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曹操形象在日本的发展与演变

合集下载

日本人为何特别崇拜曹操?曹操究竟做了什么

日本人为何特别崇拜曹操?曹操究竟做了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日本人为何特别崇拜曹操?曹操究竟做了什么
导语:仅仅看其经历,不仅在军事上有着辉煌的成就,而且建立了后来成为科举制度基础的“九品中正制”,文学方面的成就与对文化的保护,甚至惠及造
仅仅看其经历,不仅在军事上有着辉煌的成就,而且建立了后来成为科举制度基础的“九品中正制”,文学方面的成就与对文化的保护,甚至惠及造果酒之法。

有如此业绩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屈指可数。

(経歴だけ見れば軍事的な業績だけでなくや科挙のベースとなった九品中正法の採用、文学的業績や文学の保護、果ては酒造法の開発までやりすぎなくらいに業績を残してる中国史上屈指の傑物であることは間違いない。

)——日本学者对曹操的典型评注,节选自藤原彰平《虫眼看三国志》
曹操墓发掘的消息,日本NHK电视台在第一时间作了报道。

言中国历史几乎必言孔明,日本是中国以外有着极为强烈三国情结的国家。

因此,这一消息在日本引起广泛关注。

在日本,把曹操视为伟人的粉丝大有人在。

曹操,在日语中发音“叟叟”。

与中国传统视曹操为奸雄的视角不同,日本对三国人物的描述中,曹操一直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得到肯定。

例如,日本东海大学教授须藤正亲在他的《曹操的真实》一文中,引用曹操对待关羽的态度评价道:“曹操是当时第一流的诗人,同时,也是富有义气的人”(曹操が当代一流詩人であると同時に、義の人であったことは知る)
也有日本的三国研究者,认为曹操对东亚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

这不仅仅在于他曾经评注孙子兵法,同时,也在于如果没有曹操,就不会有《魏书》,没有《魏书》,也就不会有《倭人传》,日本邪马台王国
生活常识分享。

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

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

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曹操,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他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转变,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本文将探讨曹操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其伦理意义,以深化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理解。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然而,面对朝廷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局面,他勇敢地挑起了挽救汉室的重任。

曹操广纳贤才,励精图治,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

曹操形象的演变可追溯到《三国演义》等历史文学作品。

在小说中,曹操被描绘为一个富有野心和智谋的角色。

他善于权谋,能在混乱的局势中独善其身,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才华。

然而,小说中的曹操也被指责背叛汉室,具有篡位之心。

这一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曹操的评价。

进入近现代,随着历史学研究的深入,曹操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历史学家开始为曹操正名,强调他的才华和贡献。

他们认为,曹操在动荡的时期内稳定了中原,打击了腐败,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操在文学和诗词方面的造诣也被广为传颂,这使他的形象更加多元化。

曹操形象的伦理意义在于他挑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

在那个时代,忠诚于君王被视为最高伦理,但曹操的形象却表明了权力和正义有时比忠诚更为重要。

他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权力、忠诚和道德的深思。

曹操的形象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他的才华、智谋和贡献为人们所称赞,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权力、忠诚和道德的讨论。

曹操的形象演变及其伦理意义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更全面地考虑他们的贡献与不足,以及他们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变革的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历史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曹操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极富才华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在朝鲜、日本文学作品中的转变——以盘索里

《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在朝鲜、日本文学作品中的转变——以盘索里

2017年7月第38卷第7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Lniversitv of Arts and ScienceJul. ,2017Vol.38 No.7《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在朝鲜、日本文学作品中的转变—以盘索里《赤壁歌》和吉川英治《三国志》为例郑栋辉,王彦琳(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中国一直以“奸雄”形象为人熟知,历史上的曹操和异域文学 中的曹操形象却与之不尽相同。

朝鲜盘索里唱本《赤壁歌》中的曹操更似“跳梁小丑”,卑劣的一面展现得更加突出;而日本人吉川英治笔下《三国志》中的曹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成为了极富诗性、文武双全的英雄。

曹操这一形象在三国文学作品中的差异与作家创造、社会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等有关。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盘索里;《赤壁歌》;吉川英治;《三国志》中图分类号:I207.4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 -4476(2017)07 -0010 -04《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其突出特色之 一,就是丰富而典型的人物塑造。

