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形象的演变

合集下载

【提纲修改】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演变

【提纲修改】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演变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演变提纲
一、引言
二、曹操的外貌特征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一部分要简写)
(一)曹操的外貌特征
在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时,要分析他的外貌和人物性格,通常人物的性格就决定了这个人物接下来的命运,人物的外貌特征则是人物性格的外在体现。

(二)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
除了外貌之外,分析人物还要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乱世,群雄割据,正是这种混乱的时代造就了曹操多疑、奸诈的性格,“乱世之奸雄”。

三、《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正面形象
人们印象中的曹操往往是奸诈、阴险的代表,实际上,该形象具有双面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思想家和冒险家,能够任用贤才,勇于进取,所以在分析该形象时,不能避开其身上的诸多优点。

(一)文武双全
(二)坦诚
(三)温情
四、《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反面形象
《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人喜欢,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尤其是曹操,其在乱世之中礼贤下士的高尚品格被罗贯中刻画得惟妙惟肖,与其奸诈的阴暗面自然地融为一体。

曹操生性多疑且手段残忍,出于稳固军心的动机,又被赋予了善作表面文章的特点。

(一)为人奸诈
(二)生性多疑
(三)篡权
五、《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综合分析
本章从性情、忠奸、人才三个方面全面综合地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一)性情
(二)忠奸
(三)人才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修改建议:
文章在逻辑层次上需要修改,在简述曹操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时,叙述和评价相结合,第五部分的内容可以融合进上面两个部分进行阐述,不用单独分析。

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

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

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曹操,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他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转变,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本文将探讨曹操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其伦理意义,以深化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理解。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然而,面对朝廷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局面,他勇敢地挑起了挽救汉室的重任。

曹操广纳贤才,励精图治,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

曹操形象的演变可追溯到《三国演义》等历史文学作品。

在小说中,曹操被描绘为一个富有野心和智谋的角色。

他善于权谋,能在混乱的局势中独善其身,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才华。

然而,小说中的曹操也被指责背叛汉室,具有篡位之心。

这一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曹操的评价。

进入近现代,随着历史学研究的深入,曹操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历史学家开始为曹操正名,强调他的才华和贡献。

他们认为,曹操在动荡的时期内稳定了中原,打击了腐败,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操在文学和诗词方面的造诣也被广为传颂,这使他的形象更加多元化。

曹操形象的伦理意义在于他挑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

在那个时代,忠诚于君王被视为最高伦理,但曹操的形象却表明了权力和正义有时比忠诚更为重要。

他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权力、忠诚和道德的深思。

曹操的形象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他的才华、智谋和贡献为人们所称赞,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权力、忠诚和道德的讨论。

曹操的形象演变及其伦理意义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更全面地考虑他们的贡献与不足,以及他们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变革的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历史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曹操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极富才华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曹操

曹操
1.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三国演义》则毫不避讳书纪曹操缺点,甚至把曹操塑造成了狡猾奸诈、自私残酷的反面形象。如《三国志》中乔玄、何颙对曹操的评语,在《三国演义》中被改写为:“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还有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以“能臣”“奸雄”并举,褒贬兼有,这是对曹操能力的肯定,对人性的否定。《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的基础上,参考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而写成,它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书中人物颇多。诸葛亮卓越千古,曹操则遗臭万年,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这在小说第一集中就有所披露“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少时的曹操奸诈在此已无可争议。长大后的曹操的奸诈则更加是变本加厉。
关键词:曹操;奸雄;英雄;历史性;演变
1曹操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差异
曹操在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而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塑造成了放纵不拘、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人物,并对后世以及民间形象中的曹操产生了绝大的影响。这其中不同的历史价值取向: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文学性,可读性更强,其民间受众群体更为广泛。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陈寿生活的年代距离曹操生活的年代更接近,很多的历史真实尚未抹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其说阐述的历史事实抛却政治因素而言可信度更高。然而《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更多的地方是在强调小说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表达的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三国志》书写的是曹操的历史形象,而《三国演义》则表现的是曹操的文学形象。从今天大众对曹操的形象认知来看,文学性形象的对普通人的影响更为深远。

曹操形象的多维解读

曹操形象的多维解读

曹操形象的多维解读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有人认为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武帝纪》),也有人认为他是乱臣贼子,“古今来奸雄中第一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还有人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

