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高效整合 (3)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小人物也有“大”风采——七下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七下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凡人小事”,选编的四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都展现了平凡人物的故事。

这些小人物身上有着朴素的爱和单纯的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给人以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

读这些文章,总觉得这些小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亲人长辈,就是我们认识的那些人,就是“我们”。

我们也是社会中的小人物,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要活得温暖有光芒。

本单元的语文训练目标是:注重熟读精思,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四篇文章中,《阿长与<山海经>》《老王》是写人叙事类散文,《台阶》和《卖油翁》属于小说,本着依体而教的原则,前两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作者独特情感的体悟上,通过梳理文章中的多件事,把握叙事的详略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欣赏作品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言语质地;后两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梳理故事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思考小说主题。

同样作为写人类文章,四篇文章都运用到细节描写的方法,都有反复、反常的语句和事件。

在单元整体教学规划下,单篇教学侧重引导学生从标题、详略、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读懂作者意图;教会学生通过咀嚼细微处、想象留白处、体悟反常处来品味语言,于细节描写中感受文章意蕴。

单元整合教学时,则侧重引导学生聚焦文章重点段落和语言的反复处,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习练单篇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打通语用训练与精神引领,让学生在统整归纳中领悟小人物精神的动人之处;联结文本与生活,引导学生懂得: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都可以因爱与善而自信温热地生活。

基于单元学习要素和文本特质,从聚焦共性、比较迁移、从文本走向自我走向生活的原则出发,本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拟定为:小人物也有“大”风采。

单元整合创设情境:评选当代风采人物。

2012年高考复习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高效整合

2012年高考复习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高效整合
答案: A
3.《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 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 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话反映了 () A.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C.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无政治隶属关系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分封制的理解, 可用排除法作答。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庶人、 奴隶不在等级序列之中,由此排除A选项;宗法制下, 大宗和小宗既有家族等级关系,也有政治隶属关系, 由此排除C选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最早 是在秦统一之后,由此排除D选项。
(2)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 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 严密,它们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 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 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三次转折
答案: B
(2010·高考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 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 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 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本是对君主的 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但从唐朝到宋朝, 谏官由评议皇帝得失到评议宰相是非,说明了谏官 成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成为皇权 专制的工具。“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 帝得失”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宋代谏 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说明宋代谏官 向皇帝而不是向宰相负责。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2)南方的经济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异明显缩小,趋于 平衡,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
整合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夷夏观念淡薄,把“华夷一家”定为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 主流思想。 (2)政权开放,胡人甚至可担任宰相。 (3)尊重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4)在所征服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予以高度自治 权。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和亲”政策的实施既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又搭 起了民族交融的桥梁。
第二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整合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迭与民族交融 1.政权更迭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①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 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至北朝末年,胡汉 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②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 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③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逐渐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民族间 的融合。
3.藩镇割据 (1)藩镇的形成: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 设节度使加强边防。②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 使。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 势力。 (2)藩镇的权力: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 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 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3)藩镇割据的影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延续了100多 年,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 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民族交融的意义 ①原来的民族布局在少数民族内迁中被打破。 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 ④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⑤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 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03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03
(1)根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点,分析其 原因,注意前后两者的继承与发展。
(2)紧扣主题运用回答历史特点和启示的方法技巧,从历史现象发生 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 多角度思考问题。
(3)按解答顺序进行时空转换,确立比较的角度,根据题意确立比较 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把收集到的零散的信息根据设问组织 和串联起来,有效组织答案。表述时注意比较点的提示语。
5.文化上:四大发明进入定型时期并外传;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并 对文艺产生影响;文化的世俗化(词曲、风俗画);书院发达。
整合二 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 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 (1)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 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 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2)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整合三 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中央集权的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
加强
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政治
知识分子的 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 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裂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 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 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整合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整合

