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历史形象

合集下载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

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与刘备的历史形象与评价比较

曹操与刘备的历史形象与评价比较

曹操与刘备的历史形象与评价比较1. 引言这篇文章将比较和分析曹操和刘备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形象和评价。

曹操是东汉末年丞相,被认为是一个冷酷、权谋高手;而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被赞誉为仁德英明的君王。

我们将探讨他们在历史中如何被书写,以及对后世影响的不同。

2. 曹操形象与评价曹操被认为是一个才智出众,政治手腕高超的统治者。

他在东汉末年混乱不堪的时期崛起,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

然而,曹操也因其冷酷无情、权谋诡计等特点而备受争议。

有些人赞成他的能力和作为,称他为“一代奸雄”,但也有人谴责曹操专权残暴,视其为残忍傀儡。

曹操在文化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提倡教育并延揽才士。

他建立了许多制度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如土地改革、均田制等。

尽管曹操表面上是统一国家的英雄,但他在政治手段上常常采用权谋和血腥手段,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3. 刘备形象与评价刘备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仁德英明的君王。

他在东汉末年也是一个知名的军事和政治领袖。

刘备重视民众福利,以仁义之心待人,并注重儒家思想传播与实践。

由于其仁德形象,在后世被尊称为“刘文公”。

刘备励精图治,致力于巩固并发展蜀汉政权。

他设立学府、提倡科学技术发展,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刘备与其亲信诸葛亮合作,共同打造了仁政兴国的局面。

4. 形象比较及评价综合曹操和刘备在历史上的形象经过了演变和重新解读。

曹操被视为一位有能力但残酷和冷酷的统治者,而刘备则被视为仁德英明的君王。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形象和评价都是历史记载经过不同解读得出的结论。

曹操和刘备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操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并注重发展军事力量和社会制度。

刘备则以其仁政与温和的性格成为后世尊崇的榜样。

两位人物在权谋手段和政策取向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共同努力保持国家统一和治理。

5. 结论曹操与刘备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在形象与评价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曹操被描绘为冷酷、权谋高手,而刘备则被称赞为仁德英明的君王。

曹操对应哪个脸谱

曹操对应哪个脸谱

曹操对应哪个脸谱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他历史形象丰满,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形象化的标签。

尤其在网络时代,曹操演绎出了很多新的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应脸谱。

脸谱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人们通过对形象化的标签进行分类和梳理,形成了“脸谱”。

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也有自己对应的脸谱。

首先,曹操对应的脸谱之一是“魔戒”,也就是一个既有智谋、又有野心、冷酷无情的英雄。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就是一个充满野心和决心的权利者。

他有着丰富的智谋和谋略,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机制定相应的策略,很快就能够掌握大部分的局势。

同时,他对权力和地位的追逐也是极其强烈的。

可以说,这种形象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网络时代中,都是曹操最为突出的脸谱之一。

其次,曹操对应的另一个脸谱是“小学生”,也就是一个稳重且温和的老师。

这个脸谱强调的是曹操从教育者的角色出发,注重教化子民和教育普通民众的一面。

事实上,曹操本人也是一个文化人,他善于诗词才华不能浪费,他出任沛县长时,还开办了一所学校。

所以,曹操的这个形象在历史上是极为普遍的。

再次,曹操还有一个对应的脸谱是“小丑”,也就是一个滑稽、逗趣、幽默的形象。

这种脸谱强调的是曹操一些轻松、幽默和逗乐的一面。

曹操历史上比较知名的一个故事就是他比较喜欢戏曲,常常自己模仿,变成演员表演,并且在一些闹剧中也参与演出,如孟德避丧、在梦中逃跑等等,使得他的形象更加接近于幽默、滑稽的一面。

最后,曹操还有一个对应的脸谱是“权利狂人”,也就是一个拥有巨大权力,但同时也让权力扭曲了自己的人物形象。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手握重权,并且一直在权力的竞争中坚韧不拔。

但是,他在权利的追逐中也失去了自我,面对手握重权的局面变得固执和强势。

这种形象在历史上比较常见,也在现代网络中有广泛的流传。

总之,曹操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十分丰富,被赋予了许多的标签和脸谱。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网络时代中,一直都是爱好者深入探究的话题。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