对曹操形象进行多层面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重要人物的认识。

一、进步的理想主义者据史书记载,曹操出身低微,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之养子。

在屡被骂为“阉人之后”的耻辱中,曹操打破士族门阀制度,靠着建功立业的强烈信念和高人一筹的智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终成一代霸主。

曹操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

曹操在《对酒歌》中这样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在《度关山》中他更是提出了“人为贵”的进步思想: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于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曹操的理想经历了由郡太守、到征西将军、再到治国平天下贤宰的三个发展阶段。

对理想国的描绘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体现了曹操理想主义者的性格特点。

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但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

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

在用人方面他大胆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在门阀制度森严“任人唯亲”的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进步思想。

曹操的理想主义不仅体现在诗歌中,而且贯穿于他一生的实践。

汉末连年的战乱,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

《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

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

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

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

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

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

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

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

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

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

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

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太祖大笑。

”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的形象从“英雄”到“枭雄”“奸雄”,再到“奸贼”,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东晋是曹操形象的一大转关。

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也继承史书所载,使曹操的形象所表现的方面更为丰富。

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与变动性,是在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来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

这种立体化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为南宋以后曹操形象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标签:曹操形象;英雄;奸雄;奸贼;演变传统观点认为,曹操形象的根本转变与定型是在南宋以后。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凭先生的观点:“曹操的形象,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欺世奸雄,主要原因是封建正统观念的作祟。

”①事实上,曹操形象从“英雄”到“奸贼”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尤其东晋时期是一大转关。

曹操形象的演变,不仅是封建正统观念造成的,也是不同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的表征。

一、乱世“英雄”与“枭雄”“奸雄”1.乱世“英雄”汉末宦官弄权,天下大乱,有识之士急切盼望英雄人物出来收拾残局,结束分裂割据。

拨乱反正亟需英雄,于是一大批英雄人物应运而生,王粲的《汉末英雄记》(又称《英雄记》)多有载录,曹操、董卓、吕布、袁绍、刘备等皆入此列。

与现在的“英雄”含义不同,其所谓英雄,乃如刘劭所言:“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②曹操也以英雄自诩,他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三国志·刘先主传》)桥玄谓曹操能安天下,许劭称曹操“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王儁谓刘表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

”(《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皇甫谧《逸士传》)当时的有识之士视曹操等人为乱世英雄,也意味着时人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平定天下。

王粲《英雄记》主体部分写成于归降曹操之前,记载相对公允,应该较为可信。

曹操形象的变化

曹操形象的变化
曹操 形 象 的 变 化
李 凭
( 南师范 大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东 广 州 5 0 3 ) 华 广的 形 象 , 唐 朝 以前 的 超 世 之 杰 演 变 为 南 宋 以后 的欺 世 奸 雄 , 从 主要 原 因是 封 建 正 统 观 念 的 作
祟 。只有撇清正统观念 , 才能给 曹操 以客观 的历 史评 价。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建立 以后 , 通过 为曹操翻案 的 大讨 论, 在历史学界 确立 了曹操 的正面形象。不过 , 在文学界和 艺术界 , 奸雄 曹操的 形象依 旧有很 大的影响 , 改动
六 点共识 , 为河南 省文 物考古 研究 所在 会上 提 认
重 要 的是 因为曹操 的名 声极 大 , 百年来 家 喻户 数
晓。一 方面 , 曹操 在 中国政 治史 、 经济史 、 事史 军 和文 学史 上都 占有崇 高 的地位 , 魏晋南 北朝 断 在
①《 羊城晚 ̄ ) OO年 1月 1 日a 2l 5 6版。 ②《曹操 高陵考古发现 学术研 讨会 会议 纪要》 《中 , 国社会科 学 ̄) 0 0年 4月2 ) 1 2 2日; 收于李凭主编 : 《曹操 高陵—— 中国秦 汉 史研 究会 中国魏晋 南 北朝 史 学会 会 长联席会议》, 江文 艺 出版社 2 1 浙 0 0年版 , ¨3 l5 第 一 1
v  ̄in o i Mu o n h m.T r u h t e ds u s n o v ri g t ew o g v r it n Ca o a trt ef u d n f h e p e sRe u — h o g ic s i f e e sn r n e d c o Ca f o n ig o e P o l ’ p b h o r h o e h t l f ia,te f l fhso a e p h sp st e i g .B ti h o d o trr n r ,C oCa ssi o s i — i o n c Ch h ed o itr h ss tu i o i v i y i ma e u t e w d fl e a ya d a t a oi t l c n p r n i la a t r n ti df c l t e rt h r d t n lca sc w r s o ,a d i s i ut o r w i t e t i o a l s i o k . f i e a i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身处战乱时期,创立了东汉末年的魏国,并为后世人所传颂。