3.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间交往频繁:多个民族政权的对立并未阻止各民族的 民间交往。两宋时期,在边界地区设立的榷场是民间交往的主要场所。 4.大一统的趋势逐渐形成: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各民 族的差别逐渐缩小,为元朝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对应训练2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 宋境籴粮,雄州一次出官仓粟2万石,贱价以粜。此种贸易属于( ) A.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 C.榷场贸易 D.对外贸易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键词“辽界”“宋境”“籴粮”“出官仓粟”可知这是官府设 置专门为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榷场,属于榷场贸易,故选C项;材 料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榷场由官府设置,虽有民间参与,但不属于 民间贸易,排除B项;材料属于民族间的贸易,不属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
3.经济关系的非特权化趋势: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和魏晋时期的士族都控 制着大量依附人口。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特权地主被庶族地 主取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非特权地主成为地主阶层的 主体。 4.儒学思想的世俗化趋势:两汉时期的儒学是士人的特权,宋朝儒学开始向 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儒学的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对平民的 影响越来越大。 5.文学艺术的平民化趋势: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两宋时期文学艺术平民化、 世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世俗文化逐渐 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可以说一部儒学发展史折射出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1.早期儒学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创立儒学,孔子的 “德治”、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并用”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 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时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其主张不能适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社会需要,未被统治者采纳。

新教材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高效整合3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时期学生用书

新教材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高效整合3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时期学生用书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主题一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新气象旧传统新气象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文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西学东渐起先;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对外关系由开放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学问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起先出现主题二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制约因素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定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宝的积累,无法使财宝转化为商业资本。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

3.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实行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主题三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措施(1)通过反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2)通过对内加强民族联系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厚待回来的少数民族、加强边防建设等。

2.表现(1)明朝①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成功,打退了瓦剌的进攻。

②维持了与鞑靼俺答汗的和平友好关系,在边疆开设互市,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

③抗击外来侵略,肃清倭寇。

④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收复台湾。

(2)清朝①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②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分裂势力的叛乱。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高效整合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高效整合学案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高效整合
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1)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做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Unit 3 单元专题整合-【教材解读】2021-2022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3 单元专题整合-【教材解读】2021-2022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单元专题整合单元语法·详讲析语法解读一、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的结构及答语注意肯定回答中的be动词不能与主语缩写在一起,如she is不能缩写为she's;否定回答中的am 不能与not缩写在一起,即应用I am not 或I'm not。

妙指津>>回答一般疑问句时主语的变化①如果一般疑问句的主语是this或that,答语用it代替。

》—Is this your ID card?这是你的身份证吗?- Yes, it is./ No, it isn't.是的,它是。

/不,它不是。

②如果一般疑问句的主语是these或those,答语用they代替。

》-Are these your books?这些是你的书吗?-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是的,它们是。

/不,它们不是。

③如果一般疑问句的主语不是人称代词,回答时应用相应的人称代词替换。

》-Is your hat blue?你的帽子是蓝色的吗?-No, it isn't/it's not. 不,它不是。

2.含有be动词的一般疑问句的语调朗读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其简略答语用降调。

》-Is that your pen? 个那是你的钢笔吗?—Yes,it is.是的,它是。

3.含有be动词的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一调:把句中的be动词提到句首。

二改:如果原句主语为第一人称I/we,则改为第二人称you。

三问号:句末的句点改为问号。

》I am a student.改为一般疑问句:Are you a student?》This is my brother. 改为一般疑问句:Is this your brother?助记:“陈述”变“疑问”一般疑问并不难,快把be动词提上前。

第一人称变第二,句首大写记心间,句末再把问号添。

链中考>>(昆明中考)-______?- Yes, it is.A. Is this your dictionaryB. Do you have a schoolbagC. Where is my tape playerD. How much is the model plane点拨:可用语法判断法解答本题。

单元整合设计教研活动(3篇)

单元整合设计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单元整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单元整合教学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有机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了更好地推进单元整合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特此开展单元整合设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单元整合教学的认识,明确单元整合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2. 培养教师设计单元整合教学的能力,掌握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单元整合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1. 单元整合教学理念与目标解读(1)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读单元整合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2)组织教师观看优秀单元整合教学案例,分析其特点与优势。