《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

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

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

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

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

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

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

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

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

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

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

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太祖大笑。

”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情节以及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情节以及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 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 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 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 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 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 人有诗说: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 锦袍;剑割髭(zī)髯(rán)应丧胆,马超声价 盖天高。
• 梦中杀人 • 曹操身居高位,怕被人暗害,便对手下说 自己梦中好杀人,睡觉时,旁人不要靠近。 一次睡觉时被子滑落,近侍替他盖上,他 跃起杀了近侍,又躺下睡觉。醒后故意惊 呼:“何人杀我近侍?”左右以实情相告, 才假装悲伤,命厚葬之。
• 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逃跑 中曹操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 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 曹操!”便惊慌地割了胡子。又听见:“短 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 跑。后来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 马超一枪刺去,却扎在树上,这时曹操乘 机逃走。马超又继续追赶,被曹洪拦住。 曹操这才逃脱。
• 下被刺几十枪,仍然死战。刀砍得都是缺口,典 韦扔下刀,双手提着两个人挥舞,又打死八九人。 敌兵不敢靠近,就远远地用箭射,箭如骤雨。典 韦仍死死守住曹操的寨门。可惜寨后的敌兵已经 拥进来,典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 满地而死。死了很久,还没有人敢从前门进来。 靠着典韦挡住寨门,曹操得以从寨后上马逃奔。 后来又靠着于禁杀散投降又反叛的青州兵,终于 逃脱。后来重赏于禁,又哭着祭奠典韦,十分悲 痛,众人都感叹万分。
• 祢衡击鼓骂曹 祢衡,自幼饱读诗书,以能 言善辩闻名。孔融将他推荐给独揽朝政大 权的丞相曹操。曹操早就听说过祢衡这个 人,觉得他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舌辩之徒, 且知祢衡素有性情高傲的名声,因此就想 刁难他。祢衡见了曹操躬身施礼,曹操却 端起架子动也不动。接着就打算羞辱他一 番,便叫祢衡在宴会上充当鼓吏。祢衡十 分清楚曹操的用意,就决定在百官面前将 他痛骂一番。 第二天一早,文武百官纷纷 前来赴宴,祢衡故意身穿一件破蓝衫大摇 大摆地走进府来。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一、引言《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中,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曹操的性格特点、才华智慧、政治手腕等方面展开分析,深入探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的形象。

二、人物形象分析1. 贪财冷酷的形象曹操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贪财且冷酷无情的形象。

他在小说中经常以剥削、压榨手段谋取金钱,对待敌人更是毫不留情。

这种形象给人留下了一个铁血军阀的印象,同时也表现出曹操的政治手腕和决断力。

2. 才华横溢的形象除了冷酷的形象外,曹操在小说中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他善于用兵,善于用人,对待部下宽厚大度,因此在战斗中也得到了部下们的忠诚。

这种形象展现了曹操的领袖魅力和战略眼光。

3. 政治手腕高超的形象曹操在政治上展现出高超的手腕和智慧。

他善于运用权谋、排除异己,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也善于与各方势力周旋,虽然表面上对各方求和,但实际上却暗中谋划着将其他势力一一吞并。

这种形象展现了曹操政治手腕的高超和权谋的精湛。

4. 人性化的形象尽管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冷酷的形象,但也有许多人性化的一面。

他对待部下宽容大度,对待敌人公平公正,这也使得他在小说中不乏忠臣良将。

他对待自己的亲人也十分仁慈,对待儿子曹丕更是寄予厚望,这展现了曹操的家国情怀之一面。

三、曹操形象对后世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铁血军阀的形象深深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于曹操的一个普遍印象。

曹操的才华和智慧也给后世政治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勉励后人勤奋好学,谋定而后动。

再次,曹操政治手腕的高超也成为后世政治家学习的对象,他的谋略、权谋被引为典范。

曹操在小说中展现的人性化形象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四、结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曹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

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曹操历来是史学家和文学家都关注的对象,曹操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随着人们对其看法的改变而变更。

罗贯中根据他所理解的历史真实塑造了经典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中曹操曹操胆识过人,奸诈残忍,爱才惜才,赏罚分明,蔑视皇权,生活奢侈,而且作者深入到曹操的内心来塑造,进行提炼、概括,塑造为“乱世之奸雄”;历史上的曹操据《三国志》记载,他文武双全,精通古代兵法,政治、军事上都颇有建树,识才、爱才,不拘一格地录用人才,虽然奸诈残忍,但并未象《三国演义》中那样渲染。