而众多人物中,最让人印象深刻和为人熟知的,莫出毛宗岗本《三国演义》所评“三绝”一“智绝”诸葛孔明、“义绝”关云长和“奸绝”曹操。

这三个人物其实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但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必然对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形象做了艺术化的处理。

此种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 了读者对真实历史人物的认识,但另一方面又塑造了性格更加鲜明的典型形象,甚至演化为“偶像”式的存 在。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产生了愈多的分歧,其中争议最大的莫过 于曹操这一形象。

不论在古代还是近现代,不论在本国还是受《三国演义》影响深远的东亚各国,曹操的形 象一直在发生变化。

以下将概述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并介绍《三国演义》传入朝鲜半岛以及日本之 后,受中国《三国演义》影响创作出的朝鲜盘索里唱本《赤壁歌》和日本小说《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国谯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曹操机智聪明,冷静沉着,深谋远虑,以其智勇才智在乱世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同时,曹操也有着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首先,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善于诗文,尤其擅长写五言诗。

曹操的诗文中展现出他的豪情壮志、抒发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作 often 描绘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乱世的苦难,篇篇皆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启示了他对于情感之苦的深刻理解。

曹操以其才华横溢而被后世称为“曹文瞒”。

其次,曹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精明强干,善于权谋,深谙政治之道。

曹操曾经在中央政权混乱的东汉末年,渐渐崛起,并在乱世中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他精心策划,狡猾机智地巧妙利用各种政治手段,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扩大。

他鼓励农桑,发展经济,重用人才,使得势力稳步发展。

曹操专注国家大事,推行一系列政策以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榜样。

曹操同时也是一位崇尚礼义廉耻的人。

他注重纪律,倡导廉政,从不溺于酒色财气之中。

曹操奉行儒家的思想,崇尚礼义之道,尊重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鼓励士人治国平天下,提倡文化教育,尊重各类人才,不论出身高低,只要有才干,就能获取重用。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有一些阴暗的一面。

在实现统一大业的过程中,他常常采取冷酷无情的手段,对待敌对势力和政治对手毫不留情。

他曾经屠杀袁绍的九个城邑,导致了无辜百姓的死亡。

他有时也显露出一些权谋之心,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顾亲情和友情。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形象。

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形象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是一个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他为了实现社稷安宁,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他善于用人,重用贤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身处战乱时期,创立了东汉末年的魏国,并为后世人所传颂。

然而,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多种演变,从最初的英明果断到后来的冷血无情,再到后来的智勇双全和独步文艺江湖的形象。

本论文将分析曹操形象的演变,探讨影响因素,并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学中的曹操形象。

关键词:曹操,形象演变,历史,文学,影响因素提纲标题:一、曹操形象的初始塑造二、曹操形象的第一次转变三、曹操形象的第二次转变四、曹操形象的第三次转变五、历史背景对曹操形象的影响六、文学形象对曹操形象的塑造七、曹操形象的真实面貌八、曹操与后世历史和文学的关系九、曹操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正文:一、曹操形象的初始塑造曹操在历史上最早的形象出现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英明果断的领袖,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都是超群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对他的认识,成为了曹操形象最初的塑造。

二、曹操形象的第一次转变随着历史的变迁,曹操的形象出现了第一次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历史的真实情况与《三国演义》的形象有所不同。

曹操表现出了更多的冷酷和无情,在他的政治、军事和文学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

三、曹操形象的第二次转变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再次发生了转变。

在这一阶段,曹操不再被视作一个冷酷的政治家,而是被认为是一个更为全面的人物。

他的文学才华和文化修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一个集政治、军事和文化于一身的综合型人物。

四、曹操形象的第三次转变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曹操的形象发生了第三次转变。

这一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后世小说和戏剧的影响,曹操被描绘成了一个更为独特和精彩的人物。

五、历史背景对曹操形象的影响曹操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曹操的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原因。

对于曹操形象的理解,必须考虑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发布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人:刘扬发布时间:2010-8-24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刘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摘要:曹操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一提起曹操,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奸诈、狡猾。

历史上对曹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从魏晋时期到近现代,关于曹操形象认识的问题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各时期都有一些代表性的评价和观点,研究这些观点的变化过程及形成原因,有助于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区分文学艺术与历史的差别。

关键词:正统之争艺术变形形象一、从超世之杰到白脸奸臣正史《三国志》中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谥曰武王。