2.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方法与技巧(1)开展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培训,讲解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组织教师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实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提升设计能力。

3. 单元整合教学案例分析(1)邀请优秀教师分享自己的单元整合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2)组织教师对案例进行研讨,提出改进建议。

4. 单元整合教学实践与反思(1)组织教师进行单元整合教学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2)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为期一个月,每周安排一次活动,每次活动2小时。

2. 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或教师办公室。

3. 活动形式:讲座、培训、研讨、实践、反思等。

五、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

2. 明确活动分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邀请专家、优秀教师参与活动,提供专业指导。

4.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六、预期效果1. 教师对单元整合教学的认识得到提高,能够熟练运用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方法。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高效整合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高效整合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单元高效整合整合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整合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年)1.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整合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四上语文第三单元整合策略

四上语文第三单元整合策略

第三单元留心观察一、对本单元统编教材和拓展图书的分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人文主题,围绕着“体会文章准确生动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语文要素安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

《古诗三首》中,白居易的《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傍晚的绚丽美景图和夜晚的朦胧夜色图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苏轼的《题西林壁》既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既赞美了其千姿百态的景色,又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卢钺的《雪梅》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雪、梅的不同特点让我们认识到它们各有所长。

三首诗均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爬山虎的脚》细致生动地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的爬墙过程,字里行间传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蟋蟀的住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其的敬佩和赞赏。

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抓住事物特点仔细观察并如何生动准确地进行说明的能力。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会文章准确生动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语用特点并将学以致用呢?综合上述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体会表达的准确生动。

如教学《古诗三首》时,引导学生读“露似珍珠月似弓”时通过比喻感受露珠圆润光泽与新月的精巧;读“梅雪争春未肯降”时借用拟人感受梅、雪的各不相让;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学习作者通过把“每根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写出细丝的样子和特点;而《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更要学习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把蟋蟀和别的昆虫作对比使蟋蟀聪明、坚毅、吃苦耐劳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还要进行细致的观察。

没有观察、了解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前提。

再次,在读文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动词、副词的恰当运用,也是使语文表达准确的方法之一。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一、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3)唐代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转变。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1)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针对训练]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为唐代过所与公验制度的比较。

据此可知,唐代()凭证文书格式勘发机构行用范围发展趋势过所民众出行的凭证,内含申请人及随从的姓名、身份、年龄、籍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按规定路线前往目的地公验与过所在唐代并行使用,到五代时期过——据《唐代过所研究》等A.工商业的兴旺繁荣B.路证勘查权责不明C.人身控制较为严格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C[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与工商业是否兴旺繁荣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勘发机构信息来看,过所由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公验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说明路证勘察权责明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较为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发放过所与公验与藩镇割据无关,故D项错误。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高效整合课件--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高效整合课件--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国有制居主导地位
政治制度
苏丹是最高统治者,是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国有制
德里 苏丹 国
日本
高丽 王朝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土地制度
中央 地方
中央 地方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 法和军事权力
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 由穆斯林担任
役服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 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
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 全;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
从周王调兵
封君则须保护封臣
影响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有 利于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整合三 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发展道路的异同 1.相同点 (1)农业的持续发展及文明区域的扩大为古代非洲与美洲兴起区域性帝 国奠定了基础。 (2)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广泛存在使用奴隶的现象,在社会发展进程上 落后于亚欧地区。 (3)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在近代新航路开辟前均已形成庞大帝国,随着 西欧殖民扩张的到来,这些古老的帝国快速被冲垮。 2.不同点:古代非洲各国多在河流两岸兴起,它们通过陆路与海路介 入地中海区域贸易圈及印度洋区域贸易圈,与亚欧大陆存在着持续不断 的经贸文化交流;古代美洲文明主要集中在盆地,长时期处于孤立封闭 的发展状态,甚至美洲各区域文明之间也很少联系,但美洲的印第安人 培育了种类繁多的农作物及家畜家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史”指的是大津巴布韦遗址是由外来文化创造的
(1)变化:起初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后来认
条理 作答
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地中海文明,是外来文化创造的。 错误倾向:种族歧视。 (2)结论: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古文化。含义:大津巴布韦遗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09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09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时空定位】【线索主旨】当家作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使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经过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展开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峥嵘岁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走了不少弯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建设。