然而,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多种演变,从最初的英明果断到后来的冷血无情,再到后来的智勇双全和独步文艺江湖的形象。

本论文将分析曹操形象的演变,探讨影响因素,并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学中的曹操形象。

关键词:曹操,形象演变,历史,文学,影响因素提纲标题:一、曹操形象的初始塑造二、曹操形象的第一次转变三、曹操形象的第二次转变四、曹操形象的第三次转变五、历史背景对曹操形象的影响六、文学形象对曹操形象的塑造七、曹操形象的真实面貌八、曹操与后世历史和文学的关系九、曹操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正文:一、曹操形象的初始塑造曹操在历史上最早的形象出现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英明果断的领袖,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都是超群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对他的认识,成为了曹操形象最初的塑造。

二、曹操形象的第一次转变随着历史的变迁,曹操的形象出现了第一次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历史的真实情况与《三国演义》的形象有所不同。

曹操表现出了更多的冷酷和无情,在他的政治、军事和文学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

三、曹操形象的第二次转变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再次发生了转变。

在这一阶段,曹操不再被视作一个冷酷的政治家,而是被认为是一个更为全面的人物。

他的文学才华和文化修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一个集政治、军事和文化于一身的综合型人物。

四、曹操形象的第三次转变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曹操的形象发生了第三次转变。

这一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后世小说和戏剧的影响,曹操被描绘成了一个更为独特和精彩的人物。

五、历史背景对曹操形象的影响曹操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曹操的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原因。

对于曹操形象的理解,必须考虑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发布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人:刘扬发布时间:2010-8-24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刘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摘要:曹操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一提起曹操,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奸诈、狡猾。

历史上对曹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从魏晋时期到近现代,关于曹操形象认识的问题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各时期都有一些代表性的评价和观点,研究这些观点的变化过程及形成原因,有助于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区分文学艺术与历史的差别。

关键词:正统之争艺术变形形象一、从超世之杰到白脸奸臣正史《三国志》中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谥曰武王。

二月丁卯,葬高陵”,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那么这段记载确实可信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于公元233年,距曹操去世仅隔13年,并且根据他不计较个人恩怨在书中对诸葛亮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史德高尚。

所以这段关于曹操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三国志》一经完成便在当时引起轰动,晋文帝在看完后给予高度评价,可见在当时曹操的英雄形象是被世人所普遍认可的。

可是在曹操去世一千三百多年后,明朝末年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及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裴松之注的史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完成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里所描绘的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有了截然不同的区别,书中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个篡汉自立,阴险狡诈的小人,书中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是与曹操的阴险狡诈相为映衬,这与现代人对曹操的印象已大致相当了。

书中描述了曹操死后在邺城留下七十二疑冢,七十二疑冢真的存在么?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又形成于何时呢?早在宋代,已经流传着曹操为了死后得以安宁,在邺城外修建了七十二疑冢,以欺世人的说法。