二月丁卯,葬高陵”,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那么这段记载确实可信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于公元233年,距曹操去世仅隔13年,并且根据他不计较个人恩怨在书中对诸葛亮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史德高尚。

所以这段关于曹操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三国志》一经完成便在当时引起轰动,晋文帝在看完后给予高度评价,可见在当时曹操的英雄形象是被世人所普遍认可的。

可是在曹操去世一千三百多年后,明朝末年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及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裴松之注的史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完成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里所描绘的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有了截然不同的区别,书中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个篡汉自立,阴险狡诈的小人,书中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是与曹操的阴险狡诈相为映衬,这与现代人对曹操的印象已大致相当了。

书中描述了曹操死后在邺城留下七十二疑冢,七十二疑冢真的存在么?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又形成于何时呢?早在宋代,已经流传着曹操为了死后得以安宁,在邺城外修建了七十二疑冢,以欺世人的说法。

曹操历史形象的演进

曹操历史形象的演进
2. 刘宋时期是反曹的第一次高峰 南 朝 宋 政 权 的 创 立 者 刘 裕 乃 “ 汉 楚 元 王 交 之 二 十 一 世 孙 ” (《 南 史· 宋本纪》)。 曹氏从刘家手中取得天下,故刘裕对曹氏心存怨恨。 刘义庆 为叔父刘裕所爱,著《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多有贬损,曹操父子争甄、 曹操假谲、“七步诗”、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 从裴松之奉诏注《三国志》 博引的对曹氏批评的文献来看,裴氏具有一定的反曹倾向。 时人受刘 宋时期贬曹政治气候的影响,对曹操父子有所贬抑。 曹丕作为曹操事 业的继承人,其在刘宋时期也是备受贬损。 颜之推虽赞“自昔天子而有 才 华 者 ,唯 汉 武 、魏 太 祖 、文 帝 、明 帝 、宋 孝 武 帝 ”, 但 仍 称 他 们 “ 皆 负 世 议, 非懿德之君也”(《颜氏家训·文章篇》)。 王季思先生对此梳理道: “《曹瞒传》是东吴人写的,吴魏世仇,因此在传说中把他写得十分奸诈
北魏政权从弱到强,屡受曹魏之恩,故对曹氏甚为礼敬。拓跋珪政权 建立后,以魏为国号,准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故神兽如 牛,牛土畜,又黄星显曜,其符也。 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牺牲用 白。 祀天之礼用周典, 以夏四月亲祀于西郊, 徽帜有加焉”(《魏书·礼 志》)。 比较一 下,与曹魏政 权类似。 曹丕 《定服色诏》:“朕 承唐、虞之美 ,至 于正朔,当依虞、夏故事。 若殊徽号,异器械,制礼乐,易服色,用牲币,自 当随土德之数。每四时之季月,服黄十八日,腊以丑,牲用白,其饰节旄自 当赤,但节幡黄耳。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八王之乱”导致国家疲敝,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入主中原。 后汉时, 有人比刘曜为“世祖、魏武之流”。 后赵时期,石勒臣下徐光奉承他是“神 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 徐光还认为,“魏承汉运,为正朔 帝王,刘备虽绍兴巴蜀,亦不可谓汉不灭也”(《晋书·载记·石勒传》)。 也 就是说,在曹魏灭亡不久,即使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也未贬低曹操。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西晋时期,陈寿写作《三国志》时,称赞曹操是一个慧眼识人的超世之杰。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百年,到了东晋时期,袁山松编撰《后汉书》时,却把曹操说成是一个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

此后曹操的形象几经变迁,终于从一个英雄人物变成奸雄。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变化以及变化原因。

一、从汉末到两晋(一)同时代人对曹操的评价作为汉朝的丞相与魏国基业的实际开创者,曹操的身份是很矛盾的。

或许在他心里,他始终是汉朝的忠臣,毕竟他在危难之际保全了汉室基业与汉献帝的性命,并且终其一生也没有篡位称帝。

他曾自豪地说,如果没有我,不知道天下会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诚然,在汉末的乱世里,曹操能够保全汉献帝确有功劳,但他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令很多人不齿。

他的老对手吴国和蜀国的君臣们,更是抓住这一点不放,对他大肆攻击。

《三国志·周瑜传》中曾记载周瑜对曹操的评价:“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无独有偶,刘备也曾上书汉献帝,说董卓作乱在前,曹操窃权在后,是汉室的两大奸臣。

