉里的蟋蟀叫声,表现环境的幽静和作者的悲凉。

C.“静听”“微韵”“凄咽”三句中,“转”有音调低回突然转变之意,“寒”“凄咽悲沉”是作者听来的主观感受。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采用动静结合、拟物等手法描写出月下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2)词的下片描写了哪些与蟋蟀有关的活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D项,“拟物”错误,上片没有运用这种手法,其中,“争求侣,殷勤劝织”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月”“高梧”“露”“幽草”“土花”等都是静态的景物,“坠”“寒声”是动态的描写,属于动静结合。

(2)考生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考虑词句描写的具体内容,从内容的角度把握词的下片描写的与蟋蟀有关的内容,比如“呼灯灌穴,敛步随音”“犹自追寻”是作者小时候捕蟋蟀的场景,“携向华堂戏斗”是作者小时候斗蟋蟀的场景等。

至于第二个问题,考生可以从作者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与如今的客居他乡的“凄咽悲沉”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对点练1.(2018·河北邢台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草碧完颜璹几番风雨西城陌,不见海棠红、梨花白。

底事胜赏匆匆,正自天付酒肠窄。

更笑老东君[注]。

人间客。

赖有玉管新翻,罗襟醉墨。

望中倚栏人,如曾识。

旧梦回首何堪,故苑春光又陈迹。

落尽后庭花,春草碧。

【注】东君:神话中掌管春天的神。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2.(江西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3.(2018·贵州贵阳市摸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4.(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 Word版含答案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精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问题。

(11分)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 ①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

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

③漉: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

④近局:近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D.“日入”两句说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写足了诗人在乡村的寒酸。

E.“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

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答案BD解析B.“形象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理解不当,作者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道路的荒凉和艰难。

D.“写足了诗人在乡村的寒酸”不当,这两句写的内容看似寒酸,实则表达的却是诗人的闲适和自得。

(2)这首诗是如何来表现诗人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6分)答:答案①直抒胸臆。

“怅恨”二字从表面看,诗人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

就深层看,本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怅恨”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

②用典抒情。

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显示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写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

2019届二轮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卷(全国卷用) (1)

2019届二轮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卷(全国卷用) (1)

2019届二轮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晏殊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

此情千万重。

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

“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

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

“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

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关山月李端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言虽简而意实多,“苍苍”突出关山“月”的特色和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

B.第二句写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倍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

C.第三句写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海,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

D.第四句作近距离的定点描写,“上”与“长”两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含参考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含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 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 (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 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 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 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 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 B 15. 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综合练7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综合练7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综合练7 1.(xx •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曾巩潦退蛟螭不可逃,溪潭清澈见秋毫。

欲霜日射西山赤,渐冷天腾北极高。

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

感时一抚青萍[注]叹,马踏西风气自豪。

注青萍:古宝剑名,泛指剑。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

(5分)答:(2)请简要赏析颔联“射” “腾”二字的妙处。

(6分)答: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醉落魄•离京口作苏轼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 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用“朦胧”一词概括,请加以赏析。

(5 分 )答: (2) 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中也有,试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 分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 试赏析“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两句的妙处。

(5 分 ) 答:(2) 诗句“心飞故国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 分 )答:(6 分 )4. (xx •甘肃部分高中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1分)渭川田家[ 唐] 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

注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岁暮自桐庐归钱[ 宋] 潘阆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注]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注龙山:钱塘江南岸的小山。

(1)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归”的内容却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5分)答:(2) 两首诗所用意象不同,其中蕴涵的意味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019届二轮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卷(全国专用)

2019届二轮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卷(全国专用)

2019届二轮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全国专用)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其一)(唐)李商隐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1.下列对两首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袁诗第一、二句认为相爱却分离的情况司空见惯,因此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不值得“长恨”,“莫唱”二字含有对为其赋诗者的批判。

B.袁诗第三句借杜甫《石壕吏》中描写的亲人分离的悲惨事实,暗示了战乱不仅给君王以影响,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C.李诗首句采用借代手法描写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来势汹汹,意在反衬唐玄宗为爱情而导致国势衰颓的现实。

D.李诗第二句中两个“自”字连用,一写唐玄宗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一写唐玄宗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包涵了唐玄宗的无限痛苦。

E.两首诗歌题材相同,但李诗重在就事言事,袁诗则通过典故和对比,明显地表现出借帝王生活的题材表现百姓遇的主题。

2.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酌酒与裴迪①王维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①裴迪:唐代诗人,是王维的好友。

②按剑:发怒时准备拔剑动作。

③弹冠:弹去帽子的灰尘,准备做官。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酌酒与君君自宽”一句照应了诗歌的题目。

“宽”一字,既是宽人也是宽己。

B.“朱门”一词用了借代手法,借指富贵。

这句是说仕途得意的人们在相互庆祝。

C.颈联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心情,对情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D.此诗是王维为劝慰裴迪而作的七言律诗,文中多处使用典故,意蕴丰富。

E.作者在这首诗中,处处都体现出一种潇洒淡泊、怡然自适的乐观心态和隐居思想。

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7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跟踪训练17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跟踪训练(十七)古代诗歌鉴赏(宋明诗歌)1.(2018·四川省成都市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王安石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神宗没有因王安石辞去相位而废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宁多时,却仍关注着朝廷对施行新法的态度,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

②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③南山:钟山南面。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诗歌前两句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诗人跟随农人从田里归家时所见之景。

C.“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D.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在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欢快的心情结束行程,余味悠扬,兴致不尽。

(2)“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B项,“跟随农人从田里归家时”错,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看到农家丰收之景时的感叹,“豚栅鸡埘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农村行走时看到的景象。