曹操历史形象的演进

曹操历史形象的演进
2. 刘宋时期是反曹的第一次高峰 南 朝 宋 政 权 的 创 立 者 刘 裕 乃 “ 汉 楚 元 王 交 之 二 十 一 世 孙 ” (《 南 史· 宋本纪》)。 曹氏从刘家手中取得天下,故刘裕对曹氏心存怨恨。 刘义庆 为叔父刘裕所爱,著《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多有贬损,曹操父子争甄、 曹操假谲、“七步诗”、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 从裴松之奉诏注《三国志》 博引的对曹氏批评的文献来看,裴氏具有一定的反曹倾向。 时人受刘 宋时期贬曹政治气候的影响,对曹操父子有所贬抑。 曹丕作为曹操事 业的继承人,其在刘宋时期也是备受贬损。 颜之推虽赞“自昔天子而有 才 华 者 ,唯 汉 武 、魏 太 祖 、文 帝 、明 帝 、宋 孝 武 帝 ”, 但 仍 称 他 们 “ 皆 负 世 议, 非懿德之君也”(《颜氏家训·文章篇》)。 王季思先生对此梳理道: “《曹瞒传》是东吴人写的,吴魏世仇,因此在传说中把他写得十分奸诈
北魏政权从弱到强,屡受曹魏之恩,故对曹氏甚为礼敬。拓跋珪政权 建立后,以魏为国号,准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故神兽如 牛,牛土畜,又黄星显曜,其符也。 于是始从土德,数用五,服尚黄,牺牲用 白。 祀天之礼用周典, 以夏四月亲祀于西郊, 徽帜有加焉”(《魏书·礼 志》)。 比较一 下,与曹魏政 权类似。 曹丕 《定服色诏》:“朕 承唐、虞之美 ,至 于正朔,当依虞、夏故事。 若殊徽号,异器械,制礼乐,易服色,用牲币,自 当随土德之数。每四时之季月,服黄十八日,腊以丑,牲用白,其饰节旄自 当赤,但节幡黄耳。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八王之乱”导致国家疲敝,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入主中原。 后汉时, 有人比刘曜为“世祖、魏武之流”。 后赵时期,石勒臣下徐光奉承他是“神 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 徐光还认为,“魏承汉运,为正朔 帝王,刘备虽绍兴巴蜀,亦不可谓汉不灭也”(《晋书·载记·石勒传》)。 也 就是说,在曹魏灭亡不久,即使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也未贬低曹操。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曹操作为该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形象复杂多面,深入人心。

本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背景、政治经历以及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接着,文章从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政治智慧、军事才能等多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曹操形象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一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本文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推动对《三国演义》和曹操形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曹操的政治才能与战略眼光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以武勇著称,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曹操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上。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软硬兼施,都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能够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因此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的战略眼光,更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天下大势,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顶住压力,坚持与袁绍决战,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他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这使得他的帐下聚集了众多杰出的谋士和将领,如荀彧、郭嘉、程昱、夏侯惇等,他们的存在,为曹操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

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曹操历来是史学家和文学家都关注的对象,曹操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随着人们对其看法的改变而变更。

罗贯中根据他所理解的历史真实塑造了经典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中曹操曹操胆识过人,奸诈残忍,爱才惜才,赏罚分明,蔑视皇权,生活奢侈,而且作者深入到曹操的内心来塑造,进行提炼、概括,塑造为“乱世之奸雄”;历史上的曹操据《三国志》记载,他文武双全,精通古代兵法,政治、军事上都颇有建树,识才、爱才,不拘一格地录用人才,虽然奸诈残忍,但并未象《三国演义》中那样渲染。

《三国志》作者陈寿主要突出了其军事才能,统一北方等功绩,对其残杀的故事以简洁笔记含蓄带过。

陈寿的观点代表了他所处社会对曹操的基本观点,距离历史人物的曹操应该不会太偏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创造的曹操的文学形象,既是、又不完全是历史人物曹操,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更丰富和典型,是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历史上的曹操文武双全,精通古代兵法,凭着雄才大略逐步统一了北方,魏武帝的称号在他死后才由儿子追封的,在他生前尽管权倾天下,却并未废汉武帝而自立,可谓乱世之英雄。

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形象则经历了不断的演变,或着重刻画其文治武功和政治军事才能;或突出其奸诈凶残的特点。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曹操的胆识过人,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在献刀刺董卓,以及官渡之战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而他的奸诈残忍也有许多例子为报父仇残戮百姓;杀害粮官以平军心;杀死近侍,害死华佗;此外,还着力描写了他爱才惜才,乐观的一面,如赤壁一战,逃亡途中,曹操的三次大笑;曹操赏罚分明,这是他成就霸业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

历史上的曹操据《三国志》记载,有雄才大略,具备高瞻远瞩的政治战略眼光,机智勇敢,懂得笼络和任用人才,能够听取正确的建议。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引言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琅邪国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形象复杂多变,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曹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形象呈现。

二、曹操的历史地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当时东汉王朝内外交困,天下大乱。

曹操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出众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华,由于他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曹操一生随军征战,多次打败敌对势力,终于掌握了大部分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曹操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集权制度,提升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曹操实现了改革革命,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

三、曹操的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外,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曹操熟谙兵法,精通战略布局,善于用兵。

他多次领导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大军面对东吴联军,被炎风大败,这也被后人称为曹操军事才能的一次巨大挫折。