《三国志》作者陈寿主要突出了其军事才能,统一北方等功绩,对其残杀的故事以简洁笔记含蓄带过。

陈寿的观点代表了他所处社会对曹操的基本观点,距离历史人物的曹操应该不会太偏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创造的曹操的文学形象,既是、又不完全是历史人物曹操,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更丰富和典型,是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历史上的曹操文武双全,精通古代兵法,凭着雄才大略逐步统一了北方,魏武帝的称号在他死后才由儿子追封的,在他生前尽管权倾天下,却并未废汉武帝而自立,可谓乱世之英雄。

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形象则经历了不断的演变,或着重刻画其文治武功和政治军事才能;或突出其奸诈凶残的特点。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曹操的胆识过人,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在献刀刺董卓,以及官渡之战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而他的奸诈残忍也有许多例子为报父仇残戮百姓;杀害粮官以平军心;杀死近侍,害死华佗;此外,还着力描写了他爱才惜才,乐观的一面,如赤壁一战,逃亡途中,曹操的三次大笑;曹操赏罚分明,这是他成就霸业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

历史上的曹操据《三国志》记载,有雄才大略,具备高瞻远瞩的政治战略眼光,机智勇敢,懂得笼络和任用人才,能够听取正确的建议。

曹操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的表现

曹操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的表现

曹操文化形象在历史与文学中的表现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曹操以其杰出的智谋和领导能力闻名于世,并且在历史与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历史与文学中所展现的形象,对他的评价以及如何塑造他的形象。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1.政治才能:曹操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组织能力处理政务,建立了强大的统治体系。

2.军事天赋:曹操借助精良的兵器,善于运用兵法战术击败对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战略智慧。

曹操在文学作品中的塑造1.《三国演义》:这个经典文学作品将曹操描绘为一个英勇果断、才智过人、权谋无敌、崇尚实用主义等多面形象。

他被描述为草莽英雄,有领导才能,但也存在一些残酷和不道德行为。

2.其他历史小说:各种历史小说或讽刺曹操的作品也涌现出来,以多样化的角度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学界对曹操形象的争议与评价1.正统观点:认为曹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质疑观点:一些学者质疑他在统治过程中是否采取强权手段,对待政敌是否残忍无情。

他们认为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可能被过度美化。

结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人物之一。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有着丰富多彩、多维度而复杂的塑造形象。

对于曹操而言,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同时存在,使得这个历史人物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学界讨论和相关文艺作品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曹操的形象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着多向的意义。

而小说中最能引起人们讨论的人物应该就是曹操了。

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很多, 争论十分激烈,说明了曹操这个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非常成功的形象。

作者认为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他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品质优秀,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

一、曹操人物形象中的性格特征1、奸诈。

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

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就觉得他是一个奸诈的人呢?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比较奸诈吧。

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

①在第一回中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从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

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色。

②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

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

”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这就是曹操,用他的“巧诈”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③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狡猾与奸诈。

话说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曹操面临着一个军事家最大的忌讳他是如何解决的呢?他首先用了第一个欺诈手段就是用小斛来发粮,如果不用小斛发粮的话,根本就闯不过当前的难关。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艺术典型,在他身上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权奸的憎恨。

在人民的心目中,曹操已经成了“奸雄”的代名词。

当然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兼政治家,本文将从曹操作为奸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军事家,政治家。

一、曹操的奸雄形象人常说演义是七分历史、三分虚构,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或者说,演义中关于曹操的一些描绘在史实中大多数是多少有些影子的。

在曹操的刻画上特别是在表现其下劣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夸大、有渲染,甚至有捕风捉影,但“空穴来风”、凭空捏造毕竟很少。

史书中的曹操就有“持法峻刻”、“酷虐变诈”的影子。

诈中风、与许攸论粮、“借”仓官头、杀吕伯奢全家等并非作者自己空想出来的;徐州“屠城”更是言之凿凿。

因为历史上就有嗜杀、奸诈影子的曹操与君臣一体、同休戚、共患难的蜀汉集团构成了道德品质上的对比,又加之居于正统地位的弱者刘备终归失败令人同情,具有正统思想的作者们拿着放大镜去观照曹操的弱点,从道德上对他予以彻底否定就成为必然了。

因之,作品对曹操奸诈残暴即“奸”的一面进行了反复渲染,而对其鞭挞字内、足智多谋的英雄特质描绘不多;相反,对刘备集团却“讳败夸胜”,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拔高和赞美(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更改历史。

如“空城记”、曹操狼狈走华容等),特别是对“智绝”诸葛亮进行了精雕细刻,使曹操被其光辉所笼罩。

按《三国志》的记载,曹操的智谋和用兵决不在诸葛亮之下,演义中通过其他人物之口和一些侧面描写,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如第59回“曹操抹书间韩遂”中,曹操与韩遂对阵,操一骑独出,韩遂部卒仰其威名纷纷出阵观看。