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抗争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依然前进,取得诸多成就。

整合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整合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年)1.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022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文档讲义:必修1第3单元-单元高效整合 Word版含答案

2022届《新坐标》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文档讲义:必修1第3单元-单元高效整合 Word版含答案

单元高效整合——————————————————————①RNA ②催化作用 ③专一性 ④显著降低活化能⑤温度、pH 、底物浓度、酶浓度等 ⑥C 、H 、O 、N 、P ⑦A -P ~P ~P ⑧ADP +Pi +能量 ⑨细胞呼吸 ⑩直接能源⑪CO 2+H 2O ――→光能叶绿体(CH 2O)+O 2⑫光、色素、酶 ⑬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⑭、ATP 、多种酶 ⑮CO 2固定,C 3还原⑯C 6H 12O 6+6O 2+6H 2O ――→酶6CO 2+12H 2O +能量 ⑰细胞质基质、线粒体⑱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能量(少)或2C 3H 6O 3+能量(少) ⑲细胞质基质⑳温度、O 2、H 2O 等规范答题| 挖掘错因 防范支招(2021·潍坊二模)科研人员在肯定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条件下,利用苹果树、梨树幼苗进行了一系列探究试验,得到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设计本试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当光照强度小于0.4 mmol 光子/m 2·s 时,光反应中__________的生成速率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当光照强度大于0.7 mmol 光子/m 2·s ,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照强度为0.5 mmol 光子/m 2·s 时,苹果的CO 2固定速率比梨高________μ mol/m 2·s 。

(4)生产实践中,为提高经济效益在果树下套种适当的农作物,使植被的垂直结构简单化,这样做的意义是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甲:考生乙:甲考生答案:第(2)问,第1空把或NADPH 写成了H ,书写不规范,不得分;第2空两个方面的内容只答另一个方面,漏答了“温度”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08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08

革命精神
内涵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八一精神 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苏区精神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 无私奉献。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
[技法点拨] 捕捉“题眼”对判断正确答题颇为关键,试题以民主人士和《大公 报》热烈赞颂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结束之 后中国社会人心思定,人民希望和平建国的相关知识。抗日战争结束 后,人民大众热切要求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民主人士和《大公报》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舆论,体现了国家重建成为 国人共识。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 [例] [2021·八省联考广东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27年10月,毛泽东进攻长沙失败后,准备向井冈山进发。
他发现部队中有许多来自旧式军队的官兵打骂老百姓,有的战士还拿 群众地里的红薯。这引起了毛泽东的忧虑,几天后他颁布了三条纪律: “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毛泽东又 提出了“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等“六项注意”。 1929年后,修改补充为“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基本形 成。
整合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的曲折历程。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及主张各不相 同,这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原因;而在特定(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历 史条件下,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任务,两党走到一起,这是合作 的原因。

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3单元 经济全球化 单元核心素养整合 (3)