然而,曹操并不是一位单纯的战争好战者。

他更愿意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减少流血和伤亡。

他力求稳定与统治,同时也树立起一种仁政的形象。

四、曹操的文学造诣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达。

曹操的文学作品以其豪放洒脱、意味深长而著称,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文学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反映,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作品以雄浑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曹操的文学造诣使他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文学与政治相结合的典范。

五、曹操的形象呈现曹操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多种多样。

在史书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非常聪明、果断、能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形象的变化

曹操形象的变化

近现代对曹操的评价出现多元化
•毛泽东曾于1954年 说过:“曹操是个 了丌起的政治家、 军事家,也是个了 丌起的诗人” •此后郭沫若、翦伯 赞等人都提出要澄 清历史,为曹操翻 案。
结语
•以上我们看到了各个 时期人们对曹操评价 的演变过程,并探究 了影响的因素。曹操 性格是复杂的,希望 大家能本着客观公允 的态度辩证的来认识 其“奸”不“雄”。
他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 史人物,一提起他,给人 们的印象大多是奸诈、狡 猾。历史上对他的争论从 未停止过……
他——就是超世之杰—曹操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陈 •但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里所描 寿对曹操的评价是“抑可谓非常之 绘的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有了截 人,超世之杰矣” 然不同的区别,书中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个
刘备不曹操
•因此拥护汉室 的刘备被树立 起来,而“挟 天子,令诸侯” 的曹操就被贬 低了
元、明、清时期的艺术变形
•到了元代,戏曲盛行, 根据前代流传的各种 三国话本,“尊刘贬 曹”的主旨继续被戏 曲家们艺术化,各种 丑化曹操的戏曲被搬 上了舞台。
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演义》的背景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席 卷全国,在这种背景下, 罗贯中在《三国志》的 基础上,引用大量的民 间传说及史料,加之自 己的认识创作出了《三 国志通俗演义》,小说 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做了 一定的艺术变形,最终 将曹操刻画成一代奸雄。
参考文档: 《浅谈曹操形象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
•作者:李积聪、林旭东
•谢谢光赏~

篡汉自立,阴险狡诈的小人
让我们从隋唐时期开始……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 一为 很可 太宗评价曹操:“临危制 个此 受见 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 朝让 赞曹 有馀,万乘之才丌足”, 代我 同操 这里虽然对曹操并丌完全 们 在 赞同,但是对其才能也是 接 唐 肯定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一、曹操生平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年幼时,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即流露出非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了仕途,当年他才刚满二十岁。

后来,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暗地收编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后加入了反董大军,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将北方牢牢控制,力图统一天下。

公元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大批贤才志士皆投奔于他,随后实施恰当的农业政策,安定了民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219年,曹操与孙权联合打败了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病死于此,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时期,曹操揭竿而起,力争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理想。

董卓作乱,大家都束手无策,全都抱头痛哭,只有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刺杀董卓,并且亲自前往。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曹操形象演变研究曹操形象演变研究的论文报告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其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在不同的时代,曹操被视为是军事家、政治家或者暴君、奸雄。

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及历史研究方法,对曹操形象的演变进行研究,探讨了演变过程中的社会、政治及文化背景。

通过对曹操形象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历史及其文化的演变。

关键词:曹操,形象演变,历史研究正文:一、曹操形象的历史背景1.1曹操及其时代1.2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二、曹操形象的塑造过程2.1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2.2 后世文化中的曹操形象三、曹操形象的评价3.1 曹操在历史评价中的地位3.2 曹操在文化评价中的地位四、曹操形象演变的社会、文化因素4.1 社会背景的影响4.2 文化背景的影响五、曹操形象演变的政治因素5.1 政治环境的变化5.2 政治宣传的影响六、曹操形象演变研究的方法6.1 文献分析6.2 历史研究法七、曹操形象演变研究的意义7.1 研究历史7.2 体现文化传承八、曹操形象演变的局限性8.1 历史文献的局限性8.2 研究角度的局限性九、结论9.1 曹操形象的演变9.2 研究意义9.3 未来研究的展望1. 曹操形象的历史背景该提纲中,将会对曹操及其时代进行介绍,对曹操的地位做出解释。

这部分可以从历史文献出发,通过对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行动、政治地位、战争事迹等方面进行描述,从而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曹操的历史背景。