曹操高叫道:“汝诸军欲观曹公耶?吾亦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

”于是诸军皆有惧色。

然而,读完演义之后,曹操给我们的印象,似乎远不如曹操的自我评价,也远不足以使韩遂部卒作出上述反应,其原因盖在于此。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一、曹操生平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年幼时,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即流露出非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了仕途,当年他才刚满二十岁。

后来,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暗地收编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后加入了反董大军,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将北方牢牢控制,力图统一天下。

公元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大批贤才志士皆投奔于他,随后实施恰当的农业政策,安定了民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219年,曹操与孙权联合打败了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病死于此,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时期,曹操揭竿而起,力争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理想。

董卓作乱,大家都束手无策,全都抱头痛哭,只有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刺杀董卓,并且亲自前往。

曹操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曹操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曹操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以《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描述为视角。

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辉煌的一面。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与《三国志》分别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其成就是多方面的。

其首创的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一出世便达到了顶峰,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

在《三国演义》中,绝大多数形象是某一道德品质的典范。

在作者笔下,曹操的“奸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不过,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曹操并非只有阴暗的一面,他还有辉煌的一面。

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分别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一、曹操的文学形象类型化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人物直接以比较洁净的形态呈现,它在人物的典型发展过程中起着排除怪诞、杂乱因素,明确集中地表现生活本质的作用。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的曹操形象充分体现了其奸伪本质。

曹操童年期就表现出狡猾多变的特点。

他“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三国演义》中曹操就是以机变的形象出场的。

作者在他一出场就描写了他幼年装病诓骗叔父这一情节,让人感觉到了他与生俱来的狡猾善变。

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

虽然作为一个孩子,这一顽皮的行为不能称其为“奸伪”,却也为以后反映他的权诈机变作了铺垫。

曹操青年时期即具雄心,精明而有胆识,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任基层官期间,他深得太尉桥玄器重,被其称为“命世之才”。

当时名士许子将评曹操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这两句评语既概括了曹操的能干,又道出了他的野心,于是曹操声名大振。

此时的曹操也确实不畏豪强,除暴安良,做过一些好事。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诸葛亮形象
曹操的一再诈瞒,而且那么坚决和自然,那 么从容又坦然,可见他的狡诈。
2、玩弄权术,残暴嗜杀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人禀操曰:"兵多粮
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 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 吾自有策。····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 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 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 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 汝,军必变矣。····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 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1、奸佞狡诈,生性多疑而残忍
曹操的多疑与残忍表现在他的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例: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
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 “缚而杀之,何如?” 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 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 矣!” ······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 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 操曰:“伯奢到家,见杀 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 宫曰:“知 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我。”陈宫默然。
曹操明知错杀吕伯奢却不悔过,可见其假仁义与多 疑残忍的一面。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 操曰:“可支 一年。” 攸笑曰:“恐未必。” 操曰:“有半 年耳。” 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 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 操挽留 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 耳。”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 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 遂附 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 攸大声曰: “休瞒我!粮已尽矣!”

历史和教材对曹操的形象的认识和看法

历史和教材对曹操的形象的认识和看法

历史和教材对曹操的形象的认识和看法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深远。

在历史和教材中,曹操的形象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家: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奠基人,他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成就。

他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 军事家:曹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擅长用兵,多次取得了重要的军事胜利。

他的军事思想和战术对后世的军事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家: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他的文学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负面形象:在历史和教材中,曹操也有一些负面形象,例如他有时手段残忍,对待政敌和异见人士不留情面。

历史和教材对曹操的形象的认识和看法是复杂的,他既有卓越的政治、军事和文学成就,也有一些负面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的历史形象张晶(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管理学院10812班邮编:434023)摘要: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在三国至唐到宋前期,曹操一直以历史的正面形象出现。

在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评曰: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为明略最优。

唐太宗也称赞道::“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但到了宋以后程朱理学的发展,曹操的历史地位逐渐趋向反面化,《三国演义》形成就是这种历史现象的集大成。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狡诈,他狭天子以令诸侯,杀祢衡,还有他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

曹操阴险的面孔跃然纸上。

那么曹操的历史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关键字:历史形象曹操三国志曹操(155——220)字孟德,又名阿瞒。