这样的看法与后世之人对曹操的评价十分类似,但在私底下,这些人的说法却有所不同。

孙权曾说,曹操固然暴虐,但“至于御将,自古少有”。

刘备死后,诸葛亮也说过“先帝每称操为能”。

可见吴蜀两国虽然站在敌对阵营,对曹操进行口诛笔伐,但孙权和刘备对曹操的能力还是十分肯定的。

(二)魏与西晋时期世人对曹操的看法曹魏由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自然会对自己的祖宗大肆赞扬。

这一时期,曹操虽然仍然承受着吴蜀两国的谩骂,但在魏国境内,他仍然是一个雄才大略、开创基业的奠基者形象。

西晋虽然夺取了曹魏的江山,但仍然以魏为正统,对曹操持赞美的态度。

王沈的《魏书》中对曹操高度赞扬了曹操的五大优点,用兵方面出神入化,用人方面知人善任,才能上文武并施,生活上崇尚节俭,管理上赏罚分明。

陈寿的《三国志》中也认为曹操知谋略、通兵法、有权数,是一个有命世之才,能安天下之乱的豪杰。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曹操作为该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形象复杂多面,深入人心。

本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背景、政治经历以及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接着,文章从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政治智慧、军事才能等多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曹操形象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一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本文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推动对《三国演义》和曹操形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曹操的政治才能与战略眼光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以武勇著称,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曹操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上。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软硬兼施,都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能够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因此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的战略眼光,更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天下大势,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顶住压力,坚持与袁绍决战,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他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这使得他的帐下聚集了众多杰出的谋士和将领,如荀彧、郭嘉、程昱、夏侯惇等,他们的存在,为曹操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引言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琅邪国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形象复杂多变,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曹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形象呈现。

二、曹操的历史地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当时东汉王朝内外交困,天下大乱。

曹操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出众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华,由于他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曹操一生随军征战,多次打败敌对势力,终于掌握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曹操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集权制度,提升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曹操实现了改革革命,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

三、曹操的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外,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曹操熟谙兵法,精通战略布局,善于用兵。

他多次领导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大军面对东吴联军,被炎风大败,这也被后人称为曹操军事才能的一次巨大挫折。

然而,曹操并不是一位单纯的战争好战者。

他更愿意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减少流血和伤亡。

他力求稳定与统治,同时也树立起一种仁政的形象。

四、曹操的文学造诣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达。

曹操的文学作品以其豪放洒脱、意味深长而著称,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文学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反映,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作品以雄浑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曹操的文学造诣使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文学与政治相结合的典范。

五、曹操的形象呈现曹操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多种多样。

在史书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非常聪明、果断、能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形象的变化

曹操形象的变化

近现代对曹操的评价出现多元化
•毛泽东曾于1954年 说过:“曹操是个 了丌起的政治家、 军事家,也是个了 丌起的诗人” •此后郭沫若、翦伯 赞等人都提出要澄 清历史,为曹操翻 案。
结语
•以上我们看到了各个 时期人们对曹操评价 的演变过程,并探究 了影响的因素。曹操 性格是复杂的,希望 大家能本着客观公允 的态度辩证的来认识 其“奸”不“雄”。
他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 史人物,一提起他,给人 们的印象大多是奸诈、狡 猾。历史上对他的争论从 未停止过……
他——就是超世之杰—曹操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 •但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里所描 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抑可谓非常之 绘的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有了截 人,超世之杰矣” 然不同的区别,书中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个
刘备不曹操
•因此拥护汉室 的刘备被树立 起来,而“挟 天子,令诸侯” 的曹操就被贬 低了
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变形
•到了元代,戏曲盛行, 根据前代流传的各种 三国话本,“尊刘贬 曹”的主旨继续被戏 曲家们艺术化,各种 丑化曹操的戏曲被搬 上了舞台。
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演义》的背景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席 卷全国,在这种背景下, 罗贯中在《三国志》的 基础上,引用大量的民 间传说及史料,加之自 己的认识创作出了《三 国志通俗演义》,小说 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做了 一定的艺术变形,最终 将曹操刻画成一代奸雄。
参考文档: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作者:李积聪、林旭东
•谢谢光赏~

篡汉自立,阴险狡诈的小人
让我们从隋唐时期开始……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 一为 很可 太宗评价曹操:“临危制 个此 受见 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 朝让 赞曹 有馀,万乘之才丌足”, 代我 同操 这里虽然对曹操并丌完全 们 在 赞同,但是对其才能也是 接 唐 肯定的。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模板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