2.曹操形象的塑造过程该提纲中,将会探讨曹操形象的塑造过程。

特别是从《三国演义》及其他文化作品中,如何呈现曹操形象的变化,以及后世文化中是如何塑造和定义曹操形象的。

本部分可以从小说分析、电影分析、艺术收藏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梳理出曹操形象的丰富性。

3.曹操形象的评价该提纲中,将会对曹操在历史评价及文化评价中的地位进行介绍。

通过对曹操历史文献及后代文化作品的解读,来分析曹操形象在历史、文化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受到的赞赏与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本科学年论文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二班年级 2011级姓名王亚杰论文题目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指导教师职称成绩2013年 12月 24 日信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学年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目录摘要 (4)关键字 (4)一、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 (4)(一)《三国志》英雄的诞生 (4)(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5)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演变的原因 (6)(一)题材不同的影响 (6)(二)时代因素的影响 (7)三、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分析 (8)(一)曹操的历史形象 (8)(二)曹操的文学形象 (8)四、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曹操 (8)参考文献 (9)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学生姓名:王亚杰学号:20115021212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二班摘要: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众所周知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然后又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

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本文将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论述,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曹操;英雄;奸雄;演变Abstract:Cao Cao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is a character who has a pivotal role, as we all know he is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and then another "with the emperor as the leaders" of the King. Cao Cao is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seldom seen, a huge controversy. Over a period of nearly 2000 years, Cao Cao's image has been disruptive, dramatic changes, this article will be some discussion and discourse, so as to give effect.Keywords:Cao Cao; heroes King; Evolution一提起“三国”故事里的曹操,人们大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一脸奸相的白脸。

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人说他是“奸雄”呢?观众对曹操的认知和印象很多来自于文学作品,如果将曹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又该如何对他进行评价呢?一、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演变(一)、《三国志》:英雄的诞生西晋史学家陈寿在司马迁著《史记》、班固作《汉书》之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三部纪传体史书《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这段将近一百年的历史。

陈寿在著述的过程中,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史料、传闻,依旧能够客观地叙写历史,其对于三国历史人物的描绘与评价真正做到了刘知几在《史通》中所说的“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因此,《三国志》中的曹操在陈寿的笔下是较为客观、真实的历史人物再现,是一个时代造就的政治家,是一个富有文韬武略的军事家,也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用“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八个字来描绘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形象,诚如历史学家所指出的,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这种意思的话,无疑就是:英雄。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同时,曹操的非凡的历史贡献,卓越的政治才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博大的胸襟……都是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真是写照。

(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处处弥漫着长期以来尊刘贬曹的情感,自然而然曹操的形象已经彻底不同于历史上真实形象,其性格中“奸”与“雄”已经不再处于共存融合的状态,而是“奸”的因素远远地占了上风,无论是在道德伦理上,还是在性格品质上,曹操已经彻底变成了对立于刘备的反面人物形象。

可以说,到了《三国演义》,曹操的形象完全从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个文学人物。

一言以蔽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枭雄形象。

《三国演义》则毫不避讳书纪曹操缺点,甚至把曹操塑造成了狡猾奸诈、自私残酷的反面形象。

下面列举两个突出方面:1,《三国志》中乔玄、何颙对曹操的评语,在《三国演义》中被改写为:“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还有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以“能臣”“奸雄”并举,褒贬兼有,这是对曹操能力的肯定,对人性的否定。

2,同样一个吕伯奢事件在三国志中也有记述,但是与三国演义却颇有出入,其中三国演义中描写到这一段时曹操似乎是理直气壮的说了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三国志》则这样描写“操悲怆泪下,言到:‘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

’”这句话按正常的理解应该是曹操因为自己错杀了好人而很伤心,但事已至此,已无可挽回,只能这样自己安慰自己。

这其中的微妙不可小觑,虽然只差在“天下”一词,但是罗贯中为了表述自己为曹操设定的文学人格则将天下人拉了进来,如果说曹操为了自保,误杀了吕伯奢一家。

那么观众一般还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如果把天下人也拉进来的话,那就又不一样的效果了,无形间激起群愤,就是这“天下”一词的巧妙之处。

曹操本是就事论事,但是三国演义却将这一句话扩大了影响范围,制造了一个更加不一样的曹操形象。

可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已经被定位为自私、奸诈、残酷、的位置上,成为了批判的对象。