东汉末年人。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与其子曹丕曹植为建安文学的领导者。

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魏,追为魏武帝。

这是现在教科书中对曹操的简介,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的形象至少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可以说曹操甚至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很好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政治家曹操据《三国志》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据曹瞒传记载曹操在做洛阳北部尉时,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京师敛夡,莫敢犯者。

据陈寿的记载可以看出在曹操青年时代,曹操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但不乏机警,很有谋略,太尉乔玄称其为命世之才,当时著名人士许子将称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一个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与才能,在汉朝选官的制度中,孝廉是第一步的,孝廉的选拔就是那种孝敬与廉洁同时具备的。

曹操被举为孝廉,这在一方面来说曹操是有德行的人。

从第二件事来说,曹操反抗权贵,则反映了曹操的政治理想。

作为一个统治阶级最底层的一个小官吏。

曹操只想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是想自己的梦想,做一个治世的能臣。

在这时,曹操只是一个热血青年,怀有政治理想的热血青年。

在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朝政腐败,各路诸侯拥兵自重。

宦官把持了一切,他们迫害士大夫。

著名的十常侍之乱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阶层的激烈碰撞,大将军何进在这场斗争中就被宦官集团杀害。

然而在何进被杀之前他将董卓召入京师,这为董卓控制政权提供了便利。

董卓进入进城后马上废掉皇帝,重立新帝。

这又引起了文人的反对。

曹操在这时又坚决的站在反抗董卓的阵营中,这就反映了曹操的政治智慧。

在政界还是在生活中,重要的是选择对方向,在政界中尤为复杂。

面对权力,能够抵住诱惑,这对曹操来说的确很难,但是曹操的梦想是一个治世的能臣,绝不是屈居于董卓麾下的一个将领,所以曹操抵抗住了来自董卓的权利的诱惑。

这时候曹操的政治智慧就凸显出来了。

准确的表认出正确的方向,对自己的政治理想负责。

董卓残暴,可谓一代枭雄,但是董卓失道寡助,终究会失败。

所以曹操选择了出走,在陈留起兵反抗董卓,拉起义旗,可谓得道多助。

在反抗董卓的过程中,曹操的政治更加成熟,这是对待天下大势有了自己的看法。

在于各路诸侯会盟反对董卓时,曹操看清了各路诸侯之间的分隙,不得联合。

在当时而言,袁绍势大,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想拉拢曹操,但是曹操果断的拒绝了。

曹操分析道:“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

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曹操敏锐的认识到立新帝会导致的混乱局面。

而且曹操从此开始讨厌袁绍,立下了要灭掉袁绍的决心。

对待天下的大事,曹操并没有随波逐流,而事实是看清天下的局势,审时度势。

虽然曹操很是讨厌袁绍,并决心灭掉袁绍,但是曹操并没有马上与袁绍起冲突,只是说我不听你的。

面对强大的对手,曹操没有屈服,在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对抗对手时,曹操没有蛮干,而是选择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曹操的才智显而易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自己的将来好好的打算,曹操就做得很好,不随波逐流,一个政治家应该有自己的政治思想,而曹操的政治思想就在这时开始形成,那就是做一个乱世秩序的重建者。

只做自己认为对的方向的事情。

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高瞻远瞩,形成自己的一个影响范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支持者,和自己的阵地。

在建安元年,曹操听从谋士程昱和荀彧的建议迁都许,并将汉献帝迎送到许都。

这样以来,曹操就占据了政治上的有利位置,可以说曹操攻占了政治高峰的最高点。

曹操完全通过汉献帝的名义发令天下,狭天子以令诸侯。

另外,许都为曹操的大本营,曹操的所有力量都集中在许,将汉献帝安置在许一方面可以形成自己的威望和形象,一个维护帝王的形象,另一方面可以牢牢的控制住汉献帝,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且终其一生,曹操没有称帝。

可以看出曹操的智慧,从袁术的例子曹操看出称帝的危险性,曹操的政治主张就是重建社会秩序,而不是其他的什么。

曹操汉贼的说法是有待商榷。

贼的定义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劫夺和偷窃财物的人。

另一种是对反叛者的蔑称。

从前一种定义来说,可以扩大为盗窃国家的政权。

但是曹操的一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不像袁世凯,他没有通过欺诈手段从当权者手中去骗取国家政权,可以说曹操是东汉末年国家政权机器的维修者和创造者。

他实行屯田制,鼓励生产,恢复汉朝的经济基础;他唯才是举,不问出生,举张辽,徐晃就是最好的例证,这大大有助于打破了中国封建士族地主统治,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基础。