(2)第一问,“‘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应先圈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观其特点,然后描绘画面,最后概括其特点,这句诗中主要写“林”“落叶”“南山”,从诗句来看,此处所写的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季,描绘的是一幅清秋暮色山林图,深秋时节,林中木叶凋尽,远处南山兀立,清晰呈现,诗人描绘的是眼前之景,结合前后的诗句可以知道,在诗人笔下,清秋时节的山林呈现出宁静开阔的景象,诗歌中流露出的是愉悦的心情,如诗歌最后两句说“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诗歌格调明快,诗人虽然不在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欢快的心情结束行程,余味悠扬,兴致不尽。

2019届二轮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卷(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卷(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训练(十六)古代诗歌鉴赏(唐代诗歌)1.(2018·湖北省第二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①上秋天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②白帝城: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颈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天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浑。

D.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诗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

(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B项,“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

(2)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颈联“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使人获得精神慰藉,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

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表达了宽慰勉励之情。

[答案](1)B(2)①惜别关切之情。

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

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是表达关切之情。

②宽慰勉励之情。

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使人获得精神慰藉。

尾联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

③在劝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情。

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

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似乎是在嘲弄圣朝,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

2.(2018·山东省菏泽市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白居易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

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

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

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

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

”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

锡,手杖。

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石滩疏通后,江上舟筏鱼贯往来、篙楫挥舞如箭的繁忙景象。

D.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D项,“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家财”。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对诗句思想内容的概括,通读全篇,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概括。

[答案](1)D(2)①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

②尾联表现出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

③表现出诗人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3.(2018·福建省厦门高三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许浑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眼前陵阳的十亩山田靠近茅山石涵村,触动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B.第二句写诗人非常熟悉石涵村居的风俗,为进一步描写石涵村做铺垫。

C.第五句写石涵村村民在温暖的春日在岭北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了村民的勤劳。

D.月光下村民渡溪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写出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2)本诗的颔联中“惊”与“待”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A项对“近”理解有误,此处的“近”是相似之意。

(2)颔联承接上一联,用两个特写镜头具体描写石涵村春色的景象,窗前的白色艾草惊讶于春燕的归来,篱边的桑叶长势喜人在等待喂养晚蚕。

此联中的“惊”与“待”用字精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茅山石涵村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答案](1)A(2)“惊”与“待”运用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茅山石涵村春天来临时燕子归来、篱上桑叶生长的情状,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4.(2018·山东省枣庄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寒节日寄乡友齐己①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

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

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

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

[注]①齐己:俗名胡德生,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1)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古寺家”点明了诗人的僧侣身份,“寥寥”这一叠词既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

B.“踏青思故里”句写诗人置身野外,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表达委婉含蓄。

C.“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让思乡念友之情更真挚。

D.“归恨共无涯”呼应了“岁岁逢寒食”,让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向着未来和历史两个方向延展,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2)这首诗在景情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B项,“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理解有误,踏青思故里,可倒装为“思故里踏青”,而眼前唯有“寥寥古寺家”。

(2)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首联写出了诗人年年如此过寒食节的感受,衬托出今年感受的不同。

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

颔联设想故里的乡友们踏青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并与眼前自己孤单面对杨花开落形成对比。

“杨花”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让思乡念友之情更真挚。

颈联写出野外正下着绵绵稀疏的细雨,江天一色,连天边的云霞都显得清冷。

“稀疏雨”“冷澹霞”,寄寓着诗人寒食节期间内心的孤冷悲戚之情。

尾联“沧浪”“湘水”,写浪高水宽,寄寓着诗人归家不得的无奈和遗憾。

让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向着未来和历史两个方向延展,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回答该题时,先回答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答案](1)B(2)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杨花”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稀疏雨”“冷澹霞”,寄寓着诗人寒食节期间内心的孤冷悲戚之情;“沧浪”“湘水”寄寓着诗人归家不得的无奈和遗憾。

②想象,对比。

设想故里的乡友们踏青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并与眼前自己孤单面对杨花开落形成对比。

5.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江南曲四首(其一)储光羲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采莲词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莲舟不畏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储诗首句,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清澈见底的江水,为下一句描写风浪做渲染。

B.储诗第二句无一“风”字,却可以从翻空的高浪中感受到风的气势,并听到它咆哮的声音。

C.张诗首句写采莲女早起出门时周围的环境,描写了她们一早就赶到沙头,准备乘船出发采莲的情景。

D.张诗第二句描写了采莲女归来时半路遭遇暴风雨的情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E.诗歌表现豪情多用豪放的笔墨,而这两首诗却用轻淡语言和从容语调表现主人公的勇敢。

(2)两首诗中主人公都“不畏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不畏风”各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每首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A项,“渲染”错误,储诗第一句描写清澈见底的绿江,可见此时的绿江处在风平浪静之中。

因此,这句诗是和下一句描写江上咆哮的风浪作对比。

D项,“暴风雨”错误,后文只有“不畏风”,“雨”于文无据。

(2)考生在解答该问题时要注重分析题干中有关问题的指向。

本题要求写出主人公“不畏风”的原因,但从后面的“怎样的品格”分析可知,是要回答他们“不畏风”的外在因素,即储诗中表现主人公常住湖边的原因以及张诗中主人公把船靠在一起的原因。

“品格”方面,可以从主人公“不畏风”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储诗偏重描写主人公的勇猛,张诗偏重描写主人公的团结、机智等。

[答案](1)AD(2)储诗,主人公是湖边常住的人,他们敢于驾轻舟在大风大浪中穿梭,表现了他们勇猛、果敢的品格;张诗,主人公没有因为风浪而畏缩,她们相互帮助,把船并在一起抵御风浪,表现了她们团结、机智和勇敢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