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形象演变的原因《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两部作品对于曹操的描写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又为何要对曹操这一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一)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的形象显得越来越奸,这和《三国演义》的题材有很大关系。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需要大量的生动细节,大量的生动细节出现的结果,就使得曹操在奸的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了!下面我们拿“许攸投奔曹操的过程”作为例子进行剖析。

袁绍的主要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那个过程,我们看《三国志》怎么写的:《三国志》非常简单,因为袁绍不重视许攸的意见,许攸知道袁绍这个人是刚愎自用,早晚必败,干脆投奔曹操了。

他原来跟曹操就是朋友,他投奔曹操的时候,[1]《三国志》的正文是这么写的:(许攸)来奔,(投奔曹操),因说公(游说劝说,劝说曹操),击琼等(打击偷袭)。

击谁呢?就是淳于琼,淳于琼是带了几千人马,押送军粮(袁绍)的押粮官。

就那么十几个字,很简单。

那么《三国志》里头许攸到底是怎么说的?怎么劝说曹操的没写,这个过程省去了。

到小说《三国演义》,这个细节丰富了。

我们看它这么写的:[2]第三十回——操曰:有半年耳(也就是半年而已,比“可支半年”就要正生动一点了)。

攸拂袖而起(生气了),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我是诚心诚意投奔你的),而公见欺如是(而您如此地欺骗我),岂吾所望哉(哪里是我所希望的呢)。

操挽留曰(曹操就挽留他说):子远勿嗔(子远,你别生气),尚容实诉(姑且让我跟你说实话),军中粮食实可支三月耳(加了一个“实”字)。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当今的人啊,都说你曹孟德是个奸雄,现在一看,果然如此吧!你对我这个老朋友,你都这么不信任,你还蒙我)!这个细节写得非常地生动。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小说和史书的一大区别:是史书它提供了一个故事的核甚至是核里面的肉,小说通过这个核,把它变成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

(二)从《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会越来越奸,除了上面我们讲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时代因素。

在三国以后,尊刘还是尊曹有好多变化,变了好多次,这种情况在二十四史里面也是绝无仅有的。

《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人陈寿,那你想西晋司马氏的政权,他是禅位,是从曹魏自动禅位,但是是被迫禅位得来的。

那你想作为西晋人陈寿,他怎么能不把曹魏作为正统呢?如果曹魏不是正统,那么司马氏政权就不合法,对不对?可是到东晋就变了,东晋按说还是司马氏。

东晋有一部书叫《汉晋春秋》,他的作者习凿齿是一个很有才学的大学者。

他就尊刘了,他为什么尊刘呢?因为那时侯五胡十六国,北方最强大的,当时是拓跋氏少数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所以他不能以魏为正统,他就以刘为正统。

紧接着后来宋齐梁陈。

这个宋的第一个皇帝刘裕,他也姓刘。

那个时候裴松之他就是南北朝时南朝的宋人。

一方面皇帝本身姓刘,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北方当时大乱。

按说刘裕他也是从司马氏那里得来的皇位,也是让他给禅位的,可是就是因为考虑北方当时在胡人手里。

所以裴松之的注尽管没有改变整个《三国志》,不是重新编一本书,但在那里他已经加了一些对曹操不利的材料。

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加了不少对刘备阵营有利的材料。

到了北宋司马光,司马光又是尊曹,为什么呢?因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也是让后周的皇帝禅位,迫使他禅位,所以他就尊曹。

可是到了南宋,朱熹的时候,他的一本关于三国的书他就尊刘,为什么呢?因为那时侯北方已经在辽,金的统治之下。

那么,罗贯中,因为他是元末明初的汉人,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汉人,不承认元的正统地位。

所以在尊刘贬曹的情况下,那么当然曹操奸的内容就比过去要更加丰富一些,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三、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分析(一)曹操的历史形象从魏晋至金元,在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帝魏寇蜀”和“尊刘贬曹”之争,对曹操的态度也有多次大的波折。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首开“尊曹贬刘”之风气,相对刘备、孙权仅仅被尊为“先主”、“吴主”,却尊曹氏为“帝”,在书中给予“纪”的规格,可见他对曹操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但作为一位正直的史学家,陈寿在赞美曹操之余,也记载了曹操的一些恶行。

但无论是“帝魏寇蜀”还是“尊刘抑曹”,都是中国正统观念在一定历史局限下的反映。

而所谓正统,是历代统治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创造的一种观念,谁正谁不正,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