窃得一个国家政权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皇帝,但曹操没有,而且他屡次拒绝了这种提议。

从后者的定义来说,是不符合曹操的历史身份的。

曹操不是一个反叛者。

在封建社会所谓的反叛就是反抗皇帝,曹操不但没有反对汉献帝,而且在曹操的有生之年,曹操一直将汉献帝稳稳地维持在皇帝的宝座上。

这样一个人怎能说是贼呢?曹操不是一个贼,而是一个抓贼的人。

作为政治家,对曹操来说,他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重建汉室的秩序,但是他没有完成,但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他实行屯田制,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的发展,为民生的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敢于打破旧的人才选拔制度,唯才是举,在这一点上,扩大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天下的稳定和历史的进步。

可以说,曹操为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一个有利于历史的人。

对于这样的曹操,我们应该给予掌声,一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人,一个立志要重建秩序的人,一个心怀理想的政治家,在当时是一个历史需要的人。

军事家曹操据史书记载,曹操喜孙子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为中国的军事理论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他的军事才能的体现不仅在军事著作,而且在军事实战中更加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分析了袁绍的特点,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集中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面对强敌的进攻,曹操知己知彼,可以说胜率在手。

曹操根据自己的弱势,没有像袁绍估计的分兵把守黄河的各个口岸,而是以逸待劳,集中兵力,扼守要塞,重点布防。

在官渡最危难的时候,曹操也没有放弃消灭袁绍的想法,面对刘备的威胁,曹操并没有自乱阵脚。

而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办法。

在最后采取谋士许攸的计策,奇袭乌巢,赢得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最终打败袁绍。

官渡之战是中国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虽处于弱势,但他采取了先让一步的策略,后发制人。

最终取得胜利。

作为军事家的曹操,先先后后经历了几百场大小战例:三战徐州,平公孙瓒,征西凉马超,灭袁绍于官渡,远征乌桓,鏖战赤壁等等。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战役中,曹操从容应对,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曹操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尤其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大笑,体现出胸怀大度,不计较得失的军事家风范。

作为军事家,曹操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将这种经验提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战争。

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创作中,曹操都不拘一格,敢于创新,为自己的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学家曹操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写道: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可见曹操是一个爱读书,爱写诗的人。

曹操的诗反映了他各个时期的发展,可谓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状况和自己精神面貌的反映,这中诗风为汉朝末年糜乱的风气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所代表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

曹操在这一时代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曹操《蒿里行》中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则深刻反映了从黄巾军起义到董卓之乱期间民不聊生的局面。

在东征乌桓时,曹操又留下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大气磅礴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达出了诗人想招纳天下人才的愿望。

曹操的一生还留下了诸如《短歌行》,《龟虽寿》,《陌上桑》等作品。

作为一个文学家,曹操写诗,写实,开创了一代诗风。

他没有矫情的文风,也不屑于去做;他直接面对惨淡的人生,直抒胸臆;面对社会悲惨的现实,他发出文人的感慨:‘生人遗百一,念之断人肠。

’;对待社会现状,他抒发出了自己的情怀,“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可以说他是一个称职的文学家。

另外一面的曹操任何人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曹操也不例外。

作为封建统治的代表人物,他自私,残忍,猜疑,奸诈。

终其曹操的一生,这种性格都伴随着曹操。

他可以为了自己的私仇进行屠城,可以为了安抚士气,推翻自己应允的事,杀掉无辜的监粮官,可以为满足自己的利益,杀掉最亲近的谋士。

就这样一个阴险狡诈,自私自利的曹操始终在历史的天空中出现。

我认为曹操的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正是他所做的事情中不利于历史发展的事。

结束语: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无疑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个有魅力的人。

他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政治家,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在各个领域内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毋庸置疑。

同时,曹操性格上的缺陷又不是的蹦出来。

原本金碧辉煌的外表上,总是夹杂着不大不小的瑕疵。

曹操就是这样的人,给人一种残缺的美,这种人一下让人想到的是他所做的一些有功劳的事,但事后又忘不了他那残缺的一面。

总而言之,他是一个有功有过的人,有功劳,也有过,但是曹操的功应该大于过。

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参考文献[1].陈寿东晋《三国志·魏武纪》(中华书局)[2]裴松之宋《三国志注·魏武纪》(中华书局)3.东晋吴人东晋《曹瞒传》4.罗贯中元末民初《三国演义·四、五回》(华夏出版社)5.曹操东汉末年《曹操集》(中华书局·1974)6.钟嵘南朝梁《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