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3单元 经济全球化 单元核心素养整合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单元核心素养整合
知识体系构建 社会生活聚焦 创新演练
知识体系构建
社会生活聚焦
专题 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融入经济全球化
热点素材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 习近平主席曾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 主旨演讲,洞察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指明了经济全 球化的发展方向,表明了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 这篇演讲被国际社会所铭记,持续启迪人类关于经济全球化 的深入思考。
面开放的中国,将对全球市场和制造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下列传导路径正确的有( )
①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增
加——我国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坚持“走出去”——引导
外资向服务和研发环节延伸——我国成为重要的服务和研发
基地 ③推进自贸区谈判——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构建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 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 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 民交往”“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 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 化”……这是看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式,也是继续推动开放 合作,使经济全球化继续为增进人类福祉服务的重要基础。 ①
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
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
共济,实现合作共赢
信息 ③
知识链接
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①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坚持经济全球化 正确方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 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 球发展新动能,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 球化的好处。②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 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 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③要完善全球 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图中G、F、H均为难溶于水的物
质,且为白色粉末,图中字母代表的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合物B和化合物G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A可能所属的晶体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在A晶体中,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对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求根据单体 书写聚合反应,确定聚合物,而且要求根据聚合物推断单体, 确定结构式。现将根据聚合物推断单体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进行
归纳。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1)确定聚合物的类型 聚合物可以通过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得到。要推断一种聚 合物的单体,必须首先确定这种聚合物是加聚产物还是缩聚产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答案】
(1)S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4 4

AgCl
(2)原子晶体
(3)SiO2+2OH ===SiO32 +H2O

隔绝空气,高温 (4)3Si(NH2)4 =========== Si3N4+8NH3↑ (5)H2CO3 的酸性比 H2SiO3 强(或 C 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等)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AgNO3溶液 稀硝酸 【解析】 由 E ――→ G ――→ G 可知,E 中含有 Cl

△ NaOH溶液 过量CO ,即 B 为氯化物,由 F ――→ H ――→ I ――→ 2 F 可知,
F 是一种酸性比碳酸弱的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为硅 酸或原硅酸,则 C 为硅化物,因此 B 为 SiCl4。Si(NH2)4 隔绝空 气高温分解可得 A, 可知 A 为由 Si 和 N 组成的化合物, 根据硅 和氮元素的价态可知 A 的化学式为 Si3N4, 另一种生成物为 NH3, 据此可得 C 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3Si(NH2)4 +8NH3↑。 Si3N4
每个显正价原子周围结合的另一种原子的个数是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写 出 C 经 隔 绝 空 气 高 温 分 解 得 到 A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反应③,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合理即可)。
栏目导引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高分子化合物A和B的部分结构如下:
(1)合成高分子化合物A的单体是________,生成A的反应是 ________反应。
(2)合成高分子化合物B的单体是________,生成B的反应是
________反应。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解析】
的结构单元为
(1) 由高分子化合物 A 的结构片段可看出其重复
,则A的结构简式为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答案】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②质脆、经不起热冲击 ③具有光学特性;④具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某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A,由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其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为其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它是一种超 硬物质,具有耐磨、耐腐蚀、抗冷热冲击、抗氧化的特征。A可 由化合物 B 经下列反应制得: ① B + NH3―→C[C 的化学式为 Si(NH2)4] ;② C经隔绝空气高温分解得到 A 。为探究 B 的组成,
物。
聚合物 加聚产物 链节特点 全是C—C键或有C—C和C===C键或有C—C和 C—O键 含“—COO—”或“—CO—NH—”或“— C6H4(OH)—C—”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缩聚产物
工具
栏目导引
(2)确定聚合物的单体
根据聚合物的类型以及链节的特点,聚合物的单体推断方
法如下: 链节特点 推断方法
全是C—C键或有 加聚产 C—C和C===C键 物的单 体推断 有C—C和C—O键
含“—COO—”(酯 缩聚产 基)或“—CO—NH— 物的单 ”(肽键) 体推断 含有—C6H4(OH)— C—
工具
取出链节,单键改为双键,双键 改为单键,断开错误的键
将高聚物的链节两端相连成环, 然后,破坏形成C===O即为单体 羰基和氧原子断开,羰基和氮原 子断开;羰基连羟基,氧、氮原 子都连氢 一般为醛类和酚类的缩聚产物, 苯环补氢,另一部分的碳上加氧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工具
第三单元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栏目导引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对比
类别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①高强度、硬度,耐高
主要特性
①抗腐蚀、耐高温
温;②具有电学特性; 有生物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