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

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惜百姓。

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

”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

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

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

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模板 [篇2]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

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

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既定的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如下:曹操,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在镇-压黄军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

试论曹操形象的演变

试论曹操形象的演变

试论曹操形象的演变作者:李家人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年第06期【摘要】曹操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通过考查嘉靖本、李卓吾本、毛宗岗本三个版本《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个人诗歌,我们便能发现这种变化轨迹。

这些诗歌对曹操的态度倾向,经历了由褒扬为主到有褒有贬,再到贬斥为主的变化。

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与晚明清初复杂而特殊的社会背景有关。

【关键词】《三国演义》;个人诗歌;曹操形象演变在民间故事和京剧脸谱中,曹操历来都是不受欢迎的白脸奸雄形象。

然而,曹操的形象并非一直如此,而是经历了一个演变和不断被塑造的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书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流传六百多年的《三国演义》在这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某些段落后常常附有一首或几首诗歌(有“赞诗”“叹诗”“评诗”等称呼),体现作者对故事情节或人物行为一定的褒贬态度。

事实上,这些诗歌大多数并不是与故事一起被创作出来的,诗歌的数量和褒贬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说书人或翻印人的喜好发生变化。

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中涉及曹操的诗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从这些评价的差异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形象在社会传播过程中逐渐“变坏”的痕迹。

在《三国演义》诸多核心人物中,涉及曹操的诗歌在数量上相对偏少,但仍然能看出不同传播者在诗歌选择上的用心。

在流传的六百余年中,《三国演义》诞生了许多版本。

虽然大多数已经失传,但留存下来的版本就有三十多个,形成了庞杂的版本系统。

笔者以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刻本(简称嘉靖本)、晚明李卓吾评点本(简称李卓吾本)和清代毛宗岗评点本(简称毛宗岗本)为研究文本,探讨不同版本《三國演义》中涉及曹操的诗歌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

之所以选择这三个版本,一是在笔者接触到的版本中,这三个版本不仅行文质量比较高,而且挑选引用的诗歌也比较有水平,基本代表了其所处时代现存已知《三国演义》版本的最高水平;二是这三个版本在内容、版式、引用诗歌以及所处年代等要素上,都有较为明显的区分度。

日本人眼中的曹操:并非奸雄?典型东方式英雄人物

日本人眼中的曹操:并非奸雄?典型东方式英雄人物

日本人眼中的曹操:并非奸雄?典型东方式英雄人物众所周知,成书于中国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陈寿所著《三国志》为蓝本,从汉末的黄巾之乱开篇,至三家归晋完结。

尽管小说的艺术成就颇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依靠三分虚七分实所撰写的小说依然摆脱不了演义的框架与时代的束缚,迷信与夸张的笔法亦值得商榷,尊刘抑曹的立场更是影响了中国人对于那段历史与人物的真正理解。

或许是历史与地缘关系,或许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表达出忠君、尚武的内涵更受日本人的青睐,传统上不断汲取中国文化的日本自然是不会放过这样优秀的作品。

据资料显示,《三国志通俗演义》早在300年前就流入日本,起初只在日本上层社会流传。

随着日本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日增,逐渐流于民间,吸引更多日本学者重新翻译与整理。

而真正走向民间并使之具有广泛影响的,应该归功于日本文学泰斗、享有日本国民作家与大众文学第一人美誉的吉川英治。

吉川英治在少年时期就沉迷于久保天随所译之《三国志通俗演义》,并立志写出一本更为通俗更符合日本人阅读的三国志作品。

事实上,吉川英治本人并不懂中文,因此他是根据日译《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来进行再创作的,同时将个人的世界观与历史观延伸至作品中,三国这段动荡的历史给予其极大的发挥余地。

在他看来,三国时期动荡的原因除了天灾就是人祸,官宦乱政与诸侯的野心促使乱世的提前到来。

小说的开篇以刘备为母购茶点出其忠孝本性,官僚的腐败与压榨、饥荒与战乱带来的种种非人道的痛苦让他立志拯救万民于水火,此后的建立义军、反抗董卓的暴政以及谦让徐州的一系列举动都是源自于此。

与之相同的还有曹操形象的刻画,在吉川英治的眼中,曹操是典型东方式的英雄人物,而非中国传统刻画下一意贬低的“汉贼”。

有血有肉有抱负的举止遍布全书,进而探索曹操的精神世界,他可以在一念之间灭人全家,也可以在政治诉求上留有余地,甚至可以在战败时痛哭,而后又恢复斗志向自己的理想前行。

历史趣谈:中国被视为奸雄的曹操 为何在日本却被奉为伟人?

历史趣谈:中国被视为奸雄的曹操 为何在日本却被奉为伟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被视为奸雄的曹操为何在日本却被奉为伟人?
导语:大家知道,三国文化不仅在中国孺妇皆知,在许多周边国家也
是很受欢迎,尤其是日本。

可以说,日本是除了中国之外,三国情结
最强烈的国家。

大家知道,三国文化不仅在中国孺妇皆知,在许多周边国家也是很
受欢迎,尤其是日本。

可以说,日本是除了中国之外,三国情结最强
烈的国家。

要问日本人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是谁,那毫无疑问,是诸葛亮。

日本媒体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内容是日本民族最崇拜的100位名人。

其中排在中国人里第一位的就是诸葛亮,可见诸葛亮的受欢迎程度。

真可谓是言中国历史必言孔明。

关于诸葛亮,中日的看法基本一致,但是关于曹操,那可就大不一
样了。

曹操,魏武挥鞭,东临竭石有遗篇,中国人对他的评价一直都是褒
贬不一、忽高忽低,一会儿是白脸奸臣,一会儿又是杰出政治家。

但在日本,把曹操视为伟人的大有人在,曹操一直被奉为“杰出的政
治家和文学家”。

为什么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两个民族的眼里差距这么大?喜欢诸葛亮
这种正统汉才可以理解,喜欢曹操就有点奇怪了。

乍一看这不符合日本的传统文化。

日本自古以来推崇的是维护君臣
关系、反对篡逆行为的思想,曹操可是背道而驰啊。

然而细想之下,这也不难理解。

在日本人看来,三国史充其量是一部外国史,他们不理解什么叫“汉
贼不两立”。

当中国人看到曹操谋权篡位时会恨得牙痒痒,会为刘备愤
愤不平,但这对他们来说却无关痛痒,他们在乎的是最后的胜利者是
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人眼中,曹操为什么成为了他们的祖先?

日本人眼中,曹操为什么成为了他们的祖先?

日本人眼中,曹操为什么成为了他们的祖先?说到曹操,中国人是太熟悉了,无论是京剧中的白脸奸臣,还是东临碣石的潇洒诗人,抑或是正史中伟大的政治家,曹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有如此业绩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

曹操不光在中国被人们熟悉,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对于曹操的喜爱甚至超过了中国。

与中国传统视曹操为奸雄的视角不同,日本的评价,曹操一直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得到肯定。

日本东海大学教授须藤正亲在他的《曹操的真实》一文中,引用曹操对待关羽的态度评价道:“曹操是当时第一流的诗人,同时,也是富有义气的人”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喜爱曹操呢,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熟悉日本历史的都知道,日本的最早历史记载,不是在日本的史书中,而是在中国魏书里记载的。

在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用了约两千字的篇幅介绍了三国时代倭国的情况。

这篇文章里提到了当时在日本国的九州岛东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女王国叫作“邪马台国”,下属30多个小国。

统治该国的女王就是“卑弥呼”。

书中记载道,邪马台国虽然历代也以男人为王,但是在连续六七十年的战乱之后,他们拥立了卑弥呼担任女王。

卑弥呼擅长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年纪虽然很大却没有结婚,只有弟弟辅佐朝政。

卑弥呼为王以来从来没有外人能够见到她的面,只有千名仕女以及一名送伙食的男人出入宫闱。

据记载,公元二三八年,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见魏帝曹睿。

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礼物若干。

邪马台国与另一个由男王统治的狗奴国向来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来到魏国求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曹操形象在日本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陈晓琳肖亚男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曹操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争议,褒贬不一。

而在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曹操的形象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中日深层次的文学心理的不同。

关键词:曹操日本演变
一、曹操在日本三国志中的形象演变
曹操这个人物,在我国文学史上就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角色。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然而文学史中的曹操,却是有褒有贬,各有不同。

中国有不少大家都做过关于中国文学史上曹操形象演变的研究。

基本上,曹操的形象在文学史上是遵从着从褒到贬,从贬到褒,再从褒到贬,再从贬到褒这个循环模式来的。

而自从《三国演义》传入日本之后,就被翻译成了诸多版本,并在传播过程中与日本文学相互影响,推动“三国热”席卷日本。

那么,曹操的形象在日本又是如何演变的呢?中国的古典文学比较习惯由社会角度来叙述历史,而日本的文学却习惯由个人角度来叙述历史。

因此,日本文学作品很注重个人英雄主义。

日本人从《太平记》开始接触曹操这个角色。

但是在《三国演义》被翻译到日本之后,他们才开始了解曹操,讨论曹操。

其实,在1689年,《三国演义》的第一个日译本《通俗三国志》在日本问世之时,《通俗三国志》就在描写曹操的时候,强调了曹操的智慧从而削弱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奸诈形象,如作者将《世说新语》中望梅止渴的情节,搬到了曹操征张秀的故事中去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日本又出版了许多与三国有关的物语小说,但是这一段时期,他们将重点放在了对诸葛亮的崇拜上,对曹操的研究并不多见。

直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吉川英治刊行并连载了全十四卷的《三国志》,这个译本在日本掀起了一股“三国热”,这部作品至今仍是对日本人影响最大的三国文学作品。

正是这部作品,为曹操做了最有力度的翻案,让曹操的正面形象深入日本人心。

吉川英治曾说过“曹操这个人物,是东方式英雄的代表性形象。

这不仅在于他的风貌,而且也在于他雷厉风行的行动、多感的情痴和热情,具有英雄人物的长处和短处。

《三国志》从
序曲到篇中,那不绝于耳的大管弦乐,可以说就是由他演奏出来的。

”在吉川英治的这种观点之上,他的三国志很大程度地扭转了曹操在中国《三国演义》中的汉贼形象。

吉川三国志对曹操的正面弘扬,不光影响了普通读者,还影响了之后的日本学者对曹操的评价。

此后,撰写过《秘本三国志》的陈舜臣又创作了长篇小说《曹操》,来继续恢复曹操的形象。

他通过《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探寻历史上真正的曹操。

还对曹操的诗文进行了分析,来探寻曹操的精神世界。

再其后,陆续有北方谦三、三好彻等人出版三国志,为曹操平反。

二、浅析曹操在日本正面形象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看待曹操,要比我们看待曹操的角度单纯的多。

中国人在对待曹操的时候,总有一种复杂的心态:认为他虽是天纵英才,但是不择手段,这是背离中国传统英雄观的。

另外,由于曹操是真正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所以,文人在创作与解读曹操形象的时候,不免受到我们历史心态与当时的时代政治因素的影响。

与中国这一点相对,曹操的形象对于日本来说,只是一个纯粹的文学人物形象。

所以,日本文人在描绘曹操形象的时候,会更加客观与冷静。

日本文学家普遍认为《三国演义》将曹操丑化了,他们认为应该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对《三国演义》进行重写、再创作。

日版的《三国演义》很少是忠实原著的翻译,多为经过删减的编译版本,多少也有这一层面的原因。

曹操在中国常被人视作冷酷无情的当权者,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人。

而众多的日本编译版三国志都为曹操的形象进行了翻案,更有许多日本文学家从曹操的诗文角度分析了曹操内心世界,他们通过研究曹操的诗文,得出结论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才情,能理解底层人民悲苦的当权者。

另外,日本人对强者的崇拜也是日本民间喜爱曹操的理由之一。

日本人认为,一个强者,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恶人”。

中日曹操虽为同源,但是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传播历程与结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体现出社会环境对文学作品传播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田中尚子.『三国志享受史论考』[M],日本:汲古书院 2007年
[2] 吉川英治.『三国志』 [M],日本:讲谈社电子文库 2008年版
[3] 井上泰山.『日本人与《三国志演义》——以江户时代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1
[4] 邱岭.『试论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
[5] 赵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2
[6] 关伊湄.『碣石以东沧海以西中日文化体系中的曹操形象比较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年08期
[7] 陈颖.『曹操的历史历史的曹操——对曹操形象的历史哲学浅思』[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6期
[8] 李勇.『日本历史小说家陈舜臣与三国演义的变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9] 王向远.『当代日本文学中的三国志题材对题名三国志的五部长篇小说的比较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陈晓琳(1989-)女,汉,福建福州人,东北大学研究生,学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肖亚男(1987-)女,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东北大学研究